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精选8篇)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1

一、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校支持延伸的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服务工作还不够成熟,难以更好地为将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残障学生提供有效支持。这就导致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很难具体地向教育者解释自己个性化的特殊需求,严重影响其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少数有幸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的残疾群体中,总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适当的支持性服务而很难完成学业。因此,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不能由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高校孤立地进行,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实际情况,努力完善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服务支持体系,以招收残障大学生的高校支持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即向前延伸到中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向后延伸到高等教育毕业后的就业、生活安置。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高校支持延伸的具体实施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是一个相互贯通的教育体系,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支持也应该贯穿于早期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之中。因此,对残障大学生的支持不能只在高校内进行,必须将支持向高校外延伸,建立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确保各类残障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获得更健康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重视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准备支持

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0~6岁的残障儿童进行康复、代偿训练和智能开发。这种训练一方面使他们的自理、认知、学习以及社会适应等能力都能尽早得到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也为其适应将来的学习环境和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做好前期准备。当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专门针对残障儿童的学前托幼机构也极其少见。由于特殊教育师资匮乏等诸多原因,大部分残障孩子的学前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专业的康复教育训练缺位,使他们错失了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期,并直接导致其义务教育阶段适应性差,辍学率偏高,最终影响他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特殊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和社会保障系统,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教育、救助、福利及康复四位一体联动,在管理体制上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因而特别需要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以便尽快将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尽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完善“中等―高等教育”的过渡支持

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衔接的过渡支持是否到位对残障学生将来能否顺利融入大学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并直接影响高等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前期支持准备缺位是阻碍残疾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发现,特校高中教育与高等特殊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上严重不一致,甚至有脱节现象。由于中等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不到位,各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大都单招、单考自主招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鉴于此,应尽快建立专门机构做好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支持。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预科制,针对被录取但没有能力直接接受高等教育课程学习的残障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学位预备课程;做好残障学生预科培训,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再转入高等院校学习,使其更好地适应并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机构同地方中等特殊教育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帮助高校有针对性地了解特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及认知发展程度,为其进一步接受特殊教育提供建议;进行入学考试科学引导工作,有效地挖掘其潜力,使特殊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帮助他们更圆满地完成学业。

(三)补充“高等院校毕业―就业”的后续支持

“高等院校毕业―就业”是指残障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到有报酬的就业这段时间。除了高校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支持外,家庭、企业、社区应及时且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要提供专门的财政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社会,如提供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辅助技术(包括辅助器具、辅助技术服务)。事实上,正是借助辅助技术,很多国家的适龄残疾人,从高校学习到入职工作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盲人通过配置合适的辅助器具和系统的辅助技术服务,已经能够从事管理、教育和服务等健全人所从事的职业。

(四)健全法制、政策和财政等保障支持

大量研究表明,残疾人高等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残疾人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互脱节,残疾人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专业设置有局限,招生各自为政,招收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考试组织不严谨等。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联合体,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残联和高校联合组成“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各机构分别选派一名特教及相关专业的负责人,监督各级机构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服务与支持。此外,还要出台专门的法规来规范特殊教育体系、教育机构管理与设置、各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设置、教育保障条件、法律责任及教育督导机制等。积极营造支持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良好氛围。建立政府、企业、残联部门、社区与学校的联合机制,为残疾人公平地融入社会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彦群.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3(6):181―184.

[2]刘金荣.残疾人学校支持体系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4(9):1271―1275.

[3]甘昭良.辅助技术在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中的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3(6):6―7.

[4]孙继红,胡正纲.关于我国聋人高校自主招生现状的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1):28―32.

[5]PatriciaA.Mudgett-DeCaro,JamesJ.DeCaro,刘玉芳.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8):12―17.

[6]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4):10―15.

[7]段玄锋.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10):46―51.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2

一、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除了张謇先生于1916年创办的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 (即现在的南通市聋哑学校) [3], 1949年前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具有慈善、救济性质, 盲、聋人进入高校仅是个别现象。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特殊教育被纳入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轨道,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残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权后, 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保障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如198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 2001年开始的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 残疾人职业教育从无到有走上了依法、有国家计划的发展轨道, 并取得了初步发展:

1. 办学规模扩大。

从我国山东滨州医学院1985年9月首批招收的几十名残疾大学生算起, 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到“九五”末, 全国有超过2000名残疾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1) 。进入“十五”、“十一五”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 据2006年的统计, 全国有414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 986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2) 。到2009年, 全国有6586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 1196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3) 。这其中除了极少数在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残疾人能够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的人才, 绝大多数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 其培养的定位都是技术型应用人才[4]。

2. 办学功能多元。

原有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是以从事学历教育的传统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为核心的, 目前这样的教育格局有所改变。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承办南京市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短期培训, 针对南京市九个区县镇 (街) 定岗定编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系统培训, 以促进南京市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3. 办学层次提高。

