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精选8篇)
4月15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为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使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与普通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到144万名,较2012年增加11万名,占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43%。
一、我国高等教育配置的现状
(一)注重规模发展,质量难以保障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无限性产生了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为了缓解高等教育市场供需的压力,国家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短短几年便由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需求。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在发展的同时,不顾客观条件,不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学科结构安排不尽合理,不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降低了教育质量。
(二)不同层次的各高校之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实施分层次办学的政策,目的是为了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一批高水平大学迅速崛起,并在此基础上带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此建设“21 1工程”、“985工程”,扶持北京大学等一批部属重点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政府对名牌高校、重点大学是大量的财政投入,而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却备受冷落,这样不利于中国高教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形成了穷则愈穷、富则愈富的“马太效应”,加剧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也与高校分层次办学的初衷严重背离。
(三)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间分布失衡,差异十分明显
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高校和重点名牌高校,而西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很少。高校布局上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并没有带来人们所预想的高效率,相反,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在同一地区设置重复,造成大量的人、财、物的浪费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高校布点集中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太多的学校争资源、争生源,往往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源质量的下降。而且,当地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有限,而大量的毕业生难以流向急需人才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一方面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人才降格使用的所谓“过度教育”现象,而另一方面又存在供不应求,造成人才匮乏的“教育不足”现象。这都将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之相伴的只能是教育的低效率。
二、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分析
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究竟选取哪种方式,如何平抑资源配置差别、教育公平等一系列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从根本上来讲,是选择用政府来配置教育资源,还是选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问题。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产品属性是经济学中判断该产品是由政府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的主要理论依据。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具有公益性与非排他性的双重属性。教育的非排他性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打破单一的政府投资办学格局,广泛吸引社会力量介入高等教育,运用市场法则及机制管理学校。因此,高等教育的办学与投资体制应采取一种市场与政府共同参与提供的混合资源配置方式。
规范的市场行为是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高等学校地位间差距的存在,是实现竞争的必要条件,它会构成一种外部的压力,推动各高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市场调节不失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间办学水平上的差异原本是体制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并非经由市场的自然筛选,因此,暗含着先天的地位不平等。此外,客观上地区经济环境的优劣,又使不同地区的高校所面对的机会具有不可选择性,这就造成市场选择面前并不公平的高校间分化和地区间分化。正因为此,许多处境不利的高校会采取旧体制下的做法,来抵制市场的自发调节,如限制学术人员的流动等,反过来又损害了市场公平,进而影响了效率。所以,通过市场调节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我国目前不完全市场的背景下,可能要面对着公平和效率的两难选择。
由于市场机制挑战教育的公益性,因此维护教育的公益性,既是市场有限介入下教育外部资源以及教育内部资源占有主体间关系、利益和行为模式调整的主要内容,也是市场与高等教育制度融合的基点。在此基点上,对市场介入进行规制、规范和限制市场对教育公益性的挑战,促进市场机制与教育制度的融合,牢固确立教育的公益性,是政府的责任。资源配置视角下,以维护教育内部各资源占有主体的教育公益性为基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育组织的发展为着力点,创造有效吸纳教育外部资源的政策环境,实施市场介入及与教育制度的融合,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和教育资源持续、有效利用,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内容。
三、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化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
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在20纪初才开始出现,至今已粗具规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支持不到位。政府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等规定在法律层面上落实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的颁布及实施并没有解决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待遇问题;在产权界定等敏感问题上,均回避了对投资人产权归属及退出机制的安排;在很多地区,民办教育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规划当中,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政府对民办教育监管不力,缺位和越位管理现象突出,导致了民办教育的恶性竞争和盲目发展。
从内部情况看,学校规模偏小,办学的综合效益不高,不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产权不明晰,权利义务不明确,民办高校的发展缺乏持久动力;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条件有待改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民办院校专业与学科特色还不够突出,持续发展后劲比较薄弱,办学层次偏低;公办高校连续扩招,“名校办民校”、转制学校和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资兴办的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和缩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仍处于明显的劣势。
(二)对民办高等教育有利的教育制度配置
1. 构建教育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与市场都能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情况下,市场优先原则应首先得到尊重,因此必须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地位。市场是公平的,民办高校组织只有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才能得到认可。政府不一定要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分得那么清楚。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而使提供服务的机构能够对消费者的要求应对更加及时。
2.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公共管理体制。
要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领域退出来,主要提供教育政策和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在民办高校的设置、评估等方面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力、贵任、利益规则,为民办高校的一切创造性和生产性活动提供最大的空间;对教育服务的提供进行政府监督,促进教育市场的公平竞争,让投资者和消费者获得帕累托原则下的最优交换比率,就能赢得制度效率。政府则要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财政资助和倾斜性政策支持,对民办高校学生给予贷款、发放奖学金等方式支持其发展,以期民办高校在吸引大规模民间资本投资和充分利用信贷资金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和挖掘办学潜力,逐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以较小的成本谋取高等教育较大发展的目标,使我国高等教育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3. 明晰个人财产所有权,实现教育效率。
民办学校是面向市场的教育组织,其存在发展的前提是明晰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就政府对民办学校产权行为的宏观调控而言,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对民办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其行使财产权的行为作出一定的限制性规定,在保证民办高校公益性的前提下,其出资者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也就是要在教育的公益性和资本的获利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产权制度形成的稳定预期有利于民办学校产权主体从长远考虑进行决策,从而避免短期化行为;逐步让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能够同时获得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就会形成提高效率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锐兰.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配置初探[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2).
