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通用5篇)

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 篇1

摘要:新课标带来了全新的概念,然而不同的人对新课标又有了不同的诠释:有的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全然做一个懒教师;有的把突出人文性当作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有的把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 关键词:人文性

工具性

真实

实在简单

正文:在进入主题以前,我们不妨简单地扫描一下,在所谓新课改下语文课中的一些镜头:

镜头一:教学《称象》一课,教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名义,让学生空谈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名义,机械理解和复述曹冲称象的科学依据。其结果,语文课成了创新思维课,科学实践课。

镜头二: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图片说话后,让学生做分组选择性学习: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喜欢画画的学生画一画赠别的画……

新课标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根据母语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学习母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的性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

一、理想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自主‛

一提‚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突现真正的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我国教育专家庞维国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文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的困惑迷茫时,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

2、抒真情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笔者曾读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一青年教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记得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吗?‛教室里的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大蛋糕。‛……‚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老师接着问,热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依然寂然无声,孩子们沉默着,老师亦沉默着,但不少学生脸上已有一丝歉疚、自责和不安。老师接着说:‚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心血,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孩子们都点点头。最后,再次背诵了《游子吟》这首诗。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3、明真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新能力是有意义的,但尊重不等于盲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甚至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如一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时,一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能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应该说学生出现认识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决不能置之不理,袖手旁观,让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而应主动引导、点拨,做到去伪存真,让蕴含在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理想的课堂是求‚实.‛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把课堂教学做实,使学生真正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1、教学目标要‚实‛ 如一位教师在上《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时,忙于解决学生的提问(如‚老槐树和小槐树为什么会讲话?小槐树为什么不问别的问题而要问老槐树的年龄?‛等等),师生把童话给真实化了,于是在这些问题中兜圈子,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思考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心中没有教学目标,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教学。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习得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例如: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可一年级有些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特别多。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没有识字基础的的孩子来说,难度确实不小。有位教师在上识字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分散识字难点,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词语想象、感知文章意境,同时认识和书写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避免了因长时间集中识字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要‚实‛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这么一种倾向,似乎只有突出了人文性,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表现为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而淡化了‚学语习文‛,追求时尚却丢失了实效。(1)课堂教学要重‚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有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如果训练程度不够,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关键要看教师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整体语境与课境相结合的‚有机训练‛,而不是机械的、低效的甚至于无效的训练。(2)课堂教学仍需‚讲‛

在感受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我 们亦感到不少教师在‚讲‛上讳莫如深,他们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认为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讲‛是在走烦琐分析的老路。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讲与不讲甚至不讲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另外,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养。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仍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

三、理想的课堂是求‚简‛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因此,把复杂的语文教学 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

1、目标设定——简明扼要

如何实现目标设定的‚简明‛呢?从宏观上说,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要求,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把握住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明确教学功用,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如《荷花》一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读准12个生字的读音,并能正确听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深入体会情感,用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荷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独特感受。目标1中的‚读准‛、‚正确‛,明确有具体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达成度;目标2中的‚读‛规定了体会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3中的‚在想象中感悟‛阐名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想象‛,达成目标是‚感悟‛。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2、文本处理——简约有度

现行教材多是选文型课文,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学会舍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一篇教材内容的处理怎样才能做到简约有度呢?

(1)聚‚点‛

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应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展开教学,其余内容则一带而过。如《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词。它展现了一幅有茅舍、小溪、青草、老翁、老媪、小儿构成的人物共融,富有情趣的乡村生活图景,令人神往。一位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让学生通篇翻译,一句一句地解释,而是把‚人‛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引导学生在粗略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住‚相媚好‛、‚无赖‛等词语去阅读感悟,从中体会老夫妇的吴侬软语,醉里欢笑,谈笑相悦的柔和乡音和自给自足之乐,以及小儿的顽皮和可爱,从而突出了重点。(2)拎‚线‛ 就是纵向的把握,是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串珍珠,就要抓住串珍珠的线。一是结构线,即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二是主旨线,即不仅要准确地归纳出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三是情感线,即要悟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是‚好好儿活‛,暗线就是在‚好好儿活‛背后交织着的饿、浸润着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无限的敬意。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时,抓住‚好好儿活‛这条明线展开,通过理解‚好好儿活‛、感悟‚好好儿活‛、内化‚好好儿活‛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三个层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思念与敬意。

