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理论教学论文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共8篇)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 篇1

自文字诞生以来,阅读作为了解他人想法,传承人类文化的一种途径与人类的文明史一起前进。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阅读作为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掌握外语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活动。20世纪60年代之前,受语义学理论的影响,阅读被认为是读者从文字出发来求解文意的过程。外语阅读通常是从文字出发,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达到对篇章的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阅读理解并不是一种单向的接受信息活动,也不只是对词、句甚至语篇的理解。阅读理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这是一个以理解为目的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的、不断进行推测的过程。阅读理解的过程乃是读者在大脑中建立一种模式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个人现象,使大量的语言想象在个体的头脑世界里无声地进行的。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研究促进人们对外语阅读个体因素的研究,促进人们对对传统外语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反思。

一、对外语阅读的认识

阅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同样也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按年级制作媒体课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通过强化培训技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言学家古德曼(Goodman)曾说:“阅读是一个复杂过程”。长期以来,阅读与听力一样,被认为是被动地吸收语言知识的“接受性技能”,大多数人把阅读看成一个理所当然的活动,很少意识到其中所牵涉的复杂心理过程。随着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阅读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外语阅读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并获取相关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认知和解码过程,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各种心理资源都得到调动以求理解得以实现。人们在阅读与听的过程中,人脑一直处于积极的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状态之下。它需要依靠读者的思维、语言能力、知识水平等综合因素去理解语言、分析语言,并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和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和运用。

1.外语阅读要素

对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进行阅读的目的往往都是为了获取信息,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在英语阅读中,主要有词汇能力、句式识别、篇章理解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四个要素。

首先,词汇是生成语篇的基本单位,词汇理解是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任何阅读都是以一定的词汇为基础的,因此所阅读材料的生词量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来讲,生词量不能超过8%,最好维持在4%左右。一旦超过10%,阅读就变成了生词查阅的游戏。结果虽惹得满眼的奇花异草,但最终只会疲惫不堪、徒劳而归。推断能力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若超过一定的生词量,重要信息之间的联系就必然会割裂,生词推断也变得凌乱不堪。所以,无论是从获取信息还是从词句学习的角度,英语词汇的掌握都至关重要!

其次,句式识别就是辨认句子的构成形式。它本身包含了两层含义:对句子句法结构的识别和对该结构所包含的相关意义的识别。英语学习者们往往在阅读时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句子里的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但是连成句子就不知所云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学习者尚未能很好地把握句式识别的基本阅读策略。对规则意义句式的识别来说,由于规则的句法结构是有章可循的,所以这类句式中,复杂的句式结构是阅读过程中句式理解的一大难题,可以通过规则的句法分析来解决。对非规则意义句式的识别来说,可以通过识别这类非规则句式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来理解其内在含义。也就是说,对这类句子的识别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某种文化或某种情感的识别过程,即所谓的“意会”。

再次,篇章理解,顾名思义,就是从篇章的全局来把握文章,理解文章。这是阅读理解的高级阶段。段落是构成阅读篇章的最高单位。段落的理解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整篇文章理解的关键。要准确地理解篇章,就要求学习者能够通过词汇、句式来理解段落,找出全文的主旨和作者观点,认识理解作者的立场,从而准确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有些外语阅读还涉及到目标语言国的一些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科技类、农业类、政治时事类、民俗习惯类等,这需要广大外语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秉着时刻学习的观点,时时注意积累知识,扩充自己的文化储备,以更好地应对未知的学习与阅读,为日后的个人提升奠定基础。2.外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

自古以来,有学就有教,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教学相长,也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际的外语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外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获得各种阅读技能。其次,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阅读缺陷。同时,老师要善于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阅读任务和活动,加速学生阅读技能的获得和提升。最后,老师要通过激励、理解、适当的帮助等手段使每个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只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也应是阅读教学中最积极的因素,学生应主动去了解阅读材料的结构,阅读技能的选择及阅读方法的运用,增强自我认知意识,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合格的读者。最后,学生应能够在课堂上具有冒险的精神,敢于犯错才能克服外语学习的紧张情绪。

3.外语阅读的关注问题

(1)阅读的选材。阅读材料的选择应注意难易适当,范围涉猎广泛,不给学生的阅读造成过多的困难和心理障碍。在内容上,所选材料要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及科普等,这样能够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会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习惯,通过定时阅读、随机阅读、补充阅读等方式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持之以恒。

(3)精读泛读紧密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学的敏锐感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感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悟性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可能出现的人物、可能出现的语言环境、可能出现的情感情调等,指导学生在倾听录音中感悟、欣赏、体会文章;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境、心情、思想与意境,刺激学生的发散思维,加速获取、理解和处理文章的语言信息的速度、最终培养学生的阅读悟性。只有既注重阅读的量,又细化阅读的质,才能切实培养语感,提高学习者的阅读水平。(4)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也应有不同的要求。不同阶段的学习者,从培养阅读兴趣,到注重阅读思维能力,再到文章的深层理解上都有相应的侧重。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态。

