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论文范文(精选10篇)
一、高中英语教学迎合新课改作出的基础改变
1、教学活动契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的革新并非盲目进行,而是在新课改的框架体系下开展的,应该依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对高中英语教学的理念、方法和目标进行分析、梳理,对比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明确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改革方向,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
2、注重培养高中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中生的绝大多数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开展的,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发生根本的转变。在此形势下,英语教学应该注意平衡应试和应用的比例,在保证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应试技巧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充分体现英语教学开展的初衷[2]。
3、创新高中英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长期以来,高中英语的教学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围绕“听、说、读、写”进行,以“听、写”为主。导致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极为僵化,难以满足90后、00后群体对教学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使得教学活动得不到学生的参与和喜爱,严重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传统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弊病分析
1、教师观念陈旧,课堂缺乏趣味性。学习英语是枯燥无味的,教师一味的填鸭式传授知识,缺乏趣味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落后的观念,吸取以往工作经验,总结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
2、教材内容死板,缺乏灵活应用。对高中英语课堂的调查,很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不能灵活的利用教材内容,死板硬套,一味让学生多做题,多记语法和单词,造成了许多学生只会做题,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极差这种现象。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把教材当成法宝,课堂上教授的内容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来施教,导致教学内容狭窄,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3]。
3、缺乏专业的教学设备。据调查显示,虽然很多学校配备了整套的多媒体设备以及语音室的配备,但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教师不会操作这些设备,使这些设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同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这对高中英语的教学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新课程改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具体措施
1、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构建雄厚师资力量。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核心所在,老师的专业素质、教育理念会对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高中英语课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应该将转变老师观念,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作为首要工作,为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的师资力量支撑。具體来说,一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多方面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学校间、区域间的教学交流,给予老师接触、了解、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方法的 机会;三是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采取物质、精神激励等多种方式鼓励老师钻研本职工作,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推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教材的重新修订,也包括教学模式、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此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需要学校和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可、确立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习实际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藉此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
3、积极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不可否认,英语与学生的语言习惯、生活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针对如何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为起点,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其次,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出形式新颖,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英语学习,提升高中英语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随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将日渐频繁,英语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第二语言,强化对高中英语的学习,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水平是极为必要的,是社会和时代对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教育界应认识到英语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分析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提升措施,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奠定有利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 过分注重语法、句式的讲解, 听说读写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 很多知识都是死记硬背, 不能灵活运用, 语言交际能力差。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 忽视了教学质量,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教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学生与教师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 学生多以被动学习为主,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对英语课程失去兴趣, 影响了知识素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了解不全面。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 高中阶段学生的感性认知很强烈, 在课堂上教师多是对特定句式或语法的讲解, 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而现阶段的考试多以记忆内容为主, 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考试的要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有限, 教师不能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生知识消化不透, 知识的累积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随着师资矛盾的突出,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以人为主教学思想的深化, 为主动式个性化的教学奠定物质基础。由于各高校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因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英语教学改革, 不断强调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为主导思想, 提高对英语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更好地适应网络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
2.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依据, 教学内容有全新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好教学标准, 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主题内容。把物理教材按内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单元模块, 每个模块都对应着一个主题, 要保证知识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前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 把握好知识的衔接和知识的深度, 有效开展物理单元整合教学,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 对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但教学质量有待考究。各章节知识的快速转变, 使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 对于难懂的知识也不进行深层次的讲解, 出现教师在读课件、学生在记课件的现象,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所学内容。教师借助传统板书和口头教学, 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分析,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师总是放不下姿态, 学生也畏惧教师权威, 导致课堂气氛僵硬。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积极解答学生疑惑,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
5 . 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在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机会, 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更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开展活动前, 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能力培养。
6.实施激励机制, 改变考核方式。规定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指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向目标靠近, 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对于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奖励, 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传统的试卷考核模式, 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把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 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要及时巩固学习。
三、结语
以新课标的要求和标准为依据, 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改善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高中英语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学和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龚云松.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韩超.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路分析[J].才智, 2014 (19) .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背景 高中 英语教学
