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精选10篇)
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学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北航研究生院成立于1984年9月,是首批设立的22所高校研究生院之一,现共有19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5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北航高教所简介
北航高教所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和硕士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始于1986年,是国内第一批获得该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从1986年至今,已培养了190名硕士和10余名博士,毕业生在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管理机构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就业。
北航高教所以应用研究为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教育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积极参与政府的决策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及政府、企业和高等学校委托的研究课题。北航高教所与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北京市教委等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设立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中国工程院北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也挂靠本所。
北航高教所拥有一支年轻化、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人,平均年龄42岁,均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半数有国外留学经历,其中有博士生导师5人。北航高教所还聘请5位教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
北航高教所建立了资料室、教育技术实验室和内部局域网。资料室现有藏书7000余册,期刊70多种。教育技术实验室可开展各种教学媒体实验。
三、学科专业介绍
北航高教所面向全国招收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科按一级学科培养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设有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核心课程有:高等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与 教育、教育媒体技术及实验、教育管理理论等。学生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有教育系统分析与设计、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核心课程有:高等教育原理、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系统分析与设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等。学生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和侧重点不同,前者突出职业性,后者强调学术性。北航高教所现可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两个领域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报考教育管理领域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
四、招生方式
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域采取推荐免试和全国统考的方式招生。北航高教所优先接收国内重点大学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并欢迎跨学科、专业的考生申请推荐免试或报考。
五、奖学金和助学金
北航设有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获得一等奖学金的研究生占20%,享受免学费、生活补贴400元/月;获得二等奖学金的研究生占60%,享受免学费、生活补贴270元/月;未获奖学金的研究生占20%,全额缴纳学费,且无生活补贴。奖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第一学年推荐免试研究生均享受奖学金,其他非定向研究生根据复试成绩评定奖学金。
此外,学校设有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助教、助研、助管等岗位并享受相应的津贴。
六、招生咨询
考生可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b.buaa.edu.cn),查询招生专业、考试大纲、复试内容等相关信息。
考生如需查询导师情况、学科建设等详细信息,可登录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网站(网址:http://)。
一、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简况
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大学排行体系,大学排名可谓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根据样本代表性、资料可获取性及排名的影响力, 本文选取世界上8个大学排名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简要介绍,如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官网 (http://www.shanghairanking.cn/resources.html) 及各。
在指标体系方面,由于各大学排名具有不同的排名目的、理念、原则及方法,其指标设置及权重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性特征。有学者将大学排名的质量指标归为七类:新生质量、教育投入—师资、教育投入—资源、教育产出、最终成果、科研及声誉。[2]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尽管大学排名自产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赞成与质疑之声并存,但大学排名已无可辩驳地被一些国家及地区视为建立一流大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工具。
1.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但欧洲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却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与美国相比更是捉襟见肘。 如在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只有3所欧洲大学进入前20名,而美国有17所, 在前50名中,美国有35所,而欧洲仅有11所。[3]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20132014世界大学排名中,欧洲大学也处于劣势,仅有4所欧洲大学跻身前20名,而美国有15所。[4]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的表现引起了欧盟朝野的一片震惊,欧盟早已对此作出了回应。在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方面,欧盟发起了一项高等教育交流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Erasmus Mundus Programme),其目标是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推动国际合作及第三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欧洲于2002年成立的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LERU) 也不断扩大其成员,使更多欧洲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另一个主要但稍有争议的策略是建立欧洲理工学院 (EIT),使其成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在财政预算方面,“里斯本战略”提出将研发(R&D)经费及高等教育资助分别提高到GDP的3% 和2% 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最近的预算分配包括向欧盟第七框架研发项目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500.5亿欧元的预算,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以向创新、突破性基础研究提供长达7年、总额达75亿欧元的预算。[5]
2.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尤其是世界大学排名对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一些大学排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被政策制定者视为“国家成就的象征”。[6]如法国总统萨科奇不满于法国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地位,指出高教部的目标之一是使两所法国大学能跻身世界前20位,10所能够跻身前100位;[7]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发起了“卓越计划”(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计划),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以提高德国大学的国际地位;韩国政府加大了对国立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公私立大学及韩国科学技术院 ( KAIST) 的经费投入,以期改善韩国大学在特定领域的国际表现;日本政府也设立了一项旨在集中投入研究资源的“世界顶尖大学计划”;[8]英国和新西兰分别引入了研究评估制度 (RAE) 和基于绩效的研究资助 (PBRF) 以对卓越的研究进行鼓励和奖励;瑞士也在考虑建立一个精英系统,加强对大学的资助力度以保持他们的地位并提高质量;澳大利亚政府为应对排名,提出了研究质量框架 (RQF) 计划。[9]由此可见,大学排名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各国在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影响着政府的高等教育规划及资源配置。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排名会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资源配置、人事招聘、 组织形式、招生及收费政策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此仅探讨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1.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影响
大学排名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各大学为了提高在排名系统中的位置而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目标是到2015年跻身世界研究型大学前25名;[10]沃维克大学校长明确提出了大学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建校50周年时进入世界大学前50名,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措施;[11]美国新兴大学克莱姆森大学的特色是汽车教育与研究,该校公开宣称的战略目标就是进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立大学综合排名前20名。哈泽考恩(Hazelkorn)在2006年就 “大学排名对高校行为的影响”对高等教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开展了一项国际调查。 结果表明,分别有93% 和82% 的领导者意欲提高其国内国际排名;70% 的被调查者希望本校处在国内前10%,有71% 希望处在世界前25%;63% 的高教领导者会采取战略、组织、管理或学术行动;50%的受访者会将大学排名作为宣传工具;仅有8% 的受访者未对大学排名采取任何行动。[12]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HEFCE) 对91所英国大学进行了类似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大学已经将排行评估的绩效指标用于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推动机构内部改革。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院校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
2.大学排名对高校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会对高校的人事决策产生微妙的影响。首先,大学排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领导者的聘任,如马来西亚最古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马来亚大学因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排名中下降了80名,直接将其副校长解聘,而实际上其名次的下滑是由排名方式变化所致。[13]其次,大学排名也会影响教师的招聘,例如,由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教师薪酬列入其排名指标,所以诸多高校以较低的待遇雇佣更多的全职讲师承担教学任务,以节省资金提高终身教授的薪金;[14]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包含“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且这一指标占20% 的权重,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纷纷招聘诺贝尔奖获得者;[15]另外,某些大学排名 (如THE排名)将“国际性”作为排名指标,大学也随之鼓励雇用国际教师以提高其排名和声誉。