(5)培养英语文化基础。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认识所有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进行补充介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英语报刊,不断扩大知识面,从而紧紧跟上语言的发展,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流行的外语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都是各界教育学者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迄今为止,在外语阅读的教学方法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自下而上阅读法、自上而下阅读法、交互式阅读法三类。

1.自下而上阅读法

早期的阅读过程为“自下而上”(the bottom-up approach)法,也被称作信息加工法,它描述了阅读的整个过程,即从看到文字的那一时刻起一直到了解文字的全部意义为止。这个模式对单个的语言单位(如音位、字位、词)进行解码,并从最小的单位到最大的单位构建篇章意义,然后修正已经存在的知识以及给予篇章信息所作出的预测1。依照此种自下而上教学法,读者首先识别看到的每个字母,然后将它与相应的语音匹配,形成单词,最后形成意义。这种方法把阅读过程看成一个直线形的过程,即由书面信息直接到读者的大脑,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取决于文章所呈现的内容,读者仅根据书面信息(单词和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意思。

自下而上法认为读者获取信息是从辨认最基本的语言符号开始,即从字母到单词、短语、句子、段落最后到篇章,它要求学生由部分到整体地去理解语言材料,这种阅读模式可用于 1 姚喜明.潘攀.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J].外语教学,2004(1)外语初学者或对某一种篇章进行精读。许多学生,特别是处于学习英语初级阶段时,所学的阅读方法往往强调“部分”,如词汇和语法结构,这种方法就是“自下而上”阅读法的具体体现。应用自下而上阅读法时,需要学习者注意词、词组和语法,并且使它们相互作用,最后才能达到对整篇文章的正确理解和良好把握。

但自下而上阅读法由于过于强调语言的片断,而导致割裂了对语篇整体层次的理解,这与科学家在显微镜下研究生物物种的某一横段面有些相似,即它可以研究物种的某一特性,但却忽视了物种赖以生存的大的环境。它只是把阅读看成是从词到文章大意的信息解码过程。读者与文章的联系是单方面的,他只能通过一些词或词组来理解文章,因此读者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运用自下而上阅读法很容易造成一种只知道词的意思却不知道或不完全理解整篇文章大意的孤立处境。例如,“see eye to eye”是指“达成协议”,但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翻译却成了“看从眼到眼”,意思完全不同。

目前,在我国许多地区,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基本上延续着自下而上的传统阅读法。大部分教师都擅长语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字词和句子结构,而忽略了把文章看作一个整体。这样,学生们就只学会了消极地处理表面信息。这种阅读方法使人错误地认为,成功的阅读仅需要掌握更多的单词和精确的语法。后果是,即使能够认识文章的所有单词,能够正确分析所有句子成分,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文章内容。这不但影响阅读速度,同时也打击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2.自上而下阅读法

由于认知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对外语阅读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Goodman)指出,读者不是逐字的获取信息,而是猜测、过滤和验证他们已获取的知识,并对他们猜想进行修订,然后实现准确的理解。该模式被称为“自上而下阅读法”(the top-down approach),它体现了读者的积极影响和意愿。

自上而下阅读法是一种依靠读者事先所具有的句法和语义学知识的心理阅读法,因此也被称之为语言心理法。这种模式从高端的信息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推测或假设。然后依据篇章信息对预测和假设进行验证。按照这种理解,“阅读过程就是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在于用输入信息中尽可能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地判断”2。

Goodman, K.S.A Pa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70(4)自上而下的阅读法意味着读者应该使用基本常识,语言知识,和对主题的认识来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猜测不理解的文段的意思,然后仔细地研究他所表达的意思。它倡导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地去译码,而是从宏观上去推测与理解成段和整篇材料内容的过程。在这种从上自下的阅读法指导下,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有目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心态。

自上而下阅读法与自下而上阅读法截然相反。自下而上法注重从词的理解开始,而自上而下法注重从整篇文章的背景意义开始。不同于忽视读者的对阅读的传统看法,自上而下法在具体实践时特别强调读者的积极参与。首先,读者使用视觉方面找出的语言信息来改善,形成临时假设的文字资料。其次,读者使用经验及语言知识来验证临时的假设。最后,读者在再次阅读文章后对所做的假设进行证实或修正。因此,自上而下阅读法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否则,便无法有效地参与文章的主动思考和理解。如“Let’s go Dutch treat”是指各付各的钱,即AA制,但是字面意思却不同。这个短语必须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因为在16—17世纪,荷兰是海上运输贸易的起源地之一,商人们为了他们的贸易到处奔波,居无定所,这种情况下邀请朋友吃饭便不是明智之举,往往请别人吃了饭,却再也见不到对方了。因此,荷兰人开始习惯各付各的钱。就是因为荷兰人喜欢把什么都分得很清楚,英语中用“Let’s go Dutch treat”来表示AA制。如果读者不知道这段历史背景,他们就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组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产生偏颇。

