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共10篇)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篇1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规范化办学的浪潮,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朝着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方向迈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在当今社会,尤在我们的课堂中,仍然是那样的磕磕碰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仍然在引领学生应试,我们仍然让我们的学生囿于课堂、囿于课本、囿于那几本教科书。虽然我们乐于津道中考语文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这现象去看本质,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书读得太少了,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就更少了。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语文教育的效率实质上是低下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实质上是下降了,那就更谈不上我们语文教育品质的提升了。扪心自问,我们语文教师如此长此以往,将愧对于我们的学生,愧对于我们的社会,愧对于我们的事业。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再封闭了,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去接触自然,去了解社会,去多多地接触自然,去多多地了解社会。可是我们又得承认,我们语文教学的时间仅是那么多,巧妇有时也难为无“时”之炊啊!实践也让我们感到:办法总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善罢了。如果我们一步步地走下去,路总是能让我们走出来的,而且会越走越宽广。笔者在从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初步尝到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甜头,笔就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一、理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奠定语文教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

课程资源是提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堂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广义地讲,课程资源就是进入课程活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而且能够发挥或辅助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总称。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总是模糊的,总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基本乃致于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学生所具备的教辅读物、练习手册也是切合学生实际而且又是十分必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作为教科书,目前就我们江苏而言,它还是全省统一的,其内容不可能适应我们所教的所有学生乃至于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成才成人的角度看,我们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是多方面、多渠道资源的陶冶和启迪,教材内容有时对特殊学生反而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再从历史经验看,我们许多知名人士在学习生活中总没有藩篱在书本之内,总是游离在书本之外,有记载国学大师钱穆9岁就能熟读《三国演义》……由此可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二、巧妙开发与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逐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在我们平时的实践中也同样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虽然注意了资源的开发,但我们不少人在不少的课堂中所开发的资源、所利用的资源却不能去服务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是开发资源的简单化。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搜索出诸多看似宝贵的课程资源,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对我们诸多的初中生而言那些夸张了的资源他们是不太恭维的,简单的拿来主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资源开发的麻木化。平时笔者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以为课程资源开发得越多越好,所以经常是把身边的或者身外的事物纳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致想来,这些是课程资源吗?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这是资源但不是课程资源,因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应当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三是资源开发的功利主义。应当说我们的资源开发要有利于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生活、体现生活,而我们在平时的资源开发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多半是所开发的资源总是把学生往教师的预设上领,所以会以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为第一选择依据。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去学得更主动积极、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就必须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开发出与有效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来。

三、切实开发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相适应的课程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素养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篇2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在实现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过程中, 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样, 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大众文化传播中广泛分布并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资源系统。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由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是提高小学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需要, 它能够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保证。因此, 我们要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 不能舍近求远, 骑马找马, 要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善于就近选取合适的材料作为课程资源, 努力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基于这些, 我们注重多渠道、多形式挖掘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并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发掘“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无论课程资源多么丰富, 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才能使课程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教育资源, 善于发现身边常见而熟视无睹的东西, 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 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们……都是高素质教师的具体表现。因此, 我们特别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 写两份教育心得、两份教育叙事, 并相互交流学习。

二、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 主动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从而获得学习方法,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综合提高语文素养。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概括地说, 大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第一, 以某一篇目为基点, 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 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 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后, 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这时不妨提出:“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 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 变傻了, 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 不过, 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 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外的世界更精彩, 教《草船借箭》, 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春》时, 带学生走近著名作家朱自清;教《猫》时, 带学生走进老舍的世界。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 带向现代文化, 带向中华文化, 带向世界文化。

