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精选8篇)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根据运筹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特点,桂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对运筹学设置了48个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8个学时,上机教学训练10个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笔者没能全部讲授完每个版块的内容,而时,上机教学训练10个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没能全部讲授完每个版块的内容,而是精选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学的内容,从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实用性与应用性。运筹学是从实际问题发展而来的学科,其中很多模型都与管理学和经济学有关。换句话说,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掌握运筹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筹学来源于实践,并逐渐升华为一门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学科;运筹学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又服务于实践,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可利用运筹学的基本方法来解决,如经济管理中的运输问题、货物配送等问题。3.跨学科性。运筹学是多学科交叉性的结果,其与数学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等交叉,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化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这些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应用,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吸收各学科知识,并加以协调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选择不够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所选择的内容还是没能充分挖掘此专业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一方面,笔者比较注重公式的来龙去脉,注重推导过程,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招的专业,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繁琐的推导过程会让学生觉得运筹学抽象无比,从而减少了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没能充分展开来讲授每一个知识,原因在于讲授理论知识的课时只有38个课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授完每一个知识是不可能的。2.教学实践环节不够深入。学校虽然给运筹学安排了10个课时的上机训练时间,但是这远远还不够。运筹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其中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实践中,但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出现的模型大都包含有很多变量,若手工计算求解将非常麻烦而且容易出错。LINGO和MATLAB可以用来求解运筹学相关问题,但是由于所安排的上机课时非常少,笔者只能选择LINGO来讲授。3.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学校的运筹学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综合成绩=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这种成绩的构成方式很单一,没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4.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不高,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是文理兼招的,而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摆脱了数学的困扰,现在又要掉进一个更深的窟窿里,因此提不起学习运筹学的兴趣。而有些学生开始可能还好好学,但是随着听不懂次数的增加,然后就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运筹学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运筹学所针对的专业有:电子商务、会计学、物流管理和工商管理。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因而教学内容也要随培养目标而稍有不同,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理解存贮论和排队论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结论就可以了。
(二)增设实验项目。针对课时少的状况,笔者主要尝试运用了网络教学平台,把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制作成ppt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限定的时间内学习完该学的内容并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若学生有问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提问,笔者根据实际进行解答。
(三)改革考核方式。在实际中,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而学生的综合成绩则按照这几种考核方式按一定比例组成。考核方式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成绩(即课后习题作业)、课堂上实验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体现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平时实验成绩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体现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掌握程度,期末上机考试成绩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比较法等等,并且尽可能去掉不必要的推导过程。除此以外,笔者还制作一定的微课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下载学习。
三、结语
管理运筹学是运用系统化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得出最优决策的一门学科, 它广泛应用现有的数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随着管理运筹学在各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有必要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更加系统科学地掌握运筹学知识, 并用于解决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然而这对于非数学专业, 尤其是文理科兼收经管类专业学生实在过于困难。对此, 非常有必要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管理运筹学本门课程的性质, 进行教学方法、方式以及教学技巧的探讨与研究, 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保障经济管理类学生能正确全面地掌握管理运筹学知识并应用于各类管理问题中。
2 管理运筹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教学目的不明确, 缺少案例教学和实验分析
在目前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 往往忽略了管理运筹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就使管理运筹学教育从业者不得不思考本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让学生掌握运筹学的数学理论? 还是应用运筹学如何去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 除了存在着教学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之外,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也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运筹学课程的从业者存在着偏重数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的传授, 仅仅将运筹学课程当做一门纯粹的数学理论课程, 在教学的讲解过程中仅仅停留在概念以及基本理论讲授的这个层面上, 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烦琐的理论证明和计算而不是应用上, 鲜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正是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案例教学, 不仅使得学生不善于处理面临的大量实际问题, 而且也不会接触到应用计算机软件。时至今日, 多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运筹学课程上均没有上机实验课, 大多数教师不会使用诸如LINDO、LINGO、MATLAB或者Win - QSB等常用的运筹学软件, 加之对经济管理类实际问题解决训练的缺乏, 以至于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运筹学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2. 2 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学形式落后
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走过场的问题, 课程的教授者完成了教材上的教学内容, 学生完成听一听教师课堂上讲的内容, 最终应付了考试, 学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分。以上教学过程看似再正常不过了, 很多理论课程都是如此形式, 但如此则忽略了管理运筹学实践性的特征, 本门课上完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运用运筹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科学问题则值得思考。除了教学方法不科学之外, 目前还存在着讲课方式单一, 教学手段不灵活以及缺乏活跃的课堂氛围等方面的问题。在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 大多都是按照“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抽象例题”的模式进行教学的, 授课老师们一方面缺乏运用多媒体教学, 虽然有的老师使用了PPT, 但也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 如此则让学生感觉本门课程枯燥乏味, 这将严重影响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3 经管类管理运筹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究