由于许多大学排名将生源作为评估大学的指标之一,因此大学排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的招生政策。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新生选择性”和“学生保持率” 列入其排行指标,大学招生处面临降低录取率和提高持续注册率的双重压力,这使得许多大学通过提前录取、提供大量优才资助、大力投资满足学生利益的设施项目等措施来提高其“学生选择性”,进而提高其排名。[16]
(三)大学排名对学生与雇主的影响
随着大学排名的不断流行与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决策与就业前景的影响也日渐凸显,下面从学生择校与雇主招募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排名对学生择校的影响
当今社会在看重“学历”的同时更注重“名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和受益者,对“名校”的向往不言而喻,而大学排行则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新生调查数据表明,在影响学生择校的21个因素中,大学全国性排名的重要性位居第10,这说明学生已将排名作为择校的主要参考工具之一。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加明显,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61% 的英国学生在择校时参考了大学排名,70% 的学生认为大学排名重要或者非常重要;92% 的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大学排名对他们做选择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报道有60% 的准大学生“知道大学排名并将其作为参考信息之一”;在瑞典, 有1/3的国际学生将大学排名作为信息源;[17]我国有关志愿填报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会把大学排行榜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甚至有45. 8% 的考生和50. 5% 的家长会把它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18]
另外,排名的变化也对申请者和学生的入学决定起着重要影响。还有研究表明,“职业”专业的学生比“学术”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使用排名,拔尖学生比后进生更有可能参考大学排名,[19]这说明大学排名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成就的学生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如何,随着大学排名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2.大学排名对雇主的影响
尽管社会对于学习成就与能力孰轻孰重争议不断,但事实已证明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竞争力要优于一般院校。大学排名能够影响雇主对毕业生潜能与资质的判断,雇主们往往偏好排名靠前的院校毕业生。如美国一些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参照美新周刊的排名来设定面试标准;英国苏克赛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雇主十分重视大学的声誉,而声誉的判定是依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大学排名, 有25% 的被访招聘负责人将排名作为判断质量的主要参考;[20]我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也明确要求毕业生来自于“985”“211”院校,这无疑与大学排名有关;一项对美国和英国的雇主调查也显示,大学的声誉是雇主招聘毕业生时最先考虑的八大因素之一,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毕业生是否来自一个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辨识申请者的一个标准。[21]
(四)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
大学排名自产生以来能蓬勃发展说明其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大学排名能为学生、 家长、雇主及其他关心高等教育的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填补高校与公众之间的信息空白,大学排名还能促使高校通过战略规划和组织变革提高高等教育绩效。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排名也不例外,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大学排名会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大学排名往往采用一套指标体系对职能、定位、特色迥异的大学进行评价,其本身就值得质疑。由于不同的大学排名都侧重于某些排名指标,这些指标只有利于某些高校,因此大学排名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由于英语是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所以英语国家的大学比非英语国家的大学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将“在《自然》(Nature)和《科学》 (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排名指标不可避免地有利于英语国家的大学;另外,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仅强调科研标准,这对注重教学而科研不突出的高校极为不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指标明显不利于美国的公立院校,美新排名也从未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社区学院列为排名对象;大学排名亦造成了学科间的不平等,大学排名(特别是一些国际性排名)更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文献引用指标,这对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不利。同时,由于大学排名会影响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及资源分配,因此,大学排名会加剧不同国家、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及不同学科间的不平等,造成高等教育的层级化和“马太效应”。
其次,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大学排名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会加剧高等院校间的模仿性竞争。各大学为了提高其在排名中的位置,往往采取改变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重新分配资源等措施来竞相模仿排名靠前的“顶尖”院校,这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如有学者指出,排名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排名将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于一个模式中,会影响机构的多样性,从而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内和机构间的运作方式。[22]
最后,大学排名会招致高等院校的不良行为。排名的流行和影响力导致高校企图对排名活动施加干预,人为操纵重要信息与数据。如美新排名所根据的数据由各校自行提供,基本上未经核实,美国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故意虚增SAT分数和毕业率;俄勒冈州里德学院院长科林 · 戴弗说:“追求排名可能导致学校不惜改动数据或采取一些不合规矩的做法。”[23]另外,根据国际知名的传媒机构2009年底对30个国家350名大学师生的在线调查,有71% 的被访者认为“一些院校为了提升排名位次而操纵自己学校的数据”。[24]
大学排名虽招致非议但仍蓬勃发展,虽然社会各界对大学排名的批评屡见不鲜, 但大学排名的发展大势已不可逆转,并且,随着排名机构和类型的渐趋多样化,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校、学生及雇主等利益相关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排名在直接或间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新形式,大学排名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因此, 各利益主体应以理性的态度应对大学排名,既不过分依赖也不盲目排斥。然而,如何根据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 ( Berlin Principles) 科学合理地设置排名的指标体系并审慎地使用排名结果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还有待于各国进一步探讨和求证。
摘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高校发展战略、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以及学生择校及雇主招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大学排名也会产生诸如加剧高等教育不平等、影响高等教育多样化等不良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排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当前各国及全球大学排名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国外大学生 创业教育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9-02
1.前言
现阶段美国、日本以及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均具有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事业,其主要体现在上述几个国家的毕业生创业率最高可以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30%左右,相比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仅能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1.5%左右,这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社会经济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应引导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向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并不是将国外一些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照搬回国内,而是要结合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来对其进行本土化和创新实践,确保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可以迈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层次。
2.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
2.1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创业教育体系总体发展十分完善的国际有美国、日本以及瑞典等国,其主要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基本贯穿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作为一个创业氛围十分浓郁的发达国家,正因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才使很多国民都具备极强的自主创业意识。美国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将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其主要教育对象,在初级教育阶段和中级教育阶段也开始施行了较为正规的创业教育,以美国高级商学院联盟为主导的一些院校均建立了高度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瑞典创业教育已经覆盖除小学以外的所有国民教育体系中,学生自初级教育阶段便要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日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于20世纪50年代将创业教育引入国内,其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借鉴、吸收国外创业教育,使其形成了当前国际上水平较高的创业教育体系。
2.2创业教育组织
对于我国教育系统来说是创业教育工作中培养潜在创业者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其教育系统不仅是最大的创业教育机构,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衍生出了大量专职、兼职的创业教育机构,并且其在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建设也十分完善。例如,当前美国由不同层次的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来组成了其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这些创业组织不仅为国民创业教育提供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担负着创业教学信息交流、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样化的相关研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来指导和推动国内创业教育组织的发展;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均创立了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创业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均具有先进性、系统性这一特征。
