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1篇)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老师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 学生近乎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课后学生便是机械地完成作业, 对于老师讲过的, 自己恰好又记住的, 那学生便是一成不变地完成, 然后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 学生便也甘于受到这样的表扬。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学生一味依赖老师的思想, 包括了学习方法的依赖, 学习习惯的依赖等多方位的依赖。试想一下, 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 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 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 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为主, 而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与之完全悖逆。另外一方面, 如果课后学生偶尔有了自身对题目的新思维, 在作业中进行了表达, 但换来的不是老师的认可, 而是一顿臭骂, 认为学生自以为是, 不听老师讲课, 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做。这样一肯定和一否定的鲜明对比, 对学生来说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 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认识。总之, 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呈现的一种大趋势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势, 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状态, 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 老师主导”的教学完全不符, 不利于未来教学的发展,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与必要性分析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 选出最佳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来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 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 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 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定位。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老师绝对主体的教学现状, 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 但对于如何实施的方法策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与探索, 此处笔者就小学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肯定学生主体, 保证启发有效实现

启发式教学中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应当把这一点作为基准, 以保证启发的有效实现。启发的前提就是有东西可启, 就是在启发现有的事物时应当有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的标准, 在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启发, 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准备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再对课本内容进行剖析, 以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或是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点,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关键一点就是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习惯作为出发点, 完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进行启发式教学, 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利用。

2.确定老师引导, 确定启发有效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都相对欠缺的情况, 要确定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 如何对学生启发, 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的发散启发都与老师的课前准备与课上的老师教学方法紧密相连。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就需要我们在启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 确定老师的引导,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指定出老师具体的实施细则, 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引导启发教学培训, 从思想上让老师首先接受启发式教学, 体会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与内涵, 让老师从根本上完全吸收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继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 以确保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篇3

一、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分清楚引导和牵引的作用,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他们给学生以更加充分的讲解,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合理引导,这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引导作用,从而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进而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在“有余数除法”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好地复习了之前讲述的除法概念,随后启发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教师给学生准备了10张卡片,5个盘子,让学生将10张卡片平均放到5个盘子中,问每个盘子放了几张卡片?学生分完后,教师问:“你们是怎样分的?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为什么正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你怎样来用式子表达这个分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整除没有余数,也就是余数为0的情况。随后教师又给了学生11张卡片,5个盘子,让学生将11张卡片平均放到5个盘子中,问每个盘子放了几张卡片?教师故意不问学生还剩余有几张卡片。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很多学生拿着剩余的1张卡片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加深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准确找出教学活动中的启发点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任务找出精确的启发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其次,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运用,只有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通常来说,启发式教学比较适用于知识点相互衔接的地方,这时为了使得学生更加系统、流畅地学习接下来的知识,教师通常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数学教师在启发点的设计上,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创设合理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去思考、学习,从而有效理解并掌握教学知识。

如,在“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些自然数:1、2、3、5、6、7、9、10、15、24,问学生这些自然数有什么关系,由这些自然数可以得出哪些其他的数?有的学生说:“对这些数字进行加、减、乘可以得到一些自然数,如果对这些数字进行除,就可以得到一些分数,有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接着让学生将这些自然数所能构成的分数全部写下来,找出这些分数中的最简分数,并将最简分数换算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最后将可以除尽和不能除尽的分数进行分类。当学生这些工作都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分数进行观察、探究、思考,看看可以除尽的分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都有什么特征,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又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也能更好地理解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这一数学知识,而通过他们的动手操作,也能加深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合理将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启发式教学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性,教师还应该合理地将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先通过讲授式教学让学生都能更加清楚地理解、学习一些数学基本知识,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接着再通过启发式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巩固和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

浅谈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4

豪洋中学 初中部 赵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问启发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 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 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 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 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 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 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林祥谦、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 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 如,讲《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 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 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 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 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 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 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 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 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十、扩散启发 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 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 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 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中学数学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数学教育研究,不应该仅着眼于某一个方面,而应该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在中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能够加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作为当今教师,要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相互转换,以前由教师一味地在黑板上灌输的做法已经落伍了。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远要比教师满堂灌输要好得多。以下是我从事初中数学运用启发式教学讲授八年级数学“因式分解”的几点心得,希望我的这块砖抛出去后能够引更多的玉出来。

