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及学法总结(共9篇)
1、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说明顺序: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5、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列图表、引资料
6、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7、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归谬法
8、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描写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9、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10、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悬念、波澜、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1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1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一、夯实预习是根本,设置有效的语文预习问题是关键
先学后教,学是根本。前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行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一直是前置式的核心问题。要想充分落实这一问题,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习内容并能够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问题实际是有大学问的,问题空泛琐碎、问题指向不明则是大忌。在诗歌鉴赏的预习讲义上,我曾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熟读诗歌,指出本诗写了那些意象?”学生一看问题中有“意象”这样专业术语就怕了,问题读不透,作业乱答一气。基于这种情况,我将问题做了如下调整“,圈画诗中所写的景物”调整后的问题简单明了,学生一下就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了。
在开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公开课前,我布置学生完成预习题“分析国文老师的形象”。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抓不到点子,就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哪怕答对一二也很难让答案完整。上课时,我果断地把这个问题调换成了“请用三、四个形容词,概括国文老师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这样一修改,问题的指向性马上就清晰起来,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抓手,预习效果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二、拓宽语文课堂预习反馈的思路,设置有想象力的预习反馈环节
预习问题问到位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如何反馈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常规的预习反馈,都是以题目测试的形式出现。做几道题对对答案,形式上的反馈也就算完成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反馈还远远不够。对我们语文学科来说,这样的反馈尤其不够。题目检测的方式比较僵化、拘泥,而且只能简单地测试字音、成语等语言层面的内容。而语文学科预习的核心内容———文章的情感技巧、内涵章法等只能通过教师课前批改预习作业进行了解,课堂上几乎无法实现实时的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反馈”这个问题。反馈是为了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预习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呈现;反馈是为了让师生发现问题、通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反馈是为了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反馈不仅要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不足,更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基于这种认识,那我们在课堂上就必须进行有实质内容、形式丰富的课堂反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更丰富、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反馈呢,我们为什么不努力的去呈现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而却只在语文的皮毛做文章呢?我们的课上反馈完全可以从写的层面,延展到说的层面;从笔头呈现,延展到口头表述。用题目的形式检测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性,用小作文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体会与思考,用个性发言的方式,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诗歌感悟。语文的基础是字词句,语文的深度在阅读、在写作。针对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确定更丰富的、更有想象力的反馈形式势在必行。一句话,反馈形式要多样,反馈内容要向深度延展。
三“、活动前置式”教学法,重形式更要重精神实质
前置式的课堂要形式,更要有实质的精神内核。“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开展之初,教师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我的课堂算不算是前置式的课堂?我的模式是不是前置式的教学模式?上课教师就怕听课的教师不知道自己上的是前置式的课,所以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守住前置式教学的四个环节,真可谓是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仿佛不按着步骤来自己就脱离了大部队,就不是前置式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彼时也基本是按着四个环节在走。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曾深受困扰,如何把语文诗歌课、散文课上成前置式的课堂,怎样才能把课堂分解成四个环节,都曾成为我纠结的内容。经过三年的课堂实践与打磨,尤其是经历了几次公开课的磨砺,我对“活动前置式”教学法,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前置式教学的环节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前置式教学的精神内涵。摆正师生关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不抢功,不代劳,做好配角,低调地做好辅助学生学习的工作,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成功的,是符合前置式精神的课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开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公开课时,就做了诸多的尝试。我打破按预习讲义设置的问题逐题讲析的僵死模式,尝试对课堂的四个环节进行全新整合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将学生反馈的学情,巧妙的用问题串联的方式融入到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形成文本阅读的思路,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并形成个人收获。
