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通用10篇)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1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数学意义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数学思维的促进者。在此情形下,教材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已,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源泉,更多有价值的知识需要学习者经过主动探索才可能获得。由此,教师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本书、一本教案、三尺讲台”的传统模式,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再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要有‘一桶水’”,而是教师必须把一桶陈旧的水换成“一潭新鲜的活水”。网络时代呼唤综合型教师,迫使每个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并不断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才能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相适应,成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师,不断增强教师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大多数教师因工作繁忙交往少,造成生活面狭窄,而网络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展示给教师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世界。教师们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无所不有。教师们与名校、名师零距离接触,从中吮吸着新知识及教学的精华。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别人的教学设计———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现代科技元素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才发觉一支粉笔、一付三角板、一面黑板的数学教学的确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技术的水平。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学校鼓励教师个人自学,同时采取培养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与公开课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途径,使教师们的应用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先从数学课题组成员开始,然后普及到全校各科教师,由刚开始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用多媒体上十节课,到现在教师争着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亮点了。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如何解决抽象与具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矛盾,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函数的概念很抽象,教师在课件《函数的概念》的制作中,先适当地运用动画和声音调节学生的学习氛围,再利用计算机的互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动画把图象、表格及图表反复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性,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易于突破知识难点。在抽象的数学教学领域里,对于部分知识难点的突破,成为教师教学的棘手问题,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将难点迎刃而解。例如,讲函数y=ax2与y=a(x+k)2+h的关系,学生不好理解。在设计这部分课件时,屏幕上出现函数解析式,计算机动画就会显示相应的图形,再把函数用动画平移,完成图象重叠,并反复播放,使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函数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它们特征的理解,突破了函数中这一难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三、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学习中占很重要地位。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应用多媒体整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在40分钟内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基础好的同学是“吃不饱”的,利用多媒体可解决这一难题。在数学教学中一般一堂课制作五至八张幻灯片,用程序连接的话可达十张至更多幻灯片,还可以用网络连接其他课件,使课堂上知识容量加大,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必须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非常费时,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时间去讲解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快的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避免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节省大量时间,更好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2

一、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开拓和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综合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 在学生听课时给学生带来多个方面的刺激, 将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同时协调运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学的这种进步改变了以往传统课堂的乏味枯燥、一成不变, 将平白的文字转化为动态图形, 将一些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图形、转变等在学生的眼前清晰地展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尤其对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更加有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大大提高教师工作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整合能够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 (试行) 》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一系列规定。

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点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需要教师全方面掌握信息技术。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进入学校生活,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必须熟悉地掌握信息技术, 并且应学会其与教学的整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钻研新课标的要求, 只有对新课标有深刻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 才能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课程标准》是由《纲要》来制定的, 其对教学有着指导作用。新课标中的“实施建议”对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思路及课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据, 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 充分的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 明确教学的重点, 有利于教师掌握好设计课件的难易以及繁简程度。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 了解学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明白学生的需要, 只有对症下药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1.简单明了, 贴近生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 只有孩子对数学有了了解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把数学问题融入在生活中;同样, 教师还要将教材内容充分结合生活实际,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 那么学生就会更加喜欢学习。

比如, 在学习加减法时, 布置作业, 让学生想好自己需要的东西, 进入超市自己购买, 自己结账付钱, 录制一段录像在课堂上挑选几份观看。或者将每个学生购买的东西都写在课件上作为练习题来做。学生看到自己的生活过程被作为考察同学们练习题一定会有兴趣认真完成任务。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 更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因此简单、贴近生活是必须的也是相当有效的。

2.激发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 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 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来辅助教学, 或者是利用当时的时事热点问题作为例子进行教学。

例如, 一道普通的计算题的计算主体可以随意更换, 可以换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字眼。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某一热点词进行超链接, 让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了解和讨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时事热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乐趣也更有实际意义。但是在利用时事热点的时候教师需要保证事实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勿夹杂个人情感, 对培养学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化静为动, 化难为简

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的原因就是感觉数学太抽象、太复杂, 无法理解, 尤其对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对数学的有充分的理解, 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硬的东西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四、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帮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帮助我们更加科学的运用信息技术, 寻求高效率的教学方式。

摘要:信息时代的发展改变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教育的发展环境, 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本文对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方法加以探讨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实践

参考文献

[1]万里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J].中小学电教, 2007, (6) .

