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行政管理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文医学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文课程的教学则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就如何强化《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改革行政管理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改革行政管理学论文 篇1:

对PBL教学法与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 要:现代社会重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对行政管理学教学进行改革。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到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PBL教学法;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

PBL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将PBL教学法运用到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内容设置成一个个问题或者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构建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将教师提出的问题成功解决,从而掌握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通过PBL教学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的改革

(1)在PBL教学法中,以教学过程的原动力为问题,教师通过提出有真实情景的问题,让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主掌握蕴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和学习。在PBL教学法中,问题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起点。(2)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性地参与主动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学生自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最终掌握知识。(3)在PBL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达到学习目的。在PBL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主要扮演引导的作用,负责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不能直接回答的,而是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很多个小问题,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最终解决大问题,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4)在PBL教学法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由多名学生和一名教师组成小组,小组通过讨论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一个人的思考很难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不断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从而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探讨行政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从而培养出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性非常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面对行政管理学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恐惧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在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具体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涨的学习兴趣下,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问题教学法能够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一些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很容易走神,行政管理学的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参与,对学习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学生掌握的只是死知识,并不能提高对行政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效果不理想,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不利的。通过PBL教学法,教师通过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探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问题教学法,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行政管理学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生动有趣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具体问题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还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个个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此外,教师给出背景材料和问题之后,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在课后查阅知识,并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总结能力和归纳能力也在提高。

三、基于PBL教学法对行政管理学进行改革的措施

(一)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

PBL教学法立足于问题,首先通过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促进行政管理学知识的运用。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教师将复杂的行政管理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到问题情境中,不但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还能有效地与课本中的知识联系,完成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行政管理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设置合理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出发,特别是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行政管理的技能和基础理论,需要创设具体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解析与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情境,降低学生对情境的陌生感。在运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收集背景资料,并编写一定的场景,编写的场景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中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开展PBL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情境中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是要参与其中的,包括资料的收集、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收集行政管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其中。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导论性质的学科,往往应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介绍行政管理的理论,在行政管理学教材中,很多章节又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例如,行政伦理学和人事行政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学生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收集、查阅资料。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例如在成立小组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学生应该包括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应该是互补的。

(三)加强学习资源的建设

PBL教学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更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为了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就必须增加一些硬件教学条件。首先,学校应该建设一个专门的PBL教室,在PBL教室进行专业的PBL教学,添置一些必要的教学器材。此外,为了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文献,学校应该不断扩大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可以在PBL教室安装电脑,并配置网络,让学生方便参阅资料。此外,在PBL教学中,经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是10名左右的学生配置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扩大学校教师的数量,如果仅仅只有一名教师,很难对一个班或者几个班的多个小组同时进行指导。在很多高校,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足,经常采取上大课的方式,往往一百多个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PBL教学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资源的配置。

PBL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将PBL教学法运用到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PBL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芡,汤质如,颜理伦.PBL教学法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3).

[2]李月灵,刘宽浩,王丽华.基于“B-PBL”教学法的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4,(16).

[3]宋彧,李巍巍,杨宏慧.基于PBL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2,(6).

[4]胡梦红,刘其根.PBL教学法在生态类课程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

[5]郭德兵.PBL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6]潘冬南.PBL教学法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

作者:倪晓箐

教学改革行政管理学论文 篇2:

《行政管理学》课程在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培养中的功能及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人文医学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文课程的教学则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就如何强化《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案例教学 医学生人文素质 教学改革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其培育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素质中又以人文素质为重点。医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专门性学科,对人文素质要求更高。医学生人文素质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疾病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怀。笔者在长期的医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中,纵观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医学教育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轻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知识密度大,操作能力高的学科,要求医学生在学期间掌握与运用的技能非常多。基于这一现实,医学院校与医学生往往过于强调医学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教育与自我强化,因此也造成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难以满足现代医疗服务内容、效果与服务意识的需求。在笔者的日常工作中,发现许多医学生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课程学习,轻视人文课程;文化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必要的团队精神、利他意识等现象。

(二)医学教育方式落后,教育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这更强调了人的需求,相应的要求医学教育模式也应适时进行调整。但在现实中,笔者发现我们的医学教育方式却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仍沿袭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缺乏互动式、引导式、启发式的教育新模式,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效果不明显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如美国、德国的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20%~25%;英国比较低,仍占10%~l5%。这突出反映了我们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在量上过少,更有甚者,一些院校为强化专业课程,而将人文课程进行压缩,减少课时,甚至对人文课程必要的实验、实践活动等进行限制,影响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功能探析

(一)对树立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具有强化功能

医学行业作为特殊的职业,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这些应包括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须促进、保护和强化上述医学职业的各个基本要素,从而能保证病人、专业和全社会的利益等。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一些公共卫生与健康的案例,如SARS事件中,公共卫生守护人钟南天教授以超强的自我牺牲精神,科学而严谨的研究态度,从事医学研究,有效处置了非典型性肺炎的蔓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与教育,可使医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与价值信仰追求,培育良好的服务意识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

