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精选8篇)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篇1

2009年9月开始,根据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一贯要求,本着“给教师加压,给学生减压”的原则,重在教学过程建设,加大学生平时的管理力度,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充分调动学院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我部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多次讨论,在教务处的批准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开始试点实践教学,先后在两门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了实践教学计划及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近三年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将情景教学引入课堂,专设2-4课时实践教学。为搞好教学,我教研室部分任课教师自2009年9月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试点实践教学,针对不同课程专设了6课时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用的方式有:

1、进行模拟法庭演习。如尹卫萍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大学生交往、恋爱、婚姻”教学中,选择了点型案例《一个被开除的女大学生》:哈尔滨牡丹江医学院正在争议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婚生子的案倒、由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对案情进行现场介绍,并进行现场采访本班学生,使学生从不同层面了解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婚生子的现象的态度。

2、进行模拟法庭辩论。在《法律基础》课中选择了“当法规遭遇特例时”和“安乐死是否合法”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模拟法庭辩论的实践教学,以此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进行理论问题辩论。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课中,为引导学生加深对哲理问题的理解和把握,选择了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何者高”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轻属重”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哲理辩论。学生踊跃参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将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去。思政教学部教师除了在正常的行课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而且还不断尝试着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工作。主要有:

1、进行法庭旁听。在《法律基础》课中选择了真实的学生杀人案件,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审判案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案件的审理过程,提高了说服力,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2、进行艺术道德作品展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针对授课对象的优点,组织学生开展了《道德在我心中》的艺术道德作品展示;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艺术作品展示。由此增强了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识,深化了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3、进行了道德实践社会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道德实践社会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这主要是《新疆历史和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新疆民街参观民俗馆。这种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根据《弘扬爱国主义》章节内容,组织学生去和田地区爱国主义基地进行参观,学生很受启发,纷纷在留言簿上写出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实践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自09级学生开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利用寒假,安排全年级(二年级)的民汉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要求每位同学撰写调研报告,并将其纳入成绩考核之中,占总成绩的10-20%。

(三)将热点讨论纳入课堂实践,加强学生对国情、世情的理解。

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加大学生对国情、世情的关注度和理解力,除了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外,思政理论课教师还采取了形式多样的热点讨论,具体表现在:

1、进行课前热点讨论。为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在每次课正式开课前安排学生进行热点讨论。

2、及时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为提高学生的认识力和理解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将大型纪录片纳入课堂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对相关纪录片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将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台讲授纳入课堂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制作和讲授能力,每门课程都有教师安排学生制作本课程相关章节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程内容,而且给学生提供教学讲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实践教学好的做法与不足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试点与改革,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总结发现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经验,也存在着许多今后继续改进的不足。

(一)好的做法主要有:

1、积极响应、倡导改革。自2009年9月开始,思政教学部在学校的指示与指导下,多次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号召全体成员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总结改革工作,及时纠正不合理之处,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创造条件,积极服务。为有力推进教学改革,思政教学部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尽最大可能为任课教师提供各种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服务于任课教师。比如:解决活动经费、参与作品评论、共同带学生到法庭旁听等。

(二)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实践教学没有正规化、制度化。现有的实践教学只是在行课中加入的实践环节,虽占了教学课时,但不是正式的正规化、制度化下设计的教学计划。

2、班级人数过多。行课中大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性下降;人数太多,教师根本无法顾及与每个学生,实践教学也无法完全普及到所有学生。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也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3、民语实践教学比较少。自2009年9月启动实践教学试点以来,民语实践教学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虽完成了二年级的社会调查,但只进行了1次艺术作品展示,致使民语实践教学成效不大,也没取得什么成果,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制定出实践教学计划与方案,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正规化、制度化。

2、鼓励不断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尽力结合,创造出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以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质培养,达到理论与实际、与专业相结合。

3、加大民语实践教学力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篇2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加强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 构建新的课程模式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过于呆板,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等。为此, 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与教育部社政2005年5号文件即《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所要求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是相一致的;同时, 通过实践教学, 有益于深入浅出的说明“大道理”, 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2.实践教学顺应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培养其认真思考、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的能力。一方面, 满足了学生渴望参与、体验、变换新形式等内在需求;另一方面, 也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讨论、分析获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探索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也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战略性选择。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 做了几种新的尝试。

