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篇1

通过《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真是受益匪浅。我本是跨考建筑专业的研究生,基础差。在努力补习本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全心学习研究生阶段的知识,努力做出好的方案。正当感觉自己学习的知识多、杂,虽然学得充实,忙不过来,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建筑技术课上,亲爱的沈老师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中一句话就点醒了我,“做现代新建筑要从两个方面评价,设计部分和技术部分。”这一句话点醒了我,给我指明了今后的学习方向:建筑设计部分要学好,同时,建筑技术部分也要掌握好。

课程的上课地点定在桂花岗校区,虽然每个周末都要挣扎着6点钟起床,接着坐一个小时的车赶着去桂花岗校区上课。但,却也非常值得。首先,亲爱的沈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既是很有原则,也是很和蔼的。一整天连上四节课,本以为会很闷很累。没想到老师把课讲得形象生动,课程内容丰富。全程听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一丁点。一整天下来,全程精彩。没上课前,原以为自己会在课堂上打瞌睡,没想到一整天的课讲完了,竟还意犹未尽。不得不说,亲爱的沈老师的讲课水平非常的高。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重点是我们都学进去了,理解了,也记住了。还有令我们非常感动的一点是,沈老师坚持黑板板书讲课。相对于PPT教学,沈老师通过黑板让我们真真正正地学进去了,深刻地把建筑技术的知识要点记在了脑海里,效率高多 了。

既然写的是课程心得体会,我觉得对建筑技术的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也重中之重。首先,第一章绪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的含义,二是建筑技术包含的学科内容。重点是建筑技术学科包含的领域囊括了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及绿色建筑等学科(如图1)。

图1 建筑技术导图 图2 建筑构造组成

这些课程的引导,对于我今后学习好建筑技术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其中,建筑构造中的六大件是基础、墙柱、梁板、门窗、楼梯和屋顶;结构四大件分别是墙、柱、梁和板(如图2)。建筑物理包含了光学、声学和热工学三方面。

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建筑简称ECO,ECO是Eco-build的缩写,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 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现实中的案例有:杨经文设计的那亚大夏(见图3)、德国的“三升房”(见图4)等。

图3 那亚大夏 图4 德国“三升房”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采用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各种措施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涉及众多的技术领域 ,主要内容有:(1)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 :必须提倡建筑师的节能意识,发挥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节能工作的基础和决定作用,重视建筑节能 “先天不足”的方案设 计对以后实施建筑节能所带来的投资浪费。(2)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太阳能建筑的推广 和应用将可以有效地节约常规能源并且无污染 ,热舒适条件好;同时夏季供冷的通风新技术和地热的推广和应用将可以节约空调耗能,改善城市环境。(3)建筑围护结构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是能耗 的主要途径,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 , 控制围 护结构的热工指标 ,提高窗的气密性,并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材料,达到轻质、保温隔热、廉价的目标。(4)注重设备节能问题 :在建筑总耗能中, 空调 和照明设备消耗占 60% ~ 80%,提高设备运行节能 措施对建筑节能贡献巨大,必须解决设备效益、系统节能控制、使用操作节能等问题。(5)物业管理和使用操作节能:节能建筑在物 业管理方面的节能措施也适用于集中管理的居住建筑,而且必须强化使用。如在欧洲的BedZED项目(见图5)中,我们看到设计师将废物、阳光、空气和水充分利用,与现代人、建筑物一起进行永续的对话。

图5 欧洲BedZED项目

绿色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 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 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 ,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从本质上讲,绿色建筑是一种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绿色建筑的实施,意味着必须调整现在具有破坏性的生活方式,使之能与脆弱的生存环境保持一种平衡;另一 方面,建筑师必须以绿色的观念对待所有的设计元素,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以创新的精神来研究新的技术措施,使建筑作品与环境更为和谐。

接着第二章讲得是的我国建筑项目的七个基本程序:申报书、上级批复、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施工阶段以及交付使用。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讲得是施工图所包含的种类,主要包含了建施图、结施图、水施图、电施图、暖施图、空施图以及设施图。第三章讲得是楼梯设计(概念、画图方法、设计程序)。这一章的重要内容包含了交通构件、楼梯分类及楼梯设计中相关的构件数值设计。重点讲了楼梯踏步设计,国际通用踏步尺寸和变化公式。楼梯宽度设计,B值依人流而定,楼梯平台宽度设计。

最后,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获益良多,不仅仅学习到了建筑技术的知识内容。还在课程感悟中,对今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确定。将来要做一个好的建筑师,建筑设计做好的同时,建筑技术也要做好。除了和建筑相关的,关注社会发展,对社会有所贡献,对社会有用同样重要。课程就要完结了,比想象中要快。心里还意犹未尽,我渴望学到更多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我会努力学习好,学好的同时,用好!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篇2

