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民办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在鼓励教师调查、了解民办学校学生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和心理健康老师经过多次的探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浅谈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困惑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了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和问题,总结了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 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民办高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趋向以及人际道德观念的不断转变,给很多大学生在个性发展、就业取向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困惑和压力,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凸显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表现

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相关心理困惑与问题:

(一)自我认知严重失调

很多高校学生自我观念极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争强好胜,不服从管理和约束;有些学生心理发展异常,不良情绪宣泄方式极端冲动或消极,暴躁易怒,自傲浮躁,暴力攻击倾向严重,有的情感冷淡甚至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行为,存在明显的叛逆、攻击、自闭等不良心理。

(二)人际关系处理障碍

少数高校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与经验,自我封闭与渴望沟通的心理矛盾较为复杂,有些性格缺陷的学生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处事不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个别高校学生自私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妒忌排斥的狭獈心理生成,影响着人际关系发展。

(三)生理情感矛盾困惑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生理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在自身生理性征变化以及与异性交往的情感认识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困惑,性道德与性行为观念过于开放或压抑,盲目追求情感释放,导致责任感缺失甚至情绪低迷,引起个性情感或者生理上的负疚消沉心理问题。

(四)生活挫折承受弱差

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由于家庭过于贫困、择业就业压力较大、情感失败等原因存在严重的自卑忧郁、紧张焦虑的心理负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个性张扬,虚荣攀比心理较强,狂妄自大,自傲浮躁心理严重。

二、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困惑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经济利益上的差距导致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心理上的自我矛盾与困惑。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的形成。

(三) 学校教育: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民办学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效果,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很多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枯燥和压抑的学习压力下,导致学生消极叛逆心理日益严重。

(四) 自身因素:很多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诱惑能力较弱,攀比虚荣心理严重,在心理上存在盲目从众,浮躁焦虑等心理负担,导致不能安心学习。

三、 新时期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 强化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于新时期人才资源发展的时代性需求,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强化民办高校学生教学服务理念,促进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二)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民办高校应立足于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体系,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 创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诸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施,民办高校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校园新闻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加强互动交往,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在集体实践活动中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四) 注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联合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动态化系统工程,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深远。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发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参与和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实现联合教育功能。

结束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阵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分析和探究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少华. 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2]杨柳. 浅谈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经济, 2009.

作者:宋旭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民办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究

【摘要】随着民办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在鼓励教师调查、了解民办学校学生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和心理健康老师经过多次的探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经过几年的探究后,我们对民办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如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音、体、美在教育的地位;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形成教育合力、三方共筑学生健康发展氛围等。

【关键字】民办学校;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随着民办学校规模的扩大,民办学校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学生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差异性、特殊性较为明显,逐渐出现了一些具有民办学校特色的学生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我们的关注。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我们对学校学生教育教学的不可忽视的板块。多年来,我们一直进行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和问题解决的探索,试图发现民办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原因,并从这些一般原因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的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后,我们对民办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给其他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可靠的实践依据。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探究的重要性

我们民办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家庭条件、性格养成等不同,学生们在与他们的同学、老师交流相处以及和学习环境融合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心理需要没有满足而产生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叛逆、缺乏责任感、抗压能力弱等现象。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将不仅影响自身学习发展,也对班级、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安全带来隐患。所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个人以及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办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样,初高中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虽然他们精力旺盛但本身适应能力不强,情绪控制能力弱,遇事分析能力不强,从而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除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导致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下。

(一)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障碍

学生在学校中生活,无论是课上和老师交流、和学生小组讨论,课下与同学们完善都需要与他人交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学校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很难融入集体,常常躲避参与集体活动,避免和他人交流,表现为会有一些心理不舒服的状态如焦虑不安、想要快速结束话题等。这些负面情绪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往往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短期来看会占用学生应有的思考、学习时间,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人生目标的确立。

(二)过度的学习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并不轻松,虽然家长对“望子成龙”的渴望、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期望都无可厚非,但这都会使学生感到无形的压力。以至于学生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当面对学习中的不顺心,学生的自信心往往会受到挫伤。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如意的学生,往往是老师和家长时常批评的对象,也更容易产生叛逆和自甘堕落的问题。

总的来说,过度的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期望面前,在面对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无尽的考试的环境下,可能导致学生敏感、压抑、浮躁等情绪。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害怕得不到理想的成绩而产生躲避的心理,长期以往产生厌学、恐学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学校课程的狂轰乱炸下,学生很少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学生的多元心理需求和兴趣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从而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独立人格的发展。

(三)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缺失

通过对几所民办学校的调查了解发现,大多数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而科任老师和班主任也对心理健康了解不多。面对学生一些较为奇怪的行为和转变,教師通常只能粗暴地给予压制或听之任之,而不能及时分析学生产生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长期以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导致给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假如教师能够及时地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开导和疏通,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四)家庭功能的不健全

在多年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人格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功能是否完备健全有关,即家长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家庭教育,是否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表示,他们从来没有重视过学生心理健康,也基本没有与学生谈论过相关的问题。而学生在谈到与家长的交流时,也谈到自己与父母交流较少、甚至对父母与埋怨和不满的心理。家庭成员之间交流障碍以及不健康的成员相处模式,必然会对正在成长的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如不愿与人沟通、不会与人相处、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情绪困扰等,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音、体、美在教育的地位

本文认为转变教育观念来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集中表现在提升音、体、美在教育的地位。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不难发现班级中热爱音乐、美术、体育锻炼的学生,往往都性格开朗,愿意与他人交流,活跃参与班级各类活动,并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学生。适当的体育锻炼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缓解学生的畏难、恐惧心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提高音、体、美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锻炼,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开设丰富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活动

