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论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篇1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里程碑意义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

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3、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提升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可以叫做练好“四大内功”或叫“基本功”: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4、十八大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

论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篇2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是指改革的决策者、执行者、推动者及参与者基于对法治的信仰, 自觉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与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思维方式。从思维路径的角度看, 改革与法治有所不同, 改革思维要改变现有的法律制度和秩序, 使制度更接近于公平正义并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而法治思维要坚守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秩序, 用现行有效的法律化解社会纠纷, 把社会矛盾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但从法治原理的角度看, 两者并不矛盾, 法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将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并不是革命式的全盘推翻原有法律, 需要改革的法律是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的少数, 而其他不需改变的法律和法治思维规则仍须遵守。[1]

1. 树立改革的合法性思维

改革的合法性思维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要以既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 运用宪法和法律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 有些法律规则与改革时势不一致, 甚至束缚改革, 使得一些改革不是依据法律而是依据政策进行的, 这在当时法律体系还不完备的情形下有其合理性。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如果仍像过去那样认为“改革可以冲破法律禁区”, 就不合时宜了。不能让所谓的良性违宪、良性违法等举动获得“正当性”, 这是对法治的破坏。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各项改革应符合法律规定和要求, 以合法性为前提, 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当法律规则发生错误或者滞后问题时, 我们必须通过法治的方式来解决, 通过对法律规则进行及时的立、改、废、释等立法程序来解决。[2]

2. 树立改革的公平性思维

改革的公平性思维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调整现实的社会关系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全面深化改革, 除了要保障经济领域市场主体间平等交换资源要素外, 更要解决民众关注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法治追根溯源就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涵, 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在于追求公平、公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要运用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来直接规范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充分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努力为人们合理有序地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实践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3. 树立改革的程序性思维

改革的程序性思维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要确定一套开放、公平、透明的程序规则, 把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价值衡量转化为法治程序上的表达诉求, 使多元利益的结构实现有序化。既定程序对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是相同的, 按程序办事, 最终结果即使不尽如人意, 但因公平、透明, 各种不满都会自我释然。[4]一切改革难题都可以在正当程序中寻找突破口, 不管是化解矛盾, 还是作出决策, 都要遵循程序法治的游戏规则, 以程序过程为重心, 使各项改革能够按程序有序展开。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程序的重要性, 要求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 从而确保决策制度科学、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4. 树立改革的控权性思维

改革的控权性思维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 必须自觉地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意味着对于人、财、物等资源的控制和支配, 天然具有扩张的性质, 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法治的要义是限制权力, 防止滥用, 在公权力问题上, 凡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 都推定为不得行使。改革实质上是通过法律制度设计重新配置和调整权力, 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加大监督力度, 让权力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运行。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消除政府对市场的垄断与割据, 实现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及其职能的公益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对政府制度、权力体系的变革, 要深化权力清单制度改革成果运用, 在法律制度上列明政府权力清单, 管住任性的权力, 释放改革红利, 推动经济发展, 增进百姓福祉。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需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的首要思维, 法治能力是现代治理的核心能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整个国家治理系统中, 法治应该有充分的话语权, 只有切实落实法治精神, 在意识形态中, 法治有了支配思维的核心话语权,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从而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1. 需要用法治思维凝聚改革共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求各项改革举措的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 到底哪些机制体制存在问题需要变革,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 立场和利益有不同, 各利益主体会有着不同的想法。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 要“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法律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 是多元开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是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最底线的公认规则, 也是凝聚改革共识的最好方式。全社会应当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 从而为深化改革、解决改革难题奠定充分的民意基础和合理性前提。[5]

2. 需要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方向

中国的改革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 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日益高涨。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法治可以通过人们行为的模式化, 将其行为纳入一定的模式和准则之中, 防止社会关系出现失调和紊乱, 使社会关系保持一定的规则性和有序性。将改革的理念和步骤内化于法治之中, 在民众心中形成法治权威理念, 使法治真正成为他们行为的内在指引, 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将改革平和、稳定地落实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切实有效实现改革之根本目的。[6]法治思维蕴含着平等、自由、人权等丰富的价值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切实促进公平正义, 用法治思维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3. 需要用法治思维推动改革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有序推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必须要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改革的效率性。首先,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 有利于为改革提供稳定环境, 实现改革的有序性。法律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法治建设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将社会发展纳入确定的法治轨道, 为保证改革有序推进奠定法治基础。其次,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 有利于为改革提供合法性保证, 产生久远的正效应。通过法律规范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调整、控制与整合, 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增强社会的系统活力, 保证社会体系的良性运作。当今的改革需要突破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 如果法治思维缺失, 就会滋生特权思想, 导致违法施政、执法不公等问题, 使改革失去动力和保障, 改革定会偏离科学轨道。必须善于用法治眼光审视改革问题, 用法治思维谋划改革路径, 用法治方式优化改革环境, 为改革减少风险和阻力, 让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向前推进。

4. 需要用法治思维巩固改革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需要保护和巩固改革成果, “变风俗, 立法度”, 法治在巩固改革成果、通过制度来使改革成果定型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固化改革成果, 才能让成熟的改革经验经由法律程序上升为法律法规, 真正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制度。也正基于此, 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得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 改革总是以变革法律为起点而最终又回归到法律的螺旋式循环, 改革的进程伴随着法律的进步, 而法律的进步也必然反映改革的成果, 并为新一轮的改革提供依据。[7]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思维能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是对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要求, 其次才是对民众的要求。目前亟须培育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明确的法治意识, 严格依法办事, 保证各项改革工作始终不脱离法治轨道。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1. 具备科学立法的决策力

