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共6篇)
二、更新教学方式,建构以探究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实验科学,物理学的许多思想、方法都是科学式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之所以提倡探究教学,是因为探究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所需素质人才的需要。经过课堂探究模式,让学生的无知意识得到唤醒、学生的思维得到成长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的需要,不断地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可收到显著效果。
三、做好师生互动,完善情感交流,强化信息反馈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要使一堂课上得有效率,教师的态度、情感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那么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
关键词:初中化学,理论与实际,教学
一、初中化学主要理论
初中化学课程所学习的理论主要分成三大块, 具体作如下说明.
1. 元素、原子的构成、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概念, 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知道原子的构成要素, 包括质子、中子以及电子;明确离子是如何形成的;明白化学式的含义, 会用化学式来表示一部分物质;了解化合价的含义, 掌握如何通过化合价来推导求出化学式.
2. 质量守恒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以及形成质量守恒的微观层面的原因, 会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指导实验操作;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正确方法,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会使用化学方程式来进行相应的计算;了解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 溶液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溶解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现象、常见的乳化现象以及结晶现象;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从以上三块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理论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 只有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 才能进行实验操作, 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掌握化学这门学科.我们应当关注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但是理论知识只有用来指导实践才能体现理论知识的价值, 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二、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重视化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以此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对于化学的实践教学, 主要就是进行实验教学, 就是针对理论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 安排相应的实验课,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另外, 要增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参与感, 不能只是在一旁观看, 而应该主动进行操作;只用真正动手操作, 才能对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 将课堂内外相结合, 让化学走进生活
如果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那么学习起来一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 如果能够主动将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 尤其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 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的话, 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 将课堂内外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课堂内外相结合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 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与课堂外的实际相结合, 可以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生在对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进行学习以后, 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 第一是学会生炉火, 并说明在生炉火时为什么不用火柴直接点燃煤块, 第二个任务是用扇子扇炉火和烛火, 对所出现的现象进行观察, 并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之后的课堂上, 老师组织同学们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 鼓励同学们主动发言, 并与其他同学们进行交流, 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点或者不同点, 最后由老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肯定同学们实验中的可取之处时, 对其不恰当的操作或者不正确的认识进行纠正, 同时思考灭火器的原理.我发现, 同学们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感, 对实验以及相应的知识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加深了对于燃烧概念以及燃烧条件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 从课堂内所学理论知识的角度, 对课堂外的实际进行思考,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体会与感悟
1. 相信学生的潜能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 他们被开发的智力部分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因此, 作为老师不要对任何一个学生说放弃, 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开发其潜能, 帮助其增强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际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经常表现出极强的思考能力及创新性, 甚至常常给老师以启发和感悟.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应当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时机和条件,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想象, 开发其潜能.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们老师要努力寻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发挥其作为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 而不应该一概而论, 用不同的方法对待所有不同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利于找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王兰桢.思辨与感悟来自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和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150-154.
[2]杨剑.新课程下化学实验的拓展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11) :132-133.
[3]张志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34-36.
[4]绍宗学.对初中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2 (9) :120-121.
[5]王开友.化学实验中的“问题性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8 (9) :52-53.
