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法律建设论文(精选8篇)
本文认为从法规建设视角来诠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再从历程中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如此来审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制定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胡晶晶 聂伟 许祖禄 作者单位:胡晶晶(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
聂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许祖禄(深圳旺德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关键词:国内,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特殊教育法律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该领域研究成果持续增长, 促进特殊教育法律建设体系的形成, 对特殊教育立法实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总体状况
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主要表现为专著和论文, 由于专著总体数量有限、不具有样本作用, 而论文数量和类型较多,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能直观反映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态势, 本文仅选取论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中国知网以“特殊教育法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截至2014年12月23日共有文章21079篇。从成果数量看, 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1990年以前, 成果增长极其缓慢, 每年发表的成果数量都少于40篇, 有的年份较上一年甚至有所降低。从1990年开始, 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 除1996年、2010年较上一年略有下降和2014年未完全统计外, 保持年均10%以上增幅, 2013年成果数量为1990年的76.8倍 (见表一) 。
从研究层次看, 研究成果中属于基础研究、政策研究、高等教育、行业指导和应用研究范畴的, 分别为11647篇、1634篇、834篇、1930篇、264篇, 其他均属于公报文稿、科普宣传、文艺作品等, 与特殊教育法律建设关联度较小。在上述范畴中, 政策研究与法律建设联系最紧密, 但此类成果数量仅1634篇, 占总数的8.1% (见表二) 。
注: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数据整理。
从基金资助看, 获得资助的共有762篇, 占总数的3.8%;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有559篇, 获得省部级基金资助的有134篇, 获得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社科基金等市厅级基金资助的有69篇 (见表三) 。
注: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数据整理。
综上可见, 1990年以来, 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总体研究层次偏低, 相关高层次成果比重很小;获得基金资助的成果比重更低, 其中又以国家级基金占比较大, 既反映出国家正大力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又反映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推动力度不一, 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
二、特殊教育法律建设代表性研究成果概述
(一) 国内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
1. 条文解读。
唐淑芬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随班就读、教师待遇、学校运转等五个方面, 全面解读新《义务教育法》中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内容[1]。顾定倩、陈琛比较了新旧《义务教育法》, 肯定了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进步, 指出了还存在教育对象界定、“残疾人”概念等比较混乱的问题[2,3]。
2. 体系分析。
刘春玲、江琴娣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由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五个层次构成[4]。陈久奎、阮李全认为立法层次低、缺乏专门性立法, 现行法律规范过于原则笼统、缺少特有制、度操作性不强等是我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主要问题[5]。于靖指出存在立法程序和法律用语不规范、特殊教育司法制度薄弱的问题[6]。包万平等认为, 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的缺陷主要是法治环境不完善、行政领导不到位、法律难以贯彻等[7]。刘全礼认为特殊教育法律建设更重要的问题是执法不严, 监督和追责机制不完善, 导致残疾人教育状况不容乐观[8]。
3. 建设方向。
邓猛、周洪宇认为由于缺乏法律切实保障, 特殊教育发展过于依赖行政推动, 应尽快起草通过《特殊教育法》[9]。孟万金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条文比较分散, 制定《特殊教育法》是当务之急[10]。汪海萍详细论证加强特殊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认为特殊教育立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11]。汪放着重讨论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和实现途径, 并提出制定特殊教育法、开展立法研究、提高立法质量、保障家长参与和呼吁权利、加大政府执政力度等五点建议[12]。
(二) 境外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
境外尤其是发达国家 (地区) 特殊教育法律完备、理念先进, 吸引了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
1. 美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