改革起于法, 成于法, 定于法。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变法的过程, 要变恶法、笨法为良法, 变法成功, 改革就成功。[8]全面深化改革的变法过程需要改革者具备高端立法、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科学决策力。改革是党领导下在宪法法律范围内的改革, “变法”必须“依法”, 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 保证科学、民主立法。首先要以社会公平正义等法治价值观对需要变革的体制机制进行制度设计安排, 比如那些在制定时保护了某些部门或者特殊群体的利益、扩大了某些部门的权力的法律法规, 已成为改革阻力的恶法必须修改;其次要完善立法规划, 坚持立改废并举, 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通过提高法律质量来统筹规划与合理安排。此外深化改革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授权程序促进变法, 遵照我国宪法第89条的明确规定:一些突破现行法律的改革试点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进行, 以法律授权的程序提高改革的公信力与公正力。

2. 具备严格执法的执行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保证变法成功后的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 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突出问题, 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各级政府作为执法主体,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扎实推进严格执法, 增强政府执行力, 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各项工作, 努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规制度, 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 坚决杜绝法外权力, 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其次要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大力推进综合执法, 着力解决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此外还要切实加强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切实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总之, 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主动作为, 积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确保变法成功后的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3. 具备公正司法的判断力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司法机关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化解矛盾、定纷止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机关要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命, 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 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首先要增强司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治理资本市场, 积极构建社会诚信法律保障体系, 保护诚信经营和自由交易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要正确处理维稳和维权的关系, 善于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坚持宽严相济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 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 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犯罪行为,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另一方面, 通过司法裁判引导公民增强法律规则意识, 加强司法建议工作推动社会道德诚信建设。积极构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性解决, 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积极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 探索诉访分离, 完善依法终结办法, 推动涉诉信访进入法治轨道解决。此外要强化便民利民诉讼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司法效率,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进人民群众对司法解决纠纷的认同。[9]

4. 具备全民守法的自觉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 全民守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宣传增强对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全社会依法推进改革、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 努力营造全民学法知法的氛围, 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守法意识, 人人守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全民守法是改革实施必需的法治环境。要倡导全民严守契约、尊重规则、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要破除“法不责众”、“法外施恩”等错误认识, 任何人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外要增强用法理念, 形成全民用法的行为方式, 每个公民都自觉地把法律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 用法律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可持续的法治条件, 改革才能步入真正良性运行的轨道。[10]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的首要思维, 在意识形态中, 法治有了支配思维的核心话语权,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树立改革的合法性、公平性、程序性、控权性思维,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 让法治思维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领域及全过程, 使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朝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向前推进。

关键词:改革,法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J].法学评论, 2014 (06) .

[2]孙笑侠.法治思维的基本要领[N].北京日报, 2014-12-08.

[3]陈界亭.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5 (01) .

[4]汪永清.法治思维及其养成[J].求是, 2014 (12) .

[5]李林.怎样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N].北京日报, 2013-03-11.

[6]姜伟.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J].中国法学, 2014 (06) .

[7]刘丹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235.

[8]江必新.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162.

[9]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广西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稳定保驾护航[N].广西日报, 2014-4-17.

论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篇3

关于“公错”与“私罪”的具体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成统一,但还是有据可循的。其实,早在宋朝范仲淹就留有政训:“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有学者理解为:为政必须坚持原则,勇于担当,不怕得罪人,而个人操守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也有学者认为,“公罪”,即出于公心,为国为民谋利而受到的怪罪,要勇于承受。“私罪”,即以权谋私,为个人捞取好处的罪,应坚决予以避免。语言表述上的不一致并不影响二种解释内容上的一致性,至于“公罪”与这里的“公错”,在本文所涉面,并无实质差别。两种解释都侧重表现“公错”与“私罪”的某个方面,但也正是我们以此之偏概括彼此之全的例证。一言以蔽之,“公错”,不能归责于自己的原因所致错误——客观出罪;“私罪”,应该归责于自己的原因所致罪责——主观入罪,凡符合此种条件,均可囊括。不可否认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公错”与“私罪”,是衡量职务犯罪利益天平的砝码。

全面深化改革是从上而下的改革,改革领导者、决策者、执行者往往身负要职,最易滋生腐败。如今,打击腐败声音不绝于耳,打击腐败力度掷地有声,全国上下刮起的反腐败狂潮更是一浪接著一浪。作为打击腐败强有力的助手——各级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厘清“公错”和“私罪”界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职务犯罪案件中的系列问题,以保证案件的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以纯洁改革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防止公错私纠,私罪公断,为改革发展扫清障碍。

事实上,“公错”和“私罪”表现形式多样,表现内容庞杂,很多时候并非完全界限分明,不可一概而论。2013年以来,刑事司法错案以史无前例的势头(数量、质量等)陆续被深挖继而被平反。究其原因,多是执法、办案、审判人员的职务行为所引起,也正是“公错”与“私罪”界限错综复杂的突出表现。

