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三大教学法论文(共8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同时,还能够创建更加活动、生动的课堂氛围,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小学音乐;运用
现在,教育界深入研究教育理论,人们都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必须从小学抓好教育,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小学生的全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化教育,更重要的还有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因而,人们开始注意国际三大音乐教学的运用,其对小学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小学中也都相应的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因为各地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各地方的音乐基础不同,所以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对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水平提高所产生的作用有多大呢?下面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
律动教学是奥尔夫提倡的教学方法,它原来是指有音乐伴奏,用身体动作做出反应,从而训练音乐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其实,律动教学不但可以训练儿童的节奏感,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结构、旋律、力度、速度等,且极其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是音乐启蒙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比如:《小拜年》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现湖南人民拜年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其中欢快的气氛和节奏。接着由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着哼唱,并随着节奏拍手,体会歌曲的节拍和韵律。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奠定学生音乐基础,同时还可以保障音乐教学有效性,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运用
声势教学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将自己身体作为乐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声势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建立结构、秩序与记忆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儿歌《小蚂蚁》中,儿歌上句:“小蚂蚁,真有趣,头上长了小胡须。”我们可以配合拍手、拍左肩、拍右肩,拍左腿、拍右腿、拍左屁股、拍右屁股等动作,学生们边说边做,可以充分体验和感受三字句和五字句的节奏区别。同一材料,我们可以变换多种方法不断进行拓展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更加深刻,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丰富。
另外,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通过打击乐和音乐乐器教学,培养学生脚、腿、手等身体部位的协调性。
例如,打击乐器中,鼓类对应脚,散响类对应腿,木质类对应手,金属类对应手指。音条乐器中,低声部对应脚,次中声部对应腿,中声部对应手,高声部对应手指。在进行乐器教学前,都应先从声势教学入手,再根据以上对应关系,进入打击乐器和音条乐器的教学,这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要先构建框架,然后循序渐进地加入动作和内容。在学生们演奏时,要逐个声部依次进入,形成建构和层次。在提升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运用
美育和德育是音乐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柯达伊教学体系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对民族音乐的高度重视。在他看来,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的根之所在。他曾说过:“如果我们高举着国旗,却在用外国音调歌唱‘爱国歌曲’,这是毫无意义的,表明我们的精神仍然由外国统治着,这种民族‘再生’的过程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在这个方面,中国与匈牙利有相似之处。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这些民族文化中民间音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对这些音乐的学习,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比如:《阿凡提骑驴》教学中,在拍打节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采用2/4拍的节奏特点来打拍子,学生对节奏的速度特点会更加明确。另外,通过体验学习和律动教学让学生感受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速度特点。通过“阿凡提来到班级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的清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可以为一段优美的维吾尔族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以上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音乐教育外延,也促进了学生品德、人格的完善,充分发挥除了音乐教育的优势作用。
四、结语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音乐修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国际三大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构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实现对学生音乐的启蒙,教师只要掌握其理念和原则,就能够使音乐课堂焕发别样光彩。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一、音乐教学内容上由关注音乐作品中的文学、历史等内容转向了关注音乐本体的内容
经过实践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 无论是从老师们的教案中还是现场的课堂教学中,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不再围绕音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内容作文章, 而是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内容作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本体的辅助内容,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而服务。比如, 在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 课改初期, 老师们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围绕《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如何、贝多芬的“命运”又如何等这些内容作文章, 而只将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去聆听一下而已, 音乐课如此便罢。课后, 学生们掌握的更多的是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命运如何……而对乐曲中的节奏、力度、速度、旋律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命运”的, 却没有进行学习与体验。
