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推荐8篇)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1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不可缺少,缺少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教学质量也将难以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详细地探讨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其中离不开史料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更加重视,纷纷通过史料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从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史料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足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纵观当前各高中学校的历史史料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随处可见。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完善

教师是历史史料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会对史料教学质量的高低造成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高中历史教师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但是如何将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合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这极大地促进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内容、材料的丰富性,缺少对课件、材料本身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考虑,很多时候确实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是学生似乎难以利用的上[1]。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优化对策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探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基础也是前提,如果教师在史料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好这一点,将会为史料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的影响非常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其认真学习的关键。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史料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情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境的探究中。例如,在讲解到抗日战胜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之一。教师在引出这一史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情境,情境中包括图片、包括视频等,学生通过图片浏览和视频观看,逐渐被带入到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史料探究要有时间保证,也要有辅助支持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史料探究时,一定要保证史料的探究时间,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展开充分探究时,不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否在探究与讨论中完成[2]。如果史料探究的时间不够的话,史料探究的质量将会大大折扣,史料教学也就很难被称为有效的史料教学。同时,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探究的主体,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史料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史料探究的有效进行。

(三)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教师在对史料探究进行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之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所以,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对史料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应当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评价学生的信息加工、思维习惯、学习表现、合作情况、最终结果等方面。例如,讲解到有关清朝康熙皇帝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康熙帝所取得的功绩,提供一则“年轻时的康熙皇帝参加科举考试”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康熙帝主政时清朝的发展情况。探究完这一史料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地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方式,有利于史料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历史素养的养成非常重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要想提升史料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从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史料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史料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赵桐华,刘丽琴.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17,36(27):87-88.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2

一、充分考察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1) 整体考察学生身心发展的层次和阶段。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品质、知识及技能的发展水平, 历史老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初中历史知识学习的状况、学习和掌握历史基本点技能等有一个整体综合的考察。这样才能保证情境史料教学走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之前,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2) 社会生活的影响。

首先是近年来与历史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影响, 如电视剧《亮剑》, 很大程度上就是历史事件的生动再现。其次, 不少时事政治热点问题, 比如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 都是课本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延续和发展。

(3) 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的状况。

新课程下, 教科书不再是传统的“教本”而是师生们的“读本”, 不少学生甚至极少数老师错误地认为考试就是考教材, 往往固化课本知识, 习惯于死记硬背, 不能活化教材。殊不知教材本身就是情境史料集锦, 比如在人民版教材中每一课几乎都有“资料卡片”、“知识链接”, 对这些史料学生在课前预习是否关注了, 关注的程度如何, 与核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理解得怎样, 所有这些我们必须要做到课前把握, 备课中做好预案, 使情境史料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在情境史料教学中实现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适当增加情境史料及据其设计问题的难度, 力求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子”。

(1) 在新授课中选择结构性情境史料进行框架教学。

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演变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在内容上大体包含时间和地点、原因 (背景或条件) 、过程、意义 (影响或评价) 等方面。所以在进行新授课教学时, 如果我们依据课程目标三个能力层次, 就上述这几个方面选择适当情境史料进行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 形成整体知识的框架体系。

(2) 在复习课中采取模块或专题形式, 编排情境史料并设计问题。

比如必修一中关于我国古今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我们可以选择这样三个方面的史料——奴隶社会里西周的分封制, 封建社会里秦朝的郡县制、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及元代的行省制, 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区域制度来设计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情境史料信息, 正确概括某一类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并做出正确阐释, 进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专题知识的识记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3) 激发兴趣, 让学生实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①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 学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 考察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 收集与乡土历史相关珍贵的史料信息。突破课堂的局限, 到更大的空间里亲自去直观感受、印证和理解某一段历史,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利用影视作品的冲击力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历史老师们可以选用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某个历史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的片段作为情境史料, 鲜活生动地再现历史, 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获取情境史料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迁移和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要了解中共成立 (一大召开) 的背景、经过 (内容) 、影响, 可以选取电影《建党伟业》中的某些情节片段。

③注重学科间渗透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历史学科时也不能孤立去学, 而应注重情境史料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是相互依托、相互辅助的。比如当学习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联系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如《药》《阿Q正传》,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 体味其中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局势, 我们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通过语文知识的引入, 学生们思维活泼, 而且能够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 同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综合应用多种情境史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表格、文字、图片、地图、漫画、诗词歌赋等情境史料进行教学, 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 僵化的历史知识展示生动化, 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有利于深化对当堂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⑤时政热点激趣。

不少时政热点情境史料反映的内容不少是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延续和发展, 甚至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比如抗战中国共两党关系与现今的两岸关系、中日关系间的历史问题与钓鱼岛撞船事件、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美关系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关系等。历史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探寻历史创新的闪光点, 坚持以史为鉴、开辟未来的原则,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让学生在现实中亲近历史、感悟历史、活化历史, 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3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思考

史料主要指的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各种形式的痕迹。史料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较远,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要将史料引入教学,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提高学生主动探求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方法

1.编写以史料为素材的试题。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以史料为素材编写试题,深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试题编写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就能以史料为基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史料推断、史料质疑等环节,构建有效的史料教学。

另外,教师还要在试题的编写中贯彻新课改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彰显史料的魅力。

2.关注细节。

英国历史教学专家认为,关注细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从微观上把握史料,让史料教学具有可持续性。对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对史料充满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从不同途径引入史料,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其次,教师要把史料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史料学习中举一反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史料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把史料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研究和分析史料,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3.以学生为出发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新课改下,历史教材增加了不少史料,这些史料都是教材编写专家精心选定的,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因此,教师要认真讲解史料中的重要事件和典故,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地制宜。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历史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书本知识的时候,挑选容易理解的史料,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有些章节甚至没有提供史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课外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史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节省教学时间。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史料;其次,教师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次,教师要对史料进行加工,提取重要信息,优化史料呈现形式。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篇4

