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精选9篇)
搭建目的:建设和拓展大学生就业平台,促进就业形势逐步好转,实现我校大学生就
业良好就业机会
搭建方式:利用校资料室和现有的一切资源
实施步骤:
1.建立资料库(整理和添加资料库)。
a.专业信息:以各专业分门别类的整理一下。例如;物流(物流 港口 报关
与国际货运........)汽车(汽车维修 汽车检验......)计算机(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程序设
计......)等等。
b.就业动态信息资料库:收集一些企业(公司)的资料。例如:企业相关
介绍企业招聘信息等等。(定期举办大学生招聘会,收集一些企业公司的资料)去一
些网上人才市场看看搜集资料。
2.建立就业咨询平台:
a.求职登记:进行对求职者进行登记(登记表格由部门人员另行制作)b.求职咨询平台:
网上资讯平台(由于资金等各方面问题,这个暂定。若资金允许,再
另行策划)
就业服务平台:校就业服务中心成员安排服务咨询。
c.求职测试:
利用网络或者纸制问答形式提问(包括 求职意向 求职企
愿 求职鉴定)最好要有求职信。
3.进行人工交流(服务人员和求职人员一种互问互答的方式了解求职方面的资料)指导求职方法:
职业测评
人格测评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而形成一种习惯化行为系统。人格测
评可以明确受测者稳定的行为特征。可以对个人生涯领域定位、发展路径选择、团队互动模
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指导价值。对团队可以测知其团队特征与有效互动模式。是经常使用的职业测试类型。
能力评估能力是人可以改变外在世界的可执行行为,它不是一种潜力,而是一种外显的行为系统。通过本部分的测评,可以了解你的能力结构,明确胜任特征。加德纳最新的能力理论认为,人至少有八种核心能力。在本部分测评中,主要涵盖了与工作密切相关的能力的评估。是按照使用者自身能力判定的职业测试类型。
价值倾向价值在内在的认为某事、态度、观念重要,并认同之、践行之的内在动力。比如著名的职业锚理论,即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Schein通过对一群MBA学生从事职业的走向做长期追踪而产生。即为们可能改变工作,但在改变的多个工作中却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的特征,此即职业锚。职业锚只是价值倾向中一种分类方法。价值倾向是职业测试的一个重要分支。
4.求职综合鉴定:以书面的形式提供就业指导方案
预期成果:创造我校大学生合理 科学 有效的就业平台
所需经费:待定。
1 学生对就业的认识
我们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取向、能力准备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调查, 并针对毕业生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进一步改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 涉及我院及郑州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各年级学生,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278份, 其中有效问卷278份;学生访谈15人次、老师访谈10人次。数据结果分析如下:
(1) 职业意识观念在“是否接触过职业规划的内容?”问题中, 78.8%学生表示听过这样的课程, 其中大一的学生8.4%的学生接触过。在“是否认真对自己进行过科学的职业规划?”34.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进行过职业规划。由此可见, 大部分学生职业意识不强, 没有对自己进行过科学职业规划。
(2) 在“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的满意程度?”67.8%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 提出的具体问题有, 课程过于理论化, 缺少实际指导内容;开设课程时间过晚, 大二下学期, 或者毕业前简单的讲座,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在“是否感到有就业压力?”问题中, 大三学生中81.1%学生表示压力很大,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一大二学生63.8%表示, 没考虑过该问题。
2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和预期
为了更好的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毕业后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质要求, 对北京、上海、郑州和我校合作的8家企业做了电话访谈、座谈会调查, 具体情况如下:
(1) 半数企业对现在在职的高职学生满意度不理想, 缺少基本的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2) 能吃苦耐劳, 脚踏实地工作, 追求进取的毕业生是企业普遍欢迎的, 在对我校学生在企业做得比较好, 取得一定成绩, 走上领导岗位和主要技术岗位的往届毕业生研究发现, 他们大多数具备这样的品质, 这样正好印证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预期。
3 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现状
3.1 学校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但重视程度仍需提高
在对几所就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 在“您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是否重视?”问题中, 选重视的占38.3%, 选比较重视的占28.2%, 选不重视的占30.1%, 选不清楚的占3.4%。在“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运行状况的评价如何?”问题中, 选好的占18.3%, 选较好的占36.2%, 选一般的占40.4%, 选较差的占5.1%。在“您每年参加几次就业指导相关培训?”一题的回答中, 选0次的占78.2%, 选1次的占20.2%, 选2次的占1.6%。
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 了解到校方虽然认识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但具体的科学的改进措施还在探索阶段。
3.2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仍需改进
尽管河南省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 但课程的科学性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方面没有连续性和衔接, 导致学生了解到的是片面的信息, 另一方面开设的内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要有针对性。
在“是否接触过职业规划的内容?”问题中, 大一学生只有8.4%的学生接触过, 在“是否认真对自己进行过科学的职业规划?”34.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进行过职业规划, 说明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薄弱, 这种现象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择业观不利。
3.3 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对“您通过什么途径找工作?”选择“学校途径”的占53.2%, 选择“家庭和介绍途径”占28.7%, 选择“其他途径”占28.1%。学生通过学校公告栏和就业信息化网络平台, 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等形式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招聘信息, 将方便学生就业, 并未学校就业工作积累经验, 使就业工作朝良性发展。
就目前形式来看, 学校应该不断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全方位, 多角度, 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硬件和软件平台。
3.4 学生、学校和招聘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连续性与互动性
在就业工作中, 学校注重的当年就业率, 而就业质量关注的少。所以在学校的各种网络平台上, 就业信息很多, 但是能够适合本校各专业的工作岗位不是很多, 并且信息往往是单方面的, 毕业生的信息就很少在该平台上得以体现。
另外, 学生就业后, 学校对就业的跟踪服务不到位。按照国家相关要求, 学校有责任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 能够了解毕业生的现状, 帮助毕业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据调查, 目前各职业院校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不够及时, 甚至没有继续跟踪, 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以及毕业生对学校的信息交流很少, 这种情况会对就业服务工作形成不利局面。
4 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平台