以“张氏叔侄冤案”为例,涉嫌2003年一起奸杀案被羁押近十年的张高平、张辉叔侄于2013年3月26日被宣布无罪,并给予释放,予以国家赔偿。性质上不是职务犯罪的杀人冤案,却因职务犯罪而起。这起始于举报,而侦查人员在不了解案件事实的情况下,瞎编乱造,刑讯逼供,穿插监狱牢头狱霸等人员虐待被监管人员,审判人员证据认定、审判方面的重大过失的冤案,又从侧面反映出公检法“亲如一家”,法律监督“下不了手”,司法不透明,疑罪从有理念没有转换等。说到底,就是从侦查人员的“私罪”(刑讯逼供)开始,形成误导,“公错”(形成审判等相关人员判断失误假象)因此酝酿。“私罪”、“公错”逐步演绎,进而放大,受“私罪”牵连,审判人员逐渐信以为真,放松警惕,以为证据缺招,就忽视对证据的进一步核实,对被告人庭上辩解不但不引起重视,反而认为被告人不知悔改,态度恶劣等,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原因,一起冤案便凭空而出。原本不可归责于审判人员的“公错”,在此演变成应当被归责的“私罪”,但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私罪”。因为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以致“私”而不私,“公”而不公,“私罪”导演“公错”,“公错”上演“私罪”,“私罪”与“公错”交错“演绎”。

这一“中间地带”,即对履行相关公职行为该审查不审查或不认真审查,该督办不督办或不认真督办等能省则省,睁只眼闭只眼,同样应归责于当事人自己履职不力,仍属于“私罪”范畴,在刑事司法上,称渎职侵权,就是职务犯罪上存在的两个术语“贪污受贿”和“渎职侵权”之一。于是乎,在职务犯罪“私罪”界定上就将贪污贿赂型犯罪(或可理解成狭义上的“私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的牟私利之类),这与以上两类学者所举类吻合,及贪污贿赂型和渎职侵权型犯罪(或可理解为广义上的“私罪”,字面意义不足以涵盖“私罪”的所有情形情况下,需要进行不超过其字面意义上的扩大解释)。需要加以甄别。

在“公罪”的认定上,我们同样要加以区别对待,受制于主观能动性的差异及客观情况的突变,需要区分是职务行为中正常的工作失误,还是因为为民请命或为国建言献策所受责难(此为公民言论自由的集中表现)。但凡职务行为失误在行为当时正常情况下难以避免,发表言论不损国家、社会、他人利益,反而利国利民,就应该认定为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公错”。同时,基于“公错”超过一定幅度,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难保“公错”上升到“私罪”层面,进行刑罚规制。这样一来,在表现形式上就容易区分了,界限就没那么模糊了。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公错”与“私罪”的认定。

综上所述,“公错”与“私罪”主要区别在于:“公错”,不可归责于自己,“私罪”应该归责于自己;“公错”具有不可罚性,“私罪”罚当其罪;“公错”顺应改革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私罪”背离改革发展的趋势,是禁止的;“公错”表现为客观失误或因公怪罪,“私罪”表现为主观罪责或贪渎之风;“公错”在错误中成长,“私罪”在错误中消亡;失了“公罪”,改革将倒退或停滞;没了“私罪”,改革将前进并延续。

如此大费周折地界定“公错”和“私罪”,就是为了防止将不可归责于当事者的“公错”,胡乱的认定为应该归责于当事者的“私罪”,而把应该归责于当事者的“私罪”,错误的认定为不可归责于当事者的“公错”。在改革发展带动下的职务犯罪预防改革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斯防范。

全面深化改革 篇4

班级:网络1111学号:2011811020姓名:沈元超 论文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改革;十八大;意义;新举措;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

总书记近日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改革的新谋划新举措,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眼于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谋划的一系列新目标、新部署、新举措,针对的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因为抓住了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氛围越来越浓,改革共识越来越强,改革举措越来越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还有具体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并相应拿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谋划新举措,必须是宏观思考和微观探索、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的有机统一。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6、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7、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8、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9、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10、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2、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1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参考文献:

[1]范玉刚.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12:18-21.[2]翁淮南,刘文韬,张纪.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前景——10位专家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J].党

乡镇全面深化改革总结 篇5

乡镇全面深化改革总结怎么写,以下是聘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乡镇全面深化改革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求真务实,奋发进取,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全镇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增高,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一、改革进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

立足当前,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督促制度,以制度机制固化建设成果。

1、深化干部考核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干部职工考核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工作实绩考核、动态跟踪管理考核、民主测评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了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整饬作风为手段、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不断完善考勤制度,严肃上班纪律。制定并出台《霞寨镇干部职工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明确规范上下班纪律、请销假制度。每周定期抽查到岗情况,每月初通报上月出勤情况。考勤情况与绩效工资等福利挂钩,年终汇总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同时建立镇纪委、监察室巡查制度,严禁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集中整治慵、懒、散现象,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大违纪处罚力度。对违反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有关规定的干部职工,先教育,后惩处。对违反上班纪律、违反八项规定等干部,情节较轻者责令其作出书面检讨,情节较重者扣除当绩效奖金并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上报县有关部门处理。

三是坚决制止“走读”现象,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要求干部认真领会制度精神,严格约束自己,至少利用3个晚上下村了解村情。

2、深化便民服务制度改革。

目前,我镇已在27个村居全部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点,逐步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打造一支为民服务队。

