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10篇)
私立学校本科主要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在学校不分文理入学的背景下,如何在文科和理科学生中找到一个制衡点,一直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找出这两类学生的制衡点,使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一般来说,像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这样民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于应用主导型,其发展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经济学、金融学作为该院校的重点专业,金融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温州金融和经济体系输送应用型人才。而计量经济学作为金融学院金融和经济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对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是经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计量经济学以现实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数量分析发现内在规律,是一门经济学科。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特别是文科生而言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学科。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它的内容比较枯燥难学,学生对它提不起兴趣,老师比较难教。
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文科生先修课程基础薄弱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有西方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在过往的教学以及其它老师反应的现象是,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这里面大部分是文科生,他们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拿到学分。归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知识,如果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比较差,则会出现听不懂,有些干脆就不听。理科学生相对来说数学和统计基础要好点,在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要找个制衡点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内容上既要照顾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又要顾及数学基础比较良好的学生。
2.对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是地方民办高校,经济、金融和国贸专业虽然设有计量经济这门课程,但对这门课却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老师甚至觉的这个层次学校的学生没必要修这门课。另外能上这门课的`老师也是寥寥数人,这就造成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教学存在师生比严重失调的现象。所有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采用大班教学,即使是经济系的学生也是大班教学。大班教学不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课堂交流,往往大班上课老师本身就比较累,也没精力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另外坐在后排的同学基本上就看不到黑板的板书。
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内容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置。而现实的情况是地方民办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并没有顺应该门课多专业、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没有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区别开来,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多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按照专业和学生的兴趣,实习分层次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计量经济学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另一类是偏向于实验教学。第一类的学生中部分学生以后的深造可能和计量经济学相关,第二类大部分学生以后会走上相关计量操作岗位或为写相关计量分析的本科生毕业论文。
2.加强师资建设
笔者一直认为提高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才能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三本的院校,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可以:(1)实习听课制,规定每个老师每周必须听2节课;(2)每学期每位老师上交一篇相关的
教学论文
相关信息
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加强高校思政课大班化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设计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试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中学信息课教学方法初探
进行讨论;(3)实习集体备课,加强一门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理论知识不夯实,偏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门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不够新,有点陈旧。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有点脱离市场实际,停滞不前。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表面化,严格的执行和督导不足;宏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高校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完整,宏观经济学课程价值与实际教学不一致。[2]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师素质亟待加强,缺乏全面的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宏观经济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全面彻底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3]当前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知识和容量不够宽广,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理论、新知识在教科书很少有反映。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较低;专业知识不专业,没有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手段单调呆板,说教式、单向传送式、灌输式的教授法使广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对宏观经济学抵触不耐烦的情绪。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不够丰富,匮乏呆板单一。许多学校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宏观经济学教材水平较低,且反复出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式的宏观经济学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匮乏,基本都是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教材选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传播为重中之重,相应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当前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①教师的本专业就是宏观经济学,②教师本专业为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③教师本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④教师即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其中教师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属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最多,属第四种类型的教师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经济学开设初期,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第四种类型,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他们教学内容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领域,虽然有少数教师通过了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进修学习,但也难以完全达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数理经济学 教学方法 实践
我国数理经济分析开展相对较晚,目前以学习和模仿国外为主。由于国内外的经济体制和环境存在差异,前沿数理模型能否直接应用于国内值得探究。在进行数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须让学生树立起框架分析的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分析解决问题。
一、引言
日前,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学的数理分析之风渐盛。对于经济学研究及教学呈现的数理化趋势,国内外都展开了争辩。赞同者甚至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们认为,数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经济问题时采用数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纯语言的定性分析中难以直观得出的结果,它使得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表述更加准确精炼,且能将已有的经典经济理论拓展延伸。而批评者们则认为,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论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数理模型过度建设和使用无益于理论的创新,也无法准确反映现实复杂且不稳定的经济活动。数理经济学的本质是探讨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精练描述经济学问题,并推敲通过数理分析而导出的数学关系式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及揭示的经济规律。在不脱离经济思想本质的情形下,科学地应用数理工具,进行经济理论的理解、应用和延伸,将有助于经济学科的长足发展。