第二, 将一文本的相关资料引入课本, 如一些背景材料。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 更好地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 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 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教学这一课前, 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 。当这些不同信息汇到一处时, 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 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 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此外, 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更接近事件、人物, 接着走进课堂, 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总之不管采用的是哪种办法, 其原则就是要适合文本情境特点, 创设较大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 社会乃是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本地地理优势, 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如“我为游客当向导”“革命故事大家讲”等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 将所学知识、技能, 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 在实践中成长。尤其是在语文课程中我们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们的语文空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 我们坚持做到了“五个一”, 即每天读课外书报一小时, 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课外阅读课, 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 每学期每生拥有一本读书剪贴本或一本读书笔记本, 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读书比赛。教师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方法指导、读书笔记辅导、课外读物推荐、阅读欣赏、读书心得交流汇报等,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 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教给孩子读书方法。慢慢地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读书已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的广泛阅读, 使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 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校园设施焕发出生命活力, 以陶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成为课程资源之一。在校园橱窗里定期更换专题版面、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绘画和习作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学习园地”“红领巾角”、定期更换教室内黑板报, 让教室的每堵墙, 每扇窗都会说话, 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喜欢的园地、在校园草坪、花池里写下温馨的提示语、在教室外墙壁上悬挂伟人像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校园网内增添学生专题网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知识、学习语文, 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引入并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巨大的资源库,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 形成网络资源共享。传统教学中, 我们常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 学生自觉性低, 信息搜集的有效性不高, 当网络走进课堂后, 我们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了网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是网络资源的引入。教学中, 对作者的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 以及教学内容涉及的众多相关资源, 如图片、文字资源, 声音、影视资源等都通过网络在教学过程的适当时机组织和呈现, 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二是网络资料的链接。除了直接利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外, 我们还通过网络来进行知识的拓展, 这种拓展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来实现的。三是网络对话。老师公开自己的QQ和电子邮箱, 从而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交流教研信息、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心得等;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的交流。

六、开发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地处三清山名胜景区, 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积淀,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收集整理玉山的传统文化, 包括传说故事、诗词歌赋、民间歌谣、童谣等, 并归类整理, 编成班级刊物。同时还将“欣赏中华优秀古诗文”引入每周的语文早自习, 让学生从小就认识中华优秀文化, 感受传统的魅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篇3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教材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出自《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有这样一个情节:蚌夹住了鹬的长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渴死你!”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饿死你!”它们互不相让,最后一同被渔翁捉去了。学生问:“蚌一直用壳夹住鹬的长嘴,它又怎么能说话呢·”在此,传统文化经典、教材得到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

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记得有位教师也讲道:“单靠教材学好语文很难。”可见,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典型范例深刻领悟,要通过“范例”所提供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拓展“话题”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向更宽泛的学习领域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春天》一课,是一首歌词,并配以树、花、小溪这样的画面,可以说这是“窄化”的春天,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句“谁能从生活中的其他途径找到春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从人们衣着的变化、时令蔬菜水果、乃至流行病等多个角度去“活化”了春天。如果再进一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探寻,他们对春天的感知将会更加深刻。

3.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周期性,相对于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统一的内容相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班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室外雪花飘飘,教师可以将描写雪景的课文调至今天来讲;课文内容为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可是学生从没去过北京城,可以改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科技又有新发展,考古又有新发现,教师可以对原有内容进行删除,并增加新内容。

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1.从教师层面看

一是处理好突发事件。课前,教师想得再周全,策划得再周密,也总有始料不及的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十分正常和必然的。面对窘态和僵局,是手足无措,还是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沉着应对,显然是后者。

某教师讲《雨》一课时,正想用电脑演示小雨漂洒的画面,忽然外面下起小雨,学生不由自主把目光转向室外。此时,教师放弃原有的教学计划,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去享受、体验雨淋的滋味,去品雨、赏雨,然后回到教室说雨、论雨,课堂上弥散着欢乐、畅快的气氛。

二是正视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师不必贤于弟子”,由于自身的失误或准备知识的不足等种种原因,课堂上教师出现错误或让学生问得语塞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教师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还是搪塞、遮掩·显然都是不对的。應该正视现实,教师不但要有承认错误和自身不足的勇气,更要有引导学生挖掘错误原因避免错误再次产生的探索。字写错了,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改;自身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大家都不知道,可以引导学生课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共同去解决。