关键词:法制;意识;教育;小学语文
根据教育部颁布施行的《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在教育内容中,明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自觉学法、守法、护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忠于职守、热爱劳动的品质”。在小学教育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语文的课文导读和教育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的精神品质,而在其中,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形成正确、良好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文章、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来达到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法制意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利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载体,在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思想培养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1]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开展意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而随着当前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法制意识正逐渐加强,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知识学习的启蒙时期,同时也是意识、思想和习惯的养成期,加强法律常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是小学阶段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2]小学语文教学以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对世界进行初步的认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法制教育,结合课本中的故事和文章,融入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能初步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打下基础。
第二,从小学素质教育的成果来看,开展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一项必要工作。从大量的青少年儿童犯罪的研究文献来看,青少年犯罪往往是由一种不良思想或习惯逐渐演变而为,而思想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在学生的思想习惯形成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纵观近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网络的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娱乐带来了更多不同的途径和便利,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少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暴力、色情的成分在网络信息、游戏中的传播过程中,难以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鉴别,极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被他人利用和教唆,继而染上恶习,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的教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对社会中的有害信息、不良因素的免疫,自觉利用法制意识抵御违纪犯罪的诱惑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由于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的专业性,对于思维、逻辑水平和接受能力仍相对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法律知识会较为困难和吃力,因此小学阶段的法制教育应当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大量小学法制教育开展的研究表明,具备较强综合性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是当前小学阶段开展法律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通过课文内容,将法制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是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的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1、结合课文内容,融入法律常识。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因为课本中有大量的故事、文章都是以德育教育为主,如《彩色的翅膀》、《八角楼上》等是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而《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课文则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从而塑造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社会和世界进行自我意识的初步感知。但这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挖掘、提炼,这是需要教师在课本教学中通过巧妙的课堂教学设计,将德育内容进行渗透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将法律常识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识的教学,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2、利用习作教学,提高法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课本内容的教学以外,学生的习作也是教师对其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如周记、话题作文、读后感、观后感等,强调学生在习作中对自己的真实思想、心理活动进行记录,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及思想意识。教师可通过阅览学生的习作了解学生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法律相关的问题的理解,继而针对习作反映的学生理解的程度进行深化教育,达到更强的针对教育效果。
例如,学生在日记、周记等习作中,往往会提到一些生活场景,例如在街上拾到金钱是否归还、遇到老人摔倒以后是否应当扶起等问题的思考,在当前社会的风气及人们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可能有家长会对学生进行一些不尽恰当的教育,如拾到金钱后,数额不大的可以据为己有,或者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要自保而不是挺身而出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具有一定争议性的生活场景,通过材料理解的形式布置命题习作,让学生在习作中思考命题,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然后教师可在习作中选取在价值观、思想意识较为正确的习作进行评析,在评析的过程中融入法律知识。
3、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守法思想。不论是语文教学活动还是法制教育,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应当适当通过活动的形式进行拓展,在教材之外寻找更多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结合课堂教学,在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制知识传授以后,可以提出课后拓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解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董艳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12).
[2] 葛家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小学时代(教师).2010(09).
[3] 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07(10).
[4] 许正爱.小议数学课堂如何穿插法制教育[J].学周刊.2012(01).
[5] 夏爵生.浅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02).
关键词:富得利;地板;研发中心;涂料
引言
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实践内容