1.人生观教育主题班会

经过高考的洗礼, 同学们走进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 这里并非大家梦想的乐园。一方面, 进入高职院校, 相当一部分同学有一种失败感;加之大学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 大一新生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所以, 同学们抱怨最多的就是郁闷和迷茫。如何帮助大家走出困境, 以昂扬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 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此, 笔者尝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首先, 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即组织人生观主题班会, 责成班长和团支书负责;在形式上不做统一要求, 给同学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其次, 在同学准备的过程中, 注意和大家保持沟通, 一方面, 可以就班会做必要的指导, 一方面,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再次, 班会后由教师做总结,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 并可提炼出一些新的问题, 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

2.“新老生互动”活动

在大一新生面临的所有困惑中, 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学习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问题的准确把握, 无疑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在为08级学生授课过程中, 笔者在06级毕业班同学中找出若干位优秀学生代表, 组织了“新老生互动”活动。

互动之前, 教师需就活动的形式、内容与老生做好沟通, 并就其准备好的材料做必要审查。活动过程中, 教师无需干预, 这样可以使新老生同学充分交流。实践表明, 大家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 参加社团活动, 就业情况等很多方面。

3.开辟网络咨询空间

当今的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 接受各类信息的速度快, 但另一方面, 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往往具有肤浅和片面的特点, 有时甚至容易走极端。因此, 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交流、纠正其错误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选择了QQ、E-mail等网络交流方式。QQ和邮件本身是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事物;同时, 通过网上交流, 同学可以打消一些面对面交流的顾虑, 使得师生交流更充分。

一段时间以来, 这种活动方式初见成效。有的同学谈到了他对教师在课上讲过的某一制度及其实践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有的同学谈到了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也有的同学讲了他生活中的困惑等等。对此, 教师都与同学逐一、及时做了沟通,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够。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应当像课堂教学一样, 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课程涉及的学生众多, 加之实践的场所、课时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第二, 实践教学的规范性不强。目前针对实践教学还没有统一的、具操作性的计划安排, 活动的开展还处于任课教师自身摸索阶段, 因而, 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 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考核标准不确定, 出现了一小部分同学浑水摸鱼的现象, 在其他同学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时也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认为, 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 需建立配套机制对其予以规范。其中重点内容包括: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 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课时;加强与社会各单位、部门的联系, 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 确保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察机制, 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而实践教学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课程教学中尝试的几种实践模式并提出了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邹颖佳, 梁妍, 洪恩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 (4) .

[2]张耀荣, 何金花.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

[3]吕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6, (12) .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篇3

从以上的简明介绍中可以看到,国内教师们着重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形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和目标、实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对应性研究,对后继的研究者有很好的启迪。本选题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应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辨析着手,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引入社会实践环节,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学生们通过分析第一手的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因此,国内广大的思政课教师们都在不断地探索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的机制。本文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进一步辨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做些有针对性的探讨。

一 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辨析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物的,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理论教学主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实践教学则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开展的教学环节。

1 理论教学应当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为实践教学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主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社会发展和变革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要避免空洞无物的、脱离历史环境和现实生活的“理论阐述”,不能出现“学而不用”而使学生觉得“学而无用”的状况。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理论要应用于实践,才具有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也是这样,理论教学走在实践教学的前面,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教学服务。我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理论在实践教学环节运用的“情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

2 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人类的科学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过程的引导作用,在于使人们的实践具有目的性。我国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分析、看待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的过程。在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这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具有不同的特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不会出现盲目性、无序性的误区,才能实现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辨证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目的,减少他们社会实践的盲目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课堂的理论教学必须是一种带有丰富“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生动活泼;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实践教学的过程也必须渗透着课堂教学的理论成果才会使学生的实践活动目的明确和有的放矢。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要与课堂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实践教学内容要明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与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明确地结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选准题目,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实践方案,指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使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目标,内容明确,“对学生要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此次实践教学对哪些基本理论加强理解,或提出若干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目的明确地进行社会实践”。在这些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比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2 实践教学形式要关联

作为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工部举行的“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操作都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设计出与理论运用具有紧密关联性的教学形式。在校内,实践教学是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讲演会、辩论会、理论学习小组等活动来开展,使实践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参与感、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校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有教学计划,运用社会力量建立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社会调研与社会考察,写出有价值、有见解的调查报告。