过去的几年中, 原本办学规模较大的专科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院, 办学层次有明显的提高, 如南京金陵科技学院、河南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均培养本科层次的残疾人高等技术人才。这较之前专科层次的教育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 在过去几十年中,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取得很大成就,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家总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与残疾人高等教育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方面, 近年来我国已经或即将出台若干政策法规, 国家给予职业教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 总体而言, 由于政治体制、社会观念以及办学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有的关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条款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相关的条款分散, 大多以意见和通知的形式下发, 一方面未能形成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 以《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地方法规为支撑的纵向层次结构, 另一方面也没有形成与《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相联系的横向结构, 权威性不强。二是宣誓性的语言较多, 部分条款用词空泛, 可操作性不强。很多带有“号召”“鼓励”规定之意的规定, 实际问题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三是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保障不力、问责不严, 缺乏应有的强制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处于制度保障的边缘。相对于把残疾人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整体规划, 残疾人的高级中等以上的教育只是“根据需要”、“可以举办”;相对于初等教育对残疾人的各种特殊照顾, 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对残疾学生显见的优惠。虽然《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残疾人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但该意见是否必须采纳、最终如何决定, 都缺乏进一步的规定。

2. 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尚不成系统。从本次研究所查阅到的文献看, 数量较少, 而且对问题的研究仅停留在表层, 或者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研究替代了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研究, 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相关人员的注意和重视, 但目前的研究仍属于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 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 教育体系运行不良。

首先, 管理体制不顺, 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规划以及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统一的宏观指导与管理, 从中央到地方, 再到社区, 从决策、管理再到实践,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以及残疾人教育之间缺乏统筹和沟通。更没有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机制。其次, 专业设置单一, 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特教院校之间在专业设置上简单重复, 如面向盲人的专业仅限于针灸推拿和钢琴调律专业, 不管残疾人个性的差别, 只能学习仅有的几个专业, 选择范围很窄, 就业范围也受限制, 降低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再次, 特教师资匮乏, 不能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已接收残疾人大学生的高校中, 绝大部分残疾学生的任课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 特殊教育教师在数量上严重缺乏, 有的特教学院几乎没有特教师资。截至2000年, 在3.1万专任教师中, 其中仅仅有3%的人是特教专业毕业, 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在2003-2004年拥有31067人, 2004-2005年拥有31937人 (4) , 加上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素质要求高,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增幅较低[5]。最后, 教育对象狭窄, 不能满足中短期培训的需求。目前, 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从事学历教育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为核心, 虽然个别培训机构和学校开展了短期培训, 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学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 基本没有涵盖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其他广泛残疾人。虽然有像南京特教学院这样开展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培训, 但这在全国尚属个例, 没有形成气候和常规。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是造成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不如人们期待的重要原因所在。目前, 亟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推动新形势下的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

为了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1. 呼吁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面向普通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关注和支持。这对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人高等教育权的保障都是十分不利的。建议国家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 尽早调整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充分关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 出台支持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 同时细化现有相关法律条款, 突出法律条文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加大执法力度。在升格等评估验收的过程中引入“一票否决”的预警机制, 有效促进高等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兼顾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

2. 构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前瞻性地思考残疾人培养的问题, 建立符合自身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这是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1) 办学主体多元化。随着招生数量逐年提升, 教育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如何突破目前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呢?黄炎培先生早在1925年就主张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职业教育[6]。即是说, 国家应在确定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同时, 大力提倡和鼓励社区办学、集体办学、私人办学、合资办学等。对于社会出资创办学校, 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鼓励其独立建校或投资于现有院校实行“一校两制”。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 让普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继续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发挥主体作用, 逐步形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网络。与此同时转变政府集权的体制, 重构国家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实施对职业教育的跨部门统筹管理,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沟通协调机制。

(2) 办学视野国际化。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推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研究, 从办学观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要与国际接轨, 多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获得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并拓宽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视野, 提高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3) 办学定位人性化。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根据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 尊重个体意愿, 重视因残疾带来的特殊困难, 最大限度满足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方面, 在招生时, 要在坚持政治、文化、业务条件的基础上, 对年龄、婚否等问题, 采取适当放宽的做法;另一方面, 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设计教学模式, 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为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另外, 职业教育不仅包括职业学校教育, 也包括各类职业培训及其他形式的职业教育[7], 所以还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残疾人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训体系。