本着这样的实践目的,2012年7月我来到了浙江富得利木业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我实践的地方是该公司的研发中心。在这里,我了解我们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浙江富得利木业有限公司是中国起步最早、国际化经营最为成熟的地板企业之一,创始于1994年,总部位于浙江绍兴。企业专注于实木地板、三层实木地板、多层实木地板、强化地板、艺术拼花地板、实木楼梯等产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产品行销全球。迄今为止,富得利已经形成了集“采购、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五位一体的庞大产业链。在与中国地板行业一起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富得利积极助推中国地板行业发展,为振兴民族工业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到富得利公司,我跟着研发中心的一个学姐,参观了整个厂区,对工厂的生产流程大概有了一个了解。我们先来到了摆放材料的仓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还没有加工的木板,这些就是他们的原材料,是优质的木板。接着又看了成品仓库,里面的成品给我们的感觉也是很不错的,主要是那些成品都带着淡淡的一种令人舒适的味道。在这些成品里有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地板。其中实木复合地板跟我们化学有很多相关之处。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干燥房,在干燥房里我们看到了太克干燥仪器,这就让我想到了我们化学中的烘干,他们的木板也需要干燥,为了品质的提高,还有他们对于含水量的要求指标,所以就有了干燥这一个环节。我们又去了加工车间,复合车间,虽然这些车间里的东西对我们都来说不熟悉,但是让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地板加工流程的知识,也体会到了其中与化学的关系。
在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我就在研发中心跟着学姐做合成乳液的改性。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我慢慢明白了在实验室与在企业、工厂做实验的区别。由学校的实验室转移到工厂研发中心的实验室,真是感觉截然不同。在实验室里进行合成反应,有些化学反应由实验室仪器进行反应是可行的,但是把它放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候就要考虑别的因素了,例如吸热与散热。由于实验室仪器很小,反应的量也不是很多,反应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实际生产中反应的量很大,所以反应过程的热量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研发中心进行的乳液合成就是大剂量的。要找出与实验室小剂量做出来的产品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用研发中心中试装置进行反应的工艺还在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除了在研发中心帮着学姐进行乳液合成,我还跟着几个学长下到车间,看看真正用于生产的大型机器。通过两周的社会实践,我帮着学姐在乳液合成上作出了一点成绩,还对地板加工的流程也有了一些了解。对于地板的加工有很多个工艺,具体是:第一步:原木选材分割;第二步:原木旋切干燥;第三步:实木芯板分选;第四步:芯板涂胶排板;第五步:芯板热压胶合;第六步:基材定厚砂光;第七步:基材分选养生;第八步:实木面皮挑选;第九步:地板板坯成型;第十步:地板板坯养生;第十一步:地板切割开槽。看似简单的地板,制造过程中却包含了那么多的工序。
在了解地板加工工艺的同时,我发现在这些工艺中看似跟化学没什么多大的联系,仔细想想,其中有很多地方还是用到化学知识的。在干燥中需要干燥到什么程度,需要化学的知识,如果水分多或少都会影响成品的质量,所以这个一定要控制好干燥程度。在涂胶排板上,要用什么的涂料才能使复合板的效果最好,这也是需要我们化学知识的。对于复合板使用什么样的涂胶将严重影响到其成品的性能以及品质。最好是配制一种属于自己的涂胶,这就能使自身与别的企业存在一定的竞争性,有自己特色的就是最好的。而且是在材料上就优于别人,这样就不至于被别人赶超。
在暑期实践的尾声阶段,我还去参观了展览厅,对富得利公司的产品有初步印象。在展览厅里陈列的都是用富得利公司制造地板。各式各样的实木、橡木、复合地板,不管是纹理、色泽还是光滑程度都是上品。而有些拼花的图案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用手触摸在这些成品上,感觉很好。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涂在这些木地板上的涂料就是我们化学研究的成果。没有表面涂层的保护,再好的木材也经不起时间的侵蚀,这也算是我们化学的伟大功劳。
实践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我发现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即理论知识,与社会所需要的实践知识技能相差甚远。这次暑期实践大大的扩展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认识到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中我所看到的,想到的,认识到的,只要是学习价值的,都要去认真去学习并掌握。而此次暑期实践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真正脚踏实地进入到工厂生产中了解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反馈,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其结合也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加上不同种类教育理论品格和目的指向的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为实践群体所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与结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指导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理论。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
(一)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可实践性。因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演绎、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引进的教育理论,因其缺乏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历史的、情景性的联系,很难直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可实践性,就需要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生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创生指向上具有针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具有走进实践群体内心世界的亲和力,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系列实践特性。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这是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得以实践的重要标志,它往往以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加以显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推广性。教育理论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表明其对指导特定条件下的某些实践活动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表明其指导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性,这正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特有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打牢践行教育理论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首先,要形成在二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他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建构者既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能准确、完整地、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又要与实践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关于当前教育实践的经验,并能深刻把握和理解当前教育实践的状态。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就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其中最为当代教育实践所需要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教育理论作应用性加工,对外来教育理论作本土化处理,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建构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把其理论核心变成了易于为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着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走向实践。教育理论要实现大面积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为有效的捷径就是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制订,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作用。要成为这种影响教育政策研制的教育理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具有参与教育政策研制的权力。这类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可直接以建议或提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相关研制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之中乃至为教育政策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理论本身恰好是教育政策研制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研制的影响看,只有那些影响较大且反映了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易引起教育政策研制者的关注。因为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教育政策才能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就应用教育理论而言,因其能为教育政策研制提供具体建议和技术支持,因此只要研究的问题与政策制订者所要解决的难题相关,就容易引起关注。至于推广性教育理论,因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具体化、实效化的推广办法,与特定情境中教育政策的研制和教育行政直接相关,因此这类理论也为教育政策研制者青睐。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次对应性
