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论文(精选8篇)
马克思的异化观点与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实践问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仍然局限在理论的批判活动之内,但是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在这种批判中,他发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的制约,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因而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把劳动、生产同实践结合在一起,第一次认识到实践高于理论.
作 者:赵民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EXPLORATION年,卷(期):17(6)分类号:A811.66关键词:实践 异化劳动 革命
1、劳动异化
《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在1932年首次出版。它的关键概念就是异化——一个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主题。因为这些假设构成了他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 实质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 如果人被异化了, 即被疏远或被分离——我们必定从某些东西那里被异化出来。或如康德所讲, “财产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些人就是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为了四个方面: (1) 我们从自然中异化; (2) 从我们自己中异化; (3) 从我们的类存在异化; (4) 从他人中异化。第一方面, 是从工人与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基本关系开始。早期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是一个过程, 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 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 因此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真正的人理解为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实际上指出了人的自我创造性, 而人的自我创造性活动就是劳动。马克思赋予了劳动新的含义, 即劳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然而, 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关系, 人的劳动与他的劳动成果相分离, 因为劳动现在成为可以买卖的了。马克思说:“工人把他的生命注入对象, 然后生命不在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对象。”第二方面, 通过参加资本主义的劳动, 我们从我们自己中异化了。因为工作是外在与工人的, 不是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其三, 人与他们的类存在相异化, 即与他们的真实的人类本性相异化。人类的类特征就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不仅在观念领域精神地再生产我们自己, 还能动地在我们创造的物质世界看到我们自己的反映。劳动异化出现, 这一特征就会消失不见, 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剥夺。最后一方面, 马克思问道, “如果劳动产品对我是异己的, 那么, 它属于谁?”如果它不属于工人, 那么, 它必定是属于某个不是工人的人, 即资本家。异化劳动的最后产物就是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以资本主义企业的形式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异化的工具。
2、导致异化劳动的社会根源
其中, 社会分工是导致异化劳动的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将个人的劳动限制在某个特定范围内, 必然促成人的片面发展。分工将个人劳动定性, 这对个人而言无疑是强制性和统治性的, 因此它直接造成了个人劳动的异化。但是不能简单的把劳动异化的根源归结为分工, 同时我们要看到分工这种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后面所掩盖的东西。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和实践对象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个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部分自由劳动意志实现社会分工, 来创造那个异己的、扩大的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看, 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实践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造成的。
二、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的分析
1、消费异化的内涵
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 一个是哲学上的“异化劳动”的概念, 一个是经济学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在哲学上, “异化”的概念是以主客体关系为基础的, 但消费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 使用和消耗过程, 还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再生产形式。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伴随着它创造的对象化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随着人创造的“自然”变得越来越丰富, 人自身的主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一方面, 消费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 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 另一方面, 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 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的“商品拜物教”, 其实是“异化”的一种形式,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容易使人们错误地把社会的外观误认为是社会的现实和本质, 错误地把市场, 商品, 消费, 量化的生活标准等同于自己真正的物质利益, 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被异化, 因而, 在消费活动中, 人的所有需要越来越以物来满足,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控于物的世界, 这就是异化在消费领域中的一种表现。