[2]吴开俊.混合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变革之走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3]梁克荫.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环境和配置机制[J].民办教育研究,2007,(4).
[关键词]制度改革:国立大学;“第三方评价”制度:多方评估;内部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170-02
如今,重视教育质量是目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等教育评估作为一种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温和”的手段正逐渐被广泛接受,高等教育评估所具有的鉴定、沟通、监督、导向等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各国都在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上积极做出尝试和探索,我国也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评估制度。2004年4月开始实施的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被誉为日本教育史上第三次“划时代”的改革,其成败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该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实施以来,日本国内高等教育制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高等教育发展和转变旧的教学思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高校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教训和实际操作样板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日本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制度,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
日本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制度出现于1999年文部省对大学设置基准的再次修订条例,包括:一,把原来尽可能执行大学自我评估的规定提高到了所有大学必须执行的高度;二,增加了大学公开自我评估结果的要求;三,增加了对大学自我评估的结果尽可能再由第三者进行检验的要求。1999年4月,日本文部省在学位授予机构中成立大学评估机构准备办公室及大学评估机构准备委员会。由此,大学审议会开始设立“第三者评估机关”。所谓第三方评估,就是由文部省承认的独立于政府的实体,按照文部省公布的标准和组织方法对高等教育进行的评估。作为独立于政府和教育界的认证机构,不受来自政府和教育界的影响,更有利于提供具有公平性的认证结论。对日本教育顾问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正式要求各大学在教学研究和对社会贡献度方面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同时对一些大学团体也提出了发展各大学成员之间互相评估的要求。
1教育背景与特征
日本高等教育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私立院校在总量中占了较大比重。2003年,在所有大学和大专院校中私立学校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79.6%和88.2%。而且,大学和大专层次上的私立院校在总数上也占了同样大的比重。第二,高等教育院校按科层制划分为不同层次。例如国立大学直至今天也享有高于任何其他院校的学术和社会声望。第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各领风骚,在不同领域进行不同的研究,培养不同的人才,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国立大学着重通过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大型科学研究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研究,从而实施各项功能。第四,在2004年国立大学变为国立大学法人之前,教职工均为国家公务员,这意味着他们几乎所有使命和活动均受中央政府控制。并且难得可贵的是,在学校内,教授能享受相对比较多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权,约有75%的日本教师认为在教师评估中是否有一项成功研究活动的出色记录非常重要。所以据调查,在过去三年中所完成的学术贡献的平均数量中,日本教师相对于调查中的其他国家而言,完成的学术贡献最多。这类特征,传统以及日本大学特有的特质,外部机构的涉入,而且在大学质量的保障和制度的建立方面,执政官员一般会注意与国内社会经济背景和国际因素,潮流密切相关等方面,已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年来的保障和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策略和措施。
综上所述,近10多年来,日本的大学评估发展有着一个逐步制度化的过程。经历了大学自我评估到自我评估与第三者评估相结合的演变过程。
2改革历程
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以广泛关注教学活动,和对每所国立大学所致力于的各种研究项目进行监督,并在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承担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的责任。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上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估,关注教育目标、现行课程、教育活动和毕业生就业等。然后,向新的方式转变,不断的调整规章制度。例如在一些规模大的大学中,会根据教学人员所属的不同系或不同专业分别进行,政策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落实。政府和校方负责人会根据不同情况形成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的监督体系。最后,逐渐过渡到现在大学被要求进行第三者评估的第三阶段。
实施高等教育第三方外部评价。不同于通常被认为内部评价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外部评价基本上由大学外的日本学术团体或专家来进行。一方面,大学采取措施在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教育质量、保证其学校特色;另一方面,改评估强调了更广泛的第三者参与新评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经过官方认证的第三者组织才有资格实施评估,并鼓励这些组织采取其独有的指标和标准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
中央政府通过实施第三者组织选择的各项教育支持项目,在不同部门、不同院校甚至同各领域内创造竞争的环境,以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这样的政府批准、评估和现场检查,会使项目更有弹性,更有助于院校的个性发展,而且对院校层次上的教育活动的有显著的提高。此外,第三方评估机构特别重视各院校个性和特色的发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评估教育活动的水平,保证不同院校的教育质量。