但由于读者在这种阅读过程中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因此,基于文本字母和单词的识别只是用来确认他们所假设的文本的含义,“阅读成为了一场心理语言的猜测”3。根据这种看法,有经验的读者能够利用背景知识做出预测,而没有经验的读者只能局限于词汇,在阅读过程中不懂得利用上下文,更无法利用背景知识进行预测。即使他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做出预测,所花费的时间也远远多余简单的认知单词。因此,自上而下阅读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3.交互式阅读法

交互模式(the interactive approach)实际上是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两种阅读方法的综合。上述两种模式通常被认为是线性的,信息处理需要几个非交互阶段。每个阶段独立工作后把处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阶段。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单向的,高端信息无法影响低端的信息处理。而交互法则认为,阅读中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从低、高或微技巧和宏技巧两个方面同 3 Goodman, K.S.A Pa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70(4)时进行的,即每一阶段的知识分析既有来自低级阶段,也有来自高级阶段的分析。只有当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信息吻合时,才产生令人满意的正确理解,否则假设就要重新修改和建立,直至两种信息完全吻合。之所以说它是交互式的,“是因为在任何阶段,不管在系统中处于那个位置,都可以和其他阶段任何阶段沟通”4。

简单地说,交互式阅读法是一种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同时进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处理方法的阅读法。Emerald Dechant认为,互动式阅读法要求读者选择性地利用所有层次上的信息(音素、语素、词、句子等等)来构建意义,而不只局限于某一层次。Kenneth Goodman 认为,在互动式阅读中,字面是一种输入,意义则是一种输出,读者本身也是一种输入。他通过与文章互动,选择性地利用文中线索来构建意义。

互动式阅读法的本质表明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方法在阅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低层次的阅读方法、技巧对于阅读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读者需要熟练掌握一定量的词汇,这对于一些高级学习者来说同样重要。在实际阅读中,自上而下法与自下而上法是交替或同时出现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它们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所包含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互动式阅读法吸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他们各自的缺点,在目前我国外语阅读教学中是比较实用的一种阅读法。在具体应用于英语精读教学中时,我们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

(1)首先给学生讲解文章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文章背景有个大概了解;

(2)让学生根据文章题目预测文章主要内容,这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

(3)给学生一些时间浏览文章,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主题,并跟自己的预测加以比较。并组织学生讨论,最后确定文章主题。

(4)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生词、习语以及难懂的句子加以解释。其中一些相对简单的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自己推测意义。

(5)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段落大意。

(6)对于学生感觉困难的段落,要分析困难的原因,如,生词多、缺乏背景知识等。学生在这种交互式阅读法的指导下,很快就能学会把语言内容和形式融合起来,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增加了对文章的理解。长此以往,阅读水平必然会有一定的提高。因此,目 4 SAMUELS, S.J.& M.L.KAMIL.Models of the Reading Process [A].An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前,交互式阅读法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和接受。

阅读时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项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只有了解了阅读的精髓,阅读教学才能进步。如今有很多不同的阅读方法,每种方法不能说是好还是坏,只能说是适合或不适合。每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所试用的对象。只有明确学习者自身的阅读水平,期望达到的目标,选择最适合学习者的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瑞香: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外语学刊,2008(3)[2] 赵海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之我见,教学交流,2010(12)

[3] 支永碧,吴延平:现代几种主要的语言观及其对外语教育的启示,国外外语教学,2007(1)

[4]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外语研究,2010(1)[5] 杜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4)[6] 王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外语教学,2007(8)

[7] 张红: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2)[8] 李顺春,贺亚男:语篇与英语阅读教学,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9] 关翠琼:试论外语的阅读理论和教学,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0] 官芬芬:元认知策略在阅读中的作用及其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11] 姚喜明,潘攀: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外语教学,2004(1)

[12] 杨小燕: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国内英语教学研究综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6)[13] 刘芳: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技能探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7)

[14] 马雪静,李敏:从语言的体验性到“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模式,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1)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整合

1 多元智能理论的结构与特征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教授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 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构成的: (1) 言语-语言智能 (Verbal-linguistc Intelligence) , 即创造性地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 (2) 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即使用数字和推理、抽象思维、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 即使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 既辨认节奏、音乐和旋律的能力。 (6) 人际交往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指交往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7) 自知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了解自己、约束自己以及辨认自己与他人相同和不同之处的能力。 (8) 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指一个人与大自然的亲和能力, 也包括辨认文化型产物的能力。同时, 作者也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有如下四个重要特性:

注重整体性。上述八种智能同等重要, 教育者应对这八种智能给予相同注意力。

强调差异性。尽管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 但由于不同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这种智能的差异性应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突出实践性。智能是个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 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多元智能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英语课程中, 研制多元智能模式与教学计划, 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

2 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2.1 训练认知策略, 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效倾听, 在听的过程中判断内容、抓住中心主题, 在听后针对重点进行概括;训练学生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做笔记、记重点, 积极勾画心理图式;培养学生资源策略, 鼓励学生查询教材以外的资源 (如词典、英文报刊、图书馆资料、互联网信息等) , 使学生们在不同阶段运用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

