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精选8篇)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调味剂,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一味良药”,同时也是进行师生互动、教学交流的有效途径。做好课堂提问,对于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掌握好提问技巧,做到艺术化的进行提问设疑,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事半功倍”。下面就自身的教学心得以及学习体会入手,谈一下我对于语文提问的一点思考。
一、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的学习是紧张而繁重的,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无疑会加重心理负担,使学生将学习当作一件艰苦的事来完成,这样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容易使之对学习产生消极怠慢情绪,而不利于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相反,如果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愉悦之感,会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样会大大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会使学生将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来完成,有效地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切忌平铺直叙地抛出问题,而是要以多样的形式来呈现问题,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与提问的艺术性。
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将问题寓于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游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诗歌、寓言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提出,使抽象的问题形式更加多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心理认同感,这样学生便会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不会显得漫无目的,有目的当然会更容易得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同样要做到有针对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发问,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得一些必要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定一些学生来回答。问题要设计成不同难度的,怎样就可以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只有优秀的学生在唱独角戏。在使用针对性原则时,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提问要有互动性
课堂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教师向学生发问,其实课堂提问也包括学生向教师及全班同学发问。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容忽略的一种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体验互不相同,自然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也有差距,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会快速抓住诗歌主旨,而还有一些学生会存有疑虑。而学生间的这种差距是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弥补缩小的。
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遇到了难题,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三年学习形成的定式,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过程,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提问时发现,最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都存在疑惑。于是,我采取了同伴互动的方式,在教学环节上,我用简洁的语言将第一诗句解读、示范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解读下面的诗句。每人一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先提问那些主动举手的学生,让他们给大家作个榜样,慢慢地,随着课堂环节的深入再提问那些不太敢举手、想参与进来的学生,让他们模仿着说,活跃起课堂气氛,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己不解的、感兴趣的问题随意发问,师生共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一、从设计课堂提问前的准备来看
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就能较准确地认识有关的特点, 明确重点、难点。只有熟练地驾驭教材, 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 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选好提问的突破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同一个班级, 学生的智力、基础有差异, 个性、社会环境、生活空间等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 问甲有效, 问乙未必有效。
二、从课堂提问的方式来看
课堂提问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 选择什么方式既要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 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1.“激趣式”提问
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 抓好导入课文的环节而巧妙运用。如:教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往事依依》, 一上课可这样导入:“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自己年少的生活总是记忆犹新, 鲁迅的笔下有着神秘的百草园;高尔基的笔下有着令人刻骨铭心的童年。他们都对自己的年少生活难以忘怀, 我们今天学习《往事依依》这篇课文, 去看一下于漪老师的少年生活是什么样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学生引入求知的新境界。
2.“诱导式”提问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选出若干能突破疑点、重点、难点的问题, 提问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济南的冬天》一文, 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归纳出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温晴”。在讲到冬天的各种景物的时候, 要启发学生:“在总的‘温晴’的特点下, 那雪、那山、那水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逐点启发, 学生才能掌握本课的实质。
三、从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几个“度”来看
1. 角度要新颖
课堂提问的角度应力求新颖, 讲究新意, 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 老调重弹。
例如, 教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的《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一文, 对文中两个人物形象 (喻皓、匠师) 进行分析时, 很多老师会直接发问:“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问得比较机械, 角度也很“官方”, 没有什么亮点,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提问, 那么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如可以问学生:“你觉得主人公是谁?”问题看似没有固定的答案, 但学生通过相互质疑、辩论, 可以看出:“喻皓是本文的主人公。”这时老师再追问理由,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在回答中涉及两个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这里, 从直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提问, 切换角度, 改为对“本文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的探讨和辩论, 角度更加新颖, 殊途同归, 而且带动课堂的气氛,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进行生本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再如, 钱梦龙老师教《石壕吏》时, 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 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没有出来表过态,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问题一出, 立即引起学生注意, 有的赞同, 有的反对, 各自在文中找依据, 争论十分热烈。这样的提问没有照本宣科, 而是有所改造和创新, 使教与学都从文章表面结构进入深层结构, 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
2. 难度要适中
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设疑, 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即跳起来摘果子。这也包括提问。如果太易, 便失去思考的价值;太难, 则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心理学上讲, 学生既不注意太熟悉的内容, 又不注意完全不熟悉的内容。如教苏教版语文七 (上) 教材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 如问学生:“作者在文章中怎样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要寻求第二种答案, 需要创新性思维’这个论点?”这个问题不适应学生的思维层次, 他们很难回答清楚。可以改问:“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创新性思维需要哪些必要的因素?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每个例子分别证明了作者的哪些观点?这几个例子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这样提问能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把握论证技巧。
