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精选8篇)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篇1

我国关于行政综合执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该规定为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此精神的指导下,交通部在2004年年初制定了《关于开展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的内涵,即在交通部门内部将制定政策、规范制度、规划协调、行政指导、行政审批、执法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与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分开,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对独立、集中若干交通执法门类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执法机构,实行交通综合行政执法。

因此,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本质就是“行政管理的决策和执行职能相对分开、行政执法职能综合统一行使”,即将交通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归并为一个机构,将各交通执法机构的交通行政处罚权、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相对集中交由经整合设立的交通综合执法机构行使。

2.构建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的建议

2.1机构设置在宏观层面,交通行政分为公路交通行政和水路交通行政。

其中公路交通行政包括道路运政、公路路政、公路收费稽查行政、公路交通规费稽查;水路交通行政包括水运行政、航道行政和港口行政、水路交通规费稽查。考虑到公路、水路是两种独立的运输方式,可以在交通运输厅内部设立公路及运输管理局和港航管理局,分别履行公路、水路交通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将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规费征稽、航道行政、港口行政、地方海事、船舶检验、质量监督等执法门类的相关任务合并,组建交通行政执法总队,作为全省交通行政执法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各专业管理机构所有的交通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职权集中划入执法总队,审批许可职能仍留在专业管理机构。地市及县级管理机构可根据与省级行政管理机构大体一致的原则,结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和行政地位相应设置,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2.2责任划分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的机构设置可以概括为“一厅二局一总队”模式。公路及运输管理局承担本辖区内公路的建设、养护、路政、运政、规费征稽等行政管理职能,港航管理局负责辖区内水运及港口、航道的行政管理。根据管理审批与检查处罚适度分离的原则,管理审批、质量监督检查等职能由二局内设的各专业机构负责。省级交通行政执法总队侧重于全省范围内行政执法的监督指导和重大执法活动的协调;交通行政执法支队侧重于高速公路、国省道和重点水域的行政执法;交通行政执法大队侧重于农村公路(县乡道、村道)的执法检查、乡镇基层客货运输市场的监督检查。

交通行政执法机构与各专业机构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制度,案件移送制度,不断完善交通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调、高效的交通管理体制。

2.3经费保障经费问题是关系到行政执法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改革试点中,有些省市采取“罚款返还”的方式解决办案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劳资问题,导致“招人为罚款,罚款为养人”的恶性循环,有违改革初衷。关于办案经费的问题,可以借鉴徐州市的做法。徐州市在处理经费问题上,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实行各专业管理局自筹经费,办案经费由各专业管理所按人头比例划给执法大队。第二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在两步走过程中,由于执法大队对各专业管理所的管理审批具有监督职责,第一步解决办案经费的方式不能实行得过于长久。从长期来看,逐步实行执法大队的办案经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方式比较可行。

3.构建交通综合执法体制的配套措施

3.1逐步开展综合执法立法工作完善的交通立法是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依据,尽快出台一部综合行政执法法是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行政处罚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为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要对综合执法进行有效的规范,单靠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短期内制定出具体规范综合执法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调整、监督和指导的法律、条例也是不现实的。可以采取单项现行的办法,先制定综合执法机构组织法,以确保机构设置的合法性以及职能、人员、编制的法定性。同时,清理和规范现有关于综合执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修改不符合推行综合执法的内容,废止与推行综合执法相抵触的法律条款。

3.2完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监督体制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监督体制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实现执法监督垂直管理,以实现监督主体地位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目前实行交通行政执法监督垂直管理体系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下,可以考虑改变过去由省级交通法制工作机构对下监督的内部层级监督模式,明确由交通监察部门负责执法监督职责,加挂交通行政执法监督处牌子,实现交通执法机构与监督机构相分离。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实现自上而下垂直领导体制,可考虑市、县两级交通执法监督人员由省厅监察部门提名,经当地监察部门任命。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篇2

一、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目标

1. 规范执法的合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即对于当次运输发生的同一违法行为, 已经由一个运输管理机构处罚的, 沿途其他运管机构不得再次处罚。而目前交通各执法机构按专业进行设置, 公路路政、公路稽征、道路运政、水上航政等执法队伍只负责各自的执法内容。由于执法目的不同, 都可以实施检查和处罚, 于是出现了一条路上交通部门多头执法状况。多头执法容易产生执法不公问题, 容易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就是要有效克服目前交通行政部门存在的处罚不到位、多头处罚的弊端, 合法的、有效的对违法行为进行管理。

2. 加强执法队伍监督管理。

在现行管理模式下, 从事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队伍, 他们既肩负着审批审核职能, 又肩负着监督检查职能, 在审批审核与监督检查之间无法形成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 难以保持执法的公平性。实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 使交通行政许可与交通行政处罚、监督检查职能分离, 实现机构分离, 形成交通行业内部监督机制。

3. 提升执法效率。

公路交通各分支执法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交叉、分工不明的问题, 例如治理超限运输, 公路路政治超, 道路运政也治超, 公安交警也治超, 大家为一个目标, 却分头去执法, 而且, 每家执法的依据不同、处罚力度不同, 执法程序也不一样, 常常导致矛盾和混乱。增加了行政执法的难度, 使行政执法应对事件反应慢、执法不及时。交通行政综合执法要形成执法合力, 有效地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 增加应对事件的反应能力;有效地减少分散执法各机构之间存在的职责交叉和分工不明。

4. 降低执法成本。

在多头执法体制下, 交通各执法机构分别配备人员, 对执法客体进行重复检查, 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大了管理和执法成本, 制约了交通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应有效的整合现有资源, 降低执法成本。