3 实践教学教材要体现连贯性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我们务必编写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相一致的具有实践性的教材,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现出连贯性。在理论教学上,我们坚持以“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为原则,以应用为中心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渗透;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重研究性内容,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过程,使学生摆脱传统的重结论轻结论产生过程的倾向。在这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部分,立足现实生活,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实现“教材”向“学材”转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社会理论的探索者和政治思想的思考者,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

4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教高司函〔2004〕259号)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课程,也要主动顺应这一教改潮流,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各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也有着自己的内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服务;二是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合作教育的新形式;三是改变职称评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切实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性,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开展,“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达到“知行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大学生在理论上知道马克思主义 “是什么”,还要使大学生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对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的道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迎合),使大学生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是裁判)。我们只有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题中之意,才能改变对于实践教学认识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混乱状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2]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3][5]贝丽静.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J].理论前沿,2009(5).

[4]高维钫.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篇4

[论文摘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内在需求。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准确把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化。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

一、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1.教学模式的内涵。1972年,美国著名师范教育家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最早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概念,他们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是最早提出并系统探讨教学模式的著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成为指导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它把比较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过程,有利于指导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奠定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发现学习模式”认为,教学的目的首先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认知发展学说”强调,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和完善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被称为是教学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展示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主体上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教学基本原理稳定与教学内容开放,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统一,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3.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型教学实现在于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学习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利于实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努力实现“三个转化”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开展专题教学是思政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转化教学切入点,由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先行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凸显“问题意识”,以实践或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其次,转化教学重心,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调知识掌握数量和熟练程度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和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第三,转化教材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由书面语言到教学口语的转化,体现情感、语境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落实研究型教学,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内容设置上,必须注意选择好学科体系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将知识性的内容与思想性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方面,要选择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或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上,要联系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解疑释惑,体现教育实效性。最后,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性、针对性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2.实现由教师单一主体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转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成为单纯的知识存储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中,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际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气氛,缩小教师与学生的人际距离,扮演与学生相近或相同的角色。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开设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理论重点、难点和热点,围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组织主题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二,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师生对话研讨”是指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在教师的主持下对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长,提升教师形象和人格魅力等。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教学时可以借用电化手段,通过立体方式,高强度地集中探讨某一问题,使研究型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渗透力。

三、完善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系统教学环境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条件

1.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两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环境。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小课堂教学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及其真理性形成深刻的认识。组织好社会实践,落实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并积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帮助和引导。这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完成校党委交给的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等。

2.改革考试方法,形成以着重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考试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政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围绕研究型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他们研究和思考的空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千人一卷”“期末一卷”的考试方式,考核要体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日常行为规范、上课出勤及表现等四个部分,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突出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理论考核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具体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课程小论文等。日常行为表现综合测评由学生管理工作者根据学生日常行为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评定。学生平时出勤及上课表现,由任课老师和班委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讨论发言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试方式改革,将思政课的考试功能由简单的测评工具变为促进和强化学生学习、思考、研究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可以推动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换,促进思政课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3.建设一支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最重要因素。研究型教学能否真正能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研究能力、学术水平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作为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准确、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知识阐发观点的能力;敏锐的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的状态和实现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具有端庄、儒雅的气质和高度亲和力的人格魅力等。只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开展才有切实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篇5

心得

----读《新民主主义论》心得

学院名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班 级:社会学一班

姓 名:董子润

学 号:2911200140

成 绩:

2013年8 月日

暑假期间在原著导读作业中有幸读了《新民主主义论》读完《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收获的。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还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稿,这篇全面分析了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发展前途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文章第一次使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是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者,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步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章根据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文化纲领是发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当时处于困惑的人们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不仅如此,《新民主主义论》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政治上,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体和民主集中制的政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上,文中提到应“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中国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道路,决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让少数资本家和地主“操纵国计民生”。文化方面,毛泽东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

