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建设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来政府政务服务的变革,电子政务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效率,也便利了民众。随着微信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微信APP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微信公众号自上线以来受到网民的青睐,微信公众平台能够通过信息的推送功能让网民快速的了解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且微信公众平台还能够提供自助服务的功能,极大的便利网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服务型政府建设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分析

摘要: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但目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存在重重困难,本文从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政府职能矛盾,政府职能利益,电子政府建设以及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分析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政府 建设 困境

The Difficult Position That The Public Service Type Government Builds Analyses Our Country

LEITing

(Chinese Jinggang Mountains cadre academy,Training department, Jiangxi Jinggang Mountains 343600)

Key words:The public service type government; Builds ;Difficult position

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这是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角度对其内涵的概括,也是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2008年2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之一,是政府改革的重点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政府创新运动、英国的公共服务宪章运动、新加坡的“好政府”建设运动、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以及西方其它国家的顾客导向型政府建设等等,尽管称谓和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最终目标都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些来自国际的影响和国家以外的社会压力成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外部动力。

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经济建设型政府是一次重大的进步,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但是SARS危机的到来,反映出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具体偏差,反映出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欠账太多。SARS危机给我们的直接教训是政府缺乏危机管理的能力,缺乏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这就要求政府要从优先于经济目标向优先于社会目标的转变,最具实质性的行动是加快政府改革,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不仅是应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问题和弊端,服务型政府建设也是政府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行政理念、政府职能、政府体制、政府运行机制、行为方式等方而存在着诸多不适,长期以来,政府的“官本位”和注重管制,服务意识不强,职能方面严重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现象,决策不透明、监督不到位、部门林立、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对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至关重要。

不管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已经达成共识。但事实上任何的改革进行下去都要冲破现有的束缚,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目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存在束缚和困境。只有认清目前的困境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1.缺乏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和深入认识。“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一句口号。现在很多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对服务型政府的深入理解,没有认识到服务型政府是人民政府的本质属性。人民政府的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工作人员还缺乏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服务型政府是一种新的政府理念,牵涉到政府、公民、社会等方面的利益的重大调整,因此会面临很多困难。服务型政府不是简单的注重行政审批的精简、办事程序的简化、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的改进等内容,不仅如此,让服务观念变为政府官员的自觉行动,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因此,对服务型政府要认识到其建设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2.政府本身经济建设职能与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职能之间存在着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样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和持续的增长。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效使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建设职能而忽视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设。这些年来,政府把主要精力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建设,对应当解决的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基本民生问题缺乏应有的投入,目前,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和十分突出的问题。这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拉大,形成了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而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建设和国有企业,使原本就匮乏的二次分配资金与需求形成更大缺口,由此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大量的企业职工下岗,贫富差距的扩大使人们对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一个投资型的财政体制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很难满足这一需求。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型的政府未能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及时地向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转型,政府未能真正承担起政府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市场却无法做到的事。

由于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仍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主要量化指标,这致使政府的公共支出用于充当企业主体的投资等建设性支出过多,而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服务性支出偏少;对经济问题关心的多,对社会问题关心的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存在很大的矛盾。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关注民生问题,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有了这种认识才能突破束缚,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上迈出大步。

3.现有政府职能难以让渡现象很难短期消除。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自身主导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设计是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却是逐步地把自己逐出资源配置的势力范围,迫使自己向企业、市场和社会还权。但是,事实上是政府系统的各个部门和不同层次也各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政府官员个人仍然要受利益的驱动,对于目前手中能够带来利益的行政职能是不愿意放手的,因此,政府官员便不会自觉的接受服务型政府这种制度的安排和约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罚款手段滥用,以“罚”代“管”现象;审批制改核准制,“行政垄断”隐性化;“人治”代替“法治”,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政策透明度未能有效提高等等,要消除这些现象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地方官员不仅难以接受制度改革,而且,还会利用制度供给人的特殊身份,在改革的名义下谋求部门和个人利益,以阻碍甚至破坏市场的生成,不少县、乡政府巧立名目的摊派等现象都是这种体现。

4.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滞后,是阻碍服务型政府实现途径的瓶颈。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在对传统政府的行政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平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政府运作形态。因此电子政府绝不等于传统政府的电子化,它是一种制度创新,即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传统政府进行改造和变革,使政府以新的治理模式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电子政府充分体现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或者说,它提供了实现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主要途径。

