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精选8篇)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篇1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出台,中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渐渐走上前台。而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国家,教育问题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也越来越严峻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密切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教育改革《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瞻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变得十分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大增加了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整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就目前的水平而言,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路还很遥远。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因为按照许院士的话,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做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1]

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事业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为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关键。改革的总目标是:理顺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经过几年的努力,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乃至高校内部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在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之后,2000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又行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

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生活后勤改革。在对新建的学生宿舍及其他后勤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方面,应坚持主要依靠并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金的方针;中央和省、市人民政府,还应区别情况,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所有学生宿舍及其他后勤服务设施,均要采用新机制经营、管理。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方面,也已经迈出了较大步伐。现在全国所有高校招生均实行“并轨”改革,即所有新生不再分为国家的任务和调节性计划两大类,都按同一类录取,并且缴纳学费。学校为贫困生提供贷学金。在学生就业方面,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完善,目前主要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并将逐步实行除定向招生和享受定向或专项奖学金的学生,按规定方向或合同就业外,其他毕业生基本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就业的制度。研究生教育得到空前发展。[2]

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

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距离,那么必须走出自己的改革步伐才能紧跟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尤其是应该步入现代大学制度的行列中。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产生于11世纪的教会学校,成熟于13世纪。而中国的现代大学的建立以1928年的国立清华大学的建立为标志,尽管起步很晚,但是起点很高。因为其从开始之处就与西方大学的根源一致,那就是大学独立和教授治校原则。而1949年之后,尤其是从1952年的院系调整之后,中国大学便慢慢剥离掉现代大学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大学还远远没有世界一流,或者说水平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在当前的情况下努力找寻出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在众多的路径中探索可行的选择。

路径一:西南联大模式。西南联大,是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这是一所与抗战共存亡的学校,历时八年多。它的存在具有时效性但也具有借鉴意义。原因之一就是现在很多教育学者谈论和探讨的话题,这说明其存在的意义影响深远。这所学校在当时和现在来说都是成功的,尽管它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但没有一个校长,只有三个原来的校长作为委员,他们分别是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

西南联大的成功来源于其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吻合[3]。大学独立和教授治校是其两个基本特征。据当时的政论周刊《观察》评价其为“民主传统,宽容精神”。这些也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制度对于学校的约束不是很严密。再者,就是教授群体的庞大,陈寅恪、朱自清、刘文典、钱锺书、费孝通、潘光旦等等当时的大师级人物汇聚在西南联大。这个教授群体教育出来的学生既有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自然科学家,也有何柄棣、王浩这样的社会科学家,更有如殷海光这样的具有自由气质的思想家。西南联大的成功具有时效性,历史

不能重演。但其成功的精髓值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借鉴,但不会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

路径二:C9高校联盟模式。据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9所顶尖大学的校长们在10月10日至12日齐聚复旦大学,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联谊会。不仅是老友间的叙旧,他们更为一项重大的使命而来。在民众普遍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不甚满意的情况下,校长们此次探讨一个雄心勃勃的话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

本次联谊会提出了中国大学的“中国模式”,但存在与否存在质疑。这就所学校都是211工程院校和首批“985”建设高校。但无论如何都是体制内的大学,这九所大学的联名希望走出当年的西南联大的气候是不可能的。这九所高校尽管占据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大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但是按照现实的眼光来看,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钱学森之问”的难题。不过,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可以探索的一条新的路径。

路径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看做是教育领域的“洋务运动”。从最初的京师同文馆开始算起,随后,便是西学东渐的教会大学进入中国境内。今天,很多高校的前身无不是当初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等等一批教会大学。现在,新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风起云涌,项目和机构纷繁无杂。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03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出台之后出现的。

这种办学模式能够吸引国际上先进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世界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消化不良”乃至“不土不洋”的现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漏洞的缺失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在很多情况下,出现了盲目引进教育资源的现象,这自然跟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风气有关系。但中外合作办学毕竟是新鲜事物,对于这样的一种新鲜事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挫折。

但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教育主权第一的原则。否则,教育主权的旁落将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当然,强调教育主权不是要对其加强行政化、官僚化进程。只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的指导和规划,让其走上正确的道路。

路径四:南方科技大学模式。据10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建设9月30日正式开工,55名应聘者参加了首批教辅、行政岗位的公开招聘考试。位于深圳的南方科大因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教授治校”模式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希望可以从中探索出中国高教改革之路。然而,南科大筹办3年半仍未获教育部正式批复。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朱清时。这些字眼无不与改革联系在一起。这个借鉴隔壁香港科技大学的新型大学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但在这个“行政化”重重环绕的国度进行“去行政化”改革,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假如南方科技大学能成功,将会给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就是国际化理念和教授治校模式。这也是“大学独立”的要求之一。假如南方科技大学能够坚持这样的路线走下去,走好,那么,深圳将无愧“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称号。