首先,启发学生的疑问。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思源于疑,学去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教师的教就具有了活力。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通过设问,揭示其本质属性,可以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到澄清。例如“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讲解因式分解时,由于我们整式的乘法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所以我先让学生回顾什么叫“整式的乘法”,学生很快做出正确的回答:几个整式积的结果。如3ab(c+d)=3abc+3abd。并指出这个等式的左边是两个整式3ab与(c+d)的积,右边是两个整式3abc与3abd的和。然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等式有什么性质”,由于七年级已经给学生讲过等式具有对称性,因此学生随即回答:等式具有对称性。即整式的左边等于右边,反过来整式的右边等于左边。即上面的等式反过来也成立的:3abc+3abd=3ab(c+d)。这时候我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等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等式的左边是两个整式3abc与3abd的和,等式的右边是两个整式3ab与(c+d)的积。经过几次层层启发,学生于是对因式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候我就作出总结:我们把几个整式和(多项式)的形式化成几个整式(因式)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其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学生学习兴趣呢?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某种学习并积极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和动力,是获取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思、求索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策略。在讲解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时,我提出:有哪个同学能够很快把682-322算出来,前提是口算。这时所有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样的题目也能够口算吗?我说,一定能,当你们学习了一个公式之后你们一定能够轻轻松松解决这种题目!同学们听了感到非常高兴,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了。我及时给出a2-b2等于什么呢?所有学生怎么也想不出来,我又启发学生(a+b)(a-b)等于多少呢?学生很快根据多项式乘多项式得出(a+b)(a-b)=a2-b2.我又问:这个等式反过来成立吗?学生马上醒悟过来:a2-b2=(a+b)(a-b).我趁机指出: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乘以这两个数的差,这个公式就叫平方差公式。即a2-b2=(a+b)(a-b).于是我问:682-322=? 同学们恍然大悟:682-322=(68+32)(68-32)=100*36=3600.学生知道了平方差公式的用法之后,我又举出类似的几个问题让他们加以巩固。就这样,我在一个普通的题目的解答中教会了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我所用的启发式教学又给我轻轻松松上了一节课。同时,我还让同学们相互出类似682-322=?题给对方做。这样,课堂氛围不但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给调动起来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不正是我们新教材教法所要求达到的标准之一吗?

最后,创造教学情境。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对一些数学公式的本质特征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充分感知,才能理解和掌握。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时,我创设如下情境:王老师要把4块厚度相同,面积不同的巧克力分给4个同学。4块巧克力分别是边长为a和b的正方形两块,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两块.为了使每个同学平均分这4块巧克力,王老师让这4位同学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4位同学想啊想还是没有想到解决的方法,请同学们帮帮他们该怎么办,并问这4块巧克力的总面积是多少。(前提是用数学的方法)。同学们看了这个问题,纷纷开动脑筋思考起来。许多学生马上回答:这4块巧克力的总面积是(a2+2ab+b2).不一会又有学生想到把4块巧克力拼凑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为(a+b),然后用小刀沿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切成4块即可。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并问:这块正方形的巧克力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答:(a+b)2.我又问:前面4块巧克力的总面积和拼成的这块正方形的巧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异口同声答道:相等,即a2+2ab+b2=(a+b)2.我又启发学生:等式左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学生答:两个数的平方和和这两个数积的2倍,即(a2+b2)+2ab.又问:等式的右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学生答:是两个数和的平方,即(a+b)2.这时我顺势指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和的平方。这个公式就叫完全平方公式。通过设置了这个情境,我又把一个重要的、难懂的公式给解决了。而且学生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了这个公式。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6

摘 要 数学是强调思维过程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现代化内涵入手,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并从当前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改进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思路,以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

启发式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要利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基本特征为基础,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索能力角度出发,采用启发式的引导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自觉解决问题、合理总结方法、敢于探求新问题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思维性很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思维启发,因此,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及应用能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能够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启发式教学更加类似于一种教学原则或者教学思想,其作用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看,启发式教学可以看作是教学思想,其贯穿于教学进程的整个过程中,起着统领性、指导性的作用;但同时启发式教学也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又是微观的存在。

1.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为主,教师创设问题引导为辅

启发式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以问题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开拓思维,充分想象和尝试,从而主动探究问题、研究分析。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更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将教师创设问题与学生自主发现和分析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发现分析问题,而教师更应当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

