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共9篇)

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篇1

每年国家都在提倡各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国际公法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无非是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将会从两个方而进行论述。一是,国际法教学采取法律实证方法的必要性:二是,国际法教学运用法律实证方法的具体措施。

一、国际法教学采取法律实证方法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在国际公法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是以学科基本理论讲授为基础,结合国际社会的实践案例,从而在问题中依次解释国际公法中出现各项法律制度和词条解释。众所周知,国际公法起源于早先国家之家签订的国际条约。在教授国际公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国际公法的原理是首要的,但同时也要使学生理解具体的条约。由此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学生从根源上理解了国际公法,那么在实践案例中不管遇到什么法律情形,都能很准确的抓住本质。就这一点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确是最有效果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局限性,比如:形式刻板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在被动学习过程中,国际法的学习与国内法的学习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因为国际公法产生的环境、依据的`理论基础、立法过程以及实践执行都有其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此学科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往往不能理解国际公法的理论来源和国际公法的具体制度,同时因为生活环境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学生缺乏“国际思维”,认为国际公法的约束力并不具有强制性,对国际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产生怀疑。这也正是教师没有从国际公法在国际关系中的适用性出发造成的。对于学生对国际法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这一情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二)法律实证方法的优越性

所谓实证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分析实际的法律制度,采用图表、数据等科学方法,以客观的立场,解释法律现象的方式。换言之,法律实证方法主张用事实解释法律规范。采用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运用国际法的能力。具体来说,法律实证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外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学术训练,并使之全面地理解国际法的内容和体系,而且也正好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因为时间限制而不能实现教学任务的难题。因此,介于法律实证方法的优越性,我们应在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加以重视。

二、国际法教学采取法律实证方法的具体措施

法律实证方法虽然不能直接接触到国际法实践,但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网上搜集各种信息,通过文献分析法来学习和研究国际法。

(一)案例教学法解读国际法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法是解读国际法实践性的有效方法。从案例当中解读国际法,在实践当中运用国际法,来自实践中的国际法,才是真正的国际法。当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国际法的教学时,案例的选取、呈现、思考的问题等一系列有关案例的处理就显得很重要了,一旦案例准备失败也就意味着国际法实践性讲解的失败。首先,案例本身要具有教学价值。具体而言,案例要有时效性和典型性,太老或是太普通的案例没有教授的必要。让学生学习权威机构或网站发布的原始资料,并全面认识资料中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国外案件的判决或评论进行学术评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

(二)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体味国际法的发展性

当前国际形式变幻莫测,国际法律制度也在随之变化发展,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使得国际法的体系愈加庞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国际法的新发展。相对的,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有明确的把握。针对此种情况,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问题。专题讨论式教学要体现法律问题争议性的特质,对于那些已经定案的法律事件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地搜集资料,多角度地思考分析,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质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际联系方法实现国际法的跨学科性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国际法实践的社会基础是国际社会,因而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关系是国际法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分析问题应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而科际联系方法就是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中分析国际关系的本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深入了解国际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国际法立法和实施的情况。教师在具体实施科际联系方法时应当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国际关系基础知识,运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方法,联系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实践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篇2

一、重新定位“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

贯彻(教发[2015]7号)《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教学应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体到“国际投资学”课程,由于“国际投资学”知识主要应用于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在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对“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使学生具备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分析能力

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其国际投资具有不同的动因,相同类型的国际资本的国际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与管理风格等方面也往往差异较大,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带动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往往很不相同。因此,要使学生具备国际资本运用能力,就要使学生具备相应科学分析不同投资类型、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投资方式、不同管理风格的国际资本对东道国经济与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的能力,以满足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人才需要。此外,“国际投资学”知识不仅可以应用于利用外资,还可应用于国际投资,而具备国际投资分析能力是做好国际投资的前提与基础。实践中,国际直接投资分析主要包括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估、跨国经营企业的竞争力分析等;而国际间接(证券)投资分析包括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资金面分析和行业面分析等。因此,使学生具备国际投资分析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不同方式国际投资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二)使学生具备查阅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英文信息的能力

做好利用外资与国际投资除了要具备国际资本运用能力与国际投资分析能力外,还要及时掌握国际资本与国际投资方面的充分信息。这要求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获取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信息的能力。实践中,国际资本运用、国际投资决策与管理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比较高,而这些及时的信息大多是英文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人才就须具备查阅英文相关信息的能力。应该强调,查阅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信息不仅要有好的英文基础,而且要掌握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等方面的专业英文术语以及查阅上述信息的途径、方法等。对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应该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做出安排。

(三)使学生初步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

国际资本运用、国际投资决策与管理都是实务性非常强的工作,做好上述工作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以投资为例,投资行业的良好职业习惯通常体现在“对投资信息与数据的高度敏感、对投资风险控制的高度警惕、对恰当投资时机的耐心等待”等具体事情上。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应该在课堂授课中向学生渗透、传递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性,传授相关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优化“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

