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改革研究论文(共1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自从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便开始兴起了一股转型的热潮,为了适应整体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开始较为看重在实践中教学、培养应用型栋梁方面的成绩,以便我国的本科院校能够在以后更为残酷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最为有利的位置,提升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力。
一、国内外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情况
(一)关于如何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分析。体育课程的构建分为六个板块,包括主线思想、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进行方法以及最终评价。这些个课程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缺一不可,而且以最初的思想和目标为课程构建的地基,必须经过详细的思考后才可以确立。
(二)各个地区转型期间的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追求真理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国内外大多数地区在转型期间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很顺利,普遍存在着转型力量薄弱的现象,根本无法适应转型所需,而且很多地区只是着重于形式应付公事,而且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的改革前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关于院校学分制度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关联的探究。其实追本溯源,如果想要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适当的借鉴我国本专科院校内普遍存在的学分制度,根据其他学科学分制的运行方式,打造出学分制的体育教学以及评价方式。
(四)关于体育选课教学的分析。新一轮的本科院校体育教程改革必须更加看重学生利益,更加人性化重组,最根本的是重视人文精神。关于学生自我爱好、自我个性的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构建出完整的课堂体系前提下,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而且体育和健康是紧密联系的,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重视使用科学的方式去设立目标,而且要最大程度的把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化,将体育与健康更加完整的结合起来,着重打造“健康为先”的体育理念,改革负责人的目光要放的长远一些,看重学生终生体育素养的进步与发展,完善整个课堂教学模式,让体育课程变得更加科学。
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是对本科院校教育方式与高级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新的探究,在展现当今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适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要全面的综合素养,所以必须对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使得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基础上,拥有更为强健的体魄,在精神与身体素质上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很明确的意识到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尽管大多数地区对于改革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是比较微薄的,改革中也出现了很多阻碍,比如成果少、分配不均等问题,但是这些阻碍得到恰当处理后也将会是财富,只有最大程度看到问题、了解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健全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并且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改革影响力。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关于体育公共课的供需矛盾,我国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期就出现了活动量少、体质虚弱的情况,而且随着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把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作为关键点,并以此为方向开展更深刻的变革。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改变许多本科院校进行了大范围的扩招,虽然是给了更多学生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但是大量学生到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与学生数量增多一起出现的是就业压力大、公共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也是非常严重的,造成体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很多体育场地的无法使用。还有就是很多大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教学态度非常随便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本科院校的体育改革不能只是改革教程,还要改革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能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
转型期间进行的体育改革是院校所必须重视的,是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关键性突破口。如果能够做好体育改革,也就意味着这些应用型本科将会在转型期间跨出重要的一步,对于推动转型有着非凡的意义。要想将高校体育改革做好,必须进行多个方面的全方位设计,用最科学的方式进行改革,最大程度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借鉴周围院校好的经验,创造出能够适应形势变革的体育课程,建设出公共体育课更加多元化的鼓励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一、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大学体育教学一直在改革创新, 教育部也多次下调大学生体测标准。但仍然无法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 出现了很多问题:多年的体测标准下调可以反映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 特别是在跑步这个项目中, 更是出现了大学生跑步过程中猝死的热点新闻, 这样的现象导致学校更加不敢加大体育教学的力度, 甚至出现学校故意放宽体测标准, 老师“糊弄”过关的教学现状。在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俯卧撑这两个项目上, 老师为了“帮助”学生体测成绩过关, 把运动计数的权利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数, 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更加严重, 在心里还产生了体育锻炼不重要的错误心态。校内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 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兴趣不大, 体育知识匮乏, 没有体育特长, 喜爱的体育运动仍然是高中热爱的篮球、羽毛球等, 在大学并没有学习新的体育知识, 发下的体育教材从来没有看过, 平时的运动时间也缩短了。在这样的体育教学现状下, 提出一个可行的改革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改革入手, 讨论了这种方案实施的方向和要点。
二、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和要点
本文以“改变师生体育学习思想”为方向, 提出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和完善评价体系这两个要点, 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改革进行了探讨, 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一) 改变师生体育学习的思想
在体育教学准备工作中, 思想教育是重中之重, 只有师生思想统一, 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现阶段的体育学习现状表明, 学校希望学生能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 但又害怕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危险, 所以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循序渐渐, 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缓慢提高, 不能拔苗助长。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 学校召开体育教师思想动员会, 教师进行课前体育学习思想教育, 上下一心, 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工作,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要知道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思想教育, 比如刚开始学校提出了“健康第一, 安全第一”的口号,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慢慢适应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从“不锻炼”“锻炼少”过渡到“经常运动”“可以运动”的状态。后来学校又提出“兴趣为主, 热爱运动”的口号, 这个阶段学生已经适应了经常性的体育活动, 开始注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帮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体育知识,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是从“可以运动”到“热爱运动”的过渡。
(二)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和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的“热爱运动”阶段, 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有些是高中曾经有的, 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 有些则是高中不曾有的, 比如攀岩、骑行、滑轮等。学校要在尊重知识多元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体育运动形式的多元化,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考虑教学成本, 完成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比如攀岩项目和蹦极项目, 喜爱这类运动的学生一般是平时喜爱运动的学生, 他们平时的运动时间较多, 活泼好动, 学校给这部分学生寻找指导老师就会比较困难, 甚至产生这个项目太危险而不允许学生去学的想法, 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在这类运动的教学中, 学校更应该注重的是安全意识的教育, 要允许多元文化的存在。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课程改革的重点, 课程改革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问题,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 教学改革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本文以“改变师生体育学习思想”为方向, 提出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和完善评价体系这两个要点, 对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改革进行了探讨, 为其他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沈军.提升大学新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运动, 2013 (21) :55-56.