情境教学在各国职业教育中已引起广泛关注,情境教学是利用情境来认知学习理论,通过创设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情境,是高职教育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1]。而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重要核心课程。如何把情境教学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照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结合“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的建设实践,阐述该课程的建设思路,提出建设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一些浅见。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协作性的学习[2]。这种学习过程更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因此,在我院“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1 情境

情境要素强调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必须要创设符合职业特点的学习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情境创设应该成为教学设计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1.2 协作

协作要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要体现团队协作精神。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施工技术的合作练习到学习成果的评价,每个过程都应该由团队共同完成。

1.3 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会话与协作学习是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通过会话在学习团队中形成共享。

1.4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来说,意义就是传统和先进的各种施工技术及相应施工机械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团队协作和会话,完成意义建构,即收获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必须强调学习者是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者,即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意愿。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基础。鉴于此,教师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教授知识转变成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和通过会话、协作来辅导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基本模式

通过以上建构主义和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分析,教学设计应遵循“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学习———自我评价”的基本过程。本文将这个过程概括为“STAR模式”,作为我院“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

STAR(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原是应聘面试中,面试官对应聘者使用的一种提问技巧,用以了解应试者对应聘职位的能力。其原意为:情境、任务、行动、结果。STAR的本质与职业教育宗旨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因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将STAR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模式。具体可表述为:

2.1 情境(Situation)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只是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条件,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将学生放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中,把“情境创设”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选择结构由易到难的不同工程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学习情境,通过虚拟再现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场景,将学生引领进入一个仿真的工作情境中,从而展开各项工种施工技术内容的学习与实践。

2.2 任务(Task)驱动

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要求教学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将新知识点巧秒地隐含到一个个的任务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将“任务驱动”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将课程内容分配到X项工作任务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X项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1项技能综合训练,即形成“X+1”的学习模式,通过8个学习情境,实现螺旋渐进方式[3]的学习。

2.3 协作学习行动(Action)指多人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学生与周围同伴和老师通过会话实现交互作用,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团队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团队中,相互协商,通过群体思维与智慧,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

2.4 自我评价结果(Result)

自我评价是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评价体系,除了能起到学习结果诊断作用外,还能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技能、态度)得到改善。自我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自己和周围同伴在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中起到什么作用?在团队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他是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根据“STAR模式”,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建筑结构由简到难进行重构,共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和43个学习任务。希望能让学生增强课程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内容。具体方案如表1。

4 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建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STAR模式”,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提出了贯穿理论和实训学习过程的“学工交替八步学习法”。

第一步:跟随学习情境,进入学习状态。针对每个学习情境,通过典型工程案例和实景光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团队进入课程内容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学习情境复习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要点,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准备。

第二步:明确任务。在学习内容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以及该任务最终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在实际施工中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步:知识准备。即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及引导性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完成实践该学习任务的必要知识准备。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分组构成学习团队共同协作完成,最好在多媒体教室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实施。

第四步:实训计划。在学习任务和知识准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将制定好的实训计划传达到各个学习团队中。

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锻炼学生在教师给定的实训总体计划基础上进行团队实训操作分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感。

第六步:动手实施。实训计划和学习团队操作决策作为基础,要求每个组员在实训期间完成各自的具体实训任务,并促进这个团队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

第七步:三方评估。三方评估指的是“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通过三方评估要求每个组在完成每个学习过程后都要进行学习质量检查,并通过互评和点评进行监督。借此过程也锻炼了学生注重工作质量的职业素养。

第八步:问题反馈。当一个学习情境完成后,由各个小组和教师对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纠正不足,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促进后续学习情境的教和学的效果,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工交替八步学习法”的实施需要配合情境化的教学内容,通过X项工作任务和1项技能综合训练的螺旋渐进方式进行循环,实现学做合一,学工交替。

5 教学条件建设

5.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为目标,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建立后备人才库,扩大课程建设组。(2)对课程建设组成员制定学历提升计划,鼓励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促进职称提升。(3)对课程建设组成员制定假期培训及工地实践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4)鼓励课程建设组参与教学科研,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2 教材及教辅资料建设

(1)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课题组自主开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手册》作为校本教材。(2)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编制“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计划进行整合,与《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手册》配套使用。(3)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课题组自主录制不同结构类型施工全过程的实景教学光盘[4]。

5.3 实训条件建设

(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群,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训需要。(2)构建校内“建筑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为仿真教学提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条件。

5.4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将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络平台。

6 课程建设实践及效果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坚持以课程内容改革为中心,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改革为基本点,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和建设。学生“施工员”考证通过率有所提高。学习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学效果较改革前有一定程度地提高。

7 结论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学校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内容,比如学习情境创设的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优化等,希望通过重点课程建设,能推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带动高职院校其他课程进行大胆创新,共同将学生打造成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建设.基于建构主义的职业情境创设理论研究与实践[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

