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推荐15篇)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1

[作者]  李淑英

[内容]

“五步教学法”即:指导预习→检查预习→启发阅读→提炼精粹→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预习,督促自学,信息输入,揭示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每学习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之前,在每传授一种新知识之前,都应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预习必须有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应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布置。比如课文生字的`读音和组词、生词的注解、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写作背景以及有些文章的题解、主题思想、层次划分、写作特点、课后习题等,均可根据不同目的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布置给学生自学。有疑难,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翻阅工具书,与同学互相讨论,力争自己扫除障碍。

这一步的方法是指重点、划范围、出问题、给提纲、提要求,指明所学单元或课文的具体内容以及应该看的参考书等。

二、检查预习,纠错补漏,信息反馈,发现问题

给学生上课时,首先要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对自学效果好的,给予肯定、表扬;发现学生有知识上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有漏洞,教师给予弥补。通过检查预习,使学生自学情况得以反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巩固深化已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

第二步的主要方法是:问答、板书、阅读、检查读书笔记等。因课文重难点不同、深浅度不同,所用时间也不等。

三、启发阅读,开辟新境,信息加工,发现规律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或本篇课文所要传授的知识,做好启发,当好参谋,巧妙指挥,有意设疑,精心设计思维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读全文,可以读段落,也可以读其中的一些语句;可以粗读、速读、略读、跳读,又可以细读、精读、背诵。通过反复阅读、讨论、质疑、辩论、回答等,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新领域,使学生在开辟新境界中遨游、探索,从而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开发智能,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步的方法是:教师设疑、启发、点拨、搭桥;学生阅读、质疑、发问、讨论、辩论、查资料、看参考书、编提纲、写答案、回答问题等。

四、提炼精粹,收论综合,信息储存,整理归纳

第三步是启发阅读,是把学生放开,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放,不是放开不管,而是放而不乱。放要恰到好处,收要把握时机。第四步的重点是把知识讲新、讲精、讲懂、讲透。

第四步的主要方法是:谈话、归纳、综合、整理、讲述。这样讲能做到精讲、少讲,使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能掌握重点,使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

五、练习巩固,指导实践,信息输出,信息创造

第五步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练习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丰富多采。教师应根据所教单元内容和课文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说,可以背,可以写作文,可以改文章。这一步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训练中,学生快速阅读,快速写作,既训练了脑、手的灵敏度,也加强了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2

课前五步自读法强调教师讲授之前学生必须完成五遍自读, 不完成则不讲解。读而不讲至少有7分得, 讲而不读则至少有7分失。所以, 教师持之以恒的要求学生课前自读, 使其养成习惯,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课前五步自读法的具体步骤是:

1. 跳读。

学生在初读文章时, 如果遇上生难字词, 不要急于去查字词典。因为这样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中断, 不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所以, 最好的办法是, 先在生难字词上做记号, 如加圈、加底线、加颜色等, 总之, 方便以后查找。第一遍读完后, 再借助工具书理解掌握。需要强调的是, 字词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构成语文能力基本功的要件。识字量越大, 词汇积累越多, 我们的语文能力也就越强。“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虽然可望不可求, 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方向。

2. 连读。

在疏通文句后, 第二遍是连读, 即不中断、不漏词句地朗读。它强调的是通顺、流畅, 琅琅上口。通过阅读, 使句子像句子, 文章像文章, 其目的是在顺畅的阅读中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培养语感。当然, 这样的阅读, 也能让学生初识句意、文义, 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 抠读。

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课文,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细读细抠, 明白词意是什么, 句意是什么, 段意是什么, 文义是什么。知作者所云。此所谓读求甚解。当然, 如果确有不能理解的东西, 首先要学会查资料, 学会向他人请教。如果依然无法求解, 就应该做上记号, 留到课堂上, 请教师帮助完成。

4. 览读。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览读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让目光和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通览全篇, 宏观把握, 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 理清文章脉络, 从而对文章的写作框架形成清晰、深刻的印象。人有肢体骨骼, 文有起承转合。一篇文章如何起笔, 如何承接, 如何过渡, 如何收结, 细读之后再回归整体, 一切便迎刃而解。

5. 赏读。

中学语文五步阅读教学法溯源 篇3

【关键字】五步阅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理论 人的认识过程 阅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87-02

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要求,并且对这些目标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要求学生对于阅读材料既要“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又要“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总之,要求学生既要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美,又要品位阅读材料的艺术美。面对如此高的阅读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体会文本。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过程可以分成五个步骤,所以叫做“五步阅读教学法”。

