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荐9篇)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篇1

摘要: 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组织研究近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护患沟通

我院是攀枝花学院的附属医院,在培养医学护理生的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了解疾病及护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护理教研室正在对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结合临床实践,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以护理教材为基础,还应获取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的最新信息,以适应医学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集中护理各专业骨干教师研究近年的护理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的护理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错误地放在教学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2.2探索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教学法相结合方式的教育模式。这两种学习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国外在数10年前就已开始开展PBL教学。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PBL教学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将逐渐成为我院护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

根据PBL教学模式,教学原理设计的一种“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教学法,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案与患者的一些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通过病例的引导、讨论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教师据此病例提出问题:①患者主诉是什么?②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提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从而引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再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传授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的原则,将发病机制等难点用清晰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即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记忆。当学生对该病有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③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展示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如视野检查、眼部B超、OTC检查等,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

3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1注重教师选拔培养 采用分段教学方式,每个教师所选课目章节结合自己所在科室及专业所长,这样也便于结合临床案例,力求教学相长。我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以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到认真备课,组织预讲;还要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和现场点评来培训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除了选择先进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制作成图片再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关键的是制作优质的课件,课件文本叙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动画杂乱,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照“屏”宣科、课件播放太快,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院护理教研室将每年进行一次PPT制作培训,以提高整体的课件制作水平。

4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护士的必备素质,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要求护士衣冠整洁,举止得体;对患者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注重语言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护患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篇2

关键词:基因工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以来, 在30多年的时间内, 已经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成就, 并且正以新的势头继续向前迅猛发展, 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基因工程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 同时带动了以其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正改变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未来, 与医药、食品、农牧、化工、环保、能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形成息息相关[1]。今天,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 不但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 也要求培养足够的后备力量。因此, 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 新增了生物技术专业, 开设了“基因工程”课程, 笔者所在的学院也不例外, 在2003年开始增设了动物科学生物工程方向, 于2006年升级为生物技术专业, 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这方面的人才。基因工程是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复杂现象的认识和操作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该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 理论性和技术性强。然而, 当前高等学校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 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同时, “基因工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合理构筑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具备前瞻性和开拓性, 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本人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一、精选教学内容

基因工程就是在生物体外, 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 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 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 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 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创造出新的品种。目前, 国内外出版的《基因工程》教材版本很多, 编排体系也各有各的特色, 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动物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 这些课程与基因工程联系密切, 相互渗透, 在教学上难免存在一些重复。为此, 我们根据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 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 主要以楼士林等主编的《基因工程》 (科学出版社, 2002版) 、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2版) 等为主, 结合其他参考文献,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之外, 重点强调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条理性,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重新构建的理论体系包括3个部分:基因工程操作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操作主要技术以及基因工程实际操作应用。基因工程操作原理涉及各种基本概念、各类分子克隆工具酶、各类分子克隆载体的结构、特点等;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包括PCR技术、核酸抽提技术、基因文库构建技术、目的基因与分子克隆载体的重组以及重组体的转化与筛选鉴定、基因表达技术等, 让学生全面掌握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原理及操作;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渗透至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 且扩展到人类生产实践的各个行业, 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 大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所以基因工程实际操作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报告、实际案例分析和生产实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及求知欲望。在讲授基因工程主要理论内容的基础上, 补充引进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穿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外源基因的表达时, 可穿插介绍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前景, 还可介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一些新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等。这些讲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尽量接受基因工程相关的新观念、新动态, 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概况, 而且能推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检索和自学一些本学科相关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 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 将以往“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转向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精神相符。因此, 在本课程讲授时, 笔者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 把“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具体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一些案例来引起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安排好案例, 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 能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生物技术发展很快, 其成果日新月异, 对于“基因工程”这门课程而言, 在教材中不断补充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已经是一种常态。因此, 笔者在备课和教学时随时将学科前沿的一些最新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实际, 这样, 分析问题的方法就不至于落后学科的前沿动态, 就能达到培养高起点、高素质的大学生的教学目的。

2. 把“读书报告”引入教学中。

由于本人同时担任了两门研究生课程, 因此将研究生教育中的“读书报告”教学方式也引入了本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指定一些题目, 或者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题目,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30篇以上的中英文文献, 按照中文核心期刊的格式, 撰写一篇反映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文献综述。综述完成后, 在课程中间利用3课时让学生根据综述内容做口头报告, 然后针对报告内容在班里进行讨论。通过合理安排读书报告, 使学生提前接受阅读文献、分析综合材料以及写作能力的训练,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把“小组讨论”引入教学中。

在学期初, 以4~6人为一组的标准将上课学生分成各个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给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专题,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准备专题内容并制备成ppt文件, 在学期末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解专题内容, 其他同学要根据讲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讲解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解答。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读书报告”、“小组讨论”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达到以下的目标:

1.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又能发展学生智能,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通过做读书报告可使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阅读中外文文献, 学生可拓宽知识面, 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为其进行高水平、创新性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读书报告和小组讨论可以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对阅读、思辨、写作、口头表达这几种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可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增强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使用信息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改进考核方式

科学、公正、客观地全面评价学习效果, 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 而不仅仅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考查的内容不仅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还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在专题报告和小组讨论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后, 本课程学生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 包括随堂测验、文献综述、课件制作、口头报告以及小组讨论。期末试卷成绩占70%。在期末试卷设计上, 加重主观命题的份量, 减少客观命题的比重, 同时增加设计分析题型,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 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专业基础课, 其发展迅速, 要求我们老师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动态, 精心组织课件,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基因工程 教学改革 探索 实践