作者: 陆培汉(初中数学

贺州昭平初中数学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57 发表日期:

2011-12-01 15:43:18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昭平县马江中学 陆培汉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

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

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数学课是枯燥的吗?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但我认为数学中有很多乐趣,把游戏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了打破这一种偏见,在学校组织观摩课时,我讲复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这一课时,足足把数学“游戏”了一把。

课堂设计了两个小游戏,分别显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一个是四个同学分别拿着写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旁内角互补”的横幅,呈孔雀开屏状。拿“两直线平行”的站最前面,“同旁内角是互补”站后边。另外两个分别在两边,为左腿弓右腿蹬型和右腿弓左腿蹬型。起名为:鲜花朵朵。花语是:“鲜花盛开一朵朵,想用那朵用哪朵。”另一个游戏也是四个同学分别拿和前四位同学一样的横幅,不过这次显示的是平行线的判定,让拿着“两直线平行”的同学站最后,另三个同学做千手观音造型,一替五秒出现和收回,不过这个造型起名为:霓虹闪烁。寓意为:“霓虹灯在闪烁,亮的不一定哪一个。要判直线两平行,给你哪个用哪个。”这样把判定和性质解释得清清楚楚。

课堂特色:老师的“主持词”有好多押韵的,有些近似三句半。

开场白:“这段时间每天下午我干什么?听课。有时我做了,没对大家说。听课的收获很多,老师的可讲得很不错,尤其数学课,既轻松又灵活。”

强调小组合作时:“十人小组人太多,总有的参加讨论,还有一两人闲着,所以要强调两人组合。两人通力合作,真不会了再问组长结果,组长也不会怎办?那就直接问我。”

鼓励同学积极展示:“我从不吝啬来发卡,只要积极来回答。卡多为小组积分,分多可变小红花。”

强调平行线的判定里头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是互补:“平行线要判定,同位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是互补,这点一定要分清。”

学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后,大同小异,改为:“平行性质和判定,同位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是互补,这点一定要分清。”

为便于记忆“因为”的符号,形象地解释为:“晃悠悠,晃悠悠,看着只想栽跟头。一点下,两点上,看着就是不稳当。”在这儿不走等什么?“因为’是条件,等结论呗。所以就解释为:“两点下一点上,看着就是很稳当。”可不是嘛,结论给了,就放心了,走人。

复习过性质和判定的内容后,就说:“光说不算,要看实战演练。黑板一翻,习题出现。”就是做练习巩固的环节了。

最后我变了结束语很搞笑在办公室念了,课堂上没用:“这节课讲到这,大家回屋先歇着。办公室理有煤火,还能接点热水喝。请主任对同志们喊一声:撤。”

关于几何形体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5

作者:曹培英 录入时间:2012-5-31 阅读次数:745

一.几何形体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逻辑学认为,概念最重要的内容是它的内涵(是什么)与外延(有哪些)。从教学角度看,概念通常包几何形体概念是从空间形式方面,用语言、符号、图形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形式。几何形体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几何形体概念的辩证性。

首先,几何形体概念是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

几何形体的抽象‘超脱’现实。如现实世界里并不存在没有大小的‘点’,没有粗细的‘线’。几何形体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获取这些概念的困难源之一。这种困难,一是表现在它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构成了一对矛盾,而且是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的矛盾。二是表现为用语言媒体负载几何概念的思想内容时,小学生对语言媒体的接受,并不意味他对概念的领会。他能认识概念定义里的每一个字、词,却不理解概念的含义。

几何形体概念又具有具体的一面。首先,形体概念的起源,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具体材料。即形体概念源于经验的东西,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其次,思维的能动性所创造的很多几何概念,尽管抽象,还是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它们的模型,并得到应用。

几何形体概念的具体性、形象性为我们克服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提供了广阔途径。事实上,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形体概念,都能在儿童周围找到现实原型,而且大多数还有相关的生活体验与感性认识。

其次,几何形体概念是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

几何形体概念反映了同类事物所有对象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特征又是这类事物的每个对象的本质属性。所以,几何形体概念本身就是一般与个别的辩证统一体。

2.几何概念的系统性

几何形体概念的系统性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虽然没有依据逻辑的要求构成严密的概念系统,但概念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是处处可见的。

几何形体概念的这一特点,要求在教学和学习形体概念时必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3.几何概念的发展性

在几何学中,形体概念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发展、演变。

几何概念的发展性在小学数学中也有反映,它要求学生对形体概念的认识必须随着学习的进程和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二.几何概念获得的基本方式 有两种基本方式。1.概念形成

就人类认识来说,概念形成是一种发现过程。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较、抽象的基础上,概括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概念的名称、概念的描述或定义、概念的例子、概念的属性(特征)。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在教学条件下,从一定的具体例子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获得概念的过程。

几何形体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辨别----观察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比较辨别它们各自有哪些属性。这是获得概念过程的开端,也就是感知阶段。

(2)归类----将具体例子各自的非本质属性撇开,按它们共同的属性归类。在一定程度上,由感知过渡到表象,为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创造了条件。

(3)抽象概括----从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并通过概括形成概念,给出概念的定义和描述。这是由表象到概念的过渡阶段。