一、“五步阅读教学法”的概念

“五步阅读教学法”是把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的教学方法。在五个步骤的阅读过程之中既包含了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教学。第一步:学生自读或者教师范读文本。学生自读文本的过程中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教师范读文本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听读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并且对比较艰深的文本进行句读划分。第二步:学生朗读。学生朗读的过程意义有两个: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学生朗读文本的过程根据学生朗读的字音、句读和朗读情感来检查学生自读或听读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朗读文本是初步感知文本,可以记录文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第三步:讲读。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解答学生在上一步遇到的疑难问题,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第四步:品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朗诵课文,对教师而言:通过这个过程根据学生的朗诵情感,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深入体会课文的阶段,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艺术表现力。学生朗诵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把握文章结构,欣賞语言,体会意境,并从中得到写作的启发。第五步:迁移阅读,这个步骤可以根据第三步和第四步作出不同的选择,可以选取其他思想内容相近的文章,也可以选取艺术风格类似的文章,这是一个提高扩展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五步阅读教学法”并不是固定的、死板的按照上述步骤设计教学过程,而是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变化的。如教学比较艰深困难的文言文,例如,苏教版必修五《抱任安书》、《逍遥游》等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本身已经比较吃力,就没必要一定进行迁移阅读,加重学生的负担,可以改换成别的形式,第一步可以拆分成两步,学生自读和教师范读都要实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文章整体感知,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或者第五步不要迁移,但是可以变成学生自我吟诵,比如对于像《逍遥游》这样的散文,可以深入体会文章的艺术美感。

总之,五步阅读教学法不是僵化的五步,而是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变化的教学过程。但是,五步阅读教学法无论多么灵活多变,有一点始终不变:每一个阅读步骤都是有教学目标,而且下一个教学步骤是紧承上一个阅读步骤进行的。如果上一个阅读步骤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就不能进行下一个阅读步骤。因为五步阅读教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教学过程,它契合了最基本的教学过程理论。

二、五步阅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理论

自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解释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1]教学过程理论就逐步形成和成熟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提法就出现了。其中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准备——感知——思维——巩固——在实践中运用——练习”的教学过程,[2]比较适合语文教学这样注重课堂教学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学科,因为达尼洛夫的教学阶段论符合基本的教学过程理论。基本的教学过程包含了“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六个阶段[1]。达尼洛夫的教学阶段论和基本教学过程理论几乎能一一对应起来。对语文学科来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这三个阶段可以合并成“实践知识”这一个步骤,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检查,但是“理解教材”必须分成“理解教材的质——理解教材的文”两个阶段,同时也契合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既要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美,又要品位阅读材料的艺术美的要求。这样,基本的教学过程理论具体运用到语文中的时候就变成了“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质——理解教材的文——实践知识”这样五个阶段。五步阅读教学法就是根据这个基本教学过程理论来设计来的。

第一步:学生自读或教师范读——引起求知欲。在学生自读或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学生解决了课文中字词句的问题,这样能基本看完课文,但是不能读懂课文,遗留了一些问题而希望把这些问题解决,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第二步:学生朗读——感知教材。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初步感知教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摘录出来一些疑难的地方,而能朦胧地把握文章的大意。第三步:讲读——理解文章的质。文章对于读者而言,它的思想内容是外显的,较容易掌握。如教师解决了学生的疑难,文章思想内容就能够按照自己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去理解。这一步的朗读在教材串讲之后进行。第四步:紧承上一步的朗读赏析课文——理解教材的文。教材的文就是文章内在的艺术美,赏析文章是层次比较高的理解阶段,所以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同样,这一步的阅读也要放在老师串讲和学生自我感悟之后进行。第五步:迁移阅读——实践知识。这一步阅读并不一定是教材本身,而是课外的内容,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课外作业。这一步是承接上一步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字词句的运用、赏析方法的时间,或者是学生个体对教材的品味。

五步阅读教学法有很强的完整性和实践性,易于让学生接受。因为五步阅读教学法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三、五步阅读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

五步阅读教学法在心理学上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的认识过程理论。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可以分成“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掌握”六部分内容。[3]这六部分内容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就是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其中“记忆”是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4]记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无需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设置专门的步骤。所以,与教学过程有关就是“注意、感觉和知觉、思维与想象、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掌握”五部分内容,形成了“注意——感觉和知觉——思维与想象——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掌握”这样层层深入的体系。

注意就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4]注意规律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教材引起的学生的注意,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五步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自读或听读。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7]感知规律运用到教学就是学生接收到教材的信息并且对此做出一个直接的朦胧的判断,在五步阅读教学中第二步是朗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他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4]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示就是学生接收到教材的信息,并且理解了这些信息内在的含义和规律,就是理解教材的过程。在五步阅读教学法中,思维涵盖了两步——理解教材的质和理解教材的文。知识和学习策略的掌握是具体运用的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中特别强调迁移的作用,有“为迁移而教”[5]的说法。迁移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学到的方法可以学习其他的学习材料。在五步阅读教学法中的具体对应对象就是迁移阅读。

