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论文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改革论文(共8篇)

企业改革论文 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企业改革论文 篇2

一、电信业务发展状况

第一, 电信收入高速增长转向快速增长, 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逐渐增大。从国家邮电体制改革开始到目前, 我国电信收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年均增长率达到36%, 最高的年份高达50%以上, 是GDP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 网络“泡沫”破灭、世界电信业进入衰退和我国资费改革及长期高速增长后向低端用户发展。

第二, 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 电信运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电信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与全球水平相比, 我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较高。

第三, 电信业务结构开始向多元化转变。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点正在由话音通信业务逐步转向以话音和数据融合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电信业务发展的重点也逐步地从单一业务转向综合业务, 从窄带业务转向宽带业务, 从低速业务转向高速业务, 数据和增值业务以及其它业务和应用的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长途业务领域中, 移动电话的长途业务增长缓慢, IP电话的普及, 国内长途、国际长途以及港澳台长途业务中IP电话的份额持续增加, 造成传统固定长途电话的份额持续下降。近年来, 全国长途通信通话总时中, 移动电话占27.4%, IP电话占34.6%, 而传统的长途电话比重已下降为38%。随着移动长途、IP电话的异质竞争加剧, 大量分流了传统固定电话, 传统固定长途中国内长途、国际及港澳台通话时长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6%、6.4%和13.9%, 而移动、IP的国内长途、国际及港澳台通话时长平均以20%的速度增长,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近年IP、固定和移动长途占长途通话量的比重分别为41.4%、30.1%、28.5%。预计未来IP长途仍将快速增长。在本地通话业务中, 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首次出现徘徊, 在半年内同比下降0.1%, 移动本地业务量仍然增长迅速, 半年同比增加40%。可见, 本地电话业务的竞争已非常激烈。

二、电信行业改革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

电信改革初期, 中移动与中联通成为移动业务中的两大竞争态势, 但由于中国联通起步晚, 发展初期受到互联互通、网络新建的问题困扰, 始终处于落后局面, 中国移动则快速跟随行业发展趋势, 迅速成为通信业领军企业。在固定业务竞争过程中, 由于中国网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经营举步维艰, 与中国电信的竞争格局很难形成。

国家在考虑到产业平衡等综合因素条件下, 于2008年又进行了电信重组, 中国联通将CDMA业务出售给中国电信, 与中国网通合并形成了具有通信全业务经营能力的中国联通, 并获得了CDMA (3G) 经营牌照, 该经营牌照具有全球技术使用普及率高的特点, 但不足之处是网络需要新建。拥有了CDMA后的中国电信, 同时拥有了CDMA2000 (3G) 经营权, 虽然网络已基本建成, 但手机终端产业链不健全严重制约发展;全球技术使用普及率不高。中国移动已拥有TDSCDMA (3G) 经营权, TDSCDMA是国产自主研发技术, 推广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但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产业链还不健全, 全球技术使用普及率不高等。目前, 在南方从实力上由大到小排名顺序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北方则依次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从全国范围来看, 依次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随着三网合一的再重组, 广电公司也将会加入电信运营之中。

由于电信改革给电信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如由于手机普及率的提高, 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如:重复性建设导致国有资本投资浪费, 无序竞争导致企业收益快速下降, 手机发展过快导致对固话替代性加快, 固话收益严重影响, 持续经营压力大, 移动一技独大问题没有解决, 各参与竞争方实力悬殊大, 这将对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电信网络及技术发展趋势

(一) 通信网络建设无线化、宽带化趋势明显

随着电信业务向话音和数据融合的多媒体通信发展, 目前中国信息通信网络的重点向无线化、宽带化方向发展。近些年无线互联网络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开始进入加速阶段。目前也可称为是信息网络化中最活跃和具有现实市场状况不错的领域。网络应用IP化和通信需求个人化对于无线互联网是具有竞争力的两个较大的潮流两大潮流, 无线网络及业务开始从过去以话音业务为主的体系向信息领域延伸。目前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几个南方城市也相继开通了中国网通利用原网通的网络, 使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的“无线伴旅”。中国移动与亚信签约开发客户端软件, 不仅为推广数据业务扫清障碍, 而且也使“GPRS+WLAN无线数据业务捆绑方案”的商用提高了发展速度。在博鳌亚洲论坛上, 中国联通的WLAN上网方案使人们对其影响较深刻。