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此前我对中国为什么非走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而不能走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认识还不是不够深刻,总觉得英、美不都走的这样的路,而且最终成功了吗?但在看了《新民主主义论》的第7小节“驳资产阶级专政”后,我明白了,诚然,这是欧美资产阶级走过的老路,但无如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容许中国这样做。首先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允许;其次是世界社会主义不允许;还有就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允许。再反观无产阶级,首先,无产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其次,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成为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最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中国革命的彻底的纲领,并且单独进行了土地革命,取得了广泛的支持。既然不能走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路,是否就可以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路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第8小节“驳左倾空谈主义”中又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篇6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对话并不仅仅是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策略, 而是不可漠视、亦不可扭曲, 只能让它以合适的方式运行的内在机制。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具有怎样独特的内容和目标, 但是它在教育领域里发挥着思想方面的重要教育作用, 所以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自从有了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村落之后, 我国的教育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教育方式, 但是总体上来说,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上的正能量影响, 从而培养其健康的身心发展。在传统教育体系中, 施教者永远“高高在上”, 处于支配和控制的地位, 其地位不能被撼动。受教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只能一五一十地按照老师设计好的程序走下去, 不能质疑, 不能推翻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这样的教育观念在当时具有权威性和先进性。但是放在现代教育体系中, 其弊端就显示出来的, 无法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双边活动, 当施教者实施其教学活动后, 如果没有在受教者那儿得到有效的效果或者一定程度的反馈, 由其教育目的就属于未知性, 也许可能没有取得丝毫成效。施教者和受教者双边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受教者在接受教育时, 不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施教者的教育, 他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甚至可以质疑老师的思想。确切地说, 教育教学乃是一种独特的交往活动。

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实施过程, 本质上乃是一种交往活动, 就从根本上突破了过去所确立那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单纯的主客体关系模式, 代之以新的交互主体关系模式。在这种交互模式中, 教学主体为老师和学生, 教学客体为教学内容。所以其结构模式为“主体——客体——主体”。教师主体与教学内容客体之间的关系同学生主体与教学内容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不独立的, 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这两层关系互为影响、互为制约同时又互相促进。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 除了在思想上一致之外, 在行动上也要统一, 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就无法协调。由此可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本质上是、也应该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前提、同时又培育着人的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建设性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 是教师与学生面对共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沟通、理解、探究和商谈, 并且朝向共同认可的目标进行的、积极的对话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对话式教学的开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 不是简单的策略, 而是由它的本质规律所决定的内在机制。只有在遵循了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所具有的本质规律, 并且让它所决定的对话机制按照它的固有方式运行, 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达到预期的效果。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式教学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过程, 而是一个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展开的精神性的交流活动, 它必须在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意识中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展开, 是互动教学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不是单向性的, 如果只是一方与另一方形成对话的形式, 则课堂教学的具体效果无法呈现。例如, 教师单方面向学生发起教学对话时, 学生只能沿着教师所设置的思路走, 无法把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呈现出来, 则整堂教学就没有实效性和创新性;如果只是学生单方面向教师发起教学对话, 虽然能够体现教学的创新性, 但是教学过程可能会处于散沙状态, 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也无法体现。所以, 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力合作, 互相对话, 才能使整个课堂处于协调中, 才能取得预期的、有效的教学结果。一提起对话, 自然使我们直接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用语言进行直接会话、交谈的情景和方式。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交谈都是对话。对话是一种扩展着人的眼界的、更新着人的内在精神的、塑造着人的品格的建设性的交谈和会话, 是人们在交互活动中对于世界和自身的内在本质的揭示, “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1) 在对话中, 人全身心地投入, 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其中, 对话的双方, 为了自己的对话内容, 自己可以全方位地参与其中, 甚至为此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特定的时间内, 围绕着特定的事情而开展的。双方在对话时, 必定要有一方去主动地启动对话, 去支撑对话, 引领对话正确进行, 从而完成对话的使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在师生自觉意识中的奠基, 这里值得强调的、也是很多论者高度重视的, 乃是其中的道德基础。这种道德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待。如果师生之间无法形成平等的关系, 则围绕着教学内容的师生对话无法开展。教师在经验、知识、能力以及素养方面可能会比学生高出一筹, 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没有贵贱之分, 只是所担任的角色不一样, 就整个教学过程来, 对教学客体都有支配权, 当平等关系存在时, 对话才会继续下去。其次,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对话的目的固然是要去达成相互理解, 达成某种共识与认同, 但是它的前提却是人与人之间在思想观点、经验、情感、态度、立场以至整个精神境界的差异、甚至对立。在这个多样性的世界上, 人与人在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不一致, 他们在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对立, 乃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实。对话的双方主体只有尊重对方, 两者才能就对话主题中存在的分歧展开积极的理解, 并通过各种途径, 寻求双方的共同点, 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教师虽然会设计一些政治导向, 但是这种政治导向不能偏离学生的具体情况, 必须要尊重学生, 并以此为对话的基础, 学生才会信任教师, 才能与之在思想上达到共鸣, 完成整个对话过程。“对话还需要对人类深信不疑, 对他们的制造与再制造、创造和再创造的力量深信不疑, 对人能变得更加完美的使命 (这并不是精英的特权, 而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深信不疑。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要求;‘对话人’在他面对面遇见他人之前就相信他们。” (2) 信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积极互动的基本条件。信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式教学来说像平等对待和相互尊重一样重要, 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学生) 才不会去防范、遮掩、躲避, 而会去积极参与, 去把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向对方敞开, 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与对方共同经历精神性的扩展与提升的历程。

