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共10篇)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1

牛兵兵

(湖北省咸宁学院化生院,咸宁 437000)

摘要: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并且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予以解决。学会学习,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是全新的。本文就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运用作出一些简单的看法及经验,对高中生物必修版中研究性课题的解读,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高中所有课程中,生物课程处于一个不被足够重视的位置,但随着湖北省新课改的即将进行,生物的地位将会大大提升,而生物课程的学习,光靠以前的学习方法是不行的,进而在新课改中提到要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生物科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处的位置

“3+x”高考的理综测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学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高考理综测试的目标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它们的共同落脚点。研究性学习从方式上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支持,也为“3+x”高考中的理综测试奠定了基础,并为高考“理综”测试目标的导向性提供了验证。作为x科之一的生物科理所当然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因为研究性学习内容呈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特点,但由于我们大部分学校现行教材基本上还是封闭式分科型,所以现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一般还是以某一学科知识为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自己选定的课题。生物学以其固有的学科特色而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托,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在我们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处处存在着与生物相关的问题,而且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技术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有很大的潜力,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关注“生物”就等于关注人类自身。所以,教师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动员阶段,通过开设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科学前沿信息和相关的社会热点信息(如: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我国的863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可以将高二生物知识改造成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如“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植物的生长需要矿质元素”,“生活饮水状况调查”,“城市粉尘污染程度与植被优劣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学生普遍对生物课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根据“克隆”信息提出了“对‘克隆人’的看法”、“克隆’不等于‘复制”’、“克隆技术在保护珍稀动物资源领域的应用”、“指纹鉴定及其应用”等课题;有的根据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设计了“家庭合理化的用水方案”;有的根据稻草成本居高不下的市场信息开展“蘑菇稻草培养基的改进与替代材料研究”„„其内容、思想、方法、成果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人的综合素质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生物科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科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

二、研究性学习走进高中生物课堂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一门新的课程,而且是教育观念,教与学的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现行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方法、手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l、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展开生物理论教学

从国内外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弊端的一种改革,是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许可的教学条件,以实验来组织教学或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模拟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科学探究,使学生在直接体验中获得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作用的认识,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创造性分析、理解、把握,这就可以弥补了传统课堂机械传授式教学的不足。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安排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节课中来进行,采用边实验边授课,边观察边总结的方法,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经教师稍加指点,感性认识很容易就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有,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模拟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历程(如生长素的发现,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建立等),让学生沿着前人探求科学的足迹,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在探索中追求和获得“新知”;还有,在讲授“遗传和变异”知识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调查(如:调查家庭成员的遗传特征——身高、单双眼皮、血型„„,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在“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有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阳光、温度、水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的学生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得出生物适应的特征及适应的普遍性,有的学生通过自制生态球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有的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和措施;尽管不同的学生的研究课题不同,或同一课题的研究角度不同,有的学生的研究成果也不一定正确,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说理自圆即可,但在讨论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研究结果,互相质疑,教师在其中则起指导、点拨、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与研究性学习同行的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师主导下知识的单向转移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2、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出来的。“3+X”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除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并处理相关的、扩展的实验问题。如:2002年理综测试卷的第2l题(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对高一年参加“植物无土栽培”研究课题的同学来说,那是易如反掌。所以每位生物教师都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而且要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技巧。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我们不能停留于简单重复高二的实验内容,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实验复习,要对某些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延伸、改造或把某些知识、原理的形成设计成探究式、开放式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改进和创新实验。如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为基础,设计实验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测定“植物细胞细胞液的近似浓度”、配制“植物适宜的肥料溶液浓度”;以“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为基础,从亚甲基蓝是活体染色剂受到启迪,可以对水培植物的花色进行染色,可以设计实验检测“空气中好氧性细菌的相对数量”,以此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指示之一;围绕“酶的特性”这一知识点,设计实验证明“酶的专一性、高效性”、测定“酶的适宜温度、PH值等”。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性学习重视全员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同样,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特别强调因材施教,珍惜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长的发展价值。研究性学习改善和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符合教育教学和生物科学的发展规律,生物科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之必然,也是符合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培养专业型、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1]、林崇德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沈阳出版社1990年5月第134页

[2]、刘恩山21世纪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发展策略 《学科教育》(J)2001年2期.[3] [10]、何青青.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生