电子政府建设起源于美国,1993年美国政府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构建“电子政府”的计划。现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由于很早就启动了其电子政府的长期规划和建设,成为电子政府建设的典范。在中国,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的电子政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国内多数地区,人们对电子政府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政府上网的概念上,电子政府的真正理念并没有纳入其规划和建设过程。就国内的电子政府建设的先进地区与美、加相比,尽管起步时间和技术上相差不大,但是差距明显,主要在于管理成熟程度不同。美国农业部把部门组织电子政务的发展成熟过程定义为五个阶段:(1)初始的单一技术应用;(2)自动化技术普及;(3)集成控制;(4)信息和技术管理;(5)信息共享和组织成熟。前三个阶段都是在组织业务流程内,以选用计算技术和共享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以技术为特征。而从第四阶段起,则是组织管理阶段,以组织变革管理和实现信息技术效能为特征。用此模型比较我国电子政务的现实,可以认为,我们仍处在追求技术效率的自动化阶段,而他们已处于从集成控制向信息共享管理的成熟阶段转移中,追求信息技术的效能,满足公众的要求已成为其组织的目标。[3]中国的电子政府建设,既是服务型政府改革的要求,又是服务型政府改革的表现,突破瓶颈至关重要。

5.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制度保障仍不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条例三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在义务教育领域、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方面都有相关立法。但是,基本社会保障的立法则主要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规章条例为主,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这是导致区域间基本社会保障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大都是由国务院出台相关条例或指导性意见,由各级地方政府制定本地的实施条例或者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就很容易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责任不到位,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现有的中国公共财政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目前的《预算法》中相关法律条款过于原则、笼统,预算缺乏法律权威性。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问题上,目前还缺乏规定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权威法律,《预算法》中也无相关内容。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

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来源:新华网

[2] 胡锦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2008年02月23日,来源:新华网

[3] 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8年06

月04日

[4] 王川兰:论服务型政府的困境、超越与建构,公共管理学报,

2005.4

[5] 刘玉东: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及转型取向,中共南京

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3

作者:雷 霆

服务型政府建设分析论文 篇2:

微信公众平台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分析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来政府政务服务的变革,电子政务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效率,也便利了民众。随着微信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微信APP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微信公众号自上线以来受到网民的青睐,微信公众平台能够通过信息的推送功能让网民快速的了解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且微信公众平台还能够提供自助服务的功能,极大的便利网民。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在政府服务信息发布、便民服务、咨询建议以及互动交流上的作用,并剖析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在助力服务型政府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具体的完善对策,为微信公众平台在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建议。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型政府;作用;信息化

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在新华网上与网民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温家宝总理提出网络民意对于党与政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与交互性的特点,每一个终端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源头或者是终点,对于政府来说,其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视线中,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发矛盾。如信息传播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传播对政府形象不利的信息,错误的引导网民,激起社会矛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引导网络舆情,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拉近政府部门与群众的联系,特别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政务信息的发布、为网民提供自助咨询服务,也可以实现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极大的提升网民对于政府部门的满意度,提高政府的办事服务效率,有效的增进群众与政府的感情。

一、微信公众平台在推动服务型政府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具有信息的共享性,通过互联网技术,人民群众可以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渠道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能够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而自身的观点也有可能被其他的互联网用户所知晓。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是官方媒体垄断的时代,而互联网时代则打破了政府的媒体垄断,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政府应当积极的转变行政服务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拉近与群众的联系,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树立政府公信力。微信公众号的推出能够有效的拉近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政府部门更好的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动态”可以为群众提供政务信息

微信公众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的方式,网民可以通过微信关注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即时的通信工具与网民进行互动沟通,网民可以通过登录微信进行政务信息的查询与咨询服务。政府行政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政务信息,有助于打造阳光政务,通过信息的及时发布,让民众能够及时的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对于政府行政部门的行为能够进行及时的监督,有利于打造透明政务、透明政府,提升政府部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解读”关注民生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根据公众号的需求发布各类的信息,政府作为服务人民的机构,政府微信公众平台中通过“微解读”发布一些关系民生的论点,如对于一些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解读,有效的帮助公众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动态。还有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一些民生类型的信息,给关注的微友推送一些关于天氣变化、交通信息,有效的服务民众,提高民众对于政府服务部门的满意度。如交通部门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的为当地的民众出行推送信息,也对一些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解读,能够解答民众的疑惑,真正让政府走进民众,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微互动”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服务功能,能够有效的帮助网民及时的了解政府政务信息。这种互动的交流有效的拉近群众与政府的距离,而且实时的互动能够让民众及时的监督政务行为,对政务行为提出批评建议。微信中的微动态内容定期向公众发布各类的信息与通告,传达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动态。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评论功能,网民可以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信息进行评论,有的政府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社区功能,网民可以进入微社区进行社会热点的发帖与讨论,微信公众平台还设置有网民意见征集,网友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反映问题,而政府部门通过专人处理的方式解答网友的疑惑,有效的提升政府服务群众的能力。

