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育艺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教学新手,还是教坛上久经沙场的老将,课堂上都不免会遭遇“冷场”。“冷场”现象可分为主动“冷场”和被动“冷场”。主动“冷场”,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是一种教育智慧,有一定教学价值;被动“冷场”,是一种教学意外,如果处理得当,同样有教学价值。教学中,合理调控,有效避免被动“冷场”,这是语文课堂教育艺术,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教育艺术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教育艺术论文 篇1:

寓道于文,语文课堂的教育艺术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语文教材决非仅仅是工具。马克思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由语言组成的文章,从来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

那么,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巧用“情讲”艺术,照亮学生心灵。

所谓“情讲”,是指教师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绘声绘色、文采飞扬地讲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充满情感和文采的讲述,将会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进入教材所展现的情境中去。

在什么时候做怎样的“情讲”呢?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大人小孩,凡是对自己思想有触动的事情,最容易记住。所以“情讲”要选准“动情点”。

1.在关键词句上“情讲”。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词句。所谓“一字千钧”、“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抓住它们,重锤敲打,动情剖析,就会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2.在重要场景上“情讲”。

在一些记叙性的课文里,总有一些形象鲜明的重要场景,如“重头戏”一般,需要教师做浓墨重彩的渲染生发。

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四、五、六段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我主要采用“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的教学策略,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同时我还通过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徐悲鸿这样刻苦学画呢?”再次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和顽强毅力。在学完全文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着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画家,面对着这位为中国人争光的画家,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畅谈感受中,学生完成了对人物丰满、立体的感知。学生学完课文后说:“徐悲鸿,真不简单!为中国人争了气!我们要学习他。”徐悲鸿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深入学生心坎。

3.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情讲”。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学生通过初读,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这时,我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是怎样赢得珍珠鸟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在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情讲”,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不再是表面的、肤浅的、零碎的,而是有丰富内涵的。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也不是那样“本文记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生吞活剥的注入,而是有形象有情感的理念的掌握。

二、采用“美读”手段,引导学生“心会”。

“美读”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包含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来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景物,热爱的或憎恨的、喜悦的或悲伤的、同情的或厌恶的、留恋的或憧憬的情感。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和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美读”真正能使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两者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想、情操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运用教学激情,激发学生爱憎。

学生的情感天地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他们的道德观、善恶观处于模糊状态,世界观尚未定型,教师应该把他们的心灵锻造得十分敏感、坚韧,经得起考验,为他们整个生命航程确定好方向和目标。

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呢?这就要求教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从而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最科学合理的动情点;在课堂上又要饱含激情,用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来传递感情的符号,使之深深印入学生心里;用语音、语调、节奏、速度和声情并茂的辞章,去掀动学生感情的潮汐。悲的地方讲得学生潸然泪下,喜的地方讲得学生开怀大笑,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怒的地方讲得学生义愤填膺,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神往,丑的地方讲得学生厌恶憎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展现出五光十色的光芒,演奏出一曲曲爱和恨的交响曲。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寓道于文,就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思想、情操的熏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汤震丽

语文课堂教育艺术论文 篇2:

语文课堂“冷场”现象的教学应对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教学新手,还是教坛上久经沙场的老将,课堂上都不免会遭遇“冷场”。“冷场”现象可分为主动“冷场”和被动“冷场”。主动“冷场”,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是一种教育智慧,有一定教学价值;被动“冷场”,是一种教学意外,如果处理得当,同样有教学价值。教学中,合理调控,有效避免被动“冷场”,这是语文课堂教育艺术,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避免被动冷场

[案例]《水》教学片断:

师:仅仅是“一勺水”,要分给四兄弟“淋浴”,能用“倾注”吗? 能“像一条小溪流”吗?能“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吗?是不是矛盾了?

生1:我认为不矛盾。“一勺水”要给四兄弟“淋浴”,的确是太少了,但是,当时对我们四个“快要被风干的狗尾巴草”来说,哪怕是一滴水也显得十分珍贵,何况是“一勺水”呢!