二、国外实施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基本情况

1. 美国。

美国沿海水域和内陆水域的交通行政执法由设立于运输部的美国海岸警卫队 (USCG) 统一执法。USCG在海上和陆地设17个执法区域, 战争或应急时归海军部指挥。USCG是美国海上的惟一执法力量, 覆盖全部海上管理业务。美国海关仅负责货物进出口管理, 反走私行动由司法部协调, USCG对抓住的走私船舶, 只负责看管和待交司法部门处理, 涉及没收由海关处理, 从而保证了海上执法的统一性, 避免了多头执法的弊病。在道路运输方面, 美国由联邦公路管理局 (FHWA) 主管全美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运营及汽车运输事务, 下设38个分支机构负责辖区公路的运营管理。美国的高速公路已开始大量使用电子信息系统对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各地交通部门一般都设有联网的交通管理中心, 当地交通警察机构多与这些交通管理中心合署办公能有效地监控数百公里道路及车辆情况。

2. 荷兰。

荷兰分水路、陆路两块实施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水路设航运检查官实施航运综合执法, 包括安全、环境保护、船员工作条件和船员适应性, 并负责海船和内河船的标识、登记和丈量事务。陆路设国家交通检查官在客运、货运领域实施综合执法, 以对法定有效期、危险品运输、机动车辆超载、列车安全等实施监督和控制。从2001年起, 航运检查官和国家交通检查官集成为运输、就业和水管理检查官, 实施大综合行政执法。

3. 日本及其他国家。

日本将国土和水域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事务管理全部综合于国土运输省。博茨瓦纳将运输、就业与建筑、通信与邮政管理事务综合于一个部。牙买加于1998年成立就业与运输部, 对该国的就业、公用事业和运输实施综合管理。新加坡将电信及信息技术、全部运输业管理综合于交通与信息技术部。

显然, 行政综合执法的优势已被许多国家广泛认同和运用。我国也应根据国情和需要, 加紧对现有行政执法模式作出相应改革。

三、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措施

交通执法体制改革, 应当紧密结合交通执法体制现状, 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 权责一致, 两个相对分开”的原则, 重组交通动态执法机构, 实行综合行政执法。

1. 建立完善的综合执法体系。

建立完善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 首先要加强管理, 健全各项制度,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严格交通依法行政。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前提;另外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制约机制, 用制度保证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基本稳定和交通行政执法的正常性。严格实施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 层层签订责任书, 结合政务公开, 将执法的工作目标具体分解到人, 明确执法岗位、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责任, 严格依法行政, 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制度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其次, 通过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权责分明、政令畅通、工作规范、统一协调, 符合交通行政执法特点的行政综合执法管理部门。

2. 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涉及不同专业领域, 因此要求执法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执法知识和技术, 严格选拔执法人员, 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目前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水平有限, 很难适应多个领域综合执法的要求。为此, 开展交通综合执法, 必须重视队伍建设。结合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条件, 从现有执法队伍中公开考聘, 确定素质较高的具体执法人员。上岗后仍然要坚持定期的政治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文明、规范、高效的执法服务。

3. 健全综合执法保障体系。

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涉及面广、震荡大、矛盾多, 健全和完善各方面的保障机制尤其重要。一是要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保障, 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潜心研究, 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 同时应密切关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加强信息反馈, 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二是要重视制度建设和程序规范, 通过完备的配套制度, 统一规范行政综合执法各环节事项, 加强对行使具体职能的单位的法律监督, 保障行政综合执法的各项工作纳入依法运作、依法监督的轨道。三是执法机构所需经费必须予以保障, 例如海上综合执法中, 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根据执法人员构成由海事与地方财政按比例承担, 在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前提下, 禁止从罚没收入中返还作为经费来源或补充, 真正做到权力与利益完全脱钩。四是加强后勤保障, 整合现有资源, 减少重复投资。

4. 加大综合执法宣传力度。

交通部门倡导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并且在一些地方也进行了试点,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要改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 进行实实在在的推进, 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交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有效推开, 关键在交通内部上下能否形成共识;关键在交通各级能否从全局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出发, 真正树立起创新意识、规范意识和效能意识;关键在交通各级领导能否准确及时把握住改革的机遇。

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行政执法职责界定问题。

行政执法体制调整后的具体情况, 对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认真的梳理, 对各执法岗位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分类排序、列明目录, 做到分类清晰、编排科学。按照综合行政执法各岗位的配置将其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职权, 分解到具体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 逐项列出行政执法各层级现有各项执法职权相对应的法律依据。为确保区、县 (市) 行政执法协同与配合, 科学合理地分解了职权, 防止了平行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职权交叉重复, 增进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根据有权必有责的要求, 在分解法定职权的基础上确定执法责任, 做到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和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具体明确, 确保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行政, 以免重蹈覆辙, 在此出现多头执法的局面。

2. 现有执法部门处罚权处理问题。

对于原有行政机关处罚权处理的问题, 应当根据当地自身情况选择, 切勿换汤不换药, 比原来的“多头”还要多“一头”。目前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进行的一些试点改革中, 采取的方式是本来拥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不再行使处罚权, 以此保证处罚主体的唯一性和处罚的不重复性。

3. 综合执法部门与原有部门的协调配合问题。

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执法, 提高执法效率。因此, 综合执法部门与原有行政执法部门之间不应互相扯皮, 推卸责任, 应积极协调, 互相配合, 做到责任明确, 分工到位, 有效地、及时地完成执法任务。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篇3

一、衢州市试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衢州市从实际出发,在2004年底进行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试点,在综合行政执法的机构设置、职能转变和定位、执法范围内容、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