(4) 师资队伍专业化。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 这类人才的培养, 要求教师既要有宽广的理论知识功底, 又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还要通晓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 具备与残疾人沟通的能力。但是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时间很短, 目前, 残疾人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还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国家可制定相关政策, 一方面, 通过“4+1+1”形式即本科后学一年特殊教育理论, 再到企业实践一年, 培养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另一方面, 还要对在职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加强在职培训, 鼓励其通过各种形式到企业、机构学校学习进修, 通过各种支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逐步达到“双师”标准要求的精良师资。最后, 在师资短缺的现阶段还应积极聘请社会行业专家指导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5) 教学安置有效化。虽然,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转变,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越来越大, 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残疾人也越来越多, 但这并不表明残疾人正享受平等的教育权。能否享受到平等受教育权, 还要看学校的安置是否有效。这就要求各方加大投入, 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比如, 设置专人负责残疾学生的生活;为盲生配备需要的各种盲文书籍、阅读盲文和明眼文字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听见的电脑软件以及盲文打字机等;为聋人上课配备专业的手语翻译、助听器和放大声音设备、听课记录的助手等。

(6) 教育格局多样化。在“融合教育”、“全纳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随班就读。事实上, 对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们应认真研究, 取其所长, 而不能照抄照搬。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有条件,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应由国家承办, 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是采取措施, 扩大普通高校招收残疾人随班就读的规模。这样有利于残疾生的心理康复, 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有利于从整体上扩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规模。然而, 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不可能使所有高校都能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设施和生活条件, 加上师资和教学设备的限制, 所有高校不可能都能完成对盲、聋、哑等残疾生的教学任务。所以, 从现有条件出发, 可以在每省重点改造和完善一两所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相对集中地招收残疾生随班就读。二是普通高校力所能及地创办特教学院、特教系或班, 集中招收盲、聋、哑以及较重的肢残学生, 实施特殊教育, 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这种模式有利于按残疾分类, 因人施教, 方便管理;有利于消除残疾生的心理障碍, 同时又不需要单独选址建院, 比建立“隔离式”特教学院节省许多经费。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形成以少数高校附设的特教学院为骨干, 以普通高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高等教育格局。

3. 深入对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需要和实践的产物, 目前, 政府的主导的作用还不突出, 特别需要理论工作者就如何发展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符合教育规律的论证。不仅应对教育教学标准的制定、资金投入和筹措的协调和管理等方面做宏观的研究, 而且要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采用、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衔接等微观方面的问题做探讨, 以促进残疾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乃至整个特殊教育体系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普九”后残疾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指导方向。与残疾人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特殊性, 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理论研究, 并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成就,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曲学利.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特殊教育, 2001, (3) .

[2]杨金土, 孟广平, 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 1999, (4) .

[3]崔志钰.张謇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6, (10) .

[4]曲学利.建设和发展首都的应用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6) .

[5]黄晶梅, 王爱国.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12) .

[6]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4.

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篇3

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指导

残疾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首先应该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当前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与初、中级残疾人教育进行衔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是残疾人,生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而残疾人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以一种本性的恻隐之心无意识地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智”的要求。目前,很多接受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知识的水平也就是高中甚至不到高中毕业水平。但是我们必须要强调残疾人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不能因为他们具有一些生理障碍就过分地实行“人道主义”,放低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的现实下,残疾人大学生也必须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起参与社会竞争,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和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放低对他们的要求,将会使他们处于永远的劣势。并且,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也同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残疾人和健全人具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和能力,如果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其实是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反倒违背了“人道主义”中“平等地看待残疾人,尊重他们做人的权利,包括受教育、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一原则。

体现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性

残疾人由于其生理障碍导致其认知、思维活动与个性心理具有特殊性。因此,残疾人教育包括残疾人高等教育要施行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根据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要求,残疾人高等教育应该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又要坚持“以人为本”观念,形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回归主流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的特殊教育理念。另外,还要讲究特殊的教学策略,要针对不同障碍学生的认知思维和个性心理特点,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手段。如对于视障学生首先要综合采取多种感官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其健全的感官功能,把教学与视觉补偿相统一,增加其具体体验和直接经验,重视语言指导的原则,善于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科学的语言讲授知识,指导活动和语言训练等。现代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可以弱化残疾人的生理障碍,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为残疾人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技术,让多方面的信息接受补偿其生理障碍造成的限制。所以,残疾人高等教育毕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我们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还必须参照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体现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人”与“人才”

作为教育体系终端的高等教育既要为国家社会培养某种类型的“才”,也要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负责,让受教育者享受生命的充盈圆满。因而,确立其培养目标更应该遵循双重维度,即“才”的维度和“人”的维度。当然两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关于“才”的维度,一般以为应包括人才规格、能力要求、知识结构等要求。关于“人”的维度,笔者以为,应涵括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提供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1)提供生存技能: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具备生存技能;(2)提高生活质量: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就在于不仅能培养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养活自己,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当然生活质量不仅仅指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3)提升生命境界:生命境界是有层次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较深广的人文关怀、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生命意义的体悟与追求,能够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残疾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双重要求

残疾人教育作为一种更为强调人性与人本位的教育,其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培养目标的双重维度。笔者以为,遵循前文提到的两个指导思想,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两个维度可以分别表述为:“人”的维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能实现自我生存,且具有提高自己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生命境界能力的“人”; “才”的维度方面要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平等参与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

