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篇1

1、读《课堂亲近生活》

作为一名班主任,“民主教育”是他的一大特色,“爱心教育”是他成功的基石。他的爱是博爱,是严爱,是充满艺术魅力的关爱,他的教育方式是感性的,学生之于他是朋友而非机器。是啊,当我们以冷眼、责骂和各种各样无休止的惩罚对待学生的时候,我们又怎能期望教育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离开了对学生起码的爱,一切教育都是一纸谎言!

2、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体会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篇2

为保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国内教育经费的拨款上,需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农村幼儿教育的需求,合理安排所拨款费用。在加强农村幼儿教育方面,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内的规章执行,同时设立农村幼儿教育的专项费用,着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在建设农村幼儿教育时,关于学生宿舍、设备的添置需要作为重点建设对象,优先建设,争取以较快的速度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保证所拨资金能用于农村幼儿教育及其相关设施上。为促进幼儿教育的提升,各级乡镇和村委会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和重视度,增加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同时,公立幼儿园还需从各个渠道获取资金,提升学园的教学水平。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自身素养。教师需要掌握社会各界的新资讯,在教学时传授给学生,才可适应当代发展的需要。经济不断地发展,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意识到启蒙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成为优秀、有名望的教师为目标,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基础来要求自己。

其次,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反思,增强教师的“教研结合”意识。对于自身的反思至少需要三次,分别在教学前、教学时和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在对幼儿进行教学前,对于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能否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有效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应该如何应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思考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否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流时有无对学生设身处地地考虑,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智力发育有没有益处,是否适合他们的年龄,给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否充足,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而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最后,作为教师,坚持实行“反思—合作—行动”的教学模式,改善自身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该种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之一,对于农村的教师,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教学模式。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专业的发展路径是内控的,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感受,使其加强对教学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自发地提升个人能力学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经验的累积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同时,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展关于教研的研讨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反思自身的不足,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将自身能力的提升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学中感受快乐,成为更优秀的幼儿教师。

三、搭建幼师培养平台,建构农村幼师培训新体系

关于幼儿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该如何提升农村幼儿教学的水平,优化农村幼儿教育的基础设施,使其获得更专业的发展空间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某些乡村教师,由于专业理论的缺乏,难以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和理论。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

四、构建科学高效的教研网络,强化对农村幼师教育教学的指导

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应当以县市教学水准对其进行指导,发挥县市幼儿园的模范作用,拓展县市教研部门的影响力,以“送教下乡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指导。县、市的幼儿教研部门,积极组织城乡幼儿教师的交流活动,使其形成互帮、互助、互学的格局,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提升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准。同时,县、市示范幼儿园要起到代表作用,相关部门有计划组织教研、讲座等活动,定期对教师培训幼儿教育理论的讲座,提升乡镇教学水平,举行幼儿园的评比活动或者教学技能比赛等,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幼教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如何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诚然,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但只要通过努力,必然会守得云开见日出。

摘要:幼儿是人一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园作为幼儿的主要教育场所,对幼儿的学习、生活、成长都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重点。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被统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优劣。基于此,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几点提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理论,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刚.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现实困境及重塑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78-80.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篇3

教学理论 教师专业 成长 政治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指路明灯。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这一常识并没有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共识。最近在一项“关于高中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教学理论对你的教学有没有实际指导作用”时,76%的教师认为“没有实际指导作用”;当问及“你最喜欢看的教学书籍有哪些”时,80%的老师选择了“三教”——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教辅用书;在问及“当你遭遇教学困惑时,谁能给你最有力的帮助”时,72%的老师选择了“身边的同行”,而选择“研读教学理论书籍”的不到10%;当问及“你是否有自己的教学理论”时,90%的老师选择“没有”。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学政治教师普遍存在着淡化学科体系、轻视理论学习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视野囿于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既不能分辨不同类型的理论,又不能确定具体的应用策略。因此,梳理影响中学教学的理论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理论的应用策略,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它将有助于增强教学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提高中学政治教师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促进中学政治教师从经验成长走向智慧成长。