基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以来,在30多年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成就,并且正以新的势头继续向前迅猛发展,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最具生命力、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基因工程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以其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未来,与医药、食品、农牧、化工、环保、能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形成息息相关[1]。今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不但急需大批的专业人才,也要求培养足够的后备力量。因此,许多高校为满足社会需求,新增了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课程,笔者所在的学院也不例外,在2003年开始增设了动物科学生物工程方向,于2006年升级为生物技术专业,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这方面的人才。基因工程是从分子水平上对生命复杂现象的认识和操作的一门新兴的学科,该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和技术性强。然而,当前高等学校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同时,“基因工程”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合理构筑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具备前瞻性和开拓性,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人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一、精选教学内容

基因工程就是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或定向地创造生物的新性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子代创造出新的品种。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基因工程》教材版本很多,编排体系也各有各的特色,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动物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这些课程与基因工程联系密切,相互渗透,在教学上难免存在一些重复。为此,我们根据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主要以楼士林等主编的《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版)、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版)等为主,结合其他参考文献,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之外,重点强调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条理性,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重新构建的理论体系包括3个部分:基因工程操作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操作主要技术以及基因工程实际操作应用。基因工程操作原理涉及各种基本概念、各类分子克隆工具酶、各类分子克隆载体的结构、特点等;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包括PCR技术、核酸抽提技术、基因文库构建技术、目的基因与分子克隆载体的重组以及重组体的转化与筛选鉴定、基因表达技术等,让学生全面掌握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技术原理及操作;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渗透至生命科学的各个方面,且扩展到人类生产实践的各个行业,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大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所以基因工程实际操作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报告、实际案例分析和生产实习的形式进行。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及求知欲望。在讲授基因工程主要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引进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穿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外源基因的表达时,可穿插介绍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应用前景,还可介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一些新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等。这些讲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尽量接受基因工程相关的新观念、新动态,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概况,而且能推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检索和自学一些本学科相关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将以往“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转向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与提倡素质教育的精神相符。因此,在本课程讲授时,笔者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把“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教学中。具体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一些案例来引起教学活动。具体做法是在课前先给学生安排好案例,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生物技术发展很快,其成果日新月异,对于“基因工程”这门课程而言,在教材中不断补充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已经是一种常态。因此,笔者在备课和教学时随时将学科前沿的一些最新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实际,这样,分析问题的方法就不至于落后学科的前沿动态,就能达到培养高起点、高素质的大学生的教学目的。

2.把“读书报告”引入教学中。由于本人同时担任了两门研究生课程,因此将研究生教育中的“读书报告”教学方式也引入了本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指定一些题目,或者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30篇以上的中英文文献,按照中文核心期刊的格式,撰写一篇反映基因工程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文献综述。综述完成后,在课程中间利用3课时让学生根据综述内容做口头报告,然后针对报告内容在班里进行讨论。通过合理安排读书报告,使学生提前接受阅读文献、分析综合材料以及写作能力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把“小组讨论”引入教学中。在学期初,以4~6人为一组的标准将上课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给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专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准备专题内容并制备成ppt文件,在学期末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解专题内容,其他同学要根据讲解的内容提出问题,讲解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解答。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求知和创新的热情。

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读书报告”、“小组讨论”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达到以下的目标:

1.让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2.通过做读书报告可使所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阅读中外文文献,学生可拓宽知识面,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为其进行高水平、创新性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读书报告和小组讨论可以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对阅读、思辨、写作、口头表达这几种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可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使用信息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改进考核方式

科学、公正、客观地全面评价学习效果,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考查的内容不仅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在专题报告和小组讨论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后,本课程学生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包括随堂测验、文献综述、课件制作、口头报告以及小组讨论。期末试卷成绩占70%。在期末试卷设计上,加重主观命题的份量,减少客观命题的比重,同时增加设计分析题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之,基因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专业基础课,其发展迅速,要求我们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动态,精心组织课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崇波.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

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4

《中国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题方案 中国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08-09-05 10:3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41

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校特色发展的要求.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园区的教育教 学事业也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孩子们也渴望享受更优质的教学.中国象棋, 有着悠远的历史,有着丰厚的底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非常适合我们学校的 特色发展.2.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好多学生的业余活动内容单调,学生只开展自 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对那些自己不懂,不会又不感兴趣的活动,从不问津.以致 于娱乐,交往活动,体育活动等都比较少.格调低俗,消极的,有害的活动充斥.学生的业余时间,有的是在看电视,睡懒觉中度过的,有的是在玩扑克,打电子 游戏机中度过的.这些不良的现状已经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国象棋的开展, 一定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全新的享受,一定会给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色彩.3.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国外的教育家和教练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 析,他们肯定了棋类对各种年龄学生在发展和教育上所起的作用.形成个性的创 造,发展认识的积极性,以及在各种环境下满意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中国象棋所 起的重要社会作用都是无庸置疑的.在中国象棋的练习中, 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 对各种事情进行选择;要有责任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纪律性和较高的文化修 养,可以说中国象棋类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以上三点理解, 我们学校提出了 “象棋普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的课题.二,概念的界定 象棋普及教学是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会同专业机构,社区等,在学校中 开展象棋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全体学生参与.2.进行分层教学.(分年级,根据水平的高低分组)3.着眼于学生整体象棋水平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三,理论依据 1.基于新的课程标准.国家新《体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说“我国是一人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 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中国象棋在农村中有较浓厚扎 实的基础,非常适合开展这样的活动.2.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 “国际象棋——循序渐进的, 逻辑思维的最好学校.它能够养成严守秩序的思维, ” 培养注意力, 发展记忆力, 可以说围棋和中国象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象棋应作为智慧文化的成分之一 进入小学,在众多文献中,很多都证明了中国象棋同哲学,控制学,心理学,数 学, 教育学等等相联系, 它们