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产业发展机制和管理方式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方向社会化和办学投入产出效益化的过程。

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高等教育供给主体之一,政府不仅需要在财政投入、制度和管理水平上努力提高,还需要强化市场意识,并在宏观上对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面的规范和引导。

首先,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财政投入,优化配置,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搭建强有力的高等教育平台,能够发挥显著的引领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稳定发展。

其次,要不断的调整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满足社会的有效需求。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因此必须与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与市场需求联系不紧密、办学模式封闭滞后等弊端,导致其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态势,无法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变化。因此,政府必须洞悉当前社会的需求发展态势,审时度势,不断对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从而引导高等教育保持正确的前进路线。

再次,可以建立现代产权理念,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前提。政府和高校的关系并非不可变化,应该看到,由传统政府控制型向政府管理型转变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目标之一。因此,建立现代产权理念,实现高校所有权和办学权的分离,使高校成为具有经营自主权的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主体,既是重构政府和高校关系的契机所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最后,要建立严格的准入、核查和激励制度。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向社会(私人)资本开放,使得某些院校的办学规模、质量等指标没有一个严格而统一的标准。因此,政府首先应设立一定的门槛,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对高等教育供给主体进行资格审查,并在其提供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实行有效监督。其次应对其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进

行全面评估和核查,保证质量,提高消费主体的竞争力。第三,建立合情合理的激励制度,通过诸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者其他市场化手段对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主体予以奖励。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供给和需求的发展不平衡,单一的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资源的这种短缺具体表现在其供给数量的匮乏和供给质量的缺陷两个方面。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不论是政府的投资还是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供给主体不能够简单的孤立开来。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社会(私人)力量的参与,需要多元化的供给来使高等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着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1]人民日报

[2]《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3]谢泳著:《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篇2

刘复兴教授指出,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在政策咨询和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提交的一些政策建议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作为推动学校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和渠道, 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 特召开一系列研讨会, 汇集专家进行研讨, 提出政策建议。会上, 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翀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教授、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汪大海教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向东教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系主任赵孟营教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董磊明教授、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余清臣副教授等专家学者针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政策、社会管理与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交流研讨了研究团队的研究进展及政策建议, 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国民教育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的精神灵魂, 也是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其落实和深入人心的程度并不乐观。吴向东教授提出, 应该在实践中充分讨论,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简明、易行、易记的核心价值观;目前核心价值观存在三大误区, 即把核心价值观等同于核心价值目标、把核心价值观定位于国家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内在的逻辑表面化或虚化。余清臣副教授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需要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不够简洁、明确、优美;没有转化成教育语言, 教育途径老化, 方法比较僵化, 教师素养不够, 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其变成学生的培养目标, 并加强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庞丽娟教授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呈现方式和教育渠道需要深入研究, 要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理解方式、情感方式, 让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刘复兴教授建议, 从新时期中国人文精神重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价值观问题。

二、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培养出大量大学毕业生, 但同时面临着质量滑坡的批评。赖德胜教授认为, 这种批评是有问题的, 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本, 用好了就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用得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研究证明美国、印度的经济创新跟二三十年前高等学校的扩招有关系, 要研究如何把积累的人力资本转化为创新的源泉。在创新型人才形成中教育只起到部分作用, 人才使用是更关键的环节;劳动力市场、评价、用人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改革, 创新型人才就很难培养, 这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根本性问题。教育部门应该明晰自身功能, 在有限功能的前提下, 才能科学地改革和发展。

朱光明教授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从本专科层次转移至研究生层次, 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专科。世界各国的人才规划, 特别是发达国家往往以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开发为主, 我国的相关规划把核心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淡化, 教育制度存在结构性问题, 人才培养和人才战略不能正常实施, 社会环境存在诸多就业限制, 这涉及我国中高级人才的安全问题, 将影响国家竞争力。

三、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农村水利、体育安全的研究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已全面拉开帷幕。朱光明教授认为, 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中面临较大风险, 政府对风险研判不够。原来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标准过于粗糙, 现在就教育领域而言, 分为公益一、公益二两类, 公益一是义务教育, 国家全包;公益二较为复杂, 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不同高中教育也有不同的成分。要考虑公益一、公益二的衔接问题, 比如中学, 初中是公益一、高中是公益二, 初中和高中享受不同的待遇, 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 可能会导致教育领域出现重大问题, 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

董磊明教授分析了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他认为, 现在农村的基本结构已经无法支撑良性水利制度的运转, 农村基层组织已经彻底溃散, 水利设施无法与千家万户的小农对接;地方水利建设投资的重点在现代农业, 但我国绝大部分农作物不需要现代农业的水利设施, 最缺的是传统农业;水利改革基本上是市场化改革, 但水利是公共品, 市场化运作公共产品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地方水利建设重点应该因地制宜, 排涝的水利和灌溉的水利对政策需求不同, 政策要具有灵活性;农业收入对农民及其家庭来说地位已经越来越下降, 这涉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为此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