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信息化服务系统后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就业观, 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方面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实际情况, 学校应当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更新课程设置, 改进课程教学计划, 能够让学生从进入到学校就能进入学到就业创业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高学生就业本领。另一方面, 创建和完善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就业信息指导, 通过平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是以平台促建设,创新就业载体。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把就业服务工作成果转化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上来,以树立就业服务先锋典型来带动创优争先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
二是以就业促民生,创新工作方式。以工作人员创新工作方式为先导,创新工作思路,积极破解就业工作中的难题,推动就业工作创新发展。2011年就业援助月活动期间,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696户,登记认定的未就业困难人员653人;组织专场招聘会8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85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505人,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35人。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地方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第三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基本要求和本规范规定,加强建设,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队伍建设
第四条 县级以上残联设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同级残联所属事业单位,在同级残联就业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上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岗位设置,应满足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需要,符合事业单位规范管理的要求,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持证上岗。
第六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名称和标识,具体规范和标准按照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原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关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使用统一标识的通知》(„2003‟教就函字第3号)规定执行。第七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要按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管理要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章 主要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省级以指导、示范性就业服务为主,市、县级以直接服务为主的原则,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县级残联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残疾人组织,搭建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以乡镇(街道)残联专干、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骨干,建立残疾人就业指导员队伍,做好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
第九条 省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一)按照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总体安排,制定本省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对辖区内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指导;
(二)在省级残联就业部门指导下,组织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组织实施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及其他集中安置残疾人用人单位资格认定工作,指导推动市、县残疾人集中就业发展;
(四)指导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与失业统计,进行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发布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
(五)示范并指导市、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康复劳动提供服务并进行技术指导;
(六)制定并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七)建立省级残疾人就业信息监测中心,指导市、县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并纳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第十条 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一)制定本地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在同级残联就业部门指导下,组织实施区域内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对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及其他集中安置残疾人用人单位进行资格认定,为用人单位享受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
(四)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发布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受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与失业统计;经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五)组织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残疾人就业指导员业务培训;
(六)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康复劳动提供服务并进行技术指导;
(七)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行为观察跟踪服务,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为用人单位提供支持性服务;
(八)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制度,协助残疾人职工和用人单位处理好劳资关系,指导用人单位建设方便残疾人职工的无障碍环境;
(九)为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十)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并纳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建立城市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中心和残疾人就业信息监测点,发布辖区残疾人就业信息综合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按相关规定上报数据。通过公网与其他城市网络中心实现信息交换。
第四章 服务设施与功能
第十一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根据残疾人就业服务基本需求,建设服务场所,完善服务功能。
第十二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场所均应符合国家无障碍建设标准,具有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与测评、模拟仿真教学、职业技能展示和宣传栏等设施设备,配备业务信息和劳动力供求信息显示系统、无障碍触摸查询系统并确保完好和方便使用。
第十三条 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设置以下功能区域 :
(一)窗口服务功能:包括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培训登记、咨询服务、按比例就业审核和残疾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
(二)信息查询发布功能:包括求职信息、用工信息、培训信息、法规政策信息等;
(三)职业介绍功能:包括对求职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匹配等;
(四)职业指导功能:包括职业能力评估、技能鉴定、求职指导、职业设计、心理辅导等;
(五)招聘洽谈功能:包括面试洽谈、用工推荐、用工指导等;
(六)信息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管理、信息统计、信息监测及分析等。
第五章 制度建设
第十四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工作规章制度,包括职业培训制度、职业介绍工作流程、就业年审工作操作流程、求职登记工作流程、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流程、残疾人招聘工作流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制度、残疾人就业援助制度等。