(一)建立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衢州系浙江省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唯一试点地市,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属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依法集中行使综合行政执法权。主要职能归纳为“十一加一”,“十一”是指主要履行行政执法的职能,即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建筑施工、房地产、城乡规划和工商行政、环境保护、公安交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和部分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监督检查权;“一”是指履行市政府交办的其他职责,主要是执行市政府的公共政策,我们理解为城市管理的职能。从编制上看,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全部是公务员编制,较好地解决了执法主体资格的问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不仅承担了行政执法的工作,而且执行着大量地市政府的公共政策,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的职能。目前,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应由市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履行的各项执法职能正逐步集中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其次,根据衢州市的实际,确定了以市为主、一级执法的垂直管理体制,在规划控制区内按区域设立五个支队,规划控制区以外设立两个分局具体管理衢江、柯城两区的农村地域,以利于集中统一领导,确保行政执法渠道畅通、政令统一,并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确保公平公正。三是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实行罚没款全款上缴财政,行政执法所有经费由财政保障的办法,彻底杜绝以罚代管、以权谋利、罚款与福利待遇挂钩等不当做法。四是为有利于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由市公安局设立治安支队城市管理警察大队派驻到综合执法局,业务受综合执法局指导,主要配合综合执法局工作,防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通过体制理顺,初步建立了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完整、方法比较科学的执法框架体系,执法效率明显提高。

(二)不断完善、创新行政执法机制

一是加强了层级考核机制建设,科学制定考核方案,从队伍建设、职能履行、执法业务三方面明确考核比重和工作职责;考核结果和人员使用、评先树优、经济利益挂钩;二是加强了网格化执法运行机制建设,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网络化执法运作机制,正确处理网格化执法与专项执法治理、开展和配合重大活动、集中突击整治的关系,在人员、时间和工作任务上统筹安排;三是加强了综合行政执法社区联动机制建设,实行辖区执法支队负责人街道(乡镇)挂职工作制度,深化“阳光执法”活动,逐步完善执法密切联系社区工作机制;四是加强了公安保障机制建设,密切综合行政执法公安保障协作,建立健全公安保障执法工作办案制度、联络员制度、例会制度、情况反馈制度等四项机制;五是加强了综合行政执法外部协调机制建设,积极沟通市法制办、法院、建设、规划、工商、公安、环保、财政、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与有关部门的工作例会、配合协作、文件会签等制度。

(三)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自成立以来就全面推进行政执法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一是强调执法观念,促进工作思维转变。大力提倡用法律的思维考虑问题,用法律的语言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原来的城管思维向执法思维、城管行为向执法行为的转变,强化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忠于法律的意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促进队伍素质提升。通过执法资格考试培训、法律业务培训、法律学历进修和业务交流等形式,有效提升了队伍的整体法律素养。三是加强案件审核力度,促进案件规范办理。综合行政执法面向的范围广、权力比较集中,因此,行政执法队伍的行为规范化对有效控制执法过程的合法有效就尤为必要。通过规范执法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加强办案指导和审核,做好案件听证和专家论证等,规范了案件的办理。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促进执法监督落实。

(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运行以来一直致力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以及确定执法责任等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等制度,强化执法责任,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例如,对于单位来说,综合行政法部门任何违反法定义务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的落实,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形式的处理;对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认定违法或者变更、撤销等比例较高的,追究相关领导人和承办人的责任;对实施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依纪应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办理。

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还有欠缺

一是相比较其他政府部门序列的成熟有序,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至今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对综合行政执法进行指导,只是原则上规定集中执法权的工作是由国务院法制办来管,建设部来牵头日常工作。这样的机制让综合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因此屡受争议。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局所执行的行政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法律责任规定畸轻,导致违法主体的违法成本极低,无法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另外,一些部门规章,基本上都是各部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制定的,部门利益化的立场非常明显;综合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相关部门利益;一种违法行为可适用多个部门法的法条,零碎散乱,规范执法队员的自由裁量权较为困难。

(二)部门配合有待加强

以综合行政执法为主导的新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到既有利益格局和条块关系的调整, 涉及到行政权力重新划分和组织结构重组的问题。绝大多数管理部门的传统模式是“一条龙”管理,从立法到执行,从管理、审批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又自己去行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原来制定的各项法律都是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制定的,相互之间在立法之初就没有彼此呼应,导致实际执法过程出现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矛盾。很多部门规章尤其反映出此类问题,现在由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处罚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和相关部门争夺利益。综合执法机构设置后 ,触动了某些行政机关的部门利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必然面临如何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衔接和协调关系的问题。

综合行政执法通过将处罚权与其他行政权进行分离,强化权力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减轻部门自利性的影响。但是,行政执法只是行政管理的一个环节,要实现政府管理的目的,有赖于其他行政管理环节的配合与协调才能实现。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之后,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认为失去了行政管理最有力的手段,其责任压力减轻了,因而就放松了审批许可后的监督管理,导致事前管理的责任缺失,增加了事后控制(行政处罚)的压力和执法成本;现场监督、检查以及处罚权由综合执法局行使,出现问题不是追究职能部门的责任,而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三)执法保障需要完善

一是外部保障方面。主要是公安执法保障和法院执行保障。一方面,公安执法保障主要是由公安派驻城市管理警察大队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其职能主要是配合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防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由于办案程序较复杂,环节多,使大队的保障功能受到限制。城市管理警察警力严重不足,造成阻碍执行公务的案件处理不及时,保障不到位。另一方面,综合行政执法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面广量多,且多数执法相对人由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对综合执法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往往不主动履行,大多数案件必须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严重影响了效率。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导致一些申请执行的案件不能及时到位,既削弱了执法的威信,也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成效。