我国中小学经过5年的阳光体育运动, 青少年体质下滑的现象有所遏制。毛振明教授提出, 学校体育工作者反映最强烈的是体育运动安全的“校闹”。本来学校无责任的事故, 家长通过非常恶劣的、扰乱社会治安的方式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导致校长对体育课的要求是“不出事”“宁愿让学生坐死, 也不让跑死”。“校闹”对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课程、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由此建议:第一, 参照日本有关法律建立《学校体育安全法》;第二, 制定校园体育文化、运动安全等环境塑造的具体方案;第三, 对影响学校安全的“校闹”提出合理执法、清晰界定责任等的具体规定。庞丽娟教授认为“校闹”问题, 不仅影响学校的体育运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 而且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建议专家深入研究, 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四、关于社会发展根本问题、民生问题等的政策研究

赵孟营教授指出, 社会学研究要关注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如中国社会崩溃的临界点问题、政府和人民矛盾的根源问题、中国社会继承人的问题等。现在社会管理的纲领是稳定压倒一切, 政府权力的无限造成政府和人民的冲突和矛盾, 越维稳越制造不稳定。由此, 应该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 把正义压倒一切作为社会管理的纲领, 教育也要促进正义;应该建设有限政府, 强调公民社会的形成。庞丽娟教授强调, 教育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应该着眼社会重大问题, 进行系统研究, 提出建议。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国家把民生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 各级政府也都把民生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汪大海教授认为, 民生发展存在十大问题, 即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问题、物质民生和非物质民生整体协同问题、存量和增量发展平衡问题、左转或者右转方向问题、运动式和形式化问题、农村和民族地区问题、公平和效率问题、考核和问责问题、法制化手段问题。目前各级政府不计成本地发展民生, 为了政绩把许多民生工程变成了高成本的、形式化的工程。

五、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政策研究

目前我国政府债务迅速增加, 不仅有显性的债务, 还有隐性的债务。李翀教授认为, 我国政府对待财政赤字, 要有清晰的、可持续的财政赤字观, 对于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社会福利债务应有清晰的边界;中国人民银行要通过数据分析提出正确应对经济形势的建议, 以防误判形势并做出过度反应。

“郭美美事件”之后, 社会慈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汪大海教授提出, 这反映出我国非政府组织怎样参与社会管理以及其决策定位等制度瓶颈问题。社会组织在注册登记、税收优惠、财政政策支持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制度瓶颈, 限制了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建议放宽注册登记条件, 完善税收政策的优惠措施, 建立跨部门联合治理主体, 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通过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创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 推动整个社会管理的创新。

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部分问题, 汪大海教授提出, 创新型国家建设过多地强调了科技创新、技术创新, 而在制度层面关注不够, 对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不够,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投入不够。唯有制度的引进和创新才能带动国家的创新。政府要更多地重视社会科学的发展, 加大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 促进观念和制度的创新。

会议结束时, 刘复兴教授进行了总结, 认为专家学者讨论的主题十分重要, 观点明确, 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希望专家学者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 通过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 产生政策影响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 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极为重要, 但缺乏转化渠道,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提供的渠道非常有意义, 希望通过这个渠道为国家有关决策服务。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篇3

奥巴马说:“我希望看见的是,所有愿意上社区学院的学生在前两年是免费的。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能够做的这些将培训我国的劳动力,从而使美国能够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竞争。”

奥巴马的这一提案受到田纳西州的助学计划启发。从2014年秋季开始,田纳西州用彩票的收益为所有本州的高中毕业生支付就读社区学院的学费。90%的田纳西州的高中毕业生已经申请了这一助学计划,申请人数超出了预期的两倍多。

尽管奥巴马的提案尚未呈现详细的内容,并且有待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批准,但已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社区学院承诺计划”提案意味着奥巴马总统站在了政界这一立场:呼吁纳税人为了进一步发展公共事业而为他人支付学费。奥巴马关于“社区学院承诺计划”的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次在全美范围引发争议:高等教育到底是个人利益,还是公共事业?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们认为,奥巴马的这一提案实际上是在号召重拾美国史上的《高等教育资助法》的精神,其原型包括《退伍军人权利法》(GI Bill)以及《佩尔助学金计划》(Pell Grant Program)。重新审视美国历史上的《高等教育资助法》将有助于明晰当下的资助提案的争执。

《退伍军人权利法》由罗斯福总统于1944年6月22日签署生效,由退伍军人管理局(The Veterans Administration,VA)负责实施其中的主要部分:教育与培训、住房贷款担保、开办农场或企业、失业津贴。《退伍军人权利法》规定,每个在部队服役90天的人可获得为期1年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每主动服役1个月,就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教育,最高可达48个月。在这期间,政府不仅提供每学年500美元的学杂费,而且提供每月的生活补贴,以保障退伍军人安心学业。

