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规范和促进(共8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及南通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民办养老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机构。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区民政局是本辖区民办养老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区规划、财政、公安、卫生、人社、住建、国土、文广新、物价、环保、安监、工商、消防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各镇区园人民政府(管委会)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负责辖区内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四条 设置民办养老机构,应当符合养老机构的发展规划,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办人是单位的,应当具备法人资格或者是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申办人是公民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完善的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
(三)有合法的且符合养老机构建筑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和卫生防疫标准的服务场所,并依法办理建筑消防设计验收手续;
(四)老人居室的单人间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双人间不小于14平方米,三人间不小于18平方米,老人合居型居室每张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五)床位数达到30张以上;
(六)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当符合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其中,服务人员与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入住老人按不低于1:10的标准配备;服务人员与有半自理能力的入住老人按不低于1:5的标准配备;服务人员与无自理能力的入住老人应按不低于 1:3的标准配备;
(七)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流动资金。民办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应当履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手续。
第五条 申请筹办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向区民政局提出筹办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附所在镇政府、区园管委会签署的意见);
(二)可行性报告;
(三)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个人申办的提供居民身份证,单位或社会组织申办的提供法人资格证明;
(四)拟办民办养老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
(五)拟办民办养老机构合法场所的证明文件。拟新建的,应当提交国土、规划部门的用地、规划审批文件。
第六条 区民政局应当自受理筹建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规划等要求的,发放同意筹办的批复;对不符合要求的,民政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七条 经同意筹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属现有房屋改造的,须在一年内完成筹备工作;新建用房的,须在两年内完成筹备工作。具备开业条件时,应当向区民政局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第八条 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向区民政局提出执业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
(二)社会福利机构执业申请表;
(三)合法场所的证明;
(四)建设单位的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出具的验收合格文件;
(五)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流动资金证明;
(六)机构章程和规章制度;
(七)工作人员名单、有效证件的复印件及健康合格证明;
(八)与入住老人或其家属(监护人)签订的服务协议书样本;
(九)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区民政局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所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民办养老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符合设立规定的,发给《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符合设立规定的,应当提出整改意见,书面告知申请人;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不得颁发《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不得开展服务活动。
第十条 申办人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后,依法办理法人登记手续: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需到区民政局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按照企业管理的,需到区工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取得法人登记手续后方可开业。
第三章 内部管理
第十一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配备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具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从业资格;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持有健康证,并经过相关培训,持有允许从业的有效证件。未配备医务人员的民办养老机构应与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
第十二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与入住老人及其近亲属或者送养单位(以下统称送养人)签订托养协议。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送养人、民办养老机构以及入住老人的姓名(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二)入住老人的身体状况;
(三)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四)服务收费标准及费用支付方式;
(五)服务期限和地点;
(六)送养人、民办养老机构以及入住老人的权利和义务;
(七)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
(八)违约责任;
(九)当事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民办养老机构收养入住老人应当要求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和体检证明,不得接收患传染病和精神病的老年人。对入住后患传染病或精神病的老年人,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通知送养人转送至医疗机构治疗。
第十三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规定服务达到的水平和要求,制定各类危机、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切实保障服务对象权益,提供满意服务。
第十四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善待入住老人,不得歧视、虐待、遗弃入住老人。入住民办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应当遵守所住养老机构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建立职工代表和服务对象参与的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向服务对象公示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告知老人和家属服务的形式、规范、标准和收费。原则上每季度应开展不少于一次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并在院内公示,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第十六条 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定期为入住老人检查身体,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开展适合入住老人特点的康复活动。
第十七条 编制入住老人营养平衡食谱,合理配置适宜入住老人食用的膳食。
第十八条 建立卫生保洁、消毒制度,定期对入住老人使用的餐具进行消毒,定期拆洗入住老人的被褥和衣服,定期为入住老人理发、剪指甲、洗澡等,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
第十九条 配置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组织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二十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入住老人的监护工作。
第二十一条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国家、省、市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民办养老机构根据设施条件、服务项目和护理等级,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办法自主确定收费标准,并报区物价局、民政局备案。民办养老机构收费应当使用相应票据,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明码标价,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二条 民办养老机构应当依法与其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民办养老机构变更章程、名称、服务项目和住所时,应当报区民政局审批;更换主要负责人,应当报区民政局备案。
第二十四条 区民政局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年检制度。民办养老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到区民政局办理年检手续。年检时需提交财务报表、机构运营状况报告等材料。民办养老机构年检不符合条件或者逾期不办理年检手续的,不得继续开展服务活动,由区民政局依法吊销《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第二十五条 民办养老机构分立、合并或者解散,应当提前3个月向区民政局提出申请。在其他地方分立、合并的,按审批手续进行房屋质量、消防、卫生等验收,合格后方可开业;解散的,报送有关部门确认清算报告等材料,妥善安置入住老人,在处理好相关善后问题后,由区民政局办理有关手续,并收缴《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第四章 促进办法
第二十六条 鼓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兴办民办养老机构。区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并对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七条 资助民办养老机构参加养老床位综合责任险。
第二十八条 加强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规划,按区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将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区规划、国土等部门要优先安排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保障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合理的用地需求。取得民办养老机构筹办批复的单位或个人,其建设用地,应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鼓励依法利用闲置厂房或者其他建筑兴办民办养老机构。
第二十九条 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税费优惠政策:
(一)新建用房的,免收建设审批过程中的一切行政规费;
(二)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给予全额减免;
(三)免征营业税、机构所得税;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向民办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企业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符合规定的,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民办养老机构使用水、电、有线电视、固定电话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居民用户标准收取费用,有初装费的应当减半收取。第三十条 卫生部门应当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免费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在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医疗站点,对符合条件的要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第三十一条 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床位资金补助:以新建房屋兴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50张(含)以上,自批准开业运营满半年以上,并在三年内运营正常的,由区财政分 3年给予每张床位总计2400元的补助(每年800元/张);用房为现房改造的新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30张(含)以上,运营半年以上,并在五年内运营正常的,由区财政分5年给予每张床位总计2400元的补助(每年480元/张)。每家民办养老机构资助总额不超过30万元。所需资金由区民政局与区财政局共同验收合格后,由区财政局列入财政福彩基金专项预算。对2011年前(含)现房改造的民办养老机构,仍按通政办发〔2007〕73号文件执行。
