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困境主要源于对“理实一体化”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对“理实一体化”内涵的进一步梳理,厘清其本质是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展开,基础是要认识理与实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关键是遵循认知规律安排理实交替的时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篇1:

浅谈工程测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摘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环节于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出发,剖析工程测量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一步分析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最后分析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硬软件条件。

关键词:工程测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引言

关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在中职教学改革中得到较多的关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所不同。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明显的界线。和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相比,一体化教学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合二为一,将两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结合。

2.不再划分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理论课及实践课分开的教学大纲不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同时也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理论、方法、技术等产生了一些困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特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形成了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让学生从统一的课程知识框架去认识课程的理论、方法、技术,对课程形成了有机的统一认识,避免了对课程知识认识的分散化。

3.在时空上达到统一性。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被分开成两个部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讲授,在时空上产生了分离,不利于学生的联想认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一体化教学中,打破了这种时空分离格局,将理论与实践在时空上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适时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工程测量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依据

从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来看,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高职教育,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本科教学中,这种方法是否适合呢?我认为在工科院校中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适合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工程测量课程便是其中之一。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一直以来,我国很多学校均将工程测量课程设置为理论及实践两个课程来开设,这种教学模式有其有利的一面:可以比较系统地给学生灌输工程测量的理论体系、建立理论教学的系统模式;其不利的一面是:学生缺乏实践意识,不能将技术及设备及时引入到教学中,且对技术在课程中的重要性理解不够,从而使课程教学缺乏了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由于理论教学中缺乏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学生不能深刻领会课程教学要点的精髓,从而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工程测量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设置来看,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工程测量教学中是具备条件的,且是十分必要的。

工科院校培养结果是优秀的工程师,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育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也充分说明了实践教学在诸如工程测量这样的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传统工程测量教学模式的弊端

1.对课堂理论理解不充分。课堂上系统地讲授的理论及方法,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但到了实验课上学生依然不清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源自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课上所讲的方法技术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支撑,使学生对理论形成了似是而非的结果,以致真正到了实践操作时才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实验完了也就一切结束,内心深处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在学生身上没有体现出通过实践操作来进一步印证理论的探索,没有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对方法技术理解不透彻。实践出真知。理论课堂讲得再好,没有通过实践操作的锻炼,学生依然对方法技术本身不甚清楚,一知半解。课堂上似乎明白的操作原理,到实验课上依然茫然。任课教师只能在实验课上重复讲授理论课堂上的内容,一方面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技术的不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知道从何解决,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理论课程是在教室里开展,多媒体技术也只能借助幕布这种竖向的二维媒介进行方法技术的展现,这种竖向的二维平面与实际工作中的平面与三维空间具有一定的方位错觉,而从这种竖向的二维平面延伸到实际场景的三维空间需要学生进行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延伸及想象,这是导致学生在理论课上似乎明白、实践操作中却依然茫然的根本原因。

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将技术设备及实践场景适时地引入到理论教学中,直接进入实地场景,缩短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空间转换及想象的过程,学生很快便掌握了方法技术的要领,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的长处

1.可提高教学效果。工程测量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设备依赖性大。理论可以通过思维、分析及归纳联想来解决问题,而实践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问题。从大脑的思维模式到实际场景的认识,这是个场景的转换并适应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此外,很多需要经过实践来巩固的理论技术的掌握,否则时间一长不但理论技术将会遗忘殆尽,就连基本的方法技术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打破原来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技术与操作相隔时间长的不利局面,在理论模块结束后立即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学生可即时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领会理论及技术要领,从主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活动。一句话,学生知道在做什么、如何做,这样才能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

2.可缓解教学条件有限的不利局面。集中教学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学资源。一般来说,理论教学历时较长,通过分散式教学可避免出现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面,但实践教学中教学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表现尤为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为:集中教学、时间短、场地需求量大、师资配备多以及仪器设备需求多等,其中仪器设备及场地不足的问题面临大大问题。由于仪器设备及场地等条件的不足,只好将实践教学安排到假期中,占用了学生及教师的假期时间,学生、教师均有意见,反映在教学实施上便是一定程度的主观抵触,在这种情况下,预期的教学效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实践教学全部内容分解为多个部分与相应的理论紧密结合,相当于实践教学部分化整为零,不再对仪器设备及场地与师资人员集中要求,从而解决了普遍工科院校中棘手的问题。

五、测量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具备的条件

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式教学模式向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化,不是简单的教学操作过程的改变,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才能最终实施。

1.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由于一体化教学的特点,需要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变换教学地点及教学方式,这样便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方面针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制定合适的管理条例,给教学改革予政策上支持,同时在教学方面的考核也应做出相应的改變,比如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晋升、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工作考评等,使任课教师没有任何顾虑地去实施教学改革。

