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所包括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恭宽信敏惠”、“四端心态”等内容,充分反映了医学生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本文从“仁爱”思想的视野角度去分析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过程的回归构建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1: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析

摘 要: 不少高等教育专家学者认为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一件大事。不过,目前问题虽然严重,但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许多高等院校已开始从各个方面对加强人文教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在他们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就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相关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人文教育 发展途径

在中国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紧紧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发展好机遇,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发展。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认真梳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高等教育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利益驅动和多元价值观念的负面冲击,中国大学的综合教育质量明显下降,社会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没法和以前相提并论[1]。一些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就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来说是人才,但综合素养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已到了必须加以处理的时候了。

面对这种新情况,不少业内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分析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缘由,一致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数十年来高等教育缺乏合理科学的教育发展结构、人文教育严重滞后所导致的后果。因此,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成为当前尤为迫切的一件大事。不过专家学者认为目前问题虽然严重,但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许多高等院校已开始从各个方面对加强人文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笔者在他们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就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谈谈看法。

一、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表现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帮助引导学生用高尚、积极的价值观念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人文教育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教育体制阻碍人文教育

为了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由上而下制定了一系列相对比较完备的规划和制度,但是具体到社会实践中中国现行的教育总体上仍然是应试教育,高中时代学生围绕高考这个指挥棒学习,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美誉度往往实行应试教育。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到了大学之后,接受的大部分还是以填鸭式为主的教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些学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学习,严重偏离了现代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健康方向[2]。人文教育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需要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必然受到压制,假如现行教育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仅仅依靠高等院校进行人文教育,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的质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理工科院校办学性质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理工科院校高等院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安排的课程大多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必须开的政治理论课程和一些选修课程之外,专门的文科类专业十分贫乏。比如说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比例非常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大幅度增加,但大多课程开设随意,缺乏系统性。

(三)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要想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授课教师应该首先具有相应的人文素养,如果专业课能够与人文课融会贯通,那么是再好不过的。可现实是现在部分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多数由基础教研部或者是思想政治教研室的年轻文学教师授课,没有一定的专业文化底蕴积累;多数理工科院校只是一味强调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不够重视。这样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学生仅仅能从人文教师那里学到人文知识,从专业教师那里学到相关专业知识,两者没能融会贯通,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合力都会大打折扣,更不用提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恰如其分地运用于专业实践工作中了。

二、高等院校人文教育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高校领导顶层设计学院人文教育工作

高校党委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如何在学校掌握决策权力的管理层面达成人文教育工作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3]。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督促学院及时更新人文教育观念,创新人文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增加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的数量,提高质量。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因而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必须千方百计通盘考虑加快文科专业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为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适度加强人文教育方面课程的规划加强学科教育之间的深入交叉融合,模糊和缩小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使更多的专业人才逐渐适应社会需要变成“全”才。

(二)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传统价值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也可以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未间断,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尤其是当前在全球化经济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文化教育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冲突、激荡和融合,国学教育特别是传统优秀文化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更要得以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要在秉持我国教育主权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体现国学教育的传统价值。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道德教育和熏陶,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人文精神方面的思想依托,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浓厚的中华情结,逐渐成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敢于担当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

对于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优秀的人格修养,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细心体验人生之美和民族社会责任之重[4]。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当做人文知识简单传播,而应该在人文思想传授中加入传统国学教育因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语言、思维方式、文化、教育方法真正融会贯通于学生的血脉之中,使之成为具体指导大学生行为的核心思想观念。

(三)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必要场所,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们乐意参加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开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十八大思想和党的先进性等相关知识的知识竞赛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围。还可以通过成立“焦裕禄”同志研究会、“文明监督协会”、“雷锋式标兵协会”、“勤工俭学协会”等各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的社团,让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目前人文教育已经跟不上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下大力气加强高校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的一种理性思考和必然选择。因为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生活与幸福,更是促使大学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环节。不仅高等院校要重视加强人文教育这个问题,全社会都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领域推动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芳.当前我国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审视[J].当代教育论坛,2008(9):42-43.

[2]袁冰岩.关于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4(2):22-25.