(3)联‚体‛

就是把两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捆绑的形式进行整体性教学。这样,不仅实现了信息的整合,扩大了教学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度把握和体会。比如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王自文老师根据《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互为表里,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特点,匠心独具地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题,将两首诗串联起来,使得学生真正读出了诗句背后的那段情、那份爱、那颗心,达到了感诗人之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之境界。富有创意,颇具特色。

3、流程安排——简洁流畅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有位教师教学《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步骤,一篇本不复杂的课文,经教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这么一闹的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课已不课,得不偿失。那么,该如何给阅读课‚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整体结构。就是以课文中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避免了烦琐的串联式提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4、教法选择——简要实用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问题上。他们热衷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未必也最优。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就会‚暗淡无光‛。

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此外还有一些。如教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等。

总之,真实、实在、简单,是新课程、新时代对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的热切期盼。把语文教学教得真实一些、实在一些、简单一些,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小学教学参考2006、3

2、《关于语文倡简热点问题的回应》

小学教学参考2006、9

3、《追问语文的本原性问题》

语文教学通讯2006、10

4、《回归传统

超越传统》

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 篇2

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创造有效、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显而易见, 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 这是最直接、最显著的目的。另外, 从间接的角度说, 语文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础, 如果学生语文素质不够高, 语文成绩不够好, 那么, 学习起其他学科来就会有困难, 成绩提升也会有阻力。所以说, 不遗余力地创建小学语文有效、高效课堂, 除了提升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外, 还有促进其他学科学习进步的目的和意义。

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遇到的问题

在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过程中, 经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通过总结归纳主要表现在兴趣不强、积极性不高、教学方式老套和教学载体不新等四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有效的解决。

(一) 兴趣不强

目前, 少年儿童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即便是调动兴趣, 还有调动不够、调动不足的现象发生, 更何况有些学校、个别教师不注重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情趣的调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原因是, 如果课堂兴趣调动不起来, 那么, 高效课堂、学习动力等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二) 积极性不高

就兴趣不强来说, 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虽然有一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但是由于年纪小、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观能动性不足等因素的存在, 导致学习劲头提不起来, 缺乏动力。

(三) 教学方式老套

目前, 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甚至沿袭着自己当学生时候教师留下来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虽然对于教学依然有效, 但是对于新时代培养出来的少年儿童来说, 很多教学模式和理念都已经相当落后, 甚至早已过时。学生又怎么会提起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呢?

(四) 教学载体不新

不仅仅是教学理念, 有些小学在教学设施和教学多媒体方面也都相对落后,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投入的比较少, 教学载体不多、不新, 电化教室和第二课堂几乎没有。如此一来, 由于硬件设施的短板, 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有效、高效课堂的创建。

三、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多年来, 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花了很多心思、很多心血, 总结出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

(一) 抓住一个“乐”字, 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要想建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 教师就要在“乐”字上下工夫, 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喜欢学, 乐于学, 孜孜不倦, 乐此不疲。例如, 教学四年级上册《孔子和学生》一课时, 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比如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的4个人物, 就可以由4名学生来分别扮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孔子和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正是通过这种乐趣的学习方式, 可以让学生记住相关需要背诵的课业内容。因为有“乐”字在先, 所以学生所学所背知识都十分牢固, 甚至是终身难忘。