3评估方法和特点
日本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设有主任、理事和监事及评估研究部、学位审查研究部、管理部和评估事业部等4个常设部门。此外,该机构还附属关于大学评估事业的各委员会,包括:大学机构认证评估委员会、短期大学机构评估认证委员会、高等专科学校机构认证评估委员会、法学研究生院认证评估委员会、国立大学教育研究评估委员会及关于学位授予事业的委员会(学位审查委员会)。大学评估事业的各委员会主要是对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的评估结果进行审议。日本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人员经费靠政府拨款,评估费用则实行向高校收费制度。在评估的分类方面主要分为认证评估和国立大学法人评估两大类。
4实施成果
到2004年,所有的国立大学都已经开始实施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并公开其结果。各院校进行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估和各类外部或第三者机构评估及其要求结果公开信息。据调查,国立大学中实施第三者评估的比重从1998年的约61%上升到2003年的93%。此外,任何第三者评估必须得到政府事先许可,中央政府用不同的途径和间接的方式参与大学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政府与大学之间合作与协调,使中央政府在提升监督质量的同时,仍然能够像从前一样保持中央规范权威。
此外,经过了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措施实施,日本大学学术人员
摒弃了传统的重研究,轻教学的教学倾向。教师队伍意识到参与教学活动与自身教师发展重要性息息相关,各大学致力于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阶段,实施义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阶段,并积极和来自外部的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和评价相结合。
5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从日本实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实际效果来看,校长权限大大增强,建立了以校长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和决策机制。校长角色的转变和权限增大使得国立大学能够快速决策、高效运营。其次,教师身份从“国家公务员”变为“非公务员”,不再受国家公务员法的限制,其雇佣形式和工资制度更加灵活,甚至可以到企业兼职。失去了国家公务员“铁饭碗”的国立大学教职工拥有了相应的紧张感和危机感,普遍增强了竞争意识和活力。第三,政府经费的减少迫使大学增强竞争意识和积极筹集办学资金。由于政府下拨的经费每年1%递减,大学为了维持经营,必须积极参与竞争性科研费的争夺,以获得更多科研经费。总之,法人化改革使国立大学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增强了竞争意识,并建立了基于竞争原理的人事制度,和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越发富有活力。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加强外部监督。
我国对高校的评价监督主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属于“自己评价自己”,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而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中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制度能够对学校进行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评价,而且第三方,即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的评价结果还受到政策评价·独立行政法人评价委员会的进一步评价和监督。同时,让校外人士参与经营对学校有很好的监督作用,值得我们借鉴。应设立协调机构——评议会。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日本私立大学相比,在管理层面上缺少了一个监督机构——评议会。由于董事会中并不都是教育专家,他们所做的决定不仅涉及行政管理,也涉及到教育管理,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从日本大学第三方评估中的以下几点作为参考和借鉴
(1)加强立法,整体推进,使评估活动有法可依。加强高等教育评估法制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2)高等教育评估组织体系必须完整,职能明确。日本大学第三方评估机构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保证了评估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使评估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而我国这一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此外,重视评估技术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工作,以提高评估质量这一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3)建立政府、社会共同构建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我国高等学校大都是公立的,教育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我们除了认真做好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以外。还应该积极培育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建立政府、社会共同构建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4)评估规定系统化,使评估工作更细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日本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对大学评估有详细规定,制定了各大学进行自我评估时的实施要点,并且制定在实际评估工作时的操作手册等。我国对于评估工作虽然也有一些规定,但因为还不够系统,所以已经着手制定“高校评估工作规范”、“评估专家守则”等相关文件,日本在这方面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支出也随之加大.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投入已经形成了以国家财政为主,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为辅的体制.教育捐赠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已经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教育捐赠是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重要渠道之一.
