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必须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改革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本文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進行了探索和阐述,提出了一些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微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促使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以往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时常听到“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探究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等“高出镜率”的词汇,改革一词成为教育教学专家、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致的呼声。但是怎么改,具体上应该怎么操作,却是各说各的,很难形成共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重组、合并而成,虽然在规模上、硬件设施上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真正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着重从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培养人、发展人”理念为目标,切实来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高、技能不强、适应能力差、就业困难”的现状。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教学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特色课程体系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学专业不对口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求新、求异,但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预见性。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政府统筹、行业参与、学校主办”的职业教育模式没有发挥好作用。各级政府应该把职业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同步运作”。这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都要纳入政府的工作统筹计划,统筹安排。通过什么方法培养人才,要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结合起来。给职业教育派任务、压担子。职业教育如果失去了“政府主导”、“行业参与”这种模式,学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将不可避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专业生命力强,发展稳定,前景广阔;二是专业链条长,能带动其他专业衍生和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基本齐备的教学设施。那种赶潮流,脱离地方实际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和硬件环境设置专业,必然会陷入困境。

现在“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要体现企业的意志,要体现企业生产岗位实际需要,要体现企业岗位群变化要求。因此,优化课程设置就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开发课程,是教学模式改革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目前我国正正处于转型期,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结构调整、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生产链条的延伸,高新技术的运用,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来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就显现出滞后性,要实现专业建设与发展与职业岗位同步,就必需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时时跟进。因此,优化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应该是按照企业技术应用型的人才要求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

二、实行“双证书”制度

职业教育必须走“双证书”培养学生的道路,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实行“双证书”制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要达标。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具备高技能的师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国家明确规定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并把它作为职业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双师型”教师,重在“技术能力”。衡量教师“技术能力”的唯一标准是能不能训练出“高技能”的学生;衡量“高技能”学生的唯一标准是能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生产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没有这个“适应”,“双师型”教师的“技术能力”就值得怀疑,“零距离”对接也就难以实现。

二是硬件设备投入要足。教学设备要基本满足技能培训的需要。从原则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设备应该是现代的、新型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基本覆盖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需要的设备是必需的。否则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难以构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难以达标,“双证制”含金量就值得怀疑,“零距离”对接难以实现。

三是要有制度保障。“双证制”要形成机制、形成常态、形成一种制度。“双证制”可操作性要强,要把它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始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否则“双证制”容易流于形式,“零距离”对接便会随之流产。实行“双证制”,要特别注意三个重点。

第一,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学比例安排要恰当,二者不可偏废。专业理论知识是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必备的知识,没有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基础,我们切不可忽视。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归宿,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能力本位”的核心。

第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建设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教学模式要适合本校的实际,要有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本土化”、“草根化”。即便是一个专业也要有本专业的特色,一个专业的一门学科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一门学科的一个章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突出“特色”的教学模式,也就构成了学校的“特色”。

第三,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中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有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又要有为教学实践提供操作程序。教学模式建设要把教学目标、理论基础、实践能力、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合理整合,一步步做好培训工作。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考核要重视理论知识考核,突出专业技能考核。因此,学校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考试内容、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设计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考试制度。

首先,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能力导向。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反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在考试形式上要突出灵活性、多样化、多元化和针对性的特点,笔试、口试、面试、实验、操作等形式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相信高等职业教育必将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向群.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2〕林卫国,刘蓓,蒋苾菁.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3〕苏晓明,张成萍.试论新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6,(3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作者:张涵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必须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改革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本文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進行了探索和阐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教,学生学——填鸭式”。高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强调以“书本为本”的理念,以致于学生只是死记知识,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为了完善而又高效地解决这些,迎接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推出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定单式”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这些模式过分依赖集团,难以保证充足的培训岗位,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教学体系起到一种协调作用。它侧重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来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帮助高职学生理清思绪、开拓视野、作出自主的选择,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要始终以就业为根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政策

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合理有效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就业支持政策。坚持以就业为出发点,以“出口”促进“进口”,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取得了很好效果。据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调查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为:92.3%、94.1%、96.5%。2007年7月,对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河北、四川、湖北、长沙、厦门、海口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200所学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平均就业率为94.1%,有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供不应求。

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的《2007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以就业为出发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这将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更加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直接为学生就业为服务平台的办学方针。根据就业市场创新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相关专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国家有关教育机构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COSTIND)、信息产业部、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启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优先确定在数控专业、计算机应用与设备控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五个专业领域加快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就业市场上技术性行业和现代服务行业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

三、以技能为基础,努力提高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在合适的就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技能为基础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在国际上已取得广泛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再次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为劳动技能的强化和愉快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世界上公认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培训模式,加拿大的社区和高职学院教育、澳大利亚的继续教育等,提供了很好的以“技能为本”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高等教育、教学逐步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坚持以“技能为出发点”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并不矛盾。“以操作技能为出发点”的“技能”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就劳动力岗位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创新型技能人才”,而是具有包括高等职业道德思想规范、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潜能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协作技能型人才。综观全局,受传统落后思想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还不太规范,在高等职业教学过程中知识灌输较多,与实践经验和现实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高等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等重视不够,理论知识与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的结合不够紧密,难以使高职学生形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并适应职业变化的需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来弥补这些问题,离开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去谈“以人为本”,是毫无意义的。

四、高等职业学院要推进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在从事素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定位,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合理规划知识结构,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的同时,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21世纪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道德风范过硬、素质卓越的人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是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始终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确定以职业技能为主题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三个转变”,即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课堂教学的自身形象。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进一步突出主题课程,在保证学习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递减类似的课程,加强实践性、动手能力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上要直接贴近经济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复合型的培养模式。这就不仅要贯彻针对性、实效性,而且要强调适应性,既能体现出与普通高等学院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之培养目标方面的类型区别,又符合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