杨柳认为美国对残疾的认识更具人性化, 对残疾人的教育目标和原则更明确, 充分调动家长、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教育事业, 改善残疾人教育效果[13]。于松梅、侯冬梅着重分析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中零拒绝、无歧视性评估、个别化教育、最少限制环境、合法的程序和家长参与等六条基本原则及特殊教育理念[14]。黎莉分析残疾婴幼儿早期干预的规定, 认为我国应加快制定早期干预的法律法规, 重视早期干预理念建立与推广[15]。崔凤鸣、林霄红等人对比分析有关高等教育规定, 指出我国对残疾的观念认识应进一步改进, 在立法技术上应增强操作性[16,17]。高杭指出我国应注重特殊教育立法, 形成完备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 增强可操作性[18]。肖非、李继刚认为司法判例是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 对推动立法进程、解释说明和补正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我国加以借鉴, 在特殊教育领域引入判例制度[19,20]。
2. 其他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法律建设。
苏雪云认为加拿大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比较完备, 特别是地方政府颁布的具体法律对保障残疾人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21]。牟玉杰认为丹麦特殊教育法律直接反映从隔离式教育到一体化教育的变化, 贯彻“正常化”理念和融合教育模式[22]。赖德胜认为英国特殊教育法律注重对有特殊教育儿童的评估和鉴定工作, 强调家长参与和不同教育阶段间的衔接服务[23]。黄霞认为韩国《特殊教育法》具有对象细化扩充、无偿教育年限扩大、重视残疾人终身教育、保障学生与家长的权利等突出特点[24]。张继发、李贤智认为台湾《特殊教育法》多部门协商、重视专家作用等经验值得借鉴, 具有责权细化、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独特优势[25]。
三、特殊教育法律建设趋势展望
上述现状及相关观点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法律建设趋势, 是我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需要把握的。
(一) 注重法律文本, 更注重司法实践。
总的说来, 我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中都有相关规定, 覆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 层级体系和内容体系基本形成;存在诸多不足, 很多学者提出应制定《特殊教育法》。但法律的生命在于公平, 效力来自于落实, 在注重法律文本建设的同时, 更应注重强化司法实践。现有一些法律条款之所以被诟病, 很大程度上是因规定笼统宽泛、难以操作。
(二) 注重形式公平, 更注重实质公平。
形式公平是制定统一的客观标准, 实质公平则是制定的标准兼顾不同个体的情况差异并将差异影响降至最低。我国现有特殊教育法律虽然规定残疾人同普通人一样有享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 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残疾人与普通人的客观差异, 在入学年龄、在校年限、办学形式、学校设置及布局、师资培训等方面仿照普通教育的痕迹明显, 没有消除客观差异带来的影响, 离实质公平还有不小差距。
(三) 注重普适教育, 更注重补偿教育。
关键词: 国内特殊教育 法律建设 研究述评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特殊教育法律建设逐渐受到重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持续增长,促进了特殊教育法律建设体系的形成,也对特殊教育立法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总体状况
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主要表现为专著和论文,由于专著总体数量有限、不具有样本作用,而论文数量和类型较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能直观反映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研究状况和发展态势,本文仅选取论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中国知网以“特殊教育法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4年12月23日共有文章21079篇。从成果数量看,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线:1990年以前,成果增长极其缓慢,每年发表的成果数量都少于40篇,有的年份较上一年甚至有所降低。从1990年开始,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除1996年、2010年较上一年略有下降和2014年未完全统计外,保持年均10%以上增幅,2013年成果数量为1990年的76.8倍。(见表一)
从研究层次看,研究成果中属于基础研究、政策研究、高等教育、行业指导和应用研究范畴的,分别为11647篇、1634篇、834篇、1930篇、264篇,其他均属于公报文稿、科普宣传、文艺作品等,与特殊教育法律建设关联度较小。在上述范畴中,政策研究与法律建设联系最紧密,但此类成果数量仅1634篇,占总数的8.1%。(见表二)
从基金资助看,获得资助的共有762篇,占总数的3.8%;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有559篇,获得省部级基金资助的有134篇,获得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社科基金等市厅级基金资助的有69篇。(见表三)
综上可见,1990年以来,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总体研究层次偏低,相关高层次成果比重很小;获得基金资助的成果比重更低,其中以国家级基金占比较大,既反映出国家正大力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更反映出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推动力度不一,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
二、特殊教育法律建设代表性研究成果概述
(一)国内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研究。
1.条文解读。唐淑芬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随班就读、教师待遇、学校运转等5个方面,全面解读了新《义务教育法》中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内容[1]。顾定倩、陈琛比较了新旧《义务教育法》,肯定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进步,指出还存在教育对象界定、“残疾人”概念等比较混乱的问题[2-3]。