第三十二条 民办养老机构申请政府资金补助,必须在每年12 月底之前向区民政局提出申请,并提供《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复印件和老人入住情况等资料。
第三十三条 民办养老机构接受社会捐赠和资助,应严格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执行,并按照捐赠人、资助人的约定使用,同时,还要及时向民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接受社会和有关部门监督,不得接受任何带有政治内容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第五章 法律监督
第三十四条 各镇区园每季度应当对辖区内的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区民政应当会同卫生、住建、物价、消防等部门定期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场所、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服务质量、卫生、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
第三十五条 民办养老机构实行信用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区民政局应当为全区民办养老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检查、考评、投诉、表彰等情况,及时记入信用档案。民办养老机构的考评工作应当根据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规模、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考评,并按考评情况兑现政策性补贴。具体考评办法由区民政局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考评不合格的,由区民政局下达限期整改通知;逾期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暂停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六条 民办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再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并由有关部门追缴已减免的相关费用;民政部门可根据情况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吊销《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的处理。(一)违反民办养老机构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服务对象投诉且查证属实达到3次(含)以上的;(二)当年发生责任事故,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整改通知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十七条 民办养老机构不得擅自改变主要场地、设施用途和使用性质。利用租用房屋兴办的民办养老机构,自批准开业之日起,5年内擅自改变用途的,由有关部门追缴已减免、优惠或资助的相关费用;利用新建房屋兴办的民办养老机构擅自改变用途和使用性质的,取消优惠扶持措施并追缴已减免的相关费用,改作经营性用途的,其使用土地依法收回重新出让。
第三十八条 民办养老机构违反收养服务合同、侵害入住老人合法权益的,入住老人及其送养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对未办理任何手续、已进行养老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到区民政局补办《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对不符合条件的,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由各镇区园依法予以取缔或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近几年来, 宜都市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住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契机, 加大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 创新体制机制, 确保各项基本制度健全, 预算管理规范, 财务管理到位, 信息反馈及时, 管理成效明显, 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兴规立矩, 确保制度健全与保障有力并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 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也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宜都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地方共担, 经费省级统筹, 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 于2006年出台了《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化、安排预算化、执行规范化、督查经常化”的“四化”总体要求, 从制度上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均衡发展。
宜都市财政局与教育局加强协作力度, 兴规立矩, 出台了《宜都市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宜都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17项管理制度, 搭起了经费管理的制度框架。同时, 强化落实考核力度, 将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纳入中小学校长及财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实行评先表优晋升晋级一票否决。
宜都市教育局还完善了中小学校经费管理校长负责制、收支分离制、用款申报制、举债问责制等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科学预算, 确保编制细化与规范运行并重
1. 逐校编制预算
2007年, 财政部门开始试行中小学部门预算工作, 对每个乡镇分初中和小学进行部门预算编制, 将新机制公用经费直接预算下达到各学校。从2008年开始, 又以中小学学校为编制单位, 严格按照“八统一”的编制原则、“三个三”的编制办法和“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 实行一个学校一本预算。并统一使用“e财预算软件”编制了部门预算, 将人大通过的预算批复直接下达到各学校。连续三年实现了教育总投入、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的“三个逐年增长”。
2. 逐项编制预算
在编制预算上, 按照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定额、项目经费规划的要求, 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项目库管理, 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和财力情况进行安排, 项目支出细化到学校、到项目。同时, 又防止单位隐瞒收入, 导致收入实现后无使用计划的情况。支出预算按收支分类科目的经济分类细化到“款”到“目”到“节”, 对财政保障资金, 凡属国家规定的项目一项不漏、标准一项不减, 并根据宜都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 人员经费按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公积金、医疗费、工会经费、福利费, 按规定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新机制改革资金按国家标准全部配套到位, 全部预算到校。
3. 逐额编制预算
财政部门还逐年提高预算标准、增加预算项目。如在实行绩效工资之前, 全市对义务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补贴每年以高于国家规定50元的标准安排, 自2009年起, 在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后, 每月新增200元的绩效考核奖, 2011年增至300元。中小学公用经费在落实国家规定的标准上, 再安排了生均20至30元的公用经费, 对在岗教师安排了人年平350元的公务费, 2011年又对退休教师安排了人平300元的公用经费。在学生助学上, 2007年就免除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杂费, 秋季起免除了课本费, 对贫困住宿生按国家标准补助生活费, 免费向贫困学生发放作业本, 2009年免除了住宿生住宿费, 由财政按住宿生人年平100元补助学校, 达到了“四免两补”。财政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山区学生乘车难问题, 安排留守子女亲情电话费。所有预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不留缺口。
4. 严格预算执行
预算一旦批准, 严格根据预算安排执行, 凡未列入预算安排的, 一律不予拨付经费。因特殊原因, 需调整预算的, 必须按规定程序报市政府同意、市人大批准后调整预算。每年进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 并按《宜都市部门预算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对预算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对不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予以责任追究。
三、多管齐下, 确保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管并重
规范财务核算管理, 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重点。面对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实际, 根据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宜都市财政局创新管理办法, 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核算实行“四统一”, 资金到位实现“三直达”, 财务透明实现“两公开”, 资产实行集中管理, 切实发挥资金与资产使用效益。
1. 实行“四统一”, 构建“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
为有效构建“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 宜都市财政局在全市实行“四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岗位设置和管理所辖区内各中小学的财务活动、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软件、统一财会监管。
2. 实行“三直达”, 确保经费及时拨付
财政部门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补助、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等全部足额落实到位, 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实现了“三个直达”: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实现了“三个直达”:财务核算直达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财务监控直达学校, 保证了教育经费的按时拨付。
3. 实行“两公开”, 提高经费开支透明度
一是项目公开。凡学校重大经费开支项目, 必须实行民主决策, 教代会讨论通过, 在学校内公开, 让全体教师知晓。二是财务公开。对学校日常性财务开支, 首先公开经费计划开支指标, 具体经费执行情况, 定期报告学校教代会, 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开。
4. 实行集中管理, 发挥资产最大效益
2007年, 宜都市财政局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的要求,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 将清理结果录入“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锁定, 对资产的新增、报废等实时更新, 同时对资产产权实行集中管理, 对经营性资产实行统一运营, 公开招租, 收益编入学校部门预算使用。确保了学校资产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实现了资产规范管理与效益发挥最大化。
四、反馈及时, 确保下情上达与公开透明并重
1. 落实硬件, 专人负责
宜都市于2007年建成“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新机制财务核算管理系统”, 在市财政局信息中心机房专门配置独立服务器, 财政局信息中心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 实行专机专用, 专人管理。
2. 动态管理, 实时更新
根据宜都市教育单位人员多、战线长、变化大等特点, 宜都市财政局对教育经费实施动态管理。一方面加强对人员经费动态管理。根据各校教师人员变动情况, 报人事、财政、教育部门审核后, 及时对人员信息变更, 同时在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页上公开个人资料及档案, 确保人员经费准确预算、及时拨付。另一方面也要对公用经费、惠民资金和专项资金等进行动态管理。每发生一笔, 都要在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页上更新一次。
3. 下情上达, 及时反馈
通过管理系统, 各核算点按月上传学校财务数据, 市财政局、市教育局随时查看学校财务账目和报表, 同时, 市财政局按月汇总上报全市义务教育财务报表, 实现了下情上达, 及时反馈。
五、成效明显, 确保基础管理与长远发展并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改革的实施, 以及“校财局管”的大力推进, 使宜都市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真正得以规范, 让农民得到了轻松和喜悦, 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和希望, 让义务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实践探索, 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基本建立, 初步取得“六个成效”。
1. 摸清了教育家底, 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新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 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所有的资产都进入系统, 实行定位、定员、定额的动态管理, 摸清了教育资源底数, 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比改革前大幅增加了, 学校正常运转得到了基本保障, 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2. 规范了财务管理, 为财政监督奠定了基础