2.从学生层面看

一是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面对万花筒般的世界,遐想翩翩、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是儿童的天性,同时,这也是儿童的权利。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扼杀还是鼓励·当然是后者。教师让学生填空:雪化了,变成了 。标准答案是“水”,一个同学填了“春天”,教师判为错,认为这学生跳着走路,简直莫名其妙。孰不知,这种跳跃性思维想象出的画面是多么富有诗意。也许,今天教师“枪毙”了几个自认为有悖常理、不可思议的句子,明天社会就可能失去几个极富表现力、创造力的诗人。

二是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面对错误是回避或训斥,还是宽容善待,把错误当作一个不可多得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言自明。因为个体的错误之中可能孕育着共性的东西,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加以剖析和开掘,寻根问源以解之,每每会有意想不到的十分有价值的收获。

某教师上语文观摩课,学习《惊弓之鸟》,课文最后更羸说了四句话,可有个学生偏坚持说有五句话,且不愿坐下。教师为保护他的自尊心,并了解他错数句子的原因,于是让他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一句,他本人读第五句,结果可想而知。片刻,这个同学惊喜地说:“我知道错哪里了,我把分号当成句号了!”他很体面地坐下,并赢得了一片掌声。这一过程,尤其是最后的掌声,不是很耐人寻味吗·

三是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某教师讲《雨》一课,让学生做一下小雨落下时的动作,多数学生双臂上下挥动表现小雨洒落的景象,可有两三个学生不断地蹦跃,教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事后专家问这几个学生为会么这样做,答曰:“我表现的是小雨落地后溅起来的景象。”这种切身体验独特而有见地,独辟蹊径,怎么就不能得到认同呢·

三、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

此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合作、交融与碰撞中,往往会不断生成出新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所共享。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篇4

镇原县新城中学

姚萍

内容提要: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创造性思维、开发文本广度;个性化解读,拓展文本深度;用心灵阅读,注重情感体悟;放眼课堂外,加入本土元素。只要我们积极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质的飞越。

关键字:农村初中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我们通常在课堂以内所用的教材、教具之外,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在“应试”这根魔杖的指点下,要求学生重复不断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单调的背诵,海量的试题。这样的结果是: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认为,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拓展文本广度

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能彻底摒弃教材。充分地得用课本资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语文课文只是最常规的一种呈现方式,除此之外,影视、音乐等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往往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满足于课文角度的重现,而应该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变换导读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优化教学的效益。在学习《雷电颂》这篇课文时,如果单让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不能深切把握课文的语气、情感,我就能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了话剧《屈原》的视频片段,当演员在音乐的渲染中朗诵《雷电颂》的时候,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看到学生的热情如此高涨,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这段《雷电颂》,果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不公对课文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表演的基础上对词句等理解做了深入的讨论,许多学生争相提出自己的观点。

开发文本的广度,不仅指对课文的多种方式呈现,也指开放的视

角,捕捉与之相关的或是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以及与之相似的或相关的现象。比如,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那么在学习这个单元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所在的环境入手,去调查自己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个性化解读,挖掘文本深度

俗话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不能只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发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作者著文是一种角度,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就不一定只局限在课文展示角度的藩篱之内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若能巧设一个新的角度去阅读课文,不仅有益于加深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强化语言训练。例如在进行《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为了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古代版和现代版不同版本的表演,此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前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挖掘文本深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补充相关次料,引入文本,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有的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

2.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句一般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意图也往往蕴含其中。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

3.从情节的空白入手,放飞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续写或改写。抓住情节进行续写或改写,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发挥想象,续写游行归来,学生提出了很多新颖而独到的看法,续写异彩纷呈。

三、用心灵阅读,注重情感体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文本中那些能陶冶情操,激发智慧的资源。同时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类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学生们没有作者都德那样深切的情感体验,出有像作者那样对自己的母语有那样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情感做一个类比,学生们已经通过电视等多种途径以日本人的

侵华有了清楚的认识,所以就会很容易地和小弗朗士产生情感共鸣。

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的情境,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领悟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斑羚飞渡的过程和飞渡山涧时的悲壮惨烈的情境,感受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朗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是抒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语调、语速、停顿、重音、轻音等朗读基调,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抒情,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放眼课堂外,加入本土元素