决定着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需从棋类中得到的作用, 特别是心理教育学.棋类直接与教育,学习和人的发展相联系.

研究过程.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5 年 3 月——2005 年 6 月)(1)课题方案.(2005 年 6 月)(2)江苏棋院胜浦实验小学训练基地建立.2,实践阶段:(2005 年 9——2008 年 6 月)(1)对全校学生全面实行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2)课题参与人员进行指导,调查,及时反馈,做好资料收集,阶段性调 查报告等.3,总结阶段:(2008 年 6 月——2009 年 7 月)收集,分析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六,实施策略 1.多元化的活动组织.一种活动的成功,离不开教育教学机构的组织领导, 本课题亦是如此,不能放任自流,相互推诿,谁也不教.因此我们采用了“三管 齐下”的策略,努力完善活动组织机构,确保本研究按正常轨道,高效地开展.(1)工会牵头管.主要工作包括:①每学期制订详细计划,并根据实际对计划进行阶段性的修 改,使学生,教练员目标明确;②作好宣传发动工作,及时选拔好重点棋手,并 安排好校内教练员进行指导棋手训练;③做好与江苏棋院,家庭及社会的联系工 作,尤其是对有特长的家长及社会人员做好聘请为指导员的工作,共同商讨如何 训练,指导学习.(2)教练组具体管.中国象棋在农村虽有一定基础,但处于无师自通的状况,小学生学棋存在着 多走弯路,多进“死胡同”等问题.因此,极需一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有较 高实战水平的教练队伍,我们组成教练组的成员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有三棋特长 的体育教师及其他各科教师;②有三棋爱好及特长的家长;③社会上以及其他学 校有特长爱好的人员;④江苏棋院的大师.2.经常化的活动阵地.每周两节的活动课.要求全校学生参与.3.科学化的统计 我们设想给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张表格,详尽记录每个学生参加象 棋活动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统计,追踪每个学生成长的历程.4.合理化的激励体制.(1)树立榜样.榜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也容易诱发学生产生一种趋同的心理倾向.因 而要树立一批正面的棋手给学生提供可以效仿的样板, 让他们在自我监控中同化 别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因此,我们在期末进行象棋高手的评比,以有力 促进学生的下棋积极性,从而提高棋艺.(2)参加比赛.
参加比赛, 取得成绩是学生参加中国象棋练习的直接目标.因此, 我们应组织各级竞赛.①各中队利用中队课进行小型比赛;②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比赛;③选拔优秀棋手参加镇级, 区级以及更高级的比赛.

(3)级别审定.为使学生对棋艺做到知己知彼,以激发学生学棋的积极性,特设立棋力测试 专门组织——棋

手审定组.具体操作与要求见下表: 棋手审定组操作要略表 称号 审定 组织 审定 时间 铜牌棋手 班级审定组 每两个月 进行一次.银牌棋手 学校审定组 金牌棋手 学校审定组 每学期进行一次.1,已取得银牌棋手称号的 同学.2,精通中国象棋的下法, 已具一定的创新思维,下棋时 思路敏捷.3,在镇级比赛中获得前三 名的成绩或在区级及以上获得 名次.1,学生递交申请报告.2,理论考试.由审定组出 题,学生解答相关棋种的残局 和死活题等.成绩满 60 分(总 分 100)者参加实践考.3,对申请进行互相对弈, 取 80%通过.

审定 要求

每两个月进行 一次.1,已取得铜牌 1,要求学 棋手称号的同学.生熟练掌握中 2,在下棋时有 国象棋的基本 自己独到的见解与 下法, 能完整下 思路.完一盘棋.3,在本校的棋 2,要求在 类比赛中获得前三 本校的棋类比 名的成绩或在镇级 赛中获得第 4 比赛中获得第 4—6 —6 名及以上.名.1,学生递 1,学生递交申 交申请报告.请报告.2,对申请 2,对申请进行 进行互相对弈, 互相对弈,取 50%通 取 50%通过.过.

审定 方法

七,预想成果 1.预计学生下棋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参加各级比赛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在 个人名次, 团体名次上都比往年要好.2.预计促进了学生主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展,培养了队员广泛 的兴趣爱好 和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坚毅顽强的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克服惰性,养 成良好的心理品 质.使原来懦弱, 自卑的学生由此走上乐观自信, 奋发自强之路, 得到良性转化.3.预计通过中国象棋的练习,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其它学 科成绩在不同程 度上有了提高.八,组织管理 课题组总负责人:陈蕾

课题组组长:沈素全 吴建明 课题组成员:全体中国象棋教师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篇5

《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一、导言(更新观念)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案例: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掌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2.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差别

备课是以教材为依据,侧重于解读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依据,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习。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理念上的差异

教学大纲立足于教师的教学。明确教师实施教学的目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在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达到的目标。教学大纲以教师及教学为主体。规定教师怎么教?教什么?

