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营销渠道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0年2月下旬,由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牵头发起,安徽丰乐种业、山东金海种业、河北粟神种业和山西瑞德丰种业四家种业企业组成的“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推广共同体,在安徽合肥正式成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种业营销渠道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业营销渠道论文 篇1:

种企发展要先强后大,“软”“硬”兼施

以优胜劣汰为法则的种业市场,12年时间异军突起了一家民族种业企业——吉林省平安种业。2013年,平安种业成为注册资金亿元的种业企业,全国种业企业排名为第28位。回顾12年公司发展的历程,总裁王琳说:“种业企业要先自立、再做强,然后联合,这样才能发展壮大。一个种业企业想谋求发展,首先得做强,不做强也不可能做大。有了好产品,加上多种营销手段和先进的服务理念,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更好的推广效益。”

“科研是一个种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这句话多次出自王琳口中。王琳认为,一个企业的壮大,要从“软”、“硬”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公司在甘肃、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建立了8万亩制种基地,在吉林榆树、辽宁彰武和内蒙古通辽建有配套完善的种子加工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完善的硬件设施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硬件靠资金就可以解决,而软件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难点所在,体现在科研力量、营销模式、售后服务等环节。”王琳说。

王琳认为,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种业科技的发展,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队伍,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2002年,公司成立了吉林省第一家民营农科院即吉林省平安农业科学院,下设玉米、大豆、水稻、高粱、蓖麻、杂粮、园艺等学科。多年来,平安种业建立了吉林榆树、辽宁沈阳、内蒙古通辽、海南三亚4大育种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2个网络化品种测试站。如今,公司科研力量日趋壮大,科研人员达到60多人,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仅科研经费一项的投入,就占到公司每年利润的近一半,这也是平安种业在种业市场立足的最突出优势。”王琳说。同时,公司吸收了一批从国外“取经”归来的科研人员,并且在欧洲建立了一个育种工作站,国外优秀的育种资源和理念可以及时应用到国内育种工作中,实现了与国际育种新趋势的“无缝对接”。目前,平安种业年测试能力达10万个玉米新组合,玉米每年授粉量在30万份以上,育种筛选能力和育种强度逐年增大。

在营销模式方面,平安采取直销模式、渠道模式和网络销售三种模式并举的灵活营销手段。在传统的营销手段上,公司在吉林省当地设立了12个直销大厅,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黄淮海设有销售区,有销售代理商1700余家。王琳说:“电子商务销售已开始进入农村千家万户,建立或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络营销渠道,可以利用网银订购、物流配送实现资金流和商品流的节约与便利,配合个性化服务实现产品的超值化体验。”

也正是由于十余年来坚持不懈地投入和研发,平安种业已形成了玉米靶基因系统工程育种、水稻粳稻二系三系杂交育种、蓖麻矮化和不育化育种三大优势学科,经营和自主研发的农作物品种涵盖玉米、水稻、高粱、蓖麻和杂粮五大系列5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已经超过4亿元,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农作物种子公司。

王琳说,国内种业经营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低价销售死路一条。种业要发展前进,品种的价值必须不断地提高,即种子的销售价格要高,要合理。种业只有不断提高种子质量和技术服务,才能高价销售,实现品种的价值。为此,平安种业将大力推进玉米商业化育种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平安种业科研学科体系建设,建立平安种业科研产品的市场提升及审认定管理机构,强化公司科研产品的管理。逐步实现公司科技信息化管理、营销全程信息化管理,与时俱进,以高质、高效,好品牌、好服务自立、自强,联合壮大。?笏

作者:李锐

种业营销渠道论文 篇2:

“烟农1212”小麦推广共同体成立

2020年2月下旬,由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牵头发起,安徽丰乐种业、山东金海种业、河北粟神种业和山西瑞德丰种业四家种业企业组成的“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推广共同体,在安徽合肥正式成立。共同体将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技术服务支撑、维权打假、渠道管护和全产业链培育等方面共同发力,开创“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产销融合”品种推广共同体新模式,促进刷新两个全国纪录的“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快速、大面积推广。

“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推广共同体确定了山东烟台市农科院为共同体发起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共同体成员单位就生产情况共享、市场销售调剂、市场秩序维护、销售价格协商和统一包装设计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签署了《共同体合作备忘录》。“烟农1212”小麦育种人、煙台市农科院副院长姜鸿明研究员介绍了测产及审定情况:“烟农1212”在2015年至2019年6次实打验收测产都超过800千克,打破全国小麦高产纪录并已通过山东和河北省审定,即将通过黄淮北片和黄淮南片国家审定,成为双国审品种。共同体成员单位交流了各自区域原种繁育、营销渠道、维权打假等成功经验并提出了每年推广4 000万亩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农民日报》)