在开展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分析、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或者是超过了学习范围或学习限度的问题时,教师不能以学生以后能够解决为理由逃避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为学生指导思维的方向或者思考的盲点,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从而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3.以巩固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突破了教师思维、传统思维、书本指导等思维方向,从更广范围、更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突破了思维上的界线,以创新思维、探索分析为重点思考问题。但是实质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并不是胡思乱想,而需要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利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突破知识的限制,将知识推向新的阶层。因此,启发式教学并不是要学生单纯以创新性思维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是要在基础知识和学习方式之上,运用创造性思维主动积极的发散思考,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新飞跃。

二、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从教学方法角度看

(1)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主动性受损

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因此,许多人认为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数学概念和定理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这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否认了数学教学的启发性,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错误思维,只要教师将正确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后能够运用自如就已经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思维实际上是注入式教学方式的表现,其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将数学教学变成了完全的传授教学,实质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方式俨然将学生当作了课堂的配角,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损害了学生的主动性。

(2)将启发式教学与提问式教学方法混为一谈

启发式教学需要利用提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并不是说启发式教学方式与提问式教学方式等同,实质上提问式与启发式教学法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且居于不同的层次。启发式教学是统领性的、指导性的概念,其与注入式教学方式相对应,属于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而提问式教学则更多的是从教学手段上看,其强调的是具体的教学方式,重在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式教学在形式上体现为对知识和解题方法等的提问,学生在提问式教学法中容易简单跟随着教师的提问式思路继续思考。而要实现启发式教学则需要从教学的整个过程出发,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启发,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渗透启发式教学思维。教师担任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应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秉持自主学习的原则,自主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索问题解决方法。

(3)未在实施多样化教学手段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学科都开始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并从教学实践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活动更加灵活。但是并不是说采用了新型教学方式就一定能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也并不一定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广征博引,运用故事、典故、笑话等方式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但是这些内容大多数与教学内容关系大不,学生只是积累了教师“语录”,不能启发学生思考。这种单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取的教学方式只能说是对教学目标的误读。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与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既要创新方式激发热情,又要重视基础有效启发学生思维。

2.从教学目标角度看

(1)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当前我国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角度进行评价,还需要从学生能力和素质角度进行评价,但是事实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削弱,许多学校虽然不再公示学生的分数,但是教师还是从知识水平方面看待学生,教师、家长和学生仍然无法脱离考试成绩的束缚,所谓的学生精英也只能算是具备了应试技巧的学生。但是实际上学习更应当是思维起作用的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单纯从应试角度评价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这种做法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损耗。

(2)过分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学领域中广泛盛行,这种方式强调知识讲解的体系性,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性练习。现代化教学理念更加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让学生敢于对传统权威发出挑战,从而让学生创造和发掘新的学习方式。

三、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为基础,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能够认真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习动力。保持持久性的学习动力能够让学生认清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方向,并主动投入热情参与学习过程,乐于探索和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逐步发展自身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首要工作。教师应当在启发教学过程中利用鼓励法和激励法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完成工作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性刺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动力的激情。例如,在讲授数学基础知识时,教师最容易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而实际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转化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自身作为问题的中心,并在讲解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成为知识疑点和难点的发掘者,让学生去考老师,从而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性和思维缜密性。

2.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优化启发式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简单依靠对原则的倡导是无法达成的,教师应当主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将最具启发意义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从教学的宏观思路上分析教学模式的优化。运用“导入――展开――巩固”的实用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活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其次,教师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必须要遵循启发性原则。一主面,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将数学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培养目标相结合,准确把握教学过程中可能蕴含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把握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开展学习。教师还应当优化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多种评价方法,如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解题策略是否合理、探究方向是否有意义、研究方法是否缜密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因素。

3.以改进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是极具抽象性的学科,这种学科的逻辑性使得学生很容易简单模仿教师讲解的思路和方法开展数学研究。此时教师就需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可分析性、可推理性的知识点挑选出来,并经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利用举例方式,让学生探索数学解题思路或者关键知识点相类似的问题,并将其适当延伸;或者让学生讲解、演示自身的解题思路,促使学生形成整体性、逻辑性思维;或者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或者让学生创设问题,逐步提升学生提问的能力。这些方式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恰当提示,让学生能够朝着合理的方向思考和发现。