[2]马珺, 张欢, 孙青山.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C].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2005.
【关键词】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70
体育是大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运动中了解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
在大学阶段,由于教育群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大学体育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体育课程以及进行体育运动的态度,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从而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改革和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内容更为复杂,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对于课程的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对于体育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单一的运动的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较低,学习质量较差,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如何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和改革,改进教学质量,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调整和扭转教师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科认知,加深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程虽然是各个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但是在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数量的设置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进行该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时,大多也是抱着一种放松或者游戏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教学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挫败和消耗,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方面,教师也随之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教学态度。这种教学情绪和学习心理对于该阶段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也产生的很大程度上的辐射和延续,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课程教学时,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不够深入,习惯于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来对体育课程进行理解和定义,认为体育课程只不过就是对于学生的紧张的学习心理的一种放松和消遣,教师也习惯于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忽略了大学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担负的教学使命和责任,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深刻认识到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等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课程不再是他们所认为的无关紧要的游戏和消遣,而是对于自我运动能力的一种提升,是对意志力的一种锻造和培养,同时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以一种合理有效的渠道,排解自身心理上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对于调节情绪,保障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等,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及时调整和改善自身以及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从而更好的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跑步和传统的球类训练几乎构成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单调的运动形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还会因为高强度的运动形式和教师的强制性教学,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排斥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产生一种疲惫焦躁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影响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和小学生、中学生群体不同,他们本身所接触到的体育运动种类和项目较多,对于体育课程教育内容和运动项目的要求也较高。
针对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学习需要,体现出大学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特征,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使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跑步和传统的球类训练方面,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更多的体育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网球、交谊舞、健美操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能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自主的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热情,同时还会使学生在运动中找到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项目,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理念,树立积极运动和终身运动的健康运动理念。
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于体育精神的讲解和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程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大学体育课程而言,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素养,使学生把握体育精神的内核,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知识穿插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课程中向学生播放相关的体育视频和体育比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形象生动的课程氛围里学习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的魅力,进而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体育锻炼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教学现状,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田世平.简论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01).