生2:这一勺水是母亲亲手从水窖中打起的凉水,加上母亲还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就更加凉爽、舒服了。水虽然少,但感觉那水很多。

师:是的,此时此刻,这“一勺水”的价值是宝贵的,情感是神圣的。因此,“倾注”“像一条小溪流”等描述,不但不矛盾,反而将“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肌体的凉爽与舒服、内心的惬意与幸福真切地表达出来,起到了一般语言难以表达的效果。

教师充分利用了“一勺水”描写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的错位和差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周围的教育资源,选取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受和体会。

二、设置有效问题,避免被动冷场

[案例]《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片断:

师:面对厄运,谈迁是什么反应呢?

生:“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

师:假如你现在就是谈迁,你已经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会饿坏的,你吃一点吧!

生:(摇头)书稿不见了,我心痛得像刀绞,哪吃得下什么东西啊!

师:谈迁啊,你已经几夜没好好睡觉了,难道你不困吗?

生:我困啊,但我睡不着,想到20多年的心血一下子没了,我怎么睡得着呢?

教师紧扣“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八个字,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替文中人物说话,诱发学生思维。问题和认识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首先,问题难易应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其次,问题数量要适中,即系统又科学。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难易适度,避免问题太多或太少,提问要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当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不积极,课堂出现冷场时,教师应考虑学习任务是否过难,使学生难以回答;同时,运用教学机智作适当帮助,如重述或解释问题本身,或提示关键词,或提供学习材料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引导,避免被动冷场

[案例]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断:

有位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一段,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徐悲鸿每餐只吃那么一点东西,他不会饿出毛病来吗?

师:(露出失望的神情)你听清楚老师刚才的问题了吗?坐下去!

(学生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整节课再也没有吭声。)

生:我觉得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师(表情严肃地追问):仅仅是生活清苦吗?

(学生语塞,其他学生没有人举手了。)

师:徐悲鸿为了提高自己的画技,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你们感受到徐悲鸿为了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了吗?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鼓励。”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其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树立对学习、生活的自信。

在案例中,教师武断的评价给第一个学生“当头一棒”,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对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教师既没有评价,也没有给以鼓励和点拨,因此造成其他学生不敢举手,课堂上出现冷场也是难免的了。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受情绪影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艺术地评价学生,作为教师应给予肯定、真诚的鼓励以及巧妙的点拨。

课堂上,需要让孩子活跃,给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时间和机会拿捏有度,收放自如。该让孩子活跃的时候“动中有静”(看似场面热闹而混乱,但中心明确,主题凸显);该让孩子静心品读的时候要“静中有动”(看似安静冷场,但思维活跃、心中澎湃)。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跌宕起伏的,充满挑战的,应该存在着“尴尬”、“冷场”和“激烈的思想交锋”。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砥砺,课堂才是有深度的课堂。

作者:任惠芳

语文课堂教育艺术论文 篇3:

尺水兴波

王伟珍,浙江省青田县伯温中学高级教师,丽水市学科带头人。曾获丽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教育艺术杯”初中语文课堂大赛一等奖。在《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均发表过论文。潜心课堂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热情如一,追求“简约、灵动、文气”的语文课堂。

古人写章回小说,每到一章结尾,常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后事究竟如何?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又叫“卖关子”,就是通过伏笔引起连续性思维的手法;通俗地说,它在故事开头或中间只亮出谜面,藏起谜底,在结尾或适当的时候再将其点破,它往往会勾起读者强烈的兴趣,使人欲罢不能。

悬念是记叙文“尺水兴波”常见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悬念这一技法可以收到使文章有起伏、生波澜的效果。

悬念设置通常有三种主要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和抑扬法。散文《背影》就是用倒叙设悬。开头叙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里的“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开篇扣题又设置悬念,为什么最不能忘记?这个背影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于是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去探寻这一背影的意义。欧·亨利最擅长用误会法设悬,其标志性的结尾,往往利用误会让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下文《多情女的面包》就是典型范例。抑揚法更多地指向人物的褒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使情节多变造成悬念,如下文《父爱陷阱》。

作者:王伟珍

上一篇:活动个人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英语作文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