4.以教师素质提升为方向,培养教师启发教学意识

启发式教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放手让学生探索。教师素质和能力影响着教学方式运用的效果。因此,要推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素质,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转变教学的中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中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进行重新整理,并将适合启发性教学的课程作为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将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体验结合到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把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成功驾驭教学进程。

数学是知识教学,更是思维教学。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和学习思维的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容易陷入被动学习的情况中。启发式教学则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及能力培养角度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基础和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提升探索能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国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陈茂叶.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3] 毛幼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堂“矩形”新授课课例实录[J].中学数学月刊,2012(10).[4] 宋文学.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7).[5] 王晓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作者:梁宇(1978-),女,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 1)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声乐不同于其他学习课程, 其具有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 如果没有生动、形象的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知识难点和重点。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点, 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 将抽象转换为形象, 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点,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升学习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 声乐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启发式教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声乐教学中, 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并更好更快地吸收新的声乐知识,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 3) 由于以往声乐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优势, 因而教师更应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形成探索的心理, 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并且帮助学生在往后的学习发展中利用这一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及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1) 启发式教学法在气息训练方面的应用。气息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最为重要的基本功, 也是每一位学生学习声乐时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2]。这便需要教师在声乐练习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启发学生, 并通过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来指导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下应该发出什么音, 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歌唱气息的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调整气息, 掌握呼吸的要领。

例如, 在慢吸慢呼这一声乐教学中, 为了加强学生的气息训练, 一方面,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想象眼前的物体, 可以是对新生活的憧憬, 或者是美味佳肴。然后指导学生呼气、吸气, 告知学生此时的呼吸气感觉便是唱歌时气息的实际感觉。另一方面, 在进行换气训练时, 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在800 米或1000 米的跑道上奔跑, 并告诉学生奔跑中应做到口鼻同一时间呼吸, 以便呼吸处于稳定状态。通过以上训练,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调整气息的方法, 并将想象的知识转换成生动灵活的教学知识, 促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从而使得学生在歌唱时有效调整气息。

( 2)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音训练方面的应用。在声乐教学中, 除了气息训练是其练习关键之外, 声音训练也是声乐教学的一大关键, 并且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发音技巧的有效途径之一。练声过程中, 通常选用旋律较为单调的歌曲, 很难体现美感, 因此大部分初学者在这一练习中只能机械反复地练习, 继而降低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以及难以掌握连音和调音的运用。鉴于此,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学内容, 适当引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学习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发音技巧。

例如, 在连声训练中, 由于声音的连贯性需要歌唱者在实际歌唱中应有清晰且自然的音符进行过渡, 所以, 教师可以通过放风筝式的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训练。也就是说, 连声训练应当像放风筝一样, 具备一定的力道, 既不能让风筝吹走, 又要试着慢慢地放线, 而放线时又要掌握好伸放的速度。根据放风筝的对比, 在连声教学时, 声音就像是风筝, 气息便像那风筝线, 这也提醒学生在歌唱时气息需慢慢地放, 把握好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声音具有连贯性。

( 3) 启发式教学法在吐字咬字方面的应用。众所周知, 语言在歌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而准确掌握歌唱语言是提升歌唱技巧的关键部分[3]。因此, 在歌唱的过程中, 要极为严格要求吐字咬字及发音, 其中每一部演唱作品都需要通过融入声音和语言来阐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只有在吐字咬字上注入大量的精力, 才能帮助歌唱者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所以,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 有效分析演唱作品的情感, 同时启发学生在朗诵作品的过程中如何应用感情, 并明白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轻或重等。

例如, 在 《家乡美》 这一歌曲演唱时, 教师通过列举一完全相反的例子与之相对比, 让学生加深对歌曲吐字咬字的印象。比如将 “家乡美, 家乡美, 最美是那悠悠的家乡水”的文字发音, 与 《保卫黄河》中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进行对比, 第一个要求吐字咬字具备清澈、明亮的特点, 第二个则要求声音具备有力、慷慨激昂的特点。通过形象的对比, 让学生及时发现吐字咬字方面的要求有哪些不同, 从而使得学生在歌唱中准确抒发情感, 使歌唱作品更加完美。

( 4) 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感表达训练方面的应用。演唱歌曲的真正目的在于向观众演绎和表达歌曲中的思想和情感, 而如何在声乐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 是当前声乐教师值得重视的一大问题。同时, 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太少, 知识面较窄, 对于歌曲创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创作的背景等方面不是特别理解, 因而在演绎歌曲时无法达到真正的标准。因此, 教师应当利用好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案例丰富学生的见识, 改变学生在唱歌时缺乏情感的缺点, 进而有效解决以上难题。