2.3创业教育课程
我国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论等,均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直接引入或套用的,这些创业教育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很难满足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而国外已经走入成熟阶段的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了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国外创业教育课程不仅重视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态度、创业知识等息息相关内容的培养,并且其比国内创业教育课程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例如,美国相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其创业教育课程总数已经超过了2000门,在课程体系上涵盖了创业构思、创业融资以及创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英国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多种形式来给予参与自主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其还为参与创业教育培训的大学生提供与创业者直接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在该种模式可以有效推动英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4创业教育支持
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十分完善,可以包括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政策、服务、舆论等方面的系统支持,例如,美国科尔曼基金是全美第一个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而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英国主要采用提供发展债券的方式来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通过启动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等方式,来推动各大高校内部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日本国会通过颁布《大学生技术转移促进法》,以法律法规形式来推动日本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为各大教育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给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3.1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以各大院校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KAB、SIYB、YBC等创业教育项目,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之前的创业教育依旧处于真空状态,所以对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来说要进一步推动其教育体系的完善,要将创业教育工作有效贯穿于大学阶段之前、大学阶段以及大学毕业以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拉近我国创业教育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3.2建设多级创业教育组织
现阶段我国各级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整体分布方面过于分散,在整体发展水平方面也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很多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过于依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没有形成规模化,这种过于分散的创业教育组织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因此,我国政府要扶持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快速发展,使这些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可以形成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并要成立创业教育管理协会的方式来对各级创业教育组织进行审核、监督以及管理。
3.3研发适合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
虽然国外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先进性等特征,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均适合我国国情要求,再加上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创业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严重忽略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国创业教育组织要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汲取国外相关领域成熟经验进行创新。各大高校要结合创业教育需求来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在教训内容设置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模拟创业实训教学等,只有推动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才能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层次。
3.4加大创业教育的资金、政策支持
我国当前国情下很难有国外基金会一样的组织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充足资金,所以就创业教育资金支持方面政府依旧要扮演主要角色,政府财政不仅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通过宏观政策来为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并要主动引导社会力量来支持各级高等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只有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确保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未来发展中可以上升至国际一流的水平层次。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创业教育支持等方面十分落后,国外发达国家的整体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成熟阶段,均对我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很多发展经验与启示意义,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应注重国外成熟经验体系的引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松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
[2]王青山.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3]梅强.日本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4)
作者简介:
本刊
是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教育学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术刊物。主要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干部以及教研、科研、教育行政等部门。反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动态、介绍教学经验,尤其是配合课程改革,将更多关注课堂教学新探的经验,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理论文章、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中共同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支持和鼓励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和大胆探索和自由争论,为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交流开辟园地。欢迎广大作者积极撰写论文,踊跃投稿!
征稿对象
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及推广院所站、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员等.
征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投稿信箱: xueshutougao@126.com
联系人:郑编辑
摘要: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开设多层次的创意创新课程、多措施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多维度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颇具特色。总结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先进做法,对比分析常州几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查找不足,分析原因,以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龙华科技大学;借鉴和启示
在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框架下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国内许多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和考核方法、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三创教育颇具特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三创
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创意带动经济成长,以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研发与软性创意的附加值,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很早就开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8月,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简称“三创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旨在将本校创意与发明成果商品化或产业化,鼓励师生将创新、创意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而开展技术转移和自主创业,藉此强化校内师生的创新能量,提升创新产出。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的功能可以归纳为:创意实践、创新转化和创业辅导。①创意实践属于普及教育层次,强化学生创意过程体验、重在学生内化提升,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积极思考,涌现新想法和新点子,通过创意实践普遍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②创新转化则是将在创意实践阶段产生的有价值的创意和点子具体化和可视化,将创新想法和创意通过有形的设计和产品表现出来,以产生创新创意产品为本阶段的目标;③创业辅导则依托创新转化阶段产生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开展创业实战,学校通过场地、资金、人力、政策等各要素支撑,促进具有价值的新产品市场化,产生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三创中心的功能定位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满足了大学生思维训练、创新体验和创业实战的需求。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具体职能可用图1来概括。
2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三创教育的做法及启示
2.1开设层次分明的创意创新教育课程