第十五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强岗位和人员管理,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内设机构工作职责、组织结构说明、岗位职责、服务人员行为准则、服务人员选聘、考核和培训制度等。
第十六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公开服务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承诺等,主动接受残疾人和社会监督。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中国残联根据本规范制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评估验收标准。
区人社局: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社局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市区纪委全会的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区委“XXXX”的工作布局,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增强廉政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充分就业”的工作思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就业再就业为目标,强化各项服务措施,使我局在党风廉政建设、党建、作风以及就业和再就业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现将我局XXXX年党风廉政建设及就业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安排
局党支部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年初,根据区人社局党组工作安排和区纪委要求,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了具体安排,确立由支部书记负总责。并依据与人社局签订的责任书要求制定了工作要点,同时组织各科室贯彻落实。局党支部多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同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做了明确分工,使班子成员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保证了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创新形式、强化学习
宣传教育是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首先局党支部从学习入手,提高广大干部自身素质,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在我局每周五的集中学习会上,认真组织学习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及区委有关文件;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了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市区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规定。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防腐拒变的自觉性、反腐倡廉的意识不断增强。其次我局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入手,围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开展了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即局党支部书记为党员讲一堂反腐倡廉党课,组织开展一次交流谈心活动,组织观看一部保先教育影片。通过以上种种活动,增强了全局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党和政府的决定、命令的自觉性,打牢了思想政治基础,筑牢了思想政治防线,全局上下形成了反腐倡廉的浓厚气氛,有效预防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搞好廉洁从政,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把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作为党课教育、支部理论学习、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及其他廉洁自律制度、规定。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尤其是政治纪律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对党忠诚,立场坚定,自觉抵制错误言论和倾向。
二是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按照区委要求,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把廉政建设学习纳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把廉政勤政和反腐败制度化、规范化,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年来,局干部未发生一例违规行为,没有一例举报投诉。
三是以廉政建设为动力,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就业再就业工作同安排、同实施、同考核。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完成年任务***人的 ***%;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人,完成年任务***人的*** %。安置困难人员就业***人,完成年任务***人的***%;召开各类用工洽谈会***次,占年任务***次的***%;发布用工信息岗位***个,占年任务***个的***%;就业指导人数***人,占年任务***人的***%;职业介绍成功人数 ***人,占年任务***人的***%;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个,完成年任务***个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个,完成年任务***个的***%;创办社区就业服务网点***个,完成年任务***个的*** %;创业促就业网点***个,完成年任务***个的***%;召开创业明星报告会(交流会)***次,完成年任务***次的***%;就业培训总人数 ***人,占年任务*** 人的***%,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人,占年任务***人的***%;创业培训***人,占年任务***人的***%;创业培训当期成功创业率达***%,初次就业率达***%。办理小额贷款***万元(包含小企业贷款),占年任务***万元的***%。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万人的***%;劳务收入***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万元的***%;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总人数***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人,占年任务***人的***%,失地农民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各项目标任务均已超额完成。
总之,一年来,我局通过抓党风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新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在提高服务能力、扩大就业覆盖面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就业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及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长治市城区人民政府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
申 报 方 案
一、申报主体基本情况
(一)长治市城区概况
城区人民政府成立于1976年。位于太行之颠、漳河之滨的上党盆地东部,居太原、邯郸、郑州所构金三角中心,是山西省长治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中心,是有城市性质的一个市辖区, 行政区域面积55.6平方里,下设10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50万。境内有高速公路5条,国道2条,省道6条,为山西第二大空港。长治自然资源丰富,素称“煤铁之乡”,禀赋独特的经济地理资源优势,是国家经济整体布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是山西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机械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长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
(二)建设项目实施主体概况
长治市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建于2010年3月,由原城区人事局和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而成。位于长治市城北东街9号,现有工作人员60人,下设一室三股及7家事业单 1