例如, 在 《我爱你, 中国》 这一歌唱练习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历史背景, 以及描述一些历史人物报效祖国的伟大信念等。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和人物, 增强学生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了解, 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 继而在演唱时抒发演唱作品中的情感。另外, 利用讲述历史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并且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促使学生在演绎歌曲时流露出真实的情感, 有效增强艺术观感。

总的来说,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 并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声乐学习当中, 并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整体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启发式教学被广泛运用在声乐教学中, 其作为现代化教学中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还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声乐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 如何优化启发式教学法, 促进学生在声乐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值得当前声乐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究。本文就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几项应用进行相关的分析, 并提出若干性意见, 以供借鉴。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声乐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桑素萍.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 2014, (2) .

[2]张歌, 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 2015, (1) .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形象 实际操作 主观能动性

创新 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提出问题,使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理解力、经验得出新的概念和法则。小学数学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在进行数学教育研究时,不应仅着眼于一方面,而应从全局考虑问题。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加强形象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启发学生

小学生认知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的过程,所以老师的教学过程要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等具体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大家在观察、比较、思考中概括出数学要领、概念、计算法则和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如在教学“凑十法”时,通过演示让大家明白凑十的过程,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拿出学具,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6根小棒,左移1根小棒后说出共有多少根小棒。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操作,学生既看到了凑十的发生过程,又体验到了“凑十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通过这类练习,引导其学生“想一想”再计算,启发大家用“凑十法”计算得数。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通过教师自己的行动达到生动的效果。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引起自身强烈的追求结果和主动探索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注重教师“启发”和学生“尝试”相结合。

首先,尝试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意愿和现实情况的。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他们在尝试中感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的“苦学”变为有趣的“乐学”。这要求教师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就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尝试发现,方法有很多种,都获得了成功。接着再出示同类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它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学生对某学科发生兴趣时,总会愉快地学,主动地问,否则他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我曾私下问过很多学生:“你们想学习吗?”回答想学习的寥寥无几。所以学习兴趣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思、求索,而这些才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在玩游戏、猜谜语中产生兴趣。

2.通过“挫折”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有这样一道例题:3.6÷(1.2+0.5)×5,我先让学生自已计算,当学生计算到3.6÷1.7这一步时,许多学生发现不能除尽。就会有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题目出错了?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题目没有错。这道题是除不尽,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再告诉学生:在四则混合运算中,遇到除法除不尽,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3.组织竞赛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例如,在练习口算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竞赛,看哪一组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完成练习。

四、善于提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使其自己获取知识。在拟定问题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针对学生常发生的错误,结合知识间的异同和联系,来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余下的分给4个组来浇,平均每组要浇多少棵?”时,可将它分解成两道简单应用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解答。

(1)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还余下多少棵没浇?

(2)有120棵树,要分成4个组来浇,平均每组浇多少棵?

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设问如下:

(1)这道题已经知道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2)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还剩余多少棵没浇?

(3)120棵树,要分成4个组来浇,平均每组要浇多少棵?

这样环环相扣地启发学生思维,就会收到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动,问而不发”的情况,实际上是这些问题提得太深或太抽象了,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提问时一般要叫成绩优良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但是新课标要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育,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语文写作课堂更是如此,要在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而自由发挥写出好的文章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启发式教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时期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语言表达最天真无邪的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在写作课堂中大胆创造,如此一来,长期积累,便可以在写作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长期的探究总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外界新奇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感,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引导,进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将之应用到写作过程中去,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小学写作课堂的教学中,阅读相对来说是学生积累素材最快的一种方法。比如说教材中涉及的名人名言、古诗词等倘若都能应用于写作中,这些都是加分点。那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将学过的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教师在讲授《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时,在给学生讲述完“我”向母亲要钱买书进而引发出“我”的惭愧和对母亲的敬爱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辛苦赚钱的母亲在作者要钱买书时毫不犹豫,在作者心疼她买成水果罐头数落之后却依然要凑钱买书,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慈母情深的情具体深在哪里,从而领悟到中**亲的伟大之处,总是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留给子女。在这样一个教学氛围中,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刻画这样一位仁慈善良母亲的时候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启发学生能不能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尝试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尽可能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写作本来就是不断积累素材,学会应用素材的过程。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带领学生积累好的字句,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写作训练学会运用。教师的耐心启发引导,学生的不断积累和练习,长此以往,教师的课堂效率肯定会有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也就贯彻落实了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新理念。