3. 1 结合案例教学, 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
由于管理运筹学属于应用型学科,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次讲解都可以给学生举出与现实应用相关联的例子, 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应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运筹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基础理论知识和部分案例教学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但针对现实中有些复杂的问题, 需要系统深入的分析, 对复杂问题的建模能力, 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管理运筹学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 设计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实践环节,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对大学生日常就餐消费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们在各个食堂选择就餐的口味以及各个学生的消费标准, 基于此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每个食堂如何设置菜谱和菜单价位才能满足学生的就餐需求。
3. 2 引入运筹学计算机辅助系统, 开始实验课程教学
根据管理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引入计算机辅助系统, 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运筹学授课, 如此既可以节省理论推导和具体烦琐数值运算的时间, 又提高了课堂讲授效率进而让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来培养学生运筹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运用矩阵法求解6×6矩阵的例题时, 需要进行196次的迭代, 计算量是非常巨大的, 并且在传统的教学中是无法给出具体的计算结果的, 而利用MATLAB或者Win -QSB等教学软件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最终结果。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系统还应在课堂教学后开设管理运筹学实验室课程, 主要开设一些运筹学的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让学生们自己尝试运用LINGO、Win - QSB等常用软件来求解针对现实问题构建的模型。
3. 3 结合数学建模, 改进教学方法
历届数学建模竞赛中均会涉及管理运筹学的相关内容, 比如“奥运场馆周边的MS网络设计方案”、设计一种更好的交通规划方案, 针对当前上下班高峰期间堵车现象给交通部分出谋划策等。对此, 在管理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建模思维的传授,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置来制订具体的学习方案。对于知识面较广而数学基础较弱的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讲, 授课老师需要具备充分的定量和经济管理学知识。同时要更新教学观念,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分别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如此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 进而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4 结 论
在经管类专业的管理运筹学教学中, 应针对管理运筹学课程应用型的特点以及经管类专业学生文理兼收的现状, 分析当前管理运筹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究其教学方法的改革,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以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运筹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作用。
摘要:管理运筹学是物流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一, 该课程既具有理论性特征又有实践性特征, 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管理运筹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应用能力的维度, 提出了管理运筹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教学方法,经管类专业
参考文献
[1]李红, 张劲松, 叶正道.物流管理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微探[J].中国市场, 2008 (41) :150-152.
[2]郭秀英.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55-59.
[3]陈娟.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3) :109-111, 120.
[4]刘智.基于“卓越计划”的管理运筹学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 2012 (41) :145-146.
[5]戴四新, 金晓严, 杨怡.物流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国市场, 2011 (2) .
【摘要】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排队论、图与网络、存储论等。现有教学中,理论的推导和各种问题的求解方法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同时作为学习的主体独立院校管理類学生又普遍缺少数学能力,造成教、学的困难。本文以独立院校培养目标为导向,从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了运筹学教学现状和运筹学教学需求,确定了运筹学教学对策,以期提升学生能力,优化运筹学教学。
【关键词】独立学院 ; 管理类专业 ; 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O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29-01
一、运筹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大纲理论为主、应用为辅,应用与实际问题联系度低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各层次高等教育院校运筹学教学大纲无一例外包含大量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手动计算解题方法。实验环节设置往往利用Excel或WINQSB软件求解各种模型。部分精品课程设置了学生分组联系实际建模的环节,实践中往往只有少部分对运筹学感兴趣的学生去尝试,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成功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在大纲指导下,理论为主,辅以实验环节
传统教材重推导和手动求解方法学习、联系。部分教材进行改革后,增设了实验环节、如用Excel或WINQSB求解问题的操作步骤。但普遍缺少更符合现代经营管理实际的案例,及如何将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获取数据,提炼目标函数,寻找、转化、确定各种约束条件的练习。教师教学过程无法从教材获取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案例,学生觉得学了一堆不知道怎么用,不知道能不能用得上的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公式推导和手动求解占用大部分学时
目前运筹学授课,线性规划、整数规划、运输问题等运筹学分支的理论推导和典型问题手动求解方法的教导和练习至少占了70%的课程时间,学生忙于机械式的记忆各种问题的求解步骤,再加上熟悉上机软件操作布置,即使教师布置自己建模的作业,最终也变成疲于应付。
(四)独立院校学生运筹学学习现状
独立院校学生生源来看,第三批次本科,分数相对较低。以我校管理类专业学生为例,文科生为主,学生中对数学类不感兴趣占大多数。在此背景下,理论的推导和手动求解问题对他们来说只有困难和痛苦,并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运筹学教学实际需求分析
(一)符合独立院校定位
独立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一般定位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高层次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个人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其实践能力、素质结构全面发展。运筹学教学需解决如何引起学生兴趣和什么样教学内容适合独立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两个问题。
(二)企业实际问题需求
在对大连主要企业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除了一些典型的如汽车制造、部分日资制造企业使用了一些较先进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很多中小型企业缺少优化意识或者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例如运输企业、视频制造企业配送路线的优化,生产计划的优化、仓库库存管理的优化等等。普遍反应需要具备这种理念和能力的学生。
(三)学生需求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期望能够减少一些数学的推导和手动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因为变量复杂、数量大,约束条件各种非标准形式的限制,手动求解问题往往不现实。同时学生期望在毕业应聘时,具备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三、运筹学教学对策
(一)大纲精选最基本知识、以应用为主,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独立院校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类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以应用为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运筹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将理论知识和方法精简到最少且能搭建起一个完整运筹学知识结构,将运筹学各分支问题的建模过程作为主要内容,掌握利用软件求解模型的方法,能够将实际问题模型化。