2、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是什么导致了消费异化?马尔库塞指出, 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由于人类的需要, 是受社会条件或自然条件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条件的变化, 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消费观也会随之转变。作为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消费观凌驾于资本主义个人消费观之上, 形成大众追求的消费观。因此, 马尔库塞提出了两种需求: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所谓真实需要就是指不带有社会属性, 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任何人都需要。虚假需要则是指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的抑制性需要。人们不断地追求高档品, 奢侈品, 尤其在当代社会服务业更是崛起, 各种消费方式, 丰富的消费品, 使得我们逐渐成为物的奴隶, 而不是物是我们生活的衍生品。与此同时, 我们被蒙蔽了双眼, 分不清商品的特性, 看不到商品的物质性, 只看到商品的符号象征性。在广告业、媒体的作用下, 人们的聚点转移到了商品的外在符号上, 忽视了商品真正的使用价值。享乐主义日渐盛行, 民意测试表明:在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和日本, 人们正以消费物品的数量来衡量人的成功, 并且这种状况继续呈上涨的势头。因此, 对现代化大生产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需求增加, 供应也会增多, 以至于产生了另一种危机——生态危机。如果毫无节制的消费、挥霍无度的物质享受和追求无止境的消遣, 在这种消费文化的浸泡下, 危机的局势就会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 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过度的生产, 过度的消费, 对自然界过度的开采, 而这个过程, 也正是人们的劳动过程, 劳动已被异化, 不在是人类的本质, 人们感觉不到幸福, 反而造成了生态危机。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自然资源, 正是由于我们的大量需求, 和过分浪费造成的。
消费主义文化及其衍生的消费异化现象是一种有悖于人类传统文化的、带有负面价值的文化形态。它的存在已经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消极作用。所以, 如何突破这异化的文化, 由异化的消费模式走向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已经成为时代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摘要:马克思不是提出异化理论的第一人, 但是, 他关于这一主题的观点是独特的。异化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范畴, 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它揭示了随着人类社会的推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空前丰富及人类创造力的提高的背后隐藏的危害——人们生存的困境, 理性的丧失, 价值观的扭曲。人们正逐渐丧失了行动的自由和思维自由而成为“被操纵的生物”、“被全面异化”, 进而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劳动异化,消费异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3]牛菲, 方敏.异化劳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切入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4][美]马尔库塞.单面人[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出版社, 1993.
[6][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5.
【关键词】鲁迅异化翻译语言改革
一、引言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文豪与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思想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翻译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认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因为鲁迅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上。鲁迅的翻译活动历时32年,共涉及14个国家将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达300多万字。鲁迅也是中国介绍和翻译欧洲文学的先驱者,并且对翻译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
二、鲁迅早期翻译
近代中国翻译的主基调是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使得政治小说的翻译成为晚晴翻译的主流。因此在翻译时常常会对原作任意删减甚至改变原作主题以达到其“经世致用”“开启民智”的政治目的。这一时期的鲁迅深受其影响。鲁迅的早期翻译选材如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底旅行》、《月界旅行》、雨果的《哀尘》等多选取的是具有功利目的政治科学小说。从1903年同期发表在《浙江潮》上的两篇译作《哀尘》和《斯巴达之魂》到1909年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前,鲁迅翻译的几篇小说基本上没有摆脱“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 ”、“科学小说”范畴,与当时救亡图存的政治倾向契合。[1]
受晚晴意译之风和严复林纾等人翻译作品的影响,鲁迅早期翻译主要采用的归化译法。譬如1903的《月界旅行》、1906年版的《地底旅行》便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而且原文的内容也被壓缩或者删改,《月界旅行》法文原著有28章,而译文只有14回;《地底旅行》的法文原著有45章,译文只有12回,而且译文用的是文言文。《月界旅行》原著是以悬念为结局,受林纾译作影响以及为了迎合中国读者特有“求和求团圆”的文化心理, 鲁迅的译作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式喜剧结尾。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虽说是译,实乃改作。”鲁迅自己承认:“年轻时自作聪明,不肯直译”。
三、鲁迅的异化翻译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翻译界,可以说是生机勃勃。当时的中国,积蓄着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也十分尖锐。文化冲突和政治冲突交织在一起,各种力量的较量在文化斗争中突出表现出来。这正是鲁迅先生提出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最早提出异化翻译的概念,他认为这种翻译是“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 the reader towards him”.[2]而鲁迅提出“异化”的翻译策略,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益智”,与旅行外国相似,必须有“异国情调”;二是为了“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这后一方面,是从属于他的整个改造中国语言的博大思想的;换言之,鲁迅先生正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他的“直译”,“硬译”主张的。[3]
鲁迅开始对其早期的翻译进行反思,《地底旅行》的辍笔似能说明问题。鲁迅在后来在致杨雾云的私人通信中谈到:“我的译本《地底旅行》,似未完,而且几乎是改作,不足存的”。[3] 鲁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挣扎后,到1907-1908年间鲁迅周作人兄弟着手翻译 《域外小说集》时,积聚的无奈和不妥之感转为明确不满,从而倒戈一击,坚决主张“直译 ”。“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4]
鲁迅在其许多著作当中论述了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策略。鲁迅关于翻译问题论述的主要文章有:“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几条“顺”的翻译,风马牛,再来一条“顺”的翻译,论翻译,为翻译辩护等等。此外,鲁迅在其翻译作品的序言以及与友人的通信当中多次提及其翻译观点。鲁迅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迅的译学论述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异化翻译理论的推崇。