命科学学院,200

2[4]施忆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研究》(选修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第1版 28-31

[5]、刘恩山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6]、王秀村 实现互动式教学的六项措施 学生与研究生教育,2003.5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2

1.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应用探究学习的三要素

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应用探究学习的三要素是指探究能力、探究态度以及探究的意识。1.1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现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力等;1.2探究态度:主要是指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3探究意识:主要是指探究的意志品质和兴趣。这三个不仅相互独立, 又互相影响[1]。

2.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应用探究学习的条件

2.1课堂形态。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都对探究学习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找出问题、建立假设、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等。高校体育教师在应用探究学习时, 要鼓励学生大胆找出问题, 并深入思考, 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探究, 找到问题产生的本质,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

2.2探究学习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想确保探究学习可以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顺利开展, 首先要加深体育教师对探究学习的认识, 使体育教师深刻认识到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用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明确自身职责,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探究学习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2.2.1改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正确方法, 领悟学习体育理论的意义, 引导学生加深研究, 形成自己的理论, 完成教学目标。 (2) 根据问题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将教学目标作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结果, 而要根据学生的兴趣, 结合体育理论相关内容, 提出一些问题, 并根据问题进行情境教学, 鼓励同学之间讨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体育理论的认识, 在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 教师还要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使其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2.2.2尊重、鼓励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会形成正确的认识, 但也会形成错误的认识, 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学生, 而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并通过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2]。

3.探究学习在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时, 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时, 要注意一下三点:3.1.1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 不能过分强调教学内容和探究内容的吻合;3.1.2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不能过分强调学生是否达到了探究学习的目的;3.1.3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不能过分强调探究的结果[4]。

3.2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勇于向权威、教材挑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学生也可以提出和教师相反的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讲解的内容进行评价, 提出不同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并不是盲目的提出意见, 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科学质疑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明白质疑必须要以科学理论和客观规律为基础,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 盲目质疑不可取。

3.3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为了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3.3.1多鼓励、称赞学生。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多鼓励、称赞,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动力, 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各抒己见场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鼓励、称赞学生, 要认真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发掘学生的天分。3.3.2尊重学生。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所以教师还要尊重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勇于、敢于质疑教师。教师面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时, 也要充分重视, 不能立刻下定论, 而要和学生一起探讨, 找出问题, 和学生共同成长。

结语

高校教师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用探究学习, 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中, 快乐的学习, 大胆的探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下去,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多数城市学校已经开始使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 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思考, 反省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探究学习法。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使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去领悟知识, 寻找问题, 解决问题。在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用探究学习法,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主要从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应用探究学习的三要素入手, 针对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应用探究学习的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 探讨探究学习在高效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探究学习,三要素,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平斌, 郭晶, 罗飞虹, 郁文.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8, 03:79-80.

[2]李立平, 曾石山, 刘志宏.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4:89-92.

[3]秦涛, 刘新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法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1:205-206.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9-01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趋势,社会上的人才竞争也愈演愈烈,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必修的一门课程,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效果。随着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上的运用,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就业的方向与竞争,同时也使得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并親身经历来获得对该项课程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相比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体验式教学方法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用性。学以致用是该种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它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合理的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它强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态度等共同的发展。

2.实践性。亲身体验是该种教学法的核心,通过鼓励每个大学生亲身的参与设置的情境中,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目的。

3.情境性。情境性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它注重通过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情境,使学生融入到设置的情境之间进行互动,进而在环境中,实现自我的认知。

4.主体性。体验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转变为引导者、设计者、组织管理者的角色,从而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间性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情境中的探索体验,可以促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较大的提高。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达到目的:

1.构件合理教学情境。该种方法的运用要求老师需要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进而促使学生真正的认识体验式教学,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中,从而不断地激发大学生的体验。此外,还要求老师应当深入的了解学生对职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可采用案例法、游戏法等方式,使得大学生融入到职业探索的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体验式教学的情景设置,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娱乐性,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引导,避免偏离主题。

2.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设置的情境中。大学生是体验教学法的主体,在老师设置好情境后,就需要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中,在情境中探索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与此同时,老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转向监督者,并实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以引导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综合能力。