“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主体、国际投资方式、国际投资决策、国际投资管理等。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也应该传授这些知识,但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考虑,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在上述知识的传授中应与一般的本科院校有所不同。

(一)侧重国际投资理论的应用阐释

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国际投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学生进行国际投资理论的讲授。基于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需要,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讲授都可以分为偏于理论创新的理论阐释和偏于应用的理论阐释,偏于理论创新的理论阐释主要讲授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的内容、理论的假设条件、理论假设条件的改变对理论创新的启示等;而偏于应用的课程理论阐释主要讲授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的应用环境、理论假设条件与实践的吻合与背离以及就如何应用理论对学生进行启示等。由于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国际投资理论的讲授应当是偏于应用的理论阐释。

(二)介绍实用的国际投资管理技巧

与一般的投资一样,国际投资也是需要大智慧才能做好的工作。要做好国际投资,不仅需要国际投资理论这种“道”层面的知识,还需要国际投资管理技巧这种“术”层面的知识,而且绝不能轻视这种“术”层面的知识。例如,在国际股票投资中,操盘技巧就很重要。在股票投资实践中,不同的操盘手根据同样的股票投资分析报告进行操盘取得的投资绩效往往相差很大,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应重视实用的国际投资管理技巧的介绍。值得强调的是,不论是国际直接投资还是国际证券投资,抑或是国际另类投资都有相应的投资管理技巧。积极学习投资成功人士总结的经验和积极参与投资实践是获得国际投资管理技巧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即时国际投资信息的解读

“国际投资学”课程课堂授课应该与学生分享并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理由有如下两个方面:第一,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由于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国际资本运用和国际投资管理方面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这要求“国际投资学”课程课堂授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习惯,而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是“国际投资学”课程在课堂授课中必须做出引导的。无疑,教师可以引用案例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但案例往往较陈旧,对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实践的价值不大。相反,如果在课堂上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上述信息对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实践的价值,从而使学生间接地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是活跃“国际投资学”课堂的需要。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抵触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觉得“国际投资学”“无用”(钟生根,2014)[1],这极易导致“国际投资学”课程的课堂氛围沉闷。如果在课堂上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学生会因为对即时的信息感兴趣而将注意力及时转回到课堂上,如果教师针对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对国际投资实践的价值进行提问或组织讨论,课堂的气氛就能很快活跃起来。

三、创新“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方法

对“国际投资学”的教学方法,有研究提出“基于情景的研讨式教学”(程金亮,2014)[2]、“模拟实验教学”(吕瑛,2006)[3]、案例教学(钟生根等,2014)[4]等。笔者认为,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做出调整。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特殊性要求“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部分时,由于要阐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的背景,此时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理论产生背景下的案例进行解释就比较恰当;在讲授国际间接(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时,由于间接(证券)投资对操盘要求比较高,此时采用“模拟实验教学法”就比较恰当;在讲授国际投资环境评估时,可以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研讨特定东道国(如:巴基斯坦)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这种改善对我国特定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意义,即采用“基于情景的研讨式教学”比较恰当。

(二)充分发挥教学设备与双语教学的作用

用好、用活多媒体在“国际投资学”教学界一直受到重视(李辉等,2014)[5],笔者对此也持赞同观点,因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更简洁、形象、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此外,笔者强调微信、QQ等现代通信方式与工具在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微信、QQ等现代通信工具的最大特点是传输较大文件上的方便性与快捷性。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要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来自全球的隔夜信息,教师往往很难及时将其放到课件中,而通过微信、QQ等现代通信工具可及时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前对这些信息有预览与思考,这样可大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语言上,有研究认为,“国际投资学”应用“双语”授课,因为“双语”授课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在国际企业、跨国公司工作的机会(吴立广,1999)[6]。笔者认为,“国际投资学”课程双语授课对学生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能提高学生解读即时的国际投资信息的能力,进而能增强学生的国际资本运用与国际投资实践能力。

摘要:文章基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从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投资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4]钟生根.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强化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11).

[2]程金亮.基于情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国际投资学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6).

[3]吕瑛.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4).

[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3).