(二) 电信网络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小

国产设备得到广泛应用, 在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引进、合资生产、自主开发三个层次互为推动”的技术政策引导下, 我国电信业依靠科技进步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道路, 使我国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许多国家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程。目前, 我国通信网的技术装备在世界排行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局用交换机、长途传输和移动通信实现了数字化并赶超世界上较高水平的发达国家。且我国局用交换机总容量的国产化比重达到85%以上, 新增光通信设备中国产比例超过50%, 国产品牌手机国内生产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1.3%。目前, 我国电信网应用了世界上各种成熟先进的主流电信技术。

(三) 各类业务由单一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目前互联网应用业务虽然种类是比较多的, 相对的个性业务就显的较少了, 固定和移动业务还比较单一。在以后的网络平台中,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先进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未来的竞争焦点会集中在不断创新的业务上面, 所以, 我国的电信业务要不断地趋向多元化发展。将来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将成为竞争的根本, 未来电信产业价值链焦点将集中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为了增加业务的附加价值, 运营企业必然延伸电信产业价值链, 努力挖掘深层需要开发信息资源、提供多种业务应用, 通过内容提供商、服务集成商等行业来共同培育市场, 增加电信服务价值。

四、电信投融资日趋理性化和市场化

近年投资下降主要有以下原因:我国电信网络发展已具一定规模, 目前还处于网络的完善阶段, 大规模网络建设停止了;原来中国电信是南北分开状态, 新建后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需要一个整个的过程, 目前仍处于内部调整与战略发展阶段, 投资比较滞后;固定通信运营企业投资比较慎重, 这是由于缺乏新业务增长点所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目前, 我国信息产业部正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电信监管新模式, 推动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监管体系的构造。但监管机构独立运行时间短, 体系不完善且电信业改革力度大, 电信监管部门和企业都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因此, 在今后的电信行业中, 我国要加快电信改革的步伐, 使电信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安全.中国电信昭通分公司数据融合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企业债券改革与企业融资决策 篇3

一、企业债券改革的现状

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一向“股热债冷”的局面似乎从2002年开始发生了改变,到2002年末我国已陆续发行了中国金茂债等12种总额达325亿元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比2001年增加了一倍。与此同时还有诸如武钢集团,重庆城建投资公司等6家企业已通过审批在2003年发行债券。(财经时报,2003/01/25)而中国证券管理层也一再强调将加快发展企业债券,促进统一债券市场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经济学者也都乐观地预测要不了多久,企业债券就会和银行贷款和股市融资一样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角。

迅速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必然引起一系列新的法规政策的出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修订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新条例将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将由过去的审批制变为核准制,进一步放宽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条件限制,重点把握发行人资格的审核,强化中介机构的职能;其次,放宽利率限制,利率定价逐步市场化,利率水平将由企业的信用状况、债券信用评级结果、市场环境、债券流动性等因素决定;三是放宽资金使用用途的限制。

这些对企业债券的改革措施无疑将会对企业的融资决策起到极大影响。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因素主要是企业融资的成本、财务风险、代理成本,因此本文就企业债券改革对此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企业债券改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选择融资方式和确定资本结构通常以融资成本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因为企业资本成本关系到企业未来经营收益。由于债券融资成本较低,而且债券利息具有抵税作用,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中企业通常将发行企业债券作为首选的融资方式。

随着企业债券的改革,新条例的出台,政府放宽债券发行主体的限制,使得更多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到资金。同时利率市场化使得债券融资成本具有灵活性,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融资成本的高低,对于经营财务状况和信用较好的大型企业可以较低的利率从市场筹集资金,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收益,提高经营者效益。相比之下,银行贷款的利率较高,使用限制也较多,此外还需提留一定比例的贷款补偿余额,因此实际成本要高得多。如2002年4月28日发行的10年期金茂债券利率为4.22%,而银行5年以上贷款利率为5.76%,仅此一项在银行贷款利率维持不变的假设前提下,“中国金茂”融资10亿元10年间将节省成本5000万元。除此之外,股票市场的逐步规范使得企业上市或者增发新股的审核制度更加严格,许多必须经过审核的材料和无疑增加了股权融资和再融资的难度和成本。而随着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由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转变,企业债券发行的手续将逐渐简化,使得债券发行费用也随之降低。由此可见,企业债券制度改革有利于完善企业融资手段,增加企业价值。

三、企业债券改革对企业筹资风险的影响

对于采用债券融资方式的企业来说,最大的筹资风险就是企业无法准时还本付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企业债券一旦无法还本付息就会在投资人中遭受名誉损失,大量的投资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他们会减少对违约公司产品的需求,违约事实使企业很难进行再融资,使企业的财务状况陷入恶性循环中。而且企业债券市场信息披露会扩散到整个社会,相对于在银行体系下,企业不能偿还银行贷款只在贷款银行范围内产生名誉损失而言,企业发行债券面临的筹资风险及再筹资风险要大的多。