在二战之前,上大学和拥有自己的房屋对许多普通美国民众而言,都是难以企及的梦想,但得益于《退伍军人权利法》,成百上万的人选择接受教育,而不是涌入劳动市场。在1947年的最高峰期,退伍军人人数占高校招生人数的49%。在1956年7月25日《退伍军人权利法》到期之时,1600万名二战退伍军人中,有780万名接受了教育或培训。从1944年到1952年,退伍军人管理局支付了近240万美元住房贷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颇受争议的失业津贴基本“闲置”,只有不到20%的失业津贴得到使用。1984年,由密西西比州的前国会议员蒙哥马利对《退伍军人权利法》进行了修订,由此形成了众所周知的《蒙哥马利退伍军人权利法》。这一举措使得原有的《退伍军人权利法》的条款能够继续有效,以服务于新时代的退伍老兵。2008年,《退伍军人权利法》再次得到修订,进一步加强了教育资助,涵盖了更广泛的教育资助内容,包括购置图书以及将未使用的资助转给退伍军人的伴侣和孩子等。

《佩尔助学金计划》是由联邦政府直接提供资助。不同于学生贷款,它是不需要偿还的。佩尔助学金面向贫困学生,资助对象是本科生和少量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以资助他们接受进一步的教育。资助的数额依据学生的经济状况、学校花费、学制(全日制还是业余制、是否全学年)这几个方面确定。以2011-2012年度的资助额来看(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每人最高的资助额度达到5550美元。

享受《佩尔助学金计划》的学生,首先需要通过“联邦政府助学金免费申请”(The 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 FAFSA),家庭的经济状况也要通过“家庭预期贡献”(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 EFC)进行评估和审核。单亲家庭的学生,非裔、西班牙裔和印地安裔美国学生,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父母亲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残疾学生以及离婚或丧偶的学生等获得该助学金的机会较大。

佩尔助学金项目自实施以来,在保障处境不利群体学生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自 1972 年设立以来,佩尔助学金已经帮助逾6000万名美国人接受高等教育。

上述两个高等教育资助法对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社会进步。结合美国历史上的高等教育资助法,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认为,奥巴马的提案显示出政府管得过宽,但已有的佩尔助学金项目又能证明,这一提案符合政府推行教育资助的逻辑。

尽管如此,抛开政治的考量,就奥巴马最近提出的“社区学院承诺计划”提案,仍有许多怀疑论调:就现实可能性而言,奥巴马的提案是否有机会获得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批准?社区学院学费等的教育成本负担是否应该转嫁给公民个人?

(编译自《奥巴马的免费社区学院计划激起有历史性意义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动和勇气》“Obamas Free-College Plan Evokes Spirit of Historic Higher-Ed Acts,By Jack Stripling”)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篇4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题目:改革开放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本科0202班

姓名:王惠丽

学号:02950227

导师:朱宗顺博士

改革开放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

一、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学前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九五”时期以来,随着基础教育地方化政策的深入实施,民办学前教育受到了中央政府的积极倡导,而且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形成了它与初等、中等、高等各级民办教育规模发展的态势,在增加教育供给,提供教育选择等方面扮演着活跃而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对于规范地方各级政府的管理行为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加以研究,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教育政策,加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规范

1983年,教育部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国家,发展幼儿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此类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加上民办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中小学来说,办园模式灵活,因此民办学前教育逐渐发展起来。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成为了规范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法规性文件,教育部和相关部委也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的行政规章,也是与民办学前教育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在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地方人大、政府及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也制订和发布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和规章。在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就颁布了《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到目前为止,我省至少有五分之三的县市制订了有关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政策。在众多类型的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的民办学前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也促进了民办教育的积极和规模发展。

(二)推动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理性发展

但从现实看,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于民办幼儿教育依法办园的需要。因此,规范民办学前教育、完善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仍然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民办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设;二是各级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化;三是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行为的规范化,而要达到理想的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有赖于教育政策的分析和理解。本论文主要是分析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地方人大和各级政府已有的民办学前教育的规章和政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分析有关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针对其中的不合理处提出意见,将其中的先进成分加以重点阐述和宣传,结合民办学前教育的实际,倡导拟订相关民办学前教育促进和完善的法律,进一步完善民办学前教育政策,促进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理性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的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将这一段历史作一回顾,因为要研究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就应先了解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发的兴起,也带动了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使得民办学前教育同其他各类教育一起开始复苏。对于这二十余年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比较公认的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分为:整顿恢复及孕育阶段(1978—1983年),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初步发展及探索阶段(1983—1997年),即《意见》后到《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发表前、积极发展与繁荣阶段(1997至今),即《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发表后至今。(胡卫,1996;蔡迎旗,2003)