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国际投资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31-0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投资已经成为现阶段国际经济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我国各高校也顺应时代潮流相继开设了《国际投资学》课程。由于《国际投资学》是一门新的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对它还不是很熟悉,同时由于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又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时代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更好地发挥作用。

1 国际投资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参与不到位

现阶段的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课堂效果,但是一味的灌输却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评估方法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授评估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在讲授时要让学生为每一种评估方法举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扎实地记住基本知识。

1.2 英语讲授不重视

因为学习国际投资学的学生未来接触的工作很多都是面向国外的,在工作当中会与外国人进行谈判,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单词识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就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只用中文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数也是只用中文编写,大部分学生不清楚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写法,加之我国的课程安排与国外相关课程安排并不一致,无法完全引进外国教材进行教学。这些问题造成了国际投资学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投入到实际应用,是我国的国际投资学课程相对落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

1.3 联系实际不及时

不可否认,国际投资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要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必须扎实掌握。但是现阶段的国际投资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轻视实际案例的分析,不能使学生在实例中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学生学到的只是不能得到真正运用。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得到实际应用。

2 国际投资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国际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不断加强国际投资学教学的改革,使国际投资学教学更具活力,更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2.1 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与此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也不只是简单地讲授课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的介绍,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有关国际投资的最新讯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想与国际接轨。

2.2 加强双语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使国内的国际投资学与国际相接轨,就必须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要想了解国外的先进知识就必须在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活动,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国外先进的国际投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针对现阶段各大高校国际投资学课程用中文讲授的现状,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大高校引进国外的相关教材作为课外辅助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国外课程的相关情况。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程。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应该产生畏难情绪,要积极与教师互动,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2.3 强化案例分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具体的实例呈献给广大学生。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相关问题,将抽象知识与形象的案例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所选择的案例,不要局限在国内,要将视野放到全球,要在各种网站、杂志、电视等媒体中选择国际投资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投资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提升学习的效果。

2.4 明确课程内容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国际投資学》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内容都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的,国外国际投资学的流派众多,观点各不相同,要想使学生学到更系统的知识,教育部门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规范。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际投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实务、国际投资方式、各国的投资实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系统、更科学的国际投资知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3 结语

随着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深化,国际投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开设国际投资学及其相关课程就至关重要,因此要不断对国际投资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选择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国际投资学课程发挥出作用,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瑛.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洪玫.国际投资学的理论演进与课程教学[J].成人高教学刊,2005(3).

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篇4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者提供认识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未来金融经济走势及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国际金融实务能为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国际金融也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及全国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内容。所以,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变革。

1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精选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就着名的“广场协议”,谈谈日元被迫升值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及升值后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在讲解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这三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有什么不同,针对根源探讨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在讲汇率制度选择时,可分析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成效及后续改革的方向;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人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由教师课堂讲解,有的可以让学生成立案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不仅开拓学生思路,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2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FOREX.com模拟外汇交易平台。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就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最终计算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程序如图1,一是针对教学目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设计实训方案(见表1)。二是呈现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动态模拟,教师给予操作指导。三是学生完成操作报告。四是教师总结归纳,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以仿真、务实为特色的外汇模拟交易所带来的“实战”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相关实务性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例如在讲授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期货经纪公司实地参观和模拟,同学们可以亲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期货交易的运作过程和分析方法,书本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在参观和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投资顾问和业务经理们的指点,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讲授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时,可深人外贸企业了解这些措施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及局限性。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有丰富经验的主管领导和校友,对相关的业务环节进行专题讲授。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理论功底见长、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4提高市场适应性,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教学容量大、方式灵、信息快捷、模拟生动。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引人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知识,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除此之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5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要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利用双语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灵活,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定。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人理解,对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过于浅显,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跟进。

《经络美容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篇5

《经络美容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总结<经络美容学>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并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应对方法和策略,通过完善教学文件、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措施,加强临床见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 者:王薇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甘肃中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6(5)分类号:G642.0关键词:经络美容学 实践教学 改革

对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的思考 篇6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i大学语文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面临的却是教育管理者的淡漠,教师的冷落以及学生兴趣的低落。要发挥大学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大学语文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们需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关键词i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课,是全国各类高校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此课程也被列为大学本科及专科名类自学考试必考的公共课程,并进一步实行了全国统考;各省市在大学专科升本科的选拔考试中,也陆续将大学语文纳入基础学科的统考之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这门课程在考察学生文化素质和本国语文学习水平方面的重要性。但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又着实叫我们忧虑。在很多高校,大学语文正日益面临边缘化的倾向。总体来说,可谓是“一半雨来一半晴”。一方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有些学校在新开,有些学校在削弱,有些学校已经停开;有把必修改选修的,也有把整个的课时量逐步压缩的。这些情况也不是太个别。还有一些学校由于生源的问题。甚至把大学语文办成了高中语文的延续,我们认为这对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理念来说无疑是一种亵渎。可以说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里又回到了那个被遗忘的角落。近一个时期