由于政策原因,过去发行债券的企业主要是交通、能源等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的大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不缺乏融资渠道,因此其债券融资的目的主要是调整并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因此其面临的筹资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债券发行方式的改革,许多一般企业甚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成为债券发行主体,这些企业发行债券的目的大多是补充经营资金的不足,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其未来生产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较大,其面临的筹资风险也较大。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企业债券年限和利率限制的放宽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企业债券管理部门已经逐步放宽了对于企业债券年限的限制。从2002年已发行的债券来看,已发行的企业债券中,长期债券发行规模占77%,其中15年期债券约占发行总额的50%,这对于企业筹集长期资金极为有利。由于采用长期债券筹资,企业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将固定不变,不会对企业财务产生大幅度波动,同时,长期负债筹资面临的兑付风险降低,可以将资金用于长期投资,以增加企业经营收益。此外,利率市场化使得优秀企业的债券利率较低,企业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较少,因此企业发生破产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四、企业债券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代理成本问题也是影响企业融资的一个因素。代理成本源于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企业发行股票对外融资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有可能产生各种非生产性消费,采取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外部股东的道德风险行为,导致经营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利益冲突。

缓和管理人员与外部股东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改变融资方式,企业所需的部分资金通过负债的方式筹集。因为负债的利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负债的利用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削弱了经理人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和限制了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另外债务可以作为一种担保机制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因为对于经营者来说要在较高的私人收益和较高的因破产而丧失的所有任职好处的风险之间权衡。因此负债融资可被当作一种缓和股东和经营者冲突的激励机制。同时债券持有人为多数投资者,而银行贷款仅集中于一两家银行,如果企业不能償还债权人的债务,则与这些债权人进行再协商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可能被迫清算。所以在特定情况下,债券比银行贷款更能有力的约束和激励经营者,降低代理成本。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加剧了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融资行为,股权融资成为最廉价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不但不会影响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反而比债权融资更利于经营管理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

新条例对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企业偿债担保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放宽了企业发行主体范围的同时,强化了中介机构的职能,对于拟进入债券市场的企业信用状况会加以严格审核和评价,同时对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披露也会加强管理。从2002年发行的企业债券来看,信用评级均为AAA级,而担保人大多选择商业银行,且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这对于加强事前的保障机制是十分有利的。在建立有效的偿债保证机制下,企业债券市场就为企业利用融资的激励机制解决代理问题提供了条件。

国有企业改革 篇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问:国有资产改革在哪一阶段最为重要,影响最深?

答:不可否认,由于国企改革一直处于探索中,不同阶段的改革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人认为,1992年至2002年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对重要。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作为贯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我国国企改革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这样的选择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同时又符合我国公有制必须占主导地位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因而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

2.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采取过诸如扩权让利、利改税、利润包干、承包经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这些改革使企业拥有了一些自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改革只是在权、责、利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并没有打破原有的体制框架,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在当我们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存在于国有企业身上的这些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了。长远来看,国企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并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使得我们必须寻找到一条既能保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又能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3.改革内容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结合我国国情明确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总要求。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任何有效率的企业制度都应是产权清晰的,否则必然影响产权功能的发挥,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实践中主要表现主体清晰、结构清晰、关系清晰、作用清晰四个方面。

其次,现代产权制度下往往出现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经营者往往越权乃至滥用权利,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如美国的安然公司管理层通过做假账给自己谋取巨大利益,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权责关系本是产权关系应该包含的内容,权责明确本是产权清晰的应有之义,将权责明确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主要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定背景下,针对前期国有企业改革中忽视责任的弊端而加以强调的。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就必须做到政企分开。我国国有企业原有体制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弊端就是政企不分,窒息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导致了效率低下。政企不分导致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因而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一切大规模企业的共同要求,也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针对我国部分企业存在重技术轻管理、重改革轻管理等不良倾向,为了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三改一加强”,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科学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形成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进步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方法。

国有资产管理作业

改革国有企业资料 篇5

效力

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部分国有企业党政领导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国企领导对纪检监察的认识很肤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而没有落到实处;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重视不够,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认为国企既然是企业,就没有必要设臵纪检监察。

第二,部分国有企业的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机构不能大胆工作、不会监督、不敢监督。这里当然有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原因,但也有明显的工作不力的因素。

第三,部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设臵不健全,有的虽然设臵了,但形同虚设,没有人实际干工作,或干工作没有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纪检监察机构或专职的纪检监察员。