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角度和需要出发。规定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4.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差异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 ↘ ↙ ↘ 教科书 ← 教师 学生 → 教科书 ↘ ↖

学生 教师

二、教学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根据所教学生的现状,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且随学习的进程,形成梯度目标,循序推进。

2、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立足于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3、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4、强调理解,不鼓励死记硬背,不限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鼓励学生参与和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5、在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活动,应及时作出信息反馈。

6、应规划学生除教科书之外的学习领域和范围,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料。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和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科书、分析学生、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精选教学资源和补充材料、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编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等环节。

四、分析和理解《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课程标准的体例和结构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三部分组成。有些学科的课程标准,还另设有实施建议部分。

前言,主要包括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一些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修订后,亦增加此项内容)等内容,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设计思路”中对内容标准的诠释,实际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课程目标”,包括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其中的“三维目标”,概括了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学习基本技能;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主要的认知途径,需要运用的基本学习方法;应该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习目标。“三维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宏观指导的作用;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提供必要的参考。

“内容标准”涉及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知识。

在表述方式上,学科的“内容标准”一般在每个学段前,有一段对“内容”的描述。主要涉及本学段所学内容的整体框架、线索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教师准确把握整体知识的范围、结构,每个知识点在整体知识中的位置、地位、功能和作用,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内容标准”中,对每一学段还设定具体的“内容标准”。一般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的,实际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学科课程标准在对具体的“内容标准”的表述中,多使用一些行为动词,将“内容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使用这些行为动词,旨在明确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方式和掌握程度。识记层次

识记层次,多使用知道、了解、列举、简述、讲述、说说等行为动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的学科知识。

学生学习这个层次的知识,仅需要掌握知识的本体内容,属于知识层面的学习。理解层次

理解层次,多使用概述、理解、掌握、说明、阐明、解释、归纳等行为动词。是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要求后,应该进一步深化的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这个层次的知识,不仅需要掌握知识的本体内容,还应该深入到知识的本质、内涵、属性等,属于技能层面的学习。运用层次

运用层次,多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或探索、体会、会用、讨论等行为动词。是学生在达到前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应该拓展和延伸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这个层次的知识,需要迁移和运用识记层次、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和技能、方法,对知识的本质、内涵、属性等进行实践性学习,属于实践层面的学习。2.正确认识“三维目标”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自2001年起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原有用于指导教学的学科《教学大纲》,更改为学科《课程标准》。其中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项具体目标,或称为三维目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三维目标” 是为学生制订的,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教学方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达到和实现这些目标。“三维目标”的关系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落实其他二项目标的关键和基点,也是实现其他二项目标的载体和平台。不同类型和内容的知识,决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相应的学习过程和需要应用的学习方法,更决定了学生能够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指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需要具备或运用、掌握的基本学习技能。

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将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其中,第二、第三层次的学科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最为密切。

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定,首先需要界定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类型。

关于知识的分类,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常见有显性知识、技能知识、表现知识、经验知识等。

当代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从方法论的角度,又将知识分为理性知识、实证知识、实效知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7-9年级)学段,因学科专业的不同,知识的分类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按属性划分,大致可分为:事实类知识、技能类知识等。事实类知识,或称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内容、变化和发展、原因、状态等,多具有描述的特征。

学习事实类知识,需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选择恰当的认知角度和方法的能力、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等。

技能类知识,或称程序性知识,它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及策略的形成,以及行为和情感体验等。学习技能类知识,需要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审视问题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质疑和解析的能力等。共性能力

识图(读图)能力、阅读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或书面表述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等。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指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可以借助的认知途径和认知过程,应该采用和掌握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实际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也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于必要的手段、媒介和方式。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方法。方法是学习的工具。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看书——默读、速读

看书(材料)概述——默读、速读、提炼、口述

看书(材料)回答问题——默读、速读、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口述

交流(师生、生生)——口述、分析、辨析、判断

研讨——分析、归纳、综合、探索、质疑、概括、辨析、判断、推论 实践(实操、体验感知)——分析、归纳、总结、综合、对比、质疑、联系、概括、辨析、判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必须经过亲身的体验、感悟。

在生成过程中,外因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外因(如动人的事迹、生动的描述、真实的情景或再现等)刺激和感染情绪;随着情绪的起伏和震撼,通过感动、体会、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经过价值判断,逐步获得对真谛的感悟,进而形成特定的认识,产生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从感染到感悟的心理生成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揭示本质、实质、精神、内涵)是重要的外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设定的原则

1.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规律,不能超越、随意拔高。

2.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合知识和内容设定目标。3.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发掘其内涵,分析能够实施思想教育基本要素。

4.不应求全,应选择教学内容中最具代表性或最典型的教育要素,设定一项或两项具体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定 情感

认同感、同情感、怜悯感、憎恶感、自豪感、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美感,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等。态度 探索创新、求真务实、是非分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正面与反面)、崇尚科学、不畏强暴、不惧怕困难和挫折、尊重事实、尊重文化差异、尊敬他人等。价值观

健康积极的人生理想,正确理解、认识人生、生命的意义和事物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