(4)强化----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明确概念的外延。通过对概念的肯定、否定例证的辨析,使新概念与原有的相关概念得以比较清晰的分化,从而加强对新概念的认识与掌握。

2.概念同化

所谓概念同化,是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或描述的方式直接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获得新概念的过程。也就是以间接经验为基础,利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获取新概念的过程。

要成功地同化新概念,必须满足意义学习的条件。一是外部条件(外因),指学习的新概念与学生原有的有关概念存在实质性的逻辑联系,并且建立这种联系是学生学习能力所及的。二是内部条件(内因),指学生必须具备理解概念的条件和意向,也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概念或表象,以及学生具有理解学习材料的欲望。

几何形体概念的同化,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定义或描述----直接用定义或描述形式刻画几何形体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名称和符号。

(2)同化----沟通新概念和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概念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区别,使新概念与原概念得到精确分化和融会贯通。这样,新概念被纳入原认知结构,形成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完善的新认知结构。

(3)强化----与概念形成的强化差不多。

‘强化’是概念教学的手段。是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施行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的教学行为。目的是使某种形式呈现的刺激物与学生认识或行为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联系。

3.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的区别

(1)建立概念的经验基础不同----概念形成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概念形成的开端是从具体例子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

概念同化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基础,概念同化的开端是从已有知识经验引出的理性认识。

(2)认知结构的变化不同----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所依赖的经验基础不同,造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容纳新概念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制约着概念形成过程中认知结构以顺应的方式变化,即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部分改组;概念同化过程中认知结构以同化的方式变化,即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扩充。两者的共同趋势都是新概念的获得,都会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完善。

(3)学习形式的类属不同----概念形成,更接近于人们自发形成概念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归纳的方式抽取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费时。

概念同化,更适合于系统接受间接经验的学习,它要求学生以演绎的方式,理解教师解释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比较节省时间。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习题及答案 篇6

1.请简述媒体、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含义。

答:(1)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亦可以看做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2)教学媒体指在教与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一般媒体发展为教学媒体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二是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3)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媒体而言,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特征。它的优越性在于:一是教学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能实现学习资源大规模共享;二是不仅能传递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准确直观地传送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三是能记录、储存、再现、加工处理教学信息。

2.请简述教育史上四次教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并对开发、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引发的第四次教学技术革命进行阐述和展望。答:(1)第一次革命: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思维与记忆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把自己学会的东西有效地传授给他人。这个传授过程最初在家庭成员中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推荐部落中有经验和威望的年长者来教育下一代,直到产生了在语言教学媒体阶段专职教师出现的教育方式。

语言在教学中的特性:简单性;快捷性;通俗性;反馈性。局限是抽象,需要手势表情等辅助;传播距离短,难以保存。(2)第二次革命: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文字、纸张,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成为与语言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

(3)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教科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科书统一教学,并由此产生了班级授课制。教科书产生的优点:对学生的培养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教科书,按自身水平有效学习;

局限是:采用文字符号去描述,过于抽象,一般需借助其他直观教具。(4)第四次革命:19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媒体,如如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的发展大大增进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它引进教育领域的结果,使得教育方式和规模又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远景:一是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二是学习方式多种多样。2.请简述几种教学媒体分类法,并对这些分类法进行分析。答:(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2)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3)按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4)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5)按媒体的使用方式分类;(6)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

模块二

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什么?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形态? 答:(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2)信息产生于物质相互作用:信息体自己的内在结构与运动状态产生变化,在信息体上留下了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就是信息;(3)信息的形态包括: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教学媒体通过符号去贮存和呈现教学信息,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结合教学媒体的五种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使所选择的媒体的特性符合对象和环境的要求。

(1)根据媒体的呈现能力选择。不同的媒体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等特征的能力各不相同,需要分析教学对象特点并结合教学环境来选择。

(2)根据媒体的重现力选择。各类媒体存储信息、重现信息能力不同。

(3)根据媒体传送能力选择。根据教学环境,是在教室内传播信息还是远程大范围传播来选择不同媒体。

(4)根据媒体可控性选择。如个别化学习环境,就需要选择简易操作的媒体,如广播电影一般难以控制。

(5)根据媒体参与性选择。根据教学活动要求的参与程度选择不同媒体。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3.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答:(1)教学媒体影响教师。教学媒体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角色转变,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2)教学媒体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大范围影响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3)教学媒体影响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媒体决定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同样,学习方式);

(4)教学媒体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个别化学习,远程教学。4.如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优化教学?

答:(1)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应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习惯、个性特点;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

(2)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为达到教学的最优化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

模块三

1.请简要说明教学媒体编制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的内容和技术手法都要科学、符合实际,充分利用媒体包含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2)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编制教学媒体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表达,善于在直观形象基础上提高到抽象理论层次;同时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并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中的直观形象要用语言文字图解等进行抽象概括,掌握完整的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既要按照大纲要求,又要结合学生的一般情况,使教材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能力;同时应编制一些大纲外的材料供不同程度学生自我提高。

(5)启发性原则。选用的素材要能引起学习兴趣,编制的材料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6)循序渐进原则。系统课程的教学媒体要符合学科逻辑体系,保证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内容的呈现要有适合的节奏与速度。(7)巩固性原则。教学媒体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理解透彻;教学媒体中可提出视听后的作业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2.简述你对所学几种教育理论的认识。答:

(一)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1)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教学目标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2)任何学科都能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要学的好,必须采用发现法。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1)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来考察;

(2)教学效果取决于诸要素的合力,应对教学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3)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室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成功的过程,学习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从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3)人际关系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氛围。

(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S-AT-R;(2)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而非盲目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