(3) 从增强实效性的角度考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式教学, 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对话总是围绕明确的主题, 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以及师生之间的根本分歧而展开。

首先, 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必须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不确定明确的主题, 对话就是随意的、散漫的、漂浮的, 它必然缺乏足够的动力, 没有什么挑战性, 对对话双方也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和根本的教益。这样的对话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一般来说, 对话的主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包含的理论内容那里预先得到了勾画。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将对话的主题局限在教材所包含的主题范围内, 是很不恰当的, 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否则, 教学就会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深入人心的力量。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对话的主题也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 而应该与学生共同决定, 因为教学必须贴近学生, 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问题。

其次, 教师应该为了解决学生内心的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而与他们展开对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新获得的思想、观点、见解、知识、经验等的理解和把握, 总是基于自己已有的思想、见解、经验和生活体验, 新旧经验之间、新旧观点之间总是处于复杂的交互作用、甚至矛盾冲突之中;学生原有的立场、观点、情感也在不断地调整、扩展和修正, 有时甚至会出现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被反驳、被拆解的情况。这时, 学生的内心世界必然要经受各种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的困扰, 他们必须经过一系列内在的转变与更新, 才能在扩展了的视界中消除内在的困惑和冲突, 达到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身的协调一致的理解, 并重建内在精神的统一性。在这整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针对学生自己感到的困惑和冲突展开对话,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内在的焦虑和紧张, 重建自己精神人格的完整性和内在统一性。为此,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既要善于发现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 又要以积极的引导和关爱促成学生以信任的态度将那些难题向教师敞开。

再次, 教师和学生应该针对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为达成共识而展开对话。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都有着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在对同一个对象的理解上既有共通性的方面, 又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那些差异在它们不构成根本分歧, 并且被传递分享时, 总是使教师与学生相互滋养和彼此建造。但是, 如果教师与学生在对教学内容理解上存在一些根本分歧, 如果这些分歧一直不能消除,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强迫分歧的双方消除两者之间的分歧, 或者强迫对方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 只会使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 虽然一方可能会接受另一方的意见, 但这只是暂时的。消除分歧的有效方法就是双方要及时沟通, 协调, 以宽容的态度把对话全面地深入下去, 在取得双方的谅解, 达到共识之后, 分歧才真正消除了。其原因在于对话者总是首先尊重了对方的见解, 同时又不固执于自己的见解, 总是力求在对话中去寻找它们之间共同的基础, 并且在那个共同的基础上去寻求更多的共同点, 去共同探索、共同创造, 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面对对话中的真理的澄明和指引, 最后各自以更新了的内在精神去达成相互理解和某种共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 并没有使教师与学生固守他们的分歧, 以至于不能达成相互理解和某种共识的决定性的力量。教师与学生能够共同走进课堂中, 就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他们有着共同探求的对象, 都想在对话过程中, 探求事物的真相, 寻求答案;第二,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互相信任, 互相支持;第三, 教师与学生都想在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点展现出来, 以找到具有相同观点的人, 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总而言之, 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消除他们的根本分歧, 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 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必须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实践教学总结 篇7

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是在近一二十年,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形成与发展。这种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即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和“顺应”(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1]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等。皮亚杰的理论在维果斯基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理想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是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是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下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强调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的过程。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前,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建构主义理论不断地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丰富教学思想运用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沉静的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改变。