(一)对异化的界定
鲁迅提出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他说: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他以为讽刺传品的翻译,第一当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广大。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我的意见却两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4]
鲁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保留“异国情调”的主张,将翻译比喻成旅行。
(二)对“通顺”译文的反对
针对当时赵景深提出了“顺而不信”的翻译观点,鲁迅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对这种观点进行驳斥,并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鲁迅在《几条“顺”的翻译》一文中,列举了几条顺的误译,驳斥了赵氏“顺而不信”的翻译观。作者指出:“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误人入迷途了。[5]
(三)对语言发展的贡献
而鲁迅的“不顺”的翻译是要人们费力地嚼一嚼。“这样的译本,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6]有时不太顺的翻译处理,正是为了保留原文的特征,而且意在引进新的表达方式。他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语法的不精密,就在于思路的不精密……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7]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希望的是文化的重建,这对当时白话文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结语
鲁迅的翻译理论包括翻译目的宗旨,直译,翻译的言语句法,转译,复译,翻译批评等,几乎涉及了翻译理论的每个重要方面,且都见解独到深刻,特别是其异化翻译理论,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提出来的,是属于其整个改造中国语言的博大思想体系,目的是介绍外国文学为我所用,是对中国翻译学的杰出贡献,对于今天的译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2]Shuttleworth,Mark,&Moira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鲁迅.鲁迅全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鲁迅.二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
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异化理论当是其关键所在,因为马克思用异化概念成功刻划了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特质:资本主义具有一种“颠倒一切本质”的力量,使一切东西都变成自己的`反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既可反驳新自由主义的现代性叙事,又与保守主义的反现代性立场划清了界限.
作 者:张盾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刊 名:人文杂志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BIMONTHLY)年,卷(期):2004“”(5)分类号:B516.7 A811.6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 资本主义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是一门实践技用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大量地反复地模仿,训练运用。
我教的其中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后来我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对此班进行差异化教学,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各自情况“因人施教”。并为自己订立教学目标,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
有一次上此班的课是一节认识新单词和新句子的新课,我先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读上一堂课教会他们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句子,让其他学生知道学习成绩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对一些优秀的学生我会经常在私底下或他们家长的面前表扬他们。
跟着在教学生新单词和新句子的时候,我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等媒介让他们加深感观认识;通过分排、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随时根据情况变换学生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不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在差生的教学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上课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还有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注意到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我随时注意自我调控。为了激起差生的兴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单词。当差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带笑容地说:“very good”,他们往往因得到赞扬而激动,这样差生开口的习惯就会慢慢的养成,从而增强了他们学外语的信心和兴趣。
浅析差异化战略
施艳珠 07056079 【摘要】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市场环境的复杂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企业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在如此复杂的商场中生存下去,并取得长远的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在苦苦追寻的。本文主要讨论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劣势,以及国内企业运用差异化战略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差异化战略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可以运用差异化战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细分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关键字】差异化战略 海尔集团 建议
前言
当前,企业面临着的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日,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正趋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化。面对着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把握好瞬息万变的环境,力求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稳固自己的地位,取得长远的发展。