五、分析教科书

分析教科书,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分析教科书,不仅要了解每一课的内容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应分析每一课的结构、内容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或地位,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1、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7-9年级)学科教科书,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普及性,是指教科书的编写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教科书编写的内容,是学生今后作为社会的一员,即国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基础性,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教科书的编写,立足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二是教科书的编写还考虑到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或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打下基础。发展性,亦有两个含义:

一是教科书选取的内容,尽可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

二是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梯度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以使技能在一个学期或学年内,能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2.教科书编写的特点 编写体例:学习单元。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强调“三贴近”原则 可读性强

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设计 为学生提供体验感知的实践活动 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一、正文(大字)与阅读材料(小字)的关系。

二、文字与图片的关系。

三、课文与补充资料的关系。

四、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

五、师生同用一本教科书的关系。

《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下

六、分析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否采用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教师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1.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多喜欢形象、直观的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习惯于形象思维,是这个年龄段学生认知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思维的重要特点。而抽象思维则是他们的弱项,至于逻辑思维更是他们不容易做到的。尽管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比较简单的迁移、分析、梳理、综合、质疑、判断、语言组织等思维活动,但多局限于重复、模仿。思维的维度和空间较小,如遇较复杂的分析、评价、判断,特别是需要一定的思维跨度时,往往不知所措。

初中学生还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往往是朦胧和浅显的。有时还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表现出不确定性。2.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根源

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绝非是学校教育的结果。究其根源,则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我国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文明古国,农业生产与自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收获。在长达7千余年的生产实践中,古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观察和探索自然的变化,总结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遂成为指导后人生产和生活的经验。重视经验,因此也成为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对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经验教育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中国传统经验式教育的方式和特点

经验拥有者:“吃的盐多”、“过的桥多” 经验传授方式:口授笔传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听话” 迷信权威

“经验式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口授笔传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教书匠、读书郎 听话——听讲 消极、被动

“经验式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经验式教育,即“听话”本身无可非议。家长用自己的经验,即“话”指导孩子成长,避免出现偏差或意外,以此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出发点是积极的。

问题在于,“话”作为经验,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并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有益的。而“听话”者由于没有经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感知等实践过程,往往对“话”只是听从,并不能真正理解“话”的内涵和真谛。“听话”的实质,是被动、盲从。“听话(听讲)”对学习的影响

由于没有获得对知识(经验)的亲身体验、感知,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

因缺少对知识(经验)应用的实践机会,不了解如何应用,更不会在实际中应用。

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丧失学习的兴趣。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和方法

体验、感知和实操等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途径和环节,也是实现理解记忆的重要途径。

应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学生好奇心强、习惯于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创设直观性强、具有鲜明特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通过提供材料,提示思路、方法等,搭建学生认知的平台。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使其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七、设定教学目标

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依据,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需要设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三维目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设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一、必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的类型,设定学生应该运用的学习技能,认知的过程和需要应用的学习方法,可以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既要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也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三是目标设定必须具体化、细化,切忌空话,更不能随意拔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必须十分明确,真正能够达到和实现,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亦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

教学难点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而非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理解困难或实践难度大的知识内容。教学难点的确定,应是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难点绝对不能以知识点的形式表现出来。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尤其是学生在理解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困难等,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属于知识的范畴,需在知识的层面上确定。

教学难点,属于认知的范畴,需在认知层面上确定。即必须依据学生在分析、理解时的难度,亦即学生认知的水平和能力确定。

对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每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一致的,难点则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3.课程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关系

课程目标中的“知识”,应与教学的重点一致。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应与教学的难点一致。

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应体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八、精选教学资源和补充材料

在充分利用教科书材料的同时,有必要再精选一些材料,使其起到补充教科书材料不足,或弥补教科书材料单

一、抽象、静态等缺憾,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应注意几个原则:

一、必须精选。

二、针对学生学习和认知的需要,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三、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四、选用的材料需配合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九、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讲授式,组织研讨活动、探究活动等。

1、讲授式

讲授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分析和讲解,将一个抽象、艰涩的概念或曲折、繁复的情节,比较生动、浅显、线索清晰地告诉给学生,很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较少,无法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知,不利于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研讨活动

研讨活动,是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材料,或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研讨等方式,完成对某一个问题的学习,并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研讨活动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能起到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学生实际获得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直接接触和尝试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对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作用。

3、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即学生探究性学习,系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个问题进行较全面、深入地分析、探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完成对问题的认识、分析、理解、归纳、总结,最终形成或产生自己观点的准备和认知全过程。不失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

但学生自己在完成包括收集资料在内的学习和认知全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中,先期的准备工作,即材料收集,常受所在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及设备的制约,或家庭条件的限制。故学生要独立完成探究式教学规定的学习任务,是有很大难度的。

十、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

教学过程和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课堂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组织教学的程序和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程序和环节。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必须关注学生如何学。

1.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活动 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编排,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二、教师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应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资源,尤其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的材料,一定要通过安排学生活动的方式,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认知和训练、掌握学习方法、技能的作用。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补充材料,应与教科书已有的材料在学生阅读的技巧、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层次、认知的方法、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要有所区别。

2.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计

常态(常规)的教学过程,主要由导入、内容讲解、组织课堂活动、小结等环节组成。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设计导入时,可以采用具有形象直观、典型特征鲜明、外观奇特的形象资料,或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迁延已有的知识储备,活跃思维。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力。内容讲解