1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转变师生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漏斗”;学生被视作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进行记忆,按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简单应用。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过程的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应该从传统模式中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顾问或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复杂的问题,并创设真实的情境,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

学生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学生面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为了能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主动地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还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可能地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在与别的同学和老师的协商过程中完成最终的意义建构。

2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试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如用小品塑造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录像创设情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情境,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情境。

(2)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协商意识。既有来自自我的协商,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也有来自与外界的协商,与老师,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商榷和讨论。

(3)交流: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在协作之前就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实际上,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使每个学习者的想法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4)意义建构: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学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endprint

3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抵触情绪,这主要应该归因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理解———记忆”为过程,这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高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知识,让他们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互动原则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师生之间对话为背景的“师生互动”,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商为前提的“生生互动”,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促进合作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更多依靠的是考试,注重的是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理解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查与测量。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应该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进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可以知道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哪些教学目标尚未达到、哪些知识点还存在疑惑、哪些方面还存在难点等信息,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甚至重新构建,使学生均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4]其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同时提倡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反对“标准答案”式的惟一性评价。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一张试卷上,还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合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人贡献等。而且,在考试时也要设计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要灵活,试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维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只有学生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将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只有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提高,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真正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李力洋.建构主义理论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篇8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既是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宛如使人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并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必须大力修炼语言艺术,使语言不仅是思想传播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思想传播和渗透的润滑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可见,努力修炼语言艺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技能。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本来是形容描绘或表达十分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包括“生动”和“形象”两层含义。生动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具体鲜明,就像活的一样;形象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相像,就像真的一样。在思政课教学中,达到生动形象的目标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要逼真和鲜活,说什么尽量像什么,学谁尽量像谁。因此,老师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人生经历,对我国大好河山和历史人物的一些情况相当熟悉,模仿能力和表述能力要相当强,做到不仅可以意会,而且还可以言传。《基础》教师在讲爱国主义者时,就需要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第一,形象,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在谈及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无论是对全国的描述,还是对具体某个地域的描述,都要做到“形象”。比如老师在描述长城的伟大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了解长城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没有亲身感受长城的伟大;二是思政课教师去过长城很正常。因此,它要求老师在参观长城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怎样用语言把长城的伟大形象地描述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通过各种形象的描述,让去过长城的同学仿佛再次置身其中;没有去过长城的同学,能凭老师的讲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生动,要让学生有鲜活的感觉。老师在讲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一内容时,需要引用邓小平的以下一段话:“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就立不起来的。”[2]331在引用这段话时,如果能够学习一下四川话,模仿小平的声音,则学生肯定能够感兴趣,有鲜活的感觉,似乎真实地在听邓小平的教导。当然,如果老师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则可以考虑请四川的同学模仿邓小平的声音,念一遍这段话,则也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依此类推,当我们需要描述其他地方、事件时,需要引述毛泽东等伟人的语言时,也可以运用这种艺术或者这种处理方式,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

二、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一词由“幽默”和“诙谐”构成,“幽默”是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诙谐”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 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 意指谈话富于风趣,引人发笑。张五升认为,“教学幽默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育艺术形式。”[3]11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海特也曾经指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从这些论述,不难看出,幽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需要大学生在明白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努力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师在准备课程教学的工作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吃透教材,力争全面、准确和深刻地把握教学内容,选用准确的教学方法。二要适当运用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使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进课堂,而且能够进入大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最终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原理》课程被认为是思政课中最具理论深度的课程,老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害怕回答。在教学中,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但是二者的效果会明显不一样。老师可以说,下面我们请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最正常和最简单的提问方式在目前情况下肯定很难奏效。因此,如果尝试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不一样。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如果哪位同学认为自己思维敏捷缜密、反应快速并且知识面广,请你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这种方式让同学感觉到,如果自己能够把问题回答出来,就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增强今后回答问题的信心,即使回答不出来,也不丢面子。当然,追求语言的幽默诙谐要掌握一个尺度,切忌满堂幽默,这样就有“搞笑”的嫌疑[4]。特别不要把不幽默的东西当成幽默,说完之后,同学没有反应,自己无聊地笑起来,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把思政课教学庸俗化。