为满足学生项目体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等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求,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遵循创业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①面向大二学生开设“创意思考”课程,且作为必修课程,学习内容为创意思考技法心智图及创意性发明方法TRIZ。②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创新管理课程,要求学生组建创新团队,承担实务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课题研究,以产品设计或创意报告完成课程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课程学习中,一定要求学生组建团队,不允许学生个人单打独斗,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一定是一个团队互相协作的过程。③面向大四学生开展创业经营课程,鼓励学生在大三实务专题制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产品开展创业经营。目前,大陆部分高校也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实施,逐步形成“普及教育+项目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战”的“四纵”培训教育体系,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各层次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普及教育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宗旨,通过课程、活动、培训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通识教育;项目体验旨在通过创新思维训练、专业技能拓展、科技项目孵化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策划和运作创业项目;创业孵化主要依托校内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艰辛、了解创业风险[1];创业实战旨在引导孵化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工商注册,参与市场竞争,让学生在实战中丰富创业经验,提升创业素质。
2.2丰富教师评鉴维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成功的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优势在于知识储量,然而教师限于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对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为鼓励教师主动承担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龙华科技大学在教师评鉴及激励方面大胆创新。龙华科技大学将教师升等(职称晋升)划分为4种类型:一是学术升等,以SCI发文量为主要指标;二是教学升等,以教学质量评估为指标;三是实务升等,以产学合作案及资金作为主要指标;四是学生辅导升等,以辅导学生竞赛、创新创业等为主要指标。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升等路径,这让在指导和服务学生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找到了有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学生很多专利申请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大陆地区高校为做好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也非常重视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且分类建设了指导团队,包括:①校内专业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协助创业者使用校内研究实验室和设备。②创业导师团,组建由职业经理人、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法律专家、财税人士等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团,提供大学生创业咨询、项目论证、财税、工商、法律等一系列咨询服务。③企业运营问诊帮扶团,依据行业和产品特点,选择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园区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导师,提供帮带辅导,问诊大学生创业难题。导师团队建设相对完善,但相较台湾地区高校最缺乏的是激励机制,如何充分调动这些创业导师的积极性,将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落到实处仍需探索和思考。
2.3多维度支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为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开辟专门的创业场地,但由于场地较小,进驻门槛高,比如,入驻项目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且一定是技术研发产品,简单的贸易类企业,实践基地一般不考虑引入;同时,申请入驻的项目必须通过“获利能力、就业机会、税收、扩充性”四个指标的全面考核,只有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才能入驻专门的创业园区。而一旦通过评审,学院将对其提供多维度的扶持,涵盖项目论证、资金配套、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课程活动、模拟实战等多要素帮助,比如,入驻项目可以直接申请300万台币的创业圆梦基金、指导教师可帮助其申请政府扶持资金、参加创业类竞赛。大陆地区高校也不断整合资源,力求从场地等方面助力大学生创业。比如,大部分高校均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打造“零规费”的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可免费或缴纳较低场地租金入驻。相较台湾地区高校,大学创业园硬件支持是优势,而包括资金、项目、指导在内的软服务较为薄弱,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的引导和支持,围绕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而高校对政策的理解与运用并不充分,需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为创业大学生申领各类创业和社保补贴,制定创业基金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投融资提供更广泛的渠道[2]。
2.4整合资源,成立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
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能力,龙华科技大学整合院系和行政资源,成立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全面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包括:①开展创意与创新教育;②提供创意创新资源;③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及配套辅导;④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及相关咨询;⑤协助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商品化;⑥组织参加或开展各项创新创意竞赛及学术活动;⑦协助专利技术与企业对接合作;⑧承办创意创新产品研发或展览活动等。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的成立有利用资源的整合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随着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校和示范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陆地区部分高校成立了由学院主要领导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力争形成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3]。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该领导小组为非常设机构,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兼担,这势必会影响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力度,尤其相较于社会上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专职、专门人员的缺失成为深入开展相关工作的制约因素。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基于理念、课程、平台等维度,笔者对比了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和常州几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表1)[4],可以发现大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①尚未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对通过课程教学来提升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而心存质疑,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未纳入正式的学分课程体系,而只是以公选课、短期培训课的形式开展[5]。②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均陆续开设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以及GYB、SYB等创业培训,而这些课程大多以网络教学、专题讲座、集中短期授课等形式开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成。③师资建设较为薄弱。目前,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师资团队严重缺乏[6],另外,相较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并未充分肯定教师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的绩效,导致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④大学生创业氛围不浓郁。麦可思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常州几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为3%左右,这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的创业率尚有一定差距。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借鉴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①进一步统一创新创业教育大纲,完善课程建设。各高校应统一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并成为大学生必修课,使学生对创新技法、创业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整合零星散落在各阶段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公选课、网络课程,按照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7]。将创业实践纳入到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台相应的考评制度,建成理论和实训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②多元评价创业指导教师工作,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应出台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如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可将指导工作量冲抵教学或科研量,其获得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享受与相应职称同等待遇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质量。③在大力推动创业基地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资金、项目、指导等维度的软服务。高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协同用足国家扶持政策;应积极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解决大学生初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加大对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力度,整合多方资源,助力大学生创业。④加强机构建设,责任明确,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持续发展。高校应学习社会上青年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的做法,设置专门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遴选、孵化、融资、金融等多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强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包括项目论证、市场营销、风险规避等一系列专业服务,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质量。
4结束语
在社会鼓励青年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今天,大学生应承担起创新创业的历史责任,而作为人才培育摇篮的高校,应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8):195-198.
[2]何婷婷,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6):27-29.
[3]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2):12-14.
[4]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65-67.
[5]缪宁陵,吴云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35):19-21.
[6]李丹虹.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法[J].学理论,(14):237-238.