无论是何种企业,都面临着产业内部的竞争者、替代品的生产者、消费者、供货商、潜在的竞争者这五大方面的威胁。因此,企业要实施正确的战略来应对来自这五个方面的威胁,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竞争战略之一的差异化战略能够使企业在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始终立于有利的位置,有效地抵御这五个方面的威胁,并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差异化战略的相关理论以及分析海尔集团运用差异化战略的成功之处。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差异化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概念,差异化战略的相关途径,差异化战略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风险。
第二部分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差异化战略管理在我国企业应用情况,在充分肯定差异化战略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就国内企业目前在差异化战略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关的一些建议或意见。
一、差异化战略的理论知识
浅析差异化战略
随着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面对的市场不再单单是国内的市场,还要面对国外庞大的市场。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他论述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如何进行定位,如何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他的理论开船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领域,推动了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他于1980年初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即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能力、卖方的还价能力和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1。
他还指出了企业一旦选准了某行业,就要进行准确的定位,确保企业在这个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他还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目前已经有许多的企业把这三种战略应用到经营管理当中。本文主要针对其提出的竞争战略之一——差异化战略进行探讨。
所谓的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和运用产品或服务独特的某一部分直至全部不同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作为指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提供特性服务以及技术优势和技术穿心等手段来强化产品的特点,使得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2。
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通过差异化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但差异化不单单是追求形式上的特点与差异,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在消费者感兴趣的方面和环节上树立自己的特色。
制定产品差异化战略必须遵循三条原则3:①产品必须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偏好;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③了解产品的发展趋势。这三点必须综合考虑,相辅相成,集中体现在产品上。
差异化战略的五种基本途径是4:产品、服务、人事、渠道和形象。差异化变量如下:
产品——特色、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风格、设计。服务——订货方便、送货、安装、客户培训、客户咨询、维修、多种服务。
123(美)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孙祥文,《差异化战略在商战中的应用》,北方经贸,2008年第12期
秦晓丽,《浅析企业产品差异化战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月第1期 总第179期 4 雷银生等,《企业战略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浅析差异化战略
人事——能力、资格、谦恭、诚实、可靠、负责、沟通。渠道——覆盖面、专业化、绩效。
形象——标志、文字与视听媒体、气氛、事件。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其优势在于5:
1、建立起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识和信赖,降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敏感程度。笔者认为,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有独树一帜的优势,从而避免竞争者带来的各方面的威胁。
2、顾客对商标的信赖和忠诚形成强有力的行业进入障碍。在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后,企业必定有一批忠于企业品牌的顾客,若行业中有新的加入者要参与竞争,要下很大的功夫去扭转这批顾客的信赖和忠诚度,这也就提高了该行业的新的竞争者进入的门槛。
3、差异化战略产生了高边际收益增强了企业对付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由于进行差异化战略,所以是企业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收益大于该行业中的平均收益收平,因此,在和供应上的讨价还价中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4、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使得购买商缺乏与之可比较的的产品的选择,降低购买商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差异化使购买商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其依赖于企业。这样,就可以削弱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树立起顾客对产品的信赖,使得替代品无法与之竞争。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不一定获得成功。因为如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企业的成本比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高很多,就可能导致产品的价格过高,使得顾客舍弃差异化产品改选价格适中的无差异产品。
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风险在于6:
1、差异化战略成本过高,导致差异化产品不能为市场接受。差异化战略要求产品在设计、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有别于同类产品,这就势必要求企业要投入比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更多的人利、物力和财力,因而使得差异化产品的价格较高,这就是的差异化产品失去其笼络消费者的目的。消费者转而去消费别的产品或服务。
张明,《企业竞争中的差异化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1日 赵文力,《谈谈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6期
浅析差异化战略
2、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偏好,追求不必要的差异化,不能获得预期收益。差异化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盲目的追求差异化,并且没有得到预期的消费者的青睐,这样的差异化无疑是失败的。