以来,报刊上不时出现诸如:。大三学生写申请,百字错了二十八”、“汉语比赛留学生夺魁”等让国人大跌眼镜的报道。的确,一个严竣的事实已摆在人们面前:在市场价值的导向下,青少年迷恋于好莱坞大片,而对屈原、司马光、朱熹等却知之甚少;有些大学生能考出令老外咂舌的托福分数,而看最基本的文言文却犹如看天书。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忧虑、人们对母语教育弱化的关切,乃至有的家长公开对大学语文教育提出质疑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在追问着一个问题:大学语文到底怎么啦?面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解决呢?我们认为,在这些众多的问题当中,存在着四个关键的环节,一个是教学理念、一个是教学内容、另一个是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是教学的评价体系。下面我们就具体地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工具性。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多种教育功能。

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学语文的教改必须进行双重突围:既要从内部进行彻底有效的自我突围,还要在外围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子的种种观念误区。¨¨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坚守阵地,从自我突围做起,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在这场突围当中,强化管理者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育领导者和权力机构,要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的特殊价值。大学语文重在以情感育人。开大学语文课,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虽然其它学科也都肩负有这个责任,特别是“两课”,但没有大学语文中一个“情”字那样萦绕一个人的灵魂。正如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所说:“大学语文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取代的”【2J。早在五十年代钱谷融教授也说过:文学是人学,是人心之学。文学自产生以来,元不是以表现人的各种情感为主题的,或者褒扬真善美,或者贬斥假丑恶。人类也正是在自身创造的文学的这两种情感熏陶和诱导下。不断完善着自身的审美行为和审美判断。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传承,杰出人物代代辈出。是什么影响了他们?是科学技术吗?否。是文学的情感。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程朱理学;无论是神话、诗经、散文,还是诗、词、赋、小说、戏剧,无不造就着一代代人推动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从伟人到凡人,从历史到现代,无不如此。比如毛泽东,一位农民的儿子,他不正是读了<岳飞传>、<精忠传)、<水浒传>、<反

唐>、<三国>、<西游记>等等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才具有了反抗意识,以致后来成为了人民的领袖吗;再比如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不就影响一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而徒步奔向宝塔山延安吗?这足以证明:文学以情感育人是其它任何课程无法取代的。

其次,大学语文似一面做人的镜子。大学语文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美学、伦理等各领域的内容,它给人既有真实感,又有认同感,似一面镜子。学生学习后。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并慢慢形成积淀,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的。四端之心”、庄子的。小知不及大知”、墨子的。兼爱”、屈原的爱国、司马迁的刚直不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求贤如渴、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李密的亲情、宝黛的爱情等等,无不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先贤们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教育心理学领域一句经典名言所说:。播下一种思想,收 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大学语文正是在当代大学生的大脑中播下做一个合格中国人的种子、一颗。爱”的种子。我们能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身上种下这样的种子,再由他们去影响整个社会,就像二十世纪初留学人员回国后传播欧洲文明一样,岂不是可以减少那些危害社会、毁灭人性的种种所为吗?因此。如果各级教学管理者看到了这些,重视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并在高校教学体制

中将大学语文进行明确的定位,将此课程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学语文不再为专业课让路,在科研和申报、精品课程等方面可与专业课一争高下,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再被看作是失去了“研究方向”而矮了别人一头,站在‘大学语文)讲台上的不只是讲师、助教而多了几个副教授甚至教授,便会使更多热心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潜心于此课程的探索,从而使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切实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上,我们认为,必须先明确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为:其一。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二,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高表达水平;其三,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人生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语文教学不是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它不是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从文学的角度人手讲授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现象,通过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去领略语言赋予民族文学的魅力。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族语言以及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从而感悟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的特点和汉语的表现力;认识语言的变化传承以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对提高自己语言修养的意义与途径有切身的体会,将语言知识、写作表达的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当代文学家王蒙曾说过:“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汉语的这种特色、这种韵致体味出来了,就会有我的中国心了,这颗心是不朽的。”通过大学语文加强大学生的母语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重外语轻母语的现状,对提高公民的文化 素质和发展民族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大学语文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好好地教大学语文正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使。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而不是开始。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应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众多大学语文教材目前在编写选文方面的不尽如人意处主要表现在:重思想性轻美文性,重古代轻现代特别是当代,重主流同质的多而非主流异质的少或没有,重有定论的多而缺少有争议的作品。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确是一部旷世杰作,一些教材摘取了“宝玉挨打”一节人选。学习欣赏这一章,可以增加对封建主义束缚人性的认识,加深对旧礼教、旧制度的怀疑和痛恨。尽管在这一章中,通过人物各异的言语、动作、表情、心理的白描等刻 画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出了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但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其思想性大于艺术性。事实上,学生对<红楼梦》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早有了解,笔者认为可以在这部宏篇巨著中选择其它的能代表其高超艺术成就的章节甚至于其中的诗词。作品中有的章节不仅文辞优美,饱含