作 者:鲁睿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教育捐赠 现状 对策
浅谈现行美术高考制度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美术高考考生数量的急剧增多以及就业形式的变化,现行美术高考制度引发出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针对美术高考制度现状及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如何进行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作 者:杨琼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521关键词:美术高考制度 高等美术教育 影响 改革
公证与律师制度试题
课程代码:0025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根据我国现行公证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公证机构可以不办理公证的是()
A.人身伤残等级鉴定
C.遗嘱公证 B.涉外公证 D.婚前财产公证
2.对发生在外国的法律行为,受理申请的公证机构是()
A.我国的公证机构
C.该外国的公证机构
3.公证处办理公证的期限为()
A.15个工作日
C.3个月 B.2个月 D.6个月 B.我国的涉外公证机构 D.第三国的公证机构
4.公证员甲与律师乙是配偶,公民丙与甲、乙均为大学同学。现丙因财产继承问题而委托乙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并同时向甲所在的公证处申请证据保全公证。公证处应当()
A.受理申请,指派甲公证员办理
C.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B.受理申请,但要求甲公证员回避 D.报请司法行政机关决定
5.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公证书的生效日是指()
A.公证书送达之日
C.审批人批准之日 B.公证书出具之日 D.申请人收到之日
6.经公证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债务文书,如果债务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却不能举证证明原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应当()
A.不予受理
C.应当受理 B.进行诉讼调解 D.判决债权人败诉
7.公证书的内容违法的,公证机构撤销公证书后,该公证书()
A.自始无效
C.由公证机构予以更正 B.部分无效 D.自撤销之日起无效
8.申请办理不动产公证的,有权进行公证的公证机构属地是()
A.当事人住所地
C.合同签订地 B.不动产所在地 D.当事人经常居住地
9.提存人向公证机构申请提存后,公证机构收到申请后的审查期限为()
A.3日
C.15日 B.10日 D.30日
10.当事人办理抵押公证登记的,登记机构为()
A.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机构 B.抵押物所在地的公证机构
C.抵押权人住所地的公证机构 D.抵押人户籍地的公证机构
11.南希女士为法国公民,因一起民事纠纷在中国法院进行诉讼,法院应当()
A.为其免费聘请翻译人员
C.允许法国律师出庭诉讼
12.代理商标法律事务的律师()
A.可以是任何具有执业资格的律师
B.必须是司法行政机关指定的律师
C.必须是在国家商标局指定的律师工作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律师
D.必须具有10年以上律师执业经历
13.律师在代理自诉案件过程中,不适用调解的情形是()
A.诽谤罪
C.侮辱罪 B.轻伤害案件 D.公安机关不立案的案件转由法院审理的 B.使用法语进行诉讼 D.为其聘请翻译人员但由其承担费用
14.在行政诉讼中,律师作为被告的诉讼代理人()
A.可以自行取证
C.不负举证责任
15.律师参加刑事辩护活动,是以()
A.被告人的名义进行的C.律师事务所的名义进行的 B.律师自己的名义进行的 D.被害人的名义进行的 B.不得重新取证 D.可以提出和解
16.合伙律师事务所设立律师分所,批准审核机关为()
A.司法部
C.省级人民政府 B.县级司法局D.省级司法行政机关
17.律师在刑事案件中有权到场陈述意见的程序有()
A.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程序
C.死刑复核程序 B.第一审程序 D.批准逮捕程序
18.律师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谈话内容,应当()
A.在开庭时向法官陈述