2.2 指导阅读训练, 促进逻辑数理智能

外语属于文科, 似乎与逻辑数理没有关系。其实不然, 外语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 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 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外语习得。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阅读训练中, 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指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 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所读内容用文字按逻辑顺序表述主题。这些阅读练习具有挑战性, 能够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2.3 运用空间表征策略, 开发视觉-空间智能

利用真实空间、借助现实物理空间 (如教室或物体的位置) 进行直观教学 (如教at, in, on等方位介词) 是培养空间智能最直接的手段。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

2.4 营造音乐环境, 培养音乐智能

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开发个体各种智能和潜能。因此利用教材以外或课外的音乐资源, 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与教材同步的英文歌曲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抒情歌曲。研究表明, 英文歌曲既可以提高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 也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和句法, 增加词汇量, 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

2.5 加强运动训练, 提高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指个体控制自身的肢体、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 在玩中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在玩中看、听、说、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演示类或戏剧游戏属于动觉游戏, 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和书面语, 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

2.6 开展合作学习, 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在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所学语言, 使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使语言学习更具有交际意义, 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合作学习能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 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 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

2.7 认识元认知要素, 开启自我认识智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元认知是智能的核心, 元认知意识能鼓励学生做出成功的选择, 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者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元认识水平的高低。

2.8 训练观察技能, 改善自然智能

培养自然智能是各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外语学科也不例外。教学中可利用环保与生态题材的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动物和环境方面的知识, 并联系实际就某一话题展开调查或讨论。观察环境的能力是超学科的技能, 这种能力一旦形成, 就能更容易掌握课程形态、结构和关系, 揭示客观事物运行的规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的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的技能, 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2]也就是说, 语言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 也是他们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过程中, 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素材和更多样的活动方式。如, 在听力训练方面, 教师不应局限让学生听懂教材设计的听力练习, 而应该把范围扩大, 可以听英语故事、演讲、看动画片, 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 以及借助实物, 配以动作进行表情教学。由于多种智能手段的参与, 可以将对听力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吸引过来。另外, 还可以通过记日记, 写英语作文等各种形式, 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理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1776-1841) 曾主张:“教师在他教的一切课程中必须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当然是一个人人熟知的规则。不过;这一规则普遍地被解释和理解为一种观念, 即学习是目的, 而兴趣是目的的手段。我想把这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学习必须为培养兴趣这一目的服务。学习只是暂时的, 而兴趣是终身不渝的。”[3]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多元智能的发展是同步的, 他们的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际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获得了相应的提高。

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和框架, 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和补充。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 善于学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了解新的教育动态。其次, 教师应具备全能意识与技能, 创设能鼓励各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再则, 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 而教师个体能力毕竟有限, 这就要求不同或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 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 集思广益, 优势互补, 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认知法外语教学理论 篇3

关键词:认知法 外语教学 优点 缺陷

一.认知法理论基础

认知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把语言学习和人类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将语言习得看做一种认知过程。认知法强调人类理解和学习中的组织原则,认为重复和练习是人类学习的特点。在认知法中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者被视为是学习活动积极的参与者。(舒白梅、陈幼林,1999)因此,语言的习得即掌握该语言的认知策略,这种认知策略包含规划和指导语言行为的内在表现形式。基于语言系统,这些表现形式还包括挑选合适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语言使用中的语用习惯。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认知发展的过程,知识的获取取决于学习者大脑内部对知识的同化和适应。这对外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有自己独特进行加工方式,是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第二,外语教学中教学任务都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教学任务太过抽象或太过具体都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第三,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可以应用同化和顺应理论。

布鲁纳提出“发现法”和“学生为中心”,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自己发现,因此“发现学习”能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策略,即新的知识必须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立联系的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其他条件相同,记忆的效果取决于建立联系的系统,建立的联系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二.认知法的特点

认知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非形成习惯。认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认知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课堂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和交流等自主发现语言规则,并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这些规则,并将这些规则运用到实际话语中,促使语言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第二,认知法主张听说读写并举,综合发展。认知法认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外语教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四种技能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外语能力的发展,因此这应该同时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

第三,重视本族语的作用。认知法主张适当的利用本族语进行教学,发挥本族语优势,从高智力水平上促使发达的本族语机制向外语思维迁移和过度。并且,认知法主张错误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提倡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的矫正错误更有利于提升语言能力。认知法还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交际联系。

三.认知法的不足

虽然认知法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其理论更具有科学性。但是,认知法仍然有不足。首先,认知法在情感因素和课堂实际性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认知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但仅从认知过程层面加以重视,重视程度不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包括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学习者的能力水平,认知法重视认知活动,如但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这些情感因素认知法并未予以重视。另外,从任务制定的角度来看,“有意义的学习”并没有涉及真实环境语言教学和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学理念。认知法强调语法和词汇分析,有意义地操练新知识,但是忽略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兴趣爱好。