显然这样的教学已经违背了音乐学科的特点, 将音乐课上得面目全非, 难怪被人说成是历史课、语文课啊!而如今的音乐课堂教学则更多地让学生去聆听音乐, 聆听音乐中的音乐要素, 比如节奏、节拍、旋律、曲式结构等。这些要素即是音乐本体的内容, 它是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内容, 也恰恰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核心内容。再举上例, 老师们在教学时, 把叩响命运之门的那条主题旋律的学习作为了教学重点内容,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辩出主题旋律的变换发展, 并且去探究是由哪些音乐要素造成的这些变化, 而这些音乐要素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后, 学生们对乐曲中表现“命运”的那条主题旋律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对旋律中的节奏、旋律的运行方式得到了了解。可见, 这样的音乐教学是突出音乐学科特点的, 它抓住音乐本体的内容, 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由此得出, 音乐教学抓住音乐本体 (即音乐要素) 来进行音乐教学, 才是抓住了音乐的本质内容,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
二、音乐教学方法上由讲解转向了以聆听为核心的体验
在目前的教学中时常会看到,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让学生听音乐, 而且老师们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 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多次聆听。有初听、复听、再听的步骤, 还有全曲聆听、分段聆听的主次、整体与局部之分, 而且从老师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看到, 他们的设问也是在让学生听音乐后才回答的。这样的教学, 改变了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聆听、只讲解, 或聆听少、讲解多, 再或不聆听、少聆听的教学现象, 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靠说教、靠分析、靠讲解的方法来学习音乐的现象。即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老师们力求多用聆听的方法来学习体验音乐, 而非靠讲解的方法来学习音乐。这个转变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转变, 它的转变让老师们更深刻地明白了音乐学科的学习方法是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的, 音乐带给听众的是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 因而需要听众亲身参与音乐体验, 亲耳聆听, 亲自去感受, 而不能靠教师去讲解并用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 否则, 它同样是违背音乐学科特点的教学。
三、音乐教学手段上多媒体的使用由“时时用”转向了“必要时用”
在2011版《课标》修订后, 教学建议中的第六条提到:“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在2001版《课标》中, 教学建议的第五条提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明显看出, 修订后的《课标》仅仅增加了“合理”二字, 但却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观。“合理”二字的加入, 是针对课改以来,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老师们过于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提出的针对性的改进。旨在强调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根据教学需要在必要时使用多媒体, 从而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 而不要将多媒体的使用泛滥化、形式化。从目前的教学来看, 大部分执教教师运用多媒体比较得体, 都在努力做到为学习音乐、聆听音乐而运用;还有的课堂教学当中,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声像一体的优势, 将旋律的进行与图形谱的绘划同步体现出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从而能更加有力地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与课改初期的音乐教学相比, 多媒体的使用由“时时用”转向了“必要时用”, 由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转向了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使用多媒体。
一、选择教室
首先注意安全、环境良好,其次才是硬件设施、交通便利性等问题,最后才考虑收费。有些教室规划之初,是为学习音乐的儿童、少年所设,随后才酌情设立幼儿班,因此教室硬件都是配合儿童的。但是孩子的活动应格外注重安全,需要做特别规划,这点家长必须重视。此外,接送孩子往返上课颇为辛苦,家长大可不必因仰慕某“名师”之名,每周长途奔波到远处上课,长期往返,说不定会由于不堪折腾,而干脆放弃学习。与其如此,倒不如就近选择教室,减少路途上的辛苦。
二、选择教师
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是非常有耐心与爱心的,但是教学的经验及理念,仍需家长深入与之沟通、理解,做好亲师交流,孩子才能学习得更好。一般孩子比较不喜欢过于严厉、严肃的老师,最好能避免。
三、选择课程
1. 课程内容越有趣越好
尤其是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课程的趣味性高低,与他们上课的意愿成正比。枯燥无味,像补习班的上课方式,只会使孩子哈欠连连,在课堂上发呆,甚至吵着回家,一点学习效率都没有,所以,课程内容务必要有趣。
纯唱游式的教学,适合学龄后的儿童作为入门课程,因为学龄后的儿童,比较能适应“正规”的上课方式,遵守课堂上的规矩。
2. 课程内容兼括性广
有些入门课程规划的方向,是专为学习某些乐器而设计的,例如:为学习钢琴而设计的前期音乐班,可能就偏重于介绍琴键;为学习打击乐器所设的音乐班,可能先介绍小钢琴。除非您已事先打定主意,日后就是要让孩子学习某项特定的乐器,否则,最初的课程大可不必“先入为主”,倒不如选择能够让孩子广泛认识不同乐器的课程。因为选择专攻的乐器时,必须顾及孩子的兴趣。若是以高昂的价格,买了一样乐器让孩子学习,一段日子之后,才发现与孩子的兴趣不合,这时想转学其他乐器,一切又都要从头开始,对时间、金钱都是浪费。一般学习乐器的惯例,都是先让孩子学钢琴,待钢琴学得稍有根基之后,才选修其他乐器,如果您采取这种作法,也应该先让孩子有机会广泛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再作选择。
3. 律动的课程比单纯静态的课程更适合活泼的小孩
课程名称:三大构成课程编码:
学分:3分
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
适应专业:动漫/图形图像各专业