(二) 抓住一个“动”字, 提高学生积极性

突出“动”字,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互动性呢?这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下一番工夫, 多用一些心思, 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主动回答、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从而使语文有效课堂建立起来。例如, 教学四年级下册《七子之歌》一课时, 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阅读, 教给学生朗诵的方法, 让学生在嘴上“动”起来, 并让学生把真情实感融入到朗诵中去。在学生朗诵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对见解进行总结归纳, 让学生在手上“动”起来。最后, 教师可让学生在配乐的协作下, 对《七子之歌》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 让他们从心上“动”起来。

(三) 抓住一个“变”字,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 也不能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全盘的否定, 而是要在创新和推出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时, 对原有的成功的、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方式方法进行吸取和借鉴, 然后在吸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之上突出一个“变”字。教师千万不能忘记, 也不能偏离, “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成功地营造小学语文课堂, 而这个变不是单一的变,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之一变上, 而是要多变、善变, 把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融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来。例如, 教学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课时, 教师可在教学媒体上求“变”, 尽可能通过图片、视频、电化教室等方式, 让学生真真正正地看一次《海上日出》, 从而确保他们可以高度理解和吸收课文中的言语。此外, 教师也可在教学环境上求“变”。如有地缘优势的学校, 可以开展第二课堂, 让学生到海边去观看真正的海上日出;不临海的城市, 则可以让学生到湖边、河边、水库边等地去感受一下, 从而实现在“变”中优化教学。

(四) 抓住一个“新”字, 不断创新教学载体

推陈出新是所有教育教学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先进理念。打造小学语文有效、高效课堂也是如此, 必须要讲求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载体,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 不断更新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和观念。总而言之, 要想实现这个“新”字, 教师就要在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载体上下工夫, 让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从而在新的教学、新的学习中使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例如, 教学四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创新学习载体, 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或者教学实践明白教学中的道理。此外, 教师还可以学习欧美、日本等国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 即凡是涉及到植物种植方面的, 都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进行身体力行的实际操作, 从播种到耕耘到收获, 让学生尝试和经历一下整个花生的种植和收获过程, 用“崭新”的教学教育方式带动小学语文改革进程, 推进有效课堂的发展进程。

四、总结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是一条相对艰辛且漫长的路。随着时代的发展, 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 随着语文知识的扩容, 在有效课堂的追求上也要与时俱进。可以预见, 在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未来发展历程中, 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 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予以不懈努力, 追求和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玉平.走向有效的语文课堂[J].研修总结, 2012—12—24.

走向理想的教育 篇3

马江中学

谭小芳

何为最理想的教育?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几句关于教育理念的箴言列举出来简单分析,它们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第六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 篇4

——山东省金乡县中心小学博雅教育实践个案的分析

王汉东

曾庆伟

唐汉卫

摘要:近年来,创办特色学校、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品质逐渐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共识。山东省金乡县中心小学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以“博雅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培养儒雅学子、历练儒雅之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总体目标的教育发展之路。其中,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尤为突出。

关键词:博雅教育;校本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课堂教学 伴随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品质,创办学校特色成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山东省金乡县中心小学开始实践博雅教育,四年来,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小学。

一、实施博雅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博雅教育并非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有过论述,而且有多所学校在践行这种教育理想和信念。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倡自由教育也即博雅教育,其课程实现形式就是古希腊盛极一时的七艺课程,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就是重视知识的广博性和践行文理兼通的教育思想。古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儒家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倡的六艺教育,其实也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叫法和课程实现形式。其教育目的和特点与亚里士多德提倡的七艺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重视对学生人文和科技相融合的教育.只不过文理兼有的分量不同而已。由此可见,我们当下的教育必须是一种通识教育加专长教育,使学生接受各 种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最终旨归就是培养有责任心,善于与人相处,批判思考力强的现代社会公民。在这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博雅教育又一次受到学校青睐。

二、金乡县中心小学博雅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建构

(一)科学界定博雅教育的目标

博雅教育在知识能力层面,注重学生广泛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提高,也即博学;在道德层面,注重培养学生优雅的气质和高雅的道德品味.即“雅致”。因此,中心小学确立了秉承“传承经典 雅润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建清雅之所,塑儒雅之师,育博雅学子”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大力弘扬经典文化,通过知识积淀、经典教育、艺术熏陶、身体锻炼、心灵愉悦及技能教育,树立“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的师生形象,营造优雅精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博识之人,文雅之士”。总体目标:

1.学生:培养博雅学子。通过实施博雅教育,使学生成为知识广博,兴趣广泛、举止文明、气质优雅、人格完善的“博识之人,文雅之士”。

2.教师:历练儒雅之师。通过实施博雅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树立“品行高雅,举止优雅,谈吐文雅”的教师形象。

3.学校: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品质,创办学校特色。通过实施博雅教育,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打造一流名校。

(二)博雅教育的内容体系

博雅教育是以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经典教育、体育与健康及技能教育为载体,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 素质、儒雅的人文气质的一种教育。

总体来说,在科学教育方面,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教学生科学小常识、小知识为主,使学生能理解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科学现象,有初步的科学意识,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激发出一定的兴趣。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主要还是以《科学》这一课程为依托开展。当然也可以辅之以相应的校本课程。在艺术教育上,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找寻自己的爱好,乃至形成一技之长。在经典教育上,主要是集中在两块,一是文学经典的阅读与学习,二是科普小著作的阅读与学习(这个可以归类到科学教育上,两者是交叉的)。在体育与健康上。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与特长为主,养成学生热爱运动、热爱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技能的培养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主,这里面的技能既可以是如手工制作、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艺术技能,也可以是如数学竞赛、作文比赛等方面的学习技能,还可以是演讲、辩论等方面的实用技能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年级在选取相应的教育内容与素材时又会有不同的侧重与表现。

具体来说,小学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树立博雅意识,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多以简单、有趣的寓言故事为主,课本应多些图画,力争每一个故事都能通过图画体现出来,使小学生自己都能读懂并加以领悟。此外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重点是礼仪教育。这是学习礼仪教育,也是习惯养成的的关键时期。在科学教育方面,主要是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会他们一些生活小常识,同时注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体育技能方面,则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各种器械或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体育的乐趣,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要过多的干涉。中年级则更强调进行有效引领,培养博雅情操,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适当的选些有启示意义的小故事、小文章,并且适当的拓展开来,加大人文教育的内容。在科学、体育、艺术教育上主要还是以简单的常识性内容为主。这一阶段的学生重在注意引导他们学会审美,识别真假丑恶,注意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体育方面,除了继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兴趣外.还适当的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例如:如何投掷铅球、如何起跑等。在技能培养上,则可以主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计算器、如何制作海报等简单而实用的基础技能。

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提升,学做博雅之人。这一阶段除了继续加大人文教育的内容外,更要注意体育、科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的教育,并适当加以深化。在人文教育这一块上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读经典著作,既可以是人文性的,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可以是科普性的,如《时间简史》等。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不习惯于通常简单的故事说教。因此学校重在引导学生走入社区、走入生活。通过实践来使学生自发领悟各种道理。

三、金乡县中心小学博雅教育的实施路径

博雅教育的实施是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学校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有效变革的结果。具体的实施路径如下:

(一)构建与博雅教育相适应的、学科课程综合化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博雅教育目标的落实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否则,就会陷入“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因此,基于学校发展、适应和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学校经过研究和论证建立了个性化的旨在实现博雅教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其主要架构为: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在不降低国家制定的小学课程标准质量要求的情 况下,学校聘请专家、组织老师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了初次的校本化,即对现有的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增减,增加有利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和博雅教育的目标落实的文本内容,删除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文本材料。同时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加工,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与现有的课程内容哪些地方相冲突,进行相应改造,以便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落实。

2.重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整合。作为独立形态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特色和博雅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具有地域性的地方课程内容成为校本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但是,如何基于博雅教育的需要来整合现有的地方课程内容,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的视野是实施博雅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时刻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3.重视校本课程的多样化。以“博雅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结合学校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开设了礼仪课、普通话课、剪纸课和口语课,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校园语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开发了一系列校本选修课程,如书法、绘画、剪纸、围棋、象棋、声乐、舞蹈、科技等;引导学生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如英语角、美术俱乐部、音乐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合唱团、读书社等。