教材内容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初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这个过程和环节时,不仅需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力求将知识“讲活”,还要借助于直观、想象的教学手段及教具,呈现具体、形象的知识本体。也可以使用表述性、情节性强,记述清晰的第一手材料,向学生展现一个可以感知的知识。组织课堂活动 阅读与归纳 置疑与解析 质疑与解疑 分析与讨论 换位思考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在学生对一个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维和认识时,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或几种方法,如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具体指导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后,产生自己的结论和认识。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通常是对一节课所授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进行线条式的梳理。以使学生在已经学习和认知的基础上,理清头绪,把握重点。在教学的这个环节上,吸引学生的参与,实际也是对他们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一种训练。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的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教学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课堂练习或作业

课堂练习或作业,既是教师随堂或课后检测、评估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实践学习技能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设计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的原则

1.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本课涉及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实际应用。2.摒弃用课文原文作题干,让学生抄书的做法。建议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新问题。3.题型应多样,尽可能不用填空、单选题。

4.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应该逐渐增加分析、判断、评价等客观题。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6

一、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目标

情感教学的功能是把知识的传授、思想观念的建立、融合情感内化为心理品质和价值,产生正确的行为。

二、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化学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深入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学生心态

情感具有固有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与之相关的事物上。根据情感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学生。其次,在施教时有的放矢,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非智力品质、习惯用的学习方法、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灵敏度、学生的困难、兴趣爱好、性格、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

2.创设情境,予以期望

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受课堂情绪的影响。课堂情绪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课堂情绪表现为:积极、活泼;积极、沉闷和消极、冷漠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课堂情绪,产生的教学效益是不同的,它表明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对教师的情感有不同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所以,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

3.鼓励性的评价

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决定情感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学生产生情感正增长的关键性措施。鼓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运用简单、适当的鼓励性用语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目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新的成功的动力。在学生遭到失败时,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更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能力、不足和教训,进一步信任和激励学生的信心、意志,争取获得成功。

4.差生和激励

情感教学中要达到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要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因为差生学习困难的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原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改变,逐步形成这些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三、初步效果

1.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2.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3.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发生了变化。

4.转化差生。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7

一、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一) 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作用

首先, 实践教学是实现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的最佳手段。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操作技能, 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这些实际操作技能只有通过边学边练、反复操作才能获得。

其次, 实践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是学生接受和积累知识的过程, 各门课程的联系和综合运用需要通过实践环节去体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需要查阅很多资料, 经反复试做才能解决。

(二) 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 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和课程, 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建设设施先进、训练项目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 同时在校外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不断探索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之路;培育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密切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选择实践课题;按照实践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指导和组织管理水平。近年来, 学院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投资, 有计划地更新教学设施,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满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努力寻找改进实践教学的突破口, 力求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面向社会、结合实际选择实践项目是改进实践教学的突破口

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 首先取决于项目的选择, 实践项目若能密切结合生产和社会需要, 就会促使实践教学过程有动力、有成果, 也会增加师生的成就感。

(一) 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选择实践项目

近几年由于毕业生提前就业, 淡化了一些专业的毕业实践环节, 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削弱。面对这种情况, 学院大胆尝试, 在某些课程设计环节就从生产和社会实际中选项目。例如, 学院信息系教学楼冬季供热状况一直不好,

新疆李森张琴赵英

这是一个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问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就将此作为一个课题, 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并做能量衡算, 找出暖气不热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写出可行性报告, 既解决了实际问题, 又使学生完成了基本能力训练。

(二) 走出校门,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面向社会选题, 要求必须走出校门。首先以中小企业 (或商业单位) 为对象, 寻求所办专业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点, 采集结合实际的专题项目。其次, 通过专业网站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 获得各种对高职教育有利的信息。每个专业都应联系1~2个企业或公司, 即使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实践项目, 对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探索校企结合办学也大有好处。如学院广告专业的包装设计实训就是先到超市参观, 然后学生自选题目设计制作一个纸包装作品。

(三) 边做边学, 积累经验

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课题有大有小, 有复杂也有简单。有的题目涉及几个学科多种技术, 在短期内无法完成, 或不完全适合学生做, 但只要坚定信念, 发挥团队精神, 边做边学, 不断积累经验, 就会取得成果。

例如, 工业分析教研室了解到市场上紧缺一种纤维浆除杂漂白剂, 就把这个产品的制备和检验选作专题实验内容。从查阅资料入手, 经多次试验, 历时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 终于制出了检验合格的小试产品。接着安排学生做两周的综合实验, 既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又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数据。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每个教研室都确定了专题实践方向, 每位教师都有具体项目。教师经常深入现场和实验室, 密切关注课题的文献资料和市场动态, 努力使自己成为相关课题领域的行家。

三、贯彻“实践教学规程”, 认真准备和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 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无论实验、设计或制作项目, 项目选定之后, 教师必须首先进行预做, 完成预做样本或样品。特别是结合实际的项目, 预做成功以后才能编制实践教学计划书、任务书和指导书等。

根据实践教学大纲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按课题或岗位编拟实践教学指导书、现场实践思考题或调查提纲, 并提前发到学生手中, 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一要注意每次实践教学都应有明确的目标, 包括应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教学目标分成几个阶段性目标 (能力要素) , 分段完成, 步步落实。二要注意兼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基本技能训练。对于工作量较小的实践项目, 可适当补充完善基本训练的内容;对于较复杂的项目, 可安排学生做其一部分或针对阶段性内容进行训练。