2.体系分析。刘春玲、江琴娣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由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五个层次构成[4]。陈久奎、阮李全认为立法层次低、缺乏专门性立法,现行法律规范过于原则笼统、缺少特有制、操作性不强等是我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主要问题[5]。于靖指出存在立法程序和法律用语不规范、特殊教育司法制度薄弱的问题[6]。包万平等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的缺陷主要是法治环境不完善、行政领导不到位、法律难以贯彻等[7]。刘全礼认为,特殊教育法律建设更重要的问题是执法不严,监督和追责机制不完善,导致残疾人教育状况不容乐观[8]。
3.建设方向。邓猛、周洪宇认为由于缺乏法律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行政推动,应尽快起草通过《特殊教育法》[9]。孟万金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条文比较分散,制定《特殊教育法》是当务之急[10]。汪海萍详细论证了加强特殊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特殊教育立法已经具有一定基础[11]。汪放着重讨论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的公平问题和实现途径,并提出了制定特殊教育法、开展立法研究、提高立法质量、保障家长参与和呼吁权利、加大政府执政力度等五点建议[12]。
(二)国外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研究。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特殊教育法律完备、理念先进,吸引了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
1.美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杨柳认为美国对残疾的认识更具人性化,对残疾人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更加明确,充分调动家长、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强化了残疾人教育的效果[13]。于松梅、侯冬梅着重分析了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中零拒绝、无歧视性评估、个别化教育、最少限制环境、合法的程序和家长参与等6条基本原则及其特殊教育理念[14]。黎莉分析了残疾婴幼儿早期干预的规定,认为我国也应加快制定早期干预的法律法规,重视早期干预理念的建立与推广[15]。崔凤鸣、林霄红等人对比分析了有关高等教育规定,指出我国对残疾的观念认识应进一步改进,在立法技术上应增强操作性[16-17]。高杭指出我国应注重特殊教育立法,形成完备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增强可操作性[18]。肖非、李继刚认为司法判例是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对推动立法进程、解释说明和补正法律具有重要作用,建议我国加以借鉴,在特殊教育领域引入判例制度[19-20]。
2.其他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法律建设。苏雪云认为加拿大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比较完备,特别是地方政府颁布的具体法律对保障残疾人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21]。牟玉杰认为丹麦特殊教育法律直接反映从隔离式教育到一体化教育的变化,贯彻了“正常化”理念和融合教育模式[22]。赖德胜认为英国特殊教育法律注重对有特殊教育儿童的评估和鉴定工作,并强调家长参与和不同教育阶段间的衔接服务[23]。黄霞认为韩国《特殊教育法》具有对象细化扩充、无偿教育年限扩大、重视残疾人终身教育、保障学生与家长的权利等突出特点[24]。张继发、李贤智认为台湾《特殊教育法》多部门协商、重视专家作用等经验值得借鉴,具有责权细化、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独特优势[25]。
三、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趋势展望
上述现状及相关观点,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法律建设的趋势,也是我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需要把握的。
(一)注重法律文本,更注重司法实践。
总的说来,我国特殊教育法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中都有相关规定,覆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层级体系和内容体系基本形成;存在诸多不足,很多学者提出应制定《特殊教育法》。但法律的生命在于公平,效力来自于落实,在注重法律文本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强化司法实践。现有的一些法律条款之所以被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规定笼统宽泛、难以操作。
(二)注重形式公平,更注重实质公平。
形式公平是制定统一的客观标准,实质公平则是制定的标准兼顾不同个体的情况差异并将差异影响降至最低。我国现有特殊教育法律虽然规定残疾人同普通人一样有享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残疾人与普通人的客观差异,在入学年龄、在校年限、办学形式、学校设置及布局、师资培训等方面仿照普通教育的痕迹明显,没有降低客观差异带来的影响,离实质公平还有不小差距。
(三)注重普适教育,更注重补偿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的法律可分为两种,一是随机模式,即教育机会是许多可能性的后果;二是累积模式,即后天的机会能够弥补以往的缺憾。前者蕴含预防理念,后者则秉持补偿理念[26]。我国基本实现了普适教育,包括残疾人群体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有受教育机会,但群体特征性教育补偿机制还尤为缺乏。如果对处境不利人群的教育沿用不干涉政策,则类似群体可能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补偿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内生制度。
参考文献:
[1]唐淑芬.学好新义务教育法,推进特殊教育事业新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
[2]顾定倩.对《义务教育法》有关特殊教育条款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3]陈琛.新旧义务教育法中残疾人教育相关规定之比较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8(5).