1、当代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
2、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征研究及管理对策
3、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4、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心理教育研究
5、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
6、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追踪研究
7、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调查及教育研究
8、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9、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研究
10、学生资助体系和机制研究
11、当前我校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机制研究
13、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14、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
1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实践
17、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建立
18、文化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19、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优化研究
20、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21、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状况跟踪研究
22、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2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4、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和评估体系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革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自主研发能力,同时,作为年轻人,本身具有创新精神。在这种背景下,期望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就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然而,我国的创业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创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单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片面。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难以涉足;有人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学校领导的工作,作为研究课题则是某些专家、学者的事情,与己无关。同时,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也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一是对创业理解肤浅,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甚至误将勤工助学等同于创业;二是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创业最缺的是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就能创业,忽视了知识、高新技术产品或全新服务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地位;三是部分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模糊、心态盲目。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没有“风险意识”,承受风险和失败的能力很弱。做事情不够踏实,往往希望一蹴而就,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领导关注和引导。
美国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把这项教育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来抓,并把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作为衡量一个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把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切实开展。
一、政府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导向
由于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政府不仅鼓励高校从事创业学与创业教育的研究,而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就是专门从事小企业创办与发展促进工作的政府机构。美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已基本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创业教育得到了政府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元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联邦政府以资助和贷款方式为他们提供直接的帮助,此外,州政府还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引导与鼓励。在过去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继续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国家和地方还应继续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环境,切实保障创业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应当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期权实现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创新创业。
二、社会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
美国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一些著名的杂志,如《美国新闻》、《世界报道》、《成功》及《创业者》等都在关注高校特别是商学院的创业教育项目。同时,创业教育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自从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赞助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Foundation)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多项奖金和捐赠教席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票市场的繁荣使创业教育获得了大量的捐赠基金。1995年弗兰克林-欧林基金会赠予百森商学院3000万美元创业教育基金,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商学院收到的最大额捐赠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44亿美元。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人们普遍缺乏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我国要想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舆论导向上、政策扶持上、社会宣传上、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让崇尚创业、梦想创业的风气兴起,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塑造民族创业精神。必须重视对公民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形成一股全民的创业风气。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蓬勃发展,从而激起更多的人创业,最终加速我国经济的腾飞。
要通过大力宣传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一个全民创业的社会。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地方媒体、中央媒体应积极投入到宣传创业的行列之中,借助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让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感受到创业带来的震撼。目前,CCTV每年推出的《赢在中国》、《创新中国》等栏目都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在社会各界影响非常之大。
三、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有了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共同参与,给高校开展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和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1. 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工作。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美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如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名教师,开设了20门课程。伯克利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共计开设了23门课程。
美国高校的创业师资不仅包括专家学者,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家、创业者等,聘请这些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例如,Intel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现任董事长AndrewS.Grove从1991年开始担任斯坦福商学院的兼职教师,每年秋季开1-2门课。他们的讲课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中国创业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因而加大有关师资的培养力度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与教育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中国目前创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未充分体现,因此,通过建立高效的师资队伍,使中国创业教育工作迅速步入快速发展通道,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学校应大量聘请曾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来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尤其是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形式的课程,尤应由优秀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还可以吸收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组成兼职队伍,这样既节省了培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
2. 开展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
从学科建设上来看,美国已经建立了创业学专业,并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管理体制上,90%以上的美国大学都是将创业学专业纳入商学院来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创业中心。在课程开设方面,由于美国大多数院校都是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因此,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育体系,其课程涉及与创业相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典型的课程有“创业启动”、“风险投资”、“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营销”、“机会识别”、“创新评价”、“创业研究”和“小企业管理”等。
在中国由于创业教育还处于试验阶段,因此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教育效果,都需要通过建立学科来增强其生命力。通过建立创业学科可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及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从而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其中创业思想包括创业者哲学、创业伦理学、创业心理学、创业职业道德等;创业技能包括经济学、公共关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创业实践包括创业计划、创业实践等。
3. 加强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
创业教育的持久发展离不开研究工作的支持。美国大批创业学者的研究为其创业学及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大量创业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仅巩固了美国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为创业学研究者们提供了发表其学术研究成果的阵地,进而促成了创业学在美国成为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并吸引到大量的优秀学者。伊里诺伊大学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创业研究所,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创业研究著称,它使一些博士生、创业教育教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起来,进行高质量的创业教育研究。他们还对课题研究积极进行资金资助,如果有人对某个项目的研究感兴趣,创业中心就会帮助他获得研究基金,并帮助他完成研究计划等等。
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中国也应加快创业学术期刊的创办,鼓励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创业学术研究,并加强相关创业学术活动的组织。高校是科研活动的主阵地,高校教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鼓励他们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创业教育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创业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以研促教”,把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从而达到“教研相长”。可以说,鼓励教师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弥补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
4. 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常规课程的教学,它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商业计划大赛(BusinessPlanCompetition)。美国的许多高校纷纷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计划大赛最具影响力,许多大公司(如yahoo)都是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中诞生的。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除了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各大高校还经常组织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等活动。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并提供资金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如百森学院开设的一门《新生管理体验》课程,将新生班级分成若干团队(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出创业计划,以团队的形式贷款3000美元作为原始资本启动一家新公司,公司在学年结束时必须返还本金和利息,超过原始资本的利润作为大一年级学生开办慈善事业的基金。从实践运作情况看,每个学生小组学年末都有赢利。
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而且强化了创业意识,培养了创业技能。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更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培养和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与创业潜能。可以在大学中成立创业俱乐部等,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结成小组,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直接提供咨询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陶知翔,肖惠海.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
[3]邓显超.提升中国软实力途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6,(1).
[4]董立人,董乐铄.提升“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J].中国发展,2005,(4).
[5]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6]中之红,罗汉书.基础教育:让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N].中国教育报,2003-04-29.