[3]陈国柱,陈世卿.论推进人文教育与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3):176-179.

[4]王汉定.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新余高专学报,2008(4):99-101.

作者:郝玮瑷

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2:

基于“仁爱”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探究与对策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所包括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恭宽信敏惠”、“四端心态”等内容,充分反映了医学生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本文从“仁爱”思想的视野角度去分析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过程的回归构建体系。

【关键词】儒学 仁爱 医学生 医德人文教育

孔孟创立的“仁爱”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医改的深化攻坚阶段,市场经济化思潮、医学执业环境恶化、医患矛盾加剧等深刻影响着医学的价值观念。因此,本文对“仁爱”思想进行传承创新,探寻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

一、“仁爱”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理念体系的历史地位

孔孟在几千年前的《论语》中就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论语》中出现的“仁”字就有104次,并将之贯穿到儒家的治国、为人、处世的理念中,孔孟的“仁”,即是爱人,意思是要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把人当人对待,承认和遵化在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强调人与他人合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忠恕之道”去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追求,这与我们当今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和教育主线是完全吻合的。

习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考察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明确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要运用借鉴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来传承我们的道德规范,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上讲话中更加旗帜鲜明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仁和爱的精神基因,“仁与爱”一起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维护着人世间的和平与正义,一起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2],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表明,儒学“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二、“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是人学,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位从业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医德的好坏关系到病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近几年,国家卫生部门围绕医德医风建设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许多落后地区医疗工作环境不尽人意,导致许多医务人员往往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流失严重,或急功近利,医德医风问题突出,影响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而医学生作为今后国家健康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工作期间,我们如何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借鉴“仁爱”伦理思想贯穿到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也成为了医德医风教育建设过程中亟需解決的重要课题。

三、“仁爱”思想的四大核心要素

首先是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 仁者爱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他首先提出“ 医乃仁术 ”这一经典思想,首先强调仁爱救人 ,并得到了当时和今后医学界的认可和推崇。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 黄帝内经 》 中也提出:“ 天覆地 载 ,万物 悉备 ,莫贵于人 ”要求用医学“,济群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 序中认为 ,他“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 古训 ,博采众方 ”为的是“,爱人 知人 ”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 ,“ 以救贫贱之厄 ,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强调 :“ 人命至重,贵有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 ”,要求医家“志存救济”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3]。“备急千金要方” 《大医精诚》,这些都是孔孟“仁爱”思想的延伸和体现。

第二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又称规矩之道,它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推己及人即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意思。在孔孟思想体系中,忠恕是仁的一体两面,是仁的实际运用。《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所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最先提出“恕”,并为其下定义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吾道就是孔子的思想体系,而贯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仁,分开说就忠与恕。后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第三是恭、宽、信、敏、惠。孔孟认为恭、宽、信、敏、惠是施行仁的基础条件,也是必备的措施。在《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臭”“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意思是说恭敬使人不受屈辱而被人尊重,宽厚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讲诚信才能被别人信任,勤敏就能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才能指挥人们[4]。

第四是人的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是孟子在孔子仁学的传承与发展,在四端之心中,孟子首推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即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善的根源在于仁心的发动。继而在“准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乙”(《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更加把“仁者爱人”道德观念提升到了普世的伦理秩序和價值准则,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仁爱”道德风范。

四、“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探索与策略

1.强化“仁爱”思想对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思想引领。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纳入学校医德人文教育的重点建设体系中,重视医学生的品德内涵教育规划制定并加以严格落实,完善仁爱元素融入到医学人才的整体培养方案中,推动仁爱思想对医学生在“技与德”教育的思想引领。

2.合理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医学生的医德人文水平。要充分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合理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与专业建设,调整医德人文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真正兼顾医学生的医学技能与道德素养的并步前行,推动新时期医学人才“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在课堂上贯彻落实。

3.推进“仁爱”思想贯通到医学生毕业后学习阶段的教育体系中。“仁爱”思想是医学生今后从医从教、安身立命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在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阶段中,继续加强“仁爱”思想的学习贯通,修炼自己的医德和从医行为,不断提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快速促进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职业素养的形成。