1.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在我国,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应用最为广泛。了解新课程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能够以此为标准对我国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各个地区高中英语进行规范和优化,促进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笔者从自我理解的角度出发就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 英语教学整合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应对高考这个难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此,合理而有效的就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整合是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之一。通过将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沟通能力、英语信息处理能力等进行合理的整合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1.2 英语教学创新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有效的对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新课程改革就此问题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不断的创新高中英语教学,在探索中找寻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英语教学水平提高。
1.3 拓展英语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各种知识的获取更加容易。新课程改革就此提出的要求是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能局限课本,要充分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从网上获取与之相似的知识,从而有效的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促进英语教学更好的发展。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
2.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系列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取得了很多具有巨大意义的进步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而是浮于表面的走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课堂教学的知识讲授和句型操练。但是,又为了满足教学要求而不得不将自己的课堂上加入一些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且还会让他们生一系列的反感情绪,导致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下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和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开始很少注意到教学资源的问题,最后致使教学资源意识逐渐淡化,教师在驾驭教学材料的过程中能力变得十分薄弱。有时候教师在拿到教学材料的时候,也会出现不明白如何让利用或者是操作的问题。这些明显对于我们进行研究和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问题是极为不不利的。我们必须大刀阔斧的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
2.2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问题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本文针对了目前的主要情况的研究后,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改善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就英语教师而言。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在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的时候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由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完善和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能做好,那么对于促进自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帮助完善英语教学改革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做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学校内部应该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这些培训主要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糟粕,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有开口说的机会,让英语真正的成为一门实用性学科。2) 增强应用教学材料能力。目前,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和材料,不再像以往那么匮乏,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些东西,以此来帮助加强教学质量。这些对于完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是极为重要的。
改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教育方式落后的问题。虽然我们有《标准》作为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许多老师让然是固步自封的,不愿意舍弃落后的教学方法,认为传统的才是最好的。致使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搞个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力。我们仍然是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来帮着学生掌握知识。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很明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愿意大量的知识点为主导型。他们希望能够自己站起来,自己操练自己动口练习。
第二,完善学校自身体系。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用来提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帮助教师更有动力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改革问题。而责任制度主要是用来辅助奖惩制度的,责任制度只要是针对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标准》中所说的,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改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开口说英语,而不是学习一套“哑巴英语”。学校的这种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对于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将是极为有利的。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这样的大潮流中也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并且帮助改革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培养好教师的基本素养,完善学校自身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解决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骆北刚.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
龚雪娜
摘 要: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既促进学生发展又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本文结合区域实验与探索,从学习兴趣、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衔接;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主要对策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更为突出。现在我们所用的初中教材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教材改革的力度大,而高中的教材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虽然我从教不久,但从这些年来上初三和高一的课中发现教材在客观上导致了知识的衔接和统一上出现一些问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了,学生活动增加了,常识增多了,应该说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然而我们高中老师却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说明他们的基础显得不够扎实,要跟上现在的高中教材就显得有点困难。于是,教师做好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下面,笔者结合我两年多时间的化学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简要谈谈我的思考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引发争鸣。
一、衔接好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高中老师认为学生年龄大了,常常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这往往会降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所以,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高中化学教学要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应注意创设化学情境。尽量做到知识的讲解自然生动,并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化学问题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化学史时,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尽量做到再现化学家们的历史场景,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学习结果的好坏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动力。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里,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控制讲授知识的难度和进度,使大多数学生能消化接受。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素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在学生刚学习高中化学的前几次考试中,教师一定要精心编制试题,尽可能降低试卷的难度,保证85%以上的学生能及格,30%的学生得优分,使学生感到化学并不难学。
二、衔接好教材内容
1.对专门性的衔接教学,我是这样做的,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4~6个课时对高一教材欠缺的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需补充以下内容:①电离的概念;②酸碱盐的定义,让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通性;③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④常见的弱酸和弱碱;⑤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中“有水生成”进行拓展。还要帮助学生熟记并归纳总结以下内容:①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②常用碱和盐的溶解性;③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④常见物质和离子的颜色;⑤常见物质和离子的检验方法;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初中所学知识的欠缺,防止进入高一后产生学习松懈的情绪,另外,可帮助学生对初中知识进行再认识,避免两个多月假期后学生对初中知识的遗忘,减少因陌生感而增加的不适应。同时,通过对物质的推断、物质的的鉴别和提纯等题型的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在进行专门的教学衔接之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测验的方式对新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渗透性衔接教学是指按高一的教学顺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改善。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②化合价的定义;③化合价的确定方法;④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从本质上理 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在此之前,还需要训练学生熟记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这样,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对学生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更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新课程实施后,初中数理化各学科都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高一各种教辅资料中的计算题型出现的前后顺序没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高一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三年的规划,要将各种计算题型及计算方法如关系式法、代数式法、差量法、平均值法、守恒法等进行有计划的渗透讲解,在某一教学时段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三、衔接好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理解部分相对较少,而高中化学理解部分加大了,教师必须掌握这一情况,针对学生的初中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高中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促进思维过程。如在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化学实验部分。有关物质分离的内容,无论是过滤蒸发,还是蒸馏萃取,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少了,需要学生理解的多了,教师必须把握这一情况,向学生讲清学习的方法、注意的要点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教学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重视对知识归纳、整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由“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在人教版教材每章的最后部分是对本章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对每章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使学生清楚本章的知识脉络,真正实现由“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