2.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必须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特点及要求制订合理、详尽的一体化教学大纲,使教学有规律可循。

3.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环境。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实习场地(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工位、必须的教学环境及基本设施等,还应配备一些专业的设施如地形地貌沙盘、测量控制三角网或导线网等。

4.编著相应的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教学阶段并获取相应专业知识的最基本的第一教学设施,现行的教材往往都是以理论为主,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根本不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必须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手段来编著一体化教材。

5.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具备一个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还要求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任课教师才能娴熟地驾驭实践过程教学中的各种技术操作、应对并处理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e5a52a3183c4bb4cf7ecd10b.html

[2]http://learning.sohu.com/20120824/n351452506.shtml

[3]鲍艳,韦宏鹄,马宏伟,赵均.融入工程意识的测量课程教学[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12):235-237.

[4]韦宏鹄,鲍艳,马宏伟.卓越教学环境下非专业测量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18-119.

[5]孙康宁,水根,梁延德,张景德.赋予实践教学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4,(6):17-20.

[6]郭福.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谈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几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2):27-28.

[7]王正明,范玉芳.对实践教育内涵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2):68-71.

[8]陈岗,胡亮,高淑贞,付景川.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6-77.

作者:韦宏鹄 鲍艳 马宏伟

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篇2:

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困境主要源于对“理实一体化”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对“理实一体化”内涵的进一步梳理,厘清其本质是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展开,基础是要认识理与实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关键是遵循认知规律安排理实交替的时序。要使“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须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构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层面的“理实一体化”;二是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三是遵循知识和认知逻辑实现“理实一体化”的课堂。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实践主轴;认知规律

【作者简介】濮海慧,南通大学教育系(江苏南通,226001)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然而对“理实一体化”的理解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课程模式,有人认为是教学理念,有人认为是教学模式,也有人认为是教学方法,对此并未形成统一、清晰的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理实一体化”多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不能落地生根并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因此,我们亟须走出认识的误区,深入理解其内涵实质,寻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融合的策略与方法,更好地明确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对“理实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主要有这样三种:第一,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不够,简单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第二,认为理论与实践简单的空间整合便是理实一体。第三,认为理论与实践在时序上的简单交替叠加是理实一体。以下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一)实践是理论应用的逻辑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基本按照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专业实践的逻辑展开,其设计依据为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那么,“理实一体化”的实现方式是先学理论?先学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同时学习?这需要对知识的分类和认知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布鲁姆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阶段需要学习的理论多為陈述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而实践需要学习程序性知识和依靠反思获取的元认知知识。这四类知识习得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解释“其然”的知识,相对于概念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两类解释“其所以然”的知识,更易于掌握。学生认知的规律应该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说明脱离实践学习理论,理论就失去了根基,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且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一线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远不及他们在专业实践课上的表现,就是这个道理。

(二)理论与实践的空间整合

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简单地进行空间上的整合,如在实训室里开辟一部分空间增加投影设备等,把原本在教室里上的理论课搬过来。在这儿,教师把理论知识一股脑地全都抛给学生,然后再进入另一部分空间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这样仅仅是拉近了两类学习的空间距离,并没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已有知识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所以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切入理论指导才能促使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的习得不能停留在抽象意义的符号层面,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进行表达,这样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存储与提取。否则对学生来说便是毫无意义的符号串,学得乏味,记得困难,忘得也快。

(三)理实的简单交替与叠加

实际教学中,落实理实一体最为普遍的做法是将一门课程的课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划分,如一门64课时的课程,分为理论40课时+实践24课时;或者一门课程分为几个模块,各模块的前若干课时为理论学习,后2~4课时安排实践。这种安排看上去形成了多次理论与实践交替的循环,但这种简单的交替与叠加并不会对教学有本质上的促进。课程内部是这样,课程与课程之间也是这样。专业内部的课程结构一般来说是先安排理论课程然后是实践课程,为了体现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再安插入学初的认知见习、过程中的课程集中见习及最后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看似工与学“交替”了,理与实“一体”了,实际上还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并没有走出实践是理论应用的误区。

二、正确理解“理实一体化”的内涵实质

“理实一体化”既不是一个固化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知行合一”的教学策略,即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展开,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做中学”,认知过程与实践过程合而为一,其表现形式可以是项目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根据知识的类型进行分类和排序,关键则是遵循认知的规律合理地安排理论与实践的交替时序。

(一)本质: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展开

学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以理论为中心,按学科的理论体系结构呈现知识,实践依附于理论而存在,理论在先,实践在后,实践是理论的应用。而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是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而展开。理论贯穿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有机整合、渗透,理论依托具体情境而存在。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理论,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也不断丰富,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螺旋上升。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实训课程并非“理实一体化”,因为其实践的过程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强化,理论的学习已先于实践发生。