先修课程:三大构成 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习近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定义
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第四节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平面构成应用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对比与统一
第二节对称与均衡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第四节 比例与权衡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10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点线面的一般排列设计开始,逐步进入较复杂的点线面平面构成设计
第一节 点
一、点的构成;
二、点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线
一、线的构成;
二、线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面
一、面的构成;
二、面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应用点、线、面原理完成具象形到抽象形的变化
第四章 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第一节 基本形
第二节 骨骼
第五章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构成形式的特点及构成,难点是各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基本元素的构成形式
第二节 重复构成第三节近似构成第四节 渐变构成第五节 发射构成第六节 特异构成第七节 密集构成第八节 空间构成第六章肌理构成(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基本要素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学会创造新形态,构成形式的应用。
第一节 认识肌理
第二节 肌理的分类
第三节 肌理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第四节 肌理在艺术设计上的应用
第七章色彩的物理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概念
第二节 色彩的表示方式
第三节 孟塞尔色立体
第四节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第八章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类型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分类
第二节 色彩的基本属性
第九章色彩构成的内容(10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混合一、原色;
二、加法混合;
三、减法混合;
四、叠加混合;
五、间色;
六、互补色;
七、并置
混合;
八、旋转混合第二节 色彩的并置
第三节 色彩的节奏
一、重复的节奏;
二、渐变的节奏;
三、多元的节奏
第四节 色彩的色调
第五节 配色实例
第十章色彩与心理(6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视知觉现象的理解。以及怎样能熟练、正确地运
用色彩表现方法表现相关联的视觉现象。
第一节 色彩的感觉
一、温度;
二、重量;
三、质感;
四、面积;
五、情绪,六、色彩搭配的感觉
第二节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一、色彩的联想;
二、色彩的心理象征
第三节 色彩的使用
一、影响色彩使用的因素;
二、色彩的使用;
三、色彩的喜好与禁忌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三、立体的构成特
第十二章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一、粒体构成二、线体构成三、面体构成四、块体构成第十三章 立体的构成要素(6学时)
一、逻辑要素
二、形式美要素
三、形态要素
四、空间要素第十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4学时)
五、材料要素
六、肌理要素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
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概论(0学时)
实验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实验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8学时)实验四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
实验五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6学时)实验六肌理构成(2学时)
实验七色彩的物理理论(2学时)
实验八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实验九色彩构成的内容(2学时)
实验十色彩与心理(2学时)
实验十一立体构成概述(0学时)
实验十二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实验十三 立体的构成要素(4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图形图像,动漫,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
六、教学参考书
1、李洪忠等编著,《三大构成》第一版,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年。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三大构成学分:3
周数:2周适用专业:动漫,图形图像,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三、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期中课程设计
以所学的平面结合色彩为主,做一幅广告设计
第二、期末课程设计
以三大构成为基础,通过点线面结合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中所学的知识,做一组“我的家园”为主题的设计作品
四、时间安排
《三大构成》课程设计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时间2周。具体安排如下:
(1)期中课程设计
(3)期末课程设计
五、组织管理
课程设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1.考核内容
由教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所完成的作品、文档说明、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1)作品内容75%(1周)(1周)
(2)创意
15%(3)文档说明
2.成绩评定10%
总 学 时:100 理论:60 实践:40 适用专业:广告专业 装潢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设计表达基础的概念、技能、方法,了解建筑设计基础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美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牢固基础。任务:讲授构成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二、先修课程:
素描、色彩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构成理论教学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的学习,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符合构成要求的设计图;