五步阅读教学法、教学过程理论和心理学的认识理论一一对应起来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需要指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运用五步阅读教学法。五步阅读教学法一开始并且主要运用于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但是他的运用范围可以在扩大一些。五步阅读教学法可以用于文言文,更适用于诗词的教学;不仅适用于古典文学,也适用于现当代的一些美文。用一句话来总结即:五步阅读教学法适用于抒情类文本。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文澜.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4、185、198~204

2 弗·鲍良克. 教学论.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61、62

3 章志光. 心理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0~174

4 章志光. 心理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0、117、118、141、174

初中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4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有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状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还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而且能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这样良好的自主学习风气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氛围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形成积极的学习思维,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教学效率偏低。教师不要总是把目光盯在知识和能力上,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留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

一、关于课题及作者

对于文章的作者情况,教师可以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然后上课讨论交流,看谁掌握得多。有的文章作者影响不大,可以暂时不介绍,如果碰到不同的文章,同一作者,则可以用复习的方式进行。课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有的课题学生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不必分析。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对文学的爱好,体会到命题作文的信息容量。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知识、概念的灌输,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有了熟练的技能,是终身受益的事。”

二、字词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领会生字新词,这一步可以由学生预习完成。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看课文注解,自己试着领会消化。教师上课时,检查常用的字词加以提示。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包括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写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也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和研究的能力。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功底。

三、写作目的

教师要让学生领会到作者在动笔之前写作本文的意图。这一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上法,年级不同,方法各异。有的可以由教师抛出写作目的;有的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揣摩体会,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提问总结得出。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因“课”施教,因“人”施教。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写文章要有目的,不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四、文章写法

文章写法就是作者为了达到既定的写作目的,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材料来表现文章主题以及如何谋篇布局。这一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文章的六要素,讲分析段落层次,讲开头结尾,讲布局谋篇,讲承上启下,讲伏笔照应,讲过渡方法,讲句子含义,讲表现手法,讲修辞手法,讲人物性格,讲说的方法,讲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当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选取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敏捷,层次清楚,段落分明,感染力强,求得文章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

五、归纳中心

这一步可通过师生双边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运用提问式、启发式,让学生回忆复述,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达到目的的。这样做可以训练学生明确把握作者思路,进而做到文章不偏题,不离题,详略得当,求得文章的完整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5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学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朗诵中才能慢慢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朗读其实就是“因声解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寻求文本的意义。

朗读只是教学中“读”的第一层次,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的结果就是要诵读,诵读就是在“因声解义”的基础上“因声传情”,它是声与心的相互融通,用声音去唤醒心灵,用心灵去关注声音。在声与心的相互关联中,文本的内涵豁然开朗。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小组自读,男女比读、配乐朗读等。清代学者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段落,要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很少让学生读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是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为后面的“议”“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议:学生思想交流、整合的过程

所谓的“议”就是教师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及新颖的观点。

可是在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去讨论一通,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要对问题精心设计,能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

在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很多组,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组合作”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输出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让课堂充分生成。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合作交流已成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三.展:学生探究思维展示的平台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6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然而,语文课堂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以教师为主角的语文课堂已与当今时代不相容,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新模式。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观摩、体验并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通过课内外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已成为当今课堂的主旋律,这便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

肖川博士曾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课堂文化的创设者。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动人的“故事”发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新教育浪潮的推进。老师们成为了“故事”中的研究者与探索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为语文教学的推进而努力,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下面就自己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亲身体验谈谈个人的体会,与大家一同探讨。

所谓“五步教学法”,即“启、探、思、结、练”五大环节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启:即开启动机、激发兴趣

布鲁纳曾说:“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探究。而兴趣的产生,源于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学习情景。它包含许多方面,如猜谜、讲故事、播放音乐或影片等。在新课伊始,教师巧妙的几句导语,也可以是学生产生兴趣和积极探索的诱因。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和意识上予以高度专注,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王几何》时,可以以谜语方式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请听:今日栽桃明种李,照亮学生燃自己。头戴眼镜手握笔,清早就来晚才离。(猜一位职业人---教师)。从上例可以看出,谜语导入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充满神秘的话语,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新课。

二、探:即合作探究

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因合作学习是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过程,从而成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合作探究学习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并能从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习作“刻骨铭心的爱”时,可以先这样导入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10月3日,贵州马岭河峡谷发生一起缆车坠毁事故,当载有上百人的缆车突然下落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紧紧向上托住自己年仅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双亲身亡,而孩子获救了。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当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时,我想,这次作为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难了。让他们分组探讨、合作交流,得出生活中类似的有关刻骨铭心的爱就在我们身边,最好,让学生动手实践,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流露出来,让习作内容更有情感。从学生的探究及习作过程中,我感悟到: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我们当老师的也应该让情感融入课堂。在课堂上孕育着情感的种子,催发情感的幼苗,形成情感的潮涌,使学生被真情浸透,获得高峰的体验,从而完成心灵的装备。