一是实行定岗定责制。各窗口单位固定人员值班,细化责任范围,突出各窗口单位效能建设主体责任,责任到人,进一步加强了窗口干部管理,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

二是强化纪律意识。修改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制度》,要求各窗口充分认识到提高工作效能的必要性和服务群众的严肃性,转变观念,履行岗位职责,严禁工作时间离岗、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和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制定《窗口部门执法服务职能工作制度》,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队伍。

四是强化考评落实。制定《部门绩效评定细则》,将机关效能建设与绩效考评相结合,实行绩效情况月登记和考评累积制,进一部加强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年终将对照考评细则兑现奖惩。

3、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规范发文和召开会议制度》,严格控制会议经费支出,节约会议精神;完善《“三公”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公务车辆管理办法》、《公务接待管理制度》,实行“派餐单”制度,严格公车管理,减少经费支出。

(二)深化农村产业结构改革。

推动产业转型,促进结构优化。不断打造碧初文人名片,大力弘扬榜眼精神,提升乡村文化游;建设高寨富美乡村,推介特色蜜柚文化,培育特色文化名镇,推动农业观光游。国庆长假以来,高寨富美乡村共吸引游客约5万人次,极大促进当地群众创业激情,创收近20万元。

二、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通过不断的探索发展,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经验:一是根据霞寨镇实情,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霞寨镇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对便民服务中心实行定岗定责制,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效率。二是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巩固和加强现有效益,不断深挖周碧初、榜眼府、高寨美丽乡村等文化资源,做大做响宣传文化品牌。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探索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大胆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存在一定程度色求稳怕担风险保守理念;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转型的力度还不大,对蜜柚的依赖性还比较高;三是真正探索的内容不够深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

四、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突出深化改革工作,贯彻依法治国,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细化服务,促进公正文明执法。

2、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发展难题,转变单一产业,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发展目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摒弃腐朽观念,鼓励领导、干部大胆改革,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在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不断激发活力。

乡镇全面深化改革总结

20XX年,我乡按照县“1+18”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安福县委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意见》、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和各改革专项、专责小组《工作计划》,县委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办下发的其他相关文件精神,以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针,围绕市委、县委的工作部署,启动实施改革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现将我乡20XX年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领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周祖华同志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站、所、办成员为小组成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分赴各村督查、指导该项工作。二是组织学习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心,自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加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在改革工作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按照改革要求各负其责,逐条抓好落实,从上到下一条线地进行贯彻落实。全乡先后召开工作推进会议5次,确保了该项活动深入人心。二是多次对乡、村干部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通过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加深党员干部对相关业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彼此间交流经验和教训。为改革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整体推进,取得良好效果

建立了乡直单位、部门联动机制,行政效率明显提升。整合乡镇站所办、卫生学校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各站所办联合办公,实现一站式服务;加强各部门相关成员信息沟通,完善信息互通渠道,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简化办事程序,建立便捷有效的办事流程,进一步简政放权。不仅方便了群众到政府办事,提高了行政效能,也增强了政府公信力,为打造服务型政府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

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制。一是依托村级便民服务站将计生、土管等审批下放至村级为民服务站,代办村级权限业务,目前已在三个中心村建立了为民服务站;二是建立了代办联络员队伍,每个村派驻一名代办联络员,蹲村代办相关事项;三是建立了重点企业代办员制度,对辖区的重点企业派驻代办员,帮扶相关事项。

二、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改革发展攻坚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突显,我乡在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充分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管理制度不创新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目前,乡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乡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流动机制。这既不利于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也不利于提高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无法形成有序交流的机制。

二是经济综合实力上的差距。从纵向上看,近几年来我乡是大力发展,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但从横向上看,我们与部分乡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优势也正被赶超。目前我乡还缺乏能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尤其缺乏能大幅增加财政收入的骨干项目。同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加快发展的难度也很大。

三、20XX年工作计划

一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细化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及责任制执行情况专题报告等制度。健全公众参与、咨询论证、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四位一体”的决策机制。研究制定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20XX年,我乡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重点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同时,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剖析根源,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实。推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实施流程再造,并与网上审批相对接,简化办事程序,建立便捷有效的办事流程,进一步简政放权。

乡镇全面深化改革总结 篇6

一、我镇承担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㈠创新城乡环境整治。

1、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整治情况。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自启动整治工作以来,已完成全镇24个村6225户生猪养殖场的丈量,面积达161.6万平方米。已拆除关闭4319户,面积达118万平方米,生猪存栏数累计减少25.8万头。龙秋、扬美、庵山、秋坑等12个重点村已全部关闭,面积达68万平方米,生猪存栏数减少17.4万头。同时,在生猪养殖综合整治过程中,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创业平台、劳动力转移、金融扶持,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确保农民转型升级有路子。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及污水排放处理力度。加强对还未全面实现禁养的村庄的病死畜禽及污水的处理力度。我镇已建成24口化尸池,总容量达20XX立方,日处理能力8吨,在此基础上,日处理能力达2吨的无害化处理工厂已投入运营,满足辖区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巡查,对乱扔病死猪行为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对经核实举报情况属实的村民给予20XX元的奖励。在龙秋、秋坑、埔尾、寮里、安山、扬美等6个重点村共兴建70亩以上的氧化塘,对畜禽污水进行再沉淀和自然暴晒氧化,减轻污染。坚持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关闭辖区8家严重超标排放的废弃塑料加工厂,建立环保工作联系制度。加强对辖区企业污水排放的巡查,督促企业做到达标排放。