(2)教学要求:讲授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构成设计方法和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构成表现能力,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方法;(2)理解:正确理解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
(3)掌握: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
(二)构成实践性教学环节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注意事项、创新要求;(2)教学要求:本部分讲授的是构成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构成的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设计符合构成原则的作品。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练习,要求学生(1)了解: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2)理解:构成练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
(3)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原则,基本设计方法。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强调训练与图例相结合的讲解,循序渐进。就每一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作针对性的练习,重点在指导和讲评,逐步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能力,为今后创造性课程打好基础。
五、教学内容:
平面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概述 21.了解构成的概念 2.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3.了解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41.理解点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线的性质和作用 3.理解面的性质和作用
(三)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 61.掌握律动、节奏规律 2.掌握均衡规律 3.掌握调和规律 4.掌握统一规律
(四)平面构成的形式 41.掌握重复构成形式 2.掌握渐变构成形式 3.掌握空间构成形式 4.掌握特异构成形式
色彩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色彩理论的沿革
1.了解内容色彩构成总述各个时代色彩理论研究成果
2.要求了解和掌握色彩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代
表人物,能达到何种设计。
3.重点与难点色彩理论发展史重要的代表人物。
4.了解什么是色立体以及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二)色彩理论
色彩的形成——认识色彩、色与光、色彩的产生、光源色 色彩的属性——无彩色和有彩色、色相环与色立体
学时
学时
学时
学时
2学时
4学时
色彩的混合——原色、光学三原色、色料三原色、色彩混合
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古代色彩科学的研究、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现代色彩科学发展(显色系统和混色系统)、色立体的基本骨架(明度色阶表、纯度色阶表、色相环、等色相面、等明度面)。
(三)色彩知觉与色彩对比 4学时
色彩知觉现象——视觉适应性、视觉惰性、色彩的错觉、色彩易见度 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
其他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色彩的肌理对比
(四)色彩的调和 4学时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类似调和、对比调和、面积调和、色彩的间隔调和 色彩的调性表达
(五)色彩的心理效应 4学时
色彩心理的表现类型——等级制度的色彩象征、宗教信仰的色彩象征、色彩的通感——色彩的音乐感、味觉感、轻重感、柔软与坚硬感、亲切舒适感、色彩的表情
立体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2学时
基本要素:形态的基本要素,形态的分类,形态的创造。
2.立体构成的基本法
2学时
基本法:线材的构成方法,面材的构成方法,块材的构成方法,材料的综合处理方法。
3.立体感、空间感
2学时
立体感、空间感:量感,空间感,肌理,错视。
4.美感要素形式法则 4学时
形式法则:尺度与比例,稳定与均衡,秩序与混乱,单纯与模糊,形象与意境。
5.立体构成 2学时
立体构成的技术意识, 立体构成的结构分析, 立体构成的机能造, 立体构成的技术美。
6.立体构成设计制作 8学时
软质线材设计构成 硬质线材设计构成 半立体设计构成 面材设计构成 块材设计构成 综合设计构成 肌理设计构成六、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环境艺术设计手册》 马克辛、吴成槐 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2.《立体构成》 辛华泉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3.《立体·构成材料》
4、《装潢设计构成基础》.
5、《平面设计作品赏析》 陈钦、陈赞蔚 编著 冯罗铮编著何 洁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两堂同题异构课的对比分析
无锡市堰桥中学徐福亮
这是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发生的故事,两位外校教师来到我校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课题分别上了一堂评优课。我找到了那年的听课笔记,三年前两位教师的授课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为了便于评课,我称一位教师为甲老师,另一位为丁老师,以下便是本人对这两堂课的评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
一、运用还是无视:在新旧知识的联系间徘徊
古人云,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认知心理学派也认为:在学习中,新知识、新经验、新见闻不是被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所吸引,就是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适当部位,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吸收新知识使自身得到改造,重新组织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相互作用,既能使新知识内化,也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观念。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中,甲教师出示了“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导入材料,简单描述了惠山新城的交通状况,抛出了“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问题后,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进一步设计了这样的系列问题:①我是国家的主人,那我能否命令政府解决这一问题呢?为什么?②不能命令政府可以找政府,为何要找政府解决问题?③我找政府反映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的什么行为?④如果政府无法令我满意,我就带人到无锡市市委市政府门口示威、静坐和绝食,可以吗?⑤找政府真的无法解决问题,还可以找谁呢?