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 有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有利于将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前移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从对支出预算的总额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 强化预算的严肃性, 从制度上杜绝了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的现象, 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3. 推进了财务公开, 为廉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 所有人员经费到位情况、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等都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示。通过向社会公开, 让社会各界随时了解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 增强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杜绝了“暗箱”操作, 有利于阳光财政、和谐教育的建设。
4. 改善了办学条件, 为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 教育经费的有效保障, 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宜都市在宜昌市率先实现了小学寄宿制学校达标、初中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班班通”三个100%。学校办学硬件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均衡配置。按照国家及湖北省关于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工作要求, 截至2010年底, 宜都市已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 按计划顺利推进学校校舍加固维修工程, 基本实现了“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地方”的工作目标。
5. 落实了教育免费, 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教育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让学生和家长得到了真正实惠, 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从2007年实施新机制以来的4年间, 全市免杂费、教科书费,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拨付“留守学生”亲情电话费、山区学生乘车补助累计达到5500余万元。三年来, 宜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等原因辍学。
6. 提高了教育质量, 为学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行新机制后, 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有效的经费管理, 实现了校长安心办学, 校长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了教师安心从教, 在宜都市, 教师工资按照高于公务员的平均标准实实在在得到落实, 公务员每月300元的效能奖, 宜都市财政局教师都参照给予落实, 实现了质量高位发展。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一些地方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精神,现就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意义重大
1.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必须筑牢农民合作与联合的组织载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强基固本,提高发展质量,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紧密联结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
2.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增强农民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的客观要求。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生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让农民持续受益。只有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社依章办事,才能维护好成员权益,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3.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承接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重要基础。将农民合作社作为国家涉农项目的重要承担主体,既是国际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改革方向。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为实施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做实组织载体,确保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二、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4.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指导扶持服务,注重示范带动,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5.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坚持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全体成员共同受益。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典型示范。树立一批规范运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监督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对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治理、信用自治、有效运行。
6.主要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农民合作社规模扩大、成员数量增加,运行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组织机构运转有效,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权归属清晰,财务社务管理公开透明,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成员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力争有7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县级以上示范社超过20万家。
三、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主要任务
7.发挥章程的规范作用。章程是决定农民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指导农民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农民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和自身发展变化及时修改完善章程。章程一经法定程序通过,必须严格执行。
8.依法登记注册。依法登记注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的前提。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规定,如实向工商部门提交章程、全体成员名册、成员出资清单等文件。工商部门应依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成员予以备案,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相关登记信息及备案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法定事由发生变化,须及时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或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登记,应按照《工商总局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办理。
9.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定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有关部门根据年报公示信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和配套服务,对没有按时报送信息或在年报中弄虚作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不得纳入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范围。
10.明晰产权关系。农民合作社应明确各类资产的权属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种养大户等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应严格区分其与农民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农民合作社公积金、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财产、捐赠财产应依法量化到每个成员。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合作社承担责任。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应明确资产权属,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农民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
11.完善协调运转的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要依法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成员(代表)大会是农民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决策部署本社重大事项,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负责落实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管理日常事务。监事会是监督机构,代表全体成员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理事会和监事会会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规范经理选聘程序和要求,明确经理工作职责。理事长、理事、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nlc202309042313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配备会计人员或将农民合作社财务进行委托代理,设置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并及时向登记机关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并抄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与出纳互不兼任。理事长、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执行与农民合作社业务有关公务的人员,不得担任农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人员。
13.建立成员账户和管理档案。农民合作社应为每个成员建立成员账户,准确记载成员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农民合作社交易量(额)等内容。加强档案管理,建立符合自身产业特点、行业要求的基础台账,包括成立登记、年度计划、规章制度、会议记录(纪要)以及产品加工、收购、购销合同等文书档案,会计凭证、账簿、成员盈余分配等会计档案以及其他档案。
14.收益分配公平合理。收益分配事关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切身利益。农民合作社应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经成员(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可分配盈余中,按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剩余部分依据成员账户中出资额、公积金份额、财政补助和社会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农民合作社可以由章程或成员(代表)大会决定,对成员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商标使用许可等服务或作出的其他突出贡献,给予一定报酬或奖励,在提取可分配盈余之前列支。农民合作社可以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农民合作社不得将成员作为牟利对象,其与成员和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
15.定期公开社务。指导农民合作社建立社务公开制度,法律章程要求公开的必须向成员如实公开,逐步实现公开事项、方式、时间、地点的制度化。理事会须依法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于成员(代表)大会召开的十五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对农民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内部审计,农民合作社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结果须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