二、政府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的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少

我国的政府部门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比较少,虽然最近两年政府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在增加,但是与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相比,政务微信数量较少,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只有6000多个,而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有25万个,当前的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5亿,而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只有2.1亿,说明在未来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微信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当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政府部门数量少,不利于服务,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有待推广。

当前我国的政府部门中虽然不断的开通微信公众平台,也有的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政务信息,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政府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依然较少,而且许多政府部门并未采用专人管理微信公众号,导致微信公众号长期信息不更新,而且发布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公众对于政务信息的了解需求。我国的政府部门的政务类型的微信公众平台数量较少,我国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机构几十万个,但是政府部门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不到万个,反映出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并未意識到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有效的拉近政府部门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并未注重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从政府部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信息上看,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内容存在滞后性,导致关于与订阅政府微信公众号的群众较少。

(二)“山寨”政务微信公众账号难以遏制

我国的政府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比较少,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个空白而创建类似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账号,让网友信以为真,政府发布的政务信息关系着国计民生,这些“山寨”的微信公众号通过传递虚假的信息扰乱社会的管理秩序,而且通过山寨的微信公众平台骗取网友的信任,有的甚至骗取网友的钱财。

我国的微信公众号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推送信息,在微信的公众平台类型中,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平台较少,而且微信用户对于微信公众号的了解上存在不足,许多微信用户关注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是通过信息的推送或者是他人的名片推荐。这种情况下,许多微信用户只能在主页上查阅是否為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但是对于该微信公众号的真实性难以确认。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篡改的文件证明注册政务公众号,通过腾讯微信的审核,导致微信用户对于这些“山寨”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信以为真,容易导致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也容易让一些民众上当受骗。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政务信息传播表达方式需要改进

政府行政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政府的公文信息多数属于比较严肃性的,比较正式,但是微信的用户多数是中青年人,他们关注微信公众号多数是出于需求,而且如果采取公文形式发布的政务信息,许多年轻人不爱看也不愿意阅读,难以达到传递政务信息的效果,也难以引起网友的互动。

长期以来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被定义为信息的单方发布者,但是随着民众需求的多元化,特别是对于政府服务工作的要求更加的严格,不仅要求能够及时的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而且要求能够及时的将自身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意见进行反馈,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必须要有反馈的渠道。但是从我国的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建设上看,政府的政务信息的传播上存在单方性,政府部门推送的信息缺乏新意,而且采用的是官方的新闻稿件推送的方式,难以引起网民的关注。

三、微信公众平台助力服务型政府的完善对策

(一)积极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需要政府能够及时、有效的为民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我国的微信用户数量众多,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有效的传递政府部门的最新动态,而且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与网友之间的互动,打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让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近、情更深。我国的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部门应当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而且开设的微信公众平台不得作为政府政绩的面子工程,而是要积极的运用平台为用户服务,要依靠微信公众平台打造透明政务、阳光政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二)防范“山寨”政务公众账号

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加强与微信运营商的合作,对于涉及到政务方面的微信公众号应当采取认证制度,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及时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其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二维码等,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山寨的微信公众号欺骗民众。政府部门要切实防范山寨的政务公众账号,通过密切的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布情况,及时的遏制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确保微信公众号不损害国家与公众的利益,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山寨的政务公众账号对于用户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一些山寨公众号趁机给用户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用户上当受骗,造成用户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防范山寨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多个渠道发布正确的微信公众账号的二维码信息,更好的服务群众。

(三)改进微信公众平台的政務信息传播表达方式

当前微信的使用人群是年轻人居多,这部分人每天承担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刷微信多数是在工作闲暇的时刻想放松一下,许多青年人阅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是基于需求或者好奇,但是如果是公文式的微信文章,难以引发年轻群体的兴趣。因此,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在发布相关的政务信息、政策法规解读时应当注重言语使用的灵活性,最大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使微信公众号能够具有亲和力,实现与网友的互动。微信平台能够有效的拉近用户与政府部门的联系,政府部门要积极的转变服务的思路,通过创新政务信息传播的方式,以一种更易于被用户所接受的方式传递政务信息,让用户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对政务的信息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四)微信公众平台要积极的创新服务功能