(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注意的功能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选择功能。选择有意义、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其他刺激并抑制对他们的反应;作用:通过适合的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保持功能。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教学内容上。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作用: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配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3.在编制影视教学媒体时应用的无意注意的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答:(1)控制拍摄对象不同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对拍摄对象的本质引起充分注意,可以采用特写、鲜艳色彩、强光、特殊音效的方式加强刺激;

(2)利用动作性引起刺激。如利用镜头推跟、闪烁的指示标识等引起无意注意;

(3)选择拍摄材料的新异性;

(4)选择的内容与呈现的方法满足学生需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等。5.教学媒体传播过程中有哪些要素?请举例说明。

答:(1)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如课程教学媒体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2)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将信息转化为符号,信道编码再将符号转化为信号;

(3)信道,即信息传送的通道。如电视信号的传送通道有闭路电视系统和开路电视系统;

(4)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如看电视,信号转化为声音图像符号,学生看到听到后转化为信息意义;(5)信宿,即信息的接受者。如看电视的学生;

(6)反馈。信宿获取信息后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反应,并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信源,如看电视教材后有不懂的,请教编导老师;(7)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一切干扰因素,如电视机故障造成了接受的图像不清等。

模块四 1.请简述教学媒体利用的基本原则。

答:(1)发展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了解各种媒体的内在规律和正确使用方法;

(2)综合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要避免单一,应综合多样,互相补充使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

(3)经济性原则。应考虑教学媒体的投资效益,尽量降低成本,少花钱,多办事,选用那些能达到所期望教学目标的最便宜的媒体。(4)教学最优化原则。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应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2.请列举媒体使用的教学策略,并举例说明。

答:(1)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讲授;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发现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自主学习。利用教学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将教学媒体作为认知工具;

(4)协作学习。利用网络,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同步或异步、同地或异地进行协作学习交流;

(5)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如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实践;

(6)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7)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选取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专题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综合学习。不受学科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体验、协作、演讲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扩展;

(9)创新学习。推陈出新,自己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

3.请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媒体,利用这些媒体来配合讲授“教学媒体编制的原则与原理”的教学内容。答:一.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编制的教学媒体,对于向学生传播某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必须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标;(2)要根据教学大纲,围绕重点、难点;(3)适合学生接受水平。

(二)科学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能正确反映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必须注意:(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选用的材料、例证和逻辑推理,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3)各种实际操作必须准确、规范;(4)所表现的图像、声音、色彩都要符合科学的要求。

(三)技术性。编制教学媒体,要图像清晰、声音清楚、色彩逼真、声画同步,要保证良好的质量。

必须注意:(1)设备要处于良好的状态;(2)制作人员要掌握有关技术。

(四)艺术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必须注意:(1)内容要反映真善美的事物;(2)构图要匀称,变换要连贯合理;(3)光线色彩要适度,使观者感到舒适;(4)音乐和语言要适当,使听者愉悦,从而收到教育效果。

(五)经济性。(1)要有周密的计划;(2)要考虑经济效益,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收获。

二.教学媒体编制要依据传播效果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建立在共同经验上,教学媒体的设计要重复考虑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

(二)抽象层次原理。教学媒体的素材要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选取,知识能抽象出要点,再用具体事支持;

(三)重复作用原理。将概念在不同场合重复呈现,用不同方式去呈现;

(四)信息来源原理。教学媒体编制中的信息来源应是有权威的、真实可靠的;

(五)最小代价律原理。低成本,高效益地编制教学媒体。4.请选择一种教学媒体利用的选择程序,并简述用该程序选择媒体的过程步骤。答:表格式程序。(1)分析目标(2)目标分类(3)列出教学活动(4)选择刺激种类(5)列出备选媒体(6)理论上选择的最佳媒体(7)最终的媒体选择(8)总结媒体选择的基本原理(9)媒体制作者的知识水平

模块五

1.用光学投影设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2.结合自己制作幻灯片以及与同伴进行作品分享的经历谈谈:一个好幻灯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题材典型,所选内容为重难点问题,符合大纲要求;(2)结构合理,内容层次分明,符合教学原则和认知过程;(3)语言流畅生动,能结合画面,简明扼要说明问题;(4)格式规范,图解清晰,配音准确合理;(5)符合艺术性原则;

(6)符合经济性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3.用电声媒体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4.结合自己使用音频教材进行学习的经历谈谈:一个好的音频教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内容和结构组织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所选的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适合录音手段表现的;

(2)声音能够满足重现教学需要的真实、规范,便于模仿训练;(3)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设计新颖独特,信息量比文字材料有所扩充,便于培养创新思维;

(5)解说准确清楚、口语化、优美动听,声效真实形象,音乐自然流畅;三种声音比例适当协调;

(6)符合经济性的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

模块六

1.简述彩色电视的制式。

答:根据色度学的三基色原理,各种彩色光几乎都能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在彩色电视系统的发送端,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把三基色信号转换成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这些编码方式叫做彩色电视制式。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和13种黑白电视制式组合,形成了各国家地区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

2.摄像人员用什么方法操作摄像机才能达到摄像要领的要求? 答:(1)画面要平。可使用三脚架,同时借助寻像器横边和地平线平行;

(2)摄像要准。起落画幅要各预留5秒以上时间,变焦“赶前不赶后”;(3)画面要稳。固定镜头要三脚架,摇镜头最好用轨道车,肩扛式要两脚分开站稳,呼吸均匀,扭转腰部来摇,拍摄运动物体用广角镜头。

(4)摄速要匀。尽量采用电动变焦,拍摄前调整好三脚架转动部分的阻尼。

3.摄影构图和摄像构图有什么不同?