数理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它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分析对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也可以是劳动经济、产业经济、公共财政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因此,数理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各个方面内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关数学理论和模型,内容极其庞杂。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国内关于数理经济学这门课程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国内学者们编写的少数教材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华裔经济学者蒋中一编写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动态最优化基础》。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经济学研究生的相关通用教材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上以学习和参照国外的教学内容为主。
针对数理经济学覆盖内容众多、理论过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复杂等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数理经济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从基本分析框架出发的思路,使学生掌握解决经济学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体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数理经济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实现某个个体或群体最优的学科。因此,数理经济学的教学主要以如何实现最优化为主线,从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一直沿伸到动态分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运用经济学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经济社会中,微观个体与宏观总体都面临着在有限资源及环境机制下实现自身最优的问题。尽管由于参与方的行为表现、经济环境及制度安排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流派,但是对经济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及进行评估比较等五个方面。(田国强,)任何数理经济模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之上。在学习时,首先明确模型的这五个方面特征,将有助于人们迅速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数理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学涵义。
(二)学会设定切合实际经济环境的数学语言
通常经济学理论分析都包括三个部分: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目标;进行论证分析;得出论断,给出政策建议。因此,在进行数理经济分析时研究语言就需要经历“经济学语言——数学语言——经济学语言”阶段的转换。分析问题是在明确了研究目标之后,要学会把现实中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参与方的行为特征及制度安排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不同的经济环境、游戏规则以及参与人的是否理性都是影响经济结果的重要方面。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经济背景及环境,是做好整个模型分析的基础。
(三)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
在进行数理经济分析学习时,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在理解本专业学科基本的经济思想脉络情况下,有侧重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数理分析工具。比如说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数理分析工具介绍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应首先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模型(basic model)的解决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联系现实环境,向学生明确指出基础模型依赖的假设条件及在实际中的适用情况。如果基础模型的某些假设与实际环境相违背时,模型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延伸和改进。教师在重点讲授基本的分析工具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点,查阅相关,对问题继续深入研究。
三、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数理经济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数理模型的证明与推导,看起来抽象难懂,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更好地讲授数理经济学,针对学生的具体经济学科专业以及相应的知识准备,应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分析工具为导向
经济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最终反映的是现实的经济运行。做经济分析时,一切应先从问题出发,将数理方法与经济学的“问题意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甚至是经济理论的纵深发展。脱离经济问题本身,过度沉迷于数理模型的推导无益于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理解。无论是对于以后走向社会工作的应用型学生,还是对于日后投身于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性学生,他们都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目前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和解决经济学问题时必须首先以问题为导向,从现实的经济问题出发,寻找或创新数理分析工具去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微观经济学标准的消费者或生产者理论模型中,经济人都假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因此,每个人都把价格视为参数给定,个人的选择不受他人的影响,且每个人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身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初学者往往会对此不解,认为无论是假设条件还是得出的分析结果都不切合实际,无法理解学习经济学的用处。这时须启发学生,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出发,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复杂更一般的情形。在上面的模型中放宽假设,假如市场环境不再是完全竞争,而参杂了垄断成份,甚至是完全垄断,那么我们通过模型推导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假如个人的选择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模型的结论又如何?同样,对其他诸如博弈论,委托——代理,一般均衡理论等数理模型的学习时,也应秉承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打好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现实经济环境在基础模型上做修正分析。
(三)科研课题、实际案例与课堂互动相结合
即时的科研课题或者实际案例都是对当下经济热点问题的反映。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穿插,形成补充。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数理模型在现实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有直观的感触。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或,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式的讨论。因而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
(四)注重课后的练习
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就想掌握一门课程的全部知识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有复杂数学公式推导的数理经济学课程来说。因此,为了使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课后练习是必要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后练习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代表性基础模型的推导证明训练;结合专业基础模型的课程论文写作训练。两种练习均要注意度的把握,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能力为主。
四、结语
与国际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目前我国数理经济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研究分析方法也多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由于国外的经济环境、机制设计以及参与者的行为心理均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外前沿经济理论模型对中国经济的直接适用性也值得商榷。因此,对于国内数理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由于数理经济学课程存在内容多、难度大,抽象复杂等特点,本文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几点体会。我们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和反思,数理经济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文献:
[1]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王 黎.应用型本科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1):64-65.
曾五一,肖红叶,庞 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与研究方法[J].统计研究,2010 (2):3-6 .