16.坚持诚信经营。农民合作社要守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使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措施,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指导成员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实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森林产品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种养殖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合作文化建设,弘扬互助协作、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社风。
17.稳妥开展信用合作。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促进产业发展、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严禁对外吸储放贷,严禁高息揽储。农民合作社要对信用合作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地要落实对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监管责任,加强风险防控;对违反信用合作基本要求涉嫌非法集资的,依法进行处理和集中清理,对涉嫌严重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未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制度的,停止审批。
18.推进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社应加强信息设备条件建设,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财务社务管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产品营销网络化。鼓励农民合作社建立网站、短信平台,发布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公布重大事项和日常运行情况,探索运用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
四、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19.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扶持渠道,改进扶持方式,提高扶持效益,真正把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要高度重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发展质量,让广大农民成员真正受益。
20.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新增农(林)业补贴要向农民合作社倾斜,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抓紧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林)项目由农民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21.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把农民合作社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正向激励措施,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民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创新适合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22.给予用地用水用电支持。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农民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的用水用电及本社成员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相关价格。
五、强化指导服务,健全推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
23.加强组织领导。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和落实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抓好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形势研判。推进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指导服务体系。
24.突出示范引领。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积极开展示范社评定,建立示范社名录,实行示范社动态监测,引导带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认真总结推广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标杆和样板,营造规范办社、比学赶超、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25.注重人才培养。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要分级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把农民合作社人才纳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依托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大规模开展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培训。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等领头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工作,引导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各级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及时向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有关情况。
农业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水利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2014年8月27日
农经发〔20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办、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水利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林业厅(局),各银监局,供销合作社: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一些地方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精神,现就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意义重大
1.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必须筑牢农民合作与联合的组织载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基固本,提高发展质量,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紧密联结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
2.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增强农民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的客观要求。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生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让农民持续受益。只有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社依章办事,才能维护好成员权益,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3.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承接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重要基础。将农民合作社作为国家涉农项目的重要承担主体,既是国际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改革方向。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为实施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
—1—
式做实项目对接的组织载体,确保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二、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4.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指导扶持服务,注重示范带动,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5.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坚持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全体成员共同受益。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典型示范。树立一批规范运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监督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对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治理、信用自治、有效运行。
6.主要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农民合作社规模扩大、成员数量增加,运行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组织机构运转有效,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权归属清晰,财务社务管理公开透明,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成员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力争有7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县级以上示范社超过20万家。
三、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主要任务
7.发挥章程的规范作用。章程是决定农民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指导农民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农民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和自身发展变化及时修改完善章程。章程一经法定程序通过,必须严格执行。
8.依法登记注册。依法登记注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的前
—2—
提。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规定,如实向工商部门提交章程、全体成员名册、成员出资清单等文件。工商部门应依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成员予以备案,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相关登记信息及备案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法定事由发生变化,须及时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或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登记,应按照《工商总局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办理。
9.实行报告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定期向工商部门报送报告。有关部门根据年报公示信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和配套服务,对没有按时报送信息或在年报中弄虚作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不得纳入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范围。
10.明晰产权关系。农民合作社应明确各类资产的权属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种养大户等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应严格区分其与农民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农民合作社公积金、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财产、捐赠财产应依法量化到每个成员。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合作社承担责任。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应明确资产权属,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农民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
11.完善协调运转的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要依法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成员(代表)大会是农民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决策部署本社重大事项,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负责落实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管理日常事务。监事会是监督机构,代表全体成员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理事会和监事会会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规范经理选聘程序和要求,明确经理工作职责。理事长、理事、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配备会计人员或将农民合作社财务进行委托代理,设置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并及时向登记机关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并抄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与出纳互不兼任。理事长、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执行与