农村中学在教学设施上比不上城市中学,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课堂以外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本地的民情风俗、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拥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戏曲大舞台”,课本上介绍了很多戏曲的知识,可是学生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对要求的作文也无从入手。所以我提前利用学校附近庙会时唱大戏的机会,布置学生利用周末认真地去看一场戏,回来之后以《我眼中的秦腔》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们的作文写的非常成功。

将本土元素引入语文课堂,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现在的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虽然生长在农村,可是对所生所长的这片热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八年级下《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综合性学习中,能过师生合作,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家乡镇原的资料,使学生知道了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上我们镇原也曾人才辈出,在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为家乡增光添彩的豪情壮志。

总而言之,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资源,只要我们积极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质的飞越。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篇5

丰富思品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课改的需要,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课程资源种类主要分为教材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和课外资源。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应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需要,合理运用教材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外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设施;遵循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投身课程资源开发,丰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其本质和内容决定了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必须是多样的。作为社会学科,人本性是本学科的重要特点,如七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的交往品德、法制观念的教育;九年级的爱国和责任教育,都是作为现代合格公民的国民教育。实施这些内容的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是不能很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而广泛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课改的需要,也更有利于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师生围绕某一问题,收集资料,确定主题,经过在课堂上的充分研讨,获得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认识。使学生学到了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扩大了课堂的空间,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材料。而且很多信息又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得的,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切磋充分,师生受益匪浅。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种类

课程资源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工具及其自然物品,从来源可分来自校内的、社会的和家庭三方面的教学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可以利用开发和建设的资源,主要有教材、学生、教师、设施设备等各种软硬件环境等,也可以称为课内资源。而社会的和家庭的又可以归纳为课外资源。可以说我们周围存在着丰富而及其珍贵的教学资源。具体如下:

(一)、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教材资源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教师既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课程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不仅仅就是书上所写的内容。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他更好的为我所用,并善于对教材进行取舍。

(二)、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这是一句教育名言。这个一直就在身边的资源常常被我们忽视。以学生的问题为资源,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在教学中我常常感受到学生带给我的惊喜。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进生活,贴近学生。

例如: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让学生讲述相关的故事和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以情感人,通过他的讲述使全班同学懂得了生命的重要性,珍爱生命就用不着老师再过多地去赘述。巧用学生身边的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新课堂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地去挖掘、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索,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教师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

(四)、课外资源

课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外的各种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家庭资源、家庭社会资源等。过去,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因为学校几乎是对外封闭的,而校外各类资源的拥有者们也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所以教师,更应将眼光放的更开阔,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门。通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挖掘课程资源;与社区内各方面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如学校与社区的组织、机构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参观社区的展览,参与社区的活动等,使课内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不到的知识适用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明辨是非,塑造良好个性,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这也是不容错过的课程资源。

家庭课程资源,就是和家长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家庭文化的营造(如为装潢设计提建议、动手布置等),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爱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家庭现有材料,开展活动。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实施方法

课程资源丰富多彩,不同的课程资源作用不同,如何使教学资源开发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提高教学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合理运用教材资源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根据各学校、学生的生活背景等实际情况不同,精心筛选教材中的素材、案例,挖掘课程资源,巧妙利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和思维,培养能力,感受愉悦,体验成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巧用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比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明理。初中思品教材中有不少的名人名言,教师应有选择地利用,还可作些补充。帮助学生较好地认识、理解抽象的知识。如,理想是一个难懂的知识点,我利用比喻“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使学生豁然开朗,在优美形象的比喻中感悟理想,放飞理想。在《与友同行》的教学中,我引用“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意味着死亡”、“忠实的朋友是菩萨的化身”等比喻,让学生体验、感悟友谊的珍贵。

例如,在《直面挫折》的教学中,我发动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收集有关挫折的励志名言。结果,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展示、朗读名人名言,效果显著。学生共收集了几十句有关挫折的名人名言,如“不经历风雨,哪会见彩虹”、“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苦难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等等。这不仅帮助了学生感悟明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培养了动手能力。在《走进法律》的教学中,我利用“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失足成千古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等俗语,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明白道理。