三、言行一致

所谓言行一致就是要求教师遵守诚信的基本原则,在学生面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大话和空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政治教学论文 )老师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学生去做,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它需要向大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行为规范。老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从言传方面讲,就是要让大学生懂得这些规范,还要大学生接受它们,坚持它们,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它们,做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从身教方面讲,就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处处做大学生的引路人。《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但是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并且实践它,任课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很重要。如果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肯定会对老师产生钦佩的感情,并能够向老师学习。反之,如果老师的表现是个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对未来没有信心,课堂上讲完理论就不断批评社会黑暗面,那就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在向学生谈深恶痛绝的官员腐败问题时,教师必须给自己确定底线,并坚守底线,绝不能收受学生任何礼物,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的诚信存在问题,说一套,做一套,没有言行一致。为此,思政课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一个遵纪守法、为人正直、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在各个方面做广大学生的表率。切忌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四、浅入深出

浅入深出由“浅入”和“深出”二词构成,“浅入”是指导入要浅显,从简单的例子或者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入教学,“深出”是指从浅显的例子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思政课的理论性很强,有些理论比较浅显,大学生一看就明白;有些理论比较深奥,大学生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对理论本身也不一定真理解。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自己要深刻领会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确保大学生能够领会和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内容,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能够从理论到实际,又能够从实际到理论。教师要尽量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归纳出深刻的理论。不过,教师在争取浅入深出效果的过程中,要认真处理“浅入”和“深出”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把握“浅入”和“深出”的度。“浅”代表社会生活实际,是理论的表现形式,切忌“浅入”之后平淡无奇,失去语言的艺术本质。“深”代表理论的本身,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切忌“深出”时把自己和大学生都搞糊涂。《纲要》课教师在讲述中国人民近代“三大选择”时,不要开门见山地要求大家理解和接受,这样讲授肯定难以完全达到效果。任课老师要先从设疑开始,然后再分析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政党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艰难历程,直到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这1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

五、切中肯綮

所谓切中肯綮,最早出自《庖丁解牛》,它包括“切中”和“肯綮”两个方面。切中就是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这种语言艺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说空话,少说套话,多说实话,不要光讲理论,不联系实际,要尽快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点。思政课从表面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因为其中很多理论都被一些人认为是与实践完全脱节的,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开设思政课等课程完全是政治的需要。其实,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中每一个理论都最终都能够真正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理论很抽象,从表面看和实践脱节。但是,只要做深度思考,都能够最终和实践进行对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吃透思政课教材,努力把握每一个理论,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理论一旦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能够真正为学生掌握,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基础》课教师在讲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助人为乐”这一问题时,任课老师不要一味强调,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因为大学生从书本中都能够看到这些内容。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考虑如何运用切中肯綮的语言艺术,将助人为乐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出来,然后开展教学。应该说,大学生面对熟人,还是比较愿意做到助人为乐的;但是,面对陌生人时,很多人面对他们的困难,往往是做一个冷酷的旁观者,而很少愿意伸手相助。原因就是在南京“彭宇案”给中国道德的冲击,有人甚至断言,该案使中国道德整体水平倒退到旧社会。在该案中,彭宇虽然扶了被人撞倒的徐寿兰,最终却吃了官司,且被判赔偿徐寿兰数万元。而且此后还有相当一批类似案件基本上以助人为乐者吃亏告终,包括许云鹤案等。回到课堂,当大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是该助人为乐,还是袖手旁观。如果老师引导不好,不能找出将助人为乐的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点,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将选择袖手旁观,这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有不一致。而如果老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实施助人为乐行为,真遇到像徐寿兰一样的老人,大学生将如何面对思政课理论的坚持和放弃问题。为此,老师要努力寻找二者的结合点。首先,告诉学生,尽量做到助人,并且尽量感到快乐。其次,告诉学生如何助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助人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遇到不同的困难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助人方式,或者邀请一伙人共同帮助,或者打电话向相关具有管理职能的单位求助,如果遇到明显的欺诈,应该如何应对。第三,告诉学生正确对待助人过程中的小亏。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避免吃大亏,但即使有些小亏,也要正确对待,不要因为一点小亏就改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扶持关心的时候[6]127。如果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没有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也会感到很不正常。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6]127。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就可以清晰感受到,老师不是一味说教,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给自己传授生活知识,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卢爱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王小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上一篇:影视字幕翻译下一篇:母亲的背影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