其次,认知法是语法翻译法的现代版本。认知法强调认知过程在语法规则的重要作用,即认知过程对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然而,认知法却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语用因素有关的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

最后,认知法主张语将母语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但是知识的迁移有很多种,怎样才能避免负迁移的出现是认知法需解决的问题。再者,生成语法应如何应用到外语教学中切尽量避免负迁移?以上问题都是认知法的缺陷所在。

四.总结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 篇4

概述:《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在吸取当代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对影响外语教与学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同时,对外语教学所涉及的实践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介绍和探讨。

本书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上对外语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

本体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所有涉及到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本质特征的问题,比如,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过程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什么,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什么。实践论层次: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测试等等。方法论层次:主要是对外语教学实践的途径、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探索。既要从理论层次描述外语教学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步骤,还要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建议。

按照这个思路,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首先在绪论中,作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论文的匮乏与重要性;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薄弱,师资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理念落后,应试倾向明显,权钱干扰严重);外语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范围以及若干重要课题(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教师发展研究)。

然后,作者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第一章作者谈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几个重要趋势,介绍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些重要动向,如重视学生主体的研究(学习者个人差异的研究,包括年龄、语言潜能、动机,认知风格和性格等),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作用和学习者策略的研究),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反思等(对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进行反思,提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外语教学的革新与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外语学习等)

第二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探讨外语教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指出外语教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从本体论(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和外语教学的本质),实践论(遵循的五大原则:系统原则,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文化原则和情感原则)和方法论(设计出符合现代外语教学特点的心得教学方法)三个层次上进行。

第三章作者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对一些影响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学习主体<外语学习主体的年龄,智力,语言潜能和认知风格;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中的动机和态度以及个性>, 学习过程<原有知识,中介语>, 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社交策略>),对当代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价。

第四章作者探讨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讨论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Hymes的交际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外语语法,词汇,听力和阅读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等能力的重要性和主要方法等问题。

第五章作者讲了外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介绍外语课程设计、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实践过程,并分析和讨论他们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第三节重点谈到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知识方面和文化因素方面)和培训(外语理论与实践,语言学理论和外语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第四节重点讲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组织,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第五节讲到外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类型,效度,信度,步骤)。第六章作者讲到外语教学的方法(口语法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作者重点讲了任务型外语教学(产生和发展,原则,理论基础以及其局限性)和网络与外语教学(CALL的发展历程,网络外语教学的定义和特点,网络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网络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网络外语教学的前景展望)。心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个寒假读了一本书《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感觉受益匪浅。

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 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作为教育界年轻一员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着很高的权利。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成功还是失败,赋予学生权利还是剥夺学生权益,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像其他权利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权力就很危险,极易产生负面效应。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现在想想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所以作为新岗当老师的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当我行使权利出轨时,这些新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在此,我也建议老师来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很好。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 篇5

一、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1955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用以纪念语用学的先驱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并在讲座中发表了《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在《以言行事》中句子可被分为两种:施为句(performatives)和表述句(constatives)。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发现施为句理论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地方。施为句和表述句本质上没有区别。所有的句子都可以用以实施行为。在施为句研究的基础上,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语行为理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说话实施三类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叙事,包括发出声音和组成有意义的词语,即说话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以言指事,以言施事,即示言外之力,用说来做事或传递交际意图;言后行为指言后之果,以言成事,即说话后改变对方和产生的效果。之后,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指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间接地实现,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言语行为指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需要借助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背景知识和所处语境来推断得出,因而,更为复杂和不确定。

二、交际法外语教学

1.交际法外语教学理论

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先驱人物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含四种成分:即语法性(grammaticality);可行性(feasibility);适宜性(appropriateness;现实性(reality)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对应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通过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through language)是对交际法最新的概括。学习的任务在于交际,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学会外语,而是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

2.言语行为理论与交际外语教学法的联系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贡献是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研究之间联系的.体现。教学过程的重心应是发展学生的情景理解能力,语用能力以及文化认知能力。Richards 和Rodgers 认为交际法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掌握四种语言技巧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学习来交际并获得交际能力,即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可以看出交际教学法重点强调了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言语行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密切相关。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语境的利用

交际法外语教学注重对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交际能力体现在说话人和听话人根据语境来实施言语行为,语境研究的是具体情景下的话语意思, 对语言的使用,话语的理解和表达有着巨大的约束力。语境不仅影响了我们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影响我们如何去说。以自行车失窃一事为例,向朋友讲述与向警察讲述是不一样的,因为两种行为涉及不同的情景模型。Van Dijk认为,情景模型由简单的图式(schema)或有限的常规范畴构成。这些范畴可以切分为交际情景,包括:场景(setting)(交际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参与者(participants)(交际双方的各种因素),意图(intention),(背景)知识(knowledge)等。来看以下例子:

--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wife?

--Yes, I am.

--How often do you write to your wife?

--Once a week.