三、思:即思维的活动 苏赫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的方向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智慧教育。而作为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智慧的舞台。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中,兴趣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被激活,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中,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知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因此教师要改变以示范、讲解、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可能隐含的教学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合理分组。一般来讲,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结:即归纳总结 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善于总结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既然教学活动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的活动,是学生之间经过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的有关语文规律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比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再小结课文内容: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天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告诉我们具体如何看云识天气。这样从动脑、动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改变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味包办小结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 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练:即巩固训练。

这是让学生通过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相结合的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活动的过程。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实践,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从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出发,从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教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布置让家长参与的作业:

1、小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片段或短文。(学生做)

2、回去后请家长阅读这篇课文后写读后感(目的是让家长明白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引导方式,这也可以让家庭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外延,让学生更能有效地得到课后的巩固训练。)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把握“层次性”原则,做到“基础型”、“能力型”、“提高型”三结合:“基础型”、可保证双基的落实,使全体学生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面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型”、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型”为部分优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可得到很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启、探、思、结、联”的有机结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交往的互动过程。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合作、交流、总结,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乐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去创新与实践,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肖川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02-06-01 版

:《教育过程》出版社:作者:布鲁纳 出版社:文化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1年出版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7

“三段五步”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五个步骤:感知阶段 (课前预习) 、感受阶段 (交流预习、质疑答惑、品读课文) 、感悟阶段 (课文感悟) 。运用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自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学生的一切都围绕着教师。在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发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人,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 符合新课程理论, 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三段五步”教学。

一、感知阶段 (课前预习)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 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 加强指导, 强化训练, 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 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仍是不少语文预习只是流于形式, 无章可循, 难见成效。有的语文教师只以一句“去读读课文, 预习一下”草草了事;有的教师让学生的预习存在有布置无检查等情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主要人或事是什么, 按什么顺序写, 学习生字词等, 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 作者的写作思路, 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 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写出预习笔记的内容, 即“我学会了 (哪些生字) 、我理解了 (哪些词语) 、我知道了 (这篇课文讲什么内容) 、我懂得了 (什么道理) 、我不明白的问题 (是什么) 。

总之, 语文预习多在课外, 看似较难调控, 但只要教师善于思考, 敢于实践, 切实落实指导规范, 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感受阶段

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要进行第二步“交流预习”、第三步“质疑答惑”和第四步“品读课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 让每一个学生从其他组员身上学到一些预习中可能没学到的知识, 对于预习过程中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相互讨论, 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但也会出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接着进行第三步的学习“质疑答惑”,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 让学生多参与, 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适时点拨, 因势利导, 和学生共同解决, 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又达到师生互动, 提高了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这一步具有较大的伸缩性, 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可能和教师备课时所设想的问题顺序是不一样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和教师想的不一样,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深度, 涉及不到中心问题。但这些都不是问题, 在此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控作用, 随机应变, 对学生没提出的重点问题, 教师要因势利导, 提出并引导学生解决。中心问题解决了, 接着进行第四步的学习“品读课文”。这一步要求学生通读全篇课文, 或抓住重点词句, 或抓住重点段落, 或全文品读, 从而谈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一步的学习,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更深一层的感悟, 提高了知识层次。

三、感悟阶段

课文的美景虽然无处不在, 但却需要教师去发现它, 并带领学生去寻找、感悟, 探索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此时, 学生经过前面几步的学习, 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了活动尝试之后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对课文的内容及重点部分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课文的写作技巧上去感悟课文, 感受文章的美, 悟出文章的精髓, 悟出文章的写作技巧, 以提高写作水平。在感悟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对所学内容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例如, 教师在讲完课文后,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分析所学课文的写作意图, 体会作者的心境。在深刻感悟中, 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先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 教师再说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体会, 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发现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审美力。

四、布置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文所讲内容进行灵活安排, 争取所留作业既使学生感兴趣, 愿意做, 又可以达到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目的。通过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写作业时, 不断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我们要落实新的“三段五步”教学法, 此教学法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也引导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和兴趣, 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更加懂得反思自己, 更加懂得如何生活, 自然成长得又好又快。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8

关键词:构建;初中学生;实心球;五步教学法

原地头上掷实心球,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身体协调性、力量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极高,同时也是典型的利用器械发展初中学生上肢力量的—种重要练习手段。如何用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运动技术,有效地提高学生投掷能力。本文以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体会技术动作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入手,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探索实心球教学方法。