2、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全年共投入资金200万元,出动保洁人员60580人次,保洁车辆6720车次,投入机械400台班,清理垃圾共7347吨。清扫公路9808公里,清理水沟1206公里。全镇现有垃圾运输车6辆,垃圾收集池160个,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加强内河清淤整治,投入200多万元完成恒坑溪、天宝低排后塘支渠(石亭段)共7.6公里的清障清淤工程。

3、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利用石亭公园、芗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带动,深入推进寮里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实行“立面改造、绿道构建、绿水活流”。按照“六个有”标准,探索建立适合寮里村特点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长效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农村垃圾清理难题,使农村垃圾处理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切实做到垃圾收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掉。新建垃圾收集池6个,病死畜禽收集池4个,并对村内原有的破损的垃圾池进行修补。加强绿化整治,在村道两旁的绿化带种植树苗,对村中空地、闲置地进行花草绿化覆盖,将猪圈拆除改建小花园等。投入5。3万元完成村委会大楼的立面整治,以求与石亭公园、芗城革命历史博物馆三者达成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㈡健全治理“两违”体制机制。坚持堵疏结合的“两违”工作模式,按照“零容忍、零增长”的治理工作目标和要求,由镇班子领导带队,城管中队、土地所、巡逻队及部分干部、村两委组成巡查小组,形成了镇村两级网格化管理,不留死角。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协作、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疏堵结合、注重引导、完善机制、源头防范为基本原则,切实做到宣传教育零盲区、调查核实零死角、依法惩治零遗漏、“两违”现象零增长。利用宣传车、村村通广播、发放公开信等方式入户宣传,对辖区“两违”进行摸排,对摸底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一违一档”台账,形成“两违”清单。同时,成立巡逻队加强巡查,确保“两违”实现“零增长”。20XX年,共查处“两违”案件67起,已拆除面积86797平方米。同时,坚持堵疏结合,对住房困难确实需要建房的农村居民,按照农民建房申报程序,中队接到群众上交的建房申请报告,及时组织土地所、村建办等部门逐一进行核实,对符合一户一宅政策条件的困难群众、原址改造且不超过规定面积的住户以及需要安置的居民进行分类登记,为住房困难的群众提供绿色通道。截至目前,约有30户住房困难户获得建房审批。

㈢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石亭镇作为全区唯一一个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乡镇,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XX年,小城镇发展项目共19个,涉及商业项目2个,工业项目12个,城建项目1个,民生工程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43。8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77亿元,1-10月共完成投资额14。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7。54%。城镇环境逐步改善,漳华路已建成通车,石亭中路立面整治已完成,街道整洁有序。石亭公园、芗城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项目的部分工程已完工。同时,加强规划,特别是镇区的规划建设,合理引导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到镇区投资、兴业、安家,提高常住人口数量,提升辐射带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是学透新精神,解放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表述、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首先,要学深、学精、学透,通过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对推进改革的具体要求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二是结合新要求,明确思路。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要求,切实找准与我镇实际的结合点,认真完善工作思路。从实情出发,带着新思想、新作风,对一年的工作思路进行修改完善,力求新思路与乡镇实际相符、能够推动改革创新,能推动乡镇科学发展。

三是采取新举措,抓好落实。要落实改革部署,让蓝图变成现实,就要靠真抓实干的态度贯彻落实。要“干”字当头,采取更有力的新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全力保证中央《决定》和各项改革措施在乡镇的落地生花。党员干部带头牢固树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态度,做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改革,创造出更好的工作业绩。

三、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缺乏污水处理设施。一是工业污水方面。石亭镇蔡前、仙景(含北星)工业园区由于成型历史较久,欠缺排污基础设施。石亭产业园区的道路设计有铺设排污管道,但由于该园区原规划是将工业废水(污水)排往浦南污水处理站,而浦南污水处理站至今仍没有建设。我镇与金峰开发区协调,提出了2个方案:一是将工业废水(污水)排往金峰污水处理厂,但由于地势原因,污水管网对接后仍然需要经过3个提升泵站,因而该方案没有采用;二是在石亭产业园区内自建污水处理站,但考虑到石亭工业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排污量相对较小,建设污水处理站后运营成本非常高,没有采用。目前,石亭镇尚没有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处理主要采取企业自行处理,循环使用达标排放的方式。二是生活污水方面。石亭镇缺乏污水管网,各村的生活污水都是通过排水渠自然沉淀,无经过处理直接排入九龙江。高坑、塘边两个村的生活污水排往珠里排涝站(金峰自来水厂取水口)。

2、垃圾运不出去。石亭镇缺乏垃圾中转站,而辖区内日产垃圾约50吨,而后园村的垃圾填埋场经过几年的运行已接近饱和状态,所以石亭镇的垃圾处理已成为一大难题,所以急需选址建设2座垃圾中转站进行垃圾的压缩处理、转运。经过初步预算,一座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资金为200万元,石亭镇无力承担该项目的建设。

3、芗城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及石亭公园成效不明显,对周边及美丽乡村示范点(寮里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弱。革命历史博物馆迟迟未布馆,二期的征迁工作也尚未启动。石亭公园虽已具备公园雏形,但是功能还未完善。公园主入口文化广场、游泳戏水区尚未建设、植物观赏区、健身休闲区还需进一步完善,所需资金较大。