这段对话适用于课堂上操练句型,但是一旦放入交际情景模型,就会认为提问人无礼,甚至别有用心。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这句话礼貌得体,可是用它来向出租车司机招手叫停后提出的请求,就未免太做作了。这里的交际情景模型只要求简单的Airport, please,既礼貌得体,也不失身份。因此,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对语境的分析利用能力。通过对场景,参与者,意图及背景知识的分析来判断具体语境中的言外之意。

2.语用推理能力

语用推理能力是交际法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的另一重要能力。(英语教学论文 )正确的判断语用用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抓住 篇章结构的主要核心观点。有技巧的理解和使用语用用意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必经途径。塞尔认为听话人可以根据一定的语用推理来判断出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用意,要推导出说话者的言语行为,听话人要有一定的语用推理能力。这种语用推理能力建立在一定的语言知识、双方互知的背景信息和合作原则之上。X提出某种建议,交谈对方Y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了拒绝,以下是塞尔给出的关于间接言语行为语用用意的推理过程。(其中(1)是指Y所说的话语)

Step 1: A proposal is made by X, and Y responded by means of an illocutionary act(1)。

Step 2: X assumes that Y is cooperating in the conversation, being sincere, and that she has made a statement that is relevant.

Step 3: The literal meaning of (1) is not relevant to the conversation.

Step 4: Since X assumes that Y is cooperating; there must be another meaning to (1)。

Step 5: Based on mutually shar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X knows that they cannot leave until Y is ready. Therefore, Y has rejected X´s proposition.

Step 6: X knows that Y has said something in something other than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the 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 must have been the rejection of X´s proposal.

通过实例来分析,如下:

甲: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乙: 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通过该例句阐述了甲如何从乙表示”陈述”的字面意思中推导出间接言语行为“拒绝”的推理步骤:

步骤1:甲向乙提出建议,乙作出陈述,说他要准备考试(命题内容);

步骤2:甲设想乙持合作的态度,因而认定乙恪守了关系准则(关系准则);

步骤3:乙的应答应当是下列言语行为中的任何一种:“接受”,“拒绝”,“建议”,“进一步考虑”等;

步骤4:但乙的字面意义没有做出上述任何一种言语行为,因而他故意违反了关系准则(从步骤1-3推断);

步骤5:因而乙要表达言外之意。设想他遵守了关系准则,那么,他的言外之意不同于其字面意义(从步骤2-4推论);

步骤6:显然甲知道,乙准备考试要花大量时间,乙看电影也要花大量时间(事实的背景信息);

步骤7:因此,乙不能去看电影了,而是要在此期间准备考试(从步骤6推断);

步骤8:有能力实施符合命题内容条件的预期行为是接受建议的恰当条件(言语行为理论);

步骤9:因此,甲知道乙所说的话语表明,乙无法接受甲关于看电影的建议(从步骤1,7和8推断) ;

步骤10:因此,乙的以言行事意图,语用用意大概是拒绝对方建议(从步骤5-9推断)。

这是一种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用意时,可能作出的逻辑推理过程。这种推理方法为理解说话人( 篇章)的真正意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说明,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要理解说话人( 篇章)的真正意图,除了语言知识,学生还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推导言外之力,准确把握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3.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文化的特征,文化也可以影响语言的使用。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中外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宽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打招呼,致谢,表示谦虚,接受礼物,声调高低,文化传统,身势语言及禁忌观念等。如年龄、收入及体重等问题在英美国家都要回避,而在中国并非如此。中国人打招呼时通常会说“你吃了吗?”、“到哪儿去呀”等,而在英美国家听话人可能会产生误解,将其理解成邀请或询问隐私。因此,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敏感。通过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强调文化差异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推荐一些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推导能力、文化判断能力。交际教学法重点强调了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言语行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密切相关。言语行为理论在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在语境的利用,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三方面。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Levinson,S.L.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起始年龄问题与外语教学 篇6

对外语教学年龄问题的讨论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年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问题的讨论上.这一问题的争议对外语教学实践,尤其是对小学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 者:黄洁 贾智勇 HUANG Jie JIA Zhi-yong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50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0(4) 分类号:H315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   外语教学   建议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 篇7

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完善, 出现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比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三P法以及活动中心法和交际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的出现为我国大学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使我国的外语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在1999年英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家杰里米。哈默提出了ESA教学理论, 为外语教学做出了新的总结。在哈默的ESA教学理论中认为外语的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有以下几点优势: ( 1) 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外语能够广泛的接触外语素材, 可以更加直接的增进外语学习。 ( 2) 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外语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实际交际能力, 目的明确有着充足的学习动力。 ( 3) 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外语, 可以得到广泛的练习, 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在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中, 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基于课堂教学, 在此可以看出大学外语教学的教学模式与ESA中所述社会生活中的外语教学模式时有所不同的, 但如果我们为学习者创造某种学习环境、创造某种适当的学习条件, 这些差异性就可以无限接近与零, 使大学生能够良好的学习外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大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时也需要一定的动力, 需要广泛接触外语素材的机会, 需要大量的外语练习, 所以ESA教学模式在大学外语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根据ESA教学理论的基本概述以及大学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要灵活的运用语言教学的三要素, 也就是投入、学习以及运用, 这也是课堂教学创造这种教学环境的必须元素。