位、10个街道保障所、50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稳定之基。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部门,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为立足点,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工程”,充分发挥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维权三大职能,全面夯实各项民生事业,为实施“四位一体”战略,推进“五区”建设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创业就业工作先进区”。
二、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基本情况
(一)创业就业方面
我局主要从四方面来抓:一方面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广泛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法规,为居民发放“就业服务联系卡”,累计向3120名援助对象提供了就业宣传和帮助,发放宣传资料
3.9万余份。建立失业人员档案、新增劳动力档案、零就业家庭档案共3691份。另一方面通过各街道保障所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性岗位援助活动,协调社区内单位开展“春风送岗”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发社区保洁等社区公益性岗位885个,保持了市区“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稳定就业。同时加大公益岗位监管力度,重点抽查、日常检查、严格审核,确保将岗位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群,确保政府的公益资金用实用好。第三,开展订单培训、技能培训、上门培训,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方针,实施了“培养百名小
老板,带动千人大就业”的创业培训计划,继续开展了创业培训后续服务工作,累计举办创业培训班7期,21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5期521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96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97%。第四,建立了长治市城区城隍庙劳动力市场,依托城隍庙的地理优势,每周六上午举办就业求职招聘会。对招聘单位和应聘人员全部免费,目前已经举办了30期,共提供就业岗位5200个,达成就业意向821人。2009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4393个,完成了年任务的18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72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34%。职业技能鉴定444人,完成年任务的111%;职业技能培训521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04%。
(二)社会保障方面
2009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养老保险扩面199户,883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3558万元,完成年任务136%;全区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7496人,完成年任务106%;企业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3579万元,可用基金支付养老金达到29个月,有效的维护了基金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伤保险参保达到7021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17%。失业保险参保4847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34%,失业保险费征缴收入99万元,完成了年任务的153%。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880人;为全区28个村(菜场)村干部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首次突破90%,覆盖了从非公有制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从毕业大学生到返乡农民工等各级各类人群。同时我局
加大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案件,全年处理拖欠工资案件47起,为1064名劳动者讨回被拖欠工资949万余元,处理市委书记、市长公开电话督办卡84起,有效的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申报理由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矛盾比较突出
我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住人口约50万人,流动人口约10万人,全区28个村(菜场)大部分为城中村,第三产业发达,求职人数众多,就业群体庞大,人口流动性大。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县市区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县市区都繁重。目前,我区属范围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970人,占全部人群的约70%,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60%,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率约60%,新成长劳动力实现就业3069人,约占群体的60%。我区创业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各类群体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相当薄弱
我区当前的就业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相当薄弱。表现在:一是没有固定的劳动力市场,现有的城区城隍庙劳动力市场为露
天市场,遇到天冷或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难以开展招聘活动。在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难以有效形成规模,影响力有限,为开展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二是50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均为占用街道办公场所开展工作,且面积狭小,难以开展招聘工作。
四、拟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办公场所和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包括服务大厅、就业政策咨询室、就业服务推荐室、档案室、各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场所等,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按照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设计。
(二)建设10个街道办事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左右,包括求职登记、失业登记、就业招聘、社会保险办理、档案转移等多个窗口,按照街道建设要求设计。
五、申报建议
由于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地方财力有限,能否申请相应资金,用于购置场所作为服务平台,以满足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工作需要,更好地开展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就业体系,服务水平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和谐, 影响到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 使大学生就业择业变得形式多样、更高效快捷。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 探索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实现毕业生就业网络化, 是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出路。
一、高校数字化就业的发展
高校数字化就业即信息化就业。高校在信息化背景下, 从开始对就业信息化研究迄今可归结为两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二是当前就业信息化阶段。
起步阶段为:1999-2001年, 1999年首家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中国院校人才网”开通;2000年高校开始在校园网上发布招聘信息, 清华大学的就业网站开通;2001年有近10%的高等院校尝试各种模式建设各自的就业信息网。在信息化手段用于就业的起初阶段, 高校逐渐树立了信息化的意识, 并开始注重专业就业网站的建设和应用。