学校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活动的时间,组织开展阳光心理等课外社团活动,并鼓励一些爱好心理学的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并鼓励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能。其次,学校也可要求以班级的形式组织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有效性、丰富性的比赛等活动,比如文科班级、理科班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不同,他们开展的活动必然有所不同,通过评选出优胜班级来鼓励学生重视此类活动。相信学生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且由学生亲自组织的活动一定会很受欢迎。

而对于住宿制的民办学校而言,学校的公寓可以说是就是学生的家,学校应鼓励教师进入学生公寓,与学生展开亲切、诚恳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解答。因此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更加温馨交流空间、给学生配备较为人性化的设备,以及在公共区域张贴一些心理健康宣传的标语、设立读书角,摆设一些心理健康方面书籍,方便教师、学生在公寓中的心理健康交流与活动的展开,并建设良好的公寓氛围。

(三)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

在上述通过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辅导之外,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即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在学校中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室。鼓励学生采取多样的方式,如面对面咨询、电话辅导和参与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获得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指导。[4]心理健康老师也可对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形式的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分析事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等。

(四)形成教育合力,三方共筑学生健康发展氛围

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目标一致的行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参与与支持,学生受到的教育都是不平衡的,也是不完整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成长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可能是老师的偏心让学生受到冷漠,也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目标和行动的不一致,使学生产生迷茫。

我们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难说是某一个具体因素导致的,而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三方的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共同的不懈的努力。比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觀,批评指正不正确的行为。当教师发现学生有异常的行为时,应及时与学生父母进行沟通,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家长多抽时间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错误要耐心开导,切勿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家长、社区成员也应主动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多样兴趣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辛向.民办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干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

[2]胡彬.“贵族类”(民办)学校普通班学生心理之分析[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报.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报,2002:3.

[3]陆春涛.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探讨[J].快乐阅读,2013(34):40.

[4]钟琴.谈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校园(上旬),2016(04):159.

作者:李锐端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基于生态视角的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弹性团体方案设计

【摘要】本研究依据心理弹性理论的生态、系统发展观视角,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特点,从个人、同伴、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的多维度设计心理弹性干预提升方案,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利用内在、外在资源及精神、团体资源。通过实施心理弹性干预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弹性 生态视角

心理弹性能够表征个体的特质、能力以及能够驾驭内部与外部资源的一系列过程和机制。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纵观心理弹性的研究历程,从早期的测量不同心理弹性现象到探索心理弹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与机制,再到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社会干预处境不利人群的心理弹性,可概括为逐步从现象学、系统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取向。在国内,心理弹性也逐渐成为热点领域。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心理弹性干预多围绕个体层面,从增加个体的认知、情绪的灵活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掘优势等角度开展,而在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受到生态发展观和系统发展观的影响,研究视角已经逐渐从单一个体转向包括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在内的多元生态系统。在心理弹性干预方面也应遵循这样的转变,按照生态、系统发展观从多维度来审视个体的生活环境,在制订干预方案时,应尽可能综合考虑可能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生物的、心理的、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网络的等等,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个层面进行干预。

民办高校相比于公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心理特点,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学业、就业、经济和认同压力。因此,依据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的心理弹性干预方案具有针对性、适应性,为其他民办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一、团体辅导方案

1.团体目标。本研究依据团体方案的目的包括激发组员对自我进行探索,帮助组员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引导组员感恩父母,帮助组员建立集体归属感。

2.团体组员的筛选标准。通过使用加拿大心理弹性研究中心的Ungar(2011)等人所开发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按照生态系统观的指导,从个人能力与资源、与抚养者关系和人文环境认同与归属感三个方面设计测量项目。该量表已在11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对青少年应用与测量,获得较高的信效度。通过测量筛选出20名心理弹性较低水平者,通过自愿原则选取16名学生参加团体辅导。

3.团体方案。团体方案包括六个主题,每次活动2个小时,分六周进行。本团体为同质性、封闭性、结构化的心理教育团体。

“相聚在此”是团体的初始阶段。“自我探索”、“人际交往”、“感恩父母”、“寻找归属”是团体的工作阶段。“爱的祝福”是团体的结束阶段。

4.结果。开展团体辅导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优势是: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场所和氛围,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中彼此了解,经验分享。团体心理辅导十分关注团体氛围的营造和控制,在参与过程中,成员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与本研究依据心理弹性生态统观视角,强调同伴、家庭支持,获取社会网络资源,对学校产生认同与归属感相符。结果:对团体成员干预后所测得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呈显著差异,表明干预有效。

二、讨论

本研究依据心理弹性理论的生态、系统发展观视角,强调资源取向,并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弹性特点,从个人、同伴、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的多维度设计心理弹性干预提升方案,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利用内在、外在资源及精神、团体资源。通过实施心理弹性干预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弹性干预,通过提升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干预,是由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本身的性质与本研究心理弹性干预提升的目标一致决定的。团体心理辅导十分关注团体氛围的营造和控制,在参与过程中,成员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与本研究依据心理弹性生态统观视角,强调同伴、家庭支持,获取社会网络资源,对学校产生认同与归属感相符。在本研究中,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证明团体辅导方案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弹性提升具有即时性的良好效果。但本研究仍有很多待完善之处,需要后续研究加以改進。

参考文献:

[1]腾秀杰,崔丽霞,李旭培. 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

作者:彭源

上一篇:学生征文活动方案下一篇:农委质量专项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