种业营销渠道论文 篇3:

建立蔬菜种业的现代企业

我国种业的重要性以及振兴种业的紧迫性已经得到上至中央政府下到普通百姓的高度认知。振兴我国蔬菜民族种业应与社会事业单位和蔬菜科研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优惠配套的政策,将我国各级科研单位的蔬菜育种人才及资源开笼放虎,真正改变目前“产、学、研”相结合的松散组织形式,重组并建立一批符合国情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的蔬菜种业现代企业。

蔬菜种业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

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值逾740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以上,仅次于粮食作物。蔬菜产业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57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3.8%,现金收入在种植业中排第一。我国从事蔬菜生产的约9000万人,从事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蔬菜采后服务的约8000万人,是全国单一产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每667平方米种子成本占产值的2%~3%即平均40元估算,我国蔬菜种业产值近12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平均为6%,若按此计算,我国蔬菜种业产值可达360亿元人民币,其上升空间巨大。蔬菜种业是最早开放的种业市场,同时是目前利润率最大的种业产业,我国已成为国际种苗公司竞争的舞台,对民族种业冲击最大,因而提高民族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势在必行。

蔬菜种业与大田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相比,除具有种子行业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其特殊性。

① 蔬菜涉及的作物种类多,尽管有几大主要蔬菜作物,但小作物也常有大作为。

② 蔬菜栽培茬口与栽培形式多样,各地气候及消费习惯不同,决定了蔬菜品种极其繁多。

③ 蔬菜品种选育目标多样,产量绝非唯一或主要指标,要求育种者经验丰富。

④ 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快,市场变化无常,营销机制要求十分灵活。

⑤ 蔬菜种业的利润率高,但大部分单一蔬菜作物的种子产业规模有限。

⑥ 蔬菜种业仿育盗育品种现象普遍,假冒风险相对较小,知识产权保护难。

⑦ 蔬菜品种前期示范孵化工作量大,品种真正价值较难准确判断。

种类多、单一产品规模小、局限性强、变化快等蔬菜种业具有的基本特征,要求蔬菜种业公司不仅要有针对不同类型品种的研发团队与营销队伍,而且要求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蔬菜种子适合中小公司经营,从跨国公司经营蔬菜种业的经验来看,完全以资本的形式购买蔬菜研发公司往往是不成功的或者是达不到资本预期的。瑞士先正达公司与美国圣尼斯公司于20世纪末在韩国曾大量收购蔬菜研发公司,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欧洲以家族企业成长的蔬菜公司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尽管目前也出现了以蔬菜为主体的欧洲种子公司并入跨国公司的案例,但如果仍以大田作物的营销方式来管理蔬菜种业公司,将会重蹈覆辙。

综上分析,第一,完全靠资本运作组建的庞大经营团队可能不会成就一个成功的蔬菜种业公司,即使是跨国公司依然需要将蔬菜种业以单一蔬菜作物或作物种类为单元,构建一个由育种家为核心,紧密联系市场,快速反应的研发、生产、营销队伍。第二,蔬菜种业公司以收买品种权方式经营蔬菜种业难以为继,相反,在大田作物种业中可能会成功取得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但长久发展也是难以支撑的。第三,育种家在蔬菜种业中的作用要高于在大田作物种业中的作用,即使在跨国公司采用流程式方式育种,但育种家的作用以及育种材料的累积效应要大大高于资本、市场营销的重要性。蔬菜种业企业保持稳定的一流育种家队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创新要素。

目前我国蔬菜种业研发主体面临的困境

中国种业界所谓的“大企业”其实都没有在市场上确立真正的领导地位。值得深思的是,在现有的种业五十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蔬菜种业企业,蔬菜种子的销售只占很少的份额。这说明蔬菜种业不仅不适合资本重组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说明中国种业“大企业”还未掌握科技含量相对较高、变化相对较快、规模相对较小的蔬菜种业的管理规律。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调查,目前全国450多家科研院所创办了3000多家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培育出88%的商业品种。而美国95%的品种出自种子企业,企业工厂化育种大大提高了育种水平和效率。我国中央、省、地区(市)各级农科院的蔬菜研究所或园艺研究所60%~80%的科研以育种为主,并成立了研究院所所属的全民所有制或股份制蔬菜种子企业,开展良种开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些企业曾经成为农业科研系统产业开发的学习榜样,但经过改组后股份公司的产业规模不仅未做大,甚至曾经出现过产业规模急剧下滑的局面。