初中实心球技术五步教学方法如下:

一、诱导练习方法

1.原地传球接力

将男女生各分成四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队员前后相隔1米。每队排头队员双手持球从头上后摆传给第二人,第二人接球后从头上摆传给第三人,依次按第一、二人方法传至最后队员,先传达到为胜。

2.抛实心球练习

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人数相等,每次比赛两队进行比赛,另两队队员为裁判,以击掌次数多的为胜。(1)抛球击掌,体前向上抛球击掌后接球,以击掌次数多者为胜。(2)抛球转体,脑后向上抛球,转体后接球,以转体度数多者胜三是蹲、起抛球。下蹲起立的同时向上抛球,下蹲拍地后接球,以拍地次数多者为胜。

二、辅助练习法

1.前抛练习法

将学生分成两组迎面站立,距离15~20米。学生将1公斤重实心球双臂举过头顶置于脑后,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站立或前后站立,利用腰腹力量及上肢力量用力向前抛出,看谁抛得远。

2.后抛练习法

学生背向抛掷方向,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站立双手持球双臂伸直,体前屈,挺胸展体,双腿双臂同时用力将球从头顶向后抛出。

3.下抛练习法

背向抛掷方向,两脚自然分开,比肩稍宽,双手将球举起到头顶屈体、收腹、用力将球从两腿中间向后抛出。

三、基本技术教学法

1.引入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建立概念,形成表象。方法:(1)观看实心球技术,用媒体播放实心球技术。(2)观看实心球技术细节、慢动作回放,在播放中讲解动作要领。(3)观看优秀学生实心球技术,回放动作技术细节。

2.组织教法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组织教法: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人数相等,相向站立,距离15米,学生以两臂侧平举分开,练习时由教师统一口令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在中间进行讲解示范。由于部分学生个子小、力量差,特别是女生,这一阶段采用轻重量实心球(重量控制在1千克以内)练习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体验用力顺序、出手角度及出手时手指、手腕的鞭打能力。

(2)第二阶段组织教法:方法是按男女生按投掷能力高低分组练习,向高坡(台阶)上方投掷,按能力规定的投掷距离。这一阶段组织教学适用于基本掌握技术动作,但会出现身体蹬伸不充分或最后用力屈肘出手角度偏低等,教师应检查各组并及时纠正动作错误。这一阶根据学生素质发展情况,部分学生可以用2千克实心球,但仍有部分同学继续采用轻重量实心球(重量控制在1千克以内)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体验用力顺序、出手角度及出手时手指、手腕的鞭打能力。

(3)第三阶段组织教法: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生完全可以用规定的实心球(2千克)进行练习。把学生男女分开练习,男生投掷离第一条线距离为15米,女生投掷离第一条线为9米,投掷对面由学生轮流捡球并将球抛滚至练习者,练习时强调注意安全。以上组织教学适用于熟悉掌握技术动作或考核前的训练课,学生能清楚自己的投掷成绩,有利于调整技术动作并提高成绩。

四、纠正错误动作与帮助法

1.应用多媒体视频纠正错误法

在教学中发现错误动作给予纠正时,学生总是不能理解,有时还急:“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啊!”。这时如果我们利用摄像机(手机摄影也行),把学生实践课上完成动作的情况用摄像机录制下来,与规范动作进行对比,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完成动作的重难点情况,并进行评价、鼓励。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自己努力方向,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动作掌握的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2.个体与群体纠正错误法

(1)练习者投掷时出手点、上肢挥臂鞭打无爆发力。原因:练习者对出手点和上肢挥臂鞭打无爆发力的理解不够。纠正方法:练习者两脚前后站立成满弓准备动作,帮助者右侧面站立,右手勾住练习者双手,左手放在练习者头上方(练习者用力挥臂鞭打后的最高点为宜),练习者用力挥臂脱离帮助者的右手,做蹬地、甩肩、挥臂鞭打帮助者的左手。

(2)练习者两脚前后站立成满弓塌腰、站立支撑不稳。原因:不能够完全理解动作要领,髋部没有后移、下肢力量差。纠正方法:练习者做准备动作时,帮助者立于练习者后面,用双手扶练习者髋部向后拉,使髋部后移;练习者两人一组(也可单人做)相向站立双手互握,单脚支撑做下蹲起,以增强下肢力量和稳定性。

(3)投掷实心球时腰腹收缩与两臂用力不协调。原因:投掷时单纯用两臂力量将球投出,而腰腹没有协调做动作。纠正方法:先进行徒手练习,注意蹬地重心升高、投掷的协调性。由轻球到重球进行练习,纠正时不要过多地强调收腹动作。