(二)关于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各阶段政策的研究

伴随着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不少的政策,各阶段的政策也各有不同,国内学者牟阳春主编的《2002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对各阶段的政策做了系统和完整的归纳和整理,是比较权威的专业著作,此书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阶段: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 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为“社会力量”向教育领域渗透提供了政策性的支持,此后,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与单项的政策法规均积极响应,提倡民办幼儿园的兴办。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正式地鼓励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它为民办学前教育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第二阶段: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大量的民办幼儿园的建立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投入,更是一种实质性的参与,国家对它的政策虽然在内容上和第一阶段保持基本一致,但它所处的环境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它的价值基础在这个阶段有所改变,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国家对民办学前教育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支持,所以它既享受着市场的厚爱,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而在数量上的增长和领域中的扩张都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十六字方针。

第三阶段: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了质量问题和公平竞争的问题,此时民办学前教育的价值基础不再是提倡民办幼儿园在数量上的发展,而是要求加强质量建设和师资建设,政策和法规也相应地变成了对民办学前教育的限制。

1997年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第三条指出:“社会力量办学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力量办学工作的领导,将社会力量办学事业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之后的《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教育机构的保障和扶持,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分别做了具体的规定,使繁荣发展的民办幼儿园有了制度保障和限制。

(三)关于国外私立学前教育政策的研究

对于民间力量的自主办学,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基本上在法律上予以承认,就现状而言,可以真正 摆脱政府影响的私立学校是微乎其微的。

程方平在《国外民办(私立)学校的宏观管理》中典型地介绍了英国的私立学前教育:

(1)私立幼儿园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对私立学校负有一般性责任,并有一定的义务保证这些幼儿园达到最起码的标准;(2)国家给予幼儿园以资助,但希望幼儿园不要过分依赖政府的资助和支持;(3)私立幼儿园对英国学校教育的对样性和有选择性的特点做出了重大选择,政府承诺保护并发展它的贡献,保障它的教育自由和权益。(《把学校办得更好》The Better Schools)。

在2002年民办学前教育绿皮书中,介绍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券政策,它改变过去儿童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公立幼儿园就读的作法,通过政府补贴学费的方式,由家长决定孩子上的幼儿园及学校。民意调查显示,教育券获得了40%—50%的支持率,保守人士比较倾向于支持教育券,而自由人士则倾向于反对,美国内发生了教育券纷争,经民意调查显示它的支持率上升。它作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多得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程方平,2003)

国外私立学前教育的政策虽都具各国特色,但作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处于不够规范状态的中国,它们的政策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通过查找资料,收集大量有关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规划信息,以科学、严密地论证和阐述国家有关的意志和决定;与其他阶段的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可以更好地研究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政策。

(二)纵向比较研究方法:以时间序列的纵断面展开,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内的发展变化,强调 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运用此方法,通过对不同时期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分解和解读更加细致和全面地了解各个法规、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可以深刻地从中总结出有利于它发展和进步的有关经验,指导以后的政策趋于完整和具有针对性。

(三)横向比较研究方法:对同时存在的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过中外有关民办幼儿教育政策发展 的比较分析,更明确国内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指引;国外的私立教育和国内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们的政策也是有各国特色的,在全球发展一体化的环境下,能够吸取国外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也体现了此研究方法的意义所在。

四、论文框架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1、民办学前教育的概述

1.1民办学前教育的定义

1.2民办学前教育的特点

2、改革开放后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3、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各阶段中的政策转变及分析

3.1第一阶段整顿恢复及孕育阶段(1978—1983年)

3.1.11982年《宪法》

3.1.21983教育部发布的《意见》

3.2第二阶段初步发展及探索阶段(1983—1997年)

3.2.1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

3.2.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2.3 《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

3.3第三阶段积极发展与繁荣阶段(1997至今)

3.3.1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3.3.2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4、目前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4.1 民办学前教育的政策规范只是处于民办教育大环境下,而未独立地对它自身出台相应的政策,从而有碍于民办学前教育的研究;

4.2多类型、多主体的办学态势给民办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规范带来困难;

4.3尽管出台较早,但落实不到位;

4.4地区差异大,形式不同的地方性法规层出不穷,其作用须辨证对待

五、论文进程与问题

1、论文进程

2005.12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1—2 查找资料,加以考究

2006.3初步完成初稿

2006.3—4 修改初稿 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2006.4—5 论文答辩

2、在论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在过程中罗列出各时段的政策和法规,本人对它们的把握和分析可能会不到位,希望导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政策的问题偏行政,信息不是很多,不能达到面面俱到,论文中可能会有所遗漏和偏差。

六、参考文献

[1]蔡迎旗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回顾和思考》,载《学前教育研究》2003.7-8

[2]朱家雄、张婕著:《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展望》,载《事业发展与管理》2004.7-8