理论围绕实践展开,意味着理论的组织逻辑是工作过程体系。可能有人会担心这样的理论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会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其实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组织的形式不同了而已,按实践的逻辑习得的理论更易于记忆与提取。以实践为主轴来组织理论知识是一种归纳的思路,随着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自然形成他自己的关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系。

(二)基础: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基础是认识两者之间的知识逻辑。“理实一体化”实施的前提是按工作过程首先梳理出所需的程序性知识,即事情是怎么做的,继而对每一步骤的程序性知识进行分析,看需要哪些陈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作为支撑,将所有知识进行排序,按照“做事”的逻辑来安排知识的教学顺序。

教学中,学生往往是一部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学习在先,继而是程序性知识(怎么做)。概念性知识(为什么)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会涉及,有些概念性知识会留到实践的后期总结归纳原理时接触,此时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概念性知识就不那么抽象了。元认知知识(怎么样)中的策略性知识(know-how)需要在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中适时切入。有些策略性知识是缄默性的,学生要靠反复模仿、试误自己琢磨出来。元认知知识中关于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方法怎么样)和关于自我的认知(我怎么样)可以安排在实践结束后的反馈评价环节进行(详见图1)。

(三)关键:遵循认知规律安排理实交替时序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一般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这个规律也适用于理实一体化的应用,要对理论与实践的交替进行内容和时序上的合理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征及具体教学内容中知识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系统梳理。对于较容易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图2的组织形式,先进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元认知知识的教学则贯穿始终,在过程中进行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督、元认知调节,最后课堂小结阶段进行元认知评价。对于较困难的教学内容则需要将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序化,两者可以多次循环交替,以促进学生对实践的应用,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元认知知识仍然贯穿始终,见下页图3。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理实一体化”需要在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多个层面进行。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这样的载体便是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教学加工后形成学习项目。只有在课程体系层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再据此编写“理实一体化”的教材,才能在课堂层面顺利地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一)建构基于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将知识的组织形式从学科逻辑转向工作过程逻辑,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融合;以任务为参照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还原到工作实践情境中,以项目、问题、案例为载体呈现给学生,这是“理实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并不排斥纯理论课程,仍然有必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即理论课程、基于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主要在任务本位课程中进行。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区分哪些知识应归入理论课程;哪些知识需要与实践整合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习得,从而归入“理实一体化”课程;哪些实践内容归入综合实训课程。归类不能靠专任教师闭门造车式地凭空想象,而要通过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后做出决定,再通过课程开发的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可以保证“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架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做到三类课程内容之间彼此独立又互为补充、前后呼应,有效地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或缺漏。

(二)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相关教材为教师顺利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搭建了脚手架。教材的体例设计和内容编排须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无论选择项目载体、问题情境还是案例情境,都要先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分解出若干的知识点、技能点单位并进行排序,将理论适时地穿插到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要把教材设计成学材,做成工作单和活页式讲义,便于学生循着“做事”的逻辑渐进式地学习知识、技能,并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内容编写要遵循认知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原则。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要理解编写意图,切不可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理论,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合而为一。同时教师要把握好理论讲授的时机和程度,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就讲什么,需要多少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就讲授多少。等实践结束进入总结评价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践的基础上再系统地讲授理论,学生有了实践的根基就能对理论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遵循知识和认知逻辑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

“理实一体化”的课堂要以遵循知识和认知的逻辑为基础,整合各要素资源。时间上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合而为一,空间上理论学习与实践在同一场所进行,最核心的特征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对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进行分解与排序。下面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形态”项目教学为例来略作说明。

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可得出表2。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和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程序性知识——三种梁破坏的特征差异则需要借助概念性知识加以理解。

传统教学通常是教师在教室里讲解所有的理论知识,然后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践认知。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有没有姑且不论,教师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一定不尽如人意。学生到了现场不一定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学生因为无所知而游离于实践之外。因此,要将程序性知识教学与概念性知识教学相互融合,在工作現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讲授概念性知识,解释三种不同现象发生的原理。基于实践教授理论,学生易于理解,省时高效。基于实际的工作场景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工程品德和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详见下页图4。

在施工现场,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学生首先学习梁的种类(陈述性知识),继而观察三种梁破坏的不同的现象,对梁的种类做出判断(程序性知识),根据现象去探索梁破坏的原理(概念性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穿插工程品德、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元认知知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问题的解决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理论在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适时切入恰到好处。理论学习可以采取讲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交替中发展职业能力。

如果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搞清楚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学习,如陈述性知识可以采取微课的形式由学生在线上完成自主学习,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产生错误会导致难以纠正,反而事倍功半。概念性知识也要加以区分,有些概念性知识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可以课前自主学习;而有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须依靠实践方可理解,就不宜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首先,教师要对“理实一体化”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教师要掌握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和要领;再次,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地驾驭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做到无缝对接。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应针对“理实一体化”教学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中来。

【参考文献】

[1]Lorin W.Anderson,等,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等,译.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5-36.