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

重视基本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社会交往是多渠道且用各种感官进行的,残疾人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先天具有一定的障碍,因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人是群居动物,不能离群索居,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对于残疾人来说,如果不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加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和交流,容易使残疾人拒斥外在的世界,走向孤立,这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社会交往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弱势群体,残疾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当然对于残疾人来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具有比健全人大得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有人将社会交往能力分解成九项分能力: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陌生人交往、认识自己与他人、情感交流、交往规则、交往策略和自我表现。残疾人高等教育至少应该加强学生基本的交往能力,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加强技术应用型的职业能力,提供其生存及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

人必先活着,其他一切才有所附丽,所以作为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保证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可以实现自我生存,这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如此。让残疾人“回归主流”,平等地参与社会,是残疾人事业的奋斗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自食其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直起腰杆,去争取属于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切。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观点,社会的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应用型又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三种。根据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其培养的人才应是一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把工程型人才的工程设计、规划、决策(广义)付诸实施,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产品,为社会谋取直接的利益,不同于技能型人才主要靠体力操作技能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工作,并常在实施工作中承担领导和组织职责。所以需加强技术应用型职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升其生命境界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施积极的惠民政策。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讲求实效、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

二、目标任务

以此次培训为契机,逐步建立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长效机制,让乡内残疾人家庭受益,逐步使残疾人学到致富本领,增强改善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力求将我乡残疾人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培训内容

培训时间:20XX年3月20日完成 。培训地点:水东乡政府三楼会议室。 培训项目:玉米营养托育苗定向移栽术。 授课老师: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宏洋。

四、培训方式

本次培训采取实地操作与集中授课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召集水

东乡残疾人及其家属先到乡政府三楼会议室参加理论培训,再下村实践操作。

五、工作要求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5

为规范残疾人职业评估活动,加强残疾人职业评估工作的管理,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结合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职业评估含义

残疾人职业评估是指利用多种测评工具和手段,对残疾人的智力、职业能力倾向、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社会适应性、岗位胜任力、职业锚、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测评分析,进而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和改进计划,并形成评估报告,为残疾人谋求职业发展和对其开展各项就业服务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职业评估对象

职业评估的服务对象为求职登记、失业登记残疾人以及有职业提升需求的残疾人;经培训后以及大、中院校应届毕业残疾人也应列入评估对象范围。

三、工作责任机构

残疾人职业评估工作由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承担。市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心负责全市职业评估的业务规范建设和管理指导工作,各区、街道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对属地残疾人开展职业评估的日常服务工作。

四、职业评估内容

1、基本能力测评:对残疾人职业能力倾向、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行为及岗位胜任力进行评价与预测,并指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2、职业性向测评:在基本能力测评的基础上,对残疾人职业锚、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动力系统、岗位胜任力、中高端人才素质等进行评估。

3、职业生涯规划:在基本能力测评的前提下,结合职业性向测评,参考现有职业状况,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为目标岗位分析、申请人现状评估、职业目标选择、改进计划,并基于特定的评估报告,做详细的评估结果分析。

五、职业评估开展形式

职业评估采用实地(实物)考察、单独咨询、座谈、测评、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六、职业评估服务程序

1、评估人员与残疾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残疾人情况与需求,根据残疾人情况与需求选取测评项目进行测评;

(1)基本能力测评:智力评估、职业能力倾向、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社会适应性、岗位胜任力。

(2)职业性向测评:职业锚、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动力系统、岗位胜任力、中高端人才素质。

(3)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岗位分析、申请人现状评估,职业目标选择、改进计划。

2、评估人员完成对残疾人测评后,一式两份出具《职业评估报告书》,并向残疾人解读,经残疾人同意和确认;

3、评估人员按照评估档案管理规定将《职业评估报告书》存档一份,提交一份给职业指导人员;

4、由职业指导人员对残疾人开展职业指导后续服务。

七、硬软件设施要求

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安排专门场所开展残疾人职业评估工作,设立职业评估室,面积不小于15-20平米。室内标示《残疾人职业评估流程图》、《职业评估人员一览》、《职业评估工作制度》、《职业评估岗位职责》等;放置桌椅、沙发、茶几、电脑、文件柜、档案袋等必需设备设施,使用就业中心配置的测评软件。

八、评估人员职责要求

1、做好咨询和面谈。

2、负责残疾人测评资料数据的收集、审核、填写、录入,指导残疾人配合做好资料的准备与提供。

3、实施具体职业测评。

4、负责对残疾人职业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评估报告》存档并提供给职业指导人员开展职业指导;

5、向残疾人指引下一步办事程序。

6、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指定专人负责职业评估工作。职业评估人员须接受过职业测评专门培训并具有职业指导资格。

九、职业评估工作原则

1、客观、科学、公正、合法;

2、独立进行,不受干扰;