3、只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忽视了产品的其他重要方面。差异化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各个环节的配合,在为产品添加某一方面的差异的同时不要忘记产品的主要功能,这样,产品的差异化才不会失败。否则,只一味的追求产品的差异化而忽略了主要用途,这样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二、分析海尔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在下面的三种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是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追求产量,而海尔确改为狠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期就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在海尔的管理过程中体现无疑。海尔还极力改善其售后服务,并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起了品牌。
2.多元化战略阶段
浅析差异化战略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海尔从最初的只生产电冰箱,逐步涉及更多的领域。它通过吃“休克鱼”的方法兼并了许多濒临倒闭的厂家,从而依托他们建立起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3、国际化战略阶段
90年代后期,海尔开始了第三阶段即通过国际化创建全球品牌的进程。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内销、出口和海外生产“三个三分之一”, 为此积极开展资本和技术输出,在海外建立制造和销售基地。海尔的海外经营单位均实行本地化管理,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并吸收本地人才加盟。与此同时,海尔还在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并通过与多加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展学习并利用国际技术资源。
海尔的例子向我们证实了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差异化战略使得海尔集团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的崛起并占领国内市场,还使得其产品远销海外。也许海尔的产品不是最好的,但是其在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售后服务、销售网络和产品保障等方面都有着与同类企业所没有的特色。所以海尔在差异化战略方面的应用可谓是成功的。
三、中国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国企业实施差异化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7:
1、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差异化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所谓差异化,是指企业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选定细分市场,然后根据“目标市场”的特征,定位品牌,开发产品,设计渠道和服务等,用以区别竞争对手,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当前的市场,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无论是在广度或是在深度上有在不断的扩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和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只追求产品的质量,他们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产品个性化方面。为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企业应该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用差异化来丰富品牌的内涵。
胡曼,《中国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现状与建议策略》,北方经济,2007年第5期
浅析差异化战略
2、薄弱的市场定位环节阻碍了企业的差异化。我国的企业还没有形成消费者需求差异的观念,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营销组合策略不同会赢得消费者,只一味的追求快速获利,采用跟风的做法。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内部的资源来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也是企业深陷价格之战中,毫无利益可言。
3、传统思想的束缚依旧存在与多数企业中。很多企业在看到竞争企业在销售某种产品的收益颇丰是,为了不冒风险,也紧跟其后的销售,殊不知竞争企业在该市场上一大打出知名度,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进入这样的市场反而很困难。若是企业在这个市场上对齐产品进行一些差异化,那么,企业在这个是缠上的盈利会大大的提高。
4、信息宣传不到位导致差异化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实施差异化就意味着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进,但如产品的改进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那么这样的差异化无疑是失败的。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全面的了解每一种品牌的产品,即便是对品牌较为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只能在其知晓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对于其所知晓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后,会跳出其中一部分进行认真的选择,最终又会在他们中选出两三个进行最后的抉择,之制作出购买决策。在这逐步的筛选过程中,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要进一步收集有关产品的更为详尽的资料和信息8。如果产品在挑选的过程中就被淘汰,那说明了这种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因此,企业应该在产品推出时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
四、企业运用差异化战略的建议
以下是企业运用差异化战略的建议和意见:
1、了解市场,清楚市场细分的可能性。如今的市场已从最初的产品市场转变为消费者市场,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了,而是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是消费者来主导生产者,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是什么,生产者就按照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生产什么。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无法决定消费者的感知,但他们却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感知,运用差异化战略去填补市场的空隙。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9。企业在仔细分析市场会发现,市场的需求差异可以把市场不断的细分,这样就可以在现有的资源上,把握好细分市场,不必去和 89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柴璐,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危机分析和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