(二)与企业共建运筹学实际案例、开发本校运筹学教材
以调研中企业提出的期望解决的典型问题为对象,在获得企业授权情况下,将其编织成运筹学实际案例,配以到对应运筹学分支上。逐步积累一些实际的案例,并结合课件和大纲,开发本校运筹学教材,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各运筹学分支、掌握必要的运筹学手动求解方法,增设建模环节,每个分支辅以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建模和求解。
(三)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
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问题为导向的,在每个运筹学分支上,设置一个相对短小,在短时间让学生能够掌握情景,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实际问题,引发他们的自主去寻找求解问题的方法。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和相关比赛
企业实际问题是动态的、变化的,实时的。因此在建立案例库、学生学习过程中,与企业达成共识,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建立模型和求解问题,为企业形成解决方案报告,并可以将报告加工成新的案例。
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建模大赛、挑战杯、物流设计大赛等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五)多样化考核方式
课程大纲、内容、教学过程以应用为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努力的前提下,课程考核也需改变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采取面向实践过程为主的、辅以结果式考核方式,注重学生个人纵向比较,以考核在此课程中进步幅度为主,而不是单一横向比较。
参考文献
[1]常浩娟,吴琼,刘波.《运筹学》实验教学探讨[J].科技视界,2015(01)
[2]徐国松.《物流运筹学》课程标准探讨[J].科技资讯,2014(33)
[3]洪丽颖.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4]王颖.独立学院理科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4.10
摘 要: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解决问题的工具之一的运筹学,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这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运筹学教学进行改革,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三位一体”的创新,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三步曲”的教学过程以及案例报告形式的考核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式
目前运筹学课程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和管理问题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定量方法,它起着联系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与专业课的桥梁纽带作用,是解决经济与管理问题的一个方法论和工具。国际上已经把运筹学方法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管理决策中进行科学管理,运筹学已经成为商学院很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并出版了很多优秀的教材。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我国传统的运筹学教学使这门本源于实践的科学,又远离于实践。另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定量方法的恐惧心理,许多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下滑。期末考试的成绩远差于一些专业课程的成绩。这是我们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中应该避免的,所以必须在教学上有所创新,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运筹学的魅力,才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如何使用运筹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教学法
目前在运筹学教学方法改革中最多提出的是案例教学法,魏晓平和宋学峰提出了在管理运筹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研究、分析、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者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向参与的学习过程。国际上的教育工作者也很早提出了案例教学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编制了一些优秀的教材,其中包含大量的案例。廖志高和胡知能专门研究了工商管理类运筹学案例教学的改革,指出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案例教学的组织很关键,应以每一个独立的模型为单位组织教学,每个模型以一个实际案例引出,进行理论知识和建模方法的讲解,然后布置一个相似的案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建立模型。案例成为教学的载体,最终又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2 教学过程的创新——“三步曲”
第一步: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引导学生由实际中管理决策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由实际决策需要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同时启发学生对与该问题相似问题的思考,拓展该模型的应用范围。
第二步:模型求解,使用计算机软件求解。运筹学理论上的求解方法主要是单纯形法,但是该方法的求解过程,是数字的重复迭代过程,解题过程耗费大量时间。在理论授课和课外作业中,只能对那些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较少的问题进行讨论,而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大型案例来说就脱离了现实,显得无能为力。为此,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软件求解的必要性,邱丽绚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管理类运筹学教学中的优点。计算机软件求解模型应该辅以上机实验课教学,具体的操作还是以案例为载体。
第三步:求解结果的应用,如何辅助决策。如何使用求解结果辅助决策,是使用运筹学建立模型的目的`和出发点。所以最后必须将求解结果回归于实际问题。而在与实际问题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阐释运筹学模型理论上的成熟性和实际应该的灵活多变性,这两点决定了运筹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以上三步组成的“三步曲”教学过程,从实际问题引出运筹学模型,然后采用功能强大的软件求解,最后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回归实际,指导实际决策。这样从实际出发经过数学模型的求解最后又回归实际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好地体现了运筹学模型的强大的实际作用。
最后针对每一个模型在完成“三步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一次上机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的创新——案例报告
最后还要做到考核方式的创新,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传统考核方式对于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运筹学的弊端。邱丽绚指出,限时笔试的规范化考核方式,学生只能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去求解类似于例题的题目,这种考核结果不可能准确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预先给出多个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题目,自己设计求解要求,并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然后上机求解,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问题给出可行性建议或决策分析,最后以论文形式上交。
鉴于以上两点,本人认为考核方式改革的宗旨是在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所以本人摒弃传统笔试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做大胆创新,以“案例报告”的形式作为期末考核方式。案例报告考核方式的总体思路是要求学生使用运筹学模型解决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案例报告一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案例描述,要求学生自己搜集待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模型建立,在考察学生对模型建立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建模能力;第三部分是模型求解,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机软件求解方法对所建的模型进行求解:第四部分是结果分析及应用,在求解的基础上,从理论回到实际问题中,使用求解结果对管理决策者进行辅助决策,另外还要求使用灵敏度分析对决策环境的改变做出应变。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很灵活很科学地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三位一体”的创新,在科学有效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消除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定量方法的恐惧感上也将取得革命性的效果。这种效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仅影响了学生对运筹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维R安德森,丹尼斯J斯威尼,托马斯A威廉斯.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科学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1版,.