摘要:近年来,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着力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微课建设开发研究,对于将微课、微课程应用于一线教学的相关实践研究关注较少,存在着重理论、重建设、轻应用的实际情况,微课程在高职类院校的教学实践研究更是寥寥可数。本文从微课、微课程的理论出发,指出目前微课程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着手,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1-0076-02收稿日期:2016-03-10
课题项目:本文为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ZYB88)。
作者简介:薛芳(1980―),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
一、微课程及微课的界定国内教育界对于微课程的定义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它是相对于常规的课程而言略为短小的课程,微课程也需要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等,是一个相对缩微版的课程。微课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美国David Penrose教授把它称为“知识脉冲”,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为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微课与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微课程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过程两个方面,而微课,只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之一。
二、当前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1对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微课程仅仅是以短视频形式授课,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从而造成微课程教学成为简单的课堂教学“搬家”和教学过程的数字媒体“形式化”。
2忽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忽视了数字化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特点和与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3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现象普遍
多数参与微课项目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如视频、课件制作等,普遍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取向。
4微课程教学目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
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仍以申报微课视频作为竞赛依据,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评判标准,故而造成高校教师在微课程教学中重微课视频建设,轻微课教学应用的现状,很多高校的微课程开发并未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仅仅是为了参赛获奖而不是基于实际教学需要,造成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的脱节。
三、微课程设计思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开发应当在满足学术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缜密和细致的教学设计。做到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精炼主线包含的知识点,结合精炼知识点数量、学校课程学时、拍摄准备素材等要素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微课程视频制作上需要巧构思、重特色,紧密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并结合学校网络情况及学生的移动设备普及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微课程视频制作当中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引入性地进行课程制作,关注学习互动,使学习者感受到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化。微课程视频制作需要重点清晰、逻辑严谨,满足学习者在短少的学习时间当中高效率地掌握课程知识点。为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实现微课程的动态化发展,微课视频制作内容可以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引入学生提交的各种网络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络链接等。一成不变、内容陈旧的微课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已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无法体现学科不断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情境嵌入、协作建构等多种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提交相关作业。在课堂学习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抛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表陈述观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素材的提交,丰富微课资源。
四、微课程教学的实践1微课程教学设计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经济学课程自2014年开始采用微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结合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对经济学微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核心为: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及“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究活动主线,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重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我们从教学设计上对于经济学课程所涵盖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归纳课程核心知识点共五十多个。其次,撰写微课拍摄教本,并按照每10分钟的微课视频包含1~2个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微课录制和编辑加工,共制作微课视频近三十条,涵盖了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知识点讲述、案例引用、教学思考、作业布置、学生提交知识点教学素材五大环节。最后,将学习者提交的知识点素材整合进微课程教学,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现有经济学微课课程教学资源中,由课程学习的学生搜集并提交的教学资源已经占课程资源总量的30%左右。
2微课程教学实施
从我校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严格遵循了“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程序。“导入”要迅速,直奔主题,让学习者快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导入微课可以通过问题、案例、小故事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时长应为1分钟左右。“讲解”的主讲教师需要做到形象大方、吐字清楚、讲稿与画面一致并思路清晰,对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讲解的同时而不破坏知识点本身的完整性。“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应当再次突出重点。
从教学实践实施模式来说,我校经济学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通过经济学课程微信群发布学习信息,提前一周在微信群中发布自主学习要求,并要求全体学生观看微课程视频,对重点难点提前学习。完成自学布置作业,以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知识点网络素材的搜集和提交。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提交素材进行展示及点评,组织课堂讨论。由任课教师集中答疑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微信、QQ等现有的社交媒体进行课堂以外的互动,建立经济学教学课程群组,鼓励学生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提交研究成果。学生互动讨论参与情况、课程素材搜集提交情况计入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
微课程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学习情况对比表班级人数提交资源总数平时作业完成率期末考试均分微课程教学班4917994%786传统教学班486686%7093微课程教学评价
我校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习时长来看,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时长大大增加。除课堂学习时间以外,每名学生每周自主网络学习时间约30分钟,每学期累积增加课程学习时间10小时左右。同时,微课网络学习基本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并未给学生增加较大的课业负担。其次,微课程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经济学学习热情较高的同学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度学习。而其他同学在微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下统一进行课程学习,并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次重复学习以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两个班级于2014年第二学期开始经济学微课程教学实践。在平行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级使用微课程教学,另外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在教学中,两个班级所学知识体系、知识点数量、课程进度、作业数量和要求完全相同。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采用微课程教学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的表现差异明显,其表现如下表。