[2]蒋建忠.浅谈提高大学篮球教学有效性方法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不断地改善和更新,促进了人们对英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被认为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中英语英语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引言
高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这时他们要面临的直接问题是高考,因此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如果一味以考试为目的组织教学就会走向应试教育的极端,课堂气氛也会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结果。这也违反了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外语教育的重点将向中学转移。怎样按照这个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使学生切实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又能磨砺他们的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社会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是现今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反复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高中英语教学特点的概述
1.高中英语教材概述。相对于初中英语来说,高中阶段的教材容量增多,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这小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个挑战。新课程中,课文增多且文中的句子变长,句式更加复杂多变,词汇量增加,篇幅变长,题材广泛,内容也比初中抽象。这一切都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对于刚入高中甚至初中而英语良好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小小的转折,因而很多学生出现英语成绩突然下降的情况。随着教学的深入,对语言表达形式的熟悉,一般在高二甚至高一就要基本结束语法的讲解。这样老师应当要求学生对英语的语言知识有一个较全而的了解。高三老师要在课文、练习的讲解中让学生体会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加深对语言深层结构的理解,以便更准确的使用语言。
2.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英语教学兴趣的培养。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各种因素,这些因素自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也是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意志和性格等是最直接和主要的因素。语言学家雅克博维次(Jakobovits)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力占33%,才能占3%,智力占20%,其他占14%。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因人而异。有的学生的动机不是很强,易受干扰,有的甚至处在一种多动机或动机模糊状态,因此老师要善于发现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如好奇心,学生对成功、自尊的愿望、贪玩、好动等习惯;其次是教师所教的东西对学生要有价值,这样能增强其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另外,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正经历着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变,理解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已较强,母语习惯已形成,不会受到大的干扰,长期记忆能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开始明确,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有时间专心地学习,作为老师要认识到这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而确定英语教学的策略,既不能成为“高起点”教学,也不能是“低起点”教学,应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能慢慢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并因此逐渐培养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自身方面 1.制定明确完整的教学内容
英语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把英语教学内容划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所以,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包含以上五项内容,制定出明确完整的教学内容。这五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此,确定教学内容要全面清晰,这五个方面不可或缺,因为教学内容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谈不上该课堂是一节有效的教学了。
2.进行有效启发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教学主要的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和监控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输入和输出更多的语言知识,整个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有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树立多元发展的评价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教学评价时,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教师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新课程改革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由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构成。因此,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这五个方面。不在是传统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评价,教师应该适应和更新新的教学评价理念,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挑战性,注重个性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要求方面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简单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觉地对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先行预览,把难点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在课堂活动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关注教学内容,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另外,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资料,因为有选择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构自我知识化为己用。
课前准备也有助学生较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去,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预备铃后,学 生将停止与上课无关的活动,准备好学习用品,身子坐端正停止讲话眼睛注视前方静待老师进堂上课。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检查,任课老师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加强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一上课就能安下心来投入学习。
充分的课前预习和准备活动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带着问题听课,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而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建构知识最根本途径。只有上课认真听讲,加以思考才能有效结合自身的认知经验内化成对学生自身有意义的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时,老师督促学生专心听讲,时刻关注并及时纠正学生学习外的行为,如讲废话、做小动作等;鼓励学生边听讲边做笔记、不懂多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课堂活动,对学生正面的行为进行充分肯定或表扬,为其他人树立榜样。
3.培养学生养成勤写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个常理,根据人的记忆曲线来看,如果没有特定去记忆事情,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快速淡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适当记笔记,或当堂默写,课下则可布置记笔记或写日记,这不仅是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反思的方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写可以提升记忆、促进个人素养的发展。当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心、眼、手都调动起来时,不但可以强化学习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77-02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因此,不断加强和推进以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1]。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计算思维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其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1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只要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使用计算机就足够了。而现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就已经相当普及,大部分学生对基本计算机操作和技能已经比较熟练。由此造成在校大学生普遍轻视计算机基础课程,认为自己都已掌握了,没必要再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些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目前,有些高校已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减少,或将这门课程列为选修课,甚至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取消[2]。2.2教学内容未能与专业紧密结合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固定内容模式,缺乏与学生所在专业学科交叉知识的延伸,只传授给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却未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计算机思维。由于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等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及技能要求也不一样,因而,如果对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完全一致的教学内容,将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让学生真正利用计算机思维去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要求,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大纲。2.3教师队伍业务素质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师资队伍的业务素养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但是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一些新上岗的年轻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此外,也有些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上思考较少,造成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比较落后,知识体系更新不及时;在教学上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难以得到提高。