一、分类述评:三种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及其限度

借鉴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对教学理论的阐释,结合中小学教师理论接触的实际,笔者把指导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观照型理论、示范型理论和框架型理论。所谓观照型理论,主张理论即观照。这种类型的理论主要是教育理论家提出,如布鲁纳的发现理论、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等,它存在于教师实践之外,但教师是理论的运用者。所谓示范型理论,主张理论即示范。该理论认为优秀教师的教学可以作为榜样和典型让同行老师分享与共有,如提供全国中学政治课大赛中的一等奖课例等,其中蕴含着参赛者新的教学理念与追求,它存在于优秀教师的实践与反思中,一般教师是理论的借鉴者。所谓框架型理论,主张理论即框架。理论内隐于实践,并在实践内部发挥着导向作用。譬如一线老师在实践中积累的草根式教学理论与先进的理念,像洋思中学教师总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杜郎口中学教师总结的“预习展示、反馈达标”的有效教学理念等等,它存在于一线教师的实践和探索中,广大教师既是理论的建构者又是理论的实践者。笔者将上述三种理论类型内容及示例列表总结如下。

三种理论内涵不同,各有利弊。观照型理论的优点在于为教师提供自身无法形成的视角,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教学改进的品质;不足在于离教师的一线教学“高远”,一线教师往往只能“眺望”这些理论,觉得可望不可及、好看不中用。怎样接地气,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需要诸多中间的转换环节,尤其是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示范型理论的优点在于比观照型理论更加尊重优秀教师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普通教师容易从优秀课例中找到亮点加以模仿借鉴,从而缩短和减轻自己摸索的“阵痛”;不足在于它以教学“尖端部分的实践为焦点”,脱离或拔高常态化的教学,忽视教学的日常性和经常化。框架型理论优点在于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都是一线教师,这种“同一性”消除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实践在理论的框架中自然有效地运行;不足在于教师容易自以为是,形成“遮蔽”,从而囿于自身经验,失去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动力。

二、策略建构:理论促进教师智慧成长的路径探索

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梳理三种教学理论的内涵、作用和限度,目的是为了能动地掌握它,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它。

1.观照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一:在省课题《“教育节律”观照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改进研究》的研究中,我们认真学习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并把教育节律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为四个方面:过程为上是教育节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成长为本是教育节律思想的根本目标;智慧为要是教育节律思想的价值追求;依序而教,“在约定的季节收获庄稼”,是教育节律思想的根本方法。以此观照当下政治课,审视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个实际问题,即过度追求浪漫的公开课取向、过度追求精确的应试取向、过度重视“知识”训练而忽视“应用”训练的倾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教育节律理论为指导,确定四个教学实践的改进措施: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编辑《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的“浪漫阅读”》,让学生享受一份浪漫阅读;二是创新教学设计:形成“一个知识、三种形态”的备课图式;三是组织课堂教学:从容安排“浪漫”和“探究”两个环节;四是分型指导学生:促进知识的“活化”、“固化”和“转化”。

从上述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出观照型的应用策略。首先,研究理论,把握精髓。观照型理论的运用常常出现寻章摘句,存在将只言片语当作理论本身的肤浅化倾向。这样做不可能引领教学改革,更不可能改变教学实践,必须对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概括和提炼。本课题组通过对四个方面教育节律理论的探索,把握教育节律的精髓,真正为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其次,对照理论,寻找落点。怀特海的教育节律理论是一个高深且宏大的理论,不直接具备实践层面上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也不可能成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能否找到落点,让理论在实践层面实行“软着陆”,才是运用观照型理论的关键。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依托课例载体,要求老师们树立“用理论照亮课堂生活”的学科意识,自觉对照教育节律理论,并把这些问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切入,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节律理论的学科化重建,坚决克服机械照搬,简单移植的倾向。最后,遵循理论,付诸行动。从课程到教学,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生成,直至课外辅导,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教育节律理论的精神,彰显出观照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路径。