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平时学习状况和考试均分可以看出,参与微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上均较传统教学班学生有明显提升。
此外,我们采用随堂测验、问卷调查、知识能力评估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发现应用微课程教学后,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均较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提高幅度要大。
五、总结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微课程教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利用学生课堂学习以外的碎片化学习时间,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课程学习深度,增进教学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设计实施微课程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任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未来,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互动性的学习内容,将是高校微课程开发的关键。随着微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如何激励更多的中青年教师研究微课程开发,运用微课程进行日常教学,做到“以用促建、应用引领”,将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3.1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化
杜威生活教育观要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前所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知识,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做些处理,达到教学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随时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体验经济生活、关注经济事件、搜集经济生活案例。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激发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他们意识到经济学课堂不是泛泛而谈、高深莫测的理论,不是遥不可及,而就在身边,在身边可随时发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可随时学习经济学,并将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更要关注经济现象和事件,搜集经济信息和案例,并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提炼形成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3.2采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实施教学
在经济学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仅有的改革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案例和经济时事分析。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对于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是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教师可直接将学生带到校外如超市、商场形成真实的情景,或将现实中的典型经济事件在教室里进行情景再现,如买卖苹果,让部分同学扮演成买方,另一些同学扮演成卖方。第二步,在由经济事件(买卖苹果这一事件)构成的情景中提出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如资源配置、需求、价格、供给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这些原本抽象的问题,通过具体经济事件提出,就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第三步,通过教师和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种种假设,假设买苹果的人很多,价格会怎么?假如卖苹果的人很多,价格又会怎样?假如又有人同时在卖香蕉呢,对苹果的需求和价格又会有什么影响?等等。第四步,让学生在“买卖苹果”这件事中体验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假设进行不同的体验。最后,由学生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这些是否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进而将理论又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如苹果价格高了,就会有更多同学参与到卖苹果的行列。
在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中都能得到运用和体现。通过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也就与吃饭睡觉购物等等密切相关了,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和将经济理论运用到经济事件中去。
3.3改变师生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是目前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教师是主角,学生仍是消极被动接受者。杜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同等重要,地位平等,教师不是引导者,而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不是以地位领导,而是以丰富的知识、成熟的经验组织教学。教师不能利用自己作为领导者的权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该通过了解学生具有的经验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经济学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平等、快乐、信任和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和一言堂,语学生共同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教学中去。
3.4改变评价体系
经济学的课程由于一直当成一门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所以仍然沿袭传统的卷面考核。正如前面所说,该门课程完全可采取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进行教学,相应的考核评体指标体系应该改变。在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理念下,着重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发现、探索、理解、体验、总结和运用,从而对自身的进步进行评价、反思。因此应建立一套适合于“五步思维法”的评价体系,教师作为领导,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经济事件的观察、对经济生活的体验、对经济生活的验证、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等。突出考查学生的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对经济生活的情感体验及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自尊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杜威.思维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36.
[3] 黄海峰,梁承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教育思想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学习导刊,(1).
[4] 张继平.杜威生活教育观的价值取向及其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4).
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可以说,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恰当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征
(一)与论文相比较:
从表达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从思维方式上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方式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二)与教案比较:
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
教案写在教学之前,案例写在教学之后;教案是教学的预期,案例是教学的结果。
教学案例集理念、实践、反思于一体,它是针对一个真实的具体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事件的描述、反思与探讨,是对实践中存在或者发生的事实的再现与思考。
二、教学案例的主题与背景
教学案例的主题,主要是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所困扰的事项,需要有时代性,体系改革创新精神。
案例的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基本情况,还包括教育背景,主要是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当前的社会研究热点等。这些内容描述的是教育问题事项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项”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项发生的起因等。
三、教学案例的描述
案例描述一般是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片段,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
通过巧妙地事件描述,把问题寓于情节中,本质寓于现象中,答案寓于故事中。
案例描述的材料要真实、完整、具体、典型、有效、适时。
典型性与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要生动地描述出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如师生对话、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教学案例的描述应基于教学观察与教学实录。
四、教学案例的诠释
案例诠释是结合有关的教育理论诠释教学活动,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个人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来促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水平。