五、投掷力量训练法

1.发展上肢肌群力量

俯卧撑、引体向上(女生做斜体引体向上)、卧推、举重物练习。

2.发展腿部肌群力量

负重蹲立、蹲跳、蛙跳练习。双人(单人护墙)单脚下蹲起、伸展跳。

3.发展躯干肌群

采用双手拿实心球做仰卧起坐、转体练习,俯卧挺身、转体练习。

4.用哑铃或重物做上举后仰前摆的模仿练习

5.上肢爆发力练习

后仰前后站位,快速拉橡皮前摆的模仿练习。

作者简介:

向运娥,女,重庆市巫山人,现在重庆市巫山初级中学任教,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王克辉,男,重庆市巫山人,现在重庆市巫山初级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与管理。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初级中学)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9

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多年教学和参加听课、教研发现: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虽有所关注了,但未有根本性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的问题。学生的读缺乏认真思考,教师缺乏阅读引导,而且重要的是忽略了写的环节设计。

一、语文阅读课的普遍现象

首先,理解内容浅层问答多,积累运用语言领悟表达形式少。一段话学生只初读了一遍,还不知道读得怎么样,往往就爱问“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读的次数太少,没有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再者教师主观意图强势牵引多,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少。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流程教学,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提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师生对话连续不断。但是这样捆绑学生的学习方式,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禁锢了思想自由。三是热热闹闹发言交流多,学生朗读默读自读自悟少。课堂安排自读自悟的时间十分短暂,少有学生静悄悄地读书思考和练写。多数时间花在热热闹闹的发言交流上,以表面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幻象,掩盖个体生涩艰困的真实学情。经常以集体讨论代替独立学习,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二、解决当前现象的办法

采取“读——思——议——导——写”五步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阅读教学“ 五步教学法”,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越来越得心应手。“ 五步教学法”即:“充分读书----足够思考----热点议论----适时引导----拓展写作”五个教学步骤。

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自读自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此模式教学旨在将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能唯模式而模式。本模式适用于小学各年级段教学,不同的是随着年级的降低,每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应降低,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使用。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水平,我除了外出观摩学习先进课例,汲取他人教学之长外,还阅读了不少的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书籍、报刊,摘抄了许多专家、名师、作家对于阅读教学的很好的建议和方法,在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下,提高了认识,且在本校语文组课题研究中大胆提出设想,并主动承担教研任务,反复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五步”阅读教学的套路。三、五步教学法的研究与实施 按五个环节实施:

1、充分读书。

其一,以读解词释句。教师范读或学生自读,要求辨明文体,圈

划重点语句。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的含义来理解记忆词语的意思,并能通晓其用法。重点的句子可小组研讨交流,若学生仍有疑问可暂时保留,为以后的续读和思考做准备。

其二,以读整体把握课文。读中给每段标明序号,概括每段意思,编写结构提纲,把握课文大意,弄清故事梗概、人物关系,或说明的主要对象,或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内容,把握语境,以便于对那些难词难句作深入的识辨理解。

其三,以读促诵,欣赏学习精华语段。像教科版的《春》、《赛龙舟》、《小猫咪穿鞋子》、《张石匠拜师》、《要下雨了》等课文的精彩片段,不但大力提倡学生熟读背诵,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圈点勾画批注,提出疑问,合作探究,说出好词好句的妙处,理解其思想感情,并摘抄优美语句,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2、足够思考。

个人认为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必须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初读课文时多采用默读、听范读、小声读,之后多一些时间思考,进行文章重点圈画、批注。多要求学生安静思考,因为只有安静的环境才能有效地思考。这个思考的时间是保证每个学生每个区域提好一个问题。

3、热点议论。

精读部分,对于重点段要求学生独立提问,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能干的学生可以提更多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在课堂笔记本

上,目的是规范学生的表达,这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然后安排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提的问题,每个区域选出一个最好的问题全班汇报。小组交流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碰撞,但是要求选出小组里最好的一个问题,可能会漏掉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所以在巡视时老师要注意发现这样的问题,待全班汇报的时候专门请他汇报。请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记录,对自己的提问有一个审视检查的过程,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后全班汇报的时候,学生的问题都提得很好,表达完整、准确,提问的角度多样,不得不说这是思考给学生带来的好处。

4、适时引导。

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主体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争鸣,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当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

5、拓展写作。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 涂建平谭成秋

电话:***

邮编:161341

五步教学法 篇10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方法、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即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对文本内容或工具单上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对子互学,并在小组长、学科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之间纠正错误、补充完善、解答评价,再由学科长对本组学习收获或观点进行整合,形成最终探究结果。

自主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展示汇报的前奏,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拓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关注,让学生在小组内有序发言,轻声交流;二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结果。