3、基础测评与职业能力测评相结合、技术水平评估与常模评估相结合、职业评估人员与技术专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职业评估与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相协调相配合。

十、工作管理要求

1、求职残疾人在安排落实就业之前,应当对其进行职业评估,职业评估应当随时提供服务,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可根据实际科学合理安排。

2、职业评估是重要的日常服务工作,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必须加强建设管理,并根据实际制订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

3、明确岗位职责,制订服务公约,实行服务公示,做好个人信息保密。严格按照服务内容、程序、制度开展工作。

4、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定期对开展职业评估工作进行检查,不断完善服务,并加强评估人员的业务、资格培训。

十一、工作经费来源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6

摘要: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担任中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法学会常务理事,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2008年,参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法制建设”部分的起草。在采访中,申教授表示,教育是关乎个体生存的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也应得到平等保护;发达国家除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入学“零拒绝”政策外,通过立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们应转变理念,深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平等权的认识,细化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的法律规定,重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补偿,加强程序立法并充分实现其权利救济。

关键词:残疾人;受教育权;教育法律体系

一、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世界教育信息》:尊重与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残疾人受教育权?

申素平:残疾人接受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民主国家,所有公民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国家对于每位公民负有“生存照顾”的义务。教育是关系到个体生存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而残疾人作为公民中的一部分,其受教育权也应受到平等保护。

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其他受教育者一样,享有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权。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都应当接受免费的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因残疾而被拒绝入学。二是由于残疾人身心方面存在障碍,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需要国家为其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援助,具体包括在学校创设无障碍环境,使残疾学生平等地享受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对残疾学生设计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式,提供能使他们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为适合的教育。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费用和其他服务措施上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世界教育信息》:发达国家残疾人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普遍实施“零拒绝”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原则是什么?

申素平:所谓“零拒绝”,最早是根据美国1975年《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州政府及地方学区要向所有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规定而得出的。根据该原则,每一个残疾儿童都不得被拒绝于学校教育之外,尽管教育资源很有限,但残疾儿童的教育却不能因为经费的限制而终止或减少其服务内容。“零拒绝”政策保证每一个残疾儿童都不会被排斥在公共教育体系之外,且其受教育权不受侵犯。但是,在此原则确立后,还是有一些身体残疾程度较重,被校方或地方学区认为已不具备教育价值的儿童被学校拒绝入学。因此,在实践中,对于“零拒绝”政策是否包含所有儿童,所有儿童的“所有”(all)指的是不是“每一个”(any),学校是否可根据儿童残疾的程度将某些儿童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89年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在“蒂莫西案”(timothy v.rochester school district,1989)中裁定,“零拒绝”政策的受教育对象指的是所有人,并且强调法律规定的受教育机会并不是在儿童有学习能力时才有效。

二、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国经验值得借鉴

《世界教育信息》:国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有哪些具体做法?

申素平:通过立法推进和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与经验。美国是对残疾人教育立法较多的国家,其主要特色在于通过联邦立法帮助各州解决在实施残疾人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经费不足和意愿不强烈的问题。在其通过的大量有关残疾人教育的立法中,1973年颁布的《康复法》第504节条款确立了保护残疾人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权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必须录取“有残疾的合格个人”。后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相关判例中将“有残疾的合格个人”界定为“虽有残疾但能满足所有教育要求的人”。英国2001年颁布《特殊教育需要与障碍法》,首次明确高等教育提供机构须保证不因学生的障碍或相关理由而对其歧视、不当对待或不为其提供合理的调整措施。澳大利亚分别于1992年与2005年颁布《残疾歧视法》和《残疾歧视法教育标准》,规定基于残疾的歧视是不合法的,高等教育机构要保证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权利,提供就读机会及支持服务。爱尔兰则出台系列法律,包括《大学法》(1997年)、《教育法》(1998年)、《资格法》(1999年)和《平等地位法》(2000年)等,支持其高等教育扩充,为过去被忽略的障碍人群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1]。总体而言,国外立法的重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残疾人参加入学考试及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丹麦规定残疾学生可以申请免除某些科目的考试、延长准备或考试时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磁带或盲文,视力残疾儿童可以申请回避涉及地图或图片的试题等,以保障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残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为完成其学业有权要求所在院系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支持。为他们提供这种补偿性措施是其所在院系应承担的职责,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现代翻译设备、录音教材和其他新技术的利用等[2]。韩国通过提供辅助人员和延长考试时间的方式来维护残疾考生的受教育机会平等权。2004年,韩国教育部为保证31名患痉挛性麻痹的学生顺利参加大学学力考试,组织了大约80名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考试辅助人员(其中包括45名督学)对这些考生提供帮助。在考试的中间休息时间,残疾学生可以将他们画好记号的纸交给这些辅助人员,而后者将按照纸上的记号为他们填写试卷。残疾考生考试的时间比正常考生长20分钟,但每次中间休息时间短10分钟。对于那些有严重残疾的考生,辅助人员会把试题念给他们听,并将他们的答案填到试卷上。[3] 其次,在录取工作中引入对残疾人的补偿措施。一些国家引入了某种程度的补偿措施来增加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以补偿残疾人在高等教育入学中的弱势地位,具体形成了配额法和加分法两种方式。前者是在每年的录取名额中预留或单独增加部分名额给残疾学生,专门用于保障残疾人的高等教育入学;后者主要是通过加分或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加权计算成绩,增加残疾考生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可能性。例如,西班牙1992年的皇家法令要求各大学将一年级新生招生名额中的3%留给残疾学生,包括非听力损伤或言语损伤的其他类型残疾学生[4]。1996年,美国加州为保障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权,在以特殊才能合格性决定标准录取的新生中预留2%的名额录取包括残疾人和退伍军人在内的由于特殊情况未能达到其他录取标准的学生。1995年,韩国政府制定的残疾青年大学录取特别制度允许大学录取一些定员外的残疾学生,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后,对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进行补助。一些国家对高等学校录取残疾学生实施奖励,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和政策鼓励。例如,丹麦政府规定学校在向残疾人提供入学特别支持时,可以向丹麦国家教育助学及贷款事务所寻求经济援助。意大利的做法是每所大学的校长任命一位教授负责接待残疾学生,大学向残疾学生提供全部必需的教学设备,并在住宿安排方面给予帮助;对残疾学生的照顾实行一对一的安排,由该残疾学生同班的其他学生承担;残疾学生的专业分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就读于科学、文学、法律以及社会学等院系。