[2]徐玮.建构主义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3]张亚英,张波,李小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篇3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实践发展;理论研究

一、导言

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教材是知识传播的一个中介,它既是讲授者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依靠,又是知识接收者吸取知识的主要源头,是讲授者和接收者进行知识对话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手段。吕叔湘先生曾经说:“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用的教材。”因此,教材编写和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教材既能正确反映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能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为学习者提供有利的学习依据,具有应用性、启发性和拓展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是在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的指导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教学、规范及语言研究奠定基础。根据课程的基本性质,现代汉语课程教材也就可以定义为:介绍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而使用的教科书。

教材是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规律而编写出来的教学和学习材料及工具,而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反映不同学科特征的教材也各自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现代汉语属于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范围看,现代汉语属于具体语言学,从时间特征上,现代汉语属于共时语言学。作为讲授现代汉语知识的课程来说,现代汉语课程具有一般语言学课程的基本特征,即基础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基础性是指现代汉语课程教材主要以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现代汉语是大学语言系列课程的入门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一方面是让学生从自身的语言实践开始,了解语言学的有关基本知识,比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语言学理论课程、古汉语课程及其他有关语言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论性是相对于应用性而言。语言研究分理论语言研究和应用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课程属于理论语言范畴。它以理论知识的介绍为主。虽然现代汉语课程也重视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培养,但它的目的是通过语言理论来进行语言事实分析及运用语言事实来证实语言理论,这遵循的是从语言到语言的基础研究。而应用语言研究不同,它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研究的成果来阐明、解决其他领域中出现的语言问题,包括语言教学(本族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语言翻译、语言文字政策规划、计算机语言运用等。目前部分现代汉语教材也对相关的应用语言理论进行一些介绍,但总体来看,只是一些点滴性的介引,不深入也不系统。系统性是要求现代汉语课程教材既从横向关系上反映现代汉语结构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的整体性及其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应该从纵向上体现各要素的层次关系。因此,现代汉语教材是基于系统性的而不是专题式的介绍。

基础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是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教材还具有该课程明显的特征,即时代性和实践性。

吕叔湘先生认为“评价一种教材的优劣,主要看它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重视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时代性,就是指教材要能积极体现学科的新成果。“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高等学校的教材应当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这大概是新的教材不断出现,而旧的教材不断更新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时代特征。随着语言学科的发展,语言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和创新,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和揭示语言规律,提出了系列语言理论和方法,涌现出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如结构主义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转换生成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等。不同的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正确地揭示了语言的规律特征,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而反映学科教学的现代汉语课程也应该一定程度上对新出现的语言理论和方法加以体现,不能固守于某种语言理论系统。如果仅为了教学方便而抱定某种理论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陷于狭隘的语言认识世界,对语言发展产生隔膜感。二是语言事实的时代性。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系统调节而发展,不同时期的语言现象中总会产生一些新的语言成分及语言结构。特别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语言正经历着日益创新的变化时代。因而,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应该积极反映语言事实的时代特征,不断地吸收新的语言事实来作为教学材料。如果年复一年地拿出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所谓的典型例证来炒冷饭,不注入新的语言材料,就会使教学达不到理论和事实相结合的结果,会使学生产生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是两张皮的片面认识,因而也可能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当然,强调现代汉语课程的时代性,只是要求新的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在课程中有一定程度地合理体现,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决定对学科内容的选择,以及依据学习规律做好课程内容的安排,而不能在课程中全盘照搬所有的学科成果。毕竟学科研究和学科教学是具有不同规律特征的科学,是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总的说要做到有所取,也有所弃,取舍得当。

现代汉语课介绍的知识和我们每个人身边的语言事实相关,课程所涉及的材料都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周围,因此,现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达到实践性目的,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在内容安排和教学计划上就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实践特征。也就是说,教材除了安排有关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外,还应该安排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语言实践分析等内容,使学生能通过认真的实践,把知识、理论转化为技能,使自己真正获得对语言现象的鉴别分析能力。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的语言实际中,能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来分析语言现象。具体地看,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在教材中要适当合理地安排和实践环节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如关于语言能力的实际训练、语言事实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等。二是指教材中使用的语言材料要和语言实践紧密相结合。教材中运用的例子既能达到对理论的充分阐释作用,也能使学生产生材料的亲切感,使他们感觉到课程学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东西,最终也通过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语言实践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现代汉语教材的实践发展

现代汉语课程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学习苏联的潮流中模仿现代俄语而开设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现代汉语课程的开设,现代汉语教材也随即出现。在现代汉语教材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教材的建设和研究,体现在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出版还是教材的理论讨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代汉语教材的实践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上。根据我们的统计,从现代汉语课程开设起,一直到目前,我国共计编写和出版的现代汉语教材大约有193 种(不包括重印或修订版等)。从编写出版时间看,比较早的教材是1955年编写的,最晚是2012年。编写出版时间和出版数量的对应情况看,大致为表1所示:

表1

出版时间

从整个现代汉语教材的出版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主要特点:

(1)出版数量多、编写地域广泛、名称比较统一。从整体数量看,50多年193部的教材编写出版,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量,平均每年就有近4部出版,其中编写出版量最多的1986年和2006年,各有11部,其次是1984年和2009年,各有9部。从时间的具体分布情况看,编写出版的教材主要集中在1977—1989年和2000—2011年两段时间,各占34.%和34.7%,这是两个高峰期。主要原因是,1977—1989年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开始大力发展,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多,学科教学蓬勃发展。另外,各类教育形式如函授、电大、自考等也多样化,因此各类教材需求也急速增长。2000—2011年的教材发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语言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引入,我国的语言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能使学生对新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人们开始编写出新的教材来及时反映学科的新理论方法。二是人们开始总结出以往的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探讨教材的发展,试图编写出更符合学科发展、教学发展的新型教材。因此,该时期成为现代汉语教材的繁荣期。

从编写地域看,在我们搜索到的教材中,整个大陆除了西藏、青海等几个省份没有教材的编写外,其他省份都组织出版过现代汉语教材。其中以文化中心北京为最多,超过了10%。

在教材的命名看,绝大部分名称为“现代汉语”,共有134部,占69.4%,以其他名称命名的还有“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现代汉语概论”“现代汉语讲义”“新编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简论”“现代汉语教程”“现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读本”“现代汉语通论”“实用现代汉语”“汉语讲义”等。教材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目的教材的基本性质、服务对象等。

(2)教材类型众多。从整个现代汉语教材的出版情况看,能明显体现出类型特征的是使用对象,即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和水平及层次等所编写的使用对象不同的教材。现代汉语教材的主要教材类型是:一是大学通用性教材。这类教材占的比例最多,如果我们把教材上没有标记的都看成是这类教材的话,则共有143部,占整个现代汉语教材的74.1 %。二是大学师范性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者目的更侧重于教材的师范特征,即以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为目标而进行编写的,针对性强。从教材的标记看,可分为中等师范教材、高等师范专科教材、高等师范本科教材。三是函授教材。这是一类专为函授学员编写的教材。是为适应成人教育需要而产生的。这类教材大约有20部,占10.4 %。四是远程教育及成人教育进修教材。为适应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形式,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现代汉语电大教材和成人教育进修教材。这类教材的使用大部分主要还是借用其他类型教材或者由教师自己编写讲稿等。五是自学考试教材。这是为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共有14部,占7.3%。包括一些全国统一规定使用的,也有一些各地自己编写的。六是留学生使用教材。这是为留学生教育而使用的教材。这类教材还很少,我们看到的主要有2部。

(3)编写体例形式多样。体例是作者根据教学目的、学习要求、内容取舍等对教材所进行的格式安排。大致看来,由于现代汉语基本以语音、词汇、语法及修辞等几个部分为教材的主体内容,因此,整个教材的大致体例基本相似。但对比各教材情况看,由于不同编写者的编写目的、学习要求、内容安排等不同,因而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体例形式。

(4)教材内容通用性较强,针对性比较弱;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虽然各教材在编写体例及编写类型上各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各教材基本以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体系为理论框架,介绍的概念知识基本一致,因而各教材在内容上变化不是很大,大多只体现在体例上的一些变更或内容的缩略或扩展。这就使得绝大部分教材基本可以在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层次上可以互用,显示出通用性特征。尽管某些教材也有学习对象和层次的标记(如师范性、自考、函授等),但针对性不强。如师范专业的教材并没有达到与中学语言教学相结合的目的,自考教材也很难显示出适应自考学习形式的内容等。另外,现代汉语属于基础理论课,教材内容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但为了加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实际语言分析水平,教材应该适当地安排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但通观几十年来出版的教材,整体显示出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

(5)教材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信息承载和传递的主要方式。因此,社会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也离不开社会。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现代汉语作为反映现当代我国语言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必然会打上社会和时代的烙印。作为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主要体现者,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出版也必然印上社会和时代的痕迹。从五十多年编写出版的教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时代中的教材所反映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教材中的语料使用。语言是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录者,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必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因此,不同时代的教材在语料的使用上也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比如在20世纪50—70年代编写的教材中,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就常有一些明显具有政治时代性的语料。而九十年代后出版的教材中,受改革开放影响而出现的字母词在一些教材中就作为社会和时代性的语料得到重视。二是教材的理论体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出版的初期,受苏联语言学界的影响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方法传入的影响,现代汉语教材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方法为理论系统来编写的。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语言学界对西方不同语言流派的语言理论的引进和吸收,现代汉语教材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些语言理论方法的介绍和运用。如在目前的教材中,虽然还是以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为主,但在能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和汉语事实结合起来进行改进和修正。同时一些新的理论方法比如词义中的义素分析理论方法、语用学理论等也能在教材中得以介绍和运用。