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是一种自发性组织,学生自我管理,老师不参与其中的管理,以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开展主题活动周的方式进行,学校通过开展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从而巩固博雅教育的成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4.课程综合化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亮点,任重道远。鉴于实施博雅教育的需要,该校对课程综合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国家课程的综合化、学科课程的综合化、校本课程的综合化。具体而言:语文与艺术教育的综合化,数学、科学的综合化,品生、品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编制模式主要采用主题式、问题式、专题式、案例式等。

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改革:从学校本位到教师本位

博雅教育的内在本质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而且需要教师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博学中应有所专长。同时,还需要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该校的师资情况面临着多方面的不利情况:师资力量薄弱、名师极度困乏等,无法按照原有的学校发展规划,高质量的推进博雅教育。于是,该校采用了重点学科突破、由面到点、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自主发展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具体表现在:

1.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性。为了建立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拥有敬业精神、教学个性突出的教师队伍,在大面积外出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一批在学科里面追求上进,业务能力强,爱学习、爱钻研的教师。学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开展了“读书”、“青蓝”、“名师”、“科研”四大工程。同时,创建了“一三五七”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提出“一年合格,三年成材,五年成骨干,七年成名师”的成长目标,旨在给青年教师一个良好成长的发展机制。为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发展的持续性,学校设立了多种科研、专业成长奖项,以奖励那些爱钻研、爱学习的教师。

2.构建通识培训和个性化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的博学是博雅教育的有力保证,为了弥补现有教师的知识储备的不足,满足教师自身专业 成长的需要,学校采用通识教育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专业学习方式。

(1)重视专家学者引导。学校多次聘请大学教授、学者给我校教师做通识讲座,开展包括文学素养、哲学宗教、美学原理、生命教育、书法艺术、健身技能等课程在内的现代教育通识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情趣品位。聘请名师来校讲学或者讲示范课,通过名师报告会、名师讲学、名师风采展示等活动使教师不断感受到名师的风采,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儒雅风范。

(2)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模式。由于每个教师的特点特长不一样,因此每一个老师成为儒雅之师的路也就不一样。通过以多种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找到适合其自身实际需要的个人发展路径。这里面的教师个人发展不仅是指教师个人专业上的精进,更有教师整个的综合素质、人文修养等方面的提升,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儒雅之人。

以突出教师才艺特长的才艺培训模式,如三字一画、多媒体教学设计,把教师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特长、文艺特长的儒雅之师。

以突出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能力为基础的教师自我培训模式,强调教师的课后小结、反思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把教师培养成为具有钻研反思精神的学者气质的儒雅之师。

以突出教师间合作的校本培训模式,通过沙龙讨论、座谈会等形式鼓励与组织跨学科、跨年级乃至跨学部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儒雅之师。

以突出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的专业培训模式,通过教学研讨会、名师示范等形式培养一批教学有特色(如幽默、教学语言精炼、板书赏心悦目等)的教学能手型儒雅之师。

(3)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读书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不但能够解 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读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以便老师能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读书,提高读书的效果。学校一贯倡导教师读书,鼓励教师看书看报,引导教师们阅读名人名著或者传记,尤其是教育界的名人传记。并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的兴趣自行组织与选择小组),开展相应的读书交流会,如读书沙龙。

3.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造就科研型儒雅之师。为了有效提升博雅教育的实施绩效,其核心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的设置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在中国浩瀚的经典著作中选择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学生对经典内容学习的质量?如何把经典诵读与现有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品生与品社、社会等学科有机的整合,以解决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课程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面对新的课题和问题,教师内部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该校积极参与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的相关研究,在课题研究中了解如何选择经典为学生所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经典,如何根据博雅教育的内在要求,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在实践中,学生慢慢的养成了喜欢阅读、善于阅读的良好习惯。近三年,学校以语文学科的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先后派出大量老师外出学习,每年该项的支出达20万元,占学校整体收入40%。通过学习,教师们不但了解了经典诵读应该如何教授,也知道了本人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刻研究经典著作。