1. 教学三要素之投入

教学三要素之投入本质上是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此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投入到教学环境中。在ESA教学理论中哈默认为, 学生对所学到的外语知识没有做到良好的掌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良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者具有良好的启发性或者挑战性, 那么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此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环境中, 哈默认为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效、生动的教学方法, 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 比如设计游戏教学、音乐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 充分的激发学生对所学外语的兴趣, 使他们自愿的、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环境中。

2. 教学三要素之学习

教学三要素之学习本质上就是指学生学习与掌握各种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等外语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语言以及语言构成上的学习, 从最基础简单的音标, 到动词时态的运用, 到学生可以自主做一篇内容丰富的外语演讲, 能够利用所学外语自由的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合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合理地规划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构架, 让学生能够有效的、速度的掌握所学内容。

3. 教学三要素之运用

教学三要素之运用, 本质上讲就是使学生能够自由的、随意的在交际中灵活的运用所学外语的语言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在SEA教学理论中哈默认为,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形态以及语言点, 包括语法结构、词汇类别以及词汇功能等元素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的交际过程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的外语知识进行顺利的表达自我。当然, 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良好的运用所学到的外语知识, 对所学的外语知识没有达到深刻的掌握, 灵活的运用所选的外语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交际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所以学生对外语的学习与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ESA 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ESA教学理论中加以应用, 将投入、学习以及运用进行不同的组合以及变换顺序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 也就是直线型教学手段、反弹型教学手段和杂拼教学手段。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 直线型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直线型教学模式, 首选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然后再按照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 最后灵活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深刻的掌握所学到的教学内容。

2. 反弹型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反弹型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思考, 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讨论学习。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们自主尝试所学内容的运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也要对其加以指导, 如果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最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自我运用所学内容, 教师与学生们对其加以判断, 如果发现此学生所运用的外语知识中出现语法错误, 或者是出现困难不能够顺利的应用, 老师就要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使学生深刻的掌握自己所学到的内容。

3. 杂拼型教学方式

杂拼型教学方式是哈默对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杂拼型教学方法需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首位,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教学话题, 然后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外语知识围绕这个教学话题进行交流, 加以对外语知识的运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让学生们确认自己所要运用的语言点, 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 最后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运用。进行完一次运用后老师也要对其进行点评, 指明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让学生加以改正, 更加深刻地了解自我的学习状况。

三、结束语

ESA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国外语教学指明了鲜明的道路, 在此希望各位外语教师加强对ESA教学模式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ESA教学方法, 为我国人才的培养贡献一部分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探索, 逐渐出现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论, 为我国的人才输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在新型的教学理论中, ESA教学理论的出现为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保障, 是当前大学外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大学外语教学中ESA教学理论的运用, 对ESA教学理论进行了分析, 并且对其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ESA教学理论,大学外语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卢秋萍.ESA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0) .

语块理论在外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语块 外语翻译的教学 方法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4-02

英语写作和英语翻译可以体现一个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的高低,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新兴的语块理论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下面介绍一下语块理论相关的知识。

1.与语块有关的知识

首次提出语块的是Becker,他在1957年提出这个概念,他发现语言的记忆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词作为最小的单位,而实际上是以一种固定或者半固定的方式的结构来形成板块,这些板块才是构成人们语言交际的最小载体。Wray则比较全面的定义了语块,她定义的语块:一串预先设置的具有连贯性或者不连贯性的词或者其它具有意义的单位,它是以整体性的存在于记忆中,在使用时,并不需要语法生成或者解析,就可以提取了,语块同时具有稳定,整体和范例的特点。

语块还有不同的专业术语,在国外,他们创造和使用的术语高达57个,在国内,可以用下面描述,如“词块”,“搭配”,“多词单位”,“整句词”,“管用表达”,“程式词汇”,“词汇短语”,术语的繁多在另一个侧面体现出语块具有复杂性,以及语块研究的多元化。

从语块研究的角度不同出发,语块可以有不同的分类。Nattinger和DeCarrico按结构将语块分为下面的四类:第一类,多词词组(polywords): 它是指几个词组成的固定词组, 如for example;go out;Get out.第二类习惯表达(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具体是指某些整体存储的句子语块,就是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句子, 例如警句、 谚语、 格言等,如You bet;how do you do;第三类限制性结构短语(phrasal constraints),它是有空位的,需要我们来填写,可以填一些具有组合关系的同性质的词语,它具有很强的句子生成性,很容易造句,如neither...nor...;either…or; 最后一类,即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builders),它的作用只是作为语篇结构手段的书面连接语,没有其它的作用,如It is… that…;I think so…; Lewis从结构和功能上把语块也分为四类:第一类聚合词 (polywords): 指习语类的固定词组, 如hold on;stand by; 第二类搭配(collocations),指出现频率高的单词组合, 如entertain the hope;the dream come true;第三类,惯用话语(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 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 具 有 语 用 功 能 的 词 汇 组 合,如 Would you mind…;what do you think of …; 第四类,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仅指作为语篇结构手段的书面连接语,如firstly, … and finally。