深情,而且表现出与现代思想相一致的观念,如平等观、爱情观等,当能与当代大学生成功对接。

另外,网络文学近几年发展势头猛,大有取代传统文学之势,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选编其中的优秀作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发展中的网络文学。着眼于时代性。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的英雄,刘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的拼搏精神,更易激起当代人的共鸣。在中小学教材与时俱进的同时,在崇尚学术自由化的大学学堂,其教材的编写更可以高举改革的大旗。

三、教学评教体系的多样化

大学语文已脱离了应试教育的羁绊,那么,伴随着教学重点的转移,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变革。显然,传统的以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评判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能力,是有欠科学的。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应建立起开放、灵活的考核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我们可以采取平时考查、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考查的面要广,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既要考查学生的阅读面,又要考查学生的写作量;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又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考查的方法要多样,既要笔试,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又要口试,考查经典名篇的阅读、识记和背诵情况。要坚决杜绝以往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仅仅以一篇论文作为依据的片面的考查方法,更要杜绝考前明显的或变相泄露题目的走过场的考查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对大学语文

教学和考查是严肃认真的、是科学规范的,从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投入学习。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内认真学习与课外终身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建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网站,实施网络教学,拓宽教学平台。大学语文教学平台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这个教学平台里包括一个我们认为比较大的资源库、试题库等。大学语文教学的立体网络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学生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互动的过程当中。总之,把多媒体的应用和立体的网络系统和我们的课 堂讲授相结合,可以探索素质课程,特别是文化素质这样的课程,它是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对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是有利的。

五、师资力量的强化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况且,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课容易,要上好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作品的选择从<诗经>~直到现当代,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很好的才情,还要有一定的研究。据调查。有半数的学生倾心于教师的风采和信念,表示感受最深的是名师的风范。教师以丰富的学识、诙谐流畅的语言,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处处展示个人巨大的人格魅力,相信不会不吸引学生。所以作为从事该课程的教师,要“内练强功,外抓机遇”,相信在大学语文这方讲坛,也可以孕育出名师。总之,大学语文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升学应试的压力以及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课程内容本身,为课程可能的趣味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史料知识、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和思想、古老而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都是呈现趣味性的材料源泉;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又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尽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为目标的前提下,广开思路,勇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相信,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中,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之下。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教学必将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吕永林.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N].光明日报,2004— 12—21.

[2]邢字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

光明日报,2004—02—13.

[3]孙振杰.浅论<大学语文>教学[J].内江科技,2006,(1).

(4】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 报,2005,(5).

[5]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05一14.

[6]刘成友.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N].人民日报。11—10.__

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篇7

教学中, 我们主要选用的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编大学英语》。这些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都是英文原著, 其中文学作品比重很大, 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文体多样、内容丰富、文化载量大。对于这样好的选文, 如果只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课文释意上, 就不能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和学习其中的文化, 更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欣赏等方面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试探采用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主要方法带动精读课教学,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运用效果, 并以此为依托,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排除以往语法-翻译法, 还采用交际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使同学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文化交流、英语写作、作品欣赏等方面的交际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改变了以往把语言作为知识来教的做法, 还语言以本来面目, 即它不但是一门知识, 更是一种交际工具。

一、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注重语言的使用技巧, 充分体现语言的深层含义。在理解文学作品过程中, 不但要对字面意义加以理解, 更需要对其中的语言及文化内涵加以理解。因此在精读课教学中, 需要加强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和理解推向一个较高层次,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文学语言在词汇、句子、语法结构及修辞等方面较之日常口语更为精确、生动、高雅、优美, 并且, 文学作品语言材料真实、内容丰富、思想文化内涵高。因此, 通过加强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学到更为翔实、生动、精确、优美的语言, 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进而培养高层次的交际能力。

例如, 在讲授第一册第三课The present时, 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之后, 教师可把课文中的有些词句有选择地给学生标出, 并让他们根据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些词句可用那些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替代或解释, 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巩固旧知识, 拓展新知识。然后, 再提出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这些词句使用的精当之处。如“After all, eighty was a special birthday, another decade lived or endured just as you chose to look at it”。在这句话中, endure的本意是“忍耐, 忍受”而在本句话中, endure解释为“煎熬”。翻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出入呢?通过讨论, 不难找到答案, 老太太一直期望女儿能够来看望她, 或者能够收到女儿的礼物, 而不是金钱或者支票。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这样的生活对于老太太来讲就是一种煎熬。

这一课中, 作者还使用了大量的动作词汇, 反映出老太太对于女儿的思念, 以及小男孩的热情, 可爱和乐于助人。同时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老人的伤心, 失望, 以及女儿的无情和冷漠。

由此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 并牢固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 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修辞手段等诸多方面, 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交际当中, 使自己的表达恰到好处。