2、巧用歌曲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而喜欢唱歌、听歌又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利用歌曲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陶冶情操,是常见的一种好方式。如: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教学中,我开头利用《三个和尚》这首动画歌曲,让学生欣赏,学生兴致盎然得跟着唱起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你说这是为什么”?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思维。课中,我又让学生欣赏《团结就是力量》这首雄壮、高昂的合唱歌曲,学生激情飞扬,齐声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创造了课堂教学的高潮,有效的升华了情感。这样,少了说教成分,多了情感的渗透。

(二)、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外资源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思品课不能仅停留在说教上,而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无疑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的教学信息量。所以,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些社会热点现象作为教材资源来开发。

可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发动学生搜集富有意义的社会热点,实行“课前5分钟新闻分析”,内容涉及国际国内重要新闻、当地的一些社会问题、“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栏目中的一些学生关心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搜集资料的同时,把手头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甚至展开讨论。把这种教学资源与所学的知识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总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设施

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阅读材料,但在众多的阅读书刊中,学生的选择往往受个性兴趣的限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模拟功能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可以使思路更开阔,教室里的有线电视网,使学生能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为思想品德课堂中的“五分钟时事分析”提供素材。同时,教学中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向学生展示经过筛选的优秀素材和清晰明了的逻辑思维过程,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鲜活、化疑惑为理解。

例如,在讲《科教兴国战略》一框教学中,播放了一些现代高科技成果,以及古代科技的再现,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料、图象的分析、理解的更好。如学习“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益”时,放映从《3.15说法》、《今日说法》等栏目录制的相关案例,案例

一、广东东莞某超市一顾客遭非法搜身事件;案例

二、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案例

三、北京某医院销售假冒中药事件。让学生从录像画面中分析案例中的这种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课堂讨论气氛热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

(四)、遵循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处理应该是动态的,也是多变的。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对资源进行加工,组合,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资源,并不断地吸收新鲜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资源,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逐步摆脱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传统习惯,积极主动地投身课程资源开发,丰富我们的思品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傅道春

齐晓东

《新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宗杰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庆明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中国青年出版社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篇6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前组织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初中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浅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7

一、校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彻底改变教学观念, 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充分挖掘校园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校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积极参与语文实践,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 呈现精彩。1.以课文学习为载体, 挖掘教材资源。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 以课文的学习为切入点, 围绕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搜集、查阅有关的资料, 进行补充性和拓展性阅读, 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课文的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火烧赤壁》、《草船借箭》时, 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教《鞋匠的儿子》、《轮椅上的霍金》时, 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了解林肯等国外名人的生平和事迹, 把学生带入外国文化。这样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和拓展就能把学生带入自然界, 带入远古文化, 引向世界文化。2.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 整合学科资源。综合性学习以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赋予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新的生命。是以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基点,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旨在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去探究身边的事物。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模仿《莫高窟》的写法, 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笔者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 结合区域文化设计了“推介棋子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棋子湾热火朝天的旅游开发建设, 加之学生熟悉且感兴趣, 于是一个个鲜明的专题研究应运而生:“棋子湾传奇”“话说棋子湾景点”等。学生通过搜集、查阅、调查等实践方法来呈现学习过程和说、写、画、编、展等活动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 更好地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整合。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将语文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 把语文课堂延伸到校外, 充分挖掘学生校外生活中的家庭、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创设开放且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1.家庭资源。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加重视家长、家庭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纷纷成立家长学校, 召开家长会, 以此挖掘家长、家庭这种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自然资源。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 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生活的山村乡野, 其间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植物、矿产资源, 这些都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然课程资源。我镇昌化大岭既是千亩龙血树的自然保护区, 又是铅锌矿的产地。为运用这一自然课程资源优势, 笔者组织了两个兴趣小组, 针对龙血树和铅锌矿展开调查, 形成专题报告展示。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汲取知识、丰富经验、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运用已有语文知识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 感受探究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3.社会资源。社会是个大课堂, 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场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艺汇演、庙会等有益活动, 通过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三、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8