[2]廖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多维度整合[J].中小学电教, 2005, (3) .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99-02

现在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继续深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但是,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推进作用,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经验上的总结。

1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小学教学活动其实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一方面,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在教学方式上学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并且知识都比较抽象。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声音、图像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学生更容易接受,以便于更好地建立高效数学课堂。

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其实,不管是学习什么,都在强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就相当于抓住了学生的主动性。小学数学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在一些概念以及公式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种方式对这些难懂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不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知识的灌输。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1]。

有利于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相对于课本而言存在一定的进步性,而课本在某种程度上说,就存在一定的落后性。现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虽然说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其中的教学方式以及例子却是可以变化的,而课本显然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便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个不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对于目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完善。比如对于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加以吸收和借鉴,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高质量的课堂[3]。

2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教学的需要,单纯依靠教师口头上的讲解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而学生兴趣的缺失对于高效课堂的建立存在巨大的阻力。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整合,首先需要的便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声音、图像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产生对于数学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紧紧地围着教师转。比如在进行“角”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形的拼接以及图形的猜想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而不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 当今时代要求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合作、探索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就目前来说,大多数教学方式是一种单一的灌输式的学习,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对于现在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更是一种完善。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讨,主动进行学习的研究,而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比如在进行一些归纳性质(计量单位的归纳等)的小组学习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便可以完全掌握每个小组具体的状况,所犯的特殊性的错误,进行时效性的掌控。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兴趣的一种吸引,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强调“数学要贴近生活”,而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一些。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制约,导致小学数学课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有些例子、数据远远落在了时代的后面,而这样与现实脱节的事例,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更是没有兴趣。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更新。对于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素材,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2]。

利用信息技术,开阔小学生的思维 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难点,便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利用黑板进行单一的二元展示,而引入信息技术,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空间图形进行立体的展示。学生在学习初期也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帮助建立一个空间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具创新 其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限制,教师需要教具的参与,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但是传统的教具在应用的方式以及种类上都存在一定的制约。此时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将网上先进的、有创造性的教具引进来,更好地辅助自己进行教学,真正保证让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实处。通过对于传统教具的创新,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这对于各科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都将是有很大益处的。

3 总结

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可以说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面对繁杂的网络资源,教师应该如何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都是每一个一线数学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知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换一句话说,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张镇平.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小学数学中[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3).

[2]张盈盈,姚兵.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4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标还强调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八年级学生由于缺乏上网的正确引导,导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教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责无旁贷。我认为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观点,设计了一节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中《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整合课,也是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选择方案》。

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高峰,身体与心理发育不同步,所以内心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外在体现为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网络感兴趣。八年级学生受理解力局限,对函数一直有抵触心理,认为学习起来很困难,特别是画函数图象后进行方案选择,认为远远不如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简单。所以利用《几何画板》解决学生认为的画图像困难、误差大的麻烦后,让学生感受函数图象的强大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函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好函数的必要途径。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这样上了一节课:

用幻灯片播放班里一名同学的笑脸,让学生想象考入理想大学后要做哪些准备?思考问题:“如果要到外地(例如北京)上大学,就必须买张当地手机卡,能在家提前做准备,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吗?”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采用小组竞争制,回答正确一次加一分)最后达成共识,可以上网搜索网上移动营业厅,查阅相关信息,老师当即上网查询展示。首先在百度上搜索“北京移动网上营业厅”,进入页面后,在站内搜索“资费沟通”,根据提供的网址进入“资费导购系统”,点击资费详解,就看到移动通讯的各种品牌,逐个打开,各种话费套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看到各种品牌下的各种话费套餐的不同优惠方案,着实让人眼花缭乱,感觉无从下手。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就摆在了师生面前。(出示课题:选择方案)小组讨论,形成决议,首先大致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几种手机卡,然后进行比较,从最简单的比较做起,先初步从中选出两种收费方式,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解法,派代表发言,汇总后展示出方法一:用方程不等式解决,方法二:用函数图像解决。

统计两种解法的人数,请学生说说选择方法一或者方法二的理由。大多数学生认为方法一简单。在学生普遍认为方法二(画图像)太慢后,老师提出新问题:“如果选出了三种手机付费方式,该怎样进行比较呢?”紧接着用幻灯片出示新问题。

学生讨论后发现如果用方法一解决,就要进行三次解方程和不等式,比较麻烦,如果用方法二就要简单一些了。接下来,不用老师提醒,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列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中,这个问题属于分段函数,对八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在大家积极的讨论中,难点很容易就被攻克了,在小组合作中正确列出了函数解析式。

接下来面临的是“怎样解决画函数图像慢的问题呢?”老师导出《几何画板》软件,进行一步步的绘图操作,然后引导学生从图象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之间交流收获,智慧共享。

作业分类布置便于课外拓展:1.书面作业:独立解决《课题学习》问题1。2.实践作业:(1)帮助父母选择最合算的手机卡。(2)收集身边的选择方案问题,尝试解决。

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何画板软件与幻灯片软件交互使用,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与已得出的结论在幻灯片上显示,直观且有动画。几何画板解决PPT无法实现的功能,就是快速绘出函数图象。同学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几何画板强大的绘图功能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不断的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产生飞跃。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实现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初衷,同时也达到了改变学生对函数知难而退的心理。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几点优势。

一、信息技术能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②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达到这两个目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真实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皮亚杰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繁复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领悟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更毋论拥有领悟和掌握知识的时间,使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信息技术就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想象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例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的结合等等,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同时在网络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5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深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结构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数学教育教学来说: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所独具特色的逻辑性,科学性,有它独特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一个课件,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通过旋转、翻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轴对称、关于某点中心对称的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探索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下面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例来进行实例分析。

1、课件制作设想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2、教学过程实例

知识探索请学生例举一个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生活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搜集生活中的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步骤:

1、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选择不同的制作软件,比如需要交互的可用Authorware制作,以展示为主的概念课可用PowerPoint来完成,而几何中有关动点问题、旋转问题、翻折问题等则可用动画极强的FlashMX来完成效果更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6

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马回营小学

黄六菊 邮箱FZW9999@126.com

手机:***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在校既是信息技术课老师,又是数学课老师,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人应用,引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206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

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由于农村班级人数少,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

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

五、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1、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2、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三角形全等的构造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信息技术与创新研究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独到之处。在课题研究中,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建模的选修课,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研究,通过数学建设模选修课的设立,借助网络工具,揭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设计方案、市场调查、查阅资料、加工信息等过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批优秀的数学建模案例获得社会较好的评介,如:微波炉运输包装优化设计,宿舍输水管道问题的研究,概率问题,出现“死亡小组”的可能有多大,跳水池深度的计算,关于公司建立地点选择的问题的研究,探讨红绿灯时间差问题,邮递员投递问题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

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6年4月

[2] 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4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7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 、动画乃至 声音、背景 等教学内 容需要进 行综合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 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这个学科感到枯燥、无味、惧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 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指出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1.低年级引入多媒体 辅助教学 ,生动激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在中年级应 用现代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已不满足于应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他们已经能较多地参与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内容时,我设计由教师剪纸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只依靠课本提供的例图,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例图的内容也不够丰富。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植物、动物、人体、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学生通过观察电脑中诸多的对称图形,把自己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 , 发现自己原来理解的对称图形太简单了。在见识了上下相等、左右相等、旋转相等的对称图形后,学生能较深刻地认识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准确地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3.高年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放增趣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一个著名数学教育思想是: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大量具体实际的例子,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动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 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 :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 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 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 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老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个惊喜;老师给学生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致力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摘要: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信息技术;中学地理