4.重视教师的礼仪规范,强化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打造儒雅之师就是要把整个教师队伍打造成为一支学识精湛、气度温文尔雅的团队。学识精湛既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高超的学识,还要求每一个教师都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高雅的情趣和品位。而气度温文尔雅除了要求每一个教 师有良好的师德师范外,更要求每一教师的言谈举止体现出良好的修养。为此,打造一支儒雅的教师团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整合与深化以培养教师“品行高雅、举止优雅、谈吐文雅”为目标的三雅活动。

(2)组织教师学习教师的礼仪规范。如观看有关教师礼仪的视频,开展相关的讲座。

(3)结合校园的实际,编写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金乡县中心小学教师文明礼仪规范手册》,下发给每一个教师学习。这一手册主要包含了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文明用语、教师在校的日常礼仪规范、教师批评学生时要注意的几个禁忌等内容。

(4)开展“教师规范礼仪、文明用语大评比”竞赛活动,塑造“校园十佳文明之师”。

(三)打造“博雅”文化校园,构建学校“清雅之所”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使校园中处处渗透着“博雅”的气息,营造博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变学校薄弱现状,为实施“博雅教育”提供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将学校建设成为“清雅之所”。

根据学校占地面积小、空间上局限性特点,学校环境建设坚持精细、雅致的特点,增种大树、小竹林,增设路灯、读书休闲长廊,设置生物角等.从每一个细节凸显环境美化特色。一进学校大门。迎面设置了一方迎宾墙“博雅”二字赫然在目,时刻提醒着全校师生以“博雅”激励自己,塑造自己。校园墙壁设置了“雅”教育园地,墙字标语及墙画,为校园博雅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楼内设计了经纬交织、主题分明的文化长廊。学校设置 了师生书画展示墙,结合校本课程的“诗文配画”,展示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在教学楼走廊创建了班级展示区和墙壁绘画区,学生可以在上面自由绘画和写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校园内各种雕塑、温馨提示牌为学生成长营造崇雅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编写了展示学校特色、展示学校与学生风貌的校报。

(四)构建民主、协商式的校本化管理制度

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健康发展,特别是博雅教育顺利实施的保障。为了保障制度的合理性、正当性,彰显制度的权威性。学校的一切制度均是在教代会的监督下,广泛争取学校全体教师,甚至学生和部分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并制定的。本校所有管理制度制定的最大特点是来源于部分教师、学生协商讨论的结果。

一是学生管理制度彰显民主性、参与性和协商性。比如每个班级小学生守则在不违背国家的《小学生守则》的基础上,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班级个性化的小学生守则。因为学生守则的制定来自学生,最契合本班的实际,学生最容易遵守,也最容易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学生发展的协商性博雅教育的内涵要求民主、个别化教育,因此,每个学生的发展层次不一样,存在差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在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协商性的发展性目标,确保了学生发展的目的指向性。同时,学校完善了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学校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并以积极评价为主的方式对学生取得的各方面成绩加以肯定。如学校设立了十佳校园道德先锋、十佳文明学生、十佳才艺之星、十佳学生干部、十佳学习积极分子、十佳进步较快学生等奖项。每学年或者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一次。采用多种方式多鼓励每个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二是建立科学、民主的教师激励制度。教师作为学校团体中的一分子,他们都希望被人重视和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因此,学校中的重大决策和各项制度应是在老师们的参与下制定才有效和易于执行。因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我校在重大决策和制度制定上充分尊重教师们甚至学生的意见。先后建立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全方位目标考核制度》、《教师量化考核细则》、《教师考勤制度》、《校务公开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系列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制定上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人的同时塑造人、引导人,引领师生的发展。在制度的落实上,一是实行“校级干部带班”的值班制度,全面督查,具体落实各项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二是实行制度落实的“曰查、周总、月结制度”。三是实行校务公开制,及时公示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提高制度落实的透明度。特别是在教师考核、评优选模等重大问题上,坚决按制度办事,决不掺加任何个人情感成分。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激发了教师自觉自愿遵守学校制度的意识,创设了和谐的育人环境。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科研部门一体化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 教育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博雅教育的实施程度。在有限师资力量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与教科研部门、大学合作成为学校有效发展,特别是积极实施博雅教育最有效方式。为此,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建立家长特长资源档案。争取在不影响家长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为学校乃至学生的发展做义工。重视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互动,让家长走进学校,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博雅文化建设,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园的学习情况与成长 变化。通过这些形式,学校与家长取得沟通与联系,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为将学生打造成为博雅之子奠定基础,同时更好的指导家长开展好家庭教育。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学校与周边社区的沟通与合作。确保学生学习的活动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组织学生开展:

(1)志愿者社区义工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社区开展义工活动,免费为周边有困难的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既美化校园周边的环境卫生,也能获得周边居民的赞誉与支持,学生在奉献自己爱心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了解社会。

(2)开展教师社区宣讲会活动:派遣教师或学生(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深入周边社区进行宣讲学校博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相关举措,寻求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3)社区文体活动: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师生深入社区(或者引导社区居民来校)与社区居民共同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如乒乓球、踢毽子、合唱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引导社区居民作为参与者加入进来。可以采取学生与社区居民一对一搭档合作的形式来开展,以便更好的推广“博雅教育”的实施,获得周边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3.充分利用教科研部门专业人员的专业特性指导学校发展,与大学、省教科所、教研室建立了学校发展伙伴关系。聘请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做学校的兼职指导专家,定期到学校给予教师们各种理论讲座和业务指导指导;聘请名师来校讲学或者讲示范课,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儒雅风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六)积极探索个适性质量观下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博雅教育的落实,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渗透于常规课程,要使学生学识渊博,基本的还是向课堂要效益。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并且通过优雅的仪表、精美凝练的语言、风趣的谈吐等适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高雅品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积极探索“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教师智慧共享的“三备一反思”备课制度。备课改革是课堂改革的前提,备课的实效是课堂高效的保障。我校积极推进“三备一反思”有效备课改革。“三备”即学科组集体备课,理清课程标准要求;年级组学科备课把握本学科教学特点;教师个人备课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和策略;一反思即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得与失,指导改进课堂教学。

2.构建以小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教师有效引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放在突出地位,一是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突出“五个让”,落实“三讲三不讲”。二是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提出问题的价值性,创设一种任务型问题活动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交流方式。三是强调有效的课堂训练,注重课堂落实,以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训练方式代替单纯的试题练习、题海战术,让训练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成,达到训练的最大效果。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实施博雅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JZ052)。

王汉东/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心小学校长,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改革

曾庆伟/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农村教育

唐汉卫/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道德教育、学校改革

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 篇5

一、多元目标, 自主创建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 以教参为本, 教师制定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忽视学生兴趣、需要, 生活实际及学习方式、能力、个性的差异, 开放式课堂教学首先要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此环节设计体现了这一意图。学生通过课前小组预习, 各小组提出本课学习目标, 小组长把各小组的学习目标反馈给教师, 通过这一形式, 学习就把自己的要求、发现、学习方法和疑惑带给教师、带进课堂,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 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目标时注意不同层次学生, 既有适合全体学生的必需达成的基础性目标, 又有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的发展性目标, 即弹性目标。如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基础性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理解“前赴后继、锲不舍、呢喃细语”等词语的意思。 (3) 凭借语言材料, 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发展性目标: (1) 赏析文中精彩词句。 (2) 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烟台美景。 (3) 配乐朗读。 (4) 仿写家乡美景。 (5) 课外搜集烟台资料 (图片、文字等) 。 (6) 课外阅读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文章。