二是内部保障方面,主要是经费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劳动强度大、专业性强和执法成本高的特点,经费保障非常重要,但衢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于“吃饭”财政,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目前我市相对而言财政保障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福利待遇也比较低,执法保障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政府管理的公共政策需要调整

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是城市市区日常执法中主要打交道的两个群体,但问题产生的根源——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城市管理难的根本。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和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城市中的练摊人员并非都是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岗失业的城市居民,他们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之外,就靠“练摊”来补贴家用。如果管理者的政策目标定得不恰当,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最末端的行政处罚权时就会遭到暴力抗法。如为了配合政府管理工作的“创卫”、“创园”等工作,行政执法局经常疲于应付,忙于奔波,但是城市管理的很多问题却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很多公共政策的问题、政策目标的设定以及涉及城市管理的种种公共问题的解决,是属于公共管理的问题,是政策层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进一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

(一)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框架内,依法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系统的一部分,其设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议地方各市政府有效整合政府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依法设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本级序列部门,实行综合行政执法。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集中权力,强化配合和监督,将分散的行政执法权力、监督、制约职能优化重组,对现有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设置,通过整合职能、精简压缩地方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原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地方政府设立一级政府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局,直接负责综合行政执法事务,向地方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法律适用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到既有利益格局和条块关系的调整,涉及到权力重新划分和组织机构重组等一系列问题。法治政府要求权力和责任的对等。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和提高行征效率的要求,同一级政府所属的不同部门之间要求分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所属的不同层级部门之间应当划分事权,确定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专属的权力,其所行使的执法权自原来的专业部门移交后,原专业部门就不再行使这些权力,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应当独自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遵循独立的活动规则,不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成立只是解决了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冲突问题,但是,对于这种综合的、集中的行政权力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运作程序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则需要地方法规以立法的方式予以明确和规范。建议在推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模式的同时,应该以地方立法的方式设立法定、科学的、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责任制以保障综合行政政法权力的合法行使;为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法律依据,为将来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法规打好基础,逐步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体制,使行政执法不断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打破传统的改革思维模式,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原本就是一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在现有体制下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宗旨是促使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条条管理的弊端。现在很多地方提出的要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上级部门找个所谓的“婆婆”或者“父母”之类的想法是典型的传统思维方式。事实上,不同层级的政府有不同的侧重面;只有对不同层级政府的功能进行定位,按照其不同功能特点,合理划分事权,解决好各自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把中央政府和省政府转变为以宏观管理和调控为主的“决策型政府”,把市、县、乡政府转变为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才能有效得到解决。因此,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不仅解决长期以来的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成立综合的行政执法部门,直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可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应该重新认识行政管理职能,重新改组政府组织机构,使政府的权力和行政机关的职能既有简化又相对集中,合理配置权力资源。

(四)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相关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

以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带动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原则上与政府各部门协同业务相关的信息,应根据应用的需要免费交换与共享,以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部门配合。通过跨部门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体制与机制创新,带动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行政机关的前置管理环节,用信息化手段与其他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许可、审批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告知执法局,其他部门认为应该由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罚的案件(行为)及时告知执法局。前置管理环节如果有违法行政等行为,执法局不去处罚,则有行政不作为之嫌疑;综合行政执法局如果发现其他相关部门有不依法行政的行为也会函告相关部门,从而形成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格局。

(五)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理解、认识到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由于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同,以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经验不足,个别地方的暴力执法行为严重损害了行政执法队伍的形象。因此,应该加强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加深社会公众对综合行政执法的理解。综合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执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有典型教育的案件,通过有关的电视或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对于一些地方的暴力执法现象不应该片面地报道,新闻媒体应该更多地从正面报道、宣传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工作,为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也促进全民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环境,努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于综合执法改革的情况报告 篇4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创新行政执法模式的相关要求,以及《天津市街道综合执法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本机关及时成立了街道综合执法大队、街办事处执法监督科,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与权限、执法程序与机制、监督办法与机构,以综合执法为属地发展保驾护航,现就综合执法改革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的情况总结

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实施一年来,在属地管理、职能履行、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动了街道整体工作的开展。为街道综合管理打开了新局面、提供了新思路、创造了新机遇。

(一)强化属地管理,下移执法重心。

实现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将执法队的人、财、物管理权全部下放到街道,使执法资源与街道内的各部门资源、社区资源一样成为街道可以统一调配、整合的行政资源,有效地实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和责权的统一,使街道作为政府社会管理的战斗堡垒和一线单位,在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现。以执法促管理,通过综合执法提升了属地管理效果。具体说来,从3月份执法下沉后,以执法队为主体根据相关权限开展了150余次集中清理,涉及城市综合管理、市容道况整治、环境污染防治诸方面,主要清理了沿街两侧吊挂贴画800多处、信息牌400多块、违法广告300多张、占道经营点位600多个;另外还组织清查清拆未经行政许可擅自变更的门头牌匾点位17处、及时检查商家门脸户外临时性展柜、展台27处。着力促进区域内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推进“美丽天津、美丽河北”的目标实现。

(二)优化执法体系,提升民生建设。

全面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就是将各系统执法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以执法之力,保民生之益的目标。通过综合执法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生活环境的社会问题。截至目前,共拆除违章建筑78处,约合1200平米;清理露天烧烤,取缔马路餐桌70多处 ;清除违法布标、小广告1000处;治理店外经营160处;清理堆物堆料40多车。把保障民生权益作为执法的目的之一,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是人性化执法的应有之义,更是新时代依法行政、为民执法的内在要求。