就业信息化阶段从2002年至今, 是一个政府重视, 各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教育部明确强调就业工作要实现“四化”, 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信息化的重点是指就业工作的信息化, 主要依托互联网实现人才信息、岗位信息、在线指导、岗前培训等最快速度的交流和传递。2003年, 国务委员陈至立亲自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并在开通仪式上指出, 大力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地方、各高校要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 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服务网要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 要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 将就业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平。2004年国办发[2004]35号文件要求, 要“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 2004年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 (专科) 学校, 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信息资源建设, 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在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各商业性人才网站也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市场, 建立专门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频道, 建立常年校园推广网络等激活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时各地及高校也在积极建设各自的就业服务网并不断进行探索, 从就业服务网开始建设到现在网络建设中“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各省和90%的高校就业信息网都建立了起来。
二、数字化就业的优势
(一) 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效率
毕业生就业管理是一项头绪多、耗时长、动用人力多、政策性强的工作, 不仅涉及到毕业生本人, 而且还涉及到学校、学校主管、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省市地人事部门等, 通过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对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信息进行管理, 采用系统操作做到数据的统一、规范、准确和及时, 实现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的数据共享, 可以大大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
通过网络系统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和查询等, 便于学校对毕业生生源分布、专业分布、就业状况等进行分类分析和统计, 为学校了解就业状况、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提供依据。通过网络上传就业数据, 可以确保就业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无纸化管理。
(二) 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互联网信息量大, 传播迅速, 地域限制小。目前, 我国各校已建立自己的企业信息库, 包括企业的基本状况、联系方式、招聘信息及以往毕业生的信息, 方便毕业生查询, 通过网络有效整合各方面信息, 建立与各地人才市场、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的互通, 建立校际毕业生生源信息的互通, 方便了企业招聘, 方便了毕业生求职。
(三) 有效降低就业成本
通过建立网络视频面试系统来方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交流, 可使招聘单位足不出户就能挑选到千里之外的高校人才。远程面试极大地节约了求职者与招聘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四)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利用就业信息网, 开辟“求职咨询”和“就业指导”专栏, 通过浏览和问答方式, 告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方法与技巧, 帮助学生完善职业形象, 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劳动法规,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 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影响广泛等特点, 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网络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 能够将教育平面引向立体,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 感染力强, 可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同学参加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数字化就业的构建
第一, 建立毕业生生源数据库。通过校内数据共享, 学籍管理部门提供毕业生生源数据, 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所学专业、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信息, 就业部门加强对数据的分析, 根据毕业生所学专业及个人特长结合班主任的审核评价, 给出就业指导方案, 帮助毕业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意向, 结合毕业生的求职意向, 有针对性的实行就业推荐。
第二, 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完善用人单位信息, 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情况介绍、联系方式、历史招聘信息及以往毕业生在该单位的就业状况等, 提供单位接口, 方便单位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协助就业部门准确掌握用人单位情况及职位招聘要求, 有针对性地实行毕业生推荐, 加强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的互动, 方便就业部门及时了解实习生或毕业生的实习就业状况。
第三, 按权限设置与管理就业数据。根据工作需要, 为学校就业工作人员、院系、班级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员分配不同权限账号, 方便相关人员根据权限有序参与、协助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账号按学号分配, 不提供注册, 毕业生可以上网激活账号。
第四, 加强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与省派遣管理系统接口, 实现就业派遣数据的共享, 提供数据的统计表与分析功能。统计的数据可以分别选择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属性、就业市场需求等;就业统计分析的对象可以选择院系、专业、班级, 并且可以选择不同学历的组合。
第五, 建立用人单位招聘方式管理。设置双向选择、网络匹配及管理员推荐等招聘方式;学校可以设置用人单位的招聘权限和范围, 使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毕业学生求职都在学校的管理、调配之中。
第六, 建立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功能。对于自主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登记的工作单位, 采用自动采集就业单位信息功能以扩大学校的用人单位信息库, 拓展实习就业渠道。
第七, 职业测评和就业指导功能。提供职业测评, 帮助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测试结果明确自己的职位目标;充分利用数字化就业指导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 充实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或讲座视频内容, 让毕业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随时随地观看就业指导内容, 记录毕业生学习的时间, 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成绩记载提供依据。
第八, 建立手机短信群发功能。通过短信方式给在校及在外实习的毕业生发送招聘信息, 保证学校与毕业生的及时联系。
第九, 毕业生档案查询。毕业生就业历史记录, 传统的纸质查询毕业生档案, 工作量大、效率低, 尤其遇到毕业生毕业几年后回来查询档案的情况。
第十, 毕业生跟踪调查功能。能够记录和查询毕业生一年或多年的就业历史;对于跟踪毕业生就业去向和采集用人单位信息都很有帮助。也对用人单位审核、用人单位用人特点分析提供相应的帮助。
第十一, 顶岗实习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序化。提供在线完成毕业生实习单位登记, 填写实习计划和记录, 完成实习报告及总结;用人单位可以在线对毕业生实习进行考核及鉴定;提供历史实习记录查询。
第十二, 在线视频面试、视频交流。支持毕业生、用人单位、管理员等相互视频交流。
第十三, 毕业生视频简历功能。提供在线毕业生上传视频简历功能, 在保证毕业生视频简历安全、保密的前提下, 形象地展现毕业生的气质、容貌、风采。
第十四, 企业视频介绍。发布用人单位视频介绍, 让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团队风貌、企业形象等直观而形象的展现给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宋丹萍, 华国平.提高高职院校大型校园招聘会签约率的对策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3) :133-134