[2]@董振宁,刘洪伟.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32-35.
[3]@刘才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运筹学教学方法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9):46-48.
[4]@李宗泰.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2):266-267.
[5]@侯云先.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3+2”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3(4):56、66、76.
[6]@任志霞.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11:86-87.
[7]@左元斌.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9-20.
一、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首先,现代化生产的企业有明确的分工,需要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在步入社会工作时就需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课外的作业也很少提供团队间协作的机会,大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与发挥。其次,创新能力是指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非常规的角度和特殊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进而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当代大学生需要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之后,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主动探索与思考。而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以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主动创新的机会较少。
二、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应该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学习,认识、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特点、运行规律,积极思考,触类旁通,为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关注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新时期下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课题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结合度,使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为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三、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效果,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注重学科专业向注重社会需要转变,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教育转变,由注重教师为主导向注重学生为主题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紧跟时代脉搏,融入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的变化,吸引学生探索研究新的知识。更新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予以补充,既可以弥补现有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促进和推动新教材的编写。
3、调整传统的教学体系。
所谓“实践出真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勤于动脑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把握相关理论知识和要点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推翻或者反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建立与培养,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加强讨论的力度和深度。
四、总结
摘要: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众多矛盾,如庞杂的理论体系与相当紧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学生所需要的实践应用性与专业课程的理论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经济学本身要求之间的矛盾等。另外,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种种弊端,如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教学方法手段单
一、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因而,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改革必须根据课程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变革教学的模式及方法,优化考核的方式。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改革 师范类院校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猛,一个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宽阔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积极的创新精神。师范类经济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全面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课程教学弊端的显露,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经济学课程改革意义非凡,首先,它能改善现如今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的情况,能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课程对自身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经济学课程改革能够帮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规范,教学队伍的完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更新,它能帮助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再则,它有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经验的丰富,更能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经济学自身的要求接轨;最后,它也为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范本。
一、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
当下,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也日趋丰富,日趋完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难免落后于社会的步伐,一旦调整不及时,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弊端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1.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矛盾
经济学是一门涵盖庞大理论体系的学科,他严谨规范且随着社会变化动态发展,其内容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当然,随着内容的扩充,必然会产生众多分支,如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从学派上来讲,又包含重农学派,李嘉图学派,剑桥学派,供给面学派等。而就分类而言,又可以把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及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具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其中,微观经济学尤为显著。以往的教学改革中,经济学的理论学时一再遭到压缩,面对这种压缩,不同的教师处理方法自然不同,譬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宏观,有的教师却倾向于微观,这也就造成多个不同的教学偏向。面对如此错综复杂,说法不一的经济学课程,学生自然会觉得无从下手,困惑不解,更不用说如何去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到了最后考试来临,面对一个毫无系统性可言的经济学,学生也只能对着一个个罗列而出的知识点努力记忆。显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也使教学效果降到了最低。所以说,庞大复杂的课程理论体系与相对压缩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也是亟待解决!