3.强调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针对学生毕业后面临社会就业的面试等问题,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在面试过程中采用的比较多。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来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从而积累模拟过程中的经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进而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通过正确的评价,提高大学生行为的能力,并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其自信心。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上的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为大学生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机会,积累了经验,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目前,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发展并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小棉.体验式教学法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2):53-56

[2]王杨.试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验教学[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91-94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实验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法,结合体育教学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期测试分析中,除了理论评价方面实验组远远高于对照组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二学期的测试分析表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从各个评价指标上均优于传统教学。从长远来看,研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育教学 传统教学 实验研究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把小组合作研究作为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笔者按照研究性学习教学法,iz’~l-了实验方案,并在网球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以期探讨其在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专业级本科网球班36名男生。他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人。这些学生以前从没接受过网球训练。实验组18名学生分为3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并推选出负责人。

2 实验思路、基本模式与条件施加及控制。(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讲解一教师的示范一学生的练习一教师的纠错一学生的再练习一教师的评价”。理论课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进行。(2)实验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实施过程及方法。总体研究目标设定为如何提高网球运动水平。第一,讲述一个学期网球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第二,把学生进行分组,在每个学习阶段前、中、后不定时地进行分组学习研究和讨论,并做好研究记录。第三,通过搜集和研究技术动作图片、录像、文字资料等,在理论上解决提出的问题,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以请教专家和教师。第四,教师通过课堂精讲、提问学生以及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完成讲授,并做动作示范。第五,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和理解此前的研究,并对实践中的困惑和体会,再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建立研究的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第六,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和点拨。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点评和归纳。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课后重新投入研究和讨论,进行自我评价,做好记录。第七,每周上交研究记录,每学期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并进行三组间的交流。教师可根据研究报告微调实施方案。这种教学法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即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认识规律。(3)研究性学习基本模式。即教学的总体目标一教学的阶段目标一学生的分组研究一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知识学习一学生的实践一实践中的新问题一教师的评价一学生自我评价和对新问题的研究探讨―研究报告的提交。(4)实验时间。从9月到7月两个学期,每周2次课,每次1.5小时,每学期18周,共144个学时。(5)实验条件施加及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教师进行授课,教学进度、授课时数、场地器材、考试内容、评分规则等均相同。实验组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的检测采用教考分离制,由非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含理论课出卷、改卷)。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前测试结果研究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形态、网球运动所需身体素质和文化学习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五个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这五个指标分别为:身高、体重、一分钟双飞(个)、“米”字跑(秒)和高考文化成绩。其中,一分钟跳绳双飞测试包含了网球运动所需的上下肢爆发力、耐力以及协调性等指标;“米”字跑包含了速度、速度耐力、灵活性、柔韧性等指标;高考文化成绩代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果显示:在相对应的两组五项指标的p检验中,两组研究对象实验前各项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基本情况趋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

(二)不同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学习效果的对比研究

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并对其两次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一学期我们测试的指标设置为:专项素质(20%)、正反手技术和技评(50%)、理论(30%)。第二学期我们的测试指标为:专项素质(20%)、正反手技术、发球、截击、综合能力(50%)和理论(30%)。

1 第一学期两组间学习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t检验,第一学期实验组的总评成绩为81.11±16.32,对照组为81.89±7.11,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平均分上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标准差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实验组的成绩的离散程度较高,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相对较集中。从实践分的平均值来看也是对照组略高于实验组。理论分占总成绩的30%,我们用了百分制进行统计分析。在第一学期理论成绩分析中,实验组为82.39±5.77,对照组为75.67±7.23,在理论分上实验组在平均分上高于对照组6.72分,t检验中P<0.01,表明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2 第二学期两组间学习效果对比。在对第二学期总评分、理论分、实践分的对比分析中,实验组在三项测试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在进行的独立t检验中实验组的总评分和实践分都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的差异性。实验组的理论分和对照组虽然没有像第一学期那样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但成绩平均值之间还是高出对照组4.17分。显然,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一年后,对学生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专项素质的效果研究。为了弄清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网球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我们把实验后两组的身体素质情况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一分钟双飞(个)75.78±7.57,对照组为69.22±10.890。实验组“米”字跑(秒)26.97±0.729,对照组为27.40±0.375。通过一年的训练,在进行的独立t检验中实验组的专项素质测试值(一分钟双飞和“米”字跑)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有着良好的影响。对两组内实验前、后所测的身体素质指标值进行比较(其中实验后的专项素质和实验前测试的方法、评价标准均相同),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网球专项素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实验组提高的幅度和实验前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对照组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更能意识到素质对专项能力提高的作用,同时也通过研究性学习掌握了较为有效科学的训练手段,对其网球专项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讨论