[2]徐国庆.理性看待理实一体[J].职教论坛,2015(3):1.

作者:濮海慧

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篇3: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对《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关键词: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应用性。课程内容涵盖发酵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菌种保藏、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代谢调控、发酵工艺参数控制、原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发酵生产工艺等,涉及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学、食品机械设备、食品工厂设计、分离纯化等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发酵与酿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食品发酵专业人才。《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的学习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机结合,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理论教学后再进行实践教学,两者存在脱节现象,造成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兴趣不浓,容易产生思维惰性,创新意识不强;实践操作时基础知识不足,操作技能较差。为了适应我院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实现教学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转变,我们在《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下简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既精通理论教学和一体化课程开发,又具备良好实践技能和教学组织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效果。可以说,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空谈,就会出现理论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如何才能建设一支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工程师(技师)的实践技能,使专业教师技能化、实验教师理论化。

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根本保证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因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重新设置课题体系,实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在理论教学上,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以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根据《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课程的内容,将其分为微生物菌种筛选与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种子的活化与扩大培养、发酵工艺控制、灭菌与无菌空气制备和发酵产物分离纯化等6大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把理论融于实践当中,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消化理论内容,循序渐进,讲练结合。同时,根据课程需要,可安排学生到相应食品发酵企业生产车间参观实习,使学生对食品发酵过程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上,整合实验内容,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我们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验、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创新、顶岗实习等4个层次,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技能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课堂实验以综合性实验为主,有黄酒酿造、凝固型酸奶制作、酒精发酵、食醋酿造等,主要使学生掌握发酵工艺流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是“理实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利器”。教学实践基地包括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因此,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大食品发酵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有针对性的配置实验设备,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借助我们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向学校申请建立发酵食品研发机构和校内实践基地,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的无缝连接,既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主动走出去,加大与食品企业的联系力度,开展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我们已经与燕京啤酒(衡阳)有限公司、衡阳希朵曼食品有限公司、湖南天之衡酒业有限公司、湖南三和食品有限公司、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现代食品发酵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有力支撑

课程评价体系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规范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结合项目要求,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及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机统一,因此,应改变过去单一化的考核方式,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综合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由课堂成绩、期末成绩、课堂实验成绩、课外实验成绩、自评和他人评价等5部分组成。课堂成绩由出勤率、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等组成,占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通过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课堂实验成绩由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组成,占总成绩的25%;课外实验成绩由实验目的、方案设计、过程操作及实验结果等组成,占总成绩的20%;自评和他人评价占总成绩的5%。这一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实现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五、结语

根据《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应用性的特点,提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建设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和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对这一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基本满足现代食品企业对应用技能型发酵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国庆.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徐清萍.《发酵工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

[3]钱清华.理实一体化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时刊,2015,(03):52-55.

[4]周立威.关于提升“理实一体”模式教学效果的思考[J].福建教育,2014,(39):51-52.

[5]高玉香.深入企业实践促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J].职业,2014,(14):30-31.

[6]范志锋,崔平,徐敬青.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弹药构造原理”课程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63-65.

[7]魏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5):102-103.

[8]张明文.“理实一体”教学假象引发的思考[J].职业,2014,(33):78-80.

[9]李现新,刘圣庆.“双师型”教师在“理实一体”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2015,(Z1):43-44.

[10]王轶敏.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浅析[J].广东化工,2013,(11):196-214.

[11]张胜全.环境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

[12]陆豪杰.《微生物培养与发酵》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品牌,2014,(07):138.

[13]田亚红.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100-101.

[14]李华.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与实践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07):33-34.

[15]刘欢,何文兵,夏光辉.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发酵与酿造学”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02-103.

[16]赵蕾.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09):1429-1431.

[17]朱文婷,吴士筠,乐薇.民办高校生物工程系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7):51-52.

[18]邹玉红,李桂江.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生物工程专业之视角[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58-59.

[19]李树文,咸洪泉,郭立忠.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理论课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以发酵工程理论课为例[J].价值工程,2015.

[20]张丽娟.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178-179.

作者:李建周 陈晓华 王芳宇 宾冬梅 彭芳刚

上一篇:安全.幸福优秀员工演讲稿下一篇:副主任科员优秀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