三、衔接好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化学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化学中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明显增加了,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显然行不通;高中化学知识的呈现基本采用“已知理性知识——新的理性知识——实践的方法”。针对这样的改变,教师要帮助学生必须清楚初高中化学的不同,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做恰当笔记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认真实验的习惯等。
学生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一年化学,不少同学对待化学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以后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运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些难点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多方面的、但重点是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的衔接。
参考文献: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简单的说就是觉得历史学科学与不学一个样。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更新备课方式。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编入课件。(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4.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长流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像这样的一些专题史,与通史比较,因为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即告知学生在历史上的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迹等等已经不合时宜了,历史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1、在教学目标方面,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各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构建是书本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忽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忽视主干知识的深化、升华,不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的传授完全为考而教、为解题服务,忽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超负荷、“满堂灌”,过分强调老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材、方法、能力三者关系摆布不清,处理不好,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4、在教学手段方面,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满足于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5、在教学效果方面,以延长学习时间为主要形式,以牺牲学生生动活泼发展为代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为纠正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待于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二、新课标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启发性原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将启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方法、导思路、激兴趣、诱思考,重视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鼓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时反馈矫正,及时总结。
2、主体性原则。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学会学习”作为扎实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3、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师与生、生与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发展性原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5、实效性原则。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6、系统性原则。历史知识的错综复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困难之一。但是,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又决定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认识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序的、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
7、史论统一原则。历史科学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学中,不但讲清史实,还要讲明观点和道理;不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处世做人。要重视和坚持论从史出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品格。
8、古为今用原则。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学习历史,是为了继承人类的宝贵遗产,建设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历史教师应善于将历史和现实、未来相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新课下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以上的诸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备课、讲课、教法、学法、巩固、总结等几个方面。
(一)备课:备课的基本要求: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学科组长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学习、探讨、交流,提高备课质量,教无定法,但也要有章可循。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做到课前既备课标、教材,又备学生,精心设计、认真编写教案,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讲课”是指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综合运用教学技能,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讲课”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目的,教学实践要始终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方向,不断优化教学各要素和教学结构,强化教学过程调控,用科学的方法和熟练协调的教学技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要积极创设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主体知识建构,课堂教学要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逻辑性知识(为什么)程序性知识(程序步骤,怎么样)策略性知识(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的方法)等几种类型的主干知识建构过程,把每一个主干性课上成帮助学生建立课时知识结构的课,让学生抓住知识特征,压缩出要点,经过理性思考,建立起逻辑联系,防止死记硬背、机械吸收。要帮助学生掌握思路、提炼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品质,防止照搬照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防止空洞说教;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防止一张嘴一只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要有启发性,重点知识要层层启发、循循善诱,防止生塞硬灌;要强化师生双边活动随时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控、改进教学,防止不顾学生情绪表现,一灌到底。
(三)教法:历史课堂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通过课上情境创设,使教学环境优化。学校领导可以在宏观上创设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如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投影仪,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以及活动的空间等,教师必在微观上创设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良好情境,使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基本要求是:
(1)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科知识尽可能由实际问题引出,贴近显示生活提出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设问,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用好教学媒体,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学校实际条件把传统教学媒体同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不断提高课堂容量并使知识传授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3)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并积累经验。教法运用的得法,师生交互性、实效性就强。
2、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既是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又是课堂教学经验的系统化、理性化的概括,它和教师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作指导,教学过程要程序化,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历史课标为指南,以历史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出发,充分利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思辩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对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做思辩性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引入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设疑导读---讨论交流---练习反馈。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导学”,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阅读教材的方法,比较异同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解题方法等等,都应让学生掌握。)
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2)讲解教学法。(基本环节: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反馈。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3)发现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提高总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4)活动式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讨论---总结课题。特点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