—3—
农民合作社业务有关公务的人员,不得担任农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人员。
13.建立成员账户和管理档案。农民合作社应为每个成员建立成员账户,准确记载成员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农民合作社交易量(额)等内容。加强档案管理,建立符合自身产业特点、行业要求的基础台账,包括成立登记、计划、规章制度、会议记录(纪要)以及产品加工、收购、购销合同等文书档案,会计凭证、账簿、成员盈余分配等会计档案以及其他档案。
14.收益分配公平合理。收益分配事关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切身利益。农民合作社应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经成员(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可分配盈余中,按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剩余部分依据成员账户中出资额、公积金份额、财政补助和社会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农民合作社可以由章程或成员(代表)大会决定,对成员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商标使用许可等服务或作出的其他突出贡献,给予一定报酬或奖励,在提取可分配盈余之前列支。农民合作社可以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农民合作社不得将成员作为牟利对象,其与成员和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
15.定期公开社务。指导农民合作社建立社务公开制度,法律章程要求公开的必须向成员如实公开,逐步实现公开事项、方式、时间、地点的制度化。理事会须依法编制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于成员(代表)大会召开的十五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对农民合作社业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内部审计,农民合作社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结果须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
16.坚持诚信经营。农民合作社要守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使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措施,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指导成员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实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森林产品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种养殖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合作文化建设,弘扬互助协作、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社风。
17.稳妥开展信用合作。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促进产业发展、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
—4—
不分息的原则,严禁对外吸储放贷,严禁高息揽储。农民合作社要对信用合作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地要落实对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监管责任,加强风险防控;对违反信用合作基本要求涉嫌非法集资的,依法进行处理和集中清理,对涉嫌严重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未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制度的,停止审批。
18.推进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社应加强信息设备条件建设,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财务社务管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产品营销网络化。鼓励农民合作社建立网站、短信平台,发布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公布重大事项和日常运行情况,探索运用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
四、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19.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扶持渠道,改进扶持方式,提高扶持效益,真正把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要高度重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发展质量,让广大农民成员真正受益。
20.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新增农(林)业补贴要向农民合作社倾斜,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抓紧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林)项目由农民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21.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把农民合作社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正向激励措施,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民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创新适合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22.给予用地用水用电支持。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农民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
—5— 的用水用电及本社成员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相关价格。
五、强化指导服务,健全推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 23.加强组织领导。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和落实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抓好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形势研判。推进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指导服务体系。
24.突出示范引领。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积极开展示范社评定,建立示范社名录,实行示范社动态监测,引导带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认真总结推广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标杆和样板,营造规范办社、比学赶超、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25.注重人才培养。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要分级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把农民合作社人才纳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依托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大规模开展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培训。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等领头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工作,引导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各级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及时向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有关情况。
农业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水利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2014年8月27日
为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性,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加速镇的经济发展,根据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学习、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的通知》,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在全镇党员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
一、目标要求此次主题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市纪委三届六次全会和县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与《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等其他法规制度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纪条规,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法纪意识、廉政意识、监督意识,严格依纪依法办事,以党员干部模范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坚持以勤政廉政的优异成绩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为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加速颍上崛起提供有力的政治思想保障。
二、主要内容参加主题教育的对象为全镇党员领导干部,重点为党支部班子成员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时间从20lo年5月初开始至6月底结束,为期2个月。具体活动按以下方法步骤进行:一是组织专题学习。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组织一次专题学习活动,认真学习胡锦涛、贺国强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工作报告;认真学习《廉政准则》及中央、省、市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王金山、王三运同志在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省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省纪委全会工作报告;认真学习宋卫平、孙云飞同志在市纪委三届六次全会、市政府廉政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市纪委全会工作报告;认真学习县委书记刘树生、纪委书记闫涛同志在颍上县第十一届纪委五次全会(扩大)上的工作报告,认真学习中央纪委方正出版社编写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学习问答》。在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同时,各党支部还要切实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专题学习,使党员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廉政准则》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切实增强廉政意识和纪律意识,真正做到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二是举办辅导报告会。各党支部可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作主题辅导报告、举行专题讨论、组织观看《廉政准则》辅导报告电视片等方式,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刻理解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重大意义及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主要负责入讲党课。各党支部主要负责人,要围绕“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密联系本地本单位反腐倡廉建设实际,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给支部党员领导干部讲一堂党课。镇科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讲课稿,在主题教育结束后报送县纪委备案。四是开展正反典型教育。各党支部要通过组织收看电视专题片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深入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通过组织观看中央纪委组织摄制的《贪之害——贪权、贪钱、贪色警示录》、《欲之祸——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段义和案件警示录》和《插翅难逃——胡星受贿案警示录》等领导干部典型违纪违法案件警示片,组织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或旁听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等形式,帮助党员领导干部从反面典型中汲取教训,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自律意识,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廉洁从政、依纪依法思想意识,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五是举行知识测试。为检验党员干部的学习成果,将进行以《廉政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测试。省纪委统一命题,按照干管权限组织阅卷评分,镇科级党员干部的测试卷由县纪委阅评并通报测试成绩,各党支部党员干部的测试卷由镇纪委阅评并通报测试成绩。六是召开民主生活会。各党支部要将“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重点对照《廉政准则》八个方面52条行为规范的要求,认真开展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开展“查违纪苗头、查管理缺失、查制度漏洞”活动,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职业高中“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总结