浅析差异化战略
已在现有的品牌形象的竞争者去争已有的市场份额,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
2、把握实行差异化战略的时机性。每一个企业在将产品推向市场时都应该把握好时机,这样才能使差异化战略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新兴的行业中,第一个行动能是公司设立重要的技术准则、战略性预先价值资产以及形成客户转换成本10。那些先行动的企业在市场上就给消费者一种比较先入为主的感觉。因此,企业在进行差异化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把握时机。
3、及时跟进差异化信息,切忌造成信息丢失。品牌差异化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如果没有信息的传达,那么消费者就无法对此品牌产生依赖。因此,在进行品牌差异化的同时,要对市场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广告,以达到该品牌深入人心的效果。一旦差异化信息缺陷,那么该产品就成了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空壳。所以,在进行差异化时务必要保证信息的全面性,这样才能在细分市场上更好的定位,赢得更多的顾客。
4、品牌差异化的实施要理性。不是没一个企业都适合走差异化道路的,因此企业在是否要进行差异化,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要因为产品差异化而是现有的市场份额萎缩,甚至是失去市场,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五、结论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同时也蕴藏着很多商机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审时度势,把握好商机,运用正确的企业管理战略,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让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环境如此复杂的市场中游刃有余,迎风而上,深入消费者的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张兵武,品牌营销大未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浅析差异化战略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孙祥文,《差异化战略在商战中的应用》,北方经贸,2008年第12期
3、秦晓丽,《浅析企业产品差异化战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月第1期 总第179期
4、雷银生等,《企业战略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5、张明,《企业竞争中的差异化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1日
6、赵文力,《谈谈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6期
7、胡曼,《中国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现状与建议策略》,北方经济,2007年第5期
8、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9、柴璐,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危机分析和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
首先,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当中的分布不均匀,人们所获得的信息也有差异,信息的差异性使得人们对于信息需求不一样,导致公共管理出现目标的异化。其次,在公共管理当中由于人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不一致,人们的社会使命出现严重的差异,责任履行者缺乏,公共管理者将责任推卸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于责任的追究难度非常有难度,在生产业当中,人员分工和职能面临巨大挑战,这使得社会杂乱无章,导致公共管理出现目标异化。
2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表现分析
2.1 公共管理目标被改变
公共管理目标体制能够领导社会人员履行自己的责任,规范市场,维持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稳步前进,对于社会公共管理的目标来说是实践的理论性基础。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当中某些制度比较僵化,公共管理对于不良行为处置的方式比较单一,有关社会公共管理体制没有被合理运用,久而久之,公共管理目标就被简单化。要求过高,单单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的体制反而会与公共管理目标相违背,在对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管理时,忽视了公共管理目标的本质要求。比如在管理市场经营活动时,由于商家没有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市场管理人员除了让经营商罚款外,还取缔了他在该处进行商品贸易的权力。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人员没有认清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反而将公共管理的目标性异化了,他认为罚款是解决这件事的主要方法,殊不知在这件事中,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市场经营人员的环保意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对市场的营业活动以及经营商家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所以需要灵活运用公共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目标完善化。
2.2 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
公共管理目标出现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公共成员行为的偏差、计划执行时的偏差、经营活动的偏移。由于社会成员思想上的偏差,会逐渐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他们是公共管理当中的主要参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会对公共管理造成影响,思想以及行为上的差距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观念、社会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管理的目标。计划是公共事业行使的战略性目标。由于计划来源的不同,执行者的不同以及标准的不同,这些都会对公共管理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事务就是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所以企业的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目前由于企业在节制用水,环保等事务上没有处理好,企业的目标又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也会使公共管理的目标异化。
3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规避
3.1 增强公共管理当中的监管力度,有效避免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现象