C.对外保守秘密 B.开庭前告知公诉人 D.允许侦查人员旁听
19.外国律师不可以在我国从事的法律活动为()
A.为外国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C.为外国公民出庭辩护 B.在我国开设律师事务所分所 D.非诉讼业务
20.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不能查阅的案卷内容是()
A.证人证言
C.合议庭讨论笔录 B.受害人陈述 D.鉴定结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公证的有()
A.遗嘱公证
C.委托公证 B.声明公证 D.拍卖公证
E.赠与公证
22.公证书的效力有()
A.证据效力
C.使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效力
E.直接在外国发生法律效力
23.委托香港律师进行公证时,被委托的香港律师应当()
A.拥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职业道德良好
E.在我国大陆境内有固定住所
24.下列事项,可以受理的公证申请有()
A.收养公证
C.婚姻公证
E.宠物价格公证
25.公证处在办理出生公证时,应当()
A.以医学出生证明为准
C.以户籍证明为准
E.决定出证后要标明具体的出生地点
26.根据我国公证法,有权代行某种公证职能的机关或人员有()
A.商品检验局
C.税务局
E.考察队队长
27.律师代理权限终结的情况有()
A.委托人因故解除委托
C.律师因工出差的E.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
28.根据委托人的不同性质,法律顾问可以分为()
A.政府法律顾问
C.企业法律顾问
E.专项法律顾问
29.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有()
A.对受害人进行询问
C.与犯罪嫌疑人通信
E.与侦查人员进行辩论
30.律师在代理民事案件时,可以()
A.申请诉前证据保全
C.未经当事人同意与对方和解
E.自行向对方当事人收集证据 B.向办案法官请客送礼 D.申请法院调查证据 B.会见犯罪嫌疑人 D.告诉嫌疑人有权核对讯问笔录 B.事业单位顾问 D.常年法律顾问 B.律师因故辞去代理 D.原告死亡,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 B.商标局 D.船舶航行中的船长 B.以确切的出生证明为准 D.由申请人举证B.合同公证 D.无犯罪记录公证 B.担任香港律师10年以上 D.不超过65岁 B.债权文书强制执行的效力 D.判决效力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公证协会
32.买卖合同公证
33.法律顾问
34.个人律师事务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5.简述公证员任职的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36.简述公证书的证据效力。
37.简述律师收费的形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38.试述设立律师事务所的基本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9小题10分,40、41小题各5分,共20分)
39.案例:
李彦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其父李万山与弟弟李刚居住在老家郑州,妹妹李娜居住在沈阳。2008年8月25日,其父在郑州病逝,留有住房1套,李彦和李娜考虑多方面情况,决定放弃继承权。2008年8月30日,在料理完其父的丧事后,二人在郑州向李刚表示放弃继承权,让李刚继承全部遗产,并到公证处办理公证。
问:(1)应向何地公证处如何提出申请?
(2)公证处在办理此项公证时应重点审查哪些内容?
40.案例:
湖北籍男子申某与其妻陈某于2003年起在苏州市吴中区打工,2008年1月16日,陈某因妊娠合并贫血等病,住吴中区人民医院,并于当月19日出院。住院期间,医院向陈某输入400毫升血,该血由苏州红十字中心血站向靖江血站购进。2008年1月27日,陈某回老家湖北省南漳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其间又输血1250毫升,并注入20%血红蛋白50毫升。2010年7月,陈某到苏州后感到身体不适,后经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测,陈某的抗HIV呈阳性,其后又经江苏省艾滋病检测中心确认为艾滋病感染者。2010年9月28日,原告起诉被告吴中区人民医院,认为其艾滋病感染是因被告吴中区人民医院的输血所导致。
问:律师接受原告委托后,在出庭诉讼时应当如何进行证据调查与举证证明?