(二)对培育医学生基本沟通技能具有强化功能

沟通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医患关系的处理上,尤为重要。据有调查表明,医患矛盾70%是由双方沟通不畅或信息传递不全造成的,这也对我们医学生沟通技能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教学中,追求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剖析式教学、行为扮演式教学等多形式,帮助广大医学生学习领悟基本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尤其是课程运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医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进行实境演练,从而培养医学生紧急事件处置及与陌生人沟通的技巧与能力。

(三)对医学生掌握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知识具有强化功能

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知识是一名医学生应掌握与了解的基本知识,也是将来做一名好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庞大,知识体系丰富,其中公共卫生与群体健康即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可将人文教育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对健康与卫生系统知识的感知与理解。而且本课程作为综合性交叉学科,教学中还穿插多学科知识,以使医学生能有效学习到哲学、伦理、法律、卫生法规等理论知识,从而强化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知识的学习,树立良好的人文素质。

三、强化《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认真开展教学课程设计,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意识

意识影响行动。人文素质意识的培养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首要因素。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应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目的与价值,《行政管理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前,应认真开展教学课程的设计,特别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意识的培育。一是依据医学这一特性开展课程设计。围绕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专门性的案例分析与讲解,帮助医学生树立良好人文素质意识,同时培育良好的职业操守与医疗实践行为,并正确认识当前公共卫生知识与卫生政策体系。二是依据医学生生活实际来开展课程设计。医学生相对其他文科类学生,具有生活与思想的局限性,本课程应结合医学生生活实际,定位于选修课的特性来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设计。如案例教学中,通过介绍知名的医学大家先进事迹案例或生活中可见可闻的卫生行政部门处置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经过,使医学生们有效了解医学前辈及行政部门运行流程,从而培育出良好的人文素质。

(二)大力活跃教学组织,营造思辨、参与、团队精神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人的发展。大多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培育充满着渴求,都以追求未来的“好医生”为目标,但又常常为如何提升自我人文修养而困惑。据此,笔者也认为,教育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影响重大。为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活跃教学组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医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提升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好课堂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作用,活跃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教育宗旨。笔者曾大力组织开展了无领导小组活动与角色扮演活动,如曾模拟某酒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请多位同学上台扮演政府官员的多个角色,采用会议形式讨论如何处置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教师则发挥着组织与协调作用,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引导。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使同学们学习、掌握了人际沟通交流与讨论及问题处置的方法、策略,也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因此,笔者认为,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还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如引导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以灵活的方式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

医学教育的核心是为患者治病,是培养医学的实践者。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现代医学模式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因此,《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课程应与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医学专业的特点,符合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性。为此,笔者曾对本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作为教学的“两条腿”,增大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发散式思维与集中式思维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这些方式使医学生们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中获得了良好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课程,仍可沿着如通过“以问题为基础”、“情境教学”等新方式进行授课,坚持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方法运用为中心,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各种思想、观念、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汇合,进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达到人文教育“移情作用”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梁金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3).

[2] 金仕琼.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2012(12).

[3] 钟曼丽.《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陈会方 莫书武

教学改革行政管理学论文 篇3:

谈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

摘 要: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应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定位和教学改革取向,通过教学理念的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学习与考核方法改革与完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学实效,更好地培养实践型公共管理人才。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取向;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如何在准确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质,创新管理学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成效,着力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和培养高水平公共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已成为一个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与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和明确公共管理类管理学教学改革取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创新路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市场上流通和课堂上所使用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绝大多数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中的案例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教学改革成果大都局限于工商管理领域,对公共管理领域涉及得很少,教师授课时举例论证通常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其他资料。尽管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各种版本《管理学原理》陆续上市,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管理学基础》和《现代管理学原理》等,但总的来看,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水平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依然十分缺乏。现有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涉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多,论及我国管理历史与现实的少;对经济事务管理着墨多,而对社会公共事务涉及的少;教材内容时常滞后于社会现实而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浓厚,容易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应有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此外,与课程教学配套的案例库、习题库和资料库等支撑条件都有待更新与加强。

2.学生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管理学原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且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这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教师授课时更多地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管理理论去分析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授课主要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处于中心位置的教师作为“演讲者”占据课堂时间多,学生通常难以参与其中,大都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中,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相对落后教学手段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理论授课时数多而实践教学时数少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管理学课程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科学的考核评价是保障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成绩和课堂出勤率组成,所占比重大都低于30%。而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試成绩主要采用标准化试卷以闭卷方式进行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忽视学生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容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和学习者“高分低能”,既难以准确、全面和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探寻新型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改革的基本取向