政府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监控手段,对公共管理当中违背目标的行为进行严格管制,必要时可以采取处罚措施。还要扩大监控的渠道,尤其要扩大信息传播的途径,对公共管理当中的绩效需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对于监管当中突出性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解决。还要强化公共管理当中的激励约束机制,让社会人员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公共管理目标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不仅能够加大使命感,还可以增加人们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只有团结,才能制胜。
3.2 提升公共管理中目标的相容性,避免目标异化现象的出现
让每一个社会的参与者都成为社会的决策者,将自己的爱好以及目标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对应起来,将社会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有效融入社会公共管理的事业当中。对于自己的责任以及义务要合理对待,不可以推卸社会责任,因为公共管理目标的实现主体是社会人员,所以需要扩大沟通以及信息化的途径,为了公共管理的目标而奋斗。
3.3 提升社会人员对于理论化的理解程度
公共管理者背负着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于执行者来说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目标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公正意识。当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时,要注意顾全大局,可以主动地为了公共社会管理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利益的相同性能够降低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程度。
3.4 公共管理目标制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公共管理目标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标体制制定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应该要在符合公共社会对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高,同时还要注意目标是不是和市场以及企业违背,如果是,就要做出调整。
4 规避公共管理目标异化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是社会全体成员的理想,只有将目标异化进行规避,才能快速发展社会,赶超其他国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我国企业、市场以及金融性产业,因为这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目标在大致上是一样的,所以规避目标异化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公共管理目标依托于理论体系,对于在公共管理目的异化上所出现的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员以及政府关注,只有将目标异化现象减轻,才能让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升公共管理当中目的的互容性,增强全体人员对目标异化的认识,完善公共管理目标以及增强监管力度都是规避公共管理目的异化的主要措施。只有合理协调好公共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应对,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视,才可以渐渐消除公共管理当中目标异化问题,只有解决好公共管理上出现的目标异化问题,才能够让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尚平,张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省绵阳、阿坝和遂宁的调研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英]戴维·米勒(David Miller),[英]韦农·波格丹诺(Vernon Bogdanor),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企业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的动机源于缓解市场上激烈的价格竞争和追求最大利润的需要,并且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市场势力也越大,文章基于该视角对产品差异化重要的两种形式:横向差异化与纵向差异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尤其对现实经济与“产品质量最大差异化”原则相矛盾这一现象进行阐述。最后指出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品横向差异化;产品纵向差异化;市场势力;研究综述
一、 引言
产品差异化问题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形成市场力量和取得非价格競争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形成细分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集中优势资源,获取最大利润。有关产品差异化的研究最初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垄断竞争的讨论,之后随着博弈理论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产品差异化理论逐步发展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提供同类的产品和品牌不能完全替代。构成产品差别化的因素很多,很多学者都认为产品差异化源于产品相关“特征”的改变。这些特征包括物理差异、心理差异、服务差异、空间差异。物理差异是指企业的产品在设计、质量、结构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心理差异是指企业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而造成消费者主观上认识的差异;服务差异是指企业在售前和售后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差异;生产或销售产品的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导致了产品空间差异。除了上述因素以外,产品差异化还源于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不同,无论同类产品之间是否存在客观差异,只要消费者认为产品不同,那么该类产品就存在差异。可以发现下文关于产品差异化的研究都围绕产品差别化的构成因素而展开,得到了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势力越大的结论。
产品差异的划分方式很多,比较重要的划分方式是按照产品差异化的方向来划分,可分为横向产品差异化和纵向产品差异化。企业无论是采用纵向差异化策略还是横向差异化策略,企业愿意遵循最大差异化原则。企业这一行为不仅降低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强度,而且产品差异化使企业具有了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定价能力,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大,所具有的特性越难以替代和模仿,企业的市场势力越强。绝大多数文献都力证了这一观点。
二、 横向产品差异化
横向差异化是指在同类产品中,一部分消费者偏好某种特征的产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偏好另外某种特征的产品。横向差异化学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不同市场条件下,企业最优产品选择问题,很多文献证明企业选择产品最大差异化。
横向差异的思想最早来源于豪特林(1929)的线性城市模型。但是他指出在线性运输成本条件下两企业都会尽量定位于市场的中心处,得到出现最小的产品差异化的结论。Hotelling模型企业产品差异最小化的结论受到了学界的质疑,很多学者通过修改模型假定条件从空间选址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他学者则从消费者、产品特征维度的角度对产品横向差异化进行研究,并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如表1所示。