4、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石亭镇财政紧张,融资难问题凸显,财政投入十分有限,致使道路、绿化、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距离小城镇建设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意见和建议

1、解决污水排放问题。石亭镇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建议区政府把石亭产业园纳入金峰开发区统一开发、管理,解决污水排放问题,提升园区品质。

2、设立垃圾中转站。建议区政府协调规划建设部门协助我镇做好规划及垃圾中转站建设。

3、加快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布馆及支持石亭公园的建设。建议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体新局负责加紧对芗城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布馆,并尽快划定二期征地红线,以便推进征迁。同时,建议市、区两级把石亭公园作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配套公园,给予资金支持。

论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篇7

阅览北京市2015 年中考语文试卷, 浓厚的文化气息、丰富的艺术内涵、 大义凛然的正气、 力透纸背的正能量、鲜明的时代特征、 广博的考查领域、 巧妙的情境设计、 深浅难易程度的精准把握、 开放多元的选择空间, 都是这份试卷广受社会各界热评的亮点。 试对语文试卷做宏观的简单分析。

一、 充分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经典, 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 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 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 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 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 宏观而言, 试卷中设计了书法、 匾额、 对联、 兵法 “三十六计” 与诸葛亮 “空城计” 连环画、 岳母刺字连环画、 国粹京剧、 古文赏读、 传统美德等众多题目, 内容涉及面广, 形式图文并茂, 文化濡染气息浓郁, 人文素养氛围厚重。 传统文化经典是我国历代古圣先贤们呕心沥血铸成的文字集册, 记录承载着历代圣贤观天地、 萃人文大智慧的思想精华, 代表了作者生活特定时代的较高文化文明成果水平; 而且数千年之间形成了内在连贯紧密的一脉相承, 源远流长, 历经岁月的淘洗和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检验, 至今仍然散发出中华民族智慧文明的灿烂光芒。 这种文化火炬需要继续接力和传递, 社会历史发展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们阅读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二、 艺术覆盖面开阔

欣赏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书法作品图片, 从线条、力道、 布局、 气韵等方面展现书法魅力。 列举北京孔庙与卧佛寺、 山东蓬莱阁、 四川成都武侯祠4 处名胜古迹的匾额图片。 匾额作为古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堪称古建筑的眼睛, 多拜求名流或书法大家泼墨书写,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匾额文字融辞赋诗文、 书法篆刻、 建筑艺术为一体, 集字、 印、 雕、 色的大成, 以凝练的诗文、 华美的辞藻、 精湛的书法、 深远的寓意来指点江山、 教化人文, 反映当时当地的政治、 经济、 文化、 艺术、民俗民风等, 具有较高的历史、 学术、 文物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 考生一方面可以欣赏较高的书法艺术风采, 一方面普及现代汉语规范字的书写, 辩证、 求真。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以后在游览景区景点的过程中关注这一目标。

2014 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有 《 水浒传 》 连环画1 组6幅, 内容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今年试卷呈现了两组连环画共计15 幅。 连环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文化艺术和通俗读物, 集绘画、 文学、 装帧于一体, 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 刻画人物, 题材广泛, 内容多样, 寓教于乐, 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老少皆宜。 岳母刺字 “精忠报国”的故事、 诸葛亮的 “空城计” 几乎家喻户晓, 前者自元代以后流播渐多, 有京剧 《交印刺字》; 后者见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后人改编成多种剧目, 名 《空城计》 而广为流传。 试卷由此延伸出针对京剧表演行当角色的考查。

三、 革命历史题材大放异彩

北京市教委课改文件要求把革命历史题材作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第2 题涉及中国抗日战争, 2015 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卫国战争, 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 该题还兼顾到了句子逻辑排序的考查。 第14 题涉及红色经典小说 《红岩》, 重温革命先烈们在特定情境中的铮铮誓言, 学习先烈们对党组织对民族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意志, 对共产主义事业和信仰的无限忠诚。 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言:“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要让青少年学生们牢记, 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要懂得珍惜, 要有历史责任感, 要立足当下、 志存高远, 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建功立业, 才对得起先烈。

四、 紧密联系时代生活实际,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第3 题关于名胜古迹匾额, 即使不是试卷上呈现的几块, 学生们在日常旅游中也是经常见到的, 包括景区景点的楹联、 石刻书法文字等。 同时考查错别字的方式, 有利于提醒学生们日常游览时多一份注意。 第4 题借助考查对联兼顾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利用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 在特定情境中嵌入鲁迅作品名称。 在这里, 作品名称都有了双关的角色和作用, 既是作品名, 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对于开拓学生们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第7 题用关联词改写句子, 设计了参观博物馆时班长工作角色的特定情境。 第9 题的默写更是直接联系日常生活场景, 提示性考查 《论语》 句子的默写。 第13 题 “空城计” 连环画中, 由考查文学名著的阅读特地引入了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的行当角色知识, 过渡自然顺畅, 没有生涩机械之感。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 去年底北京正式通水, 综合效益凸显, 第15~17 题内容紧扣首都时代社会发展, 穿插了近义词辨析、 图文叙事、 比较阅读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考查。 小说 《超级智能住宅》 虽属科幻题材, 但是文中部分内容已经在当今最新计算机科技发展领域初见端倪, 让人们对于智能科技有辩证的理性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一文更是直指当今的立德树人的时代主旋律, 并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现实意义。 微写作的名著阅读经验、 参观博物馆征稿, 大作文的 “对话”, 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 有利于真实可感的考场作文崭露头角。