(二) 认真进行实践指导

在实践教学期间, 教师要认真进行管理和指导。对于工科类专业, 规范操作是掌握技能的关键。指导教师应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个别指导与巡回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使学生尽快掌握操作 (设计) 要点, 并逐步熟练技能。

指导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多数学生要有基本的教学要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对于有潜力、有创意的尖子学生要重点辅导, 激励个性创新, 以打造“品牌效应”, 提升所在专业和学院的知名度。

实践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要坚持管教管导, 把抓纪律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和安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始终。对于在校外企业、公司实习的学生, 教师要与师傅配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任务。

(三) 加强实践教学考评

认真考评学生的实践成绩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专题实际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包括完成专题教学目标的程度、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撰写专题报告的质量和学习态度的表现等。

考核成绩可采取评价实践成果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如电子技术实训, 学生焊接成功半导体收音机后, 还要对其提出各部件的作用和常见故障的处理等问题, 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考评应由阶段测评和最终考评组成, 依据几次考评记录对学生实践课成绩做出综合评定。每次实践教学结束, 指导教师要进行实践教学总结, 肯定成功经验, 找出不足, 以利改进。

摘要: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实践教学的探索实践中, 面向社会、结合实际选择实践项目是改进实践教学的突破口;贯彻实践教学规程, 认真准备和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中教师不断深入实践现场和实验室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小学英语;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的历程中逐步提高,但是在基础教育的水平依然在我国的中和国力上成为“短板”项目。为适应我国迅速提高的综合国力,基础教育的改革又掀起了一阵浪涛。

一、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小学英语教学也作出了要求。

在教学中,又增加了一个艰巨而繁重的、比较不容易实现的目标。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本质回归到师生的交往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团队精神的铸造上,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要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找出来,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实行差别对待,实现因材施教。

二、改革的内容

1.教材的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完整性编写。也就是说,过去的教材只是知识的积累,而现在教材中没有了对学生来说是所谓“嗟来之食”。在教材中,更多的是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根据教材已有知识就能回答出的,是要通过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些问题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特点。但是小学英语教学好像有点儿不同。不同的是,英语教材由原来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内容,大部分都转化成听和说的内容。经常会有一些英语歌曲等。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活动。活动,通俗地讲,其实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是所有孩子的最爱,也许不仅是孩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边玩边学,快乐地进行学习。所以,作为在基础教育学校即小学中的教师,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就是投其所好,不要对那么小的孩子进行逼迫教育,给他们快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做能让自己快乐的事,像母亲一样呵护“我们的孩子”。

2.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教育工作者经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然后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或者检查。在传统教育中,基础教育工作的评价基本不变的就是“这个对或者是那个不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更提倡教师评价“有进步”“做得好”。

3.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教育中,英语教学注重的是读和写,在改革之后英语注重的是听和说。在过去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在整堂课上都是带着学生不停地、大声地朗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熟悉后再进行记忆的学习,在测验中获得很高的分数。但是,改革要求在课堂上不可以这样做去应付考试,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自己主动地去练习。我们都应该懂得,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就会有高的积极性,所以就会努力去做。只有这样,就可以做得好,得到表扬,从而使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陈夏.小学英语分层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新校园:理论版,2011(01).

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9

史 静北京第140中学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举措。在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面前,学生对它了解的甚少,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学好通用技术,教师的引领显得至关重要。我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面对新课程,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的大门之后,还要想办法把学生留在通用技术世界,创设技术情境、借助现代媒体、精选案例分析、安排实践环节、自编必查习题是在当前通用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才会接纳通用技术,理解通用技术,喜欢通用技术,从而学好通用技术。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探索实践

对于通用技术这门学科,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要想学好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领,教师的有效性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如何能尽快驾驭它,学生如何能尽快适应它并学好它,是最值得关注和关心的普遍问题。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由于学生对此课程了解甚少,甚至有的同学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有这门学科的名称。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时,觉得里面一定有很多自己要汲取的东西,兴趣很浓,特别是听到通用技术课程的定义: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从定义的表述中,学生对“实践、创造”等字眼很感兴趣。但随着授课的进行,学生很难感觉到有体现实践和创造的地方,学习兴趣就渐渐衰退甚至丧失。另一方面,学生在平时很少的练习题中,隐隐约约感觉到:好像不学书本知识,也能基本完成;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作为笔试考试,就只需要记住那几条原则、几点因素、几个步骤等就可以了。临考前背一下也是很轻松的事,何必认真听课!鉴于如此众多问题,我通过两年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发现:目前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下六个方面,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教学也更为有效。

一、设计好第一课,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大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借助新兴学科这一未知事物,在第一节课,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通用技术的动力,既是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又可以让他们从此热爱并乐于学习通用技术。