我首先保留了对课前字词的预习检测,接下来引导学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脉络。根据预习反馈上来的学情,我把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感知人物形象,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感受国文教师的人格魅力。针对学生对人物性格分析过于表层,过于肤浅的情况,我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情感倾向,精读文章的开头结尾段,学生从中发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老师饱含着崇敬、感激之情。我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原来概括出来的“凶”“骂人”的细节,进行重新解读,学生发现作者并不是想说国文老师不好,只是想通过这些外露的直白的特征,表现更深刻的国文老师的精神内涵。经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品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国文老师:国文老师生活习惯不好,体现了他的不拘小节;他的凶、骂人,能看出他心忧国文,有责任心,关爱学生等品行。人物性格概括丰满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关注了,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从哪些词语、那些句子概括出人物性格的,让学生尝试对这些词句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就发现了,体现人物性格的词语、句子主要是外貌,是语言,是动作,是细节这些正面描写。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发现了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手法。这样课堂方法总结的部分也很自然的完成了。随后,我设置了一个当堂练习题“请你在文章标题中填入适当的形容词,完成下列句子:徐老师是我的一位什么样的国文老师,从而完成对人物的终极评价,最后我让学生分别谈了自己学过这篇文章的感悟。经过这样一番设计“,活动前置式”教学法中预习反馈、互动释疑、当堂训练、方法归纳这四个环节,都得到了贯彻,却脱离了原来的僵死状态,有了自己的一抹灵动。
要想吃透“活动前置式”教学法,体会到它的精髓,一句话就是要边学边感受,重思重实践。只要用心思考,努力实践,自然会在教育教学中收获丰厚。
摘要:“活动前置式”教学法是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活动前置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先教后学、先学后练的教学流程,在操作策略上变革为,指导预习、反馈学情——以学定教、互动解疑——当堂训练、检测达成——方法归纳、弥补巩固四个核心环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前置式”教学法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教学法;高中语文教学;高中生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本篇文章将对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助于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1.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中富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而语文教学也离不开生活。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富含生动性特点。
2.促进高中生的情感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在于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语文中的生活,进而更加细心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促进高中生的情感发展。
二、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活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融合,生活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等方式深入开展。
1.生活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融合
良好的课堂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调动每一位高中生的注意力,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可以基于高中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指导高中生对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课题15《荷塘月色》这一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当前清华大学中荷塘月色的实际场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看到过荷塘月色,直接学习课文内容,难以真正理解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多媒体能够直观呈现荷塘月色的美景,使学生陶醉于其中,感受实际生活中的荷塘美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进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感受荷塘美景”等话语,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又如,指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5《我的四季》这一篇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春天你们都喜欢做什么呢?”“夏日里通常你们会做什么呢?”等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问题回答欲望,构建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生活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例如,在指導高中生对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13《乡土情结》这一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将乡土情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问学生“为什么说乡土情结永不退色呢?你认为是这样的吗?”等问题,基于课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述自己眼中的乡土情结,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活动进行自由的小组合作,编写剧本,展现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够检验学生的乡土情结掌握程度。
总之,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促进高中生的情感发展,有助于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生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生活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融合,生活教学法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等方式深入开展,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高中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升高中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价值观念,充分展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施清杯.逻辑思维训练:高中议论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运用逆向思维创新立意》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5(8):69-70.
[2]李子男.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与对策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15):279.
[3]朱佶芝.沐浴人文关怀焕发生命之光: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7-158.