第四,一些国有企业纪委监察工作人员知识面窄、能力不强,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尤其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的各级领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所需要的办案工具和办公设备陈旧落后甚至不全,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以上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与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可以说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是内部人控制的事实决定了内部纪检监察必然软弱无力。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以后,上级的管理、监督也就越来越少,离企业也就越来越远。上级只看企业的年终业绩,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也只是听取企业领导的汇报。由于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企业领导始终拥有信息优势,即使上级想实施有效监管,事实上也难以实现。国有企业已经普遍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的事实,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在获取国企真实信息方面存在着众多障碍。二是纪委书记的同级监督更多的是象征意义。目前,国有企业主要领导党、政两块一般都有任职,企业很多事情的决策由“一把手”或实力派分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作为下级的纪检监察部门在企业党政领导下监督企业的党政工作不可能有深度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以及审计、公开办、财务等监督部门,是企业党政领导下的一个科室,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纪检监察工作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二、改革国企纪检监察体制是突破困境的根本举措 实施“抓大放小”和“重组改制”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虽然大为减少,但其单体规模却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并未消减。这是当下必须高度加以重视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进行治理?这虽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但本文讨论的纪检监察与此密切相关。面对这一现实,改革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可作为治理总思路的一个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遏制内部人控制向不良势头继续发展的效果,以下就此谈谈大致思路。

第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纪检监察的独立的垂直领导管理体制。所谓属地化管理,即是纪检监察与企业系统相分离,将国企目前的纪检监察组织和人员与所在地的纪检监察系统完全并入一个体系,在人事管理、经费安排等方面完全实行统一的制度,形成外部监督控制,切实保证纪检监察的独立性。为了切实保证属地化管理达到效果,防止国有企业利用其经济方面的种种优势,与所在地政府达成保护性的合谋格局,进而突破外部监督控制,有必要建立纪检监察的独立的垂直领导管理体制。

第二,建立完善的派驻制度。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后,对国企的纪检监察应采取派驻制度。纪检监察人员根据上级纪律监察委派,到企业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对上级纪委监察负责但不从企业获取酬劳,其酬劳按上级纪委监察派驻制度的规定发放,只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像工程监理那样,有其独立的办案权和处分权,但企业有严重违纪情况未发现、未查处将追究其责任。为保证派驻制度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要实行纪检监察派驻人员的分工专管制度,即派驻人员根据分工安排长期负责对某个企业的监督检查,以保证他们能深入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熟练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建立派驻人员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和定期述职制度,加强对派驻人员的督察,防止分工专管制度走样变形 防止派驻人员行为异化或被企业俘虏。

第三 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纪检监察介入制度,实行巡视检查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能完全由企业领导掌控,企业外的监控必不可少,必须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纪检监察介入制度,以打破内部人控制格局,防止决策权的滥用和权力私化。另外,还要实行巡视检查制度,由纪检监察组成巡视组,对企业各所属公司、单位部门及派外人员,尤其是营销人员等进行巡视,并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和不定期个人收入审计,对中级以上的管理人员和重点要害岗位的管理人员严格实行离任经济审计。

第四,推进信息共享制度建设。企业客观上始终拥有信息优势,尤其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国企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问题的制约和困扰。要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扰,一方面要规范企业的管理,落实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使企业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必须推进信息共享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制度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中心和财务中心应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涉及到的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门应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2、纪检监察机构应实行以纵向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即所谓的条条管理。异体制约原则是监督机构的又一重要原则。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不能共存于一个组织单元之中,要有超然独立的地位。这既是监督机构履行监督职责的根本组织保障,又是实现公正执纪执法的前提。实行以纵向领导为主的体制,就是实行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以企业党委领导为辅的体制。这不仅体现在监督检查的业务工作领导上,而且还体现在纪检监察机构的干部任免、人员编制和经费管理上。

3、改变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设臵形式。一是加强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纪检监察机构能够与审计处、法律顾问处等处室共同开展工作,使其围绕共同的纪检监察工作目标,各负其责。这样的组合,可达到减少扯皮、优势互补、增强整体功能、提高监督效率的效果。二是提升纪检监察人员素质。按照年龄和知识结构优化配臵人员,加强纪检干部纪检监察业务和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采取“ 引进来”、“ 走出去”等方法,做到懂经济、法律、科技、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真正搞好纪检监察工作,严格查处腐败案件,不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逃脱法网。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网络聘用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为兼职纪检监督员在工作上接受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指导,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履行监督检查职能。这样做可以疏通上下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形成步调协同、手段互补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整体监督检查合力。