总体上看,经过语言研究者和教学者半个多世纪来以来辛勤的努力,现代汉语教材的实践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为现代汉语课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培养大批语言研究者起到很好的奠基石的作用,为我国语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们还在为精品教材、特色教材不断地作出努力。不过,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该对教材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克服缺点,为指导将来教材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为课程的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三、现代汉语教材的理论研究

在进行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出版的实践发展的同时,语言工作者们也在积极地进行教材理论的探讨,为教材的实践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教材的理论研究应该说是伴随着教材的编写出版同步进行的。为比较好地反映现代汉语教材的理论研究,我们对有关现代汉语教材的理论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共计收集到的论文大约有103 篇。其时间和数量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和教材编写出版情况相对照,我们就发现,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出版是和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材编写出版得越多,理论研究也随即越活跃和深入,两者构成互动性关系。这通过比较两者的成果比例就明显地看得出来。下面是三个不同阶段教材编写出版和论文发表的比例情况:

50多年的现代汉语教材理论研究中,根据发表的论文看,我们把主要研究主题概括为教材的评价研究和教材的改革研究两个方面。

(1)教材的评价研究。这是根据一定的具体教材对象而进行的研究,是对教材事实的评价。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课程内容是否完整、系统及是否有特色,主要通过教材内容体现出来。 因此,教材内容既是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导向。所以对教材的实践发展,也集中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建设上。而对教材内容的评价也自然成为教材理论研究的主要部分。从已有的相关研究看,教材的评价研究是多角度多形式的。从评价的角度看,有对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评价的,有对教材内容评价的,有对教材结构评价的。有肯定性评价,也有指正性评价。从评价形式看,有对单本教材进行的评价,也有多本教材的比较性评价;有教材编写者的自我评价,也有教材使用者的评价等。在所有的评价性研究中,有关教材内容的评价是最多的。教材内容的评价中有单本教材评价,也有多本教材比较评价等,评价内容涉及现代汉语的不同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音方面的评价,最主要的是教材中国际音标的检查和校对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标音前后矛盾、理论问题等问题,并为此提出了要从各个方面使国际音标的内容体系更完备、更清晰,要在编排时应该保证少出错误,甚至是不出错误,尤其是不出知识体系性的错误的意见。其次是关于语音的性质、语音的单位、标音符号、音位、音变和和语调等方面的比较以及语音内容的取舍和编排等。总的来看,关于语音方面的评价相对比较少,这一方面和语音学科本身的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语音的教学特征有关。从学科看,语音知识系统性强、有相对的封闭性、语音变化比较缓慢等,因而教材在概念和知识的选取上比较统一和明确。从教学特征上看,语音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教学内容相对稳定,内容编排比较程式化,因而在绝大多数教材中,关于语音的教学内容都比较一致。词汇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各教材在词汇内容方面进行的全面和细致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词缀的语音形式一定是音节吗?”“合成词必定是复音词吗?”“什么是同音词?”等。其次是不同教材在有关词汇内容上的整体框架、内容编排、词的构成、词义等方面所体现的不同特征进行的比较。语法方面的评价是有关教材内容中研究得最多的方面。人们从语法单位、语法结构分析、语法内容编排等角度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如尹静静比较了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邢福义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等五本教材中的词类部分,包括汉语的词类系统、对副词的归类和划分、对形容词、代词和语气词划分的不同认识等,重点比较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并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胡宗哲《九十年代八部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比较了钱乃荣《现代汉语》、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等八部教材中的语法问题,包括语法体系框架、词类、短语、句子几个方面的比较。其他方面的内容评价还包括文字、修辞(语用)等,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2)教材的改革研究。这是基于学科发展、教学规律探索和教学实践发展背景下的现代汉语教材创新发展的探索。这方面的研究包括现代汉语教材的特色发展、改革思路、发展方向、建设目标等。相关的研究如李士敏《加强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改革》,邵敬敏《〈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余志鸿、易洪川《理论和方法的考虑——“现代汉语”教材的探索》,庄义友《求新、求实、求精——〈现代汉语〉教材改革构想》,方柯、何燕《论高校现行现代汉语教材的改革方向》,钱乃荣《加强〈现代汉语〉教材的现代性和科学性》,钱乃荣、游汝杰《建设新的〈现代汉语〉教材》,刘小南《论高校文科〈现代汉语〉教材的运用》,安华林《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之我见》、王艾录《论量观念在〈现代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重要性》,詹伯慧《对修订现代汉语教材的几点意见》,谢达生《现代汉语教材校本化建设的积极意义》等。