根据市教育局党委统一要求和部署,深入开展了“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从5月中旬开始,到6月下旬结束。在市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主题教育各项
任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学”。重点学习了总书记、贺国强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工作报告、王三运同
志在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省政府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毕美家同志在市纪委六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中央纪委编写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学习问答》。党总支中心组集中学习了4次,党员集中学习了3次。通过全面深入学习《廉政准则》,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廉政准则》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切实增强执行《廉政准则》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看”。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中央纪委摄制的《贪之害??贪权、贪钱、贪色警示录》、《欲之祸--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段义和案件警示录》、《插翅难逃??胡星受贿案警示录》以及市科技局集体贪污腐败典型案件警示片等,帮助党员领导干部从反面典型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训,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
自律意识,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进一步强化遵纪守法、廉洁从政意识,切实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表彰大会,电影《袁隆平》。通过正面典型事例和深刻的说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各种诱惑面前,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三是“讲”。组织全体党员集中收看了《廉政准则》专题学习辅导讲座。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黄福云同志围绕“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给党员干部作了《立足本职,敬业有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专题发言和党课。
四是“议”。学校在活动中组织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大
家围绕廉洁从政从教这个主题,将各自撰写的心得体会在会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发言,结合近年来我市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深入查找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研究提出了整改措施,明确了努力方向,切实把《廉政准则》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
五是“查”。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行政支部、教师支部和学生支部还分别召开了组织生活会,紧密联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实际,对照《廉政准则》八个方面52条行为规范的要求,认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对照检查,找准了思想、作风、廉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战斗力,巩固了风清气正、团结协作的氛围;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工作的指
导思想,完善了工作思路。
六是“改”。全体党员干部把认真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边学边改,针对查找出的差距和问题,明确整改的方向,认真制定、落实整改举措。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一些地方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 精神,现就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意义重大
(一) 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必须筑牢农民合作与联合的组织载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强基固本,提高发展质量,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紧密联结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
(二) 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增强农民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的客观要求。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生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让农民持续受益。只有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社依章办事,才能维护好成员权益,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三) 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承接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重要基础。将农民合作社作为国家涉农项目的重要承担主体,既是国际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改革方向。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为实施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做实组织载体,确保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二、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思路。全面贯彻
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指导扶持服务,注重示范带动,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坚持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全体成员共同受益。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典型示范。树立一批规范运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监督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对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治理、信用自治、有效运行。
(三) 主要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农民合作社规模扩大、成员数量增加,运行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组织机构运转有效,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权归属清晰,财务社务管理公开透明,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成员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力争有7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县级以上示范社超过20万家。
三、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发挥章程的规范作用。章程是决定农民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指导农民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农民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和自身发展变化及时修改完善章程。章程一经法定程序通过,必须严格执行。
(二) 依法登记注册。依法登记注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的前提。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规定,如实向工商部门提交章程、全体成员名册、成员出资清单等文件。工商部门应依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成员予以备案,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相关登记信息及备案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法定事由发生变化,须及时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或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登记,应按照《工商总局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办理。
(三) 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定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有关部门根据年报公示信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和配套服务,对没有按时报送信息或在年报中弄虚作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不得纳入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范围。
(四) 明晰产权关系。农民合作社应明确各类资产的权属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种养大户等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应严格区分其与农民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农民合作社公积金、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财产、捐赠财产应依法量化到每个成员。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合作社承担责任。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应明确资产权属,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农民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
(五) 完善协调运转的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要依法建立成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成员 (代表) 大会是农民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决策部署本社重大事项,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负责落实成员 (代表) 大会决定,管理日常事务。监事会是监督机构,代表全体成员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理事会和监事会会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规范经理选聘程序和要求,明确经理工作职责。理事长、理事、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六)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配备会计人员或将农民合作社财务进行委托代理,设置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并及时向登记机关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并抄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与出纳互不兼任。理事长、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执行与农民合作社业务有关公务的人员,不得担任农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人员。
(七) 建立成员账户和管理档案。农民合作社应为每个成员建立成员账户,准确记载成员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农民合作社交易量 (额) 等内容。加强档案管理,建立符合自身产业特点、行业要求的基础台账,包括成立登记、年度计划、规章制度、会议记录 (纪要) 以及产品加工、收购、购销合同等文书档案,会计凭证、账簿、成员盈余分配等会计档案以及其他档案。