国有企业改革文章 篇6

换肤: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一下

发布时间:2014-09-19 15:51:51 三大攻略,必有一招适合你!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国政府锐意改革的意愿有目共睹,其中国企改革牵涉甚广,备受市场瞩目。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近日透露,国企改革涉及到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牵涉各方面利益,中央层面顶层改革方案最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敲定。今年年底前将有望正式对外发布。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历过去30年的深刻变革,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影响力、控制力不断提升。国有企业不仅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显著,在证券市场,无论是市值还是利润贡献,都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国内面临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据了解,这一轮国企改革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管理层激励、还是董事会改革,核心目标是——提效!。

2003年那轮国企改革,主要的工作是:成立国资委、企业股份制改造、提高资产证券化率(资产规核、然后 IPO或借壳上市);

研究各地国企改革文件,可以发现这一轮国企主要的几个任务:1)改革国资委,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从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2)发展一些本身行业不错、经营不错的大国企,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3)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PE/外资。4)混合所有制:管理层激励。5)董事会授权改革:从以往的组织任命模式,改革为淡马锡模式,国资任命董事,经理人市场化招聘。6)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资产归核、上市(IPO、借壳)其中,国金证券认为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是两个短期最容易的着力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会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管理层激励比较难做;董事会授权是每一家都要做的。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湖北、江西、山西、青海、广东16个省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

德银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企改革可以有4条路径:(1)垄断行业中(比如油气、电信和运输)的全国性央企可能允许私人资本持有少数股权或投资于特定业务部门;(2)竞争性行业中(比如餐饮、服装、电力和医疗)的地方国企可能被私人投资者整体收购;(3)出售竞争性国企所获收益可能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向公用事业和战略性板块注资;(4)更多国有资产可能会上市或者注入上市公司。

国企混改时间表:2020 年基本完成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头号课题,是盘活国有资本、提升国企经营效率的必要手段。混改怎么改?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目前,多个省市已经明确混改目标,例如广东省计划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超过70%。中央关于混改《意见》的确定有利于让地方消除疑虑,早日将混改推进到实践阶段。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在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的草案”近期正在多部委和中央企业间广泛征求意见。草案透露,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间表进一步排定,从试点入手推进改革,预计用两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功案例,并计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并非全盘私有化,是结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但它的方向依然是市场化改革方向下的产权改革,在这一点上,它和有着成功经验的英国国企改革其实是一致的。这和资产注入与重组不同,致力于改变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目前除了央企推行混合所有制试点,各个地方也在围绕混合所有制推动地方国企改革,一些国企已经有成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并且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应,其模式也很有可能被各地国企所借鉴效仿。

广发证券认为,国企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继续发掘,预计年内各地方国企改革将围绕混合所有制加速推进。分析师尝试从混合所有制角度挖掘全国范围地方国企改革受益标的。

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推动力度大、外部资本愿意进入、企业业绩改善的概率与空间大”,基于此重点筛选改革推进力度大的重点区域,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行业,通过财务指标筛选出“有收入,无利润”与“有毛利,无净利”的两类国企,其中新推荐太极实业、超声电子、烟台冰轮、恒顺醋业,飞乐音响等标的。

投资机会

国企改革方案频出,愈发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期待国企改革能有效提升国企上市公司的盈利,国企改革的看点即是投资机会所在,值得重视是四大看点:

看点一:打破行政垄断,改革自然垄断。石油石化、电力、铁路、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将放开竞争性业务,许多原先存在行政垄断的服务业(文化传媒、金融、医疗、教育等)也放松管制,将蕴育大量投资机会。

看点二:解决“一股独大”痼疾。从国企上市公司看,采掘、钢铁、化工、建筑、公用事业等行业“一股独大”的情况比较严重,说明在许多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国有资本的股权占比很高,向非公资本出让股权的空间很大,也会带来许多机会。

看点三:国有资产证券化。各地国企改革均强调要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率。多数省份的 2020年目标为 60%,而当前多数省份国企证券化率不到 30%,提升幅度很大。由此,国资证券化带来的并购重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做大做强将会广受市场关注。

看点四:混合所有制“一企一策”。令各国企在股权多元化的参与方、董事会建设、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方面改革时将有所差别。这意味着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

央企改革的投资思路:央企主要分布在对国家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央企规模较大,民企很难与之匹敌,因此,这些行业即使推进混合所有制,主导公司的依然是国资。

1)大公司的机会来自效率提升,股权激励、业绩和薪酬考核等激励机制变化,以及反腐减少漏出。

2)小公司看资产重组。年初至今,央企所属 76家流通市值不到 30亿的公司众已经有 25家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ST仪化、国通管业、华银电力)

3)行业层面关注军工,重点在于军工研究所改制与核心军工资产证券化。(航天长峰、航天科技、四创电子)

4)持续跟踪改革排头兵。“四项改革”试点启动仅仅是序曲,试点集团落实改革措施将反复给相关的上市公司带来机会。(中粮生化、现代制药、天坛生物、国投电力)