二、优秀作品探讨与分享启发作文教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领悟到做系?y性总结带来的好处,也不善于在别人的文章中学习好的东西。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去指引、督促,那么之前掌握的写作技巧很可能会被遗忘。长期下去,写作训练只是量的一个积累,很难达到写作水平质的飞跃。因此,写作训练完成之后,教师应该举办优秀作品的分享与总结班会,引导学生在两者中寻找差距,进而向优秀作品看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将问题细化,比如优秀作品中的“优秀”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是用词比较精美呢,还是写作逻辑清晰,描写细致。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探讨,类比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写作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训练,从而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在优秀作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不断地切换思路,尝试运用不同的风格进行写作,进而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本领。

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能否提高学生学习写作水平的关键。写作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欣赏发明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应用多媒体工具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教师讲授《秦兵马俑》的时候,除了对兵马俑的规模、历史地位、世界影响等介绍完之后,还要就文章进行分析,然后给学生以写作上的启示。比如文中采用了总分段式,开头和末尾前后对照,除此之外,文中还应用到了列数字、做比较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兵马俑的地位以及个性鲜明。这样,学生就在课堂学习中对写作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慢慢理解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处处皆艺术,鼓励学生在写作课上多描写自己周围熟识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真情铸就文章。教师的耐心启发,学生的善于发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渐渐地在写作课堂中对学生完成了启发式教学。

四、结语

启发式教学是老师在学生的脑海中洒下一粒种子,抛出一点“苗头”,学生通过这一点“苗头”逐渐成长,获得新的知识与方法。在小学高年级的写作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读写结合来激发学生想象力、优秀作品探讨与分享、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贯彻落实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小学写作课堂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质量与过程,而不是只看重教学成绩,教学效果直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主动性、素质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我们必须开展情境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

情感

实践活动

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22

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学,其重要性自然不可置疑,如何完善语文课堂和教学过程才能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使其在充满乐趣和享受中自觉完成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随着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我们发现小学语文离不开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与方式来营造真实、浓厚、有趣的课堂氛围,创设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在这种具体的情境里面教师和学生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思维与想象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对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切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

首先,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作为课文的基本组成部分还是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语言在传递信息和内容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发现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师生之间交流不够,学生的表达欠缺,这就导致课堂效果比较差,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利用语言方面的优势来建立语文学习的情境,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活跃的教学氛围。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语言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直接工具,如果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与成人沟通的语言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那么很明显得到的回应是难以使人满意的,所以教师要自觉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这需要教师一方面提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规范的教学语言,语言要切合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接受经验,使学生听起来很自然又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语言要多样,富于变化。例如同样表示自己的震惊,教师就可以说“太难以置信了!”“怎么会这样?”“啊,这是真的吗?”“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的?”诸如此类,这样就会带给学生真实强烈的刺激和信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总是采取沉闷的语言来和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起来。

第二,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实现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不仅要做到语言的生动、丰富,还要力求优美,因为语文本身审美性就比较强烈,教师不能忽视这个本质特点进行语言建构,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足够活泼、优美。例如在学习课文《北大荒的秋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自己的语言来为学生描述秋天的场景:“秋高气爽,原野上金黄的高粱在秋风中涌起波浪一般的舞蹈,橘黄熟透的柿子胖乎乎地像极了可爱的娃娃,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还会遇到丰收的笑脸、欢乐的歌声,那是农民伯伯幸福的瞬间。”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小学生这个阶段已经懂得审美,已经具备内在的审美需求,因此,优美形象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在班级中营造审美氛围,这是语言具有的独特营造情境能力。