[3]房剑森著:《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胡卫、丁笑炯著:《聚焦民办教育立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黄滕、阎光才著:《民办教育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胡卫著:《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程方平著:《国外民办(私立)学校的宏观管理》,见《民办教育立法》2003年版

[9]朱立新著:《关于我国民办幼儿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28卷第4期

[10]牟阳春著:《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H.D.Dent著:《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82 Second edition

[12]瞿葆国著:《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 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实用要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车险改革政策 篇5

原保费计算公式:保费=(车价*费率+基础保费)*调整系数

新保费计算公式:保费=[基准纯风险保费/(1-附加费用率)]*费率调整系数

汽车保险新规定

车险实施新规:出险5次以上来年保费将翻倍

日,全市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设立咨询台,解答市民在金融消费时遇到的问题。随着今年实施车险新规,许多市民感到疑问和不解,成为现场咨询的热门话题。

理赔不足千元,续保费用竟然翻番

“我刚刚续保了今年的车险,商业险费用竟然比去年翻了一番,价格接近4000元。但我的车去年总共理赔了不到1000元,有两次还是划痕险出险,这合理吗?”昨日,市民张先生专程来到活动现场,咨询自己购买车险时遇到的问题。

对于市民的疑问,市保险行业协会财险部副主任陈玫霖表示,由于车险政策在今年刚刚调整,协会接到了不少市民关于保费上涨的咨询和投诉。“整体来看,主要是市民对于政策调整的细节还不是很清楚,以为是保险公司出现乱收费的现象。”她说。

根据今年实施的车险新规,如果车辆上一年出现多次理赔将按次数相应上浮费率,出险1次保费不打折,出险2次、3次、4次保费分别上浮25%、50%、75%,出险5次及以上保费将翻倍。

反之,1年不出险的话,保费可享受8.5折优惠,2年享受7折优惠,连续3年则可享受6折优惠。“一些车主出现一些小刮小蹭就立即报案,一次理赔不过几百元,但由于报案次数过多最终导致保费大幅上涨,确实有些得不偿失。” 陈玫霖说。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汽车保险新规有什么不同。

选车险品种、报案前还得细算账

对于车险新规实施的影响,陈玫霖介绍说,新规的出发点是规范车主的驾驶习惯,不要因为有保险就可以随意开车。只要谨慎小心驾驶,出现小刮小蹭自己掏钱维修,来年优惠的保费能省下不少钱。

“因为过去即使一年出个两三次险,续保时依然能享有一定折扣,但如今只要出险一次,来年的保费就不会再打折了。”陈玫霖说,“所以今后几百元的小事故,建议市民还是不要报案出险,遇上较大的事故时才有必要让保险公司出险理赔。”

新规的实施对市民选择商业车险品种也产生一定影响。业内人士建议,一些保额较少的险种已经不必要购买,如划痕险、玻璃险等。这些险种即使全额赔付也不过几百、上千元,但却要占用出险次数。“市民可以花几十元购买一款‘找不到第三方’险。”陈玫霖说,“如果车辆受损又找不到肇事方,同时又遭遇较大的损失,可以报案理赔。”

北京2022高考改革政策 篇6

统一高考招生改革

(1)统考科目

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

(2)英语考试

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安排在每年12月和次年3月进行,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3)成绩构成

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其中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即高校招生录取总分满分值为750分。

参加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录取的考生,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定2门,所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生成绩需达到合格。

(4)录取方式

实行高考志愿考后知分填报,普通批次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平行志愿投档。在总结本科二批与本科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经验基础上,将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除统一高考外,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包括高职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等形式,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逐步使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对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分别制定测试办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考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职生在文化课笔试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综合评价录取改革

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在部分高校探索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院校范围。

北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3门科目。

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1)考试内容

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

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要求为依据。

(2)考试科目及对象

所有科目均设合格性考试,考试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设等级性考试。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考试对象仅限当年参加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

(3)考试时间及成绩呈现形式

合格性考试时间

合格性考试中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艺术(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

合格性考试成绩呈现形式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全市不单独组织补考。

等级性考试时间

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

等级性考试成绩呈现形式

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分为5个等级,等级根据原始分划定,成绩当年有效,计入高校招生录取当年总成绩。

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6类更容易得高分考生

1、思维活跃的考生更有前途

解读:实际上,学科之间的边界在某些学段就是模糊的,高中又有各个学科综合的学习。而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所以,具备各学科、各板块知识融通能力的考生,更符合时代潮流。

高考中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方法的选择、解题时间的长短,就能够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因此,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未来善于穿越学科边界、进行融通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是最有前途的。

支招:今后,学生在高中阶段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迎战新高考,搞好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甚至对于今后参加工作都是有好处的。

2、广泛阅读的考生成绩更好

解读: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

由此可见,阅读能力成为多门学科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在理综、文综、数学等多个学科也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强。尤其是语文卷的阅读试题,涉及古今中外各种作品。考生完整地读过和没有读过原著,最后的成绩绝对是不一样的。