地方国企改革的投资思路:地方国企改革期待精彩的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地方国企大量分布于竞争性行业,经营效率低于民营企业,且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些行业的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提升效率、盘活存量资产、推动经济转型。庞大的债务压力之下,地方政府有动力积极推进改革。

优势行业和优质公司做增量的机会。1)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整合资源,资产注入及整体上市的机会。(江淮汽车)2)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资金和体制,提升效率。(合肥三洋、锦江股份)

在国资不具有优势或者经营不善的领域,上市公司成为潜在的壳资源。(天润乳业、神州信息、西南药业)

区域选择标准:上市公司数量少,可以提前潜伏;地方政府债务高;改革方案明确。

另外一种方向的“混合”:国企收购民企。(达刚路机)

国企改革的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从行业的角度分析下国企改革中存在的机会,从行业结构上来看,A股国有企业多分布在传统行业,石油石化、黑色金属、金融业、采掘、交通运输、公共事业(电力、燃气、水)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国资占比最高,控股市值占比平均达到90%以上。相对的,医药、电子、家电、纺织等竞争性行业国资控股占比较低。

英大证券表示,鉴于A股市场中大部分行业的国企市值占比超过50%,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的改革,对整个A股市场的结构性影响都是非常大的,随着国企改革细则的逐步出台,关注以下行业的国企改革投资机会。

石油石化天然气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石油石化行业类上市公司共计46家,国有企业15家,占比32.6%,流通市值占比92.2%(2014.4.30收盘价计算);燃气行业类上市公司共计7家,国有企业3家,占比42.85%,流通市值占比61.32%(2014.4.30收盘价计算)。石油石化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上游油气开发及管道高度垄断、中下游炼化寡头垄断,拥有一定行政壁垒。三大油企上下游纵向一体化运营,占据我国大部分油气资源和管网,油气下游销售环节较开放。

国企改革将破除高度集中的垄断体制,利好油气全产业链。分析师预计国企改革将主要以三条路径展开:

1、混合所有制。常规油气领域,民营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较弱,预计社会和民营资本未来主要通过产业基金与现有企业合作。2014年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公司将启动油气销售业务重组,引入民资实行混合所有制,且授权董事长在社会与民营资本的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况下,行使有关权力。此举被视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冰之举。

2、降低壁垒、引入民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权进一步放开,拥有油库和码头、经营能力强的贸易及炼化等企业有望获得成品油进出口资质;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引入民营资本,甚至放开资质;管道运营第三方准入放开等,主干油气网处于“三桶油”高度垄断状态,外部市场主体难以进入,管输成本不透明。但随着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油气终端销售业务主体逐渐多元化,油气管网开放的迫切性与日俱增。

3、价格改革。主要包括成品油、天然气。对于除管道外的非自然垄断环节,天然气改革长期目标是气价的市场化。综述所述关注以下相关个股机会:中国石化、三友化工、中化国际、上海石化、宝莫股份、杰瑞股份、通源石油。

国防军工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国防军工类上市公司共计26家,中央国有企业23家,地方国有企业1家,国有企业数量占比82.30%,流通市值占比97.82%(2014.4.30收盘价计算)。目前A股大部分军工类上市公司隶属于10大军工集团。此外,除少部分民营涉军企业外,还有部分军工企业属于地方国资或其他国资体系。军工行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资产证券化进展较慢,十大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不足30%,其中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一届政府和军委上台以来,军工行业正迎来较大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以海军装备为代表的武器装备投入上,同时也体现为军工企业类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的持续推进,以及军队体制编制、军品定价机制、军民结合、管理层持股、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等一系列变革中。

关注两条投资主线:一是企业类资产证券化方面,注入资产的核心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重工开启了核心军品总装类业务上市的先例,中航工业集团的航空装备(成飞集成)、中船工业集团(中国船舶、广船国际)随后跟进。二是事业单位改制与整合有望破题,科研院所改制渐行渐近,各军工集团旗下均有大量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制的具体政策一旦明确,即有望为军工资产证券化带来新的优质资源,研究所改制完成后的企业类资产将成为下一步资本运作的重点。建议关注以下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中航工业集团(中航电子)、中船重工(中国重工)、电科集团(国睿科技)、航天集团(航天电子)等。