通过对以上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实际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了第一、第二单元的以下知识: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②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③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④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公民行使权利坚持的原则之一——权利和义务统一原则;⑤民主监督的渠道—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这几个问题从公民、政府两个主体及其关系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一连串的问题后引出解决问题的另一主体——人民代表大会,自然而然引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而且由于学生运用了所学知识,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建立了自信,自认而然地被拉入学习情境中,这是一种成功的导入。反观丁老师的导入,就是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 1
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请大家把书打开到X页。既没有运用时事热点材料切入,也没有使用旧知导入新知,是没有导入的导入。学生的眼睛看到了学习的知识,脑中一片空白,面对着全然陌生的白纸黑字。这是一种不成功的导入。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组织、运用引导性的材料,为新旧知识铺设“认知桥梁”。我们不应无视旧知,而应合理运用旧知,在反馈旧知中导出新知,发挥其在新课学习中的独特作用。
二、一例还是多例:在情境材料中取舍
布朗提出了“情境学习”的概念,认为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直线的,认知识的功能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在教学中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联系起来。情境教学方法支持了这一观点:教师和学生应通过两者间相互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提高能力。情境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信息来源的课堂教学过程。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任何学习都在一定情境中进行。
我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特定的问题环境”并非仅指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不可否认的是教材上的材料生动、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但材料个性很强,话题分散,不具有统一性,如果一味的不加选择的照搬照抄,盲目使用,便会进入“情境—问题—探究—再情境—再问题—再探究······”的循环教学方式的误区,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丁老师采取了一段材料对应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策略。关于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用了2008年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四则一组作为背景材料,关于人大代表的职责又用了香港有毒鸡蛋的事例 ······
应该说,这里的选材比较到位,材料的指向是明确的,但材料之间缺乏呼应。且由于材料太多,材料的堆积带来学生阅读时间的延长,每个材料呈现的时间不够长,而且都是教师自己在读,在解说,读的进程较快,这样学生就没有充分的观察、认识和思考,导致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效用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耗时严重,效益降低。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不当。使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对材料选择的要求极高,材料既要足够但不能太丰富,材料要求鲜活又不能离学生太远。对材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简洁明快地加以展示。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则只分步骤地出示了一组关于“惠山交通”为主题的背景材料:
①交通发达但出行不便:堰桥,无锡的北大门,地处交通咽喉,水陆交通发达,多路公交通往无锡,25路、601、602、607„„,可是„„作为国家的主人,我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②走进无锡市人大: 2006年2月,无锡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9月,江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1年2月14日,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作《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能审议通过;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人大有哪些职权?
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三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
④肩负人民的重托:惠山至无锡地铁一号线建设中的热点议题:无锡市地铁方案正在报批,地铁线路的走向、停靠的站点、票价等问题正成为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如果你是一名无锡市人大代表,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
上述材料分别对应的知识点是:①相关旧知识;②人大的职权;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职权;④人大代表的职责。
这样的处理,从整体上对整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高屋建領,围绕一个主题将背景材料进行整合,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知识的得出和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教学结构呈现自然美,教学气氛和谐热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教学设计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没有面面俱到的使用教材素材,也没有无视学生的社会生活,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将课本资源进行取舍,并有效关注生活资源,整合出一组可供探究的相关材料,在师生互动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习得了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所学知识,并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实情和地方特色,选择典型热点事例,运用“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并做到“一例到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归纳亦或演绎:在教学方式上选择
运用归纳法解题就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的或特殊的情境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共同的基本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即“是什么”的问题。它遵循的是从个别(特殊、个性)到一般(普遍、共性)的推理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个别——一般。