2.示范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二:新学期,我们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脉络是什么?2014年9月,本校教研组集中观看、学习、研究2010、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获得一等奖及近年优质课的视频录像。事先要求大家重点聚焦以下3个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的课与这些优质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将这些获奖的好课还原为常态课,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使每个老师每堂课都充满着生命活力?”结合大赛评委董晨老师的精彩点评,大家经过讨论琢磨,提炼出优质课的四个特点:基于学习的情境创设、基于问题的现实关怀、基于生成的精心预设、基于内涵的教师个性风采等。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倡导的“三个贴近”原则没有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仅仅是一个标签,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教学起点与终点间缺失“过程”和“照应”,导致生活现象和知识结论的简单链接。针对学校生源条件、课时安排和课外不留作业的“堂堂清”管理要求,要把优质课引进日常课,还应当作如下努力:强化知识教学,即克服架空学科知识,造成知识教学目标“悬空”或“虚无”,一堂课下来没有留给学生任何实质性内容的倾向;完善教学环节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看,优质课教学任务的反馈环节比较薄弱,导致学习的课外负担加重,因此要克服弱化训练、缺乏反馈、教学效率不高的倾向;平衡文本与生活,即克服过分追求政治课生活化倾向,导致生活问题缺乏学科加工和文本边缘化倾向。

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出示范型理论的运用策略,一是提炼亮点,形成标准。每次全国思想政治优质课大赛,都是新课改实践成果的一次展示,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仅仅看作一次比赛,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学科建设,尤其是新课程实践的一个路标,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为今后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新的路径。我校政治组从优质课中提炼出四个特点,成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原则,为我们找到自身差距提供了一个“标准范式”。二是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我校政治组同仁们敢于相互揭短,善于解剖自己,严格对照标准,找出在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过程的缺失三个方面的差距,为示范型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切入点。三是研究情境,形成方案。这是示范型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但有了好的方案是否意味着作用就一定能够实现呢?政治组针对学校的课时安排和课前课后不留作业的“堂堂清”的教学管理要求,对优质课作了三点改进,即强化知识教学、完善教学环节、平衡文本与生活,对于发挥示范型理论的指导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这一改进不一定科学先进,更不会惊天动地,但却是政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现实,用佐藤学的话说,就是这种存在于教师外部、制约教师实践的种种要素构成的情境,对于教学理论作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把示范型理论放在校本教学情境中思考和改造,就会使优质课走向日常化、常态化和生态化。

3.框架型理论的运用策略

案例三:在多年来的政治教学中,笔者实施情境教学,强调能力为重,深受学生欢迎。“许老师从来不要求我们背书,但我们都能记住书”,这是学生对笔者的普遍评价,的确感到欣慰也为此骄傲。2010年9月,笔者刚调到现任学校任教,发现W老师每节课都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知识点,记住要考的内容。笔者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会降低政治课的品位和价值。在期中考试中,本人所带班级的政治均分没有W老师高,于是将班级同学的试卷和W老师班级同学的试卷进行了认真比较,发现我班同学在基础知识上失分多,主观题的答案中知识含量低,口语化严重,答不到点上。于是笔者在备课组活动时主动提出这个问题,一个年轻老师说“许老师坚持能力为重的追求是值得学习的,但实际上是能力唯一了”。言外之意是批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对此,笔者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同时重新定位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研读了吴少荣编著的《中学政治教学新论》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论述,当读到“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唯有将知识的地基建得结实、深厚,才能使过程的推进坚实可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积淀和升华”时,明白了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存在缺陷的。于是,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行动中,不再仅仅坚持“能力为重”,而是完善为“知识为基,能力为重,落实为要,有效为旨”的十六字方针。在教学中,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每节课压缩3分钟讲授时间,增加一个“知识小结”环节,让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前3分钟回忆和巩固知识,并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上述案例可见,框架型理论镶嵌在实践中,教学实践存在于理论的框架中,两者相互依赖并相互促进。在运用框架型理论进行情境教学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明晰理论。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内隐的理论牵引下开展。情境教学、夯实基础、能力为重是笔者教学的支撑。二要反思理论。框架型理论的完善需要借助本人的反思、同伴的对话和书本的引领才能完成。笔者面对低分境遇的痛苦反思,备课活动中同行老师的直言指陈,以及有的放矢地重新学习文献等,都是框架型理论完善的重要途径。三要完善理论。框架型理论最容易受到挑战,更需要完善。均分低于同行的境遇,促使笔者感到自己实践的缺憾与理论的不足,容纳不下优质的教学,因此下决心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四要创造新的教学实践图景。框架型理论的完善和行动的改进是同步进行的。笔者不仅建构了新的理论框架,也在理论的引领下创造了新的教学实践图景。