(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不断提升执法水平与执法质量,进一步实现市场秩序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推进综合执法就是要从多角度强化市场管理,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凸显市场的经济主体作用,为市场发挥经济主体作用保驾护航,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严厉打击无照经营、流动摆卖等侵害市场秩序,损害市场权益的行为。稳固市场的主体作用,不让合法经营者的利益遭受侵害;严处违法经营行为,净化市场经营环境,形成合法、文明的市场秩序。

(四)发挥基层力量,创新执法模式。

综合执法是执法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发挥属地管理优势、创新执法思维的有力举措,是破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难题的利刃尖刀。与属地基层组织密切合作,把分散的、单一的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纵横衔接的网络化、立体化的执法体系。运用属地自治组织了解属地情况的特点,对巡查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掌握、及时处置。创新执法队与物业公司信息互通机制、基层居委会违章建筑巡查报告制度等,将基层力量与执法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长效的执法合力,把基层问题化解在基层。在执法力量与物业公司、居委会联合下,共及时处置在建违章建筑行为45起、违法占路经营30处,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压缩了执法成本。

二、街道综合执法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街道综合执法体制虽然作为依法行政的改革成果,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执法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其体制机制发展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在执法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一)执法人员不足,执法力量薄弱

拿本机关情况来说,本机关综合执法队伍主要以原城管执法队为班底划归而来,虽然队伍整体人员均在30人左右,但由于历史等原因,执法队50岁左右的同志比例将近一半,实际可以从事基层执法工作的有生力量仅为10余人。

另外,在执法队员中能够真正进行执法的公务人员也就几人,其余为劳动派遣制员工。如此薄弱的执法力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难以有效处理各类执法问题,更加难以将综合执法落到实效。

(二)执法领域宽泛,执法压力膨胀

目前,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共承担288项行政执法权,其中263项行政处罚权,25项行政检查权。在这些权限中既有原城管执法系统的内容,也有新交接的执法权限,对于新交接的执法项目,我们也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在短时间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关业务知识,也实属困难。何况目前人员少,市容道路执法压力大,难再有精力进行新权限的执法。

再有,现有执法范围也明显增加,综合执法工作又存在明显的反复性、广泛性,执法范围过大加之人员不足,必然降低了执法效率,使得执法队员劳碌奔波但收效甚微。

(三)执法项目跨度大,执法效力不突出

街道综合执法模式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伟大创造,在方向与思路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授予街道办事处的执法权限过多并且夸度过大,难以及时吸收转化。对于环境保护、房屋安全、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检查,这些专业性强的执法项目,更是急缺相关专业的人才,使得街道综合执法部门难以适应当前执法形势。

同时,新移交的执法权限就算对于原来执法单位而言也是难以进行的,这样就将各种执法难题统统交给了街道执法部门,使得这个新鲜的改革产物先天就要在夹缝中成长,人员少、项目多、压力大,使得街道综合执法的发展道路困难重重。

另外,过多的难点都依赖综合执法解决的趋势日益凸显。行政管理是多部门协调统一运行的系统,不能将所有的执法压力推到综合执法部门,要深入发掘现有资源加以运用,尤其要发挥,社区基层自治组织的优势作用,结合多种途径,解决难点问题。否则,不管执法力度有多大都难以根本解决现实中的行政执法难题。

三、关于进一步深化综合执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立法,为街道综合执法确立专属法律规范。尽早摆脱借法执法的尴尬境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可令人遗憾的是从过去的城管监察到之后的城管执法直至现今的街镇综合执法,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综合执法的执法事项不断扩充,但没有一部专属的、完备的、适应执法实务的法律法规。而从发展趋势上不难看出综合执法正在从单一类别行政处罚逐步向系统化行政管理跨越,从市容管理领域向社会生活秩序领域迈进,仅依靠拼凑的处罚权难以实现综合执法内在的法治含义,应当为街道执法设置合理有效的执法权限,缩小执法范畴,强化其法律权威建设,提高执法者的执法尊严。

(二)梳理权责关系,理顺管理脉络。综合执法作为综合性极强的特殊部门,承担着多种执法压力,同时也接受相关部门的业务检查与考评,这势必加大了综合执法的考核压力,往往顾此失彼,不能集中精力履行日常工作安排。

如今的街镇综合执法实际承担着管理社会生活秩序的重任,这与人民警察肩负管理社会公共秩序的职责同等重要;多部门交叉考核,恣意下发工作任务,必将干预综合执法管理社会生活秩序的工作安排,将综合执法变成了“综合迎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我街情况来说,我街执法部门每月都有执法工作目标,但都难以全额完成,主要原因在于工作节奏被迎检保障任务打乱。因此,应当明确单一考评单位,制定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考核办法,鼓励执法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尽早地从繁重的检查与保障中解脱出来。(三)加强执法保障,尽快建立公安联动执法机制。依法行政需要强制力做保障,树立执法权威,才能有效落实执法效果。因此,要探索发掘公安部门与街道综合执法系统联动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相关部门协助合作机制,通过强制力保障,强化公民守法意识,形成对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震慑力,从而保证综合执法工作顺利进行。

(四)摒弃固步自封的老路,大胆试水城市管理新模式。流动摊贩是综合执法工作的又一难点,其流动性强、反复性大、影响范围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服务业的蓬勃兴起,人们对流动摊贩需求越发的突出,尤其在城市中,生活节奏紧张、时间紧迫,流动摊贩更是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支持。因此一味地“堵”不如“疏”,改驱离处罚为有条件的临时性许可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篇5

近年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对文化市场“不规范、不顺畅、不健康”等实际情况进行深度调研,查找出掣肘文化执法工作包括职责职能、人员队伍、经费资金、规章机制、效率效能、监管制约在内的“六大问题”,针对问题精准施策,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顺利推进,成效显著。