41.案例:
2010年5月9日,犯罪嫌疑人李某谎称修理电路而进入受害人王某(女)承租的居室,先对王某进行抢劫,在抢走受害人王某的电脑、手机及1800元人民币后,又试图对受害人王某进行强奸,在遭受王某反抗后用木棍击打受害人,并脱去受害人王某下身衣物,后因邻居发现而仓惶逃走。受害人报案后,公安机关2010年6月7日于李某原籍地将其抓获,7月23日被依法审判。律师何某接受人民法院的指定,为被告人李某进行法律援助。律师开庭前会见李某后,发现李某口供只涉及抢劫罪部分而未涉及强奸行为。律师何某发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内只起诉抢劫罪,而未起诉强奸罪,于是告诉被告人李某对强奸罪部分在法庭上要保持沉默。何某还告诉李某,在庭审中向法官谎称是受害人自愿开门让其进入的(王某是职业卖淫者)。
一、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
1889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开始,而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则始于《壬寅学制》的颁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也随之产生变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时期(1949—1978年)。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与之相对应的高等教育也实行了“统包、统分、免费入学、毕业分配”的招生制度。
(二)免费教育向收费教育过渡时期(1978—1984年)。
1978—1984年,我国在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引入了市场调节的成分。普通高校在国家计划招收的公费生和定向生之外,也开始招收属于市场调节成分的自费生和委培生。
(三)高等教育收费正式形成时期(1984—1992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高校招收自费生和委培生的培养模式,指明了高校“可以在计划外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1990年,原国家教委联同有关部委发出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自费生暂行规定》,把自费生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严格控制招生数量。这一系列的举措从政策上启动了将国家负担全部高等教育成本的旧体制转变为由国家与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新体制的改革过程。
(四)高等教育高收费时期(1992年—)。
继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讲话”之后,我国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也随之变革。全国高等教育开始较大范围地推行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学杂费占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大幅度上升。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同时规定高校收取的学费最高不得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
二、影响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因素
(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和保障。
任何政策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作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政治活动,必然有其相对应的经济动因。
从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改革直接影响收费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必然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制度的转变。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发展为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实施所需要的财力、物力等各种经济实力,保障了改革的顺利实施,使其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外在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扩大了,相应的教育培养规模也开始扩充。随着入学人数的激增,高等教育的成本也直线上升,校舍的扩大,师资的扩充,图书馆、实验室等配套设施的增加,使得教育经费的增长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而提高高等教育成本的个人分担比例,对高等教育从“免收学费”到“部分收费”直到全面收费也就成了实现规模教育的必要途径。
(三)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模式。
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球化,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领域都凸显出这一时代特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都呈现出提高高等教育成本个人分担比例的趋势,特别是各国普遍推行“教育平等与民主”政策之后,各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激增,提高高等教育成本个人分担比例成为各国解决经费短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成本个人分担比例上升趋势中,处于同样矛盾状态中的我国高等教育不能不受其影响。
(四)受教育者承担能力的提高,为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1. 受教育者经济分担能力的提高,为制度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一方面,从近年来国民财富的分配结构的情况来看,国民收入的分配明显由“藏富于国”向“藏富于民”转变。在GNP的最终分配中,政府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32.7%下降到了1995年的14.1%,而同期个体收入所占的比重则从51.2%增加到了69.1%[3]。国民财富分配结构的变化表明,个人的经济负担能力相对国家而言,已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储蓄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由1988年底的3801.5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64332亿元,12年里增长了16倍,平均每年递增13.3%[4]。此外,即使是收入较低的居民,国家的相关资助方式,如贷学金、奖学金、资助金等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可以帮助其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2. 对教育价值功能认识的转变,为制度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公益性消费,而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人们对非义务教育“谁受益、谁投资”的教育投资观已经慢慢接受,家庭和个人承担适当比例的高等教育成本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高等教育的高回报率和中国长期文化历史积淀中孕育出的教育观念,也为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三、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影响
(一)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建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可靠资金来源和保障体系。