[4]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42.
[5]陈久奎,阮李全.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6]于靖.中国特殊教育立法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
[7]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8]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4-96.
[9]邓猛,周洪宇.关于制定《特殊教育法》的倡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5(7).
[10]孟万金,刘在花,刘玉娟.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儿童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公平——六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7(4).
[11]汪海萍.论加强特殊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特殊教育,2007(7).
[12]汪放.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32-37.
[13]杨柳.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6).
[14]于松梅,侯冬梅.美国《障碍者教育法》的演进及其特殊教育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15]黎莉.美国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法律法规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16]崔凤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17]林霄红,吴若飞.中、美“残疾人高等教育法”比较[J].红河学院学报,2008(4).
[18]高杭.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法理、实践及其公平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19]肖非.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发展——历史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4(3).
[20]李继刚.美国特殊教育判例法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9).
[21]苏雪云.加拿大特殊教育立法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
[22]牟玉杰.丹麦特殊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12-13.
[23]赖德胜,赵筱媛.中国残疾人就业与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8:113.
[24]黄霞.韩国新特殊教育法述评[J].现代特殊教育,2008(12).
[25]张继发,李贤智.台湾《特殊教育法》立法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2).
课型:新授主备人:程显山审核人:王复兴学习目标;1.知道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及意义
2.理解认识法律监督的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3.掌握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方法和意义,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52——59页,找出下列问题: 1.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及性质是什么 2.法律监督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是什么 3.公民依法享有监督权的行使方式
4.青少年应怎样承担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 5.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意义? 6.怎样落实依法治国?
三、学生交流问题答案,教师讲解纠正,学生巩固记忆所学问题
四、当堂练习
1.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2.中学生作为国家的小主人,有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要正确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要正确行使监督权。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行使监督权的是 ① 直接竞选人大代表②通过新闻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③张贴大字报,宣传自己的主张和建议④向让人大代表反映情况。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违法必究D依宪治国 4“.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的享有义务教育”。提出此建
议的是北京严里小学六年级学生陈彦宏。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改委颁
发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公民建言献策奖。陈彦宏的行为 ①是依法履行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建议权② 是关心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③ 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关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④ 表明了我国普通公民开始享有立法权
2..2010年三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到新华网,与网民直接沟通,听取民声。引发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广大网民积极建言献策。许多市民就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总理也给予了肯定和高度重视。
(1)请简要评析广大网民的行为。
(2)作为烟台市市民,假如你对烟台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好的看法或好的建议,你会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你的批评权和建议权?