[7]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积淀并形成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们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求职及适应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礼仪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过程,礼仪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形态的形成与重构的重要因素。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大学生更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楷模。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身形象,同时也影响到团体甚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交往水平和行为礼仪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大学生社交礼仪与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大学生需要知道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同事和领导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注意自我形象塑造等。
2.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他们非常渴望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目前,有不少大学生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让大学生学习礼仪,了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社交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心,降低挫折率,能够缓解或避免交际活动中某些不必要的情感障碍和尴尬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礼仪具有道德功能,礼仪道德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良好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形成,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要求的范围内。前些年,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从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升学考试,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急功近利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小学至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成绩优良,受到家长、教师、同学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偏爱和包容,学习好的优点容易掩盖失礼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降低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礼仪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言行一致”,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行为规范,即按照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外化。
1.加强礼仪教育维护自身形象。现代人对个人形象十分在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学习礼仪,应用礼仪,自然会塑造出完美的自我形象。在某些情况下,大学生个人形象,常常被等同于大学生群体形象,甚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大学生注重维护个人形象,实际上也是在维护大学生的群体形象,维护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2.加强礼仪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某礼仪专家讲过: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正是他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如果他在这些方面表现的中规中矩,其自身素质就会获得肯定的评价,反之,则会得到否定的评价。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应该认认真真地从礼仪的学习与应用着手。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学校制订礼仪规范,将礼仪渗入到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常识,在新生入校之初,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形成对礼仪的初步认识,并将礼仪表现作为诸如奖学金等各项评定的内容之一。
2.教师为人师表,塑自我形象。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齐,举止大方,行为?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
3.开设礼仪课程及礼仪培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礼仪教育课。如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日常礼仪》课程,为毕业生开设《求职礼仪》、《面试礼仪》、《商务礼仪》等,使礼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做到知礼,并有能力用“礼”走向成功。
4.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增强文化底蕴,?摇知书才能达礼。书读得多了,懂得的礼数才有可能多。适当的阅读一些文化方面的经典作品,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礼仪内涵,而且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随时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知书达礼的同时成为人群中的亮点。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礼仪失范的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另外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总之,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就能凭它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陆文泽,王静.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2009,(8):15-16.
[2]鲍作臣,康齐力,赵蕾.医学生礼仪教育心理诉求及对策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61-62.
[3]王琤.大学礼仪建设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57-58.
[4]赵秉昊,杨淑玲.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重知识性。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学生的语文课也仅仅是日常的文字与语言训练,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直接造成语文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缺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师单一讲求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语文最为根本的人文性、趣味性以及创造性特点都被单一的知识性教学所掩盖,知识性的应试教育隔断了语文教育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2.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书与育人本应该是一体的,语文这一学科尤其具有育人功能,而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上。大学语文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缺失正是人文关怀与教育相脱离的重要表现,部分教师仅以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往往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社会进步前提,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个体在整体团队中的协调性,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与生活价值,以适应社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大学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充分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充分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完善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老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人的需求层次来看,人们较高的情感需求是学习、劳动的发展需要;而实现自我价值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关怀并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实现自我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学生自我需求的满足,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学生最真实的诚挚之心与善良之心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学生的品格也会不断的.优化,这将进一步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培养对策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知欲。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收获,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解决。这种方式下,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化,常用的提问方式有发展式、激发式、辨析式等;问题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比如采取投影展示、播放录象等形式。教师还应该开展充分的实践教学,通过室内模拟或者室外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进行课题探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通过实践性课题研究进行相互交流,学生的个体性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现,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最终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大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习氛围,强化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收获,展现各自的风采,这正是教育人文性的直接表现。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能良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2.建立健全多角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满足对学生进行考查的目标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能。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体系,以增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一评价体系可以加设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三项指标,应该本着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个性的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评价增强学习积极性。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进行发展性评价,即让学生参与评价指标与内容的制定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评价内容进行分析与考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发展性评价也能强化学生对个体进步状况的掌握,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建立起乐观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同时,多角度评价体系中通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被认可、被重视的情感感受,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00年后,随着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被欧美国家普遍接受和实践,北京也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工作。这些工作在近年来获得了相当的发展,如不仅有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国办的弱智儿童幼儿园,也有残联系统举办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还有个人或集体举办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