五、 突出对阅读与写作素养的考查

综观试卷命题内容, 涉及知识面广泛, 已如前述。 学生们要读懂文字, 读懂图片, 还要根据连环画的故事情节补出相应的文字描述。 文言文部分两文的描述对象都是岳阳楼, 一课内、 一课外, 有同有异, 景致两端致作者览物之情悲喜转换。 考查古文基础, 加深了对教材选文的理解, 同时拓展了阅读视野。 名著阅读继续以连环画的形式, 引申出对京剧角色的判断。 红色经典小说 《红岩》 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 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 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 是革命先辈为国家、 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现在的中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读这类红色经典的较少, 第14 题的设计虽然是相对简单的二选一形式, 分值也只有3 分, 但是毕竟是发出了一个信号, 体现了一种导向。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两则材料, 考查对一般科技类文章的理解。 小说 《超级智能住宅》 属科幻题材, 文中主人公夫妇的生活琐事却是较为熟悉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遗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而且, 跟2014 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比较, 全卷字数约8200 字, 增长约1200 字, 增幅17% 强; 直接阅读材料约4700 字, 增长约1200 字, 增幅34% 强。 对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 筛选、 识别、 运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概括、 归纳、 推理、 读图、 想象、 分析、 鉴赏、表达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阅读中穿插了多音字、 笔顺、 语序、 错别字、 修辞、 标点符号、 改写句子、解词 (包括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 近义词辨析、 补写句子、 文言文翻译、 京剧角色、 革命烈士、 南水北调工程、科幻小说、 道德建设等, 考查较为全面。

在全市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关键时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解决基础教育系统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014 年10 月27 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 《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京教基二 〔2014〕 22号) , 其中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就改进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诸多改革举措,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更好地推进全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 作文教学程式化、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整合不够充分等方面的问题。 2015 年7 月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布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的课程计划 (修订) 》, 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建设自主权, 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15 年, 社会各界的认识逐渐统一形成共识, 即课程是教育思想、 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 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 牵动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

六、 持续深化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强化干部教师队伍的课程整体育人意识

全面加强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意识, 高度认识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 学生对课程有选择权, 学校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促进全体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 着力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 教科研人员、 学校干部教师在课程的管理决策、 规划开发、 整体推进、 评价导向、 特色创新等方面的价值理念、 站位视野、 能力水平等综合素养。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 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质, 决定了它在众多基础学科中的地位和角色, 相应地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当然, 并不因此就否认、 淡化其他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 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 明确语文学科课程的定位、 性质、目标及其与课程整体育人之间的关系, 促进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和紧密联系, 适度消除和打通学科壁垒, 把历史、 地理、 政治、 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作为 “大语文” 学习的依托和背景。 地方、 校本课程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特色开发和实施, 充分发挥三级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 逐步更新课程育人理念, 摈弃片面机械、 重复、 海量的应试训练, 尊重遵循学生身心发育成长规律, 拓展基础知识视野, 增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提高人文综合素养, 丰富学校教育生活内容, 真正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意义和质量。

2.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增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要基于国家 《语文课程标准》 开展教学, 规范课程内容深度、 广度和进度, 体现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教材、教学、 评价的整体性、 一致性和协调性。 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 语法知识、 常用修辞方法, 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 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 体会实际运用效果。 积极整合、 拓展、 丰富课程资源, 打牢学业基础、 扩大知识面,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

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 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开发与实施, 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丰富的活动课程。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相对开阔得多, 语言文字更倾向于应用, 因此要聚焦语言运用、 重视听说读写结合, 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体验性、 实践性和过程性, 突破教材、 教辅、 教室、 校园的限制, 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 自然的联系。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 高校、 科研院所、 各类场馆、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展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倡导 “玩中学”、“做中学”, 凸显体验、 合作、 探究, 与教材、 课堂、 校内所学理论联系结合起来, 在亲身参与实践中了解和掌握鲜活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总和, 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 文化传统、 思想观念、道德规范、 情感认同、 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包括诗词歌赋、 衣食住行、 琴棋书画、 风俗习惯、工具器物、 节日庆典、 伦理道德、 规章制度等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标志, 文化需要世代传承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 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公民承担着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教育工作者同样承担着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历史职责。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 基本国情,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改变重知识讲授、 轻精神内涵阐释, 偏重知识点灌输、 单纯背诵记忆, 众课程各自为战、 课内外无法衔接的现状, 杜绝学科门类孤立化、 教育内容碎片化、 教学设计随意化的现象。

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加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整体性建设, 完善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全覆盖。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深入梳理和宣讲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 道德情操、 人文涵养。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 阅读浅易文言文, 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 欣赏音乐、 戏剧、 美术等艺术作品, 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 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