(八) 收益分配公平合理。收益分配事关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切身利益。农民合作社应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经成员 (代表) 大会批准实施。可分配盈余中,按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剩余部分依据成员账户中出资额、公积金份额、财政补助和社会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农民合作社可以由章程或成员 (代表) 大会决定,对成员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商标使用许可等服务或作出的其他突出贡献,给予一定报酬或奖励,在提取可分配盈余之前列支。农民合作社可以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农民合作社不得将成员作为牟利对象,其与成员和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
(九) 定期公开社务。指导农民合作社建立社务公开制度,法律章程要求公开的必须向成员如实公开,逐步实现公开事项、方式、时间、地点的制度化。理事会须依法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于成员(代表)大会召开的十五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对农民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内部审计,农民合作社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结果须向成员 (代表) 大会报告。
(十) 坚持诚信经营。农民合作社要守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使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措施,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指导成员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实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森林产品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种养殖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合作文化建设,弘扬互助协作、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社风。
(十一) 稳妥开展信用合作。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促进产业发展、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严禁对外吸储放贷,严禁高息揽储。农民合作社要对信用合作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地要落实对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监管责任,加强风险防控;对违反信用合作基本要求涉嫌非法集资的,依法进行处理和集中清理,对涉嫌严重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未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制度的,停止审批。
(十二) 推进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社应加强信息设备条件建设,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财务社务管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产品营销网络化。鼓励农民合作社建立网站、短信平台,发布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公布重大事项和日常运行情况,探索运用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
四、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一) 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扶持渠道,改进扶持方式,提高扶持效益,真正把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要高度重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发展质量,让广大农民成员真正受益。
(二) 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 设等服务 。新增农(林) 业补贴要向农民合作社倾斜,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抓紧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 (林) 项目由农民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三) 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把农民合作社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正向激励措施,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民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创新适合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四)给予用地用水用电支持。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农民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的用水用电及本社成员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相关价格。
五、强化指导服务,健全推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 加强组织领导。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和落实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抓好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形势研判。推进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指导服务体系。
(二) 突出示范引领。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积极开展示范社评定,建立示范社名录,实行示范社动态监测,引导带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认真总结推广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标杆和样板,营造规范办社、比学赶超、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 注重人才培养。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要分级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把农民合作社人才纳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依托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大规模开展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培训。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等领头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工作,引导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各级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及时向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有关情况。
农业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水利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目标、是过程
笔者认为,均衡发展是相对均衡的概念。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发展,而是强调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将过大差距缩小到群众可接受的程度。既然是相对的概念,所以在促进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多样化促发展,鼓励学校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和家长选择的教育。
均衡发展是追求高水平义务教育的目标,即在教育公平原则下,国家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都要体现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必须坚持一个标准,确保受教育者享有均等的教育条件。必须坚持高位均衡,即追求有质量的教育,注意总结办学声誉较高学校的办学经验,推而广之,而不能削峰填谷。
均衡发展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认差距,并为每一个有差异的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均衡的发展机会。从这个角度讲,均衡发展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即有教无类,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少年儿童,都有权利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办学条件均衡,即在同等条件的学校就学,追求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过程均衡,即始终关注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过程的素质教育,追求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每一个学生营造发挥个人特长和学习潜能的空间;教育结果均衡,即: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民意、是民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将近两亿适龄少年儿童享有了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如何维护他们的权利?如何为他们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如何保障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20年过去了,政府、学校、家庭各自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实践并回答了上述问题。
以北京为例,1993年基本实现了普及,做到了学有其校,保障了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机会。在此基础上,连续10余年狠抓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普及质量,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落实这一目标,市区两级政府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办学条件达标、初中学校建设、小学管理规范化、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和山区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等多个工程,中小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批又一批现代化学校展现在老百姓的面前,适龄少年儿童充分享受到高标准的办学条件。
但发展与问题同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被所有社会公民所关注,无论是北京籍的公民还是进京务工者,都看好了北京的优质教育;无论白领、蓝领,无论公务员、工人,选择学校一时成为北京家长的时尚,且形成非季节性的择校热。原本毫无忧虑的充裕的高标准学校教育资源足以满足低谷生源的格局,被盲目、单一、从众的择校群体所打破。择校现象不仅引发入学难、上学贵问题,而且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已有的差距不断拉大,差距越大,择校越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随之成为家长的共识。为了上好学校,学生不得不练就十八般武艺,给教育涂抹上功利的色彩。客观存在的义务教育择校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违反规律对孩子施以教育的现实,又使全社会都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当人们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家庭第一要事的时候,当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关系国家未来,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和谐的时候,义务教育阶段必然要承载“众口难调调众口”的任务。为满足家长的选择需求,落实义务教育的法规要求,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如何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教育”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择校代表社会的进步,意味着教育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均衡发展是目标,实质上是缩小学校间人、财、物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过大差距,向百姓提供的是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相对均衡的学习条件和保证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
民意不可违,民生不能丢。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规、是政府责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理论概念。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的具体目标是:“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显著缩小,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同时,描述了具体的实现标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全市中小学专用教室建设、教学设备设施达到新标准,农村学校、城镇地区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显著改善;教师素质整体提升、骨干教师分布合理。”
可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法律规定,是各级政府的责任。那么,政府如何承担这一责任呢?