二、培养文学能力加强文化修养

文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可是对于外语学习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知识不少, 但在理解和交际时却常遇到文化差异引出的障碍。人类的语言都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 因此, 学生如不能掌握英语民族的文化知识, 在理解与交际过程中就常会出现误解或是不解的现象。但是, 文化教学又不能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 它应是语言教学的自然产物。在精读教学中加强文学能力的培养, 自然要涉及文化内容。在讲解过程中, 通过讲解与讨论, 学生不但了解了英语民族的文化, 而且体会到了这些文化在英语民族身上的体现。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的交际及欣赏能力, 还加强了他们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比如, 在讲解第一课A good heart to lean on时, 如果单纯地讲解课文, 不过就是儿子领着残疾的父亲每天上下班。然而该课的文化内涵极高, 通过文学能力的培养, 探讨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 分析人物性格, 并让学生课后利用资料室及图书馆寻找有关美国人的精神方面的知识, 在课堂上分析作品, 通过讨论得出文中反映的是美国人什么样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学习, 可以从文中领略到一位父亲的自立自强, 坚忍不拔, 以及这种精神对儿子和周围的人产生的积极影响。

文化是一种体现, 不能游离于像语言这样的载体, 因此不能单就文化讲文化。而文学能力本身就包括文化知识, 所以加强文学能力的培养来带动精读课的教学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对文中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培养文学能力促进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整个过程的一个核心内容。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当多的英语语言知识, 达到进行流利的日常会话, 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中西文化素养, 特别是要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 从而进行思想文化交流。

对于文学能力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首先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 以具备文学欣赏的基础。此外, 文学能力还应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

从文学能力的基本构成来看, 文学能力的发展依赖同时也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与文学常识即是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层次发展社会语言能力和交际策略的必要知识构成。通过加强文学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可把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和理解推向一个较高层次, 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 采用交际教学法展开讨论,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 达到交际的目的, 并在交际中学习交际, 克服以往交际能力不足的缺陷。

四、精读课中加强文学能力的培养, 可促进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全面提高

由于在精读课中加强文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必然在课堂的学习、讨论过程中大量增加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听说英语的机会, 并且学生针对某一文学作品陈述自己的观点或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时, 已真正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 而不是单纯地视英语为操练对象, 这样就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专心听取他人的观点, 并积极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从而大大加强学生在听说两方面的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由于在精读课中加强文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利用任务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背景资料, 并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 自行通过阅读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推理, 这样势必会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欣赏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利用体裁教学法, 又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不同体裁的篇章基础上, 深层、直观地学习到相关体裁的写作方法, 注意用词、修辞、篇章布局结构等, 进而让学生模仿写作, 这可以极大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 而且由于写作是一个输出过程, 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考察其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由于在精读教学中加强文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学到了大量的语言知识, 而且对中西双方的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学生针对文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斟词酌句, 注意修辞所带来的美感, 并把文化因素考虑其中, 做适量的翻译训练, 就可恰当地做到语言翻译不仅仅是字面翻译, 还包括文化翻译, 从而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

摘要:教师在精读课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通过注重文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精读课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 获得大量的语言知识, 加强文化修养, 促进交际能力, 并带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文学能力,精读课,促进,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2000.4,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难题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模式比较, 夏纪梅、孔宪辉, 外语界, 1998.4 (P30-40) 。

[3]外语文学课教学刍议, 王虹, 外语界, 1992.3 (P13-16) 。

[4]体裁教学法述评, 秦秀白,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1 (P42-46) 。

试论获取学情的几种方法 篇8

关键词:学情;方法;教学内容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成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还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获取学情是选择正确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虽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认识,如一般认为教师的备课包括三个部分,即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结果却差强人意。

上海师大的陈隆升在其博士论文中,经过分析历年教育期刊等资料,对教师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的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教师更少;二是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种经验似的判断;三是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四是学情分析的深度很不够,很多学情分析是一种浅度的描述,是一种印象的判断。

综上,可以看出能真正做到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的教师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都是照搬教参,按照“约定俗成”的经验选择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对学情进行分析呢?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课前通过问卷等形式来了解学情

课前调查是了解学情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前教师可通过书面调查或访谈等形式向学生了解其现阶段的学习需求,将所获取的学生实际情况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并根据学情的特点,行之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查问卷就是其中一个可行的较为有效的课前获取学情的方法。教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可以预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

二、课中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等形式了解学情

教学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在教学中会衍生出新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的变化,教学内容会产生变化。而课堂上的学情则需要师生间的进一步交流。例如:在教《行行重行行》时,对文中的“与君生别离”中的“生”字的含义,学生可能会读不懂,理解不了,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认识,学生能得出好多如“活生生、活着、产生”等词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和学生一起感悟,从而把读不懂的和读不好的读懂读好。