但是,现有机构是否满足了北京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已有机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它们在发展中存在什么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总结,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研究的。
二、研究目标
了解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
1.现有教育机构内早期特殊教育的实施现状研究。包括早期特殊教育的师资状况,早期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内容及课程设置和早期特殊教育的办学经费及教学条件等。
2.社区对学前残障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现状。
3.早期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解决对策。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观察法等对北京19个区县的学前教育科、对13所招收残疾儿童就读的早期教育机构以及市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朝阳、丰台的22个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和社区居委会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访谈提纲469份,其中,区县教育官员19份,有残疾儿童就读的早期教育机构的领导、教师120份,残疾儿童家长220份,街道民政科官员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10份。回收问卷、访谈提纲301份,总回收率为64.18%;回收问卷的总有效率为93%。
区县官员、社区的调查于2003年春节前完成,回收率很高;因为春节尤其是非典的影响,家长和一部分教师的问卷、访谈提纲回收率较低。
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还采用资料研究法对北京市和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了比较研究。
五、研究结果
(一)北京市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情况
1.接收残疾儿童就读的早期教育的机构数和在各区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北京市19个县市区(含燕山)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截止到2002年12月31号,北京共有接受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机构(含接受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28个,①它们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办学性质、在学人数等如表1所示。表中机构性质一栏的“国”代表国家办学,“集”代表集体办学,“个”代表个人办学。
表l 北京市各区县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状况一览表
从表中看出,全市尚有48%的区县还没有残疾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统计报告。在28家机构中,3家是专门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一是西城区育红幼儿园——本市唯一的一所教育部门主办的弱智儿童幼儿园,二是朝阳区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私立机构,三是中国聋儿中心——中国残联举办。
有3个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班(海淀区、西城区设在普通幼儿园——属私立性质,宣武区设在宣武培智学校),3个弱智儿童学前班(宣武区、崇文区在培智学校,朝阳区在朝阳弱智儿童康复中心——属私立性质),1个盲童学前班(在北京盲人学校)。
有19所普通幼儿园接收了残疾儿童。
2.在学的残疾儿童的年龄分布
325名儿童中,7岁以下的268名,大于7岁的57名。分别占在读人数的82.46%、17.54%。
7岁以下的268名儿童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在学的残疾儿童的年龄分布
3.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分布 在就读的儿童中,有316人有明确的残疾程度的划分或说明,即知道是属于哪种程度的残疾,其余9人则没有划分。残疾程度的分布见表3。
表3 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分布
4.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来源
在325名在学儿童中,本市儿童只有187名(还包括7岁以上的儿童),其中,有67名没有在本区接受教育;外省市在北京就读的儿童有138名(占在读人数的42.46%)。几类儿童的来源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在学的残疾儿童的来源
(二)早期特殊教育的师资状况
1.各机构教师的学历
通过对西城区育红幼儿园,朝阳区弱智儿童康复中心、新源里幼儿园,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语言训练部,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学前部,北京盲人学校学前班,崇文区安乐幼儿园7所机构的82位教师、领导的调查,各机构教师的学历如表5所示。
表5 各个机构教师的学历分布
2.专业背景
这些教师中,没有人是专门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或早期干预)专业出身,只有中国聋儿中心的25位教师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学历(但也不是早期教育方向)。
据国办的专门的残疾儿童教育机构的领导反映,教师们几乎都接受过累计一个月以上的不同形式(如会议、培训班等)的专业培训。个别个人和集体办的专门机构的老师也接受过累计一个月以上的专门训练。
但是,在教师问卷中,只有29人回答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共有61人回答)。这个矛盾可能是由老师们没有把会议当作是培训的一种形式所导致的。
普通幼儿园的教师则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或训练。
3.教师的年龄构成
从调查的80个教师的年龄构成来看,21~35岁的教师占多数,为48.8%;其次是36~45岁的教师,占25.0%;20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8.8%、17.5%,教师年龄构成比较合理。
4.教师户口
除去教育系统的国办机构的教师户口基本上是北京的外,其他机构(含中国聋儿中心)的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外省市户口教师任教的情况。
(三)早期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内容及课程设置
从宏观上看,现有机构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各类残疾儿童的教学内容既有与普通幼儿园相同的内容,又有体现自己特色或体现残疾儿童特殊需要的内容。
但是,通过对有关机构的实地调研、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过于强调特殊性。一些聋儿语训机构把训练聋儿的听和说当作教学的唯一目的,未能处理好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特殊发展即听力、言语能力的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
2.教学环境过于封闭。一些语训机构和个别的弱智教育机构,没有实拖开放式教学,残疾儿童缺少和普通儿童接触、融合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存在收容的倾向。一些弱智教育机构没有很好地开展各种特殊教育活动,存在收容倾向。
4.教学方法单一。个别语训机构由于缺少正确的办学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上只是机械地使用刺激——反应的行为训练方法,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5.教学缺少家庭——学校、学校——社区之间的有机联合。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部门、多学科的配合,但是,现有机构缺少这种配合或合作。
6.缺少课程纲要。各个机构普遍缺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和教材,教学的随意性较大。
7.普通幼儿园对残疾儿童的帮助处在自发的阶段。此次统计,北京有19所普通幼儿园接收了残疾儿童,但由于这些机构的教师缺少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他们还不能有的放矢地对残疾儿童开展有效的教学。
(四)早期特殊教育的办学经费及教学条件
1.国办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国办的早期教育机构包括教育部门主办的机构和由残联、民政等非教育部门主办的机构。
教育部门主办的机构包括国办普通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这保证了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但是,由于办学成本高于普通幼儿园等原因,北京教育系统唯一的国办残疾儿童幼儿园——育红幼儿园和唯一的盲学前班,仍旧存在经费紧张问题。如育红幼儿园2002年的拨款是61万多(已高于其他国办普通幼儿园),盲校学前班2002年的开办费是15万,但两校当年仍旧都有5万左右的经费缺口,其他教学条件如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仍有待改善。
非教育部门如残联系统举办的语训中心,不仅有政府拨款,还有较高的学费收入,它们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个别机构并没有把大量的学费用于教学活动,致使其教学条件如活动场地等仍需改进。
2.私立早期特殊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个人和集体举办的机构,基本上没有政府拨款,其经费主要靠自筹(包括接受募捐)。
由于办学动机所致,这些机构的办学条件差别较大,大多数只具备基本的教学条件,教师的工资也明显低于公立机构。同时,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一些机构没有长期投入的打算,这也影响了教学条件的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自发举办的学前班,实际上也属于没有政府拨款、经费靠自筹这一情况。由于缺少强大的经费支持,大多数这种性质的学前班条件一般,缺少效益和规模。
(五)社区对学前残障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现状
通过对城区22个街道办事处的民政科和社区居委会的调查,发现:
1.社区几乎没有为残疾障碍婴、幼儿提供有组织的、有效的早期干预或早期教育服务。
2.个别地区或社区为学龄期残疾儿童家庭提供了一些包括简单的家政服务、办理减免学杂费、办理经济救助等服务,但不是针对残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和训练。