三、 纵向差异化
1. 纵向差异化基本理论研究。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偏好某种特征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差异化称为纵向差异化。纵向差异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产品质量展开。多数文献得出了企业选择最大差异化的产品质量。Mussa和Rosen(1978) 最早提出产品质量差异化模型。在该模型中他们假设信息完全的市场上有高低两种质量的同类产品,消费者偏好高质量并且具有单位需求,一个类型为θ的消费者购买质量为s,价格为p的效用为u(θ,s.p)=θs-p。在双寡头情形下,企业产品质量决策的纵向差异化最大。后续的相关研究多以此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如表2所示。
上述文献均是在如下假定进行的研究并得到高质量产品具有市场优势, 获得更多利润的结论。这些假定包括提高质量的成本为零、信息完全、市场完全覆盖、差异化的产品不存在网络外部性。事实上,以上假定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市场情况,与以上假设相反的情况更符合现实经济。因此为了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众多学者针对假设条件,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同样得出与主流文献相似的结论。如表3所示。
2. 纵向差异化理论的发展。服务差异是纵向差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难以只通过有形产品获得战略性竞争优势,企业意识到可以通过增加不同的服务来获取成长与利润的机遇,许多企业如IBM、通用电气已经开始由制造型企业转向服务及与顾客为中心,作为差别化和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式。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服务差异化”。显然有关服务差异化的研究最早是从制造业开始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则提出了“服务差异型产品”、“服务差异型制造业”等概念。
无论是“服务差异型产品”还是“服务差异型制造业”涉及到的“服务”指的是“客户服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客户服务依托于服务存在,并且可以为制造品增加附加价值,提高顾客的购买意愿,促使制造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而“服务”与“客户服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服务”是顾客估价和购买的无形产品提供物,即服务企业的核心产品是则是“服务”。“服务”产品同样也可以包括客户服务,如银行的24小时客服电话、美发店的预约热线等。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我国学者的研究本质仍是从新的角度围绕制造业产品如何实现差异化而展开,企业通过投资服务以及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作为差别化和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式。该研究拓展了产品纵向差异化的内容。
3. 对实践违背“产品质量最大差异化原则”的阐述。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企业的产品质量同质或者呈现较小差异化。这一事实与主流理论相矛盾,很多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对现实经济很有指导意义。张福利与施建军(2010)从产品纵向差异的角度出发,假定双寡头垄断市场中高质量企业在生产方面依赖于低质量企业,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行为来看,两个企业存在低质量优势。刁新军等人(2011)研究了不完全覆盖市场中,具有不对称网络外部性的纵向差异化产品进行价格竞争或数量竞争的情形,他们认为当低质量产品具有较大网络外部性,低质量产品也可以获得较大的市场利润。Boccard与Wauthy(2010)建立生产能力约束下的双寡头纵向差异化模型,讨论了企业依次进行选择质量、生产能力与价格博弈竞争的情形,他们认为生产能力约束弱化了企业进行产品质量差异化的动机,当出现生产能力约束时,产品质量差异化会使企业的利润降低,企业产品质量存在较小的差异化。
从上述文献不难看出,企业选择产品质量最小差异化的行为并没有违背最大差異化原则,恰恰是从新的角度证明了高质量产品具有市场优势这一观点。由于企业间生产的相互依赖性、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生产能力约束的影响,企业不使用质量差异化策略同样可以降低价格竞争强度,获取较高利润,这些因素弱化了企业采用质量差异化策略的动机。或者说如果没有上述因素的影响,企业将采用最大质量差异化利润,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四、 研究结论与启示
基于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势力越大视角,产品差异化的文献研究很多,并且基于该视角的理论研究对知识经济、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对产品差异化的影响做出阐述,日益地全面、具体贴近现实,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学者在差异化模型中主要考虑固定成本,对于边际成本不为零的情况,研究文献不是很多,且大多数是阶段性的静态博弈;第二,现有文献主要对制造业的产品差异化进行研究,而对纯粹的服务企业的“服务”差异化的研究较少,只能将有形产品差异化理论模糊而近似的对服务企业进行差异化分析。这将是产品差异化以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Hotelling H,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Economic Journal,1929,39(153):41-57.
[2] Mussa, M., Rosen, S.Monopoly and product qu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8,(18):301-317.
[3] 张福利,施建军.垄断市场中双寡头企业的市场行为研究——从产品纵向差异的角度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7):93-99.
[4] 刁新军,杨德礼,佟斌.具有不对称网络外部性和纵向差异化的产品竞争策略[J].运筹与管理,2011,20(3):23-29.
[5] N.Boccard X.Y.Wauthy.Relaxing Bertrand Competition: Capacity Commitment Beats Quality Di?erentiation Equilibrium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in a Ber- trand model with capacity precommi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0,(28):288-29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辽宁制造业的研发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项目号:L12DJY0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双边集体声誉约束下的认证产业绩效提升机制研究”(项目号:71373033)。
作者简介:陈艳莹(1974-),女,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郭富红(1980-),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大连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异化理论论文】推荐阅读:
差异化战略12-11
人员差异化战略案例07-25
论企业差异化营销战略07-05
产品差异化调研报告07-16
差异化教学和分层教学11-09
差异化战略案例(海底捞)12-29
现代服务业差异化发展07-28
基于差异化定价的快递包装纸箱回收策略研究06-13
货币理论论文11-14
外语理论教学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