答:摄影构图是动态构图,摄影是静态构图。动态构图要根据被摄物运动和摄像机运动的特点去组织画面,镜头运动画面构图可以不完整,但要有目的。动态构图更注意运动的方向、速度、节奏、对象及范围等因素的变化。4.如何确定图像编辑点? 答:选择图像编辑入点与出点,要使镜头组接流畅、自然,既符合运动与心理规律,又避免编辑点视觉间断感。(1)主体动作编辑点(2)镜头运动编辑点(3)穿插镜头编辑点(4)人物情绪编辑点

5.简述虚拟演播室系统的主要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答:虚拟演播室系统是一套由计算机主机与软件、现场摄像机、摄像机跟踪器、图形图像发生器以及A/D转换器、视音频切换台、延时器、色度键控器构成的电视特技制作系统。

(1)蓝室(现场所有布景为蓝色,作为将来抠像的基准色);(2)虚拟演播室专用摄像机(配有运动检测和识别系统,即跟踪器,用来获取运动参数);

(3)计算机主机与图形图像发生器(处理传来的运动数据,计算出虚拟三维场景的运动)。

原理:在虚拟演播室中,演员在一间蓝室进行现场表演,摄像机采集前景视频信号,摄像机上的跟踪系统实时提供摄像机移动的信息,这些数据被送至一个图形计算机,三维计算机图形发生器实时产生一个逼真的虚拟背景环境,以蓝色屏幕为背景拍摄的摄像机图像,经延时后与玄子计算机的虚拟背景以相同时码进行工作,并通过色度键控器“联合”在一起,实时产生一个组合的特技图像。6.应从哪些方面建立电视教材的评价标准? 答: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

观点正确,思想性强; 选题恰当,适合教学对象需要;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注重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2)科学性:

符合科学原理,表述准确,属于规范; 内容真实,逻辑正确,层次清楚; 场景设置、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规定;(3)技术性:

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对比适中; 声音清晰,音量、音乐适当,音乐音响和谐; 声画同步,组合顺畅,画面无扭曲、抖动现象;(4)艺术性:

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

技巧、特技选用恰当,画面生动,声音和谐;(5)效益型:

投资合理,效益好,经济适用; 作品生命周期长,发挥作用大。

模块七 1.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从那几个方面来评价?请列出你的评审标准,并说明原因。答:

(1)教学性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2)技术性要求

程序运行 信息呈现 用户界面(3)文档资料要求

或者:(1)教育性(2)科学性(3)技术性(4)艺术性(5)使用性(6)经济性

2.设计网络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网络课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答:(1)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

(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习者的视觉心理,操作简单,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

(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应采取多种策略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

(4)科学性原则。内容要符合科学性,编排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5)协作性原则。应提供协作学习工作的工具盒网络空间;(6)教学设计原则。应重视教学设计。类型:

(1)课堂演示型;(2)自主学习型;(3)协作学习型;(4)模拟再现型;(5)测验评价型;(6)趣味游戏型;(7)综合型。

3.校园网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

(1)教育管理系统:

行政事务管理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后勤管理 信息查询 一卡通(2)教与学应用系统

学习系统 教学资料库 教学演示系统 网上备课系统 题库管理系统 考试与评价系统(3)通信服务系统

学校主页、师生主页、电子函件、电子公告等(4)远程服务系统

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学生自查询(5)网络管理系统

系统维护、数据维护、数据备份、系统监控、网络安全 4.因特网的服务功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答:

(1)电子邮件。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换的电子媒体信件;

(2)文件传输服务。通过FTP,可以在因特网上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互传文件,而不管这两台计算机的硬件及操作系统平台是否相同;

(3)远程登录。用户从本地计算机登录进入远程主机,使用远程主机的计算机资源。

(4)信息浏览服务。利用WWW服务和HTTP协议,用户可以使用WEB浏览器从世界任何地方调来所需的文本、图像、影视和声音;

(5)公告牌BBS服务。BBS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

(6)网络电话。通过因特网传输交互语音,费用要比普通电话低得多。

(7)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利用因特网视频通信技术使身处异地的不同学生或教师“聚集”在同一个虚拟教师中。

(8)其他功能,如USENET新闻讨论组、GOPHER信息系统、聊天室、联网游戏等等。

5.多媒体数据库在教育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答:多媒体数据库是为了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存取、检索和管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数据库技术。简单地说,多媒体数据库是按一定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可以共享的相关多媒体数据的集合。(1)视频点播。VOD,Video on Demand(2)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如媒体素材、课件、试题、案例和网络课程(3)数字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将传统的图书馆数字化。

(4)远程教学与培训。基于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教学资源制作与管理系统

(5)多媒体信息系统,是专门机构专门收集、制作与发布的、面向社会提供的专业性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6.请简述“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答: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内涵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及移动通信设备等实现交互式、非线性、个性化的教育传播。主要特点有:

(1)当前的移动学习主要是依托移动通信设备和专用电子操作系统、软件等;

(2)移动学习强调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服务;(3)其优势首先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情境下时间、空间的固定化,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即时学习。外延:

(1)基于问题的学习;(2)协作学习;(3)自主学习;(4)非正式学习。

7.请列出三种新型媒体,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教育应用上具有哪些特征。答:

一、播客,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视音频媒体文件的平台,是数字广播技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有声博客”。

(1)生动性。在符号形态上比博客等文字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2)个性化。节目内容个性化、传播形式个性化;