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3.1克服认识误区,正确看待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重点突出强调该课程对其未来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可以依据不同专业的现实情况,精选几个实例来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对其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主动自发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大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及发展的重要性,纠正“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是常用office操作软件的扫盲和上网知识的宣教”的错误观念,并建议教学工作管理者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学术会议,多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的院校交流学习,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争取获得学校教学管理者的重视。3.2正确运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校大学生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性很高,可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积极影响,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改革。首先,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对服务器、考试机等的配备要求,促使高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上增加投入,改善计算机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其次,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阅,可以激发高校计算机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改革和创新工程中。最后,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考试,不但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可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
3.3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现在许多高校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消化基本理论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思考和体会所学知识,培养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通过软件帮助系统或者网络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找到乐趣。
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所学知识能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步伐对计算机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课程设置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素养为最终目标,把能反映计算机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的内容搬进课堂,让学生们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解决他们可能面对的新问题。这也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及时更新,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要选择高质量的新版教材,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组织本校专家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特点和学科发展的理论和上机操作教材。
再次,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发扬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对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应该在与教学相关的评先评优及考核机制上向一线教师倾斜,激励他们在课堂教学方面多思考、多创新。此外,学校也要多创造机会让一线教师参加公共课教学改革论坛和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在校内也可多开展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活动,通过大家相互帮助和指导,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3.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互联网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与现代网络平台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不再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课件和辅助教学软件上传到学校专门的服务器上,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地随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也可在课后通过与校园网相连的任何一台计算机来观看和练习,达到比传统教学方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辅助教学软件来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可利用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带着预先设定的实验任务和要求进行在线自测练习和测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系统帮助提示或建议去独立完成实验任务,也可减轻实验老师的工作负荷。再次,运用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系统,实现在线无纸化考试。通过考试系统随机抽调试题,实现在线出题、阅卷以及成绩收集和分析等多个环节的一体化,提高考试效率。3.5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素质、综合应用能力、独立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通过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进行操作和技能验证为主的基本技能实验培训;然后再进行以训练计算机程序能力、重在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的计算思维素养实验;最后,以启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综合应用及创新实验教学[3]。在教学活动中,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形成积极自主、独立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实验室,增加探索性实验课程,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训练”,培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既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也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把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社会,使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得到提高。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活、页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大赛等竞赛活动,多角度、全方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4.结语
关于印发《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补充规定》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补充规定》已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苏大学
2014年6月23日
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补充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我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现对《江苏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江大校„2012‟197号)补充规定如下。
一、因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参考教材等方面实施分类教学,以满足不同类型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
二、学术型研究生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研究生入学英语基础分为基础班、拓展班两个层次。拓展班必修课程由“学术论文写作”、“高级口语”、“模拟国际学术交流”组成。基础班英语必修课程为“文献阅读与翻译”、“学术论文写作”、“高级口语”模块。“TOEFL、IELTS训练”课程调整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学校经过选拔开设“TOEFL”、“IELTS”菁英试点班,满足高水平人才英语学习需求。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模块由ESP(专门用途英语)和“高级口语”组成,选修模块与学术型研究生一同在全校范围内选修。
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英语要求:
1.凡在CET-6考试中成绩达425分及以上、TOEFL考试成绩85分及以上、IELTS成绩6.0分及以上、GRE成绩1200分及以上、GMAT成绩650分及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其他外语国际考试成绩由外国语学院和研究生院共同认定。
2.凡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用外文撰写的学术论文被SCI(E)、EI收录或在国外单独组办的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者、参加国外学术交流并作会议论文汇报者、出国课程学习或学术研究三个月以上者视同学位英语合格。
3.为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英语考试,自主提升英语水平,CET-
6、TOEFL、IELTS等国际英语考试情况纳入研究生奖助体系考核范围,其成绩作为奖助体系分级标准之一。
4.全日制专业学位周末班暂不作要求。
五、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与江大校„2012‟197号文件同时执行;江大校„2012‟197号文件中与本规定不一致处,按本规定执行。
六、本规定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新课改,发展思路
虽然, 在响应国家新课改的政策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大学体育教学也进行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 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没能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正是阻碍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前进的绊脚石, 只有妥善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并就未来大学体育课程的前进发展思路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1、当 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 出问题
1.1、对公共体育课缺乏重视
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口号从1993年就已经展开了。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政策转化, 以及广大专家、教师、领导的不懈努力, 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和模式毕竟实施多年, 在一定程度上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二十多年来, 众多高校的领导和老师并没有给予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有的重视。没有重视, 就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发展思路和规划, 课程的设置合理性都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 更不要说如何带动和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重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发展思路容易激发各种连带问题的产生, 缺乏生机和创造力的体育课程自然吸引不了教育教学资金的支持和注入, 物质条件的匮乏又是造成体育设施、教学材料的短缺、教师待遇的降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究其根源还是在领导、老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1.2、教师队伍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 、落 后