经济学专业有一显著特征,那就是实践性强,其实,从各大师范类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便可了解,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确,现如今的许多独立本科院校,尤其是师范类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从一开始,他们便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抱着一个很高的期望值。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努力参加各类实践,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他们重实务性课程而轻理论性课程的倾向。然而,事实上,经济学是一门对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你没有数学推导、图形分析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做到灵活创新,同时也有一些诸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重要的等课程知识,没有它们作为基础,你更难以在实践中应用自如!当然,不得不承认,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是乏味的,在原本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条件下,更有不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过关,教学呆板,方法单一,自然而然地,学生听完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少学生甚至萌生出好像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没有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作伴,后续课程的成绩只会是越来越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缺乏理论支持的人才又怎么能被称作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其实,学生需求的强应用性与课程的强理论性本不会成为一组矛盾,或许只要稍加引导,二者变能够互补互助,相互协调。
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提高,各个师范类院校也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革新,专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经过不断的修正调整中已渐趋完善。许多学校为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实践运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以及全面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精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大都将经济学课程如同基础课程一般提前开展。综合各大院校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就商科而言,一般都是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当然,具体专业课程的时间各不统一。然而,相比于社科类的课程,拿数理分析举例,它是经济学中一种相当重要的分析方法,因为它涉及到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所以就要求学生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基础,否则,计算的过程必定会让学生焦头烂额,进而使经济学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你会发现,许多院校的这种调整刚好陷入了这种尴尬的境地,进而造成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经济学课程自身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做法,具体效果着实难以说明。
2.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建设学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一味的固守陈旧只会导致腐败,现如今的师范类院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教学弊端,诸如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教学经验匮乏,课程结构不合理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是深深地削弱了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经济学实务课程中一味的按照传统模式授课,即老师传授知识点,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下,再辅加练习题的训练。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至极,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被压制,更遑论是对课程培养兴趣之类的话语。不错,的确是有很多高校引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过这难道不是只相当于改变了黑板的形式,由固定黑板到可移动黑板而已,其实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中的许多课程,譬如国际贸易,就是对实际操作要求很高,只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练习题目的训练,学生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可观的认识。眼下的课程教学只能迫使学生死记硬背课程中罗列而出的知识点,令学生成为一个熟练的做题机器,或许他们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一旦走入工作岗位,他们那缺乏灵活贯通的理论很难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现在许多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留校或者是从其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过来的,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种并非从实际工作经历拓宽丰富的理论,连他们自己都不太清楚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效果,谈何给学生一个清晰地认识。因而,许多教师在经济学课程的教授中对于实践部分内容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导致重理论而略实践的结果。例如国际贸易的各种单证,如果授课教师没有亲手操作过,就不可能让学生了解到填写、制作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不得不说,以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真正尖端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市面上经济学课程的参考教材很多,但是,很多教材编写者为了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通常以大段的篇幅介绍理论知识,就是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内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空泛之谈。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飞速变化,许多新政策、新理论接踵而出,而往往,这些政策、理论实行一段时间才会被收录到教材当中去,这就导致在教学中,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大打折扣,时效性也大大降低。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埋头苦讲,而不关注社会实际的变化,那么步入社会的学生将会觉得难以适从,对理论内容更会失去信心。
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的经济学专业都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由教师根据教材或授课内容命题考卷,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公平,毕竟,经济学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环节,其实际操作本领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所能展示的,最多能反映的就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但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能力又如何能显示呢?
二、经济学课程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现在各个师范类院校中,经济学专业无疑是个热门。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科学。现代经济学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基石,历经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包含众多专业方向,如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在各垂直领域得到应用,指导着人类创造财富。他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和应用前景,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等。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经济理论的补充解释。改革开放之后,人才市场的需求急功近利,应用经济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而理论经济学的建设发展一再遭到排挤压缩,理论经济学的课程数目也随之不断减少,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是毫无进展。,这种情况下,理论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也随之出现。众所周知,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理论经济学犹如一幢大厦的根基,它是一切的基础。试想,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又如何去指导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呢?而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又与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密不可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慎重,眼下,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矛盾重重,弊端显露,改革的步伐更需加快。
三、经济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1.摆脱教材依赖,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师范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方面,提倡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在讲授具体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参照社会存在的具体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课余练习同样可以以案例剖析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习题填空,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感悟。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时刻关注一些常见的或者是最新的国际法规,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并在课堂上帮助其透彻分析。一些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环节,除了花费时间进行理论教授外,更得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譬如,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或者是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现场进行训练。师范类院校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学校,其教学内容的灵活安排理当走在现代院校的前列
2.变革教学手段、方法