法律系高度重视学院开展的学风建设月活动,精心筹备,策划宣传,把学风建设月活动落到了实处。通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圆满完成学风建设月活动方案的各项日程安排,开展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活动。取得一定成果,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
法律系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XX担任组长,副主任XX、党总支副书记XXX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有法律系辅导员XX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针对当前我系学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纪律,提高学习质量。活动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月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带头和骨干作用,模范遵守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系团总支、学生会,负责检查考勤情况、寝室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二、校园文化活动
1、学生动员会
为了配合学校的学风建设月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9月2日上午,法律系在XXX召开了新学期学风动员集体班会,传达院系学风建设月活动方案和精神,对各班级提出要求。要求各班分别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宣传,围绕系学风建设月计划,制定本班学风建设月活动计划。鼓励各班级开展有特色有创意的学风建设月活动。
2.、学习交流会
9月5日下午,法律系辅导员XX老师带领10、11级的学长、学姐来到东校区,与12级法律系全体同学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这次交流会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学长、学姐向大一同学展示团队的实践成果,并与学弟学妹讲述实践过程中感人的故事;其次是法律系团总支部副书记XXX分享前往韩国进行大学生交流会的幸福时光,并且鼓励大一同学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勇于锻炼自己,展现自我。希望学弟学妹能够在大学期间度过美好时光。
3.、建设良好学风,形成优秀班风
9月6日法律系10、11级四个班分别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这次的团日活动主要形式包括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让全班同学将学风建设与学习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科技、文化创新、文明宿舍创建等结合起来,是同学们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分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明确学风建设的工作的指导思想。促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迟到、不早退;促进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发动同学积极参加校内、系内、班内各种活动,提升自我能力,丰富大学生活。
4.、考察学生考勤情况
准时上下课是学习的基础,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法律系为了监督同学们按时到课,督促同学学习,总结了9月份的考勤状况。
5、征文活动
要想真正搞好学风建设还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自身改变学习
态度开始,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这才是学风建设活动的重中之重。为了让那个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法律系在9月15日举办征文活动。这次征文年活动主要有10、11级的四个班的同学参加,作品上交率80%。从中选取一部分由XX、XXX老师指导修改,作为参赛作品。
6、加强宿舍管理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风建设,创造整洁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9月23日中午,法律系主任XXX,党总支副书记XXX以及十余名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了学习型宿舍的检查和评比活动。此次活动,由法律系学生会生活部组成检查小组,教师和学生代表根据宿舍卫生、学习成绩、文化建设、宿舍和谐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评选出四个学习型宿舍,以鼓励其他宿舍共同进步。
7、辩论赛
为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深化学院“学风建设”活动,9月26日下午,法律系在XXXX举办“学习与打工”主题辩论赛。团委书记XXX、党委学工部组织员XXX、学生处思想政治办公室XXX,法律系主任XXX,以及法律系XX、XXX和XXX老师受邀担任评委。法律系两个年级的150余名学生参加了辩论会。此次辩论赛,基于上学期我校大规模的学生现状调查数据,主要是针对“学习与打工”两者之间利弊关系,以期让同学在新的学期中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社会实践意识。
三、存在问题
1、考勤问题。
课堂出勤率是教学的一个大难题,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上课吃东西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2、征文抄袭
在收集征文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有抄袭现象。
3、宿舍问题
女生宿舍问题主要是杂物摆放,男生宿舍问题主要是吸烟、异味。
四、解决办法
1、针对考勤问题,法律系出台了《法律系———学生考勤实施办法》,抓课堂出勤,严格请、销假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奠定基础。
2、抄袭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法律系老师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式与这些同学进行有效沟通。提升学生的责任心,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
3、解决宿舍问题,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定时检查宿舍卫生,在宿舍楼道内张贴吸烟有害健康标语,开展禁烟宣传。
五、总结