1.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定位

“管理学原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它具有显著的基础性、辐射性和拓展性等特点,它是学习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石,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由于该课程教学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对于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较高,这是因为管理学中所反映的管理活动具有高度的“环境依赖”特征(权变理论),没有所谓的“精确解”,而只能提供或然的或不明确的解答,对此很多学生觉得管理学难以捉 摸[1]。因此,进一步明确管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定位,需要强化对该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梳理和调整,大力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努力体现深入浅出的特点,使学生既打牢学习其他课程的坚实基础,又形成对管理学的浓厚学习兴趣。

2.努力体现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

我国大陆地区对管理学原理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而作为正式课程讲授则始于1985年。当时把企业管理分为管理原理和企业管理两部分,1987年起正式将管理学原理独立出来,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深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直接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它所掩盖。经济事务管理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别,“管理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努力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既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与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十分紧密。管理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广泛,教学中要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综合并做到融会贯通。管理学原理的讲授和学习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不断凸显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和艺术性等特性。在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同时将它贯穿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之中,做到“在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以促进“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达成。

三、改革的路径

1.教学理念的调整与更新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实践性和艺术性是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突出特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学理念,从单向度传播转向双向度交流式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式教学转变为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并重式教学。应抛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组织运行”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以所在学校学生团体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为切入点去构思和设计新的组织运行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体现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

不同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教学理念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和“重科学、轻技术”的做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逐渐弱化的动手能力更应得到重视。当前公共管理类的教学改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管理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无疑也要力争体现这种教学理念,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1)加强教材建设

“管理学原理”作为所有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和基础课,需要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管理方法。但是该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要建设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社会问题分析、公共资源管理和公共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教学案例与阅读资料的选取和设计上更应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放在公共管理的视野中去思考和探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管理理论章节中,韦伯的组织行政理论可以适当丰富,并结合我国行政改革做进一步的分析;在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章节中,可以选取省管县体制改革和撤乡并镇改革等指导学生做拓展阅读,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还要建立与课程教学配套的资料库、习题库和案例库,努力满足教学需要。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涌现以及新的公共政策的出台,要求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要不断更新与完善,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项目管理和政府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案例和内容。任课教师最好能通过自编讲义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以跟上管理理论快速发展的步伐。此外,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阅读国内外公共管理类学术期刊,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公共管理的时代脉搏,以增强其学习管理学的动力,逐步形成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习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3)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优选教学内容

根据公共管理学学科的特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经过多年实践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突出特点、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四大核心模块教学内容体系:第一模块为管理基本理论,第二模块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模块为管理的基本职能,第四模块是管理方法与管理改进。四大核心模块的教学原则是“加强基础,注重应用,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教学模块中有不少公共管理思想和理论,不仅能指导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而且还能对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可让学生终身受益。例如,在第三模块教学中,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和所在学校在管理方面失败或成功的案例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以管理者身份出现,逐渐熟悉信息获取、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由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大一新生,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异”,否则将南辕北辙。笔者认为,不太适宜采取专题研讨法等对学生要求较高的教学法,比较适宜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启发式教学和参观考察等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穿插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强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助于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举例分析大量古今中外的管理方面的案例,这样做不仅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问”、“思考”和“释疑”,促进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感和代表性,分析过程及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

(2)推广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式教学就是在管理学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或管理)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结合教学内容,参与的学生可以按照各自角色开展具体管理活动和工作,从而把抽象知识形象化[2]。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学习者通过模拟管理实践场景,使其身临其境,以加深印象,有助于学会处理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角色模拟。

(3)运用启发式教学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双向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可采取辩论与讨论的方法。通过讨论与辩论进行思想碰撞,增加教与学之间的积极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也可采用诱导式教学,即让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提示、讲解和总结。

(4)组织参观考察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更多的感性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一些企事业单位,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了解管理是怎样进行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将实践内容正式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到管理的真谛,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

4.学习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完善

(1)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管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应付考试,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后者是授课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和课程特点形成独特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管理学基本理论适合于所有的组织活动,具有许多共性。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带有普遍性的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以获得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图书馆、网络、学习小组和管理现场等渠道,進行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以持续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通过每节课留有5分钟时间,让少数学生对上节课布置的思考分析题进行解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能力。此外,为探寻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系统分析法、图表法、快速阅读法、关键词法和自觉实践法等学习方法。

(2)丰富和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力求准确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切实改变当前单一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除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之外,还要将平时的案例讨论情况、课堂互动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纳入总成绩评定之中。要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期末考试应主要以分析类试题为主,平时作业除了教科书课后的题目,还可以是管理问题评析、案例分析、对管理理论的分析理解等为主的小论文。

参考文献:

[1]尹小勇. 本科类“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陈爽. 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责任编辑:赵 滨〕

作者:何得桂

上一篇:校园学雷锋工作总结下一篇: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