总体来看,关于教材改革的探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教材的实践性环节,体现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这是论述最多的问题,基本上在每一个关于教材的改革研究中,都有该内容的论述。大家普遍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材编写中,应该做到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能通过认真的实践,把知识、理论转化为技能,使自己真正获得语言现象分析、鉴别语句正误优劣的能力,把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教材的编写要能做到求新、求实、求精。所谓的求实,就是编写现代汉语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务实的精神,讲求实效的态度。要通过教材的实际效用,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现代汉语教材的实际效用, 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实践中管用的知识,才能使人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教材的改革应该强化分析方法和应用能力,淡化基本知识和理论色彩。这是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二是合理科学地采用和吸收新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和新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语言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和新的流派不断地产生,但是教材中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语言理论知识、教材知识体系中采用什么样的语言结构体系,这是教材建设中必须要探讨的问题。钱乃荣认为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总结汉语规律和特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汉语,因而它是一门理论科学。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在编写新教材的时候,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教材要迎头赶上世界科学理论飞速发展的步伐,必须提高基础教材的科学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教材中应该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新的科研成果,摒弃陈旧的观点和浅显的内容。这是我们提倡用现代语文学而不是传统语文学来写我们的教材的基本思路。而邵敬敏同意教材内容应该更新,但不主张对新的语言理论的广泛吸收,新教材的方向应该是有选择地、郑重地吸取近年来国内外汉语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国内的新成果。詹伯慧在谈到对新的理论知识的吸收原则时认为,作为教材,不能草率地把现代汉语新出现的尚在争论中的观点、方法吸收进来。我们的态度首先是不抱残守阙,对于新出现的理论方法乃至名词术语,都有必要仔细琢磨,认真思考。但要吸收到教材中来时,一定得审慎从事。他不赞成那种无原则的“吸收了再说”,还是得认真考虑吸收的东西对我们的教材,对我们的教学是否合适,要择善而从,三是注重教材理论体系、内容构架和编排体系的改革。在理论体系上,学者们认为,现代汉语教材的总体构架并非建立在汉语言自身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是直接模仿欧美的印欧语言体系的产物。因而,目前,现代汉语教材体系结构是错位的,为此,必须改革现代汉语的教材体系。现代汉语教材的体系应该以汉语本身结构为根本,适当

借鉴吸收西方语言学成果,建立一个能适应国情需要的现代汉语教学和应用体系。在内容构架上,也有人认为应该在教材中增加方言比重,吸收方言研究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重视方言的意识。从教材的量的角度看,由于目前现代汉语教材缺乏量的观念,学生容易把封闭性知识内容当作开放性知识内容,因而应该在教材编写中克服量观念淡薄的缺点,加大量的表述度,使教材内容更加准确、清晰、科学,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和合理,也更加有利于提高教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2] 尹静静. 五本常用现代汉语教材词类比较[J]. 现代语文,2009(12).

[3]胡宗哲. 九十年代八部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8(1).

[4]钱乃荣. 加强《现代汉语》教材的现代性和科学性[J]. 语文建设,1998(5).

[5]邵敬敏. 《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J]. 语文建设,1988(5).

[6]詹伯慧. 对修订现代汉语教材的几点意见[J]. 汉语学习,1983(2).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篇4

《现代装饰画》是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一些艺术类院校中的《现代装饰画》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却有待提高,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使用的是工作室教学模式来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改革。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专业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现代装饰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然而当前《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的效率不高,没有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因此必须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装饰画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当前《现代装饰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装饰画》课程的前身是《图案与装饰画》,尽管各个艺术院校都非常重视《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将其作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但是《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代装饰画》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装饰画创作能力和综合制作能力。然而当前《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性较低的问题。

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艺术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人们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单一的传统图案与传统装饰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代在变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视野也变的越来越宽广,大众普遍文化与品味都日益提高。这就需要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理论

鉴于社会和市场对于艺术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代装饰画》的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此为突破点来进行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室模式在我国各大院校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室教学模式主要是模拟工作室制进行教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改变。也就是将课堂打造成为模拟公司或手工作坊类的工作室,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进行分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由教师进行分组教学。

《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1.在《现代装饰画》课堂上实行分组教学

根据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现代装饰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大约有4至6名学生,来模拟工作室教学,使课堂模拟公司或手工作坊类的工作室。围绕《现代装饰画》的课程内容,教室要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进行选择。

例如教师可以将以下几个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令每个小组自行选择:①在大小不同的葫芦上绘制地域特点强烈的朱仙镇木板年画,以及包公人物葫芦画、卡通人物葫芦画、水浒人物葫芦画、传统婴戏图等。②油纸伞工艺品组。在空白油纸伞上绘制传统吉祥图案,以及地域特点强烈的“汴梁八景”等③综合材料小幅漆画。利用综合材料绘制“汴梁八景”或具地方特色的漆画作品。④配饰类手工艺品的制作。⑤小型装饰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包括书签、彩绘车挂、彩绘挂件等)。⑥以立体雕塑与浮雕式墙挂饰墙面装饰作品。⑦装饰画的绘制与制作(包括沥粉画、仿古画等);⑧瓷器类彩绘工艺品。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