[2]宋丽云.瞄准需求把握趋向, 苏州高职毕业生就业连年看好[N].中国教育报, 2004-01
[3]鲁明, 曾嘉华.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55-56
[4]安静, 单丽, 王庆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大学生就业, 2007 (18) :34-34
[5]罗劲松, 叶彬强, 周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4) :15-2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引言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实现从粗放型增长方式、数量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质量型发展,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非常严重。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就业难”问题,包括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内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很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技术岗位出现严重的“招工难”现象,尤其是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劳动力素质和经济发展不匹配,表明一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面存在和市场的脱节,另外一方面也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不完善,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基于此,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使得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概述
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基于专业职业指导机构作为载体,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应该涵盖职业教育系统、就业培训系统、就业服务系统以及就业市场系统等内容。职业教育系统主要是是教育毕业生的思想观念,确保学生争取职业观念的树立,使得其对择业期望值进行调整,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与自身职业发展;对于就业培训系统而,涵盖了就业培训目标、就业培训内容以及就业培训方式等;就业服务目标与就业服务内容是就业服务系统的内容,通过就业服务目标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的问题给予帮助,使得学生就业顺利;为学生提供市场就业需求信息、用人单位信息以及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的详细信息等,是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而就业市场系统涵盖了就业洽谈会、就业信息网络以及就业信息反馈等内容。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第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有待于完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队伍整体水平不够,缺乏专业水平,有的甚至是相关专业老师兼职,具有理论水平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人员缺乏。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人员缺乏系统的咨询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训练,限制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尽管其具有实际经验然而理论知识不足,或者是具备就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就业实践经验,造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和社会需要不吻合,不能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虽然高校对校外人员进行聘请,为学生开展有关就业的讲座,然而,多数是专家、教授,传授的是理论知识,具体的实践比较少。同时,对于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国家还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定。对学生工作是否熟悉是学校聘请其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标准。这实际上和过去将就业指导作为单纯的事务性工作有关系。就业指导在当前就业中已经非常重要,然而,对于就业指导教育人员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人员队伍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不匹配。
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比较单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已经逐步确定,和过去相比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内容与服务有很大改进,然而,服务内容还比较单一。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停留在政策指导、技巧指导以及信息指导,还局限于战术层面,并没有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升到战略层面。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内容具有单一性,大部分是事务性工作,也就是发布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对供需见面会进行组装,管理就业协议书等,对就业政策只是进行公布,没有进行深入的宣传与解答,造成了毕业生对有的优惠政策并不完全清楚。
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方式以及方法不够丰富。当前“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是常见的就业指导形式,采用集中大课的方式,没有针对学生的特征进行个性咨询,因此指导的有效性不够。大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通常是通过“就业指导”这样的选修课进行学习,或者是通过讲座的方式对就业形势进行介绍。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大学生对择业技巧以及择业成功率有促进作用。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时期,这样的毕业指导无疑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并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程,同时,上述就业指导方法比较简单,重视其管理功能,然而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没有重视,尽管高校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对就业信息进行发布,然而这种方式具有单向性,没有进行及时的反馈,缺乏反馈机制,高校就业部门对信息的搜集以及信息来源比较分散,造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足,就业指导方式需要进一步健全。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策略
第一,完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基于实际需要将就业服务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和各阶段不同年级就业指导着重点的不同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革,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提升和针对性强的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面向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包括其专业认知情况、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业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知道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职业指导理论,使他们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开展学生职业兴趣测定、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测评和学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评等,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为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第二,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高校就业咨询指导部门理应担负起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责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创新就业指导课。