从教育理论与研究对象的划分上,可区分为“事实——规律”“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等层次。就教育实践而言,可分为国家和省区教育行政——市县校行政——师生群体三个层级。尽管个别层次教育实践群体可以同时与多个理论层次结合;同一层次教育理论,也可能为不同实践层次者所用。但不得不承认,由于不同层次实践群体的需要层级和对理论的解读能力不同,制约了其在选择与之结合的教育理论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偏好和主流特征。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满足“门当户对”的层次对应条件,才能实现“幸福”的联姻,产生“耦合”效应。根据二者的层次特征,笔者拟从三个层面考察其结合方式。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结合。即“事实——规律”“评价——规范”教育理论与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其多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体现出来。为了有效实现宏观层次的结合,在政策研制过程中需要邀请各类教育专家参与,以便吸纳广大教育研究人员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次是中观层次的结合,即“评价——规范”“规范——行动”层面教育理论与市县校教育行政实践的结合。在当前条件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学习相关“评价——规范”理论,结合上级政策和法规精神制订考评方案;根据“规范——行动”理论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该层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再者是微观层次的结合。即“规范——行动”和“事实——解释”教育理论与教师层面实践的结合。教师通过学习并运用相关“规范——行动”理论,解读、内化市县校的实施细则,结合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转化为指导自身教育实践的操作程序,实现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2]
上述结合表明,每一教育实践层次都是对应两个层次以上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层次既连接上一层次实践群体,又指导下一层次实践群体,以形成两个实践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外在强求,而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个体内化教育理论的心理机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实现面上推广。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个体心理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个体应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是实践者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演绎生成过程,其认识是沿着原理论——概念论——感性论的路径进行的。实践者通过这一步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内化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解决者内在实践经验的结合。第二步,实践个体应用已经内化了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经验,发现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实践者通过这两步,完成从内化他人理论到自我理论的生成过程,在个体认知上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仅此还不足以促成实践者付诸行动,还必须以知的统一为基础,通过情感的动力作用促使其自觉地实践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实践者要注意首战必胜,让自己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实践教育理论的心态。践行教育理论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实践者必须经历持之以恒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践行教育理论中,实践者必须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为了增强实践者践行教育理论的意志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实践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外,要在每一关键环节对实践者的微小成功予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内在成就动机,产生坚持下去的决心。[3]同时,实践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心理环境,要及时给失败者以鼓励和关心,促使其产生感激、报答支持者的情感,把关心转化为再次实践的动力。只有实践者把内化了的教育理论转化成特定环境中的实践情感和意志力,他(她)才能持续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全程和全面地结合,并最终形成预期的实践效果。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群体是以一定社会阶层或集团的方式存在并开展活动的,因此教育理论是否符合实践群体文化心理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制约着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的选择,影响着其对教育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教育理沦与实践群体传统文化融合的心理机制。[4]一是根据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解读的民族性,创造易于为本民族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引导实践群体形成自觉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职业道德。在相关政策和舆论宣传影响下,促使实践群体逐步把学习、理解、研究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形成违反教育理论将从内心感到有违教师职业的不安感。三是理论研究群体应从心态和情感方面与实践主体群产生内在融洽。要善于根据教育实践群体需要,自觉地变革教育理论,形成分解与重构抽象教育理论的习惯。通过分解细化,把实践群体难于理解的教育理论体系逐级转化为便于操作的教育理论。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外在机制
教育理论与实践均有很强的价值性,其中必然暗含利益和情意倾向。教育理论在走向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群必将从自身利益立场对其进行选择。只有那些给实践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的教育理论,他们才积极选择并乐意践行之。
由于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生存环境和利益立场的差异,要让教育理论的建构者更多地理解实践群体的利益,必要时可建立二者密切结合的利益拥绑机制。一是形成教育理论研究者乐于参与实践,教育实践群体积极追求理论学习的制度。就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借助学历教育和课题项目等激励机制,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实践群体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情;主要问题是如何让理论研究者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扎下根来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还没形成。二是形成激励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群体代表共同制订教育政策,共同参与重大教育课题攻关的机制。以此创造更多机会让实践群体发表对教育理论的意见,促进教育理论研究者积极吸收其改进建议,借助二者密切合作的方式创新教育理论。三是在创建与应用教育理论中,要注意利益机制的作用。对理论研究者而言,需要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建构出符合实践群体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就实践者而言,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发展舍得牺牲的精神。因为教育理论更多是从学生利益的角度设计的,其在走向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因实践新理论引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风险。[5]其次,在新教育理论的推广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先选点实验,以调整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造成的利益分配偏差。同时,注意将实践群体的阶段获益与最终获益结合起来,形成逐级获益的机制,以确保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持续发展性。