(3)简易性和高效性。低技术门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下载观看教学节目。

二、门户网站,可以被理解为网络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和导引。

(1)庞大的信息“网阵”。门户网站界面有很强的导航性;(2)强大的搜索引擎。方便学习者快捷准确地获取相关资讯;(3)与社会动态的高结合度和内容的时效性。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集成了电子感应白板、鼠标笔、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组件,集教学培训和记录媒体为一身的新型媒体。其核心载体是电子感应白板硬件设备和电子白板操作系统。(1)交互性。电子白板与计算机之间的实时操作和信息传输;以及提供的课堂投票等功能实现学生的直接参与;(2)实时记录性。可将教师的各种操作演示实时记录保存,方便学生观看和教师自我评价,节省学生抄录板书的时间;(3)管理便利性。可以对存储其中的信息进行快捷的调用、编辑和管理;无粉尘、低消耗无污染。

模块八

1.请简述多媒体综合教室的教学功能。

答:多媒体综合教室首先用于播放多种现代教育媒体,并具有以下功能:

(1)展示实物投影;(2)播放幻灯投影教材;(3)广播与录放音;(4)电视广播与录像重播;

(5)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与浏览网上资源。(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和学生认知工具;开展新型教学模式试验;扩大教学规模)

2.请简述语言实验室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

答:语言实验室是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和训练的专用教室,由教师控制台和学生座位厢两部分组成。教学功能:(1)控制与显示,保证整个教与学过程有序地进行;(2)呼叫与通话;(3)播放与示范;(4)跟读与录音;(5)监视与录音;(6)遥控与复制;(7)评价与分析。

3.请简述微型教学系统的使用和教学功能。

答: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特征如下:

(1)由少数学习者(5-10人)组成“微型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模拟教师”和“模拟学生”,使课堂微型化;

(2)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训练目标,选择一小段“微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3)被训练者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段“微型课程”教学实践,从中训练某一两项教学技能;

(4)在进行“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时间过程记录下来;

(5)通过视频系统重播已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他人评价。教学功能:

(1)用于分组训练;(2)用于交互学习;(3)用于示范教学;(4)用于讲评教学。

4.请简述视频会议网络系统的含义及教学功能,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会议网络系统。

答:视频会议网络系统就是通过终端与网络使身处异地的与会者可以就同一议题参与讨论,相互之间不仅可以听到发言者的声音,而且还可以看到发言者的图像及背景,同时还可以交流有关该议题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信息。

教学功能:可以实现远程可视化交互式教学,即在不同地点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同一时间,进行双向的、实时同步的可视化信息传递与交流。如,V2 Conference,腾商网络会议室,Cooco多媒体通信系统,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等。5.请简述视频点播系统的教学应用,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点播系统。答:

(1)课堂教学。将传统教学录像带经数字化压缩后放到视频视频服务器中,教师可在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客户端统一的点播界面,自由点播这些课件,也可自制多媒体课件作为点播节目源;

(2)自主学习。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地方、任何年级的学生,点播视频服务器上的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教学课件,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3)广播教学。利用视频广播系统实时广播课堂教学实况,在与校园网相连的电脑终端上都可以进行收看;

(4)远程教学。VOD节目通过广域网络,实现跨地区的远程教学;

(5)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系统中配置光盘塔、光盘库或虚拟光碟,便可成为网上电子阅览室。

6.请简述人工智能和智能教学系统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答: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Tutorial System)是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为交互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开放式的人机交互系统。教学功能:

(1)交互主动式教学。关于概念和过程性知识的学,以双向会话和测试方式向学习者提问,鼓励学习者进行推理,然后修正学习者的概念;

(2)教练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提供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3)诊断教学。通过辨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概念来指导学生学习;

(4)微环境模拟。提供一个有限模拟环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综合等推理过程,发现未知的规律。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教学功能:

(1)教育方面的专家系统。诊断学习问题、帮助研究者们选择和采用最为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等;

(2)专家系统著作工具。学习者利用著作工具来生成专家系统,以提高其问题解决技能,刺激其深入研究;

(3)教学模式识别。教学信息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

(4)计算机教学系统中的模式识别。智能答疑软件、语声识别等。

7.请简述虚拟现实系统的教育应用。答: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7

一、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在现职干部任职培训和国防生学员《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 之所以运用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 就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

第一,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有效性。《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课程的基本特征, 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只有很好地贯彻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才能切实增强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章节体系教学法, 必然造成讲授的内容跟不上实践和理论创新发展的步伐, 缺少时代感和吸引力, 满足不了有本科背景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任职培训、国防生学员的需求。而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时以专题讲座方式就某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与学员一起展开深入的探讨, 提高吸引力、增强时代感。

第二,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 可以把社会、部队建设中的一系列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梳理,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员一起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从而直接培养学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作为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专题讲座, 所选内容都是党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 是学员关注的国际、国内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员和吸引学员。同时, 还更易于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 从而使学员有兴趣, 愿意学, 主动学。

第四, 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贯彻“少而精”原则, 使学员在全面了解知识体系的前提下, 学深学透重点内容。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以较少的时间向学员从总体上介绍课程内容体系, 使他们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以专题讲座形式对重点问题和重大观点进行详细解读、讨论和分析, 从而使学员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掌握精神实质、理论精髓, 避免面面俱到、不深不透。

二、专题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的原则

为保证《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专题教学模式运用的有效、科学, 符合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 有助于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我们在梳理、总结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实施专题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的若干原则。

1. 目的指向原则。

专题的选择、设计和讲解, 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都要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尤其要突出强调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 绝不能将专题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