三、课后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了解学情

很多人认为课后练习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得出来的是学生已学的状况,教师无法根据这个学情在课前确定教学内容,如果这是为了给后来的教师做借鉴,可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情。但就现在的教学情况来看,通过练习来探测学生学情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练习,能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很好的评价,并且这种学情是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探测学生学情,从而确定其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经验分析法

许多资深的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学情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从而针对不同的课型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经验分析法是获取学情的常用手段之一,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学情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一方面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仅仅依靠经验分析法进行学情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易使学情分析陷入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教学过程是个变化的过程,会出现很多超出教师预设的东西。特别是资历较浅的新教师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大多预设很少,课堂中生成的内容往往会多于预设,这就对教师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使用这种方法要慎重,经验更多被作为一个了解学情的参考。

五、材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教师基于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材料包括档案袋、笔记本、作业和试卷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重要价值,对教学定向与教学预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全面而详实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法了解学情,在此不一一列出。综上可以看出,学情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自身认知水平和学习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针对所搜集的信息做出的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2]马文杰.“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9).

[3]冯齐林.从学情分析入手,谈教学内容的分离与重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0).

试论国际公法学教学方法改革论文 篇9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很多。课堂上能够省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洋思中学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这些规定似乎有些机械,但改革的初期,给教师一些基本的规定和模式便于教师遵循,一旦教师理解了新的课堂模式的意义,就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灵活变通。

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大面积转化“学困生”

洋思中学有一系列转化“学困生”的措施,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制度。前去参观的许多校长说:“这四清制度,就像四道拦河大坝,截住了学生后退的道路”。所谓“堂堂清”是指:每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必须当堂巩固,不留尾巴。每堂课的达标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能看书,不要讨论,教师要当堂批改。在下课时,可能有3名学生没有做完,4名学生没有做对,这7名学生没有做到“堂堂清”,就转变成了“日日清”,教师在当天的课外和自习时间就要找这7个学生补课辅导,使他们对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每周星期五下午,班与班进行对调检查,主要是对那些所谓“学困生”的数学和外语进行检查和辅导,这是“周周清”。每个月的月考是“月月清”。

另外,他们还有许多措施,如“从初始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差就要给他补课,有的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就要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不要等学生到了高年级才采取措施。另外,如把“学困生”按在前排,与好学生相伴而坐,减少他们的“求助”难度,采取“兵教兵”的战术,等等。正因为他们有许多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有责任心很强的教师群体,所以他们才敢向社会承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3、“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 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考试的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写字的速度比平时都要快,人的潜能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为什么有的教师不留课后作业或作业很少而学生学习成绩很好?而有的老师每天都布置大量课后作业而学生成绩还不好?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课堂教学效率是否高。课堂教学的辩证法就是如此,课上老师讲得多了,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就少;课上学生轻松了,课后作业就多,负担就重。因为时间是个常数,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一个常数。

4、“两案合一” 教与学不再两张皮

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

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教学常识。但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教案中设计了一些双边活动,也往往是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如有的老师在教案中写道:“师问:……生答:……”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把它演出来就行了,效果主要是看老师讲得生动不生动,学生配合得好不好。有些老师的教案不允许学生看,因为学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师在教案中设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课时老师就没法施展教学艺术。

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东西。而江苏省溧水县东庐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我们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在“讲学稿”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奥妙所在。

5、“两本合一”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课前预习的是这一张纸,课后复习还是这张纸

大多数中小学学生至少需要为每门课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课堂笔记本,学生要把老师讲的东西记下来,以备复习考试用;另一个是课后作业本。作业本往往不止一个,而除了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外,还要买社会上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这些复习资料和练习册往往很难做到精选题目和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说的学生负担过重,实际上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一般中学生晚上都要做到11点以后。而东庐中学的学生上课只有老师发的一张“讲学稿”(一般是8K的一张纸)。课前预习的是这一张纸,上课看的还是这一张纸,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在“讲学稿”的空白处补记,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课后学生复习的还是这张纸,没有专门的作业本,也不买社会上泛滥的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过一段时间,学生把“讲学稿”装订起来,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考前也不再专门出备考题。有些讲学稿中还有“中考题回顾”,提醒学生在以往的中考中有这类的题。另外还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和资料,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的讲学稿,补充了文言文《小港渡者》让学生随堂练习,合理地开发了课程资源。在课堂上掌握好的学生课后不需要做作业,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个性得到张扬,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近年来教辅资料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催生了许多亿万富翁和千万富翁,同时也培养了许多教师的惰性。现在有很多中小学教师讲完了课不会设计练习题,不会出考试题,买些现成的复习资料和考试题让学生做,不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都要从头做起,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有一个中学教师说过,要想把学生从题海里解救出来,教师首先要在题海里畅游,教师要从成千上万道练习题里精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让学生做。实际上,真正有水平的教师很少买现成的练习册让学生做,都是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题,也只有这样的练习题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一代十。东庐中学“讲学稿”中的练习题也都是老师自己出的,哪是重点、哪是难点,学生已经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老师最清楚。只有精选练习题,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如果老师吃透了教材,把握了重点和难点,熟悉了中考和高考的命题规律,还需要在考试前猜题押宝吗?还需要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升学率吗?东庐中学的做法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应当从教师自己精选精编练习题开始。