第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专门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有效载体,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要把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和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首位。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人员的培训,通过实际考察、学习,定期培训等方式,对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经验与理论知识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庆祝,宋 晶.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理论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2):15-16
[2]赵北平.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26-27
[3]徐惠鹏.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民政管理系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负责人:王晓玫
参与人:朱凤玲、石明刚、黄立鹏
二零一零年七月 民政管理系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伴随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扩招地推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困扰学校、家庭的重要问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层次较低,目前毕业生又以北京市生源为主,而北京又是全国人才聚集的城市。在此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成为学院以及系部需要研究的问题。
民政管理系是学院中学生数量最多的系部,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民政管理系下设社区社会工作、救助社会工作、民政管理救助方向性小、婚姻管理与服务四个专业,除了婚姻管理与服务专业外,社区和救助社会工作专业、民政管理救助方向的学生都需要到基层街道、社区等机构就业,但是,这些机构的就业门槛也被抬高,高职学生进入其中就业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帮助我系学生既能实现就业,又能保证其学有所用,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鉴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的政策精神,落实学院就业工作开展和学院促进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对当前我系的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建设方案。
一、建立促进就业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就业工作领导体系。一是成立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系成立了由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辅导员组成的系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任组长,负责系就业工作的领导、督促与协调。二是建立就业工作管理服务体系。系主任是就业工作的第一管理人,对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负主要责任。其他成员是系就业工作的协助人员。有效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体系。建立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全员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为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立体就业网络体系。提倡多元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面向全社会就业。我们在依托街道、社区、民政、残联等行业就业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毕业生报考专升本和村官、参军等。教育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强调专业对口,不期求一步到位,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闯、去试,勇敢地接受用人单位挑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社区工作者招聘计划”、“人口普查员招聘计划”的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形成立体、多元的就业网络体系。第四,建立就业信息快速传递体系。依托网络,加大力度,在我系网页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不能仅仅依靠招生就业处发布的招聘信息,而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中按班级建立QQ群,及时通知发布就业信息,及时将招聘信息、就业政策法规等信息通知学生,把建立快速就业信息沟通平台作为我系开展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
第五,建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及亲属参与学校就业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拓展用人单位。邀请用人单位领导或人事部门同志、社区办负责人担任系实习工作指导教师,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工作。分管毕业班的辅导员,积极主动联系有能力协助推荐学生就业的家长,调动全体学生家长及其亲属等一切社会资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构建学生家长及亲属关心和支持就业的协助平台。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大部分学生就业的问题,也能展示我系良好的办学理念和责任形象。
第六,建立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体系。毕业前夕是毕业生心理压力大、变化多的时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凭自身能力无法就业的学生压力更大。目前学生求职主要是面向市场、双向选择,就业和学生能力、外在条件、综合素质以及个性都有很大关系,部分性格内向、腼腆、不善表现自身的学生会面临一些更大的困难。因此,我系利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辅导,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重点帮扶,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面对就业。第七,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是衡量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高等学校存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对学生要求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学生所需知识不相适应等问题。因此,我们在经过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创新工程”,纵深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特别重视将教学实习环节与就业结合起来,为了学生提早安排就业,我们将原安排在第四学期的岗位见习实习改为第五学期,使学生尽早与工作岗位对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就业服务的具体措施
第一、积极寻找政府支持,消除政策障碍
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开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尽最大可能满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需求。由于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去年规定,报考社区工作者,大专学历必须是有一年工作经验的人。这就导致我系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北京市社工委每年招收2000人的社区工作者的招聘,导致我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岗位不能实现就业。为了消除这个政策障碍,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到北京市社工委反映情况,系主任采用“情况反映”的形式多次反映这个政策规定的不合理性,通过努力,北京市社工委在今年的社区工作者招聘中,取消了应届生必须是本科的规定,为我系毕业生在社区就业敞开了大门,使我系有30%的学生实现了在社区就业的理想。第二,掌握并宣传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充分享用各级政府搭建的就业平台
利用多种渠道宣扬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在系网页中,专门开辟了就业政策栏目,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充分了解、掌握毕业生实际需求,做好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保障学生能够享用各级政府搭建的就业平台。