二、营造情境, 激活主体

上课伊始, 播放乐曲一首激荡的乐曲、一幅幅壮观的大海景象, 创设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情境, 学生沉浸其中, 生命的激情被悄悄地点燃, 他们渴望着用最优美的语言文字来描绘此景、此情、此感, 随之播放全文的录音, 使他们不知不觉步入烟台海的世界中, 境中体验, 心灵震颤, 主体激活, 欲罢不能。而且优美动人的情境, 创设了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的主体解放、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的开放就是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线型教学结构。构建以“对话”为核心, 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立体的多向的互动网络, 从而实现教师民主教学和学生自主发展。

1. 合作学习, 入境赏读。

2~5自然段共有4节, 描绘了烟台海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师:你喜欢烟台海哪个季节的美景呢?你想徜徉其中、尽情漫游吗?好,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组建一个个小旅游团走进我们喜欢的烟台海。把学习变成“旅游”, 这是重情趣, 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这是教学的民主, 尊重学生的主体。接着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显示:在你游览美景时, 千万不要忘记开展下面的活动 ( (1) 必选, (2) ~ (5) 至少选择两项) : (1) 反复朗读, 把一路美景记在你的脑海里, 比比谁记得最清晰。 (循象明理, 披文入境。) (2) 你最欣赏哪些景象和语句?开展赏析会。 (赏析词句, 培养语感, 加深感悟。) (3) 喜欢画的同学请画出你喜欢的美景。 (读画结合, 以画促读;学科融合, 增加体验, 激活课堂, 张扬个性。) (4) 开展朗读、背诵小竞赛。 (强化朗读、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积累语言。) (5) 仿其中的一段写写我们家乡的运河。 (联系生活, 拓展迁移。) “情境化活动”应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追求, 是我们开放式课堂教学倡导的基本理念, 课堂中正是以“活动”为载体, 学生实践、合作、探究、互动, 构建了开放对话的平台, 教学由重结果变成了重方法与过程、由接受式学习变成了重体验与探究。接着四人一组合作开展上面的学习活动。“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正是在合作中实现了互动, 实现了对话, 实现了思维的交叉碰撞。活动中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 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真切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2. 交流互动、展示自我。

此环节教学时空全面开放, 教师、学生之间全面开放, 动态、立体、多向的教学格局形成, 课堂成了师生“对话”的舞台, 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天地。此环节可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展示平台”, 即“学习成果汇报会”;二是“质疑时空”, 当然还有其它更丰富生动的形式。“学习成果汇报会”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构建了师生“对话”的平台。师生相互展示、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质疑时空”将“对话”推向高潮, 将“互动”推向高潮。学生直接问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可自由地发表见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质疑, 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产生了新知识的生成, 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一一解决,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学会把书越读越厚, 疑问可以带进课外, 去讨论、去探究, 体现了教材的可生成性和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新思想。

3. 欣赏录像, 加深体验。

最后欣赏烟台海四季录像, 加深体验、激发情感。

四、开放学习, 自主实践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教材是“读本”而不是“教本”。同时新课程也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迁移和运用,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此环节正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迁移、实践、运用、拓展、再生,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飞跃。教师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拓展、迁移题, 有说、有读、有写、有演、有画、有唱, 课外资料可带进交流, 类似文章可带进阅读, 可设计实践活动引向课外, 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活动, 时空充分开放, 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内外连成一体, 各种知识交叉沟通, 学科间相互渗透、水乳交融, 正是百花齐放、个性飞扬。

活动中配上音乐,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享受着生命的阳光。

诚然, 开放而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作用, 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中自主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开放式”教学就是打破封闭、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开放, 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学生自主实践, 自主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论文以苏教版12册教材《烟台的海》的教学设计为案例具体阐述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即多元目标、自主构建—营造情境、激活主体—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开放活动、自主实践。

上一篇:幸福爱情短语下一篇: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