近几年的语文公开课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师们都在自觉地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优质语文资源

所谓“大众传播媒体”是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采用的名词,分为机械媒体(报纸、杂志、书记等)与电子媒体(电影、广播、电视等)。

在媒体不发达的时候,阅读课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因此,学校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条件的好转,机械媒体和电子媒体愈来愈多地进入课程资源的领域。

如《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片段:

阅读课上,我们读《遗忘是可爱的小偷》,感受伟大的母爱;读《风雨中的菊花》,被小男孩对母亲的爱深深感动;我们读《天堂里没有艾滋病》,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读《永远在一起》,惊奇地发现动物之间的爱情可能比某些人更加坚贞不渝;我们读《伟大的日子》,联系课文《海伦·凯勒》进一步认识莎莉文对“我”非同寻常的影响;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在无比的愤慨与羞愧中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陋习……

上面所列举的不少来自深受当代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读者》,这实际上是开发了机械媒体中的杂志作为课程资源,比如让学生品味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优劣,评价影视剧本改编得是否成功,评析歌手、演员对作品的演绎是否到位等,借助这些语文课程资源进行阅读课教学,既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又能利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

二、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

网络上有大量的信息可供随时查询和下载,这其中除了文本信息以外,更有大量的视频、音频文件。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也可以弥补阅读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

如教师教学叙事片段:

课文《奇妙的克隆》里有不少科学术语,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找了一段关于克隆的科教片放给他们看,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了解了克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我就不用花很多时间跟他们讲解科学知识,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

上《吆喝》这篇课文,如果我没有播放侯宝林的相声《卖布头》,效果就不会好了。因为别说现在的学生,就连我也没有听过老北京的吆喝是怎样一种生动的语音语调,这个靠读课文是读不出那个味来的。

教学《黄河颂》,如果仅仅靠老师讲一讲背景,让学生把课文读一读,他们很难体会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但是播放一段关于壶口瀑布的影片,配上一段《黄河船夫曲》的音乐,足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感受到黄河的精神气概。

从以上教学叙事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比起单纯的文字更能以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启迪他们的思维。而且因为多媒体在单位时间里向学生们提供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常规教学手段,因此也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当然,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特别是音频、视频资源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切不可为了追求课堂氛围而用精彩纷呈的音像资料取代学生对文字的阅读。

另外,在一些具有校园局域网的学校还可以尝试构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平台,由教师先行查找资料搭建授课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坐在狭小的教室里,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而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会被网上其他的无关信息或者有害信息侵扰。这样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三、开发和利用与实验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

自读课本选文丰富。以七年纪上册《翻过那座山》为例,自读课本共选编了87位作家的作品。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这87篇文章逐一让学生阅读。但自读课本文章的选编注重与课本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借助它们之间的多维联系,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下面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有效利用自读课本的方法。

1.拓展式阅读。自读课本里的不少文章与教材课文出自同一作者,如《智取生辰纲》和《杨志卖刀》《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还有一些是关于同一作者或作品的不同文学材料,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玛丽·居里的《怀念比埃尔》、艾美·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节选)》、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学生通过课本与自读课本之间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可以对作家、作品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2.比较式阅读。具体方法包括:同类题材作品比较阅读,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与《最后一次讲演》;同一作家的同期作品可参照阅读,如《敬业与乐业》对应《最苦与最乐》。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对某种文体或者某位作家的写作风格有更明白的领悟。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 篇9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5.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

[1] [2] [3] [4]

从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 篇10

福建省明溪县沙溪中学吴玉忠

[摘 要]: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崭新课题,也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界定,开发背景以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随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已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支持,再好的教育改革设想也难以得取预期的效果,课程资源越来越成为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从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把服务的对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就如同在教室多装几扇窗子,给学生更多的阳光,给学生更新鲜更自然的空气;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就是让他们死盯着老师粉笔头的目光也看到蓝天,早早地看清我们的环境,把目标从教材移向整个的社会和人生。毫无疑问,开发与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对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极为有益的“源头活水”。