现代高校教育方法丰富多变,而作为教育底蕴最为深厚的师范类院校,其经济学课程教育方式的创新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教学方法。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一开始,学生的新鲜感强,积极性高,不过随着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随之学习效率降低,学习下成绩下降。所以,最好在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譬如,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提要式”、“游戏式“等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而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的方法,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他们自学的兴趣和能力。第二,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课堂上,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阐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及事例,便能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譬如,将当前我国CPI持续高企同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努力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身边的一些案例,这样才能把书本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师范类院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时刻优化的状态,而经济学专业更是可以吸取其他专业的优秀经验,在与生活联系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多元性。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直是各大高校所头疼的问题,而经济学专业各种理论法律知识繁杂,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体现的尤为彻底。依我看来,课程考核绝不仅仅是考察学生能否填出考卷上的知识点,考核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否,知识能否把握运用。因此,应该减少闭卷考试的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分组,以ppt形式讲解,并给小组打分,或者采用师生问答的模式。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能检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那就可以采用。教育资源丰富的师范类院校是可以说是教育界的摇篮,作为其中极为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应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对于上述的考核方式可以进行逐一尝试。
4.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师范类院校在我国的设置历史最为悠久,传统意义上的师范学校主要是指培养各类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但就现代意义来讲,师范类院校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因而,面对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的矛盾,弊端,师范类院校拥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应首当其冲,坚定改革,革新教学中的纰漏。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传播人的角色,一个空有满腹理论却不能与实际结合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可以进行以下举措。第一,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对于经济学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同行进行经验共享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第二,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运作能够将教师脑中的理论最大化的与实际接轨,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第三,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他能帮助教师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这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积累实践经验。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恰当与否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只要能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那么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因而,改革中要将教师教学经验的提高作为重中之重。
结语:现如今,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式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作为经济人才培养摇篮的师范类院校,更要认清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中要大胆创新,不能固守陈旧,更要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参考文献:
运筹学作为学科名字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末, 随着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实际应用发展和繁荣起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主要运用数理方法研究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运用, 寻求科学决策的综合性交叉学科[1]。我国出版的管理百科全书对运筹学的定义是“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 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佳方案, 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运筹学来源于实践工作中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从运筹学产生的那一刻起, 就有着强烈的应用特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国内的学者们将运筹学引入我国,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推广和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运筹学的应用领域已从军事领域发展到社会各方面。运筹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管理类专业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 现代管理要求管理具有科学性, 运筹学是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总结。运筹学已是各个管理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运筹学中有着大量数理分析的存在, 在管理类运筹学的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状况, 运筹学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同学的问题。一方面社会上对掌握运筹学技能的工作人员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学生普遍对运筹学具有畏惧心理, 很多学生学习运筹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认为运筹学就是数学, 即使是在运筹学课堂上学得很好的同学, 也存在着如何用的困惑。所学知识没有达到内化, 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需要用运筹学解决的管理问题, 他们往往会很迷惑, 不知道如何解决, 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缺少抽象分析的能力。课本上的例子多是为了教学便捷, 是对现实问题的简化, 相对比较简单, 针对教学与现实的脱节状况, 为了更好的提高管理类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运筹学理论的能力, 在运筹学的教学中, 加入实践课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相长的理念下, 让运筹学真正成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能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实践提供帮助, 是每个运筹学教学者应深刻思考的问题。运筹学的研究已从着重理论研究转化到注重实际应用, 以定量分析为主发展到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我们将从运筹学的课程性质出发, 针对管理类学生的特点, 分析在运筹学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兴趣点, 通过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对实践基地的实地考察,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管理中的运筹学问题, 并通过所学运筹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践, 减少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搭起课堂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提高管理类学生对运筹学课程内容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兴趣, 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运筹学的能力。能使我们输出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 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管理做出贡献。
二、管理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和观察, 目前我国管理类学生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专业特点, 具体表现为:
1. 数理基础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管理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招, 学生的数理基础差别很大, 有的学生对数理课程由着较大的排斥心理。一方面他们认为与数理有关的课程都是数学, 都很难学;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没什么用, 课本上的例子和现实中的差距较远, 多有所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的困惑。
2. 参与感较强
一般选择管理类专业学习的学生都较为活跃的, 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不愿意被动的接受知识, 更愿意参加到各类实践中, 追求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要老师能把问题讲清楚, 还要讲的有趣和生动。较反感一言堂, 希望能参与到教学中, 能增加互动。
3. 知识面较广, 动手能力较弱
管理类学生较爱看有关的书籍, 知识面广, 表达能力强, 但动手能力较弱, 在管理类学生的教学中, 大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 没有多少可以直接“动手”的地方, 更多的需要“动嘴”, 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 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的能力较弱。目前的本科教育已从英才教育转化为通识教育。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 但面对着未来的职场需求, 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三、《运筹学》课程教学现状
1. 运筹学课程的特点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 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强、解决的是几类问题具有多个分支、寻求最优决策的学科。每个分支都来自于实践问题的总结, 都是以各种实际问题为背景, 引出各分支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