和归纳法相反,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演绎法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境材料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它遵循的是从一般(普遍、共性)到个别(特殊、个性)的思维过程,其思维方法是:一般——个别。
归纳与演绎二者各有利弊,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滲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归纳则是对个别事务、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而慨括出一般性的知识。
丁老师在教学第一个知识点“人大的地位和职权”时,通过使用课本素材分析出人大的四大职权后,又分别列举了如下小事例:交通违规罚款问题;三峡工程的决策;沈阳市法院报告未获人代会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的法规等。在教学第二个知识点“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时,在运用课本材料分析了人大代表的权利合格义务后,又列举了一些小事例加以论述,而且多为独角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仅如此,在处理教学难点时,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细小知识点的关注程度太多,比如立法权与立规权的区别、立法权与决定权的关系等。丁老师整个一节课的课堂结构明显前松后紧,最后甚至是草草收场,这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反观甲老师的教学,教学结构合理,时间安排妥当,在运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中,使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法,带领学生走向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思路清晰,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知识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频繁使用演绎法,没有拖泥带水,没有画蛇添足。
关于音乐学的分类, 早在两千多年前, 古罗马时代的昆提利安就已提出了自己的讲解。目前被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1961年由德国音乐学家维奥拉在德文14卷的大百科全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中提到的:
1.音乐史
2.体系音乐学
1) 音乐范畴内的音响学、生理学和心理学
2) 体系性音乐理论 (部分是自然提供的、部分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固定尺度,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理论)
3) 对音乐作品的考察 (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分析)
4) 音乐美学、哲学性的音乐学 (对音乐的审美特点和本质做哲学性的思辨研究)
3.音乐民族学和民俗学
1) 自然民族的音乐
2) 欧洲民间音乐
3) 近东和远东的音乐
在维奥拉的体系中, 他把音乐史算作了一个单独的门类。“严格的讲, 音乐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融入历史音乐学之中的一种具有专门视界与独立论域的学问。” (1) 历史音乐学包含的并不仅仅是音乐史, 还有音乐考古学, 音乐图像学。下面我就尝试着阐述音乐学三大部类: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的关系。
一、历史角度
对音乐的研究, 从古至今, 延绵不断。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深入。人们对音乐的认识才不断的开阔而深化。
1、古代
古希腊时代, 伟大的思想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研究并发现了弦长比率和音律之间的关系, 他还通过对数与音程协和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 提出:天体和谐论“的假说。同一时期或稍晚成书的我国的《管子·地员篇》中也记载了“三分损益法”。音乐理论家亚力斯多塞诺斯则在《论和谐》中反对毕达哥拉斯的按数定音的主张, 他认为音乐的协和与否应有人的耳朵来决定。关于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化作用,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提出了“美育论”, 从国家教育的伦理观出发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中国,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公孙尼在《乐记》中所说“乐者, 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 在这一时期,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 对音乐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音响学和音乐美学 (包括论述音乐的功能) 两方面。
2、中世纪
在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音乐的理论占支配地位。波埃修斯把音乐作为数学中的四门学科之一。他是音乐理论成为一种神秘的推理, 并对此进行了数学的推论, 记谱法由弗朗哥在1216年加以系统化, 并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14世纪穆尔斯编撰的音乐理论丛书成为以后两个世纪大学音乐教育的基础。
3、文艺复兴时期
总体来说, 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1300年左右格鲁奇奥就已指出, 数学的音乐科学不能等同于艺术, 而应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歌唱。15世纪廷克托里斯列举了音乐的作用, 并加以分类。1558年扎林诺提出音乐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这个时代音乐思想的总趋势是要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对音乐的决定意义。在这个时代, 还由廷克托里斯编撰了《音乐术语定义集》, 这是一本较古老的音乐词典。
4、17-18世纪
史料方面:17世纪初的梅波伊姆编写了古代音乐资料集, 普列特利乌斯也著有《音乐大全》。音乐史著作有:普林茨的第一部具有编年史性质的音乐史, 18世纪, 马尔布鲁克等人先后撰写了音乐通史, 还有拉·波尔德的《典礼音乐史》。关于音响学的研究有:18世纪初的索维厄的对泛音列的研究, 伽利略的感应震动研究。至于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拉莫的和声研究 (以物理学作为和声学的依据) 。音乐美学领域出现了马泰松的在《登龙门的基础》中主张的“情绪论”。
5、19世纪
音乐研究的各个领域在19世纪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并最终导致了这门学科的建立。音乐史方面:有基瑟维特的《欧洲———西方音乐的历史》《阿拉伯的音乐》;安布罗斯编写了更为充实的欧洲音乐史。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布莱顿斯泰因首次开设了音乐学讲座。音乐学著作是赫尔姆霍尔茨的《音感觉论》和艾利斯的《论诸民族的音阶》。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围、方法与目的》对音乐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
6、20世纪
音响学、音响生理学、音响心理学利用现代策应设备, 是研究工作变得更加精确。比较音乐学在50年代演变为了民族音乐学。通俗音乐的流行, 促使了音乐社会学的产生。音乐史学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合作, 编写了《牛津音乐史》《音乐史纲要》《音乐的宇宙——世界音乐通史》《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 在这段时间, 音乐学术团体也纷纷成立。