2.分组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分组可自行调换,比如第1周做装饰画,第2周如果学生觉得油纸伞更有趣便可做油纸伞,教师分组进行教学,主要是将制作各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教给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多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由于课堂的自由性较大,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各组的制作经验,给彼此更多的意见,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的独立性。

分组调换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尝试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也能够学习各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作用,如果某个小组的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些困难时可以及时向教师求助,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其进行帮助。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各组可以将自己的制作经验总结出来,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因为每个组都与其他学生所在的组所做的作品不同,所以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各自审视其他组同学所做的作品,在心里与自己所在组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无形中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并且学生能够依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与制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分组教学中实现组内合作

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也就是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工作,可以一同分别制作,也可以流水线式制作。

比如进行葫芦画的组别中,有六个人来完成,这个组的任务是分别完成20个大小不同的葫芦的绘制,这6位同学可以每个人完成3~4个葫芦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一个同学专门完成设计图案与绘制图案,在他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其他同学先做一些准备工作:切割葫芦、打磨葫芦表面等,4位同学进行上色与绘制的工作,1位同学进行最后的勾线、上清漆与后期处理的工作,这种流水线式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作品的质量,而且与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工作方式比较相像。

实行组内分工与合作不仅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自己小组的学习任务,而且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更加熟悉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工作方式,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4.对《现代装饰画》的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对于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与教学都应与工艺品紧密结合,任何一类作品的体裁都应以地方文化与经济为根本,《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课程改革中也要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本专业的教学模式为“课堂作业等于产品”、“教、学、做、销”为一体,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课程的考核并不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主要是辅导学生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教给学生每种工艺品的制作工艺,那么考核学生的主体应该是市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会直接投入到市场中看它是否被市场认可。

在各组学生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展销会活动,学校每年都会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举办“六月展销”的活动,主要是用市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考核。在具体的考核中,学生作为销售人员,由学校在开封游客聚集的地方联系好店铺或摊位,学生在这一周的时间轮流进行销售旅游工艺品,所销售的产品全部为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作业,以及三年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的设计作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加具有市场针对性。

结语

本文对于《现代装饰画》的课程改革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现代装饰画》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只有对《现代装饰画》这门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篇5

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的支点,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教育技术与教育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先进的教育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落后的教育技术影响教育的发展,对教育发展起阻碍作用。什么样的教育水平,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技术与其相适应。古代书院+学堂+私塾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原始刻字+印刷方式以及较低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近代铅字印刷术和激光照排的出现,粉笔+黑板的诞生;使开展大规模的教育活动成为可能。于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课堂迅速发展起来,终身学习日益成为每个人的迫切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步伐,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教育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代表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力地促进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传统的美术教学已经很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欣赏许多的优秀作品以及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补充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课堂状态。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课程作业 篇6

1、噪声:所谓噪声可以笼统的称为随机的,不稳定的能量

2、均匀量化:所谓量化,就是把经过抽样得到的瞬时值将其幅度离散,即用一组规定的电平,把瞬时抽样值用最接近的电平值来表示。

均匀量化:ADC输入动态范围被均匀地划分为2^n份。

均匀量化的好处就是编解码的很容易,但要达到相同的信噪比占用的带宽要大。现代通讯系统中都用非均匀量化,把输入信号的取值域等间隔分割的量化称为均匀量化。

3、调制:把消息“作用”(例如,让信号的幅度随着消息信号的强弱而变化)到载波信号的某个参数上,使得该参数随着消息的变化而变化,于是,载波信号就会“携带”上需要传送的消息。这就是调制的概念。

4、光纤通信:所谓光纤通信技术,即以光纤为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光学纤维传输信息的通信技术。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篇7

现代测试技术是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着重介绍不同的测试原理和方法, 以及利用各种各样的测试仪器实现对测试信号的分析和处理,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长久以来, 在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 学生总是感觉测试原理非常深奥、枯燥而又难以理解, 对不同的测试仪器缺乏感性的认识, 也不了解其具体的应用, 因此学习起来十分困难, 慢慢也就没有了兴趣,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 当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如果单独加大实践教学, 则又受到课程教学总量的限制, 理论和实践脱节, 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越来越多, 教学仪器的数量和实验场地等也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对此, 我们提出了“体验式教学”, 在教室中引入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 此时的教室不只是一个课堂, 更是一个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 在课堂中不但能完成理论教学, 还能在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2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尽管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但也无法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与传统的硬件实验设备相区别, 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采用纯软件化的结构, 安装和使用方便, 便于在课堂中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一体教学, 也便于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教学,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主要的是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 是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2.2 现代测试技术理论的多样化教学