2.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作用

语言具有一定的习惯性和重复性,话语则不同,它是通过提取储存在大脑中一些记忆区域的预先设置好的语块实现的,语块大多数具有固定的语法结构,它会受到结构的制约,具有非常稳定的搭配习惯和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它能够进行整体的存储和取用,使它具有一些特定的话语功能和高效率的生成句子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语块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越了语法和词汇的描述范围。语块能力的高低直接反应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能力,也对学习者语言翻译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地道性起很大的作用。

2.1提高翻译表达的高效性

语块可以有效地提高外语翻译表达的高效性,在外语翻译教学中,使用语块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It is…that…;当我们遇到这样的词时就可以统一的翻译成“就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一句话里的单词了,这样组合翻译就会方便很多。我们如果把小的词语单位同化为比较大的语块,就可以很自然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从而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当学生在外语翻译运用模块时,就无形的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掌握了大量的语块,他们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原文,直接取用他们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也就是积累的语块,把这些语块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使用,在翻译时,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去琢磨语法规则和句子的架构上,而不必在翻译词语时花费时间,因此在翻译信息处理时显得更加简单和具有操作性。

2.2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在实际的外语翻译教学时,学生大多数会出现搭配不当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式英语,这个现象令我们很困惑,经过我自己的调查和跟同事们的交流,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们在翻译时是用汉语的思维模式来把英语组合在一起,所以就造成翻译错误。如果在翻译时,运用语块,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2.3提高翻译的人性化

翻译的人性化是指翻译出来的译文更加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性表达。翻译的是否人性化直接体现了翻译是否得体,我们知道,在特定语境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语法结构。在外语翻译的实践中,学生们有一种定性思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时固有的思维模式制约着自己,而不是英语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西方翻译着翻译是“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中国的翻译家翻译是“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翻译这时人性化就体现出来了。以语块为单位,可以避免很多的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在翻译中使用大量的语块,也就是可以大量的整体性提取语块,不必重新组词,使翻译出来的句子符合英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使语句具有连贯性,可以保持语句的得体性,语块具有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它里面的语境和语义是统一的,语块翻译可以减少翻译表达的语言使用的事物,从而使译文更具有人性化,更加得体。

3.语块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实际的外语翻译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难点是他们在外语翻译时不能有效的识别语块,他们会忽视语块,在翻译时不能比较快速的提取大脑中存储的语块,并且灵活的使用它们。如果有效识别语块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3.1树立语块意识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语块的数量很多,具有高度的可挖掘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语块意识,经常性的忽视语块。当他们遇到语块时,把语块分割成单个单词,然后记住,这样就无法理解语块在形式上具有整体性和规范性,不可避免的会影响自己语块的学习。在传统的外语翻译教学中,老师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英语语法,再加上记忆大量的词汇,这样就可以进行英语翻译了。殊不知这样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外语翻译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慢慢引导学生一边学习翻译技巧和具体的方法,一边传授语块的有关知识。老师要有意识的慢慢提高学生的语块意识,让他们在心中把语块的学习放在首位,让他们对语块的学习产生兴趣,然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他们对语块的认知能力,这样就可以奠定他们在翻译中使用语块的基础。

3.2积累语块

在外语翻译教学中,老师应该挑选出含有实例语块的句子或者段落,进行总结性的归纳,要求学生们开始建立自己的语块库,把自己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出现的比较具有常见性的语块收集进自己的语块库,作为自己日常词汇学习的重点,把他们按照不同的题材分类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块知识结构。背诵是积累必不可少的手段,当我们建立自己的语块库时,背诵这些语块就很重要了。通过背诵自己的语块库,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素材,这样在日后翻译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块库的作用,翻译相对于自己来说就比较容易。

3.3运用语块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运用语块说的就是这样,在外语翻译教学中,必要的练习不可缺少,对练习的评讲也很重要,老师在评讲时,对于语块的数量以及是否恰当是讲评的重点,在讲评时可以对一些语句进行拓展和对比,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语块的能力,另外,老师也可以给出相应的参考翻译,对比学生自己的翻译,找到学生自己翻译地方的不足之处,以及该如何修改。例如How the government can optimize its finite financial resources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issue. The advanc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unfavorable consequences such as…。翻译例子“一些为接受更好教育而转往城市上学的学生如今又回到了本地农村学校就读。Some students who had once transferred to urban schools for better education now return to the local rural schools”,这就是学生在作业中充分运用语块来翻译句子。

由于我国长期忽视语块的作用,反而在加强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这样自然而然的就会影响到英语的教学质量。要提高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就必须从语块出发,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发挥语块在外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宇,黄燕.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英口译中的语块使用研究[J];外国与外语教学;2011

上一篇:新员工欢迎仪式主持词下一篇:阅读红楼梦读书心得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