总之,只有借助外在的利益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理论群体向实践深入,反思抽象理论实践化的思路;引导实践群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反思自我经验普适化、理论化的加工方法,以此促成二者同绕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协作建构“抽象理论——中层理论——实践机制”纵向贯通的教育理论体系。用这样的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育实践,再配之以践行教育理论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本文以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为例,介绍城郊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情况,分析学校信息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并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郊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3-02
一、学校和信息化工作情况简介
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是一所坐落于南京市东郊风景区――钟山南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自20世纪60年代建校至今,经历过区县调整、合并原钟灵街小学等一系列调整。目前学校小学部有12个班级,30名教师,中学部有6个班级,44名教师。
近几年,学校信息化工作从无到有,各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学校配备了学生计算机房2间,信息技术教师2名,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教师每人一台办公电脑,有专门的信息中心,由一名计算机教师管理。学校于2014年下半年通过了南京市玄武区数字化校园评估。
受惠于玄武区优质教育均衡化政策,学校在教师培训和信息化设备更新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为城郊结合部整体生源水平较低的制约和学校合并,新老教师信息化水平存在差异的影响,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以下是笔者在近几年的电教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学校信息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1.学校信息化设备新老混搭,缺少校园网安全管理设备
学校于2005年新盖中学部大楼,并新建信息中心。通过光纤联通小学部大楼,对小学部的办公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管理。在建立之初,实现了连接互联网和构建学校网站服务器的功能而没有引入校园网络安全设备和局域网管理设备。所以,在近10年的“裸奔”运行中,遇到过数次ARP病毒发作和黑客入侵学校网站的情况。随着设备服役时间的延长,一些老旧设备不堪重负,时常出现故障,影响学校正常的办公教学。
2.学校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新技术使用率较低
在收集了全校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证书之后,笔者发现大部分4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都参加了早年由区县教育局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因此,他们在计算机基本使用上没有问题,但新型教学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电脑软件不断更新换代,这部分教师很难再进一步跟紧新技术潮流。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大学阶段经历过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所以,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存在优势;但这部分教师缺少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技能。
3.学校各类应用系统之间彼此隔离,形成信息孤岛
学校有学籍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教育资产与装备管理系统、骨干教师考核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这些系统都在重复地调用学校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和其他基础信息。但是,这些系统并没有统一的接口来打通隔离,形成一个跨平台的“胖系统”来节约研发成本,降低使用学习成本。这是由于各个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不少学校各自开发和自行建设,往往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标准不统一,流程不规范,无法满足数据采集、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需求。
4.资源建设与教师日常的教研业务脱节,无法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学校建有FTP教学资源库,但日常的使用率很低。只有适逢学科教研组检查,教师才会上传一些教学资源,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得资源建设变成少部分人、间隙性的任务,缺少持续性,无法形成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此外,这些过程性资源无法根据教材体系、知识体系自动汇聚积淀,更无法完成资源的智能推送给教师使用。
三、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认为在我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增加硬件建设
作为城郊结合部学校,加强硬件建设是提升学校信息化的第一步。在设备选择上,学校应选择具有划分VLAN功能的三层交换机,购置具有网络行为管理功能的核心路由器,提升校园网带宽,保障学校在硬件设备上不落后。
2.加强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针对性提升信息素养
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设备,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近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学校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微课制作培训、电子白板制作培训,并积极组织学校中青年教师参加区县组织的各项课件、课例制作评比,先后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使用新设备的教学能手。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兄弟校合作,组织教师去兄弟校参与“iPad电子书包”项目的研究,在观摩和研讨中逐渐领会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校日后开展的相关研究做好准备。
3.借助区县教育平台资源,减少重复投入,消灭信息孤岛
早期,人们对网络技术认识具有局限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的思考有限,各部门办公自动化分步实施,使得各个应用系统之间彼此独立,造成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行政或业务上的条块分割、各行其是是造成信息孤岛的重要原因。信息系统开发涉及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运行操作流程等,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单位部门缺少沟通,也是导致出现信息孤岛的原因。对学校而言,这些系统中的数据很多是重复输入,但学校又没有足够的权限和技术打通这些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致使学校的信息化工作陷入新的困境。利益驱使或盲目推进是造成信息孤岛的主观原因。
校园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消除信息孤岛任重道远。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对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的认识,这是确保信息化成功的关键。这不能仅从具体的技术、具体的项目上着眼,关键是使各级领导了解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孤岛问题、标准化在信息化中的作用、完善信息化标准化机制的措施等。
4.加强信息化应用,课前做学件、课上用学件、课后评学件
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做学件或者用学件,那么,他离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很远。学校应鼓励教师共享精美的学件。可是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共享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作而成的学件呢?如果只是从口号宣传和行政要求上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制作教师本身的努力付出的尊重,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在学校、教研组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甚至是职称评定方面倾斜,鼓励更多有想法、能动手、乐分享的教师参与进来。让整个学校形成一种“课前研究做学件,课上研究用学件,课后评比好学件”的良性研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常军林,吴笑伟.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
【教学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推荐阅读:
对《詹天佑》教学的实践与反思06-30
数形结合百般好教学反思06-17
体育理论教学反思11-18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标志设计教学组织07-20
学导结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10-20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09-18
实践活动教学反思07-23
反思与教学10-31
参与式课堂实践教学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