从国内现有蔬菜主栽品种的调查情况来看,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主体。一是来源于中央、省、地区(市)各级农科院的蔬菜研究所或园艺研究所(包括部分大学育种单位),大体占品种来源的70%~80%,但大部分品种的种子并不完全由育种单位生产经销,其中热销品种的种子60%以上由民营种子公司生产与营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蔬菜良种的原始研发主体还得依靠各级农业科研院所或院校。目前我国蔬菜种业销售额排名前列的国内企业,尽管与国外企业的规模有一定差距,但科研院所企业依然在我国蔬菜种业的种子量及市场占有率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来源于已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蔬菜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与原有的研发单位或掌握育种和营销核心的单位有着或多或少的历史渊源。他们多数通过原有的产品或者营销渠道完成原始积累,近些年逐步开始选育新品种,大约占蔬菜新品种的10%~15%。这些企业在育种材料、育种家人才与素质、育种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尽管会在个别作物或品种类型上出现某些突破性的进展甚至垄断部分市场,但从整体上来看,如让其自由发展,则很难在今后一二十年内成为蔬菜品种研发的主力军。三是来源于国外公司,其种子量不超过主要蔬菜种类种子总量的10%,但利润相对较高。毋庸讳言,我国一些蔬菜种类的种子市场已经被国外公司所垄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类作物,如春夏大白菜、春白萝卜、耐贮运番茄、樱桃番茄、彩椒及方形甜椒、水果黄瓜、长季节茄子、冬温室西葫芦、胡萝卜、洋葱等,这些品种大体上在我国蔬菜育种中长期未得到重视,由于市场变化其消费量增加,而导致种子缺乏。而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国内尚无合适的品种来应对国外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现有的育种创新科研体系尚未对此拿出一个可以抗衡的有效办法,这就是现有科研体制所具有的局限性。国外公司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高科技、严格的管理体系、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而且正逐步实现人才与育种材料的本地化、经销方式的中国化。全球前十位的蔬菜种苗公司均制定了抢占中国市场的长期投资计划,我国蔬菜种子市场已面临多国种业企业的分割,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民族种业将受到致命打击。

各级农科院所蔬菜育种单位(包括其下属全民所有制或股份制公司)在目前体制下究竟存在哪些困惑,处于何种困境呢?

按照农业科研院所公益性的要求,其成果应无偿提供给社会,且应及时透明地对外公开。而我国一些率先改革的科研院所已经将其下属的企业转化为市场主体,面临的是市场行为的排他性和利益最大化,与公益性要求严重对立。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决定了科研院所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民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科研院所的品种或品种权,出现所谓品种权“天价”转让的新闻,似乎找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实际上是在削减目前企业开展原始创新的决心、时机与投入。

尽管科研院所企业在运行机制上做过各种尝试与改进,但其管理人员的主体与身份依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现有事业单位的人事行政管理机制不适合企业发展,如定编定岗限制了人员流动,以论文、成果为主的人员考核晋升制度背离了企业的宗旨等。同时,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无法保证企业商业秘密及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因其产权的所有者权益不清。

目前开展的科研单位财政预算“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已经开始将科研院所企业种子营销创收及无形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管理,不仅有可能减少科研单位财政预算以及育种研发人员的收入,从而挫伤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企业持续发展与投入计划也将受到限制,甚至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将受到威胁。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公益性定位与改革箭在弦上。尽管公益性改革可分为三大类,其性质各有不同,但农业科研院所中可以作为物化产品并转化为利润的成果以及能真正盈利的研究所并不多。“一刀切”将农业科研院所定位为一类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已经在某些省市实行,其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定位为一类公益性的农业科研院所的企业严重萎缩,其科研干部依然从事育种研究,但成果并未很好地转化,蔬菜科研院所对外影响力在降低,最终科研院所企业必然走向衰败,结果是创新要素的严重损失与“国有资产”的彻底流失,这也正是国外种业公司网罗人才的最好时机,已经在多个省市蔬菜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中上演。

以企业为研发的主体,将创新要素汇聚整合到企业已经是整个社会对种业创新主体的基本共识,如何实现创新要素的重组,特别是怎样认识和尊重蔬菜种业的特殊性,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思想误区,打破思想禁锢,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作者:谢振

上一篇:广告公司实习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实习报告实习内容(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