本册课本分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小说、古代诗歌(唐诗)、古代议论散文、科学文艺作品。其中,前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鉴赏”,第三单元侧重“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侧重“沟通与应用”。
一、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二、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三、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5.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6.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
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文言虚词 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四、第四单元学习科学文艺作品:
《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前二篇文章都是科普作品,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但风格又有所不同。《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结构清晰,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很少个性化的语言。《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最后一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精品学习网编辑了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第1节
(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 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
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学识与胸怀;读书与爱国;学识的魅力;谈自身修养。
(5)忘记与铭记——《短新闻两篇》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 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6)弱势与强暴——《包身工》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大家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我心,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第二节
(1)逆境中的坚持——《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 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亦可从“人生的智慧”角度运用此素材:
有智慧的人,是成功的人。他虽然也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是他可以利用智慧化解矛盾。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智慧的人不是孤单的,是需要互助的。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各自还只有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智慧,我给你一个智慧,我们彼此就赢得了双倍的智慧。班固曰:“智者,智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世,见微者也。”意思是所谓智慧就是知道一切,对听到的事有独到见解,能从一件小事推知大的道理。曾国藩说:“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变成愚诈。”意思是说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因为有了智慧没有翅膀的人类飞得更高。(2)忠义的力量——《荆轲刺秦王》
何谓忠义?忠就是对自己上级的真诚,忠心就是对自己的主子忠心。古代比如对皇帝是叫忠心,因为皇帝是天下共主。现在比如说对国家、对自己公司都叫忠心。岳飞的“还我山河”是一种忠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忠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一种忠义。陆游说:“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忠义”是个好东西,也脆弱于它是个好东西——它像凯歌一样振奋人心,可以激发出人心底的力量,这力量可以抗击一切东西。所以这最单纯、最原始、最“直”的忠义如果遇到迂回的 利用就是残忍,就是消亡……
亦可从“义”“勇”“责任”等角度运用此素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这则素材可用于“生命的价值”“正义”“勇气”“顺应潮流”“责任”等相关的作文中,由于材料感情强烈,运用时既可正面赞颂荆轲的“义”“勇”,也可以论证人应顺应历史的潮流,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等。
(3)性格的重要性——《鸿门宴》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人们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刘邦、项羽的两种极端性格,决定了成功和悲惨的两种不同命运。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丧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鸡犬升天!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传说是虚幻的,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切实的努力。
现在是不是感觉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可用作作文素材)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精品学习网编辑了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欢迎参考!第1节
(1)苦闷与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2)宁静与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然而,喧嚣红尘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3)优美与诗意——《囚绿记》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其实不尽然!对事业、学业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功还是 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4)跨越与提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胡适先生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跨越与提高。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刻起,上天注定我们一生坎坎坷坷,有一条曲折漫长的成长之路。而我们,注定要微笑地面对那一次次的考验,选择逃避,便是死路一条。跨越门槛,一次的失足,两次的绊倒,三次的望而却步,我们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成功的大门。终于,我们走了进去,回头望望,跨越门槛之路只有一步之遥。那一步,叫做勇气。
(5)梦想与追求——《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用他的人格,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生命,在感召和激励着众多的黑人兄弟去为自由、公正、平等而战。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更有意义的是他的精神在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着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奋勇拼搏。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第2节
(1)坚贞与反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并序)》
这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 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感悟。人自然是智者,是哲人,是老师,留心观察大自然,你会满载而归,猛然顿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自然与人生;意志与目标;治学态度;人生感悟。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应是人性纯美的最早体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2)追求与坚守——《离骚》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馋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离骚》永远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3)追求与本真——《短歌行》
短歌不短,意蕴深长。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 情。
(4)离苦与乡愁——《采薇》、《涉江采芙蓉》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5)生与死——《兰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与死?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作了一个深刻的回答。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醒,令人回味。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生与死;人生意义;自然与心灵;生活态度。(6)悲伤与旷达——《赤壁赋》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也!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悲伤与旷达;悲与喜;审视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7)自然与人生——《游褒禅山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3.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二、词类活用:
1.生生: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2.怡:眄庭柯以怡颜(愉快,使愉快)
3.傲:倚南窗以寄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4.容膝:审容膝之易安(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5.日: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日)
6.琴,书:乐琴书以消忧(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7.棹:或棹孤舟(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三、一词多义:
1.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2.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3.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4.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5.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6.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四、古今异义: 1.于时**未静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滕王阁序》
一、通假字
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2.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3.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二、词类活用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