一些大学公共体育课的老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充分与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相融合并轨。他们上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过去应试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期中、期末考评法, 一切以学生的最终成绩为标准, 忽视了个体之间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差异。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刀切”, 并未改变“分分分, 学生的命 根”这一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这样的教学策略不能摆脱应试教学的“魔咒”, 不能实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长足发展。
1.3、教学目标设置缺乏系统性 、合理性和科学性
新课改的教学方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要求是要充分遵循基础知识、专项技能、情感价值目标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发展目 标。纵观目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教师过多的关注学生对具体技巧技能的掌握程度却忽视 了体育基 础知识的 传播和铺 垫, 没有给与学生充足的情感关怀。一味的重视技能的强化训练出了增加学生的厌倦度和疲惫感之外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和感情。体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只是引导学生强 身健体,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修养。这是一种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只关注习得的技能, 而忽视健康良好价值观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不值得提倡。
1.4、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体育课程随着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统一进行规划和安排, 虽然大学的体育课程也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 但在实际选课过程中, 范围单一、严格限定选课人数等种种弊端的存在仍旧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身体素质和条件, 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进一步的发展进步, 做不到因材施教, 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个性”的要求。
1.5、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 缺乏新意和创造性
高校体育公共课程使用的教材有限, 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整理作用小,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只是照本宣科, 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教, 缺乏实践探索的精神, 纵观现代社会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体育的类型和项目再不断地更新换代和发展, 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由于缺乏新思路的指引带动, 一味的沿袭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那一套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 没能很好的开发本地资源和优势, 与时代的大发展脱节现象严重。大学体育公共课程缺乏足够多的发展活力和新鲜血液。教材内容要符合时代的发展, 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料和特色, 实现教材内容的更新与时代性, 增强教材的鲜活与生动性,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1.6、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大学体育公共课程教育教学大多喜欢采用定量的评价模式, 重视学生最后的成绩高低, 忽视了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考核办法。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既然是这样就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注重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积极响应“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贯彻。然而目前我们国家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考核制度单一, 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仍旧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
2、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思路
2.1、加强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 保 证发展动力
新课改政策指挥下的素质教育, 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 全面进步的新一代学生, 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保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与完善需要得到有关领导老师足够多的重视和支持, 否则素质教育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失去意义。领导重视, 教师就会重视, 教师重视, 学生自然就会得到更好的引导, 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就会大大提高。加强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是保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所在。
2.2、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 转 变培养观念
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毒害太深, 打破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选拔一些有责任感、有进取心的教师, 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观念, 更新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积极推行改革观念。大学体育教学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共同全面的发展。
2.3、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 实 现 “因材施教 ”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因材施教, 首先就是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工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出一系列有层次、有系统的教学目标。重视对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条件的学生的目标确定, 分层次教学法就是不错的选择。充分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差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途径究其本质就是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分层次运用。
2.4、丰 富教学内容 , 完善教学形式 ,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性
时代在发展, 教育自然也不能例外。在新课改的方针指导下, 教师应该行动起来,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 运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接触最前沿的体育资讯, 吸收最新潮的体育项目规则, 丰富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 运用各种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开设一些迎合学生兴趣的体育项目课程, 只有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才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并最终实现个人和集体双方的发展。
3、结 语
素质教育新课改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 而体育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需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尽管目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是只要我们敢于正视这些问题, 运用最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就会最终实现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宾.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J].武魏, 2013, (11) .
[2]高健, 颜天民.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09) .
关键词:文化;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改革
一、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选项课在我省大学普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然而,我省与全国高校和南方的一些高校相比,却显得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的情况下,还有待于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一是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所设置的学时没有统一。由于各高校开设的学期各不相同,所以学时数也不同,有的学校为36学时,有的为72学时,还有的为144学时,比如我们学校则为144学时。二是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完善。目前在我省普通高校从事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的教师,90%以上不是正规的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其他体育项目转过来的,如从艺术体操甚至是篮球等专业转过来的。因此,难以科学地掌握教学进度和保证教学质量。三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各行其事,比较随意,或者是采用其他学校编的教材,这给教学带来较大混乱。四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还在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老方法,没有利用多媒体教材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教学手段单一。五是教学内容比较少。不少学校仅开设部分舞厅舞和少部分摩登舞,且芭蕾形体没有应用到教学当中。六是体育舞蹈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 大学生体育舞蹈协会、社团尚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舞蹈训练、竞赛零散、时有时无。总之,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二、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我们根据大学体育舞蹈课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了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参考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毛振明的《体育教学模式论》,方建新等的《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经历了传授动作技能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学习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决定,我们深刻的领会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体育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必须深化体育舞蹈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的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时俱进,要紧密地适应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体育舞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并通过体育舞蹈选项课的省级立项的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合作成功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效果更好。