三、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

《世界教育信息》:国外有关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已经将关注重心转移到弹性的、可调整的考试形式,以及政府的条件保障、激励和补偿措施方面,提高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您有何看法或建议?

申素平:总体来说,我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律规定较少,其中一些规定原则性又较强,缺乏立法或司法的解释以及相关案例的积累,导致其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首先,转变理念,深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教育平等权的认识。当前,首要转变轻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观念和立法理念。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条规定:“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虽然提到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该条例全文仅有第29条涉及高等教育:“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从具体条文分布可以看出,残疾人高等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有什么用”的质疑,过于注重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而忽视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进而在效率优先的思维框架下忽视了作为残疾人基本权利的受教育平等权的实现。

再次,突出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补偿。残疾人身体上的劣势对其实现受教育权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时候有必要消除残疾人因身体劣势所面临的负面结果,根据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平等权的内容,侧重对残疾人的补偿。可以参考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探讨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实施补偿措施的可行性,通过在高等教育录取名额中预留或额外增加部分名额,为残疾人考试分数的计算单独设定一定的计算公式或直接根据残疾程度进行相应的加分等措施,弥补残疾人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同时,加强对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的激励和奖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通过经费支持帮助高校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残疾大学生生均经费补助标准以及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残疾人招录工作,提升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意愿和主动性。

最后,加强程序立法并充分实现权利救济。合理正当的程序是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进行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规范残疾人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程序性规定,才能使残疾人明确自己享有的具体权利,确知自己的权利如何受到侵犯,也才能在权利受到侵犯后按照明确的途径和程序去加以维护。这些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不仅包括在招生、考试、录取阶段残疾人所拥有的权利,可以获得支持的种类、范围,服务提供主体,还应包括在教育机会平等权受损后,残疾人寻求权利救济的途径、程序。加强程序立法是我国教育立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对于相对弱势的残疾人来说,程序的透明、公正更为必要和迫切。只有不断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中的程序性规定,才能充分发挥现有权利救济制度的功能,畅通教育申诉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联系,有效提升现有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救济水平。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教育法领域的专业学者,请谈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教育梦”。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从学校到工作:职业教育的核心

“从学校到工作”(school to work,STW)是一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盛行于90年代欧美的带有全球性的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从学校到工作”又称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从学校到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实现途径,至今它对欧美、日本及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响。这次职业教育思潮和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竞争激烈,青年人难以适应变化迅速的环境,就业压力加大等。各国为了促进青年顺利就业,于是纷纷开始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运动。有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如美国政府在1994年颁布《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School to Work Opportunity Act,简称STWOA),并提供超过15亿美元的拨款来推动“从学校到工作”这项职业教育运动。“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思想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即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有效过渡,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这种思想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到底是经济发展还是人的发展这一问题的争论。通过研究,大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它是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结合点和实现途径。实践已经证明,“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对促进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是有效的。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STW(从学校到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从培训市场来看,它指由学校到职业培训之间的过渡,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第一阶段;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它指由职业培训到工作之间的过渡,这是由学校到工作之间过渡的第二阶段;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指一个人一生中从普通教育结束到有报酬的就业开始这一段;从机构的角度来看,指专门的培训体系、机构与课程,它们为青年普通教育结束后的就业或升学做准备;另外,也指一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包括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从相关资料来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STW思想,如李会民从《Vocational Education》“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Western Europe”(作者:Ron Tohnson)翻译过来的《西欧国家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教育》,算是比较早的引入STW(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概念的文章,后来有不少学者开始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思想来研究和探讨我国的职业教育,现在它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主要课题。