笔者认为,第一要认识到位,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十一五”时期首都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认真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第二要保障经费投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以上的目标;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三是把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师德建设、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水平;结合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形成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城镇相对薄弱学校的结构性缺编需求;在完善岗位聘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校长、骨干教师交流制度,采用调控措施,使高级职称和骨干教师的比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持平衡。第四是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学校,落实区域内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内不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规定;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年要对义务教育实施监控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情况。第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从近两年的资源配置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区政府依法落实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在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和校园绿化、教职工配备、教师学历达标、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等方面,区域、城乡差异较小,趋于均衡。同时我们看到,城乡差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两年来,城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教育差距持续集中在以下问题上。一是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城乡差距在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二是优秀校长、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分布城乡差距巨大,基本集中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和丰台,优秀教师比例最高的区与比例最低区相差8个百分点,远郊有的区县出现某类空缺,仅有的优秀教师持续向城近郊区流动,加剧了已有的差距。三是城乡校长学历、职称、实际能力都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长的学历60%多是后续学历,即便如此,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仍低于城市地区;农村小学校长中具有小中高职称的比例、中学校长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远郊区县都低于城近郊区;城乡中小学校长的视野、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和学校改进提高的水平都存在明显差异。四是远郊区县的艺术教育普及值得高度关注,音乐、美术或艺术专用教室明显低于城市地区。五是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教育亟待加强,卫生健康设备值城乡差异很大。
为了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必取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立足行为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市区县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一原则下,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自觉履行法律责任和义务。市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均衡的标准,保证区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针对城乡差异情况,加大教育经费、教学设施以及校长教师的统筹调控力度,持续扶助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县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更多地研究经费保障、发展规划制定、校长和教师培训、学校和学生发展评价等问题,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改革,做到把钱花好,把人用好,把管理工作调控好,促进校际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则主要切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渠道德育的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抓好素质教育的落实,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农村校长队伍的培训。结合北京市校长队伍建设的规划,针对农村校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需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制定《北京市校长专业标准》,作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校长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校长资格准入、校长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职务晋升、职级待遇、优秀校长奖励等内容。三是创新校长培训内容与方式,从农村校长发展实际出发,采取有效形式,开阔校长的视野,重点培训校长的法治和人文素养,政策执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教学管理指导、校园文化谋划和开拓创新等履职的核心能力;发挥已退休优秀校长的作用,构建支援农村地区的专业化校长培训支持的工作平台,以提升现任校长管理水平为主题,对各区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农村校长队伍管理能力。四是加强校长队伍梯队建设,重视后备校长队伍的培养,在后备校长培养措施上,以学校推荐或行政选拔的方式挑选后备校长人选,关注年龄、专业、性别的结构和能力的互补,依托市级以上培训中心设立专业化校长培训基地,提升校长的培训规格,保证校长高位培训的质量。
第三,创新方式,加快远郊区县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尽快规范教师的工资标准,做到面上均衡,校内拉开差距。二是明确市区级各种荣誉称号优秀教师的责任,在市区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市级优秀教师,应面向农村建立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培训,帮助远郊区县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建立教师服务农村学校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远郊区县骨干教师的评聘比例,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评优和晋级;建立远郊地区骨干教师岗位津贴、设立远郊地区优秀教师专项奖,对远郊区县教师的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升学等问题给予适当照顾,以缓解骨干教师的流动。四是抓住农村生源处于低谷的契机,首先在农村教师中实行教师带薪脱产研修制度,让农村教师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开阔视野,提升悟性,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励其为农村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高度重视农村学生的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建设专用教室,配足艺术、体育、卫生、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设备,配置合格的师资,努力缩小在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距。在教师培养上,开设针对美术、音乐、体育、卫生、科学教师的专门培训,增加体育、科技、艺术类学科骨干教师的评选名额,组织科学、艺术、健康等学科教师进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课题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农村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卫生健康教育为内涵发展切入点的试点工作,深入发掘农村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实学校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区县少年宫的设施,面向农村学生组织开阔视野、展示才华的活动。要对农村科学、艺术和健康教育开展专项督导,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同时督促学校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和学习潜质,整体提升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五,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义务教育投入上,抓住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和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总量的契机,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在远郊区县首先做到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保证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制度建设上,应选择试点,落实国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的要求,根据学校预算情况,确定对农村义务教育专项投入的规模,同时增强校长执行年度预算的意识,切实让有限的教育经费产生效益。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上,考虑到本市各区县财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能力、学生人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例如,教委和财政局要共同研究,制定能够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市生均经费调整方案,确保学校运转经费按标准及时、足额到位,增大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保障的比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拨款机制上,制定专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方法,同时将一般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从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中独立出来,将转移支付与区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相结合,重点投向有重要或紧急需要的区县和项目上,起到“托底”作用。在转移支付的目标细化上,建立教育专项资金备选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减少资金从下达到投入使用过程的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转移支付均衡效果的评价量化指标,通过同级人大对地方政府进行预决算的审查和预算执行的监督,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
【民办教育规范和促进】推荐阅读: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11-16
《民办教育促进法》试题及答案07-02
关于规范化民办幼儿园自纠自查报告06-13
辽宁民办教育09-26
广东民办教育政策11-12
民办教育学校现状透视06-01
民办教育调研汇报材料12-05
民办高等教育战略发展10-05
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10-03
铅山扶贫和移民办工作情况汇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