现代测试技术理论的公式、图表很多, 学生感到非常深奥很难理解。采用课堂板书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印象, 易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同步。但过于依靠板书将花费过多的时间,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受到很大限制, 学生会感到枯燥和厌倦, 因此,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的地方采用图片、动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借助虚拟仪器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可视化表达, 将测试技术理论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 学生通过信号合成与分解虚拟实验 (如图1所示) , 可以深刻领会傅立叶变换的内涵, 了解其工程意义,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3 基于多媒体系统测试资源的实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课程的实物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学工作者。教室里空间有限, 携带实物进入课堂也很不方便, 而且还要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如动力供应、试样制备等。针对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现有的多媒体系统测试资源为其开展实物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 图2是利用计算机声卡开发的信号发生器。基于多媒体系统测试资源的实物教学方法不但使教师的讲课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课堂上传感器和测试系统部分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而且课下学生也可以在电脑上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小测量装置, 在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理论联系实践的多学科综合教学

为了加深对现代测试技术理论及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进行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尝试, 打通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单片机等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实现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理论糅合, 并使之应用于工程实践, 从而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 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联系工程实际, 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中集成了齿轮箱振动故障振诊断、汽车发动机噪声分析等16个工程测量实例,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例的虚拟仪器仿真进一步理解工程开发的全过程,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图3是转子的轴心轨迹测量。

3 结束语

为提高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可重构虚拟仪器实验教学平台, 搭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环境, 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探索, 使现代测试技术课程中的理论分析变得有趣而又容易理解, 实物化教学让传感器和测试系统变得具体和生动, 多学科综合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实现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思维的方法, 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很大提高。

摘要:针对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 进行“体验式教学”, 实现了多样化教学、实物化教学、多学科综合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完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现代测试技术,体验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岭松, 张登攀, 赖红.可重构虚拟仪器系统[J].机械工程学报, 2005, 9:78-81.

作业:《现代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体会 篇8

六合区竹镇中心小学 陈安云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课程的整合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整合学科之间的优势,让学科之间可以互补。

关键字:农村;语文课堂;课程整合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试着从当前的探索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些想法。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年有幸参加了一次《现代与经典》全国性的语文观摩学习活动,在观摩学习期间,有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校长执教的一节语文课《卢沟桥的狮子》,整堂课精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一个细节的处理让我记忆深刻:老师用投影出示了一组卢沟桥狮子的图片,这时配上一段温馨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认真观察狮子们的动作,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同学们畅所欲言,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卢沟桥的狮子也仿佛鲜活了起来。这时候窦老师换掉了刚才那段抒情的音乐,配上的是一段战场上的一片枪炮声,喊杀声,课堂上暂时安静了下来,同样的那组图片在同学们的眼里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学生们,也包括在座的所有听课老师们,这其实就是音乐带给大家的震撼。原先我以为用好多媒体一定要制作精美的课件,一定要上的美轮美奂,这时我有所悟:课程的整合就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整合学科之间的优势,让学科之间可以互补。还给学生一个原本的课堂,一个纯粹的课堂,一个注重听说读写的课堂。而不是变成老师展示个人课件制作水平的一个平台。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

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二、立足自身,谋求进步。

我们学校地处较为偏远的山区,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学习资源的匮乏,让原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变得一片沉寂,学生听得少,见的少,而新的教材又侧重拓宽学生的视野,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一种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出现,拉近了学生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距离,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弥补见识上的不足,拓宽自己的视野。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动静结合,视听相兼,能更充分地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根据自己从教这10多年的体会来看,在农村学校这样一类教学设施尚不够完善的的地方,语文课堂中实际运用较多的就是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具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我们平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这样的课例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显得颇具成效。

另外,由于条件的相对落后,农村的孩子不能向其他的孩子那样能够利用假期到处走走看看,去拓宽视野。现在的教材中有大量介绍祖国山水风光的课文,这样的课文文字固然优美传神,但光凭老师的一张嘴,这样的描述也是显得苍白无力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准备充分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这样对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我在上四年级的一片课文《雾凇》是就是这样,学生,包括老师在内,都无缘亲眼一见雾凇的真面目,又如何去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呢?课前我通过网络搜索到了大量充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恰当的整合,制作成上课的课件,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再构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

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

“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

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

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整合需从一点一滴做起 “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既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大局,又要切实可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既要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精髓与内涵。“整合”水平的高低,关键在观念的转变。

4.整合要注意实用性

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因此在进行整合实验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将教学质量搞上去,这样的“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才有生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而且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对于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型语文教育,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语文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上一篇:学整树剖析查摆材料下一篇:考研政治 分析题满分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