残疾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教育(又称为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残疾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残疾儿童常常被安置在特殊的隔离环境中接受教育,即被安置在特殊学校里。由于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排斥甚至是拒绝,使得残疾儿童的教育难以融入到主流的普通学校教育中去。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以及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我国残疾人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出现了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等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教育的形式。残疾人融入主流学校的教育或特殊教育获得发展以后,随着观念的变化,残疾人自主、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要求接受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自谋职业。残疾人对职业教育的需要,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在以从学校到工作为核心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对残疾人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疾人及其教育的认识发生了积极变化,并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但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同志的观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正常人的教育与就业都困难,哪里管得上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没有真正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没有真正摆上工作日程。对残疾人的认识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否则不利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残疾少年儿童的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与正常儿童相比,残疾少年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低,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少年儿童就学难。据统计,我国在“十五”期间,盲、聋、弱智少年儿童入学率平均为80%,仍有20%的盲、聋、弱智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全国人口30万以上、未建特教学校的县有400多个,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少量在东部地区。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将使残疾人职业教育缺乏应有的基础,成为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协调机制不完善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服务能力与残疾人需求之间的差距短期内仍将比较突出,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还不完善。而残疾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需要完备的协调机制和系统的,它要求政府机构、残联、学校、企业、劳动组织、社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学生联合起来,结成伙伴关系,形成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职业教育机制和系统。通过这种机制,统筹不同地区和城乡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机构与师资缺乏师资,尤其是盲聋生职业教育的师资,是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在职业教育机构中掌握残疾人教育手段的师资缺乏,在这些机构中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盲聋专业课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必须掌握盲聋教育的特殊手段(如手语、盲文)方可进行专门培训,而盲聋生专业课教师数量少。现在,“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正在规划中,但它的建成和完善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经费紧张残疾人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在贫困地区,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偏低。

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对策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75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1800万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就业工作十分繁重,意义十分重大。下面结合STW(从学校到工作)理论谈谈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开展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促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西方,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教育包括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在内。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发起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改革运动,它的初衷就是给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自我认同感以及就业能力,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和存在的先天缺陷,都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后来这一运动的服务对象才从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扩大到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所有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运动也成了帮助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教育向继续升学或向就业过渡的职业教育运动。由于客观条件和残疾人自身障碍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特别在职业教育与就业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在我国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残疾人实现小康生活,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使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的问题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教育或培训,让他们有效地从学校过渡到与自己身心特点相适应的工作岗位。

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西方国家,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的讲授和实践,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又能使学生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将有助于学生对未来有更宽广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升学或踏上职业道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要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为主,充分发挥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普遍开展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为残疾人开展以学校(普通职业教育机构或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这种残疾人职业教育类似于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它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残疾人根据所学,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就业,如我国推行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在市场经济完备的国家,如德国,以职业或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进行实践及作为学徒的身份接受专门的工作指导,这是一种把工作场所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这种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STW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学校外面的真实世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加工作中的安全观念、与他人合作协商的技巧、自我管理的意识等。《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解决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说明我国残疾人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中,应该把学校本位与工作本位的课程整合起来,让残疾学生通过职业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体验。这不仅是指短暂的实习、参观,而且是指一个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工作本位学习,这种学习是与学校本位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如果我们的社会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残疾人从小就开始通过实践来发展其知识与技能,那么就能使他们在以后的以职业为基础的学习中打下更好的基础。其实,以工作本位的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更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因此,在学校中给残疾人以工作为本位的学习,能有效培养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学校与工作场所(或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单位(机构)上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养成良好的处事习惯,有利于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就业。

开展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就业要因地制宜,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要区别对待。美国实施STW的初衷就是给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提供职业训练和职业指导,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及就业能力,同时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及缺陷,都有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这就是说,STW是承认学生差异的一种职业教育。因此,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促进他们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要尊重他们的差异,区别对待,使他们通过STW教育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工作岗位。《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实行城镇与就业相结合,农村与生产和扶贫相结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结构发生了调整和变化,产业的技术含量日益增高,下岗失业人员增多,新增就业的残疾人基数又大,未来五年,我国要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75万人,农村残疾人稳定就业1800万人。因此,如何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使残疾人为就业作好知识、技能和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参与日益激烈的竞争,是目前残疾职业教育与培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些情况要求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因地制宜,要分别从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城市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就业结合起来考虑,农村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他们的生产和扶贫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摘要:在分析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从学校到工作”的理论,提出了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开展“从学校到工作”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安排残疾人就业;开展以职业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关键词:残疾人,职业教育,从学校到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会民.西欧国家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教育[J].中原职业技术教育,1995,(1).