3. 坡度要明显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会精心设计提问的深浅层次, 把握提问的坡度。由浅入深、逐步升级的台阶式提问, 让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 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 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 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 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钱梦龙老师说:“一般说来, 问题的安排, 要由易到难。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 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 过了一座山峰, 又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这是经验之谈, 也是提问设计应遵循的要求。
四、从对课堂提问的评价来看
课堂提问中, 对答问的学生而言, 评价是来自教师的信息反馈。我们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做出准确、恰当的评议, 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鼓励, 是对学生情绪的最好调节,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最好体现。
学生对问题回答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回答基本正确;二是回答不够完整;三是回答完全偏离所提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 教师应充分肯定, 激发热情。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更应大力赞扬和鼓励, 这种鼓励可以是一束赞许的目光, 也可以是一个满意的微笑。总之, 要力争通过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和思维的结果, 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起到强化和鼓励作用, 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学习, 此时的评价语言应简洁, 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
第二种情况, 教师应补充不足, 完善回答。由于理解力和概括力的限制, 学生有时顾此失彼, 答问不严密、不完整, 有时只看到现象, 抓不住实质, 有时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恰当。这时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回答, 然后引导、点拨, 补充不足, 使答问更完满。
第三种情况, 教师应该纠正错误, 措辞委婉。学生在答问时出现思路不清晰、语言表述混乱或者理解上的偏差错误, 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对错误的答问千万不要草率处理, 不能打断学生的回答, 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热情。
综上所述, 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 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而且教师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师生对话的桥梁, 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梁翠芬.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与学生心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专刊版46-47) .
[2]王恩健.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科技教育, 2009.第4期:89.
关键词:语文 层次性 启发性 目的性
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种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保持学生注意力稳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实有效的好形式。它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单向交流,而成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
那么,语文课堂提问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保证科学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面向全体学生,不可偏废一方,注意提问的坡度,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因材提问,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吸引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一堂课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如果有些教师只爱提问少数“尖子”学生,不爱提问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过难,不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那么就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就无从谈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要注意所提问题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是不成功的提问。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闸门,使他们有所领悟和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中适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点燃他们的好奇之火,把学生引入求知的新境界。老师问题的答案,不是用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可不可以”之类的答案来回答,而要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过程、经历、经验坐支撑的描述性答案。使他们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移步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里来。
三、要注意所提问题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要目的明确,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语文课学习的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
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
教师要根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根据所教课文的具体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和提问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当然,以上是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充分准备,甚至是需要教师自身长期积淀锤炼的基本功。与此同时,还必须注意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使所提问题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注意所问对象的主体需求
只有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在提问时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仅要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 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学生的思维现状和思维层次,甚至要看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才能定问题、定方式,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措施。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找到提问的思维切接点。而提出的问题一旦能切中此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给所问对象以足够的思考空间
回答教师提问本身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良好途径,提问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这种思考有时是要有一定的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如:鲁迅的《药》中的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蓝子。”教师可以“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为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进行描写的?(神情描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她的儿子是为革命而死的,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1.找出你以往的教学设计,给教学提问分类、分析你的教学提问是否遵循了提问原则,并找出你的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年级的一课教学内容,尝试设计出一个你满意的有效教学提问。
第二课 公共场所拒绝危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3、懂得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教学难点:
1、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课前准备:
1、完成“社会调查记录”
2、几个不同种类的安全标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二、新课出示课文一则新闻及图片1、2、3、4。