三、实践反思:让教学现实趋向教学理想

在多年的实践反思中,最能拨亮笔者心灯的是马克思曾说过的一句话:“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虽然深奥,但仔细寻思,启发很大。“让现实趋向思想”,是中小学教师优化教学实践、走向理论自觉的必由之路。它充分表达了思想、理论对“现实”所具有的批判性牵引、导向与塑造功能。同时,也表征出没有深刻的思想与理论,既无法对“现实”作出深刻的理性判断,更不可能对现实的发展目标作出科学合理的筹划。一句话,具有历史与现实规定的感性实践活动,内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观念体系作为其牵引与支撑。因此,必须克服弱化理论的倾向,不断地反思已有的思想、观念与理论,不断保持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为此,笔者建议广大同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伽达默尔说得好,“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这个语境中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创新,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通过理论这一“理想”的引领才能完成。因此,要坚持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认识,创新实践,把教学实践看作是一个在理论引领下不断丰富提升发展的过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学实践就会停滞不前,自我重复,在经验中兜圈子,而这肯定是要吃苦头、走弯路的。

2.把握契机,在困惑中自觉寻求理论指导

教师经常遭遇认识与实践的困惑,陷入痛苦中。实际上,有困惑不一定是坏事,它会激发教师解释乃至解决教学困惑的内在需求。而理论由于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它的介入,有助于“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启发教师思考,生成问题解决的智慧,因此,保持对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理论切入的最佳契机。

3.明确目的,把实践改进作为理论学习的归宿

维特根斯坦认为,如果学习哲学只是让你能够讨论似是而非的深奥的逻辑问题,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作为一线教师的理论学习,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继而引发新问题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带着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发生“关联”和“对话”过程,理论学习取得多大成效,关键看教师自身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有没有生成新的问题,以及新问题与老问题相比有没有质的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J].光明日报,2009-11-24.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篇4

1.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1)专业知识;(2)专业技能;(3)专业情意的水平。

A.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学科知识。

B.专业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完备结合是教学才能。专业技能由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构成。教学技巧有:导入,强化,变化刺激,分组活动,教学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补救教学技巧。

教学能力有: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

C.专业态度: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自我意象,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意义: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的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进入师范教育前的影响因素:父母和老师,价值取向,教师地位待遇等。

(2)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师范生的社会背景,人格特质,学校的教育设施,环境条件等。

(3)任教后的影响因素:教师的生活环境。(学校,社区)

3.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实,在当代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终身性,一体化必要性。在教师教育终身性,连续性的要求下,我国的教师应迈上一个新的台阶:(1)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随着在职教师培训的不断发展,应逐步完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3)教师教育内容要科学化,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4)教师的教育方式和职前教育模式多样化;(5)教师在职培训与职前培训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校本培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潜化优势就是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要如下条件保障:学校教师自主,质量保证系统,资金支持。

5.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对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进行相应培训。面对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培养,职前强化理论知识传授,强化外语计算机养成,不段“充电”。

6.校本培训专业发展方案:学校整体培训计划,专业指导教师(副校长),专业发展委员会。培训内容:胜任革新教学能力,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学校管理,计算机教育,环境能力等。

方法:每年每学期每周固定时间安排校本培训,有校本培训课程,专题讨论,座谈,与外人交流,专家咨询,个人或团体探究活动等。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

主张。

教师读多元智能理论读书心得 篇5

学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后,让我知道人人都具有至少八种智能,这些智能的不同组合和表现,构成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所以,孩子的潜在的智能的开发就有待于我们一线教师去帮助他们去认识、挖掘和开发。

当今社会正是需要这种创新能力强、有突出才干的人才,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要培养的不正式这样的人才吗?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见解,如今又有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而真正实施了“因材施教”。因此我认为当今教育迫切需要做到的是:1、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2、进行创新教育和认为教育,3、关注每一个学生,4、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性,5、有效学习和有效教育,6、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自己的优势智能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发展。我们不奢求人人都成才,但我们可以让人人都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未来的生存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获得更好的发展!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篇6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就要有专业自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信?窦老师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