第一学期的成绩出现上述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师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适应问题。学生在大学前上的体育课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实验组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样,体育教师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比较而言,对照组适应多年以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能很快融入学习中。因此,在实验第一学期,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总评和实践分数平均分没有对照班的高,且离散程度较大。第二,实验组学生想要达到各阶段的目标,提出各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研究和小组讨论,所以,他们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思路比较活跃,理论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实验组学生想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练习时考虑的较多,而且在练习过程中想学习一些高水平才能运用的技术,使得练习效果不稳定,不能很快形成动力定型。第三,研究性学习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研究性学习突出表现在“研究”二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熟悉教材的`内容,而且要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其次,教师不仅要课前、课中引导学习,探讨上课内容,对学生课后的研究也要给予关注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去。另外,要求学生也要有学习和积极发现的主动性,要求他们不论在上课前还是上课后都要能找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寻求答案。这些过程需要学生较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第二学期实验组各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因为,首先,师生都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能够自觉运用研究性学习指导自己的教和学,因此,成绩逐步稳定并有了明显的提高。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研究性学习运用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我要学”的局面,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发了每一位同学的创造潜能,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知识的探讨研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必要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笔者研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并不是纯粹因为传统性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特别是体育专业的专项教学来说是值得推广的。

三、结论

新课程《化学》教学指导学习体会 篇5

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

学习了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之后,感到对我们一线教学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化学课程中要求更高了。为了做好相关工作,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要认真研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明确各项教学要求,并落实到《标准》的具体内容上。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钻研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质,与新课程一道成长。

2、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每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注意到新的化学课程表现在内容、过程、时空、资源等多方面都具有开放性,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创设丰富、真实、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引领学生到不同的地点、场合去学化学用化学,使他们对化学形成持久的兴趣,延展他们的学习时空。

3、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新课程让教师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活动形式与部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是化学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创造,学会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4、密切注意教师、学生、课堂三个层面的变化。教师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学生作为化学学习的主人,在化学学习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亲身经历、体验和发现。自主化、生活化、情感化、活动化以及开放化是化学课堂的鲜明特点。

5、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中从内容到方法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化学教学,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更高的要求,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6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关系的理论以及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简单理解就是人的行为是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相互作用结果, 内在驱动力是自身内部需要产生的动力而外在驱动力是受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的动力。当内外驱动力都是较强的正面刺激时, 人的行为就会变得积极, 工作和学习变得有趣味和意义, 从而获得有效的结果。

参与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以上的两个理论, 教师在课程中设计活动和任务, 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 在此过程中通过内外驱动力的影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行取舍选择, 充分发展个性, 发挥潜力, 逐步提高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性驱动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

二、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基本上都设有就业指导课, 但普遍的情况是课程大纲理论性太强, 形式和教条化, 教案过于单一、笼统, 教学重点不明确;另外课程案例更新不及时, 与社会实践脱节, 停留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层面, 课后没有相关的实践指导, 达不到教学效果, 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 形式地进行课程学习, 没有结合自身需求和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思考和实践。所以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好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中的运用

以我院的职业指导教学建设与改革为例, 教学课程涉及三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对向大一新生, 创业指导课程供大二学生选修, 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三;教学形式包括系列指导课、讲座、相关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等。