信息时代和高校的人才选拔,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高考试题阅读量的加大,很好地贯彻了这个要求,并向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今后高考侧重于考查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积累和知识融通、应用能力,靠死记硬背和只熟悉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支招:要想让学生多读书,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同时,要教给考生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学会深度阅读,不断丰富并积累知识和能力。

3、动手能力强的考生更吃香

解读:北京市13个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科目按等级赋分,不再强调分数差异。

每科都除了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每个方面都包含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对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今后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支招: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考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让考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做中学”。

4、亲近传统文化的考生更受欢迎

解读:高考语文科目在语文基础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有较大变化,北京卷更加具有“京味”特色,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不只是语文,书法、匾额、对联、兵法、连环画、京剧、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内容在高考其他科目中都会出现。如思想政治等科目可能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了考生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传统文化教育能引导考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考生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考生接受德育和思想层面教育,考生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支招: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关注传统文化,学校也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考生可以在课余学习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曲艺、木雕、篆刻等课程,培育审美情趣,体悟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善于传递正能量的考生更受青睐

解读:近年来高考各科试题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素材,体现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甘愿为崇高理想献身的高尚品质的片段等,既旗帜鲜明,又与“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今后的高考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高考文科综合卷尤其是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将更加突出价值立意,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试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支招:老师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可以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并将之内化为行为准则;同时一定要增强“时事语文”意识,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

6、擅长逻辑思维的考生更有优势

解读:开放性试题将是未来高考的一大特色。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这种考查中,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的考生更有优势。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篇7

“县、乡两级管理”办法, 即县和乡管理基础教育, 县指导和监督乡级对义务教育的管理, 并提供必要的经费, 具体的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则由乡负责。权力下放, 地方办学积极性有效提升, 但教育经费投入主体下移至乡, 使乡级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大, 乡级政府进而将此负担转嫁给农民, 农村的负担进一步加大。乡级财政作为最基层、最薄弱的财政机构, 承担了最大份额的教育经费投入, 这导致了农村教师的工资拖欠问题。此外, 乡级和村级对于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不够明确、不够合理, 出现挪用或占用经费等乱象。

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制定背景

在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 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 无法维持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压力被转移到农民身上, 农民压力增大。尤其是在2000年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农村义务教育费附加等教育经费来源相应取消, 面对数额庞大的教育经费投入, 乡级财政的经费筹措渠道减少。为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进行与发展, 2001年, 中央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由乡级上移至县级, 形成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现行成效

(一) 改变了教育投入渠道, 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体制从根本上终结了“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等不规范现象, 使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更加规范,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步纳入公共财政, 县级负责主要的教育经费投入, 部分教育经费投入依靠国家或省政府转移支付。这种方式给予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 农民不用再自己筹资, 学校秩序得到了维护, 也减轻了农民供养孩子上学的负担。

(二) 建立了县级教师工资统一发放的保障机制

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建立以前, 由于乡级财政经费问题, 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很严重, 这导致教师流动性大、教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建立后, 教师的工资由县级财政直接拨发, 这保障了教师的劳动所得。尤其是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状况, 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得到保障, 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时存在的标准不一、时间不同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这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降低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 巩固了“普九”成果

自“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实施以来, 我国的辍学率大幅度降低。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次年开始实行, 农村地区开始逐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农村学生受教育应担负的费用减轻,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可获得免费教科书、助学金、寄宿生补助等。这种方式巩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 学生辍学率持续走低。

四、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尚存不足

(一) 区域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

由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采取“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 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取决于该县的财政实力, 因此, 能够投入教育的经费也存在差距。教育经费各县直接影响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提升, 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必然趋势。原本富裕的县 (市) 由于在教育上投入的财力多, 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更有助于教育的发展;而原本就财政收入少, 对教育投入少的县 (市) , 又会陷入“教育质量低、发展慢, 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

(二) 校际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

“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体制实行以来, 县内校际间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重也存在差异。县级政府对县城学校的投入多于乡村学校, 对教学质量好的学校的投入要高于质量较弱的学校, 这种校际间经费投入的不均衡会带来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影响在不同学校就读的学生的平等的受教育权。

(三) “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制度给县级财政带来的压力过大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主体由乡级财政上移至县级财政, 虽解决了“以乡为主”时的乱收费问题和教师工资问题, 但其责任主体的重心仍偏低, 县级财政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样存在捉襟见肘的难处。普及义务教育以来, 学校除少许的学杂费收入外, 其他几乎开支都靠财政拨付, 而县级财政的收入较之教育经费的开支而言也并不乐观。

五、“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政策改革建议

(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重心应上移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不应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担交给财力较弱的县级财政, 这势必造成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域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中央财政应将“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重心适当上移, 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而不单单是转移支付。部分发达国家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心上也有所上移, 比如, 法国农村公共教育政府投资主体从市镇上移至中央, 德国从市镇上移至州, 美国亦从地方学区上移至州等。这些国家的经费体制调整为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主体重心调整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 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