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5)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导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潜能。问题的设计要立足教材,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支架式教学。(基本环节:构建支架—自主探究—谈论交流—建立体系—练习反馈。特点是立足宏观、逐层推进、问题引导、自主攀登、师生互动、形成能力、感悟历史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但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当然,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只是以上这些教法,还有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会法等等。历史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笔者尝试过很多的方法,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课的教学后,发给学生柳宗元的《封建论》全文,让学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一篇《论封建》的论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他的教学手段还有播放历史纪实片、考古专题片、评点历史影视剧等,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增强。
四、新课下历史学习模式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会阅读。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2、会听讲。语言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会联想。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
4、会质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
5、会练习。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
6、会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与国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种背景下英语运用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 英语教学特别是高中英语的教学地位也越显突出。我国于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在高中英语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比如:在普通高中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为基础设计课程以及实行学分制等, 这些都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诸多方面作出相应的转变。
一、教学理念的变化
1. 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人, 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进行。在新的背景下这种模式应该得到转变, 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拥有平等的地位, 整个课堂应该在融洽、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师要善于营造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在英语应用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积极的合作与探究, 最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是高中英语课堂的真正主人, 但不等于教师地位被忽略, 教师应该承担引导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适时的给予各方面的帮助, 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恰当的点评与补充。总的来说,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不是被忽略了, 而是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了。
2.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 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把他们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 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
3. 尊重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新课程要求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个性表达出来,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同时个性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创新精神。
4.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学生要有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能力, 可见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受用终生。所以英语教学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 而是要以课内学习为范例,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把好的习惯与方法运用到终身的学习当中。
二、教学策略的变化
1. 合理利用认知规律。
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 能够清楚的知道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比如建构主义心理学当中的“同化”和“顺应”, 就是把新的知识和原有的经验结构经过想到碰撞、整合后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心理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办法与学生原有的结构联系起来,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具系统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策略, 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通过彼此合作让问题得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还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同时也提高了探究能力。
3.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高中英语新课标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运动的综合能力”, 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英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提高需要有适合高中生的语言环境与语言氛围, 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有用英语去表达的愿望, 从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功能, 把英语语言的运用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4. 提倡“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 把学习当作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新课程提倡任务型教学是要求教师能够精心的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中满足自身的归属感和影响力, 把英语的学习当作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是心理上的一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会变得十分积极主动, 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巨大的提高。
5. 合理利用多种资源。
新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放课程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课程资料非常丰富, 除了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外, 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优秀资源, 为英语的学习和运用拓宽渠道,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评价机制
1. 发挥形成性评价作用。
形成性评价不是只注重最后结果, 而是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全过程。它是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自我管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在内, 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分析而做出的发展性的评价。在实施中可以根据情况不断地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 以获取更加理想的效果, 这无疑对高中英语教学更为有利。
2. 互评与自评相结合。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体现在学习当中, 同样也体现在评价当中。以前只有教师的单方面评价主观性难免太强, 有了学生的参与会更为客观。学生不但要对其他人的学习状况有一定认识, 还要学会评价自己, 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能让他们找出自身的缺点和确定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同时, 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3. 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
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映, 反过来评价结果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对每次英语评定的结果进行细致地分析, 善于从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原因, 使接下来的英语教学得到改进。
总之, 在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 广大高中英语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转变教学理念, 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英语教学 教学要求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26-02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中教学的基本功能很要求。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而从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改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一、高中英语教学执行新课程改革时遇到的问题
高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英语教学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而要完成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创新的要求,就只有了解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对策,这才是当务之急。比较而言,新的英语教学改革也是基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基础之上,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生硬灌输是传统的英语教学的一贯手法。
1.流于形式成为制约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瓶颈”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实践教学中依然有很多老师仍然固执地抱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放弃,或者只是被动的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的加入比重很小,使得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实际效果甚微;另一方面,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习惯的思维模式,如果新的教学方法不讲究策略,只是被动、生硬的将新的教学方式植入,在一定程度上将引起学生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提升,新的教学方法的好处,教师和学生很难体会到,放弃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便成为无奈的选择。
2.贫乏的教学资源限制了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实施
贫乏的学校教学资源是高中英语教师实施新教材教学时遇到的新难题,导致教师在驾驭新教材时显得力不从心。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教材虽然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仓促应付,但是面临的实际教学困难是如何将这些新内容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教授给学生。