2. 优势突出原则。

专题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使课堂教学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课程的时代感和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说服力,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的选择、设计和讲解必须以发挥这一优势为原则。

3. 内容科学原则。

一要正确处理好专题与教材章节体系的关系, 保证专题教学内容必须与大纲要求相一致。应力求覆盖教材重点内容, 不能覆盖部分以及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把握, 要以基本内容串讲的方式加以讲解。二要保证专题内容的讲解必须符合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 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专题内容的选择、拓展, 必须观点正确, 标准规范。

4. 功能互补原则。

既要充分发挥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又要运用好其他教学方法。将专题教学与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发挥专题的统领作用, 使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等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系统, 最大限度发挥其集成作用。

三、运用专题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和效果

在现职干部任职培训和国防生学员《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专题教学模式是一个自觉探索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本身不过是这一探索过程的必然结果。

1. 确立教改立项。

2009年下半年, 课程组在总结专题教学经验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把本课程专题教学方法概括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 并申请了学院教改立项。课程组全体教员均参与课题研究, 全面落实本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为完善专题教学模式做准备。

2. 深化专题教学内容改革。

在运用专题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吸收”和“三个贴近”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使专题教学模式从内容到形式得到科学构建。所谓“一个中心”, 即教学内容改革要以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中心, 通过专题教学不断强化学员理论武装。“两个吸收”即教学内容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就, 不断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感。“三个贴近”即教学内容贴近任职培训学员, 贴近部队实际, 贴近社会生活, 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

3.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强调了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为核心, 以专题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普遍实施专题教学的基础上, 又发挥各个教员的特长和优势, 使各种教学方法竞相发挥、优势互补, 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 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通过运用专题教学模式和方法, 《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形成了较成熟的教学模式, 而且在专题讲座教案的基础上编写出《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教材, 并列入学院2011年度教材编写计划, 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学员对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也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一位学员说:“开课之初, 我所设想的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应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但教员利用讲座的形式来讲授, 使我耳目一新, 并无丝毫枯燥之感, 反而在教员结合实际, 引经据典的授课模式下, 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大门。”另一位学员在谈开课感受时认为:“在我们任职培训的最后学期, 学院给我们安排了《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课, 教员结合我们干部学员任职培训的特点和实际, 以一列专题讲座的形式, 为我们传授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 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 使我们深刻了解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为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和开展部队基层政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许多学员都谈到了学习这门课的收获和感受。他们表示, 通过教学, 他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 内容丰富, 观点新颖, 也为他们回到部队搞教育提供了有力工具。

摘要:本文主要概括了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提出了实施专题教学模式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结了运用专题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和效果, 以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效果。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篇8

关键词:默会知识;理论主体;实践主体

一、引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和核心载体;知识是课程的内核,秉承什么样的知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的指导下展开的,课程变革的历史深刻反映知识观的变化历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就是知识观的变革。而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和建构主义知识论凸显知识论中“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主客体间的互动和对话,对正确理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自于实践,是对实践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同时理论由于高度的抽象性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得到不断地成长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之间辩证关系的表述,对于我们科学辩证地认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教学实践为教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基础,是教学理论的产生根源。教学理论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支撑、丰富与发展,没有丰富且广泛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只会沦为空洞的理论和无聊的文字游戏。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指导原则,缺乏教学理论引领的教学实践如无头苍蝇,缺少的是理性,更多的是盲动,易误入歧途。因为,紧紧把握时代特点的教学理论可以激发和促进教学实践主体不断反思、不断试错,牢牢把握教学实践的方向,推动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

因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教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和自身所具有的层次性,必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和张力。

第一,教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与教学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学理论的抽象程度越高,离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远,同时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经过诸多中介因素,如思想、观念、认识水平等。

如果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没有这样的鸿沟与差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区别与界限也就消失了,理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教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决定教学理论必须拥有自己的理论高度,方能对教学实践有所指导。

而教学理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以牺牲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情境性为代价的,忽略了众多的事实与细节,因而教学理论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简单再现和还原人类丰富甚至高度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教学理论的层次性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叶澜把不同的教学理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其一就是初级水平的教学理论,即正确描述简单再现实践本身的教学理论。通过符号化的描述使该理论区别于教学实践,从而脱离了实践主体独立存在。其二就是关于对实践进行注释的教学理论,揭示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关系。其三就是旨在归结某类实践规律的教学理论,属于最高层次的理论。理论的不同层次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粗暴地采用一种简单标准来衡量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不同层次的教学理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指导范围,对教学理论层次认知的错误会导致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的错位。

因此,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即一定的张力,但这种张力必须是合理的、适当的。这需要理论主体对教学理论做适度的概括和抽象,同时也需要实践主体学会科学合理地借鉴教学理论,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张力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使二者之间出现扭曲、错位甚至是关系断裂。

二、傳统认识论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系的弊病

传统客观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科学是知识的代表和典范,科学的使命是发现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价值中立的客观真理,只有极少数人掌握着真理,广大人民群众只是接受和传播他们所发现的真理。这必然导致客观主义认识论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学理论很容易被教条化,成为一种封闭的教学理论,甚至有可能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演变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因此,针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出现了“质疑论”和“终结论”。他们认为“‘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命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误和逻辑前提的失限”。教学理论有高低之分,甚至正误之分,教学理论必须经过实践主体的消化吸收、创新突破,其指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更有甚者部分学者把“指导”演变成了“控制”。因此,部分学者指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中应避免出现万能的上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令,研究者需要根除其内心深处自我欺骗式自我保护本能,同时认识到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反对经典科学的本质论、还原论和因果思维方式,在教育科学领域倡导复杂的、非线性、整体性、跨学科的思维方式,避免绝对化和二元对立的错误思维。