当前许多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是单纯的政务信息发布,较少有微信公众号能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微信公众号拥有私人订阅的功能,但是依然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要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的微信公众平台应当积极的创新服务的功能,如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开通网上预约挂号功能、交通部门的微信公众平台应当加强问答功能,能够想百姓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极大的畅通了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的政务信息,能够让民众及时的了解到政府的动态,而且能够让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行政申请,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当前我国的政府部门中有许多部门已经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民众,极大的提升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但是我国的政府部门微信公众平台在推进政务公开、打造服务型政府上依然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政府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内容,不断的为民众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安 喆.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以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1):43-46.

[2] 柴红蓉. 互联网信息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32-35.

[3] 张 欣. 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政府公信力[J].新长征,2015(5):78-79.

[4] 杨 伟.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32-35.

责任编辑:郭丽娟

作者:罗丹

服务型政府建设分析论文 篇3: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度障碍分析

[摘要]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今后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从主体建设机制、载体机制、内因机制、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民众参与机制八个方面对影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度障碍进行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约因素。指出问题所在,政府体制改革自然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建设;制度障碍;分析

[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今后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但目前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尚存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如下八个方面: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因素即公务员队伍建设机制尚待加强——作风不实、观念落后和水平不高

人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因素,公务员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政府服务水平的高低。公务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勤政廉政意识、创新意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执政和服务的效能。也就是说,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但从我国公务员队伍现状来看,尽管经过多年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我国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务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还有明显差距,有待提高。

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公务员对建设服务型政府认识不到位,思想狭隘,目光短浅,缺乏整体意识,考虑个人问题多,考虑工作少,因而有抵触心理;一些公务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办事推诿、拖拉,执法不文明;一些公务员创新意识不强,工作飘浮,思想懒惰,不认真钻研本职业务,只限于上级怎么布置,下面就怎么干,没有新办法、新点子、新思路,工作一般化;还有一些公务员甚至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视手中的权力为私有财产,当作为己谋幸福的法宝,滥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是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共存,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不仅在管理上要与国际接轨,而且有的监管领域还没有拓展开,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职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务员要为人民提供规范高效服务,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相当数量的公务员存在学历不高、知识面窄、知识陈旧、运用高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差、业务能力低等问题,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人事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国目前528.6万公务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达62%,其中适应加入WTO急需的涉外法律、公证、翻译、科研开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只占3%;全国省级以上机关中,67%的人不了解有关本职业务的国际惯例,掌握WTO规则,精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公务员更是凤毛麟角。山东省有近26万公务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1860人,占0.07%,中专学历的有5.45万人,占21.2%。”[1]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云南省,“全省34.82万公务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53.63%,中专以下学历占4.637%,而真正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总人数12.53%”。[2]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载体机制尚不完善——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和条块划分

我国政府仍然没有走出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条块划分严重的困境。从1982年到2007年,我国经历了六次政府机构改革。总体上看,政府的改革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是相适应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党在十五大报告里将这些弊端概括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纵向层次过多,机构规模庞大。我国目前在宏观上从中央到地方依次要经过省、市、县、乡几个层次,部分市县与乡镇之间还有区公所,虚实层次高达6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世界上多数国家均是三级制政府,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也是以三级制为主。在微观上,机构层次也是重叠严重。由于政企不分,一个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一般要经过企业、公司、局、委、办等若干层次。

二是横向部门划分过细,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由于长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各部门基本上是按照产品结构形式设置的,职能部门分设与职权划分普遍过细。以县级为例,各县普遍设有农业局、农垦局、畜牧局、水产局、水利局、林业局、乡镇企业管理局等十几个部门。

三是管理幅度失当,比例失调。这里的管理幅度指的是一级组织所管辖的区域和人口。从中央看,由于层次过多,导致基层一级管理幅度偏小,这同世界各国形成强烈反差;从地方看,我国省一级建制少而面积大,有人口近亿的省,也有不足300万人的省;有3万平方公里的省,也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省。当然,各地的控制幅度不可能整齐划一,但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

四是机构膨胀,自我服务现象严重。以省级党政厅(局)级机构为例,按照编制规定,数额为50个左右,但实际状况是,平均每个省设置70多个。在常设机构居高不下的同时,非常设机构一直泛滥不止。庞大的常设和临时机构普遍缺少明确的职能目标,服务对象模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我服务上,甚至通过一些权力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服务。