3.包括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民政科在内的大量工作人员对有关残疾儿童的问题,并不是很了解。例如在回收的94份问卷中(在社区发放110份问卷和访谈提纲),只有11人回答对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很了解,24人回答了解一些,而回答不了解和说不清的共16人,其余40余人没有回答(其实际情况是不了解)。
再如,有38人回答社区为残疾婴幼儿提供过服务,27人回答没有提供,13人回答不清楚,其余20多人没有回答。这些服务也仅是限于上文提到的办理减免学杂费、办理经济救助等。
(六)早期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困难
1.对于已经存在的早期特殊教育机构来讲,发展中的困难主要有:
(1)缺少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从调查看,几乎各个机构都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例如各个国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几乎都是自发举办的,但由于得不到政府拨款,同时管理部门又限制各种收费(对残疾儿童当然不能过多收费),导致他们经费困难,也限制了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再如,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不同的是,北京几乎所有的私立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机构都得不到政府的资助。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使得办学质量受到影响,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个别机构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停办。
(2)没有全市性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的管理措施和法规。
缺少包括残疾儿童的鉴别标准,人学标准,残疾儿童的出园标准(接受教育后应该达到的标准或水平),残疾儿童的课程标准,训练教材和收费标准在内的一系列的具体的办学和教学的管理措施。
(3)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大多数机构的家庭和学校,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好机制。许多家长完全把责任寄托在学校上,自己不参与孩子的早期训练工作,而学校又责怪家长对孩子发展的期望值过高。这实际上影响了早期教育的效果,也影响早期教育的发展。
2.就目前北京市如何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工作来看,主要的困难是:
(1)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我国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工作起步较晚,人们的认识包括政府官员的认识、家长的认识和社会的认识,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这样,政府的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就很难有效地指向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家长也没有认识到要积极对残疾子女进行早期教育,从而影响了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开展。
(2)法规没有成为举办特殊教育的指南和准绳。
尽管我们还缺少专门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法规,但是,执行已有法规,如《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等,也足以能使早期特殊教育发生大的变化,走向大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把法规当作对残疾儿童开展早期教育工作的指南。
(3)各个系统不能协调工作。目前卫生、残联、民政都涉足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含早期教育)领域,但是,它们各自为政,不能协调工作。例如,卫生部门只管在儿童的出生前后对孕妇和新生儿进行检查,但对查出的高危新生儿和残疾、障碍儿童,并不提供有效的早期干预。再如,中国残联在北京只举办了聋儿语言训练机构,没有开展其他残疾儿童的早期训练工作。
以上原因导致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含早期教育)的主体不明、职责不明,缺乏监督,防碍了残疾儿童的发展,也影响了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事业的开展或发展。
(4)缺少专业教师。没有更多懂得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包括早期干预)理念和方法的专业人员,尤其是国办普通幼儿园缺少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师,使得普通幼儿园不能有效地接纳大量的残疾儿童。六,研究结论
1.北京市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接受早期教育的残疾儿童的类别较多,除盲、聋、弱智儿童之外,还有少数脑瘫、言语障碍、情绪行为异常儿童;安置方式多样,既有专门的残疾儿童幼儿园,也有附属在特殊学校或普通幼儿园的残疾儿童幼儿班,还有在普通幼儿园就读这种形式;多种办学主体使办学性质多样化,既有国办机构,如教育、残联、民政等部门主办的机构,也有私立——即集体和个人办的机构,既有国家部委举办的机构,也有北京市举办的机构;北京还同时接受外省市的残疾儿童入学,为外省市做出了一定贡献。
2.早期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
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占全市48%的区县还没有报告有残疾儿童在接受早期教育,全市仅有约160名接受早期教育的。残疾儿童,从全市幼儿园有20余万学生、每年有5万多名新生儿估计,应该还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早期教育;一些儿童还不能方便地在居住的社区接受早期教育;3岁以下接受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的儿童还很少(这时教育、干预的长远效果会更好);现有机构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等和优质幼儿园比较,还亟需改善和提高;社区和其他部门还没有有效地参与到早期干预中,社区服务几乎没有开展。
3.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北京残疾儿童的数量、应该接受早期教育的人数到底是多少,需要清楚;个别机构的办学思想需要端正;一些机构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正;现有机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规范和评价,需要形成一套针对残疾、障碍儿童教育的包括入学鉴定、资金使用、教学质量评估在内的一系列的运行机制;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或纲要;大多数教师需要专门的培训。
七、对策与建议
针对本研究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与教育部门有关的如下建议:
(一)发挥政府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扩大残疾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比率
各区县政府的主要和主管领导要认识到特殊教育的意义,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如通过举办残疾儿童幼儿园、在普通幼儿园内举办残疾儿童班以及在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级内接收残疾婴幼儿等,积极扩大残疾婴幼儿的接受教育率。
(二)开展有关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能力培训
结合《北京市幼儿园教师“十五”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把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含早期干预)的内容作为北京市幼儿园教师“十五”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以便这些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残疾儿童的知识和能力,也为一般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创造师资条件。
为此,建议组织编写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培训教材。
(三)制定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办法
建议制定《北京市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管理办法》,对办学收费、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等做出规定,巩固现有的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成果,提高教育质量。
其中包括:
1.建立政府资助机制和奖励机制,对合乎评价标准的私立机构进行资金资助,对成绩显著的个人或机构进行奖励,每年一次,形成制度。具体的奖励数额可以由具体情况确定。
2.在相应的教育评估验收中,把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内容,对于没有残疾儿童接受早期教育或达不到标准(数量和质量标准)的区县,采用一票否决制,不予验收,以此来促进全市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
3.规定各类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为此,可以编写人数较多的弱智和聋童的早期教育课程纲要或训练纲要,或在《北京市三岁前儿童教养大纲》等文件的实施细则中设立残疾儿童专项或附件,对此做出规定。
对于达不到办学标准的园所,则限期整改,或进行罚款,以罚促改。
(四)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教育为核心,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系统。
建议设立市残疾人工作协调办公室,具体协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等部门以及相关中央部门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或已有法规的实施细则,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教育为核心,家长、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各司其职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系统。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
1.进行全市残疾婴幼儿的流行率调查,搞清楚我市残疾婴幼儿的确切数目,为制定早期干预、早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2.制定《北京市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实施细则》,统一解决相应的国家和地方法规还没有具体涉及或虽有涉及但法规与法规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到的残疾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或早期干预问题,如《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第5条、《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16、17条都谈到相应的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问题,但具体如何实施则没有涉及。
其中,必须明确从出生到6岁各个阶段的鉴别、诊断、训练和教育的举办主体、实施主体,相应实施人员的资格条件、工作方式,干预或训练场所的规模要求,仪器、设备要求,干预内容或教育的内容,资金或经费来源、使用方式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推荐阅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教育工作汇报07-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晚会举行09-13
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06-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子足球队简介12-29
航空雷达数据总线技术研究07-11
航空发动机健康监测技术研究11-15
航空发动机叶片残余应力监测及安全评定研究07-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实施办法12-15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