3.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制约了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影响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升。一些教师的教学顽固地坚守自己因循守旧的僵硬的教学方法不思进取;还有一些老教师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的原因,是对于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方法不能熟练地应用,又因为资格的问题,羞于向年轻教师讨教和学习。可以预见的是,以上问题的阻力是很大的,如果这些教师的教学思维和专业素质不能从善如流并与时俱进,那么,英语新的教学改革就难以向纵深推进。
二、走出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1.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和习惯的养成
首先,针对教育方法改革,单靠宣传还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而应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加大宣传力度、酿造教材改革的校园氛围的基础上,要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让教师的教学视野变得开阔,让教师接触和感受到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以及通过新旧教学方法的对比比较出二者的优劣,达到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二是对于教师的英语年度教学质量要制定完善的考核细则,促使教师主动融入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践;三是考核要延伸到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好的检验手段就是通过组织听课方式进行检查。总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新教学方法的目的,具体到学生英语的学习上,达成英语能力的提高的最佳手段就是倡导学生开口、对话和交流,提倡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和习惯的养成,进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2.尽快完善多元化的学校教学资源
针对教学新方式的推进,尽快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硬件达到丰富教学手段当是目前政府和学校的当务之急。
3.促进教师思维转变和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教学理念和思维的转变是能否顺利推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之所在,否则就是拥有再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无济于事。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掌握作为今后教与学的重点;二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活动,强化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材料的熟练应用和操作能力,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三是考核的比重要向新课程改革方面倾斜,成为老师推动英语新教学实践的动力。
三、结论
本文围绕高中英语教学,首先是明确新教改的要求,找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针对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南涧县民族中学 何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为了适应新教材的教法,对新课标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根据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从教材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学法的改变、教辅资料的选择、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比较了新课标与原教材的差别,并作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 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三维目标
科学素养
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新课标的实施是为了把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师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学生由原来的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主动的获取知识并藉此提高技能培养情感。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教材、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法还是学生的学法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目标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四条基本理念的内容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科学素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对象为全体公民,而非科学家;二是指实际需求,有针对性;三是生物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生物学知识,还包括探究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的含义是: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在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是,按课程标准完成必修三个模块和所选的选修模块的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让弱势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科学素养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范围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探究式学习是生物学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以来,一些生物学教师认为生物教学仅是教授书本中的知识,将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难以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三、教材的变化
(一)教材结构上的变化
为了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体系上,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普通生物学体系,由五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模块组成,其中必修模块三个,选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在必修模块中,很多知识的顺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遗传与进化》中改变了原来的先讲解遗传物质,再讲解遗传规律,改为先讲解遗传规律,再讲解遗传物质,这样的改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先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遗传规律入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遗传的本质,认识遗传物 质。
(二)教材内容上的变化
在内容上,新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凸显各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内容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展开,从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遗传与进化》模块则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整个模块就是追溯着以下七个问题: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稳态与环境》又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或稳定性)的维持为主线展开,介绍了个体水平的稳态和群体水平的稳态,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不仅如此,每一模块在能力培养的目标方面也各有侧重。《分子与细胞》侧重于观察与实验法,《遗传与进化》侧重于假说—演绎推理法,《稳态与环境》侧重于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教学理念的变化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 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 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应该作出较大的调整。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确立好本模块的地位,通过潜心钻研课标、教参、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改革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用足课本信息,尽量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增减取舍适宜,恰当运用讨论题、拓展题、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则应该因校、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做到既生动又严谨。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把核心概念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比如说应用科学史进行概念教学,如光合作用、酶的作用和本质、遗传定律等;通过探究实验进行概念学习,如DNA复制方式、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等;通过比喻或模型进行概念学习,如真核细胞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血糖调节模型、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等;建构概念图、多媒体课件辅助概念教学等等方式。
五、学生学情分析
与原教材相比,新课标增加了部分内容,也就要求生物课从原来的高二开设改为高一开始开设,因此,要求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 知识技能 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教学设计的变化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 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七、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 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 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 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
八、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这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大特征,它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 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例如,我们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甜白酒的制作及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的研究性课题是《探究不同容器对酸奶酿制的影响》,这些课题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这些课题的趣味性较强,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再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来之不易,其实施,任重而道远。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未有穷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一《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5、《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正威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8、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选修)全一册
浠水实验高中
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反思
【正 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于2010/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论文范文】推荐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反思论文07-27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04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10-0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班级管理探究06-1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06-11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论文06-16
小学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感受11-09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