县级财政收入大多数会被用于发展经济, 对于教育事业这种投资周期长且收益无法计量的事业, 财政投入仍有提升空间。各级财政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是民生大计, 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软实力。发展教育需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 教育资源的充足均衡发展, 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根基, 对整个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夯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基础, 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发展。

(三) 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应建立横向扶持机制

针对义务教育各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很多国家都采取了横向的扶持机制, 比如, 德国经济发达的州会扶持经济不发达的州, 尤其在教育经费投入问题上, 通过横向转移支付改善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在不同区域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如果只依靠“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体制,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不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我国应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横向转移机制, 东部发达地区, 比如, 江苏、浙江等省份应向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提供经济扶持, 使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缺口得以补上。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是提升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基, 关系着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由过去的“以乡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 杜绝了“以乡为主”时期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等现象, 但现行的“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政策同样存在区域间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完善措施, 是教育财政政策进一步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篇8

【关键词】医学生 形势与政策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5-01

近年来,随着从医环境的日益复杂,医患关系的紧张,未来从医人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而医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和专业特点,对其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传统文化知识与当前的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一、高等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培育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不仅要求其掌握医学知识的具有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医德素质培养有着更明确、更高的要求,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教育他们认清当前形势,特别是与其切身相关的医疗改革、医患关系、医生规培等的社会现实和政策的解读,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将道德规范、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形势与政策》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对课程认识不足,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医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等特点为一身的自然科学,学制长、成本高、学习任务重,学生职业指向明确,容易造成学生进入学习功利化的误区,认为对工作有帮助的课程才会认真学习,而未认清楚公共必修课的隐性作用。调查显示:85%以上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助益性认识不足,58%学生认为课程“空洞、说教”,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无关,因此表现无所谓、甚至抵触情绪。

(二)从教学内容和形式看,《形势与政策》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一方面,大学环境相对宽松,不同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碰撞,学生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化,自主意识强。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跟不上更新速度,授课内容过于笼统,挖不出深层次的内涵和本质要点,更不能结合医学生的学习、工作、职业实际情况,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说深说透;教学形式上也基本上是“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导致理论脱离了实际,无法很好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因此,无法提高学习兴趣,课程教育效果不显著。

(三)从师资队伍看,《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薄弱,能力亟待提升

目前《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师资队伍来,兼职教师居多,多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客观上造成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同时,一些医学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学不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高。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性强、多变性大、无固定的教材等原因,给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一定难度,教师理论灌输意识强,实践能力培养意识弱,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得不到相应提高。

(四)从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看,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得不到有效激励

医学院校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价体系,缺乏有效考核,教学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督和激励,工作责任心、教学实效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闭卷(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开卷(盲目抄书、材料无自己见解)、论文(拼接和抄袭)、实践(形式化简单化)等形式进行考核,于学生的思想、职业素质无益,学生提不起兴趣,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刺激也有限。

三、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改革的有效途径探讨

(一)从学生主体来看,把握主体认知的内在需求,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国内外形势调整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教学。例如,可根据学生文理背景不同,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文科医学生具有更好的文科知识和政治理论修养,因此教学内容可以更深入、逻辑和抽象性可以设置更强。

(二)从教师教学来看,强化内容针对性,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

1.在教学准备上,针对对象与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深度的授课教案

教师需要做好课前调查准备工作,分析学生的年级、学科背景特点、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实际需求,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在教育部有关形势与政策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形策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形势把握政策,解决学生在向医生角色转换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和现实困惑。

2.在教学内容上,强化授课内容针对性,增加实效性和时效性

授课内容既要符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又要结合医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关注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如可分析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医疗卫生技术的新进步;针对医学生对2014年国家卫计委7部门联合出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迷茫和由于不理解政策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教师都可进行内容实际,让医学生感受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贴切性。

3.在教学实践上,丰富教学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方面,在以讲授法为主的授课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使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把要阐述的道理和具体平实的事例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可大胆尝试典型案例、PBL教学方法等,增加学生课堂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课程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授课手段上,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用网络课程与资源,以课程网站为教学延伸提高信息量,进行开放教学,同时,还可在网站上开设“热点问题”等专栏以补充有限的课堂内容,形成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从考核评价方式看,创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灵活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和健全教学督导、教师和学生的三级评教考评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估,主要从教师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主体需求、教学手段是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的是否有效实现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不同主体参与课程质量评价,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起到了监督和约束作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教师发现不足,进行教学整改。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应积极推进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既侧重考查基本理论知识,对热点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的扩展性知识、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兰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探讨[J]创新教育,2014(8)

[2]肖慧欣.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态度调查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上一篇:学校保安的述职报告下一篇:梧州中考作文题目及:我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