4. 注重阅读与写作方法指导

目前教师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部分中小学生不爱读书, 特别是正统的文学名著类。 部分学生迷恋于追星、 偶像崇拜, 对演艺、 体育等圈子及其相关信息激情狂热、 积累较多, 恰恰对培育人文素养的文学类作品兴趣不高。 还有就是作业量大、 课外培训班多, 少有时间读书。 如何尽快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爱读书的积极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 提倡整体阅读、 主题阅读、 比较阅读, 广泛吸收先进健康的文化文明成果, 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 字词、 标点、 句段、 篇章, 题材、 体裁、 结构、 修辞、 手法, 立意、 中心、 主题, 摘录、 标注、 旁批, 精读和泛读结合, 流派和风格尽收, 深度和广度兼顾, 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化作品中全面汲取营养, 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陶冶情操、 濡染品行、 浸润性灵、 澡雪精神, 提升阅读品位, 增加文化积淀, 塑造高雅和谐的内心境界。

丰富的生活经历体验、 开阔的阅读视野积累、 敏锐观察勤于思考, 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基本前提条件, 当然还要有品德修养、 文体写作、 修辞手法、 表现技巧等知识的储备。 培养学生勤于动笔、 乐于写作、 善于写作、 精于修改, 鼓励以日记、 周记、 随笔、 摘录、 博客日志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 多角度分析看待社会现象, 培养辩证思维方式, 优化思维品质,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积极反映生活、 表达观点、 沟通交流。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多种实用类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 向生活学习, 向名家名著学习, 向师长学习, 向优秀同龄人学习, 也要从负面消极的现象引起警惕、 吸取教训。 既要广泛吸纳、 博采众长以补己之短, 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视角, 透过现象看本质, 穿过文字悟内涵。 文章不厌千回改, 提升修改习作的能力和方法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5. 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

我国古圣先贤们历来重视 “德”:“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 ,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以天为宗, 以德为本” (《庄子·天下》) ,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大学 》) ,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论语·里仁》) 。 然而时至今日社会风气、 公共道德整体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诚信缺失, 社会宣传假大空的说教多, 教育难以真正入心入脑, 应试教育作祟,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西方文化冲击, 等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审时度势提出 “立德树人”, 具有里程碑意义。 教育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是遵循教育本质规律、 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获得自身潜能良性、 充分的发展。 克服 “重智轻德” 的错误倾向,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全面开展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以仁爱共济、 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以正心笃志、 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牢固树立理想信念、 强化基本道德规范养成, 形成高尚的品行情操、 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阅读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 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主题系列作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 发扬传统美德。 增强对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辨别和抵制能力。

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 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很大程度上需要一支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 教科研和管理队伍来保障落实。 要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 修订有关学科教材, 注重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可读性、 针对性, 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建成中小学各学段衔接贯通、 循序渐进、 协调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 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 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

七、 针对试题设计的几点商榷意见

2015 年是北京市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工作的起始年份, 试题命制工作也处在转型期, 需要一个探索并不断完善提升的过程, 希望命题组认真听取各方面的反应回馈信息, 做好总结工作, 努力使明年的中考命题质量和水平更上层楼。 部分题目的设计水平有待于提升, 谨此举几例商榷如下:

第1 题 (2) : 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 “为人民服务” 5个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 题目中所谓 “规范的正楷字” 的要求, 在赋分时恐怕就不便于操作。 现在不少学生的书写能力较为薄弱, 如何界定学生的书写是不是 “规范的正楷字”, 如何给出相应准确的量分, 恐怕还是难免引起争议。

第3 题: 许多名胜古迹都有名人题写的匾额, 这些匾额上的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但有的字却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 关于书法作品, 由于古今汉字的演变过程漫长、 年代久远, 书法家个人的书写习惯与爱好、模仿书法大家的所谓 “铁写” 字帖、 古今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外在形体差异、 对帝王等特殊人物名字的避讳等等原因, 书法作品中的部分字形有别于现代规范汉字写法; 由于传统因素, 我国书法界还有一种 “书法之下无错字” 的积习。所以, 这个题目的设计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并不妥当, 日常教学或者检测时可以使用, 目的在于跟学生说明这种特殊历史文化现象。

要有“全面深化”的改革担当 篇8

要有“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全面深化”说出了当今改革推进的真谛。我们从中不仅感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精神,而且更有一种奋勇前行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告诫人们:“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面对“全面深化”的改革大局,我们不仅要“只争朝夕”地去思考,更应“只争朝夕”地去实干。

所谓“全面”,就是立体的、综合的考量,我们不妨用系统的、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一下,看自己在改革的大局中做了些什么,改了些什么,这些做和改离“全面”的要求还有多远,还有什么不足。而“深化”则是纵向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看看自己在改革的道路上,走了多深、迈了多长,距“深化”的差距还有多少。用“全面”和“深化”两把尺子量一量、看一看,是否量得自己全身出汗,是否看得自己坐不住。凭着这样的紧迫感去思改革、谋改革,才能改出精彩来。

要有“全面深化”的改革豪情。改革豪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优势,萌生出强烈的危机感,催生出超前思维,进而赢得先机。“全面深化”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典型性、艰巨性等特点,表现为各种矛盾交织,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难见一时之功,难求一招之效。无论“深水区”的“险滩”,还是攻坚期的“硬骨头”,都是前所未见的。对此,没有一种冲天的豪情,很可能一事无成。

要有“全面深化”的改革智慧。“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我们要把“全面深化”的豪情化为改革行动,就是找到攻克“瓶颈”的“桥”,找到渡过“险滩”的“船”。这“桥”这“船”在哪里,不是光听上面讲,而是需要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智慧才能找寻得到的。

□责任编辑 廖肇银

上一篇:十二项核心制度试卷下一篇:真情永远感恩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