一、分类监督管理、扩展执法范围,解决“文化执法职责职能不清”的问题。从理清机构执法权限入手,将查处互联网上网服务和娱乐演出场所的违法行为、查处非法出版单位和个人的违法出版活动、“扫黄打非”以及旅游行政执法工作等138项具体业务进行分门别类,科学划分为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印刷、旅游六大类,并明确了各类业务的具体责任人,为全面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奠定。同时,将查处文化艺术经营、展览、展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首次纳入文化综合执法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综合执法范围。

二、增加人员编制、规范执法主体,解决“文化执法人多编少,执法不正规”的问题。为从根源上解决文化执法大队“执法力量单薄、人员不足”的问题,积极与市编办沟通协调,经市编委会研究同意后,市编办从全市事业机动编制中调剂出12个编制纳入文化执法大队,使编制总数由原来的8个增至20个,并通过全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方式新招录了12名执法人员,有效增强了执法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所有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管理,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对未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工作人员,不授予其执法资格,不允许其从事执法活动,确保文化综合执法主体合法化。

三、加大财政预算、增强硬件投入,解决“公务资金短缺,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市财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全部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今年累计核定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经费75万元。同时,为加强配套硬件设施建设,从2016年起市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此外,继续加大办公设施投入,新购置了1台用于文物、旅游等执法用航拍机、10台执法记录仪、20部执法对讲机、配备了4台综合执法车辆、更新所有包括电脑等办公设备、为每名执法人员新增工作服装1套,为开展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完善三项机制、强化廉政执法,解决“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问题。通过加强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完善综合执法制度机制,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权力清单,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健全了举报办理、随机抽查、案件督办、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完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依法依规行使行政处罚权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权、监督检查权,开展日常巡查、查办案件等执法工作;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做到定人、定岗、定责,确保监管工作“横到边、纵到底”无遗漏、全覆盖,同时,推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实行办案责任终身制。除此之外,还通过向广大业户公开文化大队廉政执法举报电话、文体局纪检组随机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监管,使得执法人员照章办事,确保阳光执法、廉洁执法。

五、实施网络监控、提升信息化功效,解决“文化执法效率效能不高”的问题。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强化提升“线上”巡查监管能力,在全省率先启动文化市场监管平台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完善,已经从最初的6个模块发展到现在的8个模块,这个犹如“千里眼”一样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实时视频监控、现场场景录像、现场场景抓拍、报警等功能,实现了对全市网吧、娱乐场、书店、音像店、印刷厂等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有效地解决了日常巡查、举报核查、执法办案、专项行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正常需求。于此同时,不断强化人技融合,确保做到一线执法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并灵活运用各类创新监管手段和工作平台,在日常工作、执法检查中,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篇6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促进文化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2004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由试点逐步向全国推开,各直辖市和市、县两级基本完成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电(版权)等文化市场领域有关行政执法力量的整合,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升了执法效能,规范了市场秩序,推动了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与管理面临许多新形势新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迅速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创新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机制,丰富方式手段。行政执法体制、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改革逐步深入,迫切需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同步跟进、有效衔接。文化市场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不良文化产品和服务时有泛滥,有害文化信息不断出现,损害未成年人文化权益、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屡禁不止,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文化产品既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管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应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要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维护文化市场正常秩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总体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形成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行为规范、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整合文化市场执法权,加快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有力有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完善执法责任制,提升执法公信力。

——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级综合执法机构职责,确定工作任务和执法重点;针对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科学设置综合执法机构;针对不同执法事项的特点,采取有效方式加强监管。——坚持权责一致。落实市场主体守法经营责任、综合执法机构执法责任、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政府领导责任。厘清综合执法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关系,减少职责交叉,形成监管合力。

三、重点任务

(一)明确综合执法适用范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主要包括:依法查处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违法行为,查处演出、艺术品经营及进出口、文物经营等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查处文化艺术经营、展览展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查处除制作、播出、传输等机构外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从事广播、电影、电视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查处电影放映单位的违法行为,查处安装和设置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传送境外卫星电视节目中的违法行为,查处放映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和走私放映盗版影片等违法活动;查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方面的违法出版活动和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中的违法经营活动,查处非法出版单位和个人的违法出版活动;查处著作权侵权行为;查处网络文化、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方面的违法经营活动;配合查处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的违法行为;承担“扫黄打非”有关工作任务;依法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政府赋予的其他职责。

(二)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探索建立执法人员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健全执法人员培训机制,实施业务技能训练考核大纲和中西部地区执法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全面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不同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落实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强化文化市场执法监督。落实综合执法标准规范,加强队容风纪管理,严格廉政纪律。使用统一执法标识、执法证件和执法文书,按规定配备综合执法车辆。

(三)健全综合执法制度机制。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制度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举报办理、交叉检查、随机抽查、案件督办、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将罚没收入同综合执法机构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建立文化市场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完善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制度。建立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决防止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向社会公开执法案件主体信息、案由、处罚依据及处罚结果,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推进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加强与各有关行政部门信息系统的衔接共享,推进行政许可与行政执法在线办理,实现互联互通。通过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等远程监管措施,加强非现场监管执法。采用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手段,提升综合执法效能。推动信息化建设与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对执法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在线监察,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内外监督,建立开放、透明、便民的执法机制。构建文化市场重点领域风险评估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信息链条,切实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五)完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文化市场基础数据库,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探索实施文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建立文化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对从事违法违规经营、屡查屡犯的经营单位和个人,依法公开其违法违规记录,使失信违规者在市场交易中受到制约和限制。落实市场主体守法经营的主体责任,指导其加强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和事后处理工作。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六)建立健全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依据法定职责和程序,相对集中行使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电(版权)等部门文化市场领域的行政处罚权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权、监督检查权,开展日常巡查、查办案件等执法工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监督综合执法机构开展执法工作,综合执法机构认真落实各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和任务,及时反馈执法工作有关情况,形成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实施。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国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改革,涉及互联网信息内容的执法工作由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改革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建立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牵头的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充实完善省、市、县三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行政区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推动文化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领导小组由同级党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同级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推动各直辖市和市、县两级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电(版权)等部门整合文化市场领域的执法职能;建立统一规范的综合执法工作规则,建设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推进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协调各有关行政部门对综合执法工作进行绩效考核。