二、系统角度
1. 历史音乐学
历史音乐学分为三个部分: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三者联系紧密。音乐史学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研究音乐及它相关联的现象的学科, 它是音乐学最主要的、中心性的领域。音乐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 探讨人类古代音乐文化面貌及发展变化。音乐图像学音乐图像学的价值在于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或缺乏。我在想, 音乐图像学能不能算成音乐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因为音乐学里也会涉及到有关音乐图像的内容, 比如敦煌壁画, 也是人类音乐活动的物质遗存。那关于敦煌壁画的研究究竟该算音乐考古学还是音乐图像学?音乐图像学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形象生动展示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风貌。这个也是和音乐考古学紧密相关的, 音乐考古学需要得出的结论中, 也要涉及到这两项。音乐考古学更注重的是“地下音乐文本”, 其发掘出来的文物, 经研究后, 有相当大的价值。这必定会对音乐史学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2、体系音乐学
体系音乐学包括两方面内容:意思有观音玉林的自然学科基础和原理的一些学科;二是有关音乐的精神科学层面的学科。具体体来说, 体系音乐学包含有以下几门学科:音乐音响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历史音乐学, 这几门学科的内部联系, 我觉得不如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和音乐图像学的联系那样紧密。因为毕竟是一些自然科学与音乐的结合, 而不同的自然科学拥有自己的特性, 所以虽然彼此之间还是有联系, 但是就不是非常紧密了。音乐音响学又称为音乐声学, 是音乐的物理学基础的一个学术领域, 其研究的范围包括:音乐的音响学理论、对乐器发声原理的科学研究、乐律研究。音乐美学则是在体系音乐学领域里进行的关于精神科学方面的研究。这门学科研究的是音乐成品和人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关系的。它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两项:对音乐要素的心理体验问题和与音乐相关的几种心理机能的特征。音乐社会学研究的题目主要包括:社会现实在各种音乐体裁中的反映、音乐体系音乐传播工具和技术和手段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条件、音乐家和音乐机构在社会中的活动及大会社会功能的条件、现代听众的类型以及广播电视唱片等音乐传播媒介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和现今音乐消费的特点。从音乐学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 在体系音乐学中, 最先发展起来的是音乐音响学 (以前没有这么明确的学科名称, 但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在古希腊时代就已有相关的观点提出) 。我认为音乐音响学是体系音乐学中最本质最表象的东西, 最先被关注是很正常的, 另外三门学科相继发展, 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的研究逐渐深入, 开始去关注音乐的一些本质东西。
3、民族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 英文为“C o m p a r a t i v e Musicology”, 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 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 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历史音乐学的研究重点人类有文字记载的音乐历史, 包括西方音乐和东方文化音乐;民族音乐则研究音乐发展的两端, 事前与现状。总得来说, 两个领域在研究的重点上各有分工, 但是实际操作中已越来越多的相互合作。民族音乐学在乐律和乐器学方面的研究依赖于音乐音响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 同时它取得的成果有大大的丰富了音乐音响学的内容。民族音乐学研究中, 音乐心理学研究方面更具有某种实证性的社会学内容。随着费欧洲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人们已不满足仅仅从学术上去认识它们, 还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它们。音乐社会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区别在于某些方法的运用和历史形成的学术分工上。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学的其他学科还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三、文化角度
音乐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 它们包括人类历史的和当今的全部音乐成品和音乐行为。具体的讲, 第一, 应是包括人类的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音乐, 二是包括历史和现在一切民族、种族和个人的音乐相关的活动,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音乐行为。
通过对音乐学概论的学习, 我才知道原来以前觉得眼熟而不实在的音乐学包含了这么多内容, 以前所接触的所谓的音乐, 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音乐学的三大部类: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包含了对人类的所有音乐成品及音乐活动的研究, 每一个部类下面都分成了联系紧密的几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各自侧重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几个学科相结合, 组成了一个部类。然后三大部类再结合在一起, 就构成了整个音乐学。音乐学就像一棵树, 这棵树上面有三个分支, 每个分支上又有数个小分叉, 分叉上遍布着树叶。每个学科都相互作用, 相互合作, 支撑着各个部类, 三个部类之间也是相互有密切的联系的。这就想一张网, 经纬分明, 但是有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有交点有联系。比如在本世纪初, 欧洲比较音乐学 (后叫民族音乐学) 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再以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为中心展开的。这就体现出了, 各个部类甚至学科, 必须利用其他部类甚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辅助研究, 这样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才得以使音乐学这个学科门类得以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孙国忠《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2]黄李娜.音乐学学科再划分
[3]孙国忠.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72
英语写作是全面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一种测试形式,因此,英语写作教学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英语写作考查开始重视情境写作,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无疑增加了考查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那么,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完善及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呢?