五是人员严重超编,财政负担沉重。管理层次过多带来机构的膨胀,机构的膨胀又必然导致人员的骤增,很多部门冗员充斥,人浮于事。目前在我国,大约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吃财政饭的,这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人员队伍过于庞大,使我国本来有限的财政更加紧张,“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矛盾日益加剧。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因机制即“软”制度尚未形成——观念陈旧、意识淡薄和认识不够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靠制度,一种是约定俗成的“软”制度,也叫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社会习俗、习惯行为、道德规范、思想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一种是明文规定的“硬”制度,也叫正式制度。任何一个国家的硬制度往往都是在软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归纳、一种认可。如果没有文化的认可,只是把外面的制度拿来,强行加给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其结果明显是贯彻不下去的。如果没有大家意识的转变,没有文化价值观念转变的话,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如果说硬制度是直接的资源配置制度(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那么软制度(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等)却关系着硬制度的运作环境和运作成本。

应该说,造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认识不足,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并不完全是个人道德和素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非正式制度,也即是软制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习惯观念和主流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内在约束。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虽然“为民服务”的理念中国自古就有,但是由于受中国封建时期的小农经济和解放后计划经济的制约,在思想上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影响,在政治上有对党的领导的机械理解,加之英雄史观对我们的长期禁锢,国家权力实际上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居于社会之上、控制社会的权利,政府也最终由服务于民的公仆演化为社会的主人。因此,我们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时,必须重新培育政府行政文化,使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成为有效的、起约束作用的软制度,从而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硬制度的构建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四、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尚存缺陷——“越位”、“缺位”和“错位”

一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和职责缺乏合理的制度界定。一方面,公共部门提供、市场提供和公共部门与市场共同提供的范围和供给比例,缺乏合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造成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缺乏公共性;另一方面,“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相互混淆,“政府提供”被错误理解成“直接生产、经营”,因此在公共产品供给上采取了以政府直接生产为主的供给模式。

二是制度内与制度外相结合的供给方式,导致供给的低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中央政府虽然下放了事权,但却没有下放财权。各级政府为弥补公共经费的不足,扩大了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收费。由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这些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资金浪费严重。

三是转移支付不规范。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资金财力分割上,存在部门、地区、城乡之间的偏差。许多公共部门由于财力的不足,无法有效发挥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

四是公共产品供给中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制度。一些公共部门由于决策不科学、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在没有竞争同时不受约束限制的情况下,未进行最低成本核算,致使以一种无效率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即在对资源配置中的无效率。

五、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健全——方式单一、内容有限、渠道狭窄、缺乏监督

我国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但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信息公开制度尚未健全。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单一,内容有限。政府信息公开基本上是采取主动公开方式。这种单纯的政府信息发布式信息公开对于全体受众了解政府工作,维护自身权益发挥了作用,但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受众却很难实现其通过申请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局限于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土地管理、行政处罚等几个方面。一些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例、行政文书却并没有全部公开。公民对于政府其他的决策过程和行政行为还不甚了解。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即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3]政府公开的信息多是“报喜不报忧”,仅公开正面的信息,而对于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等负面的信息却披露得较少,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流于形式的倾向。

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狭窄。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狭窄,主要是通过政府公报、红头文件、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墙报、专栏、布告、标语等形式。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之后,各地政府机关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但是许多政府网站因疏于维护和管理而导致公开的信息得不到及时或快速更新。而且有很多信息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公开,而非网站形式。另外,由于部分行政机关干预新闻媒体对政府信息的传播和公众的评论,也影响了政府信息的公开。

三是政府信息公开缺乏监督、责任追究和救济机制。我国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零散规定中,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性规定不多。当公民无法行使获取信息的权利时,对于其相关的救济手段并未明确规定。而且相关法律中,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泛泛地表述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机关的义务之一,而并没有直接考虑到公民的利益、知情权的行使以及如何寻求救济以维护自身利益。

六、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激励机制即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尚不完善——偏重效率、缺乏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导、主体和手段单一