省(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统筹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依法履行执法指导监督、跨区域执法协作、重大案件查处等职责。

(三)明确机构设置、编制、人员和经费。各地应根据中央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设置的有效形式。直辖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可探索对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实行直接管理,整合执法资源,提升执法能力。副省级城市、省辖市可整合市区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组建市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县级市和县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对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乡镇,县级市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通过法定程序委托乡镇政府行使部分文化市场执法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干部任免参照宣传文化单位干部管理规定办理。综合执法人员依法依规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要统一规范综合执法机构名称,并结合本辖区地理范围、执法任务等情况,统筹考虑综合执法机构编制安排。综合执法机构的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四)健全考核机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要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评价体系,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履职尽责。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充分发挥“12318”文化市场举报电话和网络平台作用,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和群众评议反馈机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增强综合执法工作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篇7

一、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的必要性

首先, 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执法是城市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 其综合执法能力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其传统综合执法方式、理念与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为建立现代化城市需要不断创新综合执法方式, 发挥不同行政执法主体, 同时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 有利于推进城市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其次, 树立科学执法、文明执法的社会要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权较为集中, 易造成交叉执法、重复执法、野蛮执法、暴力执法, 严重影响城市管理的形象。实现文明执法、科学执法, 改善传统执法弊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 暴力执法成为引起群众不满情绪、危害社会的主要来源, 社会成员对暴力执法意见很大, 需要综合执法手段不断创新, 采用文明、科学的执法方式。最后, 提高综合执法效率的内在要求。行政执法效率是评价综合执法机构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行政效率是一定时间内投入行政成本与产出行政效益之比。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多、人员冗杂、行政权力分散等特点, 造成行政成本高。因此, 如何有效优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内部机构、人员、权力、职能成为提高城市综合执法效率的重要指标, 要不断整合内部有效资源, 发挥部门合作机制, 实现行政效益最大化。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存在问题

1. 执法人员非专业化。

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任务重、压力大、争议多, 地方公务员一般不愿意亲自出面, 而是聘请身强力壮的临时工从事一线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涉及面广, 执法人员多。现场执法人员以非专业化为主, 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低, 综合执法过程中未能有效交涉与沟通, 导致城市执法效果差。执法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少, 多数是直接上岗, 缺乏专业技巧, 对各项法律法规缺乏足够了解, 综合执法未能有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 形成执法人员与公民之间的矛盾。另外,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缺乏程序性规范、执法权责, 未能有效保障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权利, 直接影响综合执法的专业性, 而执法人员执法方式过于单一, 民众接受度比较低, 容易形成矛盾, 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状态。

2. 执法体系缺乏科学性。

第一, 综合执法体系臃肿, 部门设置较多, 管辖区域不明确, 手续繁琐, 对城市管理中间环节多。第二,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交集管辖范围会出现重复处罚或相互推诿的现象, 造成执法结果不一致, 民众对执法机构产生不满情绪, 从而不配合执法, 甚至暴力抗法。第三, 综合执法与其他执法机构合作少, 未能从根本解决城市执法问题以及保护合法利益。第四, 综合执法科学技术运用少, 执法信息未能及时有效传达, 城市执法人员缺乏有效执法凭证。

3. 执法监督体制不健全。

城市综合执法机构缺乏自我监督, 监督体制基本上形同虚设, 对综合执法机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监督, 如综合执法机构日常工作效率, 部分执法人员态度行为不端正, 接受贿赂, 未能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 而综合执法机构缺乏有效惩处机制, 导致执法不公, 综合执法机构形象受到损坏, 无疑增加执法难度, 严重影响到城市发展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4. 执法反馈机制不畅。

第一, 民众反馈问题受理可能性不明确。相关城市执法部门设立网络反馈渠道, 但反馈问题是否被执法机构受理缺乏明确程序, 部分反馈问题缺乏明确答复, 导致民众对反馈渠道逐渐丧失信心, 造成综合执法机构反馈机制缺乏用武之地。第二, 缺乏反馈问题的沟通渠道, 部分执法机构网站或是直接到执法机构反映问题, 执法机构给予沟通少, 缺乏专业沟通人员与对反馈信息收集处理人员。第三, 反馈机制不完善。反馈机制各个环节缺乏有效配合, 各个环节人员配置少, 甚至出现其他部门人兼职现象, 严重影响反馈机制正常运作, 未能及时有效处理民众反馈问题, 从而导致反馈机制不畅。

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路径

1. 树立科学执行理念, 提高专业水平。

树立科学执行理念是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专业化水平的必要措施。城市综合执法机构需要提高执法人员基本素质以及引进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不断加强专业化知识的培养, 促使每个执法人员能够逐渐树立起科学执行理念, 从而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开发多种执法方式, 运用不同的执法思维, 以科学态度处理问题, 将科学执行理念运用到执法中去, 促进综合执法机构的专业水平。完善综合执法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执法行为, 保障执法顺利进行。