在运筹学课程中需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线性代数、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需要其他学科作为基础如: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系统工程等;在今天的运筹学实践中软件的应用为运筹学的发展和学习提供了便捷。
运筹学的课程特点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学习运筹学的难点,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运筹学学习中存在着丰富教学资源。
2. 教学方面
在管理类专业的教授中目前以管理运筹学较多, 从事管理类运筹学教学的老师大都是来自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有着良好的管理基础理论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多数老师还是偏重与理论的讲解和算法的推导, 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以讲授运筹学的基本原理、算法推导、概念、原则为主, 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的自我陶醉, 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运筹学的教学。
随着教育观念的开放, 致力于运筹学教学的同仁们进行了运筹学教学的探索[2], 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 从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参与学习为主。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更应注重学生的需求,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案例的分析, 在课程中有的通过案例教学[3]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的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的信息含量, 有的加强实验环节减轻学生对数理运算的恐惧[4,5]。这些对运筹学的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分离的现象的融合还有待加强。
3. 学生方面
管理类学生的特点也给运筹学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较高, 不仅仅是讲懂, 讲明白, 还要求能讲的生动和有趣。学生不爱听过多的数理推导, 但对于解决来自实际问题的案例都会具有较大的参与热情, 渴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类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不同于其他学科, 由于管理类课程所面对的知识体系所特有的专业性, 广泛性和社会性, 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四、《运筹学》实践教学设计
社会环境对新一代的大学生提出了要求, 不仅要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要求他们有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筹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并锻练学生用运筹学知识定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教学中的困惑, 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设计, 联系到社会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看待一些社会问题, 以培养特有的数理思维,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结合现实中的问题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据此, 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堂理论教学[6]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的设计, 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 关注专业特点
我国管理类专业包括多个专业, 每个专业特点不同, 学生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 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加上《运筹学》课程中有着较多的数学运算和证明, 容易让管理类的同学产生厌学心理。运筹学课程中包含着运筹学的各个分支, 每个分支与专业的联系也多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关注专业特点, 除了公共的基础部分, 可收集各专业在实践中的问题, 针对同学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每个理论的引入前提。如人力资源管理生对职业规划, 绩效考核、职位晋升的设置等由着浓厚的兴趣。市场营销对产品定价、顾客忠诚度以及顾客服务等;财务管理对资本运营、投资组合优化;物流管理对路径的优化、运输问题和库存管理;工商管理对生产计划、设备维修和更新;信息管理对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发展战略规划等。针对不同的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要有所偏重, 由于在教学中与专业联系, 前期的理论学习减少了他们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运筹学的应用中不仅仅是数学模型的建立, 更主要的是对问题的描述、解的解释和控制, 要培养他们从系统的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已学课程
运筹学的产生是以其他学科作为基础和前提的, 是多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在学生的前续课程中, 有许多课程对理解和应用运筹学都有较大的帮助。在前期的管理学中已学习了泰勒的时间动作研究、甘特的用于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甘特图”、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研究等。切削效率与车速、进刀量等因素的数学关系———优选问题, 提出管理的基本原则, 研究了机构设置、权限、工厂布局、计划等问题, 刺激性工资制制度的建立, 而这些都是运筹学在管理中应用的实例;在经济学中的广义经济平衡模型、宏观经济优化的控制论模型;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加深了已学相关基本理论的理解, 同时加深了运筹学应用的理解。另外, 管理类同学都有学VB, 管理信息系统, 可通过计算机程序理解和掌握运筹学方法。在设计中使用运筹学模型能通过计算机的运行看到实际的效果, 在模拟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运筹学模型有用的体会, 也使得学生认识到运筹学不仅仅是数学的推理。我们可借助于计算机帮助我们实现求解的过程, 从而减轻学生对大量数学运算的畏惧。
3. 联系实际生活
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运筹学的应用, 对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运筹学知识给予分析讲解,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可以增加学生对运筹学的认识, 让他们体会到运筹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会给生活带来较大的便捷。例如:每月固定的生活费如何花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各个学生协会中值日表的安排等。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到运筹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由现实的例子引入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 案例贴近生活实际, 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 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一些事件, 可以解决理论课程枯燥单调的问题, 课程引入一些生动形象的因素,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讨思考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学生事先了解和预习课程内容以及增强师生互动交流。例如, 引导同学观察银行办理业务排队的变化, 过去的多队列到现在的取号的单队列。是运筹学中排队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可引导同学去分析超市中的收银机的个数, 通过观察可看到平时超市很多收银机都是不用的, 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发生作用, 能不能用优化理论和排队论来减少和优化收银机的个数。公共交通的调度问题, 为什么有些公交车间隔时间会很久, 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的满意度等。让学生开展实际调研, 结合所学内容, 提出相关建议, 让他们看到运筹学的理论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4. 嵌入实践基地
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外, 各个高校都与本地的企业进行联系, 开 (下转第70页) 展了校企联合, 发展了较多的实践基地, 基本上管理类的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利用实践基地, 指导同学发现在实际的生产运作中的运筹学问题, 并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这样, 所见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也让学生们认识到运筹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 特别是当他们的研究结果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时, 更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管理类学生有着很强的参与感, 他们愿意参与到实践中, 参与式教学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楚自己所学的不足和用处。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动手能力, 让他们看到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能在现实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是大有好处的。
五、小结
运筹学来自于实际的应用, 也只有回归到实践中, 才能凸显它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对运筹学教学过程进入实践环节, 分别从不同的方面, 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运筹学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根据管理类学生和课程特点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避免了单调的课堂演算, 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 改变过去在运筹学课堂上过分强调数学的推理, 把繁琐的计算工作交给软件执行, 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克服对数理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学生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分析, 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摘要:《运筹学》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困惑, 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 特别是学生存在着对运筹学的学习畏难情绪, 总认为运筹学就是数学, 对如何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很迷茫。从管理类学生的特点、专业特征和运筹学课程特征出发, 分析在目前教学中教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针对管理类学生进行运筹学实践教学的设计, 以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运筹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管理类,运筹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 (本科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2]王玉兰.MM教育在运筹学中的实践及其认识[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2:154-156.