学风,就是学习风气。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前提。学风也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额外风气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法律问题以案说法,最易为农民所接受。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有线广播、地方电视台、网络、学校、农贸集市等,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栏,设立法律咨询点,调解各种民事纠纷,并抓住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加快发展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改善农村地区的人文环境,引导和丰富农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促进法治文明的进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法律文化的构建是其重要组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应该是现代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应当是继承民族精神、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它与当代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伴而生。先进文化引导农民接受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传播进步的思想理念,弘扬民主平等的法治精神,建构日新月异的法治文明。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当逐步加大对各项社会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倡导培育健康的乡村文化,减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对农民的侵蚀。我们所倡导和弘扬的法律文化,将积极促进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积极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推动执法环境的改善,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村乡镇的执法者更好地公正执法、严肃执法;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更好地学法、知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弘扬这样的法律文化,就是弘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现代法律文化只有与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才能在发展完善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第三,改善乡镇政府的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确保乡镇各项工作的依法管理,加大对乡镇干部权力的法律制约和监督,在法治实践中努力树立法律正义。执法环节对目前农村地区法治环境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普法与执法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一些农村乡镇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从执法这个环节入手,才能尽快提高乡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进而树立起农民对实行法治的信心。虽然经过了长期普法,屡次培训,但至今仍有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法制观念不强,对法治的理解常常偏于自上而下的“治”,即更多地将“法”作为治理老百姓的手段,未能很好地维护农民应有的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在农民心中的权威地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乡镇、村干部的法律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与农民切身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考核,不过关的坚决不让上岗,以此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要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政务,提高透明度,从依法办事做起,建立起农民对乡镇干部的信赖,逐步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要采取有力的手段教育和警醒少数乡镇干部,畅通监督渠道,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开始来逐步改善乡村的法治环境。要强化多方位的执法监督,加大对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进一步规范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纠正一些执法中的偏差,这是改善当前农村基层的干群关系、提高政府威信、取信于民、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迫切需要。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行政务公开,这对方便社会各界和群众进行有效监督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让农民享受到实行法治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参与法治实践才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现代法律文化的社会氛围才能在千百万人的实践参与中的逐渐形成。法治国家的建立,必须以法理社会为前提,而法理社会呼唤着法律文化的建设。营造农村地区良好的法治环境,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在乡村的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的法治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文明的程度,创造一片繁荣安宁的小康农村乐土。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法律人才为目的,借用医学上的诊所概念和方法而实行一种开放性的法律教育方法,强调从实践中学习,最为理想的就是学生在诊所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处理真实的案件,而从办案中学到大量的重要的其无法从课堂案例分析中学到的重要技巧和法律思维。法学院的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法律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代理真实的案件,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让学生从法律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
显然,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方式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正呈现出逐渐融合、吸收的态势,我国一些大学的法学院在传统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诊所依托人大的“大学生志愿法律援助中心”和“人大刑事法律科学中心”重点突出刑事法律;清华大学的法律诊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重点,武汉大学以行政诉讼法为授课重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律诊所则更突出反家庭暴力和环境保护的内容。自2000年开始,福特基金会一直致力于诊所式法律教育项目在中国高校法学院、系的宣传和推动工作,2002年7月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在珠海成立,至2006年4月,全国已有45所高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笔者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发展必将对完善我国法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法学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实现与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法律人才,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行动中学习”也为我国法律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的思考。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功能