三、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过去几年我们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部分摩登舞加部分拉丁舞的形式,内容略显单薄,形式也不够多样,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也不够高,也感觉学习动作比较有难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学习,认识有所提高,特别是当前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充实更新,我们认识到: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塑了的文化,所以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就应该体现出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和体育舞蹈的功能。既要充分体现体育舞蹈的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竞技性的特点,又要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既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技能,又要注意吸收那些时代感较强的贴近生活的项目,从而丰富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活跃的气氛,充分提高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并且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86%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舞蹈课。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舞蹈的种类,在体育舞蹈的先后顺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我们在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上以简单实用的交谊舞和学生喜爱的拉丁舞为主,摩登舞为次,芭蕾形体为辅,健身热舞、街舞等作为热身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使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四、文化大發展背景下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考试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舞蹈选项课一直大都采用传统式的考试办法,这种仅凭技能决定期末考试分数,把课堂表现和出勤及身体素质等都忽视的做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这样有失客观、公正和公平。这样的考试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对体育舞蹈技能的理解掌握,体现不出他们思想变化的程度,也不能全面的体现出体育舞蹈选项课的目的与任务。这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对体育舞蹈课考核方法的束缚,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亟待改革。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舞蹈课考试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我们从2012年8月开始在部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生理和体能的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舞蹈运动的特点和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喜欢爱好程度及基础,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舞蹈教室的多媒体器材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舞蹈选项课成绩采用教考分离综合评定法、即在考试内容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舞蹈技术、技能、技巧与达标、体能、理论学习、速度滑冰、运动防护、学习态度、个性品德、运动精神、作风、平时表现、出勤和早操、课外锻炼以及健康标准的测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各占一定的比重。在形式上体育舞蹈专项采用统一组织、统一套路、统一技评和达标标准、统一评价。在方法上采用教考分离,教师考核的不是自己教的学生,学生按照选项班男女搭挡每次考核一对学生,其他学生监督。实践证明,这样的综合评价学生,能较全面反映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 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和舞蹈的技能,调动了每个层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原则,改变了原有的考试无监督随意性太强的现象。从而达到更好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论
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改革从教学模式到考试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比较完整的体育舞蹈教学体系,推动了我省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发展,实现了以体育舞蹈辅德,以体育舞蹈陶情,以体育舞蹈益智,以体育舞蹈健体;实现了大学生追求身心完美的愿望。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2]张清澍,陈瑞璋,伏宇军.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寿文华,魏纯镭.体育舞蹈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小红. 构建高校体育活动体系一体化的初步设想[J]. 体育学刊,2002,(5).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2.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理论成绩、实践、实训成绩相结合。实践操作技能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公共关系社会调查、模拟策划公关方案,策划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危机公关案例、编写案例等。这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注焦点。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将保证教学有效性贯穿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中,本文从教学实践角度探讨大学体育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学体育;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依据教学规律,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尽可能少地投入物力、精力和时间。它包括教师对教学策略的使用、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激发、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内容。以一线大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技能、综合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获得收益。下面从教学实践角度探讨大学体育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元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表述不清、过大或过小的目标都会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提高。新形势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体能、技能、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目标上,体育教学应该比其他学科更加多元,如:同时注意学生的体质状况是否得到改善以及心健康状况是否好转;又如:遵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必须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达成。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有时候甚至超过内容,成为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导,设计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重点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条件、内容、对象的变化而有所差别。例如,同样是耐久跑教学,场地、方法上的变换,象征性长跑,梅花跑、蛇形跑、分组对抗比赛、重复接力跑等方式的变换都能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适合学生并难度得当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并不是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说不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但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体能、性别、年龄、心理状态甚至地域特征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难度,即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容易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教学内容是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即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程度的能力能够成功完成任务。一堂有效的体育课堂中,一般应该保证有一定比例的新任务。如果是复习课,则应该对提高技术上的要求或提高身体素质的.合格标准。
三、科学的课堂管理和清楚明了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组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体育课堂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策略、秩序等方面的合理安排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加具有挑战性。有效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对课堂具有强大的把握和调控能力。有效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始终清楚并围绕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在讲解和下达指令时条理清楚,关键点突出,对技术技能及动作方法的阐述简明准确,讲解清楚,示范清晰。保证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技术要领、明确任务要求。
四、积极的情绪环境和情感体验
体育课堂因其多元的育人目标、实操性远大于理论性等特点,教师营造的课堂情绪环境显得更为重要。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大的情感表现空间,应该充分表现出专业素养和对专业的热爱,以自身的饱满的激情和充沛的精力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熏陶和锻炼。大学体育课堂不能片面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枯燥的教学内容和令人疲倦的教学方式只会使本来就疏于锻炼的大学生逃避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贴近生活的题材,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将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在课堂之中,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能够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来,并通过自身运动和学习获得属于自己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高效的时间利用
体育课堂的特殊性决定抑郁教师要更加注意掌控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这里的有效时间包括实际的教学时间量和学生的专注时间量。教师对时间的准确掌控,以及对干扰因素的迅速排除是保证有效学习时间的前提。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在单位时间内收到最大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所有教学时间最大程度指向教学内容;减少维持纪律、偏题谈话、过多讲解和说教的时间;合理安排练习站点和路线,减少学生练习的等待时间;减少维持秩序、规则讲解和队伍调动等时间,增加学生比赛时间等。以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综合的持续的郭晨个,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试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麦军.提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下:189.