第三、建立就业工作周报制度,了解实习就业的进展情况 建立就业工作周报制度,统计每周的就业工作情况;我系预先作好准备,落实好顶岗实习结合就业的安排,根据严峻的就业形势,制订就业工作预案,有针对性地制订应对措施,掌握实习就业基地实际能够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
建立毕业生档案,针对每个毕业生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就业意向、家庭情况等进行认真分析,帮助毕业生梳理各种求职的可能性,避免出现盲目、焦虑等状况;通过面对面、电话、短信、邮件等形式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就业进展情况;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建立“双困”毕业生台帐,及时为困难毕业生提供经济援助,缓解求职择业中的经济压力,如交通费、电话费和复印费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就业。
第四、将就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要求,我系自2008年起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 案,总学时为38学时。由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课程组织,结合学院“2+1”人才培养特点,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全过程就业教育体系,发挥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掌握当前就业形式和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第五、适当调整教学安排,使人才培养周期符合单位、企业用人周期
学生实习就业的安置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因此,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应该考虑到行业周期的用人需要。我们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了教学内容安排,将可行的弹性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将岗位见习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调整安排在第五合第六学期,以便使教学系能够抢占先机,及时安置学生进入行业、社区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校学习与进入行业、社区顶岗实习更好地结合。
第六、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坚持以学生顶岗实习带动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合作教育“2+1”(2年在学校1年在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搞好“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有效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我系制定适应当前我院人才培养特点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学生实习挡案,作好实习考核评定工作,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使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就业竟争力进一步提高。系建立了每位学生的实习挡案,与实习单位共同掌握实习学生工作、生活状况,根据统一要求组织实习成绩评定,成绩合格的学生由教学系核发顶岗实习合格证书并到教务处备案。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形成了鲜明特色。第一阶段以增加感性认识的实践内容为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能全面地接触各个专业的实践;第二阶段以课程论文和科研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提出问题、归纳问题、进行实践操作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为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学生经过选题、综述、开题、开展实验、完成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环节,最终完成毕业论文;第四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接触社会、培养工作方法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多专业融合的实践基地。把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作为加强学校和社会间交流与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我系利用人才优势和科研成果优势,帮助基地培养人才,并参与街道的专项课题,实行互惠互利。加强了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增进了学校和社会间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目前学校共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共有96个。
从2010年开始,稳步推进“2+x”活动学期制。每学年春秋两个固定18周的长学期,加X个活动小学期,长学期系统一安排,用于相对集中的教学活动;活动小学期充分发挥各办学积极性,用于开展创新实践、技能培训、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等活动。小学期的教学突出改变教学理念与授课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动手学习、实施考核方式的改革。第七、强化第二课堂,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本领。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第二课堂。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大
一、大二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开展社会调查为主,大三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开展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服务活动为主。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紧贴北京社区发展需求,以各种形式积极与街道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支街(社区)工作相结合,鼓励实践团队邀请或者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导师或顾问,共同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
第八、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使学院办学具有活力 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学院学术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指导作用,切合实际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使我系的办学具有活力:
(1)专业设置与建设要与市场高度对接。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和专家论证,专业设置与建设要达到学生愿意选择报考,并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特点;
(2)专业结构和规模要纳入系的发展规划,并适于学院的整体发展。我系从学院发展规划出发,根据自身实际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模,保障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提高 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生至上,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就业工作理念,全员行动起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建立-适应我系就业工作的就业工作体系,形成“任务分解、责任明确、分工合作、奖惩挂钩”的大就业工作机制,把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民政管理系
【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荐阅读: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规范06-10
就业服务中心职责06-19
转移就业服务站12-27
就业服务部工作汇报07-16
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09-15
地铁服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9-22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10-21
就业服务机关管理制度12-17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电话12-20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