一是绩效评估的价值尺度问题上对效率原则的偏重。效率原则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对落实责任政治、克服官僚主义、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将效率一词片面化、极端化就有可能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效率原则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政府的行政职能以及据此确立的行政目标往往是一般性的且比较抽象。在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中,一般注重的是投入了多少财力、人力和物力,即为实现行政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而非此种努力所应达到的效果。在这种对行政过程及其努力的过分关注的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制造工作”、“不求有实效但求不闲着”等形式主义的行政现象,这与政府绩效测评上的此种偏差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效率原则也不可避免的伴生数字虚假现象。如有的公安机关为了提高破案率,不惜采取压案不立的办法,更有甚者,有的地方一年刚过了2/3,全年的统计报表就已制作完毕等等。[4]

二是评估缺乏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导。一方面,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评估结果也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甚至完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迷失方向,不是把评估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正面措施,而是作为绩效预防的手段,如采取大检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进。[5]由于这种方式的突击性和非规范化,使之成为基层单位的一种负担,评估没有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即使是某些学者发表了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报告,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也不高,难以对提高政府绩效水平起到实质作用。

三是评估主体过于单一化。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是以官方为主,多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缺乏社会公众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自身的评估,因而很难做到公正、客观和全面。另外,众所周知,绩效评估意味并伴随着批评和改革,但“行政文化倾向于无法忍受内部和外部的批评,因此,行政人员在内部层级、以往决策和现行程序遭到挑战时会展开自我防御,极力抵制”,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绩效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评估手段单一和信息不健全。“目前我国绩效评估所采取的评估手段、方法并没有超出经济学的范围”,多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较少采取定量分析方法,这就容易导致评估结构的不科学和片面化。另一方面,绩效评估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信息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估结果的科学客观性。但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信息评估系统,信息的收集、沟通还存在不少障碍,在一定程度上给政府绩效评估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七、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责任追究机制尚不健全——缺乏行政责任基本制度、既有的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责任体制建设的根本点在于完善行政责任体制。从总体上看,中国行政责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责任基本制度缺乏。当前在中国行政责任基本制度中,各项责任追究制度如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以及责任型主动辞职制等存在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建立。

二是一些既有的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缺陷。在这些行政责任制度中,有的制度只是原则上的规定,不易把握和操作。有的制度漏洞明显,比如许多法规禁止公务员从事一些活动或行为,但对他们违反相关规定应该如何处理却往往没有下文。从具体责任制度来分析,其一,在政治责任方面,中国政府官员承担的责任缺乏一套完备制度,通常做法是轻者受人民群众和上级领导的批评,作出检讨,责成其更改政策或改正其行政行为;重者是自请辞职,或被免职、罢免。追究的形式,大多限于上级党政领导对下级人员作出行政处分,很少是由人大来监控。其二,在法律责任方面,行政责任与行政违法的对应关系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包括国家责任、国家工作人员责任、国家赔偿、行政诉讼、追究行政责任的法律主管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职权等内容在内的行政责任制度,缺乏具体规定或尚不健全。如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只规定了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承担责任,而将抽象行政行为的责任排除在外,这与抽象行政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平衡的。其三,在行政角色责任方面,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明确、细致、稳定、长期的职位、职务、职权职责相一致的工作责任制度,致使具体的行政责任主体常常模糊不清,导致某些因侵权、损害、失职行为而产生的行政责任问题因责任主体不清而无法追究。其四,在道义责任方面,目前关于政府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并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的具体操作规划尚未出现。

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民众参与机制尚未形成——群众的误解与消极冷淡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一般来说只在政府机关强调得比较多,在媒体上宣传得比较热闹,但是在平常百姓中间,了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人却少之又少。一些公民甚至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是公务员的事情,与他们无关;还有一些人对政府的决心持怀疑的态度,冷眼观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初衷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本应该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但是群众的冷淡正说明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政府的变化。另外,政府提供的服务与大多数群众相关度不高,他们并没有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这直接造成了政府与民众断裂。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在政府与民众互相支持和配合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服务型政府是建设不成的。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事情,更应该是政府改变观念走向群众,建立政府与群众相互呼应和互动的事情。政府应该大力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这场浩大的工程中来。当然,目前最主要的还是要让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能够为公民提供切实的、实在的服务,能够真正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愿望,使他们能主动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任国岩.王新刚.加入WTO后提高我国政府公务员队伍素质的对策思考[J].经济问题,2002,(11).

[2]黄海霞.廖巨龙.加入世贸后公务员的进与退[J].瞭望,2002,(33).

[3]吴根平.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4]郑晓燕.论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3.

[5]蒋云根.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89.

责任编辑宋桂祝

作者:岳世平

上一篇:思想教案优选3篇下一篇:试用期劳动合同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