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的人着实不多。我们常说学生不愿意读书,不愿意看书,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反思我自己,虽然也常读书,但并没有做到每日必读,经常是一忙起来就把书本抛之脑后,弃之枕边。有时候还停留在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笔记而读书的浅层次,没有对书本进行细细地品味和咀嚼,没有跟着大师、名师们去进行深度思考,这种缺乏思考的阅读是不足以催生思想火花的。在今后的阅读旅途中,我当像玫瑰一样边读边想,且思且行,在反思和批判中荡涤心灵蒙上的尘埃,让自己少一些书匠气,多一些书卷味。

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行走在语文的教学与研究之路上,阅读是源头活水。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还要有专业自我。这就需要思考。窦老师说:“作为一个教师,就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具有高超的素养,对自己的课堂,能够作明智的判断与抉择。”

我思考起了自己的平日工作,由于我对自己的既有知识很少进行独立思考,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往往采取与大家一样的共同立场,主旋律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流行什么我就紧跟什么。为什么我会跟着风跑?为什么我会不知所措?为什么我会为他人独尊?为什么我会找不着北?其实这些都需要我从自己身上反观,改变自己就要有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为此我们才会变得平和、平静,欣然一笑,坦然面对。

回想自己将近5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不知上了多少堂语文课,也不知听了多少节语文课,也曾无数次想过要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但每每都因为所谓的忙碌说到底其实是懒惰而未能变成文字。即使写了一点自己的教育成长轨迹,也是寥寥无几,而那些在上课、听课、阅读过程中闪现的诸多思想火花,也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梁实秋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读强。”

窦老师说:“读书、实践、思考,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做强。”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篇7

1国内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教育现状

1 . 1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简介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发展史很短,并没有老牌专业那样具有几百年的追溯。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开展的源泉是在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体育保健康复专业。20世纪80年代首都体育学院首先提出创办提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想法, 后一年收到国家教委关注并委托与上海体育学院一起开办体育保健康复专业,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揭示创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经过一年的试点调研,1989年教育部决定在高等本科院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试办专业,开启了该专业的纪元。20世纪就90年代初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建设正式建立,开始招生。之后几年经历了教育部的调整,将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两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重命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世纪初,高校对康复治疗专业招生,初步设定为本科4年学制,学历为学士。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2所高校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办此专业的学校,2所学校一同编制了教学大纲、教学书和相关计划。从此,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在各高校陆续成立,招生数额逐渐扩大。

1 . 2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教育现状及就业前景

很多学校都认为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好,就建立了和康复相关的专业,但是专业建立后在教学实践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康复相关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的办学比较零乱并且质量较差、专业办学不完整也不规范、专业名称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名称、没有实现专业分类培养等。人体科学教学方向主要的就业方向有健康指导、社会体育教导员、运动队医、营养师、运动科研研 究人员、高校教师等方向,这些工作的需求人才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专业办学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表面上就业范围广,但实际落实到工作岗位却少之又少,所以目前该专业的就业去向主要以进一步学习为主(考研、考公务员), 少部分毕业生选择老师、康复治疗师职业。

2加强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 . 1完善课程设置, 提高实践课及实习课时比例

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生的能力直接对今后的工作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在设置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课程中,应该做到合理分配各个学科所占的比例, 尤其是运动生物学和医学基础学科之间的比例,确保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能够接受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防止在以后参与工作后再进行额外欠缺知识的学习。目前很多不同的高校在进行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考虑自身学校优势具有各自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师资队伍以及学科优势进行设置专业课程,这就会导致不同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的比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除此之外,学校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情况进行,不断的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改进,发挥不同课程的优势,确保课程整体结构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根据市场对于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保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保证选修课程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学校还要适当的进行延长实验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2 . 2完善校内实验室设施, 增加校外合作实习单位数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为了做好此方面的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对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完善建设工作,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室资金的投入,加大实验相关仪器和设备的购置和完善工作,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实验室基础设备和设施,才能够带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专业学科的建设,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除企业之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习机会,必须加大和校外单位的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和社会单位的接触时间,从而能够是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作用到实际应用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专业学科的合理发展和建立,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2 . 3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调动学生的实践兴趣

(1)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师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应该做到结合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实验操作流程,教师应该进行实践操作要点讲解并且做操作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要进行适时的交换角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相互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实践操作现场指导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认真监督学生操作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