[2]陈欣,陆红春.关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3):89-90.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27-01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加强了中学生体育方面的要求,体育中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测环节。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必须抓好每个学生的体育操练,采用新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热爱体育,进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此,结合体育课程,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并提出了以下幾点建议,希望有助于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的改革。
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目的性
许多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他们认为学生学习好家长就愿意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上学,更多的重视语数外,恨不得将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全部改成语数外的辅导课,甚至还有些学校操场破烂不堪,常年不整修,学生在踢足球时甚至连“球门”都没有……可见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体育课忽视程度可见一斑。由于学校不重视体育课,许多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学方式就是整队,然后跑圈,然后就自由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不到丝毫有用的东西。长此以往,学生们也就不再重视体育锻炼了。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应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全面的完成体育教学大纲的任务。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所不同,体育课的开放性更强,而且多数是在室外进行,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学习压力。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锻炼,多掌握一些体育教学技巧,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更多的体育技能,最好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必须会什么动作,更不能对进步较慢的学生横加指责。
二、友善的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平等” “友善”。因为“平等”、“友善”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而且在心灵上能产生共鸣,使得师生能够成为朋友。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转变以往的严肃形象,以便于更好的与学生沟通,这样做,可以树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更加顺利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还能让体育教师获知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出现的问题。
三、体育教学要有新的教育模式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转变,以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时,除了培养学生身体综合素质外,还要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尽量不要全面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新旧教学观灵活机动运用,使得体育课更加灵活多样,使得学生都爱上体育课。通过篮球、足球等运动不断增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
1.尊重每个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各有各的特性,体育教师应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最大成果。在初中体育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就是要既专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后,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练习的时间。
2.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且初中体育教学长期忽视了学生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得许多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阶段。现代中学生大都是98-04年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使他们变成“小公主”“小皇帝”,学生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疾病,这也就是通过体育课放松学生心情,加强学生身心素质的中要原因。
在初中教学中,可以通过跑步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手段,众所周知,跑步可以使人体出汗,经科学研究人们在慢跑时,人的心情是最放松的,通过肺部交换身体中二氧化碳气体,人类的潜力是很大的,只不过在生活中很少被锻炼出来,在集体慢跑中,许多学生会出现喘气跟不上的情况,但由于是体育老师和集体一起跑步,学生心理上也会想,大家都还在跑呢,我不能放弃。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篮球对抗赛,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避免单调呆板的组织形式,快乐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玩”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学生过多的集体站队,会降低他们的兴奋性和使注意力分散。因此,在需要集体讲解师范时,不一定每次都要求集合站队和严密队形,相反,可以让学生像平时“玩”一样,很自然地围绕在老师周围,听老师必要的讲解示范和安排。这样,改变了过去那种一集合就站队的单调组织形式,使学生紧张的神经得到调节,注意力得到吸引,而且可减少不必要的因集合整队而浪费时间,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才能主动的学习,从而促进主动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能力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中充满自尊、自信,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4.多举行运动会式的比赛。
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往往没有更多时间花费在体育上,在大学中,基本上每星期都有篮球赛或足球赛,而且每年也会举行大型的运动会。我认为,初中生恰恰应该增加一些比赛项目,因为升学压力常常会使得学生在长期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适当的比赛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反而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此外,由体育老师组织的体育比赛,也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曾建军.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中旬).2011(07)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医学院等10所非体育专业在校本科生1200人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方便抽样。在各高校以自然班为单位, 由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问卷发放, 调查结果详实。发放问卷1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148份, 其中男生562份, 女生586份, 有效率95.7%。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用百分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描述。
2 调查结果与分析[1]
2.1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的调查
乐休闲 (占43.6%) 。他们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 动机比较积极健康, 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水平, 已具备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认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 他们对体育教育学习与锻炼的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 意识到了课外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2.2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是学生需求的最直接表现。从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统计表可以看出 (表2) , 男生选择的是篮球, 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 而女生更多的是选择健美操, 羽毛球等强度较小, 轻松休闲性的运动项目, 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也反映了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充分考虑到了毕业后继续从事锻炼的需要与可能。
2.3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是衡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 是保证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基本条件, 是显示体育行为最为集中的表现。表3的调查表明, 云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达到30分钟至1小时的学生占42.4%, 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1.6%, 约74%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超过了30分钟。从男女生的调查结果看, 女生活动时间短于男生, 将近一半 (46.9%) 的女生活动时间都选择在30分钟以下。表明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 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差距较大。
2.4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