可以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做技术分析,对课堂教学行为做技术分析,对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背后的资料作理论上的分析,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隐含的丰富教育思想的阐释等。
分析方法可以对描述中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五、教学案例的扩展
把案例涉及的理论、概念、原则与方法进一步深刻反思,把原有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价值、态度,通过扩展体现出来,再拓展、再深化、再提升。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在交际方面给我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现代社会对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英语口语教学是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改进。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中所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呢?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有哪些?这些都是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口语教学;目的;现状;对策;兴趣
一、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工市场需要的“蓝领”工人不仅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和英语素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生存和壮大。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在交际方面给我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英语口语作为听、说、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英语口语的重要性逐渐被学生所重视。但从目前的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或继续升入高职院校,因此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由于诸多原因,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状况和成效很不乐观。对此,本文就自己在英语教学实践遇到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二、目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重视不够,口语课少。
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不重视口语现象,中职学校开设英语口语课较少。多数学校不重视口语教学,特别是县级的中职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口语教学课。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英语课大约每周2节,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如汽修、电子电器的专业根本不开设英语课。老师平时只教会学生说出简单的日常用语,从而使学生接触讲英语的时间少,间隔长,口语得不到强化。
2.基础薄弱,厌学情绪重。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没有兴趣,厌学情绪重。有的学生英语基础与小学生差不多,有的甚至还不如小学生的水平。有少部分学生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读不准、背不下、写不全。有些学生则不识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学过的单词读不准,记不牢,新的单词不会念,心理上害怕、厌恶甚至抵触英语。有的男生甚至还说:我们不学英语,这是爱国的表现。学习中困难重重,上课如同听天书,这种现象男生特别多,大部分女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好些。
3.缺乏语境,忽视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活动中,常存在不重视创设课内外环境渠道,忽视语境对英语运用的制约作用,忽视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有些老师不重视口语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用汉语来进行教学。这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有的语言环境失去它的口语教学的意义,英语口语交际的魅力毫无体现,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并不是生活在日常说英语的语言环境中,除课堂外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和氛围,学生也不会乐于主动参与口语练习。
4.缺乏勇气与合作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怕说错,说不好,或者是怕老师批评而不敢开口讲英语,这些都是缺乏勇气的表现。教师要求进行口语对话练习,学生不主动,常常需要教师去指派,甚至有时发现教室鸦雀无声,没有真正讨论和交流。基础好且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就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一些学生则甘当听众,不愿发表个人意见;更有一些学生在开小差,不愿参与课堂活动。久而久之语言活动就变成个别学生或者老师的单人秀了。其原因一方面反映了教学设计有偏差,交流的话题缺乏趣味性,指导不够清楚;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乏勇气与合作精神,对学习一门语言需用要交流来巩固的方法认识不足。
三、提高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1.改变教学思想,注重能力培养。
学校领导和英语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目的的思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做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督者。学校应设置口语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调查摸底,夯实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进入中职的第一节英语课堂,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的重要的一步。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字母、音标、基本语法知识的补课。在补课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尽可能让学生夯实这些基础,一定要指导学生做笔记,使学生敢读、敢说,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形成有效的鼓励机制,让学生树立对英语学习的信心,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思想教育,寓教于需。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到学生的内在需要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我从接班开始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学好英语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寓教于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是每个学生起码的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必然会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和敬佩,就会对他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原理。课堂上我总是态度和蔼可亲,多让学生多开口、多动手,即使他们回答不出来,我就从别的角度去引导。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开口说一说,即使不会用英语表达,也愿意用汉语表达。
5.努力创设环境,增强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中职学生多数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学习英语,只有在课堂上那短短的时间里接触英语,其它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并且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开口讲英语,开口说英语的环境条件几乎为零了,缺乏语言环境。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其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环境。实践证明:通过课外环境渠道获得的口语能力远比课堂获得的还要强。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候语的应用。
在每节课开始,我都用英语向学生问候,课后与学生相见,也主动用英语向学生问候与简单的交流,这样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同时为了训练每个同学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我还坚持值日生报告和free talk的口头训练,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内容进行交流,达到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目的。学生听的多,自然就会讲,也知道该在怎样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了。教师在教学中多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需要,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迁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用实物、图片等辅助手段,增强直观性、趣味性,激活学习兴趣。同时,在口语教学中增创一些快乐的情景,寓教于乐,把语言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巩固学到的语言知识,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有些基础性比较好的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交际能力,还可以开设英语角。
6.多鼓励、提高自信心。