1. 法律角色的体验
诊所式法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体验环境,实际的法律问题就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有机会扮演各种可提供实务经验的法律角色。在这样的实务背景下,事实充满变数、当事人的意愿模糊不清、法律适用具有争执性甚至遭遇司法失范现象等,这些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要求他亲自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不仅要关心案件的成败,也要关心当事人的感受及其他所有关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真切体认法律角色的行为特点、执业环境等,这将为其日后的执业搭建一个顺利过渡的平台。
2. 综合技巧的提升
诊所式法律教育中,指导教师采用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课堂内的教学主要采用角色模拟、互动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方法;课堂外则一般把学生置于“律师”的角色,让学生学会“像律师那样思考”,办理真实的案件。这就超越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教师将指导学生如何了解“法的空间”中各行为之间的互动以及不同法律职业(尤其是律师职业)的行业特点、行业技巧,向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正式接触调查取证、谈判调解等程序操作,熟悉司法实务,掌握与当事人和法官的沟通技巧,并感受到以知识服务社会的成就感,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3. 职业道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趋利性、多元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意志薄弱者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很容易失去自我,因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强化非常必要。学校有责任使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就逐渐培养起职业尊崇感及道德感,认真考虑今后可能遇见的道德挑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法律诊所教育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使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增强其实现社会正义的崇高使命感。实践过程中当学生遭遇权大于法、司法腐败或不正当引诱等社会失范现象时,教师即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筑抵御诱惑的心理防线,避免学生接触复杂社会后迷失自己。
三、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结合
1.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学生共同探索
在传统法律教育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远比案例复杂得多,学生仅凭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学生作为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要完成接待当事人、分析案情、调查取证、查阅资料、参与庭审等一系列活动,在诉讼的各个环节,还可能遇到各种难题和挑战,这在课本上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需要师生共同探索,通过教师对一般办案技巧的讲授和学生对具体案件的办理的结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完成了代理,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从中汲取相当的教学经验,实现了教学相长。
2. 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内外并重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地点大大超出了课堂,扩展到了法庭、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甚至包括看守所、取证场所等等,这些地点都可以成为生动的教学“课堂”。在这种教育形式下,学生被置于真实的环境中,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司法实践,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课堂上有限时间内所学的知识很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寻找自己在隔离开的部门法教学当中没学到的东西,或者相互讨论、向老师请教一些在课堂上讲述过而又不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知识,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到的知识远比消极接受灌输得到的知识牢固得多。
3. 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法律教育的真谛应当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合格的法律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但是传统法律教育使得法学学生不可缺失的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办案能力等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这是我国当前法律教育的一个遗憾。吸收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优势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学生在承办真实的案件过程中,要接触社会现实,完成从收案到结案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这些参加实务的经历无疑会大大增强他的法律工作能力,在磨炼和体验中逐渐成长,完成角色转换,在步出校门后能迅速适应职业要求,减少学习成本。
总之,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无疑是契合法律教育改革的理念的,对于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大有裨益。