2. 制定科学执法体系, 保障高效执行。

科学执法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更加完善, 需要制定科学执法体系, 保障执法高效执行。首先, 要精简执法体系。当前综合执法体系部门职能重复现象严重, 要进行合并与精简。随着科学技术运用, 可以节省对人力的需求和管理, 并且提高执法机构内部的工作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综合执法工作的有效性。其次, 加强部门工作科学调配, 明确执法部门管辖范围以及权责, 防止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最后, 建立科学的综合执法机关和各业务主管单位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 有利于减少部门之间矛盾, 增强体制的稳定性。

3. 构建网络化执法监督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构建网络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督体系可以全面动态监督和管控综合执法机构。首先, 要建立网络化监督团队, 收集和处理相关执法信息, 宣传相关执法法规、政策、文件。其次, 设置监督体系评估标准, 从网络监督对执法人员科学评估, 有效管控, 提高执法人员积极性。最后, 通过网络与外部其他监督主体联合, 扩大监督范围, 有效监督外勤人员执法过程, 有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善, 提高外勤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 提高外勤人员综合执法的合理性、公平性。

4. 健全反馈机制平台。

反馈机制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科学反馈机制是完善综合执法体制的重要措施。第一, 要完善反馈机制各个环节, 采用专人负责, 并进行专业培训, 支撑反馈机制正常运作。第二, 建立网络信息反馈平台, 并与执法客体在线交流与反馈。第三, 反馈问题受理和处理过程相关信息要明确公布, 提高市民对反馈机制信任度, 让市民了解城市执法机构的具体工作状况, 拉近与市民的距离, 有效促进执法的顺利进行。

总之,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我国行政执法方式的重大创新, 其施行至今取得一定成就与经验, 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处于特殊时期, 社会转型期城市化不断深入, 城市管理成为社会面临巨大挑战之一, 如何形成科学化、专业化城市综合执法体系成为我国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新时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要运用信息技术、科学理念、专业队伍, 不断创新执法体制, 健全监督与反馈机制, 推动城市综合执法体制不断变革,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 运用规范性研究方法, 指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存在执法人员非专业化, 执法体系缺乏科学性, 执法监督体制不健全和执法反馈机制不畅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科学执法理念, 制定科学执法体系, 提高执法专业化水平, 保障高效执法, 构建网络化执法监督体系以及健全执法反馈机制的改革路径, 以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

善治理论视域下的综合行政执法 篇8

一、善治理论的基本特征

普遍认为,善治的主要特征有几个方面:一是善治模式中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善治理论下,不一定只有国家才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任务也不一定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才会完成,管理的过程的主体应该包含政府、各种社会机构以及广大民众,并且形成平等合作、相互依赖、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二是善治模式强化的是管理责任的转移和范化,正是因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相应的,管理的责任也要多边转移或者泛化,社会管理的责任不再是国家独自承担,善治模式分解了国家、社会、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担当,当然,这种分解强调的是管理的开放和国家、社会、民众的在社会管理中相互依赖和层次更明确的担当。三是善治模式强调的是多方的良性互动和管理对象最大化的有序参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是通过政府的权威,通过施令发号、政策制定以及政策实施,实行单一向度的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而善治模式强调的是上下各个层面的良性互动的管理过程,其关键词是合作和协商,换言之,就是广泛的参与,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参与机制,有各方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有各方充分参与的渠道。四是善治模式强调管理手段的多样化和管理方式的综合化,在善治模式下,不再是由政府通过发号施令来完成管理目标,而是在各方的充分参与和良性互动下,运用多种可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二、行政执法的“前世今生”

有学者认为,从综合角度来看,我国行政执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建国之初到1956年是行政执法的起始期,伴随着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而出现。1957年到1965年,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行政执法的开始遭遇挫折,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我国行政执法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可以看作是我国行政执法的全面停滞时期,一些基本法律法规失效,法制建设也基本停滞。第四个阶段一般认为是从1976年开始到1990年这个时段,我国行政执法开始恢复并逐步发展。第五个阶段是从1990年开始,到十八大前夕,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我国行政执法的理念、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逐步规范和完善的时期。

第六个阶段,就是十八大以来的这段时期。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全面依法治国,构筑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行政执法提出了更为明确和细致的要求。这是我国行政执法进一步深化改革、提质优化的阶段。《决定》强化了立法保障和执法监督,同时要求“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在重点领域推进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三、综合行政执法的善治理论考量

詹姆斯·罗西瑙在其主编的《没有政府的管理》中,提出,“善治”的衡量标准,归纳起来有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制性、回应性、有效性等六个方面,其核心便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以上述标准对综合行政执法予以考量,综合行政执法是对善治理论的具体运用。

从合法性和法制性来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7条第1款、第四款等相关规定,可以为行政执法综合化的合法性提供间接法律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64条第1款、《行政处罚法》第16条、1997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2条和第4条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可以为行政执法机构综合优化提供法律和法规方面的依据。

从透明性和责任性来考量,以一个县域的行政执法队伍为例,就目前的行政机构设置情况来看,行政执法涉及近三十個部门,缺乏统一的执法规范和统一的执法规划,各个执法队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执法工作透明性不够。同时,由于执法力量分散,部门之间的职能职责时有交叉,往往容易导致越位、缺位和错位,其责任性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因此,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是强化工作透明性和责任性的有力保障。

从回应性和有效性来考量,目前大部分区域行政执法现状一是有些领域没有专职执法人员或者人员力量不足,法律法规难以贯彻执行;二是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效果差,执法效率低下;三是是执法网络未能建立,执法盲区尚有存在;四是执法联动机制缺失,难以保障执法效力。为确保行政执法的回应性和有效性,执法机构设置的综合化明显是一种有效途径。

上一篇:法律分析下一篇:如何合理安排暑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