在课堂上,英语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解除思想负担,让他们鼓足勇气,大胆的开口说英语,尽可能在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发现学生出现语音、语调或语法上的错误,老师不应该立即打断学生来纠正错误。有些学生的基础差,语音和语调不标准,这让基础差的学生怕开口讲英语,缺乏自信。老师应让学生大胆的讲,讲完了应马上给予口头鼓励,如Not Bad!Good!Very Good!Wonderful!Well done等来鼓励学生,让他们拥有成就感,提高了自信心,然后才把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指出来,学生也很乐意接受。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学校要重视外,教师更应该转变英语教学核心、营造课内外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想尽一切可以让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办法。只要让学生开口讲,就成功了一半,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了。
参考文献
要想搞好课堂教学,首先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案的实用性出发,抓好备课和教学设计,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追求形式,搞教条主义。要重实效,轻形式,给教师创造一个备课创新的好氛围。学校应改变对于备课统一的僵化的要求,允许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方式,鼓励教师设计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案,为他们开展研究性备课、合作性备课提供必要的自由、宽松的氛围。另外,要鼓励教师把备课同贯彻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使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单元整体教学法等)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专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专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编辑本段备课意义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编辑本段备课分类
①
教研室集体备课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在学期(或学年)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整个学期(或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和范围,并作
出通盘的安排。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的说明,包括教材、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教学目的、教学总时数,预定复习、考试和考查时间等;二是教学进度计划表。②单元(或课题)计划。在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包括单元(或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分配、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项目。③课时计划(教案)。上每节课之前制订。它对每一节课进行缜密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具、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上课进程中,对原定课时计划,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做适当调整。编辑本段备课要求 专研教材
专研教材包括专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首先,专研学科
备课
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其次,专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专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了解学生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设计教法
教师在专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用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促进他们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编辑本段备课方法
实行师生合作形式集体备课制,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就集体备课而言,进行三种层次的集体备课。
一是教材集体备课.就是使用新教材前针对整本教材应教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等集体研究一次。
二是单元集体备课。即在每单元教学前,针对单元教学目标、训练重点等集体研究一次。三是课文集体备课。第一次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训练的重点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学案等。第二次讨论教案、学案的设计是否合适、恰当等,并提出修改意见。
从备课开始,就让学生帮助老师搜集资料,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同年级老师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主备老师分工负责备课制,集中了老师们的智慧,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减少了老师的单打独奏式备课麻烦和抄袭教案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时间,腾出时间来加强自身学习,更新知识,增强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真是一举多得,一改多赢。
编辑本段集体备课 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4)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必须坚持的“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
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一、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不是联系一个事物或一个名称,而是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这个“听觉形象”不仅仅包含有理念上的内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内容,它所表达的内容比文字符号所能表达的内容要多得多。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他有一段精辟的文字论述此事:
“作者当日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及其刊布流传,已成陈迹。今之读者去古已遥,欲据此迹进而窥其所以迹,恐亦只有遵循原来轨道,逆溯上去之一法,当时之感慨托在声音,今日凭籍吟哦背诵,同声相应,还使感情再现。虽其生也至微,虚无缥缈,淡若轻烟,阅水成川,已非前水,读者此日之领会与作者当日之兴会不必尽同,甚或差异,而沿流讨源,终归一本。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庶几近之,反复吟诵,则真意自现……”
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所以,重视朗读正是为了突出语言的本质。汉语文字适宜于朗读,与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的特性有关。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一是因为在汉语语音中,元音占明显突出的地位,元音属物理学中所说的乐音,使得语音和谐悦耳;二是因为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一连串的音节由于四声的变化而形成语音的起伏、疾徐、抑扬、强弱、隐显等,从而造成情感的节奏进而构成音乐美的效果。朗读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可以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增进理解;可以锻炼学生口才,通过朗读,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密切读与写的联系;还可以使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等。
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多种器官协作的训练。用眼看文时,做到准确、迅速,不看错,不遗漏;用口发音时,做到口齿清晰,准确流利;用耳听读时,做到能听出朗读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用心理解时,做到正确、快速,并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生动地传达出文章的内容和风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项脊轩志》的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次是结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
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
2.确定好重音。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
首先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可分为词组重音和句子重音。词组重音:联合关系短语同样重读;偏正短语修饰成分要重读;主谓关系短语,谓语重读;表结果、程度、情感的补语重读,如“打扫・干・净”、“悲伤・极・了”;动补短语,表趋向的动词重读,补语不重读。句子重音:短句谓语部分重读;句子主语是疑问代词时,主语重读;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应读得较重。
[1] [2] 下一页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就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90年代开始,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对西方的语言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作 者:周巧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24)分类号:H1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
【谈谈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06-30
谈谈钱议论文10-06
谈谈怎样搞好调查研究10-31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09-27
谈谈小学作文教学心得10-20
谈谈论述型议论文的写作06-11
计量论文题目09-10
谈谈教学案例及其撰写11-18
财政收入的计量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