4.提高教师队伍的“仁爱”情感水平。教师的医学人文水平高低决定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成败,要把医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仁义”之师,就必须首先要培养教师队伍的“仁爱”情感,通过聘请文化大师到学校为医学人文教师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座,选派医学人文教师出外专题培训、进修文化通史教育,不断强化教师的“仁爱”情感养分,才有可能再通过言传身教去感染教育医学生,真正做到“仁爱”思想在道德学习中的落地。

5.精心组织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教育环境。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利用校园大型电子屏、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健康有序的传统文化活动,把 “仁爱” 思想融入到各种学术交流、第二课堂建设中,通過开展三月学雷锋、党团节庆日、医学人文大讲堂、道德讲堂、“立德树人”道德建设年等实践活动,反复强化医学人文“仪式”教育,将医学人文的“仁爱”理念渗透到医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引导广大师生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从而全面熏陶医学生人文情感,提升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11.26.

[2]习近平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12.13.

[3]李泽平.《现代医院文化管理》[M].人民軍医出版社,2014年4月(251-252).

[4]刘明,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 2013.04( 40).

[5]李俊 ,《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J].前言,2015.03总第377期 (48-4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12XKS029),

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2015辅导员专项课题《儒家“仁爱”思想在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建设研究》(Fdy2015A06)。

作者:王东栋 谢丹丹 李雪斌

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篇3: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客观地分析现状,以有效的方式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备受关注的努力方向。

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作用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同时,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要注重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关注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也应该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肯定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健康的作用。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观感、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履行的是救死扶伤的职责,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知识。其次,要有人文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有专长,又要有敬业精神,不但要学会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再次,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人文精神中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体验,着重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最后,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群和个人,由此决定了医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价值。医学生必须强化对医学人文社会性质及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全面应用心理、社会等医学人文知识和手段,培养学生参与医学诊治过程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具备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健康教育等专业内容的专业人文素质。

三、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传统专业思想的束缚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影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表现为:

(1)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较混乱,开设的课程门数不多,而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忽视人文教育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求,造成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缺陷。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育效果不明显

医学应该是一个以有生命的、有心理的、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未能进行有机的整合,显得多、杂、浅,教学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医学生人文底蕴薄弱,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与不以为然的态度,缺乏接受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强烈动机。

3.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缺少自觉和主动学习精神,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医学生没有太大关系,对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存有抵触情绪,抱着“被观众”参与态度。这种置身事外的心态往往有悖学校开展活动的初衷,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忽视自身文、史、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医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培养医学生不但要具有知识底蕴,而且要树立关爱生命和尊重人权的观念,同时还要强化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具体问题。为此,首先,要适应模式的转变,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倾斜。不但要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从整体上营造学生的人格,还要开设相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开设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其次,从人文教育的观念入手,制定适合人文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研究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人的价值观、理想观、成就观做合理取舍和调整,确立人文教育的方向,整合人文教育內容,调整人文教育的方法。再次,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医学专业特点,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专业课的教学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人文

社会课程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恰当涉及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等相关问题,使人文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但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且能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发挥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门隐形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名人雕像、名言警句、格言、各种讲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演讲、社团活动、书法诗歌是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节”、医学生誓言、授帽仪式、授衣仪式等活动。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把我国传统中医的“医乃仁术”传统和西方“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凝练校园文化精神,使之深入人心,是达到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3.重视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过程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医疗卫生服务,如“医疗服务三下乡”“志工服务”“健康教育在社区”“义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但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而且在实践中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提高内在的人文素质。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领悟医学科学的人文价值,使个人价值在为社会和老百姓的服务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精湛医疗技术、广博人文知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卫红,张怡,周起敬.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3B):243-244.

[2]张建中,姜怡邓,刘志宏.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探讨.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976-978.

[3]田明,马军.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3,20(2):76-77.

[4]梁海心,何志红.提高人文素质营造人文氛围是缓解医患矛盾的良方[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47.

作者:黄丹文 胡学建 刘学红 陈小萍 习正 董钰英

上一篇:县供销社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园区工委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