3.展示交流、解决问题。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都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得到培养和锻炼。这一环节在教师或学术助理的组织下,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各组的探究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及时纠错。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操作、演示等形式,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听讲;二要及时切入,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进行点拨、精讲、强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三要“煽风点火”,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或是直接发问,将课堂教学不断引向深入;四要对学生和小组的表现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当堂检测、训练拓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工具单或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习题要切合本课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设计,难易程度适中,有一定地应用价值,切忌脱离教材,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11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主导的模式,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做法为: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指导——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许多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而在这个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即主要的因素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据此,教学模式应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而在实践中把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合理配置并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与过程。其特点表现为它有一定的完整性与程序性,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具体做法为: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指导——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一、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感知教材,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把自学引入教学中,不但是教学方法的一种特色,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自主学习阶段具体是指:学生通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理出课文结构,编写结构提纲;结合课后思考题中的提示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作者情感;记下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准备提出讨论。自主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二、质疑讨论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这是一个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深度如何,都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讨论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

三、点拨指导

点拨教学法的蔡澄清先生说得好:“从掌握知识来说,学习中学语文课文,学生只是存在部分障碍和困难,教师完全无需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主要是重点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越过这些障碍。另一方面,从能力培养来讲,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运用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这些知识和本领,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不是光靠教师讲就能做到的,而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经过自学自练,在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来完成。”由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指导的作用,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讨论过程中积极的去看、去听,随时了解课堂动态,发现并解决学生经过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也可以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

四、总结感悟

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通过总结,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拓宽知识面,获得更新更深的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表现出能动性特征。

五、练习巩固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练习是学生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实践的训练,不仅要起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要知识迁移,用知识去说明或解决新的问题。因此,一堂新课上完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当堂的达标训练,并检查当堂课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练习的安排一要典型,二要适度,三要有针对性。典型,就是能体现基础性,突出重点;适度,就是题量适当,难易适中,既有一定深度,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得出来;针对性是指根据反馈得来的信息安排练习,既避免做简单重复的练习,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并能使知识迁移、引深。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12

吴老师执教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公开课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2003年10月15日是国人骄傲自豪的日子, 为什么?二、理解“出征”:找出出征意义重大的语句并分析。三、找出出征场面描写的语句, 结合课文完成句式:这是__的场面。四、分析航天员杨利伟。五、尝试给杨利伟写颁奖词。六、总结布置作业。从以上设计的过程和问题来看, 吴老师做了精心的备课, 能从课题的关键词入手分析课文, 抓住出征的意义和场面及人物分析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吴老师不仅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注重了学生能力的训练, 注意了课外的拓展。下面就从“引、展、分、延、合”这五步教学步骤来分析其公开课。

“引”就是课前的导语。常见的导入可分为复习旧知识式导入、直入主题式导入、谈话激趣式导入、介绍背景式导入、创设情境式导入等。吴老师利用谈话激趣方式来提问:2003年10月15日是国人骄傲自豪的日子, 为什么?提问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这是上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才可以提此问, 如果学生不知就有可能使教学陷入僵局, 所以课前导入准备必须让学生思维集中或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才可事半功倍, 达到一定效果。我们老师教学时往往不太注重课前导语的精心准备, 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展”就是出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学习目标。这节课中吴老师虽未直接出示但在教学过程中已体现。本人认为学习目标还是要出示的, 便于学生知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和任务。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情况来定, 我们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往往不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目标, 定的是教学目标, 利于自己安排和完成教学任务, 殊不知教学目标往往显得较空洞或过大, 不利于学生明确用何种方法来学习知识, 不利于学生具体操作和落实。

“分”就是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化、细化, 通过主要问题的设计来抓住课文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来逐一解决。吴老师是抓住出征的意义和场面及人物分析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问题是“找出出征意义重大的语句并分析。找出出征场面描写的语句, 结合课文完成句式:这是__的场面。分析航天员杨利伟。”在解决这三个主要问题时, 应让学生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如分析出征场面描写时就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找出出征场面描写的语句, 结合课文完成句式:这是__的场面”来回答问题, 让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并概括。主问题的设计要便于学生操作和对课文知识重难点的解读,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延”就是从课文中寻找一个突破点来训练学生的能力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的概念, 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教学, 还必须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吴老师就是从分析人物的身上延伸开来让学生尝试模仿写颁奖词, 既总结人物形象,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给了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文中刻画杨利伟的语句并不多, 实际上还可以从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或采访人物来进行。“延”并不是随意找一点就可以进行, 这有点像画龙点睛一样, 点得好可以妙笔生花, 点得不好就显得矫揉造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所以在设计“延”时要慎重。

“合”就是一节课的归纳、总结、反馈。吴老师总结了本节课, 回顾了所学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 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整性。我们的教师对于课堂结束时有时不是太注重, 往往不会精心安排或随机应变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是简要带过, 甚至不管, 实际上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一定的伤害, 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要认真对待结束语。