[2]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际劳工组织联合课题组.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中国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研究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5,(80).

[3]甘昭良.对残疾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2,(4).

[4]石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 篇8

[关键词]当前社会背景;残疾人;职业教育;就业工作

一、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现状

1.用工单位拒绝接受残疾人就业

虽然我国在残疾人就业的问题上也多次召开了会议研讨,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保障残疾人更好就业,例如在一些省、市、自治区当中就出台了一些明文规定,要求各企业、各事业单位每年必须提供2%-5%的残疾人就业比例,如若未按照此规定来做,用人单位应根据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和年度的差额人数来为残疾人支付就业保障金额。但是就目前各企业执行情况来看,其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用人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的就业保障金额,都不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个别单位甚至拒绝接受残疾人。这样的做法不仅伤害了残疾人的尊严,更是对国家规定的一种蔑视,十分令人愤怒。

2.残疾人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关于残疾人法律规定以及残疾人保障权益等,但是就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关于残疾人的一些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仍然做的十分不健全,并且一些职能部门并没有发挥他们应该发挥出的效能,对于破坏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做法执法力度不够。一些用人企业不仅不用残疾人,他们还挂靠残疾人的名义骗取国家的补助以及减免一定的税收,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国家法律的蔑视,更是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做法。

3.个人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残疾人并不是没有就业职位,而是到了自己的岗位之后发现自身并不能适应这个岗位的需求,不能为用人单位产出合理的效能。这里的原因可以简单的分为几个层面:第一,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硬性要求;第二,他们不适用当前社会下的竞争机制,他们由于对自身有种自卑心理而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在竞争当中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第三,一些残疾人习惯了被别人可怜的生活,对企业对他人有种严重依赖的思想,相信这类残疾人也必不能在当前的社会机制下生存下去。

二、针对残疾人的就业指导及相关对策

1.加大残障人士的扶持力度

政府加大对于残疾人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政府各职能部门也应加大对于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从而进一步加大残疾人的就业力度。政府税务部门、工商部门、金融系统等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保障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足额缴纳,充分利用好法律手段,从而支持残疾人就业。我们的执法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对于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有虚报、谎报等造假事宜,一定要严惩不贷,坚决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2.营造良好的社会救助环境

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事情决不能仅仅从国家层面出发,我们一定要在整个社会当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帮残助残氛围。首先,我们要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在广泛的电视媒体与移动媒体当中,多做一些公益性的帮残助残公益广告,为的就是让大家拉近与残疾人的距离感,让大家对残疾人不在陌生,愿意接受残疾人,从而让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有明显增强。其次,我们可以在社会当中多做一些调查问卷,让大家从直面了解残疾人,让大家对于残疾人的意识形态做到真正的转型。最后,社区、街道以及其他的一些服务性机构也要定期帮助残疾人解决一些他们自身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让残疾人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关爱,让他们减少自卑,减少敌视,使得他们更愿意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从而便于他们更好地就业。

3.加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残疾人的教育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抓起,而不是到了考虑就业之时才开始重视他们的教育程度。职业教育残疾人他们的教育意识形态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让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形势有清楚的了解,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就业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残疾人职业教育规划

1.建立适合残疾人的职业教育课程

我们的学校在进行残疾人职业教育之时也要合理划分残疾人类别,以便进行合理的授课,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为全面的职业教育。例如:当我们面对那些在听力上有障碍的残疾人学生时,我们可以发挥他们视觉较好的长处。这部分同学虽然听觉不好,但是他们的视觉意象确是十分的丰富,他们很容易洞察其他正常人所不能快速洞察的小细节,所以,在职业教育当中,分类教育很有必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根据他们所要就业当地的经济情况与文化类型等特点,制定出一些个性化残疾人职业教育方案。

2.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我们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为了服务社会而开办的,如果我们所教授的课程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技能严重脱节,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所以,我们不能在如同以往的课堂一样只是顾着向同学们讲述,我们要学着走出去,学会与企业之间做出良好的互动,只有与企业互动好了我们学生就业的希望就会大大的增加,所以,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哪里都是課堂,我们不能再拘泥于黑板上的课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因为我们所教授的学生他们是一群特殊群体。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品德教育,注重品德修为

21世纪,我们不再是一个仅仅为了追逐利益的时代,那些有才无德的人注定要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所以,我们在对这些残疾人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的思想教育,确保为企业输出的都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在我国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就业当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及国家加大政策力度方面的扶持工作,执法监督部门加强对于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社会和人们对残疾人多一些关爱,我们残疾人的职业化教育进程就会变得越来越快,就业道路就会变得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郭毅.中国残疾人就业歧视问题研笼[J].西北大学. 2008.

[2]吉卫田,贾益芹.对聋校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4(2).

作者简介:李业华,男,湖南浏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上一篇:秘书科科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心之所向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