在教育经费如此严重短缺,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之下,收费制度的改革能够弥补教育资金的不足,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为高等教育健康稳健的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满足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建立了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收费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建立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动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市场反馈的信息能够及时地反映到教育系统之中,从而调节招生规模和学科结构,使其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教育资金运行存在两大弊病:一是严重不足,二是严重浪费。收费制度改革后,随着个人分担成本的提高,个人会更多地关注教育资金的运行。同样,学校也会因此而提高经济效益和成本的核算意识,注意资源配置效率、节约资金使用。学生在履行自己对教育的应尽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也必然会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另外,学生个人在分担教育成本的同时需要补偿教育成本,个人未来就业与收益直接与个人投资和努力付出程度挂钩,必然激起学生个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导师也只有认真指导、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顺利毕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客观上起着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这一原则的贯彻和落实,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深造的机会,使教育这种稀缺资源能够有更多的人享用。根据公平原则,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应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进行成本补偿,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人的收益率往往高于社会收益率。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使政府在投入不变、生均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补偿的成本越来越接近培养的成本。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越大,享用到政府投入的公共教育经费的学生的数量就越多,这就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功能,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向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从而维护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
四、结语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历史,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不仅仅是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等问题,更是一项深层次的改革,能更好地体现国家教育投入的目的性,完善高等人才的教育结构,其实质是体制的创新。我们应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展望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未来。
摘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完善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结构, 其实质是体制的创新。本文从建国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演变中, 寻求高教收费制度改革的原因, 考察高教收费制度改革的影响, 探索高教收费制度改革的前景。
关键词: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康平.高校学费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2]陆根书, 钟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敬良等.高等教育成本管理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俄罗斯高等教育凭证制
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俄罗斯面临着社会经济低迷引起的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与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增加的教育发展困境。在巨大的高等教育财政压力下,2002年至2004年,俄罗斯在萨哈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和马里埃尔共和国这三个联邦主体的六所高校——雅库茨克阿莫索夫国立大学、楚瓦什亚卡夫列夫师范大学、楚瓦什乌里扬诺夫国立大学、马里埃尔国立大学、马里埃尔技术大学和马里埃尔卡鲁普斯卡亚师范学院进行了“实名制国家财政券”试点,这是教育凭证制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一项实验。2002年试验启动,2005年终止。
“实名制国家财政券”是指俄罗斯政府对参加全国统一毕业考试的考生,按其考试成绩划分五个等级,在其进入大学后发放券面金额不等的实名制奖学金,“券由考分定,券随学生走”,学生不能将券兑换成现金,政府根据高校收集的总券面金额拨款。参加试点的六所高校需在招生前三个月对外公布自行制订的教育计划的费用。依据考分,获得第一等级财政券的学生,学费全免;获得其他四个等级财政券的考生,须支付学费与财政券面额之间的差价。
法律保障俄罗斯主要通过如下决议确定了“实名制国家财政券”的试点安排:2002年1月14日,俄联邦政府在《关于一年试点以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形式向某些高校拨款的决议》中,确定了试点的条件和程序;2002年4月29日,教育部和财政部制定了《以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向参与试点高校拨发联邦预算的规划与方法》,详细规定了国家发放实名制国家财政券、高校获取相应经费和学生支付学费的具体办法;2004年6月26日,俄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延长以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向某些高校拨款试点的决议》。这一系列的决议文件,体现了俄罗斯政府改革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决心,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制度配套“实名制国家财政券”与全国统一考试制度(EGE)配套推行。除了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学生必须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考试成绩才能获得财政券。全国统一考试是俄罗斯加快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尝试,有利于加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力度,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全国统一考试的推行,为财政券按等级发放提供了依据,并有利于激励高中生努力学习,以获得更高层级的财政券。
及时纠差在试验的第一年里(2002~2003),出现了由于国家财政券设计的缺陷导致经费超出预算的状况,资金使用效率远低于预期目标,扭曲了政策意图。因此在2003~2004年,俄联邦教育部降低了各等级的财政券面额,并取消了对孤儿、残疾人的优惠招生政策。根据教育券的实验进展,将实践效果与政策目标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政策,理顺关系,纠正偏差,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灵活性。
成本分担当前俄罗斯采用的是以国家为主体,学生和家长承担部分成本的混合型高等教育财政模式。在“实名制国家财政券”实验中的体现为:依据考生成绩,五类财政券的面额依次减少,只有取得第一等级财政券的学生可免费上大学,取得其他四类等级财政券的考生需支付所得财政券价值与高校学费之间的差价。这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模型的一种创新,是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尝试。