在本世纪之初,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模式的全面开启,高中地理迎来了教育的全面化改革,其中被应用最广,还当属于最早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及最近出现的微课堂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执教高中地理的多年的经验来看待这两种信息教育改革形式所具备的特征。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高中地理整合的实践形式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大型投屏影观类教学形式,利用影片、幻灯片、模型模拟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加学生对立体模型的感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中不能结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

从我国开始实施多媒体教学以后,在高中课堂上随处可见多媒体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进行了直观的表达,有效的强化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知。但是不可避免的,在最初开始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课程教学仍以走过场的形式在应付改革进度。

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应用于高中的地理知识教学中,其收效显著,经推广后,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知识点总结、课程重点分析等多方面的专题形式进行有效录制后,发布于学校的相关网站上,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手机APP以及电脑的形式来进行微观,并加强对自己所缺陷的知识点进行及时巩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精准的将学生所欠缺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这种教学模式暂时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验学习中,却得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结合了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也更好的促进了学生自身的教学新形态形成。在讲解类似于黄赤夹角、地面距离验算等方面的艰攻知识点时,都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身在学习上自我能力的开展。

二、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对现代地理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认可以后,仍不能够更好更便捷的应用于现代化教学,就说明在教学上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改进。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主要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模式属于为用而用。主要表现为,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或者微课教学模式,甚至在某些课程上如果采取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还会导致学生不能更专心的将心思放到课本知识上。比如,在对地区时差的教学上,从空间结构上也难以完成其全面的时差影响分析,即便运用了信息技术,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对重点的理解。甚至从多媒体的影视资料中,反而导致其对时间感念产生较大的差异影响。

第二,部分地区教学滞后性。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教学机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教师不会使用这些仪器,从而直接的影响到了其教学的主要发展模式。这种流于课堂表象的基本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都会直接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跃性。

第三,软件的不理性。由于目前在教学软件的开发上,主要通过教师自主编制或者网上下载,其获取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软件的自身针对性认知,这样的环境下,也会极大的影响软件的运行质量,从而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三、整合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的实际策略

基于以上所描述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针对实际运行操作进行以下策略总结。

第一,从教学的目的性进行有效的改良,保证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形态存在,并正确看待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避免为用而用的形式出现,改善对学习环境的常规化发展。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来促进其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第二,从教学的主体认知情况来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站在教学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仅为一种手段,是促进技术普及的一种简单手段,应当进行有效的操作应用。

第三,针对课程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结合,并从新的形式体现来完成对形象上的确定,确定了信息容量以后,才能够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实施。在课堂教学上,信息技术教学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存在,其从属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第四,针对教学的实用性,应当从课件的设计量来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课堂的教学形式进一步的促进理想化的实践,在课件故事的设计上,要尊重教学的信息任务,减少对课堂操作形式的依赖。

第五,从常规手段的互补性进行有效分析,在应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还应当采取常规的教学手段进行相互补充,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全面的高质量教育,而非代替原有的教学模式。

结语

在进行现代高中地理课堂的整合发展中,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形式来建设全面的教学模式,其建设过程,应当从简到难,逐步适应进行。避免在改革中为追求面子工程而出现教育上的断层纰漏。在进行新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增加自主学习的激情,增添其学习的愉悦感。让他们在即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一面。

参考文献:

[1]姜惠玲.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18):152.

[2]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3]林田田.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43-244.

[4]彭秀軍.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10):48-50.