基础化工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基础化工类上市公司共计211家,国有企业81家,占比38.38%,流通市值占比43.81%(2014.4.30收盘价计算)。国有企业在化工行业中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拥有5家国资委直属的企业是行业的龙头,此外还有一批各级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分布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集中在上游的基础原材料领域,这类行业普遍的特点就是对原材料的依赖度较高。比如纯碱、氯碱、化肥(氮肥、磷肥、钾肥)、氟化工、磷化工、无机盐、聚氨酯等。二是集中在行业有严格准入限制的行业,比如民爆行业。这些行业国有控股的企业的数量超过50%。而在一些对原材料稀缺性不高的行业,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其中民企、私企的比例较高。

关注的以下几类企业的投资机会:

1、行业景气度高,行业格局好,企业自身盈利稳定的企业。这类企业虽然良性发展,但是激励不到位,企业管理层一般选择较为保守的发展策略。英大证券认为这类企业会选择股权激励的方式对企业核心团队给予激励,促进企业高速发展,比如烟台万华。

2、行业景气度低,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盈利情况较差。国有企业的一些体制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运行。这类企业需要进行一些资产整合,退出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整合引入一些优质的资产,甚至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比如华鲁恒升、双钱股份。

3、严格准入的行业。随着中央政府审批权限下放,将加速行业整合进度,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随着行业准入标准的变化,会促使行业竞争状态发生变化,有助于行业龙头企业加速资源整合。

分析认为股权激励和兼并等多种模式都有可能实现,比如宏大爆破。

汽车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汽车类上市公司共计122家,国有企业56家,占比45.9%,流通市值占比68.41%(2014.4.30收盘价计算)。汽车行业是竞争领域国企占比高的行业之一,国内前六大汽车集团均为国有企业,六大汽车集团占行业总销量的75%。民企占比较低,目前仅有长城、比亚迪是民企中比较出色的。从盈利能力来看,乘用车、客车及零部件国企毛利率及净利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民营企业,其中客车和乘用车均在较大改善空间。汽车行业属于竞争性领域,是国企改革优先推进的方向,较之垄断类型的国企改革难度显着偏小,率先破冰的概率较大。

三条逻辑线寻找投资标的:第一,国企改革将改变部分国企低估值的态势,提升估值水平,板块内代表性上市公司为上汽集团、华域汽车、一汽富维、东风科技;第二,囿于国企体制束缚较严重,改革后将有效改变经营效率,提升公司业绩的公司,代表性股票为长安汽车、江淮汽车;第三中重卡、大中客等细分行业存在散、乱、差现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佳,国企改革后,将会有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主要上市公司为中通客车、安凯客车、中国重汽、福田汽车等。

商贸零售

所在行业的国企情况:据数据统计,中信商贸零售类上市公司共计97家,中央国企5家,地方国企48家,国有企业家数占比54.63%,流通市值占比57.42%(2014.4.30收盘价计算)。零售是国资占比较高的竞争性行业,以地方性国企为主,市占率低、地方割据、整体竞争力不强、效率有待提高,也迎来兼并重组的好时机,主要商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毛利率和净利率明显低于民营企业,据2014年一季报数据统计,国有企业ROE(1.8873%)低于民营商业企业(3.0322%)1个多百分点。

关注以下投资机会:

1、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或母公司层面引入民营资本,或集团层面实现整体上市/同类资产整合并推进证券化;或国资退出,优质民企接盘,如未来永辉超市可能整合中百集团。

2、管理模式改革:“淡马锡”模式,由管人到管资本,对零售企业简政放权,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如王府井、友谊股份、重庆百货等。

企业改革论文 篇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的日益深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 使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不得不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自身的营销质量, 确保企业得以快速的发展。企业营销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 企业需要进一步研究市场、分析自身特点, 以选择更为有效的企业营销模式,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特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其数量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 改革营销模式对其来讲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如何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二、目前营销模式的现状是实施营销改革的必然要求

营销模式作为企业营销的一种体系, 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而不简单的只是一种手段或方式。当前的营销模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企业为中心构筑的市场营销模式, 另一类是以客户为中心构筑的整合营销模式。在我国由于企业自身、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营销模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要求必须要实施营销模式的改革。

1、营销观念还不科学

企业营销是一个大的系统, 包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诸多内容。但在企业营销人员甚至是管理层中对营销还存在着思想上的偏差。重前期销售, 轻后期服务。许多企业依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前期的销售上, 而对于后期的服务还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 由于自身实力的影响, 其在后期服务方面还有着不少漏洞, 直接影响了企业营销质量。重营销部门管理, 轻部门间配合。企业往往将营销看做是单一部门的工作, 忽视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导致企业没有形成合力, 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重个体人员培养, 轻团队质量提高。在营销人员的培养上, 过分看重单个人员的能力, 忽视整体能力的提高, 造成往往个别人员的一枝独秀, 影响企业的整体提高。