扶持冷门专业发展随着学生教育选择自主权的扩大,出于就业和收入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热门专业,而诸如农、林、地、矿之类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专业,却备受冷落。为了鼓励学生报考,扶持这些专业的发展,2003年6月3日,俄联邦公布了《社会重要专业目录》,选择就读这些专业获得的财政券面额比其他专业要高,以提高学生报考这些专业的热情度及高校发展这些专业的积极性。
美国高等教育凭证制
科罗拉多州高等教育凭证制实践,是美国第一个针对普通大学生并在全州实行的教育凭证项目,影响深远。科州人口不多,税收一直较低,科州法律对财政支出有较为严格的控制,但高等教育需求却在不断攀升。2005年秋季,科州在全州范围内启动了高等教育凭证制计划。政府对高校不再直接拨款,选择就读全州28所公立高校的学生(科州本州居民中具有上本科资格的任何人)可以获得面额为2400美元的教育凭证;申请就读政府指定的三所私立高校的学生(科州本州居民中具有上本科资格的贫困生)只能获得面额为1200美元的教育凭证,学费与教育凭证之间的差额由学生支付。
高校资格认定参与高等教育凭证制计划的公立高校必须能够授予文科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参与该计划的私立高校必须通过认证,目前有三所私立高校获得资格。这有利于激励高校提高教研质量,丰富教育供给,以期通过资格认证,吸引学生选择就读,获得更多的经费资助。
学生资格认定科州本州居民中具有上本科资格的任何人,选择州内参加高等教育凭证制计划的高校进行本科课程学习均将获得资助,可抵充部分学费。其中,选择就读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可获得每年2400美元的资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若是选择三所私立高校就读可获得每年1200美元的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贫困生因无力缴纳学费而辍学的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高校绩效考核参与教育凭证制计划的所有高校必须与科州高等教育部签订绩效考核合同,合同对于高校绩效考核提出了明确要求,绩效考核目标包括学生的课业成绩、学术素养、学生资助力度、贫困学生数、少数民族学生数及其他相关考核指标。这有利于教育部门对高校进行教研质量管理及绩效考核,确保其在获得经费后能完成合同要求,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相关信息公开科州高等教育部负责本计划的信息公开,通过建立网站,提供高等教育凭证制计划的翔实信息,以供家长和学生查询;科州高等教育部同时负责项目的管理和资金分配,并定期向州参议院和众议院报告项目执行进展情况。这有利于学生、家长择校时作出更符合自身意愿的决策;有利于提高项目的公开透明度,方便社会监督;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把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作出合理的政策决定。
俄美高等教育凭证制度比较
尽管俄、美两国部分地区都实施了高等教育凭证制度,具有很多共同点,如通过凭证这种间接拨款方式实现政府和学生之间的教育成本分担、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取向、都有一系列配套措施等。但由于俄、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该制度的实施背景不同,两国在实施高等教育凭证计划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政策目标取向不同在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着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教育腐败严重
的现象,进行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提高有限的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必然是“实名制国家财政券”的最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与此相应,这一凭证模式采取了考分定级的形式,并鼓励学生选择急需发展的冷门专业。
科罗拉多州是美国落基山区一州,有雄厚的教育力量,全州人均受高等教育程度在全美名列第一,在教育方面是美国的典范。但科州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据统计,只有17%的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在全国排名第45位。因此科罗拉多州凭证制实践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所有具有上本科资格的人都可以获得同等资助额度的凭证资助。
政策措施不同由于政策目标取向不同,俄、美两国在高等教育凭证制实施过程中,在发放对象、发放依据、发放路径、凭单等级,发放金额和实施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成效。例如,俄罗斯按考分等级发放面额不等的凭证,而科州只要符合条件的学生均发放同等面额的凭证;俄罗斯对特殊专业实施扶持资助政策,而科州在课程资助方面进行了限制;俄罗斯的凭证发放到学生手上,而科州并没有将凭证发放给学生,而是在学生选择高校后,依人数拨款至高校。
配套机制不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沿袭大学自主招考制度,这容易造成教育腐败、考试成本较高、考试成绩体现不出考生水平的后果,并最终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2001年2月16日,俄政府在《2000年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试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决定。“实名制国家财政券”与全国统一考试制度配套推行为财政券按等级发放提供了依据。
科州高等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凭证制项目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站将相关教育信息向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开。项目信息公开有利于监测凭证项目运行状态,遏制教育腐败,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公众了解和支持。
对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机制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拨款从“基数加发展”“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到“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等模式,都是属于直接拨款机制,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较差及透明性较低的问题。俄罗斯与美国的高等教育凭证制度在宏观设计和实践运用中的成败得失,对我国高等教育拨款机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拨款模式的选择应该适应于本地区的发展需要和特定背景,俄罗斯和美国的案例实际上是教育凭证制度多样化的一个体现。
第二,拨款模式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以提高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政策措施的选择应该服务于政策目标,不同的政策目标取向,可以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组合,这也是俄罗斯和美国的教育凭证制度体现的一个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06-16
高等传媒职业学院09-1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05-28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07-03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10-25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重点06-16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讨论文09-30
江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授资格条件09-24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07-24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结报告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