[3]郑冀, 丁勇, 马国普, 刘一辛.运筹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 2014, 02:73-74.
[4]鲍琳, 潘玮炜, 谢永红.经管专业加强运筹学实践教学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119-121.
[5]林亮, 王远清, 贾贞.运筹学实验的瓶颈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2) :177-179.
关键词:高职;运筹学;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立足于当前经济,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某种职业岗位能力(或综合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运筹学的教学,应根据为专业服务的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那么,在高职教育中,《运筹学》课程到底如何教学才能达到“必需”、“够用”和“为专业服务”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编选
合适的高职《运筹学》教材
在《运筹学》使用的教材以及授课内容上应精心选择。《运筹学》的分支很多,各个分支自成体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每个分支解决的问题,建立的模型,解题的方法截然不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凭有限的课时是无法讲完的,应有所侧重地选取授课内容。现在的《运筹学》教材内容多而杂,且多为适应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很难找到专门适应高职生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突出重点,精选内容和例题。若条件许可,可自编教材。
针对高职生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线性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等。线性规划是在任务已定的情况下,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完成任务;目标规划是在人力和物力资源条件已定的情况下合理筹划,调整生产计划,创造最高的利润;网络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图论,其中“最短路问题”、“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应用比较广泛,网络计划能够直接反映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一项计划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为实现计划的定量分析奠定基础;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数学方法和思想,可以用来解决最优路径、资源分配、生产调度、库存安排、生产排序、设备更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等,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
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
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
《运筹学》课程理论多,方法多,在建立模型和求解的过程中往往要用到一些数学方法和技巧。高职教育虽属高等教育,但不等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而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实用型”的路子,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应用性和实效性。由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弱,而且对学科性课程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也较弱,因此,高职《运筹学》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公式、定理的论证有多么完美,而在于使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理论的推导过程,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对不必要的、费时较多的定理推导、公式证明可自行删减。在某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对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也无需搞得清清楚楚,应把用于证明定理、推导公式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利用这些概念、公式反复做更多的练习,解决具体问题,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筹学》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多学科的综合以及应用模型技术。其中在应用模型的技术中,制定决策是《运筹学》应用的核心,而建立模型则是运筹方法的精髓。因此,《运筹学》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提高对《运筹学》数学模型的表达、运算和分析的能力。因此,高职《运筹学》的教学要抓核心,学精髓,掌握技巧。
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CAI课件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并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减少教学难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运筹学》课程的讲授应当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拥有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信息量大、便捷等明显优势,但是学生对于高强度、长时间集中精力有一定困难,事实上传统教学模式的板书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段休息、思考准备的时间,学生可以将前一阶段的知识做一简略的回顾、总结,调整思维进入下一个知识概念的范畴,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摄取的知识量未必同步增长,因此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之间并无矛盾,在教学实践中应使两种教学方式各得其所,相辅相成,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媒体要素的优势,在编制课件时有意识地插入片头片尾音乐,在课间适当地放一些轻音乐,或者进行运筹学家的事迹介绍,从而调节学生麻木的视觉和大脑。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推导性论证以及概念上的差别等利用黑板教学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运筹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制作《运筹学》课程CAI课件。由于运筹学方法多,所以在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方法的讲解需要配以大量的动画效果,目的在于掌握方法的步骤和技巧,这就需要使用制作工具,并能够使《运筹学》课程中方法的讲解变得简单易懂,符合一定交互性。交互性是CAI课件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交互设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交互方式,如按钮交互、菜单交互、点按触摸区交互、拖拉交互、文本交互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适应现代运筹学发展趋势,增加利用辅助软件进行计算的内容
由于运筹学涉及大量的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学生在做《运筹学》课程的作业题尤其是线性规划部分的作业题时,由于决策变量的个数不只两个,所以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就不能统统利用图解法来求解,而要利用单纯形法求解,这必然造成表格多,计算量大。学生做作业题时,往往方法、计算步骤和原理都掌握了,但仅仅由于表格中的某一个数字计算错误造成计算结果错误,这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计算能力产生了怀疑。另外,当决策变量的个数比较多时,数学模型的结构比较复杂,求解过程就变得特别长,更容易出错。如线性规划问题:
maxZ=5x1+3x2+2x3+4x4
该问题含有四个变量,若学生用单纯形法计算结果,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以上。如果选择几套较成熟的计算软件(QSB、mathcad或Lindo等),在掌握基本原理和算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软件的编制原理与方法,并灵活地加以应用,可在两三分钟内就能得出结果。尤其是当变量增加到10个时,计算量太大,只能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若学生在学习《运筹学》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上机实验并熟悉优化算法和《运筹学》课程计算软件等知识,上述问题则迎刃而解。由于高职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以后,运筹学是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习运筹学主要是用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学会使用运筹学的计算软件工具尤其重要。
【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12-13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6-27
建筑经济管理课程体系研究论文12-09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文11-23
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教学启示06-07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之思考论文09-14
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11-04
管理类专业论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