三、提问○1:看了这篇报道,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给大家说一说。(有效性提问,面向全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
四、实物投影出示“我的调查记录”。
五、讨论:
1、提问○2: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踢皮球行吗?这些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2、提问○3:在柴草垛旁放鞭炮的行为好吗?这样会引起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做?(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3、提问○4:随身携带易燃易爆品,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分组说一说)(有效提问,面向全体,由于明确○
2、○3两个提问,学生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和生活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回答问题。)
六、(出示课文图片)边看边听老师小结
七、做一做、想一想(出示课文图片)
1、我们来找一找周边的安全标志和设施,和它们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吧。
2、提问○5: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什么安全标志?(简单的低水平提问)我们来试着画一画,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3、提问○6:公共场所安全设施被损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且围绕教学目的,有目的的提问。)
八、分组讨论:
提问○7:为维护公共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具有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心里有数。顺序的确定和时机的把握要从认知规律出发,要能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防止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例如,在教《荷塘月色》这课时,部分学生很不感兴趣,注意力普遍不集中,笔者及时采取了措施,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设疑提问:“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不宁静’?结合背景说说何事导致作者‘不宁静’……”问题处处问到点上,诱发学生通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把“不宁静”问题讨论透了,也就把全文的抒情基调、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透了:“不宁静”方求“排遣”,方有荷塘,方有此篇文章。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文章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二)迂回设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关于课堂提问的几点小技巧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作 者:周燕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小学,226300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年,卷(期):“”(11)分类号:G62关键词: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正确评价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由衷地感到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1.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如果老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2. 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我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 应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设置问题时,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不全面,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地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若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会渐渐失去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地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4. 提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又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提问只让尖子生回答,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间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思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提问就是教师这个施动者向作为受动者的学生发出指令或动作的过程,是一个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所以提问策略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然而随着人们对学生个体越来越深入的关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问策略也逐漸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1)空洞浮泛,使学生一头雾水。问题大而无边,抽象空洞,让学生茫然无措,提问后课堂一片哑然,冷场司空见惯。
(2)形式主义,让学生厌倦抗拒。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就是演课、作秀,提问完全是形式,连问哪个学生答都已提前定位,这种提问根本无生成可言。
(3)浮光掠影,让学生浅尝辄止。教师从头到尾,一问到底,问题无深度,学生回答不假思索,一问一答,教师不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哪里。高耗低效,没有必要。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形式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中,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内容要有原则
(1)目的性。提问必须为教学服务,为提问而提问无助教学,只能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总结归纳,为使学生精力集中,等将问题设计好。
(2)启发性。精选的启发性问题,教师加以引导,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抓住课文的突破口,节骨眼设计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多项探测。不要提“对、不对”,“是,不是”,或者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出的问题,还有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
(3)逻辑性。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提问不注意顺序,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科学性。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 “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5)趣问性。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6)灵活性。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7)鼓励性。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8)广泛性。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注意问题
鉴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
(1)提问要明白、准确。条理不清的提问是不能期待学生做出确凿的回答的。诸如“比较林冲与洪教头”、“描述红军长征”、“邓小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针对《大海中永生》一课教学的问题)等问题是含糊不清的。
(2)提问要让学生能够理解。除了问题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当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外,“提问词”也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像“识别课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所基于的主观假设”(针对某篇论述文所用的提问词)、“什么样的价值可能激发人们做出这样的牺牲”(如针对课文《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提问词)、“一种新型的产品,有如下的特点……请评价它可能具有的价值”(针对某篇说明文的提问词)等,尽管可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但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太合适的。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推荐阅读:
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12-16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11-09
语文课堂提问分析教学论文12-1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7-04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实践反思07-26
论文(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11-0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11-19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05-24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技巧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