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三、一词多义
1、故——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词,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所以)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2、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没,干涸)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尽头)
3、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
4、即——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
5、引——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恭疏短引(名词,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6、穷——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
7、数——shù——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
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
8、趋——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
9、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10、矣——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
四、古今异义 1.时维九月 古义:在
今义: 常作“维护”、“维持” 2.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 走上路程 3.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 没有钱,穷困 4.所赖君子见机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5.盛筵难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物(有)华天(有)宝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4)所赖君子安(于)贫 2.被动句
(1)怀帝阍而不见(2)纤歌凝而白云遏 3.倒装句
(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逍遥游》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二、词类活用
1.水:水击三千里(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南: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非: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4.致: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5.大: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6.怪:志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三、一词多义 以——去以六月息者也(凭、乘)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
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代词,代第一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词,代第三人称)其真无马邪(难道)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中)吾其还也(还是)
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再说)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尚且)且尔言过矣(况且)
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而且)县官且顺群臣言(暂且)
且战且退(一边„„一边„„)且适南冥也(将要;到、往;海)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乃——而后乃今培风(才)
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是,表判断)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只,仅仅)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家祭勿忘告乃翁(你,你的)
无乃尔是过与(与“无”连用,表示推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于是)时——时则不至(有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季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隔一段时间,有时候)别君去兮何时还(时候,时间)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时机)学而时习之(按时)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当时,那时)时与出游猎(时常,经常)知——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朝菌不知晦朔(知道)
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知我者,鲍子也(了解)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己)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修——未有知其修者(长)修守战之具(整治,治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研究、学习)邹忌修八尺有余(高)比——行比一乡(联合)
比至陈,车六七白乘(等到)天涯若比邻(挨着)比比皆是也(处处)朋比为奸(勾结)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认为和„„一样)与天地兮比寿(等同)。
数——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数罟不入夸池(细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多次,屡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几)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不胜数(计算)
树——虽然,犹有未树也(树立,动词)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中有杂树)
善——泠然善也(高远)好,表答应(王曰:“善。”)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四、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春天山林沼泽间游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
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犄角 8.神人无功 古义:无功利 今义:没有功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2.倒装句
(1)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2)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陈情表》
一、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
2、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褥子,草席)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词类活用
1.仕: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2.闻: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3.终:无以终余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4.卒:保卒余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5.日:则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内: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家里。)7.躬亲: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
8.犬马: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9.外: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外面。)10.闵凶: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11.微贱: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12.故老: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13.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14.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15.秀才: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16.孝廉: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三、一词多义
1.行——行年四岁(动词,经历)九岁不行(动词,走路)2.矜——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不矜名节(动词,自夸)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3.以——臣以险衅(连词,因为)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4.至——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5.见——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6.亲——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7.日——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8.拜——拜臣郎中(动词,授官)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9.当——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10.薄——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1.夙——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四、古今异义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报告,申诉 今义:使人知道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3.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 4.至于成立 古义:到
今义:连词,提及,另外 5.至于成立 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建立,形成
6.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或名号 今义:除去、消除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义:两难处境 今义:前进、后退。8.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 今义:身心劳苦 9.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10.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向前,奔走效力 今义:很快的跑 11.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今义:数量少 13.岂敢盘桓
古义:犹疑不决的样子;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14.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古义:幸运
今义: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今臣亡国贱俘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介词结构后置: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2)急于星火 3.省略句:
(1)谨拜表以闻(陛下)
(2)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3)则告诉(陛下)不许(4)少仕(于)伪朝 4.被动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一.当下高中语文课堂实景
在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各类资料搜集的迅捷都让教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欣赏到相关课文资料的视频、图片, 教师还能用实时网络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课文背景类问题。可以说,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精彩而丰富。但实际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依然处于低效状态。
(一) 偏离教学本质的教学现状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思考能力, 对于课文中的内容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所思所想。此时的高中语文在很多任课教师眼里, 便成了一种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 在很多地方学校的高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把大量课时放在了对于课文语言的分析, 把课文中所用到的成语字词, 修辞手法, 佳句佳篇大量地重复, 让学生能通过这些内容的掌握来归纳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与表达方式。
实质上, 高中语文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不应单单把其只看作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学科, 而应认识到语文是提升学生人文感悟的重要学科。在课堂中, 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大谈特谈文章的中心思想, 却从没想过把文章中的情感与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行联系,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中学会对比, 学会思考。这样的教学也体现了对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人生观的忽视, 不仅拉远了学生与语文学科间的距离, 让学生感觉只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背一堆程式化的语言, 更背离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 “伪提问”的热闹课堂现状
自新课改后, 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改变从前一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鼓励师生间在提问中共同进步, 培养活跃的课堂氛围。而实际上, 鼓励学生提问本身是良好的动机, 但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充斥的却是满满的“伪提问”。提问需要的是学生所思所想所问, 要问出学生所在意的问题。而现实高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为了更好地达标, 把课堂问题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已经全权垄断, 在整个课堂上,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问的是教师期望问的问题, 教师再根据这一定向问题进行解释, 进行拓展。
这种看似完美实则“包办”的“伪提问”模式, 看起来课堂上互动频繁, 实质上只是学生问出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学生又答出了教师想要的答案, 从头到尾, 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尊重与开发, 更不用说实际性的课堂参与度了。
二.“心有灵犀”的高中语文教学法
(一) 回归本质, 让学生与课文“心有灵犀”
从古至今, 文学作品是人们思想上的盛宴。而高中语文课本中所节选的课文内容都是精挑细选过最精华的文学作品节选, 只要引导得宜, 学生自然能透过课文内容看到自己的生活, 进而培养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与课文间产生“心有灵犀”的感觉。
为了做好这一点, 把课文生活化是必经途径。在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找寻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交叉点。同时, 由于不同的情绪下学生对于课文的观感也不相同, 所以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进行课文的引入, 让学生能与课文产生“心有戚戚焉”之感。进而细品课文中的词句, 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情境的营造能让学生更快地感受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 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对情绪与思维的表达, 其中蕴含的人文感悟是通过其中的故事与作者个人的感受体现出来的。无需展示大量的资料与图片, 过犹不及, 过多的背景与细节反而会冲淡学生与课文间的情感衔接。重点在激发学生与课文间的共情, 所以只有把高中语文回归本质, 才能让学生与课文“心有灵犀”。
(二) 多元提问, 让学生与教师“心有灵犀”
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设定提问的框架, 而是要站在学生角度去想, 以学生的心智与想象, 谈到这段课文时学生有可能问出什么问题,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可能对这一段课文产生什么样的理解差异。接下来, 教师才能去想, 如果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应该如何去回答。这也就意味着, 教师应明白对知识点的提问与代表学生思维的提问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应必须准确权威, 而后者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引导, 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 去提问, 而不应一味让学生提“正确的问题”。只有学生能大胆讲出自己的疑问与想法时, 师生间才能更真实地了解彼此, 互动更为默契, 教学更为顺畅, 师生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心有灵犀”。
三.结束语
【关键词】语文知识 四环教学法 应用
具体来讲,四环教学法指的是将一节课纵向分解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学生自学、教师选讲、课堂实践和拓展引导。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学法以及研法进行研究,有机结合学教做三个环节,这样教学质量才可以得到提高。
1 学生自学环节
学生自学环节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还需要让其掌握学习方法。对于汉语知识,学生学起来并没有较大的难度,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通过独立学习,来初步了解其中的主要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等。通过这个过程,也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对教材深入钻研,对助学提纲进行拟定,将必要的助学条件提供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对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应用,如多媒体技术、音像技术等。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用,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积极地给予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措施,都是让学生对教材亲自感知,对语文知识规律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和综合,对规律进行掌握。
比如在对形容词进行学习时,因为学生对名词和动词已经掌握,所以就可以对助学提纲这样拟定:对比动词的概念,将形容词的概念弄清楚;结合动词的语法功能,将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弄清楚;对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区别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结合助学提纲,通过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将形容词的概念以及语法功能弄清楚。
2 教师选讲环节
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就可以进入教师选讲环节。教师结合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讲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在事前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全面估计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然后在教案中写下这些问题。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将教师的多知优势给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全部弄懂教材内容。
比如,在对复指短语、固定短语、短语的扩展这一章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能不太清楚复指短语的概念,无法完全掌握利用框式图解法分析扩展后的复杂短语结构层次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将这两个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一系列相关的例子给应用过来,促使学生对复指短语的概念进行了解。之后,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复杂短语选取出来,对框式图解法分析结构层次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补充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
3 课堂实践环节
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学生已经将教材内容基本上弄懂弄清楚了,那么就可以进行课堂实践。学生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已经掌握了知识,但是还不会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那么在这个环节中,就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练习。
比如,在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些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判断学生是否对这几类词的词性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掌握,就可以对两类练习进行设计。首先是在限定条件下,让学生进行造句。另外一方面则是对词类进行区别,对一些误用词类的句子进行改正。为了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还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形式,如个别提问、小组讨论等等。如果有作业练习存在于教材中,那么可以加到这个环节中。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促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验证和巩固,还可以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
4 拓展引导环节