五步教学法 篇13

(1)明确目标——教师直接口述

(2)自学指导——可用小黑板或教师提前写在黑板上。在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初期要给学生出示完整的以问题为主的自学指导,并从提问题的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3)自学交流——在老师引领下的“自学”,“自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是自主的、合作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互动”的基础。

(4)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5)

化学“五步”教学法 篇14

教学模式的探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我校在总结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独自创立了“学、问、讲、练、创”五环节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教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就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学、问、讲、练、创”五环节教学法的情况浅谈如下:“学、问、讲、练、创”五环节之间的操作流程及时间分配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指导下先自学文本;“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讲”就是讲解(有的学生讲,学生能讲解的老师尽量就不讲);“练”是学生做一些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有专题练习,有综合练习,最后有当堂检测);“创”是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五环节中“学”、“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创”、“练”的基础。这五环节的辨证关系是:问是学的开始(这儿的问有的是指教师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等);学是再问的基础;练是学和问的巩固;创是学和问的升华。由于初中我们刚接触到化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兼顾创新教育,所以在前两环节上我们花了较大量的时间。以一节课45分钟为准计算,大致分如下:学和问占20分钟左右、讲占10分钟左右、练占10分钟左右,创占5分钟左右。(时间的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要视教学内容而定。)

在上述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创设问题情景,探求化学问题的解决趋势和途径,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问、讲、练、创”每环节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2.1 “学”是指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教师的导学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针对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思过程中应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分子性质时,为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可为学生安排如下学习步骤和实验:①取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请预测结果。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请将观察到的现象、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⑧请就实验现象和你同桌展开讨论。④根据讨论结果,请你写出小结。这样学生就进入自主学习阶段了,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可以实验、可以讨论、可以开展调查等多种形式。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问。

2.2 “问”是指教师在导学、导思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其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在第三教学环节中讲授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最好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中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习回答别人已解决的问题。”这段话发人深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善于提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课堂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着边际的,不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要大胆地鼓励他们,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性,教师可以从方法、内容、手段等多方面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就得到较大地提高。

2.3 “讲”是指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回答不了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对于大多数知识,如:物质的物理性质、书本中有答案的,即使没有答案但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等等在教学中几乎不讲或一带而过。重点讲解学生按现有知识和水平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

2.4 “练”是对前面“学”的检验,是后面“创”的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做练习时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篇15

【关键词】五步教学导学案 基本程序 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动参与意识和资助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真正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近几年来我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运用导学案进行语文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融教学模式与导学案模式于一体,形成了五步教学为主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一、五步教学导学案模式的基本程序

五步导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课时安排、学习过程和课后反思这几个程序构成。而学习过程又分为“自主学习,初读感知——理清文脉,整体感知——合作交流,品读质疑——回顾总结,拓展延伸——达标测评,巩固内化”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二、五步教学导学案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性

五步教学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初读感知”这一环节问题的设置要具体化、细化,这是最浅层、最基础的问题,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在上课时直接展示的独立自学部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预习或自学时明确目标,并能夯实基础,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指导学生如何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导与学结合

“导”就是指导、引导;“学”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五步教学中的“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就是重在通过设置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全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

五步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品读质疑”这一环节只出示主问题,诸多细小的问题就会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展示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通过相互的补充、质疑、追问自动生成。这一环节最能让师生、生生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4.层次性

五步教学中的五个环节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5.拓展性

导学案上“达标测评,巩固内化”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考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要精细化、典型化、生活化,有利于检测学生就本课知识的达标率,提升所学知识,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基础与考点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从而做到大语文教学,这一部分也是学生在经过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的测评和再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多学”。

三、五步教学导学案使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课前发放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怎样阅读文本,怎样精读,解答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要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当出现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

3.注意以课本为本

教材是根本,导学案只是为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而设置的方案,取代不了教材。教师在使用中要强调学生不能依赖导学案而忽视了教材。导学案的内容完成了,不等于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4.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导学案

引导学生对于导学案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自己做的答案用蓝笔写,学习过程中补充的用红笔写。导学案是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一课一课下发的,部分学生可能会有遗失,因此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夹子,发一课夹一课,这样就能保持导学案的完整性。

5.注意加强情感体验

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很多,比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听录音、品读、讨论等等。而导学案的学习内容一般是以问答题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关心的是答案的正确性,上课的核心内容也是讨论问题的答案,学生说出了情感但不等于体验到了情感,因此教学中要机动灵活的通过情景渲染,指导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品读鉴赏、点拨启发,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6.注意在课程共性的基础上强化个性

人文学科需要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个性风采,基于五步教学导学案的教学教师很难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这使课外知识在课堂的拓展性讲解也就很难进行了。

上一篇:大一新学期策划书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秘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