其次,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介入可以直接在班级中形成真实的、感人的情境,这是其他情境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因为语文教学就是需要以情感人,用真实的感情来打动学生,通过调动学生的感情模式来形成逼真的“移情”效果,使班级整体都被这种固定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更加顺利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例如,在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冰天雪地里面一个小女孩孤苦无依的场面,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没有人肯帮助你,没有温暖的外套,没有钱可以吃饭,没有人关心你,这个时候你在雪地里面只有三根火柴,你划起第一根火柴的时候想要得到什么,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的主人公,亲自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和磨难,在学生内心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然后就会理解小女孩为什么在第一次划起火柴时会看到火炉了。由此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来进行情境的营造能顺利实现学生情感的激发,加深孩子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进行实践活动也能对营造教学情境有很好的帮助。情境教学本身就需要真实的经历和感受,而学生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就可以增加认识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只需要结合学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感受就可以在班级里面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被足够带动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课文《猫》的时候,学生如果之前并没有观察猫的经验,或者没有和猫接触的经历,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只能对猫停留在自我想象的层面,难以有自己的真实体会,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情境就难以快速建立。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猫进行观察和模仿,教师把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自由轻松的实践氛围里面教师再结合课文对猫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愿意学习和听讲,甚至自己会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判断、分析,这是一种难得的情境营造模式,需要教师结合可操作性来进行具体组织实践。

最后,使用音乐舞蹈等艺术来进行情境的营造,不仅图片的刺激和视觉的冲击可以为营造情境服务,教师还可以从听觉和审美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情境熏陶,通过优美的或者高昂的旋律来对学生的听力形成冲击,在音乐的鉴赏中学生能够感受文学语言与音乐的共通之处。例如在学习课文《春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有关于传统的传统乐曲和西方钢琴曲让学生欣赏,或者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课文的相关片段,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进行审美感受,增强课堂的审美情境。而舞蹈艺术和语文课堂的情境营造也是关系密切,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展示,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时候,班级里面有的学生可能就是少数民族或者有的学生会少数民族的舞蹈,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为大家进行表演,增强课堂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与体会。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初中语文;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地进行学习,并且要建立起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良好机制,使学习的氛围更加的和谐、民主与融洽。启发式教学主张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看重的是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比较重视。

一、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是二者共同发展的过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统一,其本质就是互动与交流。所以,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积极互动、交流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随着新型教学观点的出现,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求要充分了解,也主张在学习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公平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双方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成长。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变革,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的学习,而新课改要求学生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在此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转变为综合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各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及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与时代的步伐不适应,而新课标的要求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适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终身学习的要求。

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艰涩,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混乱,很容易陷入误区中。比如,在散文的学习中,散文往往没有清晰的线索,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而初次接触到散文的学生,很难抓住文章的主旨,对两篇特色鲜明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学习时,也很难直观的识别出差异与相同。此时,教师应该有针对地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文章中,逐步探索。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知道文章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为什么作者会专门去写背影,还以背影为题目,学生对这一点是很难理解的。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浦口惜别这一特定环境中。其本质上是通过描写父亲给儿子留下最后印象的一幕,用父亲饱经沧桑与半生潦倒的形象,来揭示父亲的老境颓唐与心情忧郁,但爱子的情感丝毫未减,这样父亲的形象就会显得更加的高大。作者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并且以背影为题目,展开全文,读者能够从字句间品味到父亲对生活的无奈与哀愁,对儿子的真挚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隐含的内容逐一进行点拨,学生也自然就会对作者精巧的构思逐步了解,也会感受到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通过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在审题、立意以及情感表现方面受到启发。

三、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课文的讲述不能仅仅以学生听懂为目标,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从每一篇课文入手,运用好每一篇教材,因为语文教材是施教之材,启发式教学也要以教材为依据,紧紧扣住教材分析。对于教师而言,应该认真备课,深入了解教材,并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刻内容、优美形式等熟练的掌握与理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状况了然于胸,才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好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中才能适时做好启发。教师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启迪思路;在学生理解偏差的时候,正确引导;在学生理解浅显的时候,深入引导。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突发情况,教师也能从容应对,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通过启发式提问,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也会积极的对问题尽心探究,提高了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更好的实现。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学习中,文中唯一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该句看似简单,但是其意蕴较深,如果直接将这个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意蕴。此时,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来达到教学效果,如:如果将这个句子中的“盖竹柏影也”去掉,是否可以?为什么?或者在该句后边加上“远山蝉鸣,近处蛙声阵阵”是否合适?为什么?

通过提问,学生对原句的经典之处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对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逐渐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激发了其对全文进行探究的热情,最终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国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3).

[2]金晓蕾.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界,2012(10).

[3]赵映.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探究[J].教育界,2012(11).

上一篇:情人节的节日祝福短信下一篇:少年宫培训项目计划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