素质教育如今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还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语言现象十分复杂和无穷,虽然一直在研究语文知识,但是还有很多内容是值得研究的,还有很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因此,在将语文知识讲解给学生时,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对学生的发展探索能力进行培养。具体来讲,拓展引导环节就是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将一些科研前沿介绍给学生,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这些问题应该有着较强的研究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自己去努力完成,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有效的培养。
比如在对“普通话语流音变”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对拓展引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将掌握到的语音学知识给应用过来,对普通话语流音变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将已经掌握的语音学知识和国际音标知识给应用起来,对本地区方言中语流音变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总结。
5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素质教育要求下,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四环教学法给应用过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行培养。实践研究表明,四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胜龙.“四环教学法”在语文知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0,2(7):123-125.
[2]陈尚达.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J].语文建设,2006,2(11):66-68.
(新课标)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1]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第二单元主要包括《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课文。...【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反复朗读,细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
(4)动刀甚微(轻微)
(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3、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
(3)《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4、鄙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词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2、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3、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5、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6、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实词、虚词】
、而
(1)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
(3)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4)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2、以
(1)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2)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3、之
(1)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的标志)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4)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4、焉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重点句翻译】、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文学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烛之武,郑国大夫。
5荆轲刺秦王
【课文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通假字】、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yuè,喜欢,高兴)
3、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一词多义】、见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2、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3、顾
(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2)顾笑武阳:回头
(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4、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3)为变徵之声:发出
5、说
(1)说尽心中无限事(讲述,谈说)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4)秦王必说见臣(喜欢,高兴)
(5)《师说》(古代一种文体)
(6)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古今词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特殊句式】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3、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往)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文言实词、虚词】
、发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1)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6)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1)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2)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2)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3)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4)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句翻译】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人不敢与忤视
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文学知识】
、战国策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材料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鸿门宴
【课文简介】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和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鸿门宴的由来;第二部分是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三部分是叙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壁而范增破斗;刘邦至军诛杀曹无伤。作者通过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生动的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应攻伐而有“妇人之仁”。
【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词多义】
、为
(1)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2)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3)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5)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6)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7)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2、故
(1)故听之连词,所以)
(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3、辞
(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2)未辞也(告辞,辞别)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4、幸
(1)妇女无所幸(宠幸)
(2)故幸来告良(幸而)
【古今词义】、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3、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文言实词、虚词】
.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若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7.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2.且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重点句翻译】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刘邦)一起死。”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6.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时代背景
楚汉之争简介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司马迁简介(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人(现在陕西韩城南)。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大江遍及南北。初任郎中,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公元前104年,曾与唐度、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制定“太初历”。
约在公元前103年,开始撰写《史记》,其时因替李广孙大将军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史记》。
2、《史记》简介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526500字。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鸿门宴人物注释
(1)范增(前277一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曾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那(今江苏唯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4、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5、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高中语文知识点及学法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活动前置式教学法论文09-30
高中语文诗经氓知识点05-29
巧设情境,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的有效应用01-08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12-25
浅析高中语文知识铺垫方式01-06
高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点09-23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09-21
高中语文的成语典故及释义01-15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