1) 进行相关的理论部分教学时, 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政策、就业政策及形势、劳动合同与协议等内容, 尽量避免教师照本宣科和一言堂, 可灵活地运用讲授答疑法:就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进行客观的解答并进一步指导;启发式法:有些道理教师可不直接讲明, 而是通过一些故事或者小游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材料收集法:让学生课前先收集相关的材料, 对讲授内容有所了解和思考;讨论法:选一些主题如专业优势、能力和学力、女性求职、择业与就业、就业与创业、基层就业、创业风险等, 通过分组讨论、随机讨论或者举行辩论赛让学生辩论, 教师适当点评。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职业定位、寻找创业和求职路径等内容的教学, 应该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可运用多向互动方法:邀请企业老总、优秀员工、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讲座、或者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进行职业访谈等, 探讨职业目标、职业调试、职业素养、创业的准备等等;自我设计法:进行简历制作、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经营方案、销售方案等;角色扮演方法:分角色饰演不同职业类型的人, 或者扮演面试官, 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 了解不同岗位、职业、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情景模拟体验方法:模拟注册公司、模拟经营公司、模拟商务谈判、模拟会展或营销策划、模拟导游、模拟面试、模拟签约等等。3) 生涯规划、创业、求职的实践指导课程课侧重于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调查调研, 如文件分析法:教师、学生一起收集相关劳动合同的文本资料、在课堂上分析共同归纳, 加深了解;案例分析法: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创业成功、失败案例;劳动纠纷案例;共同分析探讨;社会调研法: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信息、招聘岗位、岗位需求及要求、薪资待遇的差别等, 学生进行情况分析后在课堂上作报告;社会实践法:鼓励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 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的范围、职业素质要求、待遇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深入用人单位实习、兼职, 接触单位员工、单位领导和工作岗位, 掌握第一手资料。此外还有论文作业法、网络视频法等。课外还可以结合团体指导、职业素质拓展、简历制作比赛、面试模拟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下面简单举两个例子说明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大三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

(一) 辩论赛

辩题:正方辩题-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利大于弊;

反方辩题-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弊大于利;

活动的目的:学生在收集材料和咨询的过程中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 在思考和辩论的过程中客观分析, 两面看待问题, 学会自我调整心态, 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过程:课前拟好辩题后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两个组, 由组长抽辩题, 然后各组民主选出四个辩手, 组员分工合作, 提前一个星期做准备, 就自己的辩题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辩手做好辩论准备。届时请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老师做评委, 比赛开始前每组各抽一名组员, 与两位老师组评委组, 授课老师当主持人, 比赛参照正规辩论赛规则进行, 分上下半场, 每场15分钟。比赛结束, 授课老师点评。

活动效果: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教学内容, 并对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引发更多的思考。遇到其他问题也会有意识地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逐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

(二) 市场调研

预设问题: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对应性岗位有那些?可发展的行业有哪些?目前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有需求的企业中, 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什么?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有什么建议?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等等。

任务目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调查, 通过网上调查, 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用人要求。

过程:课前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6个组, 每个组6-8人组成, 选出组长。课外调查时间为两个星期, 组员分工合作, 设计好调查问卷, 每人做20份,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做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发言, 并回答预先设定的问题, 授课教师点评总结。

任务效果:学生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见闻和体会, 会参照市场的需求和要求有意识的调整和提高自己, 并认真给自己做好职业定位。

四、结语

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富有挑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 我院将进一步在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模式, 不断改进教学, 力争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使职业指导更具有实际意义和效果。

摘要: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式或协作式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模式,学习者为中心,高校教育,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素芹等.程序设计课中"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J].石油教育, 2001.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7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学习;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基于项目的学习中项目一词过去一般翻译为设计,项目一词在教育领域的出现及运用最初产生于美国,是二十世纪由著名的教育学家屈伯克首次提出,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目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主要是学生围绕复杂真实的情景主题,在进行精心设计的基础之上对主题进行长期开放性研究之后进而最终形成或者构建起能够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进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能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同时也能为今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1. 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概述

1.1基于项目的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单向讲解,学生要亲自参与其中,在确定情景主题之后学生必须要围绕已经选定的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所收集的全部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进而形成理论成果。此种教学模式倾向于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实践成果相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自主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而且最后学生将成果通过演讲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展示的过程也是锻炼其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受到相应的重视[1]。

1.2基于项目的学习的特点

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一种强调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模式,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基于项目的学习要围绕一个情景主题展开,而这个主题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并在活动中构建属于自身的独特知识体系并掌握相关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其次,此学习模式不同于仅仅专注于课本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收集材料以及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再次,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师生的协调和互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同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最后,基于项目的学习也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一般由内容、学习共同体、自主活动、情境以及作品这五大主要要素构成。[2]