广泛开展学生体育活动, 高等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2~3次课外体育活动。[2]但调查显示 (表4) , 云南省14.3%的大学生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没有达到体育人口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关要求, 应引起云南省各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
2.5 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制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调查显示 (表5) :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1) 学习紧张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占35.6%) ; (2) 没有场地器材 (占31.3%) 。其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 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促使大学生不得不抓紧业余时间进行本专业外的各种专业知识培训, 还有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
3 对策与建议
3.1 深入学习贯彻《纲要》,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拟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切入点, 是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应用和实践的主要场所。所以, 大学体育应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时期, 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健身知识, 培养良好的健身态度与习惯, 懂得如何评价自身体质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并且能科学地制定运动锻炼处方。各高校应全面领会和理解《纲要》的精神, 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以“学生为本”, 制定有学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体育课课程[3]。在重视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 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达成, 促进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意识, 获得全面发展。[4]
3.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运用, 应以学生身心发展及需求为依据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各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 开设学生喜欢并具有锻炼价值的内容, 选择一些难度小、易开展、趣味性强、有利于终身体育, 融健康、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项目, 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全面考虑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和社会转移价值, 知识技能在进入社会后能得到实际运用,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5];教学方法的制定和落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 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既掌握了体育知识, 提高了技能, 又能感受运动的乐趣, 成功的快乐, 形成体育习惯。
3.3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实施应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随着“健康”新概念的深入人心, 教学评价只对技术掌握与身体素质赋值的评分已经成为过去时, 评价的内涵被大大的丰富了, 评价更趋于客观化、合理化。教学评价通过对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 评价的方式等进行改革, 将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努力程度, 进步幅度, 平时表现, 出勤率等, 重视评价的主体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可以激发师生更好地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
3.4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进行选项课自主分层教学, 构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体育课课程设置要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从健身、娱乐、休闲等角度加以考虑, 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要大力开展哪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 同时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使学生乐于学习, 易于接受, 便于课外锻炼, 从而养成习惯而终身受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身体素质基础, 体育专长基础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 按水平分班、按兴趣分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采用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训练课等多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并存方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体育的辐射作用, 在课堂中重视教学内容的选用与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相“链接”[6]创建体育网络平台, 让学生可以直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知识, 相关的体育比赛规则, 最近的体育要闻与赛事, 开辟教师专栏, 专门解答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注重培养体育辅导员和体育骨干以点带面, 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课外体育工作的开展。[3]
3.5 与时俱进,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伴随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的不断融合、发展, 对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7]。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尽快提高师资学历层次较低的现象,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新兴的运动项目;其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措施, 加大经费投入, 使体育教师成为一专多能, 复合型, 创新型和科研型的体育教师。[8]体育教师只有提高素养, 才能适应日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
3.6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改善场馆设施, 满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针对高校扩招后,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策与经费支持, 大力发展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挖掘学校自身的环境优势和校园优势, 因地制宜, 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高校部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评析。云南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有所提高, 但由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场所、教师等方面的原因, 影响到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南省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遵循“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评价的实施,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优化高校体育课课程, 加大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才能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桂源海, 张凯, 赵咏梅, 等.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9 (9) :506~50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教体艺[S]. (2005) 4号.
[3]崔世君.浙江省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探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第20卷第3期2008 (9) :108~110.
[4]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林, 2005, 7.
[5]谢铭.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132.
[6]魏勇.高师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效性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4, 6:92.
[7]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4) :79~80.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改革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7-22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
大学体育教学论文10-24
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论文06-10
大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论文07-20
大学体育课足球教学小论文01-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研究与改革探讨01-18
四段式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06-16
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05-26
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