摘要:中国传统的法律教育一直注重向学生传授法学基本原理和系统的法律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诊所式法律教育以其独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超越了传统教育的课堂局限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克服了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必将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法律教育,诊所式法律教育,结合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陈中泽.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借鉴[J].交通高校研究,2002(2).
[3]潘志学,石贤平.高职政法类专业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4]肖永平.法律的教与学之革命[J].法学评论,2003(3).
关键词:法律理性;法律教育;规划控制;体系研究
现如今我国法律教育管理体系得以不断改良修缮,法律理性内涵和教育模式研究,开始过渡转化为法学研究空间中的核心主题,大部分学术专家都主张透过法律理性和教育实际角度入手,将长期以来我国法律教育中的弊端问题整理完全。须知当法律教育时刻维持在职业教育层面之上,便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導功效。法律教育本身遗留较为深刻的内部二重悖论特征,包括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的冲突迹象等,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必将令法律教育基础性内涵、管理引导模式等内容交互错乱,无法精准地落实法律教育全新模式的改善指标。所以说,如今要做的,便是集中一切技术手段修缮法律教育理性效应,至此为法律理性管理和教育机制调试,提供便利支持条件。
一、法律教育和法律理性的基础内涵机理研究
(一)法律理性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理解,其属于公共法律理性体系中的一类结构单元,而在哲学视角中,理性又可细化出多类等级层次。依照美国学术专家罗尔斯认知结果补充论证,主要包括公共和非公共理性。首先,在开展司法审查体制构建活动中,法律理性一直被视为最高法院的标准信仰,在此基础上,法院一切职务履行才更加可靠。其次,法律理性和监管职责,令最高法院利用妥善的宪法解析方式,将一切个体意见充分的表达出来。最后,法院作为法律理性的最高示范媒介,主张利用公共论坛之上彰显法律理性的生动、控制功能。正是如此,法院过渡成为政治、法律理性管理体系中的标准分支结构,是法律理性创造的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产物。
(二)法律教育
其可以说是国家长期可持续推动法治建设进程的核心指导媒介,布置拓展形式五花八门,旨在全方位改良修缮学习主体的法律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技能、思维模式的形成结果等。具体教育管理方式,则是在课堂内部灌输案例指导纲要,同时组织学生定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内部进行实习等事务,可以赋予学生足够创新妥善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诊所式教育方针深度贯彻覆盖基础上,法律教育承接了全新历史使命,毕竟其对于法律工作人员法律信仰内化产生决定性作用,是法律人理性养成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科学化梳理法律理性和法律教育关系层次的措施内容解析
透过现阶段我国诸多法律理性实践项目观察分析,单位法律工作人员,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个人思想博弈,毕竟这部分价值判定结果,对于他们今后法律理性控制指标践行、今后职业发展前景、国家综合化法治建设地位等,都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说,任何法律工作人员都必须结合特定职业理性规则进行约束管理,在面对不同类型遭遇过程中,不单单需要借用平常人理性加以逐层调试,同时更要结合超出常人的理性思维来解决各类冲突性矛盾,事实证明,唯独贯彻落实标准化法律理性控制纲要,才能全面解决以往难以精细化推敲验证的案例内容,使得法律人拥有超前的法律专业素质。法律教育中相关人员必须时刻保留遵守以下法律特性:
(一)集中一切精力处理好法律理性教育研究事务
这是作为一类专业化法律工作人员必备的素质,唯独经过各类法律文件研究解读过后,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法律知识体系内获得关键性指导线索,同时配合法律理论的牵引,逐渐地在内心和思维结构中灌输理论的理性,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自然主动地凭借最新法律控制思维去解决眼前一切突发性问题。归结来讲,想要彻底转变为一类专业化法律工作人员,如若缺乏健全的理论功底和法律研读解析技能,一切决策将都遗留纸上谈兵之疑、所以说,法律理论作为时代的产物,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定和谐秩序调节,存在着极为深刻的指导功效。就是说法律教育的初始阶段始终是理论教育,而法律人的理性则是透过这部分理论理性着手布置拓展的。
(二)树立起坚定可靠的法律工作人员实践理性控制标准
法律这类学科保留十分显著的实践性,主张将纷繁复杂的法律知识流畅性地灌输到社会实践项目之中,可以说是一类引起人员无限骄傲感慨的艺术成就。作为一类优质化法律工作人员,不单单应该积累深厚的法律理论知识,同时要透过不同实践项目中搜集整理经验,毕竟法律滞后性隐患,会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社会矛盾危机。所以说,只有贯彻落实坚定的法律人实践理性态度,才能更为清晰地拆解验证不同案件内容,为国家法治管理绩效提供更为可靠的检验标尺,这同时也是博雅教育项目中,法律教育需要时刻加以重视的关键点。
另一方面,树立起标准化法律人职业理性控制体系。须知社会分工和职业化趋势同步衍生,与此同时,法律工作人员作为一类特殊化职业群体,历史悠久结果已经毋庸置疑,即便是追溯到罗马共和国历史阶段,也存在法律人阶层,这深深验证了现代社会中法律人职业特征的先进性,对于维护国民利益和国家标准化统治功效,有着极为强劲的指导功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理性和法律教育研究工作系统性较强,笔者在此提供的意见着实有限,日后仍旧希望法律人在不同实践项目中提炼整理经验,不断进行个人思维创新改造,更为细致地拆解分析最新国家法律知识。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我国法律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标准化法律人才制备供应,提供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参考文献:
[1]李波.论司法考试与法律教育的关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6(12):133-142.
[2]李鑫.中职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0(05):130-137.
[3]魏琼.法律教育的起源:兼议对当下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法学,2014,15(02):77-89.
作者简介:
【高等教育法律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高等教育法规论文10-29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文07-28
高等美术教育的研究论文06-29
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06-09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教育论文01-2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讨论文09-30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论文10-20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教育论文12-30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