最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21世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专业技能为本”的发展方针,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高职教育,使高等职业院校再创辉煌,为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作者:武剑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新加坡职业教育“教学工厂”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新加坡开国之初就很重视职业教育,短短几十年发展,成就超过了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主要原因是采用“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我们在充分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国情,结合国内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以项目为核心的“技能为基础、项目为核心、创新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工厂;项目;无界化;实践技能;启示

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一直比较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同时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国力与国情的制约,使我们一方面与企业的合作仅限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也仅限于在校内实训设备上的基本操作和合作企业的参观,而缺乏更深层次的提高(如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虽晚,但成就已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之上,我认为主要是通过“教学工厂”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模式运用得当。在教学环节中,以项目贯穿教学,以教学引导项目,让教学和项目深度融合,使学生提高和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于生产实践中。完成从模拟到模仿以致融合的过程。首先是参照企业实况进行设备安装,让学生有如身临企业实景的感觉,第二阶段模仿企业生产实践模式,建立专业性科技中心,提供给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平台;最终形成将核心教学与项目研发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技中心,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完成企业的研发项目,达到将企业实际环境和教学环节深度融合的境界。

我们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一线教师一行20人于2014年夏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YP)进修和学习NYP“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管理经验,受益匪浅。根据我国实情,分析我们机电类专业多年来项目教学实践,深化对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提出以项目为核心的“技能为基础、项目为核心、创新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一、“NYP”教学工厂模式

1、“教学工厂”理念

(1)以学院为本位设立教学体系(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训课);

(2)以项目为核心,不同学期用不同层次的项目融企业实境于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有如身临其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教学工厂”目的

(1)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逼真的实践过程;

(2)激励并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协同理念和创新能力;

(4)保证项目因企业而生,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

(5)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3、“教学工厂”体现

“教学工厂”的核心是项目,在NYP学术领域,项目指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从事的开发和设计活动,完成相关产品,达到巩固和加强学习成果的目的。NYP采取双轨制:即配合企业项目需求把学生分成A、B两组,在教学工厂项目平台和企业实习之间交替进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一:

(1)和企业开展伙伴关系;

(2)模拟企业环境;

——仪器和设施;

——教学设置和布局;

——学生项目工作;

阶段二:

(1)全年不间断的学生项目安排;

(2)教职员为项目工程师和导师;

(3)教学工厂项目平台;

阶段三:

(1)系统能力开发;

(2)教学工厂项目平台(TFPP):教师能力开发和专业培训平台;

(3)经验积累与分享;

阶段四:

(1)整合——设立专业科技中心把研发项目和核心教学有机结合,完成:专业教学;在职培训;企业项目研发;

(2)科研项目创新;

(3)无界化合作——打破系科的无界化合作;

二、机械制造类专业以项目为核心的“技能为基础、项目为核心、创新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思考

国内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探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项目教学模式上已有多年经验,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课程,与企业也有了一定的合作,在提高学生能力素养上得到社会、企业、学生的认同。但是由于我们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在教学的实施上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但综合素质和开发能力还较欠缺。原因有二:一是理论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差,没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思!二是与企业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如挂个实训基地的牌,签个合作协议等,没有实质性合作内容,不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我们以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以项目为核心的“技能为基础、项目为核心、创新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1、以项目为基础,深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项目课程教学改革

(1)学期项目

学期项目的特点是模拟性,模拟企业环境,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充分应用该学期课程所授的知识和技能。每学期各有其侧重点。

基础项目内容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的企业小型真实项目。学生分组,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及良好的团队意识。

本阶段以老师为主导。机电类专业一年级开设机械制图和车、钳工实训,在这两个学习项目的基础上实施学期项目,让学生把制图技能与机床加工技能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专业项目内容是建立在专业课程基础之上的一般难度企业真实综合性项目。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开拓思路,提出方案,优化设计。进一步积累做项目的经验和能力,本阶段以学生为主导学习。机电类专业在大二将系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及铣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可以通过机械设计与机械故障排除的学期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毕业项目打基础。

(2)毕业项目

最后一个学期学院可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校友资源以及专业教师的人脉资源寻找和开发毕业项目。多个学期项目夯实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具备了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项目的无界化合作能力。打破专业的界限,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可以协同完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设计项目。让学生模拟企业环境自发的执行项目,寻找资料,拟定方案,解决问题。

毕业项目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全职开发完成,再由老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进行项目的评估与鉴定。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积累与分享(AES)方案,建立项目资源库,把做过的项目放到项目资源库中。要把已完成并实施的项目的背景,实施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整个项目的讨论过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都放进资源库。有了这样的经验分享可以事半功倍。

2、以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1)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加强与校内合作企业的横向联系,让学生一定程度的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以创新为导向,强化学生的综合开发和执行能力

组织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组队参加全国及省内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或申请专利项目,强化培训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制造技术大幅度提高,国家对应用性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2014年9号文《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指导意见。我国教育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即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面对如此机遇,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上,我们学校先行一步,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在工业4.0的工业革命大潮中做弄潮儿。我们需不断探索学习,深化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并发展“技能为基础、项目为核心、创新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顺应制造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做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份子。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深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作者简介】

张雄才(1964—),男,汉族,湖北汉川人,本科学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图、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基础。

邱昌梅(1972—),女,汉族,湖北黄陂人,本科学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图教学。

作者:张雄才 邱昌梅

上一篇:强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论文下一篇:水电段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