一、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写作水平体现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学生就无法写出高水平的英语作文。众所周知,一篇文章是由词汇、短语和句子组成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需要对英语词汇、短语和句子进行训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单词并对句型结构和语法知识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的时候信手拈來,熟练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单词方面,教师要将高效的记忆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分类记忆,即将词汇分类后再进行记忆;图表记忆,即运用图表形式将一些重点单词罗列出来再进行记忆;卡片记忆,即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卡片,在卡片上记录复杂的单词,随时记忆。短语方面,教师应该在单词的学习中对高考考查的重点单词以及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高频短语进行系统的补充与学习,此外,在课文文本的学习过程中要将短语的巧妙使用提取出来为学生详细地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为学生的借鉴应用奠定基础。语法方面,教师应该将写作中常用的语法现象和精彩的语法句子进行系统的整理,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背诵记忆掌握基本的语法应用知识,并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方便学生随取随用,提高写作效率。
二、加强范文的背诵和讲解
范文的应用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法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运用范文组织教学,那么,英语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英语写作主题范围还是比较小的,并且英语写作对字数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能运用的巧妙表达也是有限的,但是,一个恰当的单词,一个出彩的短语和一句典型的正确的语法句子表达也是作文高分的采分点,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细节的处理,而范文的背诵和讲解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英语范文具有优秀的格式、内容充实、要点完整、结构合理以及恰当的高级词汇的使用和符合句法的句型表达的众多特点,而这也是学生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范文教学,通过范文为学生展示优秀的文章模版,让学生在范文的学习中明白优秀文章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写作提供一个依据和指导。高中教师在设计练习试题的时候都会对作文进行筛选,选出那些符合学生能力实际的话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因此,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文章的范文是学生必须研读的重点。此外,英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实际将挑选出优秀范文让学生背诵。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为了更高效地进行记忆会对所背诵的内容进行精细加工,精细加工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优秀范文进行分析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对优秀范文进行背诵。另外,教师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应该将学生背诵过的优秀范文中的表达适当地引用过来,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应用中感悟背范文这种学习方法的可取之处,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背诵行为,让学生在背诵中收获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写作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三、完善作文批改教学方法
部分教师在学生作文批改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进行一一的勾画,而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分,然后,也不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分析和评价,亦不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从教学每一个环节入手,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英语作文的批改与反馈是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英语作文的批改中应该再细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将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给予勾画,然后对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给予评价并及时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体明白自己作文出现的问题在哪里,才能在以后的写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此外,恰当使用评语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意见,从而完成对书面表达的改进。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写作问题大部分就会暴露出来,那么,接下来的写作训练教师就应该采取学生互批的方式,让学生在批改中不断提高自己鉴别错误的能力,并取他人所长,补己之短。而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批改再次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样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规避写作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学习和作业,那么,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作业批改方式中感悟出教师的认真和负责,学生受其感染也会不断重视自己的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学习进步打下基础。
【音乐三大教学法论文】推荐阅读:
三大类教学设计模式07-17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11-14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音乐教育教学论文:音乐教学方法探讨10-18
三大活动09-18
数学三大学派10-12
三大工程简报10-28
三大百货调研11-04
电化教学论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论文06-30
话说音乐课教学论文10-19
三大高手小学作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