(2)针对教学过程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逐渐改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采取以遇到的教学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主要的功能为出发点和主线,传授老师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分部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应资料解决,引导学生进行文献的查找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学习,逐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完整详细的问题解决方案,保证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解答学到应该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课堂中, 学生以医院康复科环境为背景主线模拟真实场景,教师负责指导, 由学生亲自动手治疗。每个学生都可以模拟一个角色,在角色中了解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特点和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评定,从而使检查者和被检查者进一步熟悉此项功能障碍康复评定的内容和步骤。

2 . 4充分发挥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

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是一种结合体育学科和医学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教师为基础进行,发挥教师的指导教学作用。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必须要具备医学和体育学科的综合知识技能。并且能够实现两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本专业的教学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于体育学校或者医学学校,而结合二者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少,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了运动康复和健康专业的的综合发展,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所以,对于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通过培养、外聘以及引进等方式结合进行, 建立科学完善、具有医学和体育结合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结语

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心得体会 篇8

[摘要] 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相互促进的两大要素,精品课程建设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和良好载体,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本文介绍我院精品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影响,以期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精品课程;青年教师;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4-02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任务,而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渠道,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未来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对他们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和平台,不断挖掘课程潜力,扩大课程影响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条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水平。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也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技能力的发展。[1]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教学的总体质量。因此,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2-4],高校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平台、载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青年教师也应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促进高校的不断发展。

二青年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现如今的高校师资队伍越来越年轻化,青年教师的占比越来越大,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能力和实力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近些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更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所谓精品课程应该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明确把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首要指标,强调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并明确指出“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育和扩大一批优秀教学骨干,特别是青年教学骨干,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显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的前提条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真正实现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精品课程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特色的教学体系和特点。要求主讲老师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和水平高,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有能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适应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要不断带动课程向规范化、个性化发展,逐步将教学定位和课程特点融入特色教材中,打造教学名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精品课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设的整个过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有效载体,能从多个层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1加强学习意识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职业专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要求,作为青年教师,要不断树立职业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是一项长期、复杂、严谨的系统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让青年教师切身体会知识、能力、水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牢固树立职业危机感,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 提升教学能力

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5],精品课程建设评审过程中通过评审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的课程教学视频,促进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增强创新和改革意识,不断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近几年,相关课程教师在学校及省上举办的多次教学比赛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3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以大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为目的[4]。网络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撑[6],如今在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育信息化必然要求高校教师教学信息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设计、制作精品课程网页,创建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青年教师在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具体任务,因此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诸多要素充分结合起来[7],促进青年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相关课程教师由于平时的努力和钻研,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制作、使用精美的教学课件,并在学校和省里举行多媒体课件比赛、微课比赛中多次获奖。

4培养科研能力

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是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需要有成熟的思路和设计,申请团队要长期学习、认真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和更新思路,深刻挖掘课程特色、资源,合理设计展示内容,整个过程中对培养、锻炼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写作水平、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真正发挥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近年来,相关课程教师组织申报成功了多项科研及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学生完成了多项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并多次获奖。

5提升团队合作水平

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工作团队,要求教师要以课程建设为己任,要为完成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相互帮助[8]。在建设过程中,学校、部门、教研室不断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实施等方面的业务组合,通过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团队合作水平。通过多年课程建设的工作习惯,整个教学团队已形成了以老带新、相互学习、专业比武、合作共赢的良好势头。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但社会服务能力并非高校教师“与生俱来”的素质,要逐渐树立和培养。近年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培养和锻炼,相关课程教师牢固树立了社会服务意识,并通过实践逐步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能够力所能及的参与社会义诊;坐诊社区和医疗机构参与患者诊、治;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组织申报成功并组织实施完成了多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

7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软实力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为高校提升课程质量提供了良好契机,加快课程的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青年教师的培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全新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舞台,才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极大地推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参考文献

[1]祁艳朝,高晚欣.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6):75-76.

[2]于云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J].新课程研究,2013(10):16-18.

[3]王沛莹.试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3-94.

[4]姜兆华,姚忠平,等.依托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1):82-84.

[5]刘志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模式的建构与推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12-14.

[6]李菊英.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3):56-58.

[7]李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8):92-94.

上一篇:写作文的励志好词好句子下一篇:英文简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