[5]刘禹彤.地理信息技术3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城市地理,2015,(8):77-77,78.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9

践与思考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教学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试图从实践研究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理论依据]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发送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又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课堂中对象:除了教师、学生外,还有大投影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黑板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由原来的单纯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教学的镜头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平分秋色,甚至学生占据大部分成为主角(在基于网络资源的处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角色扮演、综合活动课及Internet的远程合作学习中)。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媒体由单纯的教师的演示工

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尤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支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库生动、活泼地学习过程。师生积极合作、发现探索、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互相评价的热烈气氛和教学、学习过程。

比如: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些枯燥的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与自身经验的亲历性,这就需要创设相关的环境、氛围,不仅会缩短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操作系统时,通过计算机设计几个情景:

(1)操作系统是人机交互中介(动画)(2)操作系统管理所有资源

(3)OS为其它软件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4)多种OS的差异性

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了解了操作系统概念,而且知道它的作用,它的职权范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术语的含义。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会很快联系起自身的学习经验,会很快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习中。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要由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同样网上的信息也要靠教师去精心的筛选,引导学生不去浏览不相关的资源,这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是统一的集合体,统一的具体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检验,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等设计方面,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体现得越充分。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各有优势和不足,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此理论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不能仅看作是辅助老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注意:不是在一节课中,你用了计算机机,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至多只能算作是浅层次的整合。很多时候,虽然计算机教师在网络教室上的,学生也多数时间在操作,可教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这能说是一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吗?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师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的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探究完成一个主题。(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某些知识或应用课件过程中,自己只能找到书面的方法,或根本不会用,可以通过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任务。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制作板报、海报,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等。每个小组都有2-4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在每个组当中,其实也包含着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小组的任务)每个小组之间相互协调,把班级的网站建立得更加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三、网络化的课堂评价体系

网络化的课堂评价,改变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

(1)学生自评。此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发现不足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应用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生互评。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实践证明,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序,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教师点评。学习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印象评价作品,所举例子仅限个别作品。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

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点评了!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老师的要求

1、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任何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声深刻变革。这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另外这种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以前的老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国内外的都有免费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

(可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老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设起了自己的校园网,里面有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教育的是量的扩展方面,网校将优秀师次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的教育差异。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每位老师都应结合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但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书本与权威思维的禁锢师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

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重而道远!

初中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实

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 篇10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双龙街乡初级中学 陈云

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个个层而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是新世纪、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分别从整合实践的背景意义、实践的结果与分析、实践的反思等方面谈谈。

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需求的。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新课程大纲或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们开展这一实验是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是于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相吻合,相适应的。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整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研究,是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3、师生欢迎 我们设计了《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调查表》、《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调查表》、《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来源情况调查表》(共250份)、《学生对应用媒体手段教学所持认可度调查表》(200份)、《学生方面的调查表》(250份)、《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情况调查统计表》(40份)。经调查统计发现:①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有80%的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Xp操作,能利用Word或Wpsoffice进行文字处理的占67.6%,表明已具备制作电子教案和使用课件的能力,但是具有编辑、开发教学资源技能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如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56.8%,会收发E-mail的仅占43.7%。同时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青年教师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占较大优势。②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约有60%的青年教师掌握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课件制作工具,他们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生力军,但目前他们的制作水平还很低,制作的课件缺乏交互性、动感等。③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来源情况。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10%的直接采用商品软件,有40%直接采用网上下载软件,有12%直接采用自制课件,这说明教学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45%采用加工改造后的教学软件。④ 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体上持欢迎态度。⑤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仍存在不足。⑥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每学期几乎没有。⑦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理解,但当前尚未达到我们的初衷。⑧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⑨75%的学生对“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持欢迎态度(包括非常欢迎),20%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只有5%的学生持不欢迎态度;30%的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15%的教师稍微会一点,55%的教师希望多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很欢迎的。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农村综合示范性中学,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综合性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有现代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给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 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长处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以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张掖市普通中学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实践,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上一篇:广东水利资质管理规定下一篇:医院手术风险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