2. 浅析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的运用

首先,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的学生情况并不平衡,特别是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未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在学习模式的接受程度方面也因人而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也为了提升中职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在过去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很少考虑到时间的具体需求,因此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只是按照书本按部就班进行教授,老师作为主体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学生一旦进入复杂的社会,这种传统学习模式的弊端就会很快显现,學生无法根据所学的理论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所以随着教学方式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再适用社会的人才需求,故而基于项目的学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了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其次,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为了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应运而生,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模式能从多个角度和学科对相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本人的作用,其他辅助人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进而给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例如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既然是一种融合性的学习模式,其学习的过程离不开相关人员的辅助,其中包括老师、学校相关部门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等,在这个团体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资源是共享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助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计算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以及朝阳产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在教师的选择方面也要有所侧重,例如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经验也许并不丰富,专业技术也并不高超,但是计算机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进行自身教学能力的调节,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很好的融合到中职教学的课程之中,这样的教师才更加具有可塑性以及才能有效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辅助人。

最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主题的选取一般围绕那些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主题且这些主题均来源于真实情景且依托于某种学科理论,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学科交叉的现象,除此之外,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景,但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景所表现出来的是各种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综合体,这些问题呈现零碎的特点,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就需要将这些零碎的问题进行整合,然而只有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尽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景主题进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并适当加以辅助是教育所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越发受到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相伴发生,尤其是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可取的,必须在进行理论培养的同时全面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和培养离不开学习模式的创新,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后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以宁,张海.略论混合型教师的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能力[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57.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8

范例教学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将这种模式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有助于学生对于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形式形成认知,能够对于选取的范例文本进行深入而透彻的解析,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及掌握程度。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选篇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学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来有效地展开范例教学,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于某一类文本的特点、作品的写作思路以及作品背后所要反映的一些道理、价值等有所获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教学过程。

一、选取与描述具体范例

在范例教学展开前教师首先要在这种特定的文学形式下选取富有代表性的范例,这是教学的开端,也是后续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一类文学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结合这一类文本的教学需要实现的一些基本教学目标,这些因素都会成为范例选取的重要参照。教师在综合考虑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范文,然而再来进一步制定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方案。在深入剖析文本前,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对于这篇作品进行相应描述,要抓住文章的一些关键部分,如文本的故事梗概、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文章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文本对话或独白的设置方式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当然也是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大致领会的自主学习过程。

同时,学生在思考与描述这些要素时其实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感知这一类文本的一些基本表现方法,这会让学生对于这一类范例形成直观认知,会为后续文本的深入剖析打下好的基础。以《雷雨》为例,在结合这一篇文本进行范例教学时,第一个步骤便是对于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以便让学生真正了解它的背景、意义及其所要反映的现实等,从而使学生对话剧这一戏剧剧种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首先是它的舞台性,好的话剧作品最后都会被搬上舞台,如何能够让剧本在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形式,这一点作者在创作时都要考虑到;其次是直观性,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然后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话剧是一类很有代表性的文学范畴,高中语文课本中对于这类文学题材的.选篇也比较多,《雷雨》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因而以这篇作品为范例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对于话剧这一文学形式有更透彻的认识。

二、结合范例引出一般的、抽象的道理

在学生对于文本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塑造等都形成了一定认知,并且对于文本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都基本清楚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由“个”过渡到“类”,让学生逐渐对于话剧这一类作品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真正体现范例教学的作用与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借助这个典型的范例让学生了解话剧以及戏剧这一类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一些本质上的功效。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多留意话剧作品塑造人物以及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如对于人物语言的设置等,这样才能够以范例为根基推演出一些一般的、抽象的道理,进而真正体现出范例教学的内在价值。这一阶段是对个别事物进行归类,对许多在本质特征上相似的个别现象做出总结。

比如,通过《雷雨》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获知话剧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归纳和推断,使学生了解一系列类似戏剧的本质特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类”似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内容。通过由“个”到“类”的教学阶段,能够让学生对于一类特定的文学形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积累的过程。同时,这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阅读鉴赏板块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注重经典性的同时兼顾时代性,故适合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学生的接受水平。

三、透过范例教学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

范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具体范例的依托下帮助学生了解与认识某一类文学著作的特质,这是一个很好的丰富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以及文学素养的过程。同时,教师也要善于通过范例教学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要在这一类文本的讲析中让学生受到感染,体会作品背后揭露的一些社会现象及实质,这不仅是文学的一种基本功效,这也是教师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的一点。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运用论文 篇9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看,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洪涛.研讨式教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2]邓立治,郭颖.“研讨课”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韩芳.浅析研讨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5]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基金项目:

①吉首大学2014教改项目《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关键词]自我发展 自我价值 生命情调

[作者简介]孙文莲(1968- ),女,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牛执玉(1969- ),女,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49-01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它主要强调对学生主体性与探究性的培养,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一教学理念符合现代学校培养人的总体目标,所以近年来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实施。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规定了教学的一般任务必须是全面的,应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智能、锻炼体魄、培养思想品德、提高心理素质等多项内容,使学生在多方面协调发展。就师范类院校来说,写作课程又有其具体的教学目标,即通过理论学习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掌握作文基本技巧,提高评改中小学生作文的能力。那么,怎样使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写作课程的具体目标相一致,这是写作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学写作课向来被教师认为是一门难以呈现教学成绩的课程,因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单纯的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就能奏效,而与学习者的禀赋才情和心灵体验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写作课程教学就更应该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蕴和情调,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措施从多方面进行写作教学的改革。

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在体验中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传统教学重视对概念、理论、规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悟、感受、想象,学生在盲目接受、机械记忆中抑制了直觉、灵性和童心。因此,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发展,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将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① 只有体验才能使所学知识、经验融入生命的特征,而且生命体验本身还具有激活知识结构的功能。体验消融了教学中主客体的两极对立,在学生的心灵与外部事物的碰撞中,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从而培养感悟生活的灵性及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大学写作课程应注重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写作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生命情调、心灵体验和写作训练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实现写作课程的具体目标和人发展的总体目标的统一。

2.后喻教学与高峰体验——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后喻文化”② 越来越占优势的今天,教学活动就应该是一种高度自主的教学形态,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③,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应从外在于学生转向与情景共存。教师是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只有当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发生,学習的主动性和兴趣才能被充分激发。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心理需求从低到高呈金字塔结构,其中最高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现代哲学研究认为,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的存在首先就是他的实际生活过程”④。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⑤ 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体,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客观知识,也要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形成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力;通过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及个性、特长的张扬,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升华出对自身精神价值的肯定和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的追求;通过与他人、社会、自然的交流而产生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定位,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从而自觉地使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3.教学要融入现实生活的内容,促进学生社会化。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的培养,使得学校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生活世界的教育本体价值和意义凸显出来,使学生能够透过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使其思想和情感共同融入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除了要通过传授文化知识这一重要途径来促进个体社会化外,还要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纳入到视野之中,打破教育与日常生活的隔阂。写作教学的改革就是要突出体验性,使学生的生命活动不断得到提升,主体性得到全面建构。

4.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欲望,进而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但是,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事实表明,一些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设计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教师不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⑥因此,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应尽可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1.课前10分钟演讲。课前让学生到讲台自由演说10分钟。可以是学生自由命题,即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或学习过程中的心得自由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生活认识、学习体会等;也可以是教师提供话题,学生在课下做准备。由于课前演讲的内容大多是学生的切身感受,或是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灵活,视野开阔,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都有明显提高,也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写作兴趣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写作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制订本组的阅读计划、写作目标、定期活动,教师随时检查、指导。要求期中、期末各小组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在全班甚至全系展览。这样,教育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爱好、特长紧密联系,写作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灵活创设教学情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博客,让学生把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灵感的闪现写于网络上,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又创设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又能够和师生之外的其他人进行自由沟通,使学生更进一步地走近社会,融入社会。

4.创造有利条件,利用各种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作品物质化、公众化。学生作品是其心灵与社会生活相碰撞的火花,是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生命体验的流露。所以,使学生的作品物质化、公众化,是对学生写作成绩的最大肯定,是使学生确立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建立博客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刊物,推荐学生作品在报刊上发表等。

由于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写作课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写作兴趣极大提高,主动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既掌握了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技能,实现了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实现了学生自我价值的确认。由于写作课教学过程突破了传统的讲授模式,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投入到写作活动中来,从而通过活动实现了个体价值。第三,突破有限的课堂空间,有效地融入社会,使学生学习活动实现社会化。

[注释]

①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0.

②相对于“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强调前辈向晚辈的学习,前喻文化则相反。

③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73.

④⑤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3,140.

上一篇:过失与责任阅读答案下一篇:收据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