针对教条主义和官僚作风导致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指导关系演变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质疑论”和“终结论”学者忧心忡忡,显示了广大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但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转而“怀疑”、否认甚至“终结”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过于偏激,有因噎废食之嫌,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辩证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既要承认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又要坚持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相互依存的关系,避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是如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辩证关系?两者之间是单向线性关系、双向互动关系抑或中介介入关系?要确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密切相关,教育研究工作必须把研究重心置于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身上。

三、默会知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建立起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对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认识论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他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能言说的。基于此,波兰尼认为除了“显性知识”之外,还存在一种“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即他把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通常所说的知识是通过用言传、书面文字、数学公式系统表述的知识,即显性知识,此外,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被语言文字、符号进行逻辑表述的,波兰尼称之为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如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面形式进行传播,具有公共性,可以通过正规的方式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而默会知识则很难通过语言、书面形式或符号进行说明和传播,不具有公共性。正是由于默会知识不具有公共性,导致教学理论主体在表达教学理论时天生就有其难以完全达意的特点,同时实践主体也因默会知识的非公共性,难以准确把握教学理论的特点和实质,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经验进行理性控制并最终实现顿悟的能力。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中积极的感知世界、辨别差异和澄清事物的本质,充分发挥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 “人”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波兰尼指出,“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即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

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几千年以来依赖书面和口头方式进行知识和文化传承的合理性。因此,不仅要重视一定量的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促进公共知识的体系化,同时注重公共知识通过团队工作、做中学内化为个体知识,个体知识通过类比和隐喻外显为公共知识以及通过分享、示范、做中学来实现个体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重视实践、重视参与、融入共同体的文化历史当中,加强主客体间的互动和对话,是默会知识获得的根本途径。

继波兰尼之后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默会知识论的继承和发展,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与个体心灵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中,科学是一种开创意义的高级心理活动,通过感知、理解、直觉判断,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偏好、情感,并经过个体人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观念的过滤,主张知识是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和内部生成的。

而起源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知识论是涉及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一种占主流地位的教学思想,对教育领域内的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估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建构主义知识论是知识领域内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扬弃和超越,强调学习者个人经验及履历和社会文化大背景的重要性,重视学习者对知识主体建构的重要性。因此,建构主义知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合作分享,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流派众多,但最具代表性的大致有三大主要流派:个人建构主义、激进的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而社会建构主义是在补充、发展和修正个人建构主义和激进的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主流。

现代建构主义知识论主要源于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建构理论、库恩(Kuhn)的范式理论。这些理论为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思想认为人的认知图式是结构与建构的统一,认知图式的建构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而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科学世界是主观约定的世界,“范式”并不是客观世界必然的知识。

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如下:从知识的本质上看,知识是對客观世界的一种假说、一种解释,并不是绝对真理和终极答案,知识必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改写和深化;从教学观上来看,注重整体化学习,注重大概念及情景的设定,注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注重问题的探究和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观上,主张基于互动、批判性思维为主、以小组活动为主建构学生知识,主张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协商者、互动者和促进者;在评估策略上,主张评估策略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估,比如学生作品的收集和档案袋的管理等。从知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看,建构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移植而得到的,学习者也不是被动灌输的空容器或者电脑磁盘,学习者的学习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这一观点正好与英国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的知识观遥相呼应。波普尔在其《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模式的学说,科学就是在“问题—推测—证伪—问题”这种模式中无限循环前进的。

总之,建构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学习者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置身于广泛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加强与他人的交往互动,通过合作性学习来建构知识。这一观点主要从知识的主体构成(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这一向度来理解知识的基本属性,即强调知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彼此互动和相互转化。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继承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二者都承认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知识的影响,默会知识论强调个人因素,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和默会知识论都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与社会性之间的互动,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它在知识观上与默会知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传统知识论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中,个体知识受到压抑,过分注重公共知识的传递。固然,公共知识在保证知识的系统化、可传递性等方面意义重大,但它过分强调知识的公共属性和客观性,而忽视乃至否认知识的个体属性,把知识仅仅看成是社会的公共产物,个体知识则被排除在外。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客观性”标准的被证伪和现代知识论中知识的“文化性”标准的提出,个体知识理论的提出显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凸显了知识论中“人”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顺应了当今时代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并重的教育发展的潮流。

正如余文森所言,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以至无穷。同理,由个体知识→公共知识→个体知识→公共知识……无限转化、提升,以至无穷。这正是人类知识产生、发展、进化的基本途径。可见,默会知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更注重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的知识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脉相承的。

四、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之,教学理论是理论主体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已有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提升的成果,凝聚着教學理论主体的智慧,其中必然有教学理论主体对教学实践的主观认识或者主观评价,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时代的烙印,但它作为一种体系化的教育思想会给教学实践主体以启迪;教学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自身的消化吸收、创新突破来指导教学实践,而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分析教学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恰当地引入教学理论,让教学理论与时俱进,这都应成为每一位教学实践主体认真思考的问题。广大教育战线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应尽快从传统知识观向新的知识观转型,尽快转变角色,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协调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从单纯的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0-161.

[2]彭泽平.对教育理论功能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3]Michael Polanyi. 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144.

[4]骆长捷.试析默会知识论的辩证性内涵——兼谈默会知识论对社建构主义的影响及二者关系[D].上海:上海大学,2007:33-43.

[5]余文森.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7.

上一篇:在全县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公司感谢信(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