1/5

平时,我比较喜欢看CCTV-10的“走进科学” 栏目,有时会播“我爱发明”的节目,口号是:“新点子、金点子、新金点子;大发明,小发明,我爱发明”。内容讲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并会遇到重重挫折的普通人发明某产品,最终得到回报的全过程。拿到教材之后,我翻看了多遍,接着就想,如何上好这第一节课呢?在又一次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个现成的教材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呢?于是通过上网精选,我下载了一个23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虽然占了半节课,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视频看完后,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大到教学楼,小到我们手中握的笔,无不凝聚着设计与技术的成果。通用技术不是学某项具体的技能,而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培养的是技术素养。所谓技术素养,先举个例子,人们常常指责有人逛公园时乱踩草坪不走正道,但是具有技术素养的人遇到这个问题时,则首先会考虑路的设计是不是合理。也就是说,通用技术课程是教我们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评价事物的方法,这对培养我们的创新思想、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都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习通用技术,可以提升我们的技术素养,从个人层面上有助于消费者更好的评价产品而做出理性的购买决定;在社会层面上还有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普通人同样有发明、革新产品的责任。后来,我们又通过闲聊的方式,告诉学生其他很多国家很早就开设了这门课。这样设计,很轻松的就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大门,对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石。

二、创设技术情境,把学生留在通用技术世界

技术与设计理论知识也是枯燥的,但把技术与设计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时,理论知识就表现出生动与活力。教师教学时,设计巧妙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讲“技术的价值”一课中的“技术可以解放人”时,我没有用教材上的实例,而是创设了一个技术情境:请三位同学共同参与一个试验,分别使用小刀、手转转笔刀和电动转笔刀三样工具,各自削相同的铅笔,看谁削的有快又好,最终结果不言而喻。通过对事例的简单分析,既让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具,技术含量不同,技术的价值也就不一样,又可以从中感悟“技术可以解放人”这个简单的道理。用时不多,但效果明显,比把“技术可以解放人”的话空洞的重复多遍好得多。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把技术情境引入课堂,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现代媒体,使学生多角度学习通用技术

因为通用技术课程是高度综合、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每节课的内容和信息量自然很大,那“三尺讲台,四寸粉笔,一面黑板”是难以完成任务的,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就要把现代媒体技术拿来为通用技术课程服务。《控制与设计》是两本必修教材中,学生感觉最难的内容,只靠书本上的几个实例是很难化难为易的,想让学生充分理解控制系统的几个环节是非常困难的。只有精心设计PPT课件,把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利用动画一点一点的展示出来,让信号沿特定的方向流动,学生才能感知、理解控制的内涵。一些仅凭文字和解说无法想像无法理解的知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的东西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和学都变得简单了许多。

四、精选案例分析,从教材中提炼通用技术精华

教材上的案例很多,很多教师又会在生活中或资料上找出很多案例来丰富课堂内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例子,如果一个个地分析,一是课堂时间不允许,再者会搅乱学生的思维。教学时,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要学的知识放入一个典型的案例中进行分析,也可以在分析一个典型的案例时引出各个知识点。这样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因为纷繁复杂的案例而感觉不知所措,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例如:《认识流程》一节,知识方面,无外乎就是对流程的概念的理解以及认识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只看教材上就有九个例子:给自行车装圈上轴的过程、煎鸡蛋、双色圆珠笔的安装、A同学上午上学的活动经历、电工师傅检修照明线路、旅客搭乘火车、旅游、工程师画图、果农嫁接果树等。我只是从中选了一个案例——“A同学上午上学的活动经历”,从这一个案例中,就可讲清时序和环节以及流程的概念,还有时序和环节的特点及分类,然后是流程的表达方式。其他的案例,我则是让学生自学或者作为课后作业,用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精选案例,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有价值的案例,重点分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体验通用技术操作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不像语言类、文史类课程以讲述、提问充满课堂。通用技术必须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进行教学,书上的小试验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全部让学生试验操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

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通用技术强调的是设计与技术思想,但当你要把设计产品展现给他人时,你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制作模型或原型,单从设计与技术角度也需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何况动手操作能力是终身受用的,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在学习流程的优化时,我自己先试了一下课本上“优化制作纸质提兜的流程”的小试验,发现如果少量制作,按课本的步骤去做结果和试验的意愿相反。鉴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我对试验做了调整:“设计图样,画出图纸”这一步,我事先画好;叠纸环节是我拍摄出其操作过程,要学生学着叠;又增加了美化环节。这样制作纸质提兜有叠纸、粘贴、美工、制作提手、组装五个环节。实践让学生懂得了:大批量生产某种商品时,环节多一些才能体现流水线的优势,流水线不仅可以加快生产速度,还可以提升商品的品质。通过对试验的简单修改后,学生不仅体验了流水线操作,强化了理论知识,还从试验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负责任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有些试验难以操作或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达不到操作目的,我们可以对试验进行适当改进再让学生实践,书本上没有试验的章节,也可以适当设计试验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掌握的才更加牢固,运用起来才能更好的变通。

六、自编必查习题,反馈通用技术学习效果

当前的通用技术科,配套练习和作业较少,即使能在网上找到一些练习,因为版本不一等原因,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修改网上下载的练习,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亲自编写更合适的习题。这样长期坚持不懈,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从中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在进入会考复习阶段,我有意先复习必修2的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用这样一道自编题:“设计通用技术会考复习的流程,并把自己设计的流程表达出来。下一节课我们利用一定的时间分组优化组内的复习流程,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全体同学再共同选出最优的复习流程。我们的会考复习就按照此流程进行”。进入复习阶段,什么方法更有效,需要大家齐动脑筋。我这样设计,既是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又可以得到好的适合学情的复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必须做作业,好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课后交上来的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练习必不可少,作业的反馈作用也不容忽视,布置和检查作业也是学生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最好办法。

上一篇:村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中作文精彩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