一、初中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它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资源,或者说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可以说,课程资源在当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涵义,也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学质量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紧紧地挂上了钩。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我们一般是将课程资源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历史学科因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和文学文化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二、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在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情况、课程内容等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并存在诸多的问题。

1、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并没有真正将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调动起来。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

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历史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但多年以来,教师只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被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

2、从历史课程资源实施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并且在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普遍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更难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历史本身相关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教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更难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

三、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可以有多种措施与途径来开发与利用。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必须由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历史课程新标准的实施,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

1、正确处理课程资源与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的关系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证明,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却是其它任何资源所不能替代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因为它既是教师讲课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历史教材(含课程标准)的内容并非单纯意义的学科知识,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资源。对新课改下历史教材的教学,首先要领会它的精神。当前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均继承了我国史学教育的精华,借鉴了国外历史教育的经验,吸收了国内外历史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入了当代教育新理念。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的精神,才能使用好新教材。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来领会新教材的重要精神。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改变,无论是增加还是删减,是改写还是重写,每一处都有教材编写者的理由。找出变动之处,探讨其变动的因由,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2、做好历史课程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工作

(1)深入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可以看出,思想品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内涵极为丰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视道德,崇尚情操,这是宝贵的历史课程资源。这种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尽管传统道德中可能在某种意义具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绝不可忽视其中所具有的超时代的积极内容。

(2)实现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的整合课堂教学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四十五分钟,而应该努力探求课堂内涵的张力;同时,把课堂与课外的历史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或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又要广泛地从课外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适时介绍本学科最新的史学成果、研究信息,并通过多种交流方式,使学生及时了解这些内容和情况。如我们讲授教材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我们应估计到学生没有直接的水利方面知识储备,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水利资料,并在课堂上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另外,我们还可以自制课件和图片,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安排学生观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而且让他们在宏观上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创举,使学生穿越时间隧道,到达战国时期秦国的崛江流域,感受规模浩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当时社会状态下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3、注重校内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师生双主体地位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自身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其次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即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和必要的学科创新能力。对课程资源的储备并非完全从己有的资源中得来,而是用智慧和创造换来的。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人,不仅能及时地变换角度、变换眼光看问题,而且能够把一些别人忽视的问题变成一种新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灵性、活力、智慧和创造性都能在自主整合课程资源方面得以充分的展示。同样,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其自身对知识的选择与加工,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的双主体作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乡土教村和社区课程资源便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帮助。乡土(社区)资源中所涉及的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它)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些都可成为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但是,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获得这些资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所包括的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需要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参观访问以及上网等等多种渠道获得。这些不仅耗时而且耗力,仅靠个人力量,难免“挂一漏万”,亟需教师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最终实现历史课程资源的共享。

4、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关素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最直接的研究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忠实实施者。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历史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教学效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而掌握必需的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

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5、提高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功能

图书馆、资料室是学生学习的现有资源,从目前情况看,大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基层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利用率并不高,为此有必要加强对校内课程资源场所的建设,把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乃至历史教学等结合起来,为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扩大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真正把这些校内课程资源管好、用好。

6、学习借鉴他人成果,利用网络、影视媒体和现代教学技术,扩大课程容量

目前,各类网络教育技术己日趋成熟,不仅大量的历史专题资料可以在网上自由翻阅,而且不少学校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局域网站。如:三明市列东中学历史教研组在学校网站上建立的“史海撷珠”站点,内容有“影视资料、百年小平、资源收集、中考复习、欢迎留言等十几个专栏,这不仅扩大了课程容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而它的这种独特性质又使其拥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目前的互联网上己经形成相当丰富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遗址、影视资料等等,特别是随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如香港回归、抗日战争、南京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MPG视频文件资料在互联网上相当丰富,这些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的历史课程资源尽快丰富起来,不断补充最新的历史研究动态和信息,及时反映该学科的新进展。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和开发课程资源,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必须加强课程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这对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世界的联系以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优裕的成长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崭新课题,也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加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途径,对于深化当前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工作必将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2]慎英.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3]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2004.2

上一篇:购房合同书范本下一篇:四年级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