2、营销管理还不规范

在营销模式的管理方面, 一是缺乏必要的规划。企业对营销的规划还不科学, 对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现实情况等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 造成企业的营销只能跟着感觉走, 缺乏对市场波动的及时反馈。二是管理层次缺失。企业高级管理层没有配备专职的营销管理人员或是职责不明确。影响了营销活动的整体性, 难以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 企业全部的营销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三是执行力度不强。由于企业对营销缺乏必要的监管, 导致企业营销计划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障, 甚至出现在同一地域相互矛盾的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营销计划的完成。

3、营销系统还不完善

在营销模式的选择和执行方面。一是营销手段陈旧。绝大多数企业不注意对自身特点的研究, 而是一味的模仿他人的方式, 忽略对营销手段的创新, 市场上跟风问题层出不穷, 导致企业营销没有特色。二是信息处理缓慢。市场的瞬息万变给企业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也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在各类的信息中发现商机, 发现营销的突破口, 但不少企业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掌控, 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营销计划, 也导致了营销系统与市场要求有着不少的差距。三是创新精神不足。特别是在网络营销方面, 缺乏创新意识, 企业网站特色不突出、对客户吸引力不足, 忽视了网络营销这一重要模式的积极作用。

三、改革企业营销模式应关注的重点环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改革企业营销模式是促进企业营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创新营销理念

理念的创新是企业营销模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企业营销活动都是以特定的营销理念为前提的。因此, 企业必须要针对市场和企业特点, 改革营销理念。一是坚持客户中心的原则。始终围绕提高客户满意率为核心, 对营销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完善营销系统。二是重点发展电子商务。针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增多的实际, 将电子商务作为营销改革的重点, 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三是树立环保理念。绿色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也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时代的潮流, 增强绿色观念, 塑造全新企业形象。

2、创新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是营销实施的重要保证, 是有效提高营销执行力的关键。一是要完善管理结构。真正在企业的高层设立营销管理人员, 统筹协调企业营销管理工作, 真正是企业营销变为企业的综合体系, 而不是单一的部门行为。二是加强企业内部沟通协调。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需要将内外部营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导入客户关系管理 (CRM) 策略, 有效协调企业内外关系, 使企业内部形成合力, 有效提高营销质量。三是加强双向沟通。传统的营销往往是由上至下的单一信息沟通渠道, 导致一些合理的、具有适时市场信息的内容无法向上传递,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必须要构建双向的沟通渠道, 是信息能够得到相互传递, 从而为企业决策提高保障。

3、创新营销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对营销而言, 同样如此。一是要建立人才引导机制, 即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鼓励员工开拓创新思维。二是要完善激励机制, 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 使营销人才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 鼓励营销创新。三是要健全约束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体系, 既要激发营销人员的动力, 又要对他们进行有效控制, 保障合理创新。

4、创新服务体系

售后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新的营销模式下, 更要讲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作为营销的重点。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必须易于被消费者识别, 否则, 即使具备再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 也不能产生期望的市场价值。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识别标准是消费者自觉认同的, 即使消费者不能明确表述, 但是从其购买行为中也能表现出来。三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识别标准一定是简洁的、明确的、符号化的, 易于识别。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服务增值等活动, 客观上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新.提升中小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9) [1]李永新.提升中小企业营销创新能力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9)

[2]韩义强.新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2]韩义强.新经济时代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浅析现代企业统计改革 篇8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如果现代企业建立或完善了套即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现代企业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1.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

2.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后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3.既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和增长情况,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在企业发展和增长方面,不论任何类型企业,都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任何类型企业,都可以对人、财、物、时间多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4.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5.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二、现代企业统计改革主要内容

统计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那么,企业统计改革也就应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改革企业统计体制及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生产企业和流通型企业、企业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负责,统计的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数据由基层车间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对外报表。而一些服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等,统计主营业务及接待人数则由客户部或业务部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有几方面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而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和程度大打折扣。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没能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人员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针对以上的问题,改革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职责;二是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三是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改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匯总需要;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改革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内容

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发情况及附营业务情况。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比较间单,现代企业统计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进行趋势预测;对流通企业和劳务服务型企业,也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比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情况与同行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三、建立适应信息经济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统计指标的设置必须要适应信息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企业管理需要为转移,企业管理需要什么,就统计什么,企业管理何时需要,就应何时去统计。统计指标的设置要立足于满足上级各业务部门需要的同时,注重企业统计核算和经营决策需求。根据企业的特点,本着充分体现企业降低成本、盘活资产、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如反映销售增长率的指标、反映销售结构的指标、如反映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反映产品获利能力的指标、反映人力资本的指标等等。

上一篇:《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参考教案下一篇:关于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