6、“备研合一”发挥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

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看起来有些繁琐,但却务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现在有些学校虽然每周学校领导都检查教师的教案,但往往只注意形式而难以顾及内容和效果,至于在课堂上教师用不用这个教案,有多大效果,就很难说了。而东庐中学的做法,过程完备、环环相扣,即使有个别老师不认真,也很难在整个过程敷衍过关;即使有的青年教师经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种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扩散,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校本教研的功效和过程得到了落实。

东庐中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过去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由“教学分离”变为“教学合一”,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点。虽然还不能说这是一个最佳结合点,但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7、“开放课堂”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式管理

山东省茌平县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改革力度更大,这所学校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开放,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那种封闭性管理模式。课堂的开放首现表现为整个学校24个教学班全天候的开放。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参观者随时可以到任何一个班级听课,不需要预先通知。许多学校每年都搞一次开放日或开放周,有的放胆搞一个开放月,事前都要精心准备,师生认真排练,届时伴以各种标语、展牌,邀请有关领导、新闻单位和学生家长到校参观,借以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而在杜朗口中学,长年全天候的开放,不需要预先准备,学校不怕“亮丑”。这样的做法不仅需要胆量,更体现了对自己办学的自信。说实话,作为一所农村学校,从硬件到软件,与城市重点中学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杜朗口中学之所以敢开放,就在于对自己的办学理念深信不疑,他们每天展现的都是自己实践的教育原生态,不需要粉饰和包装,想的、说的、做的是一致的,不用担心露了什么“马脚”。另外,每天的开放对老师与学生也是鼓舞和督促,天天都是公开课,每天都有外地的老师“督教督学”,老师要认真准备每一节课,不能有侥幸心理;学生也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唯恐被别人摄入镜头。

课堂的开放还表现为独特的教室设置。作为近代学校的课堂管理形式——“班级授课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学生单向而坐,教师站在黑板前系统讲授,讲台、黑板、粉笔、教鞭,既是教师的专用工具,也是教师权威的象征。在中国,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师道尊严”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更是服服帖帖、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学校规定学生听课背着手,发言先举手,举手不能高过头顶。而在杜朗口中学,彻底打破了这种封闭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讲桌,一面窗户、三面黑板,学生分组对面而坐,不再朝着一个方向。教师没了讲台和讲桌,也就没了权威。学生发言时不必举手,谁有想法站起来就说。“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命运我掌握”成了学生的信条。

8、“张扬学生个性” 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分为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在“预习板块”,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在“展示板块”,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在“反馈板块”,教师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让学生通过说、谈、演、写,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展示板块”,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本质性的转变,他们不仅仅是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背出来、说出来,他们要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表演、辩论、歌唱、讲解、朗诵等方式多种多样,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辩论赛、小组展示等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展示不再是把书上的东西简单表述出来,而是创作、拓展、交流、合作,用各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唯一的评判者,甚至作文讲评课也大多由学生相互点评。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

启示

这三所学校的改革,虽然具体做法不同,但有许多共同之处:

都是农村薄弱学校,不甘被淘汰,奋发图强,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找到了出路。这三所学校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学校。在改革初期,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条件都是当地最差的。他们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转变了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逐步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成为全国名校。他们能做到的,别的学校也应该能做到。

都是学校的主要领导带头搞教改,用行政的手段推动课程改革,保证了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的推广。一所学校,如果不是主要领导亲自搞改革,用行政的手段推广新的教学理念,单靠教师的自觉和自发搞改革,其力度和进展程度都不会很理想。这三所学校的校长都是新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他们带头上课、评课,以身示范,他们既是改革的领导者,又是改革的实践者。他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保证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三所学校都限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间,都强调全校推行一种教学模式,这些做法看起来有些武断,但在改革的初期,如果没有一定的力度,往往坚冰难破、陋习难改。一线教师们,既有改革的愿望,又有传统教学的惯性,特别是老教师,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已驾轻就熟。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做法都是科学有效的,但的确花费了他们不少的心血,他们中的部分人不愿意放弃已经熟悉的东西去探索新的东西。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当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学校不必再作硬性的规定了,即使让老教师们再回到老路上去他们也不愿意回去了。

上一篇:给儿子的一封信_父母给儿子的信下一篇:第四章日常交往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