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精选11篇)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篇1

——罗湖体育馆参会感想

2012年12月,我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到罗湖体育馆参加华南六省“名师大课堂”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特等奖、著名大师精品课例评析会。时间很紧,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像是救火似的,但是,收获很大、很多。其一是见到了许多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大师,如崔峦、高林生、于永正、王崧舟、盛新凤等。特别是有幸与于永正老先生共进早餐,还与他握手、请他签名,可惜没有合影。呵呵,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追星族似的。其二就是能听到这么多让人心动、让人折服的好课,确实是一种幸福。所以我重点谈谈自己的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1、落实语文双基是语文的根本。

在这次的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双基的落实。无论是名家还是新秀,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字词、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低年级的课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数星星的孩子》《石榴》;高年级的课堂同样也十分重视,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头就是听写词语,既是考察学生熟记字词,同时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所以高林生老师在评课中就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目标:识、写、读、背。崔峦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自身素质是最大的技巧。

在这二十多节课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细细想来,真正的技巧看似容易,自己照葫芦画瓢却很难,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素质与他们相比有很大的欠缺。王崧舟老实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就像是武侠小说的“人即是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之类的话,这些也都是息息相通的。王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算是第二重境界。他总是能把学生带进自己创设的那种氛围里,但不是靠现在的多媒体,而是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引导,也就是他在演讲中说的有一种无形的“气场”。这气场无形,不仅深深的吸引感染了孩子们,场内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的感染。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的演讲中说:“诗意语文在不朽的文字当中《我的母亲》三处‘我的母亲’;要营造气场,注意诗意的辐射和融化(长相思中的‘身’和‘心’);语文课堂要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江雪》中的‘钓’;语文课堂要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教师要上适合自己的课,要按美的规律上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魅力就是他自己本身,他就像一个指挥家,就像一个引路人。

3、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说这次的所有课堂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每一个策略后面都会有一个教学理念的支撑。不然,无论多么精巧也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无用功。我现在就呈现几个经典案例。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对比品读片段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对比1:“有什么错?”换成“没有错” 对比2去掉“决”和“更” 对比3:把“承认错误”和“归还火种”调换顺序。

这三处对比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普罗米修斯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于永正《给予树》写信练习

黑板上板书了“并不宽裕、如愿以偿、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

分三个小组进行写话练习。第一组写“金吉娅,你家里并不宽裕……”的句式,要求用上“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第二组写“金吉娅,你才八岁……”的句式,要求用上“如愿以偿”,第三组写“金吉娅,你的礼物让我……”的句式,可以随便用。

这个练习,既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在学习使用好词好句。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多多采用。

许嫣娜《大海那边》

角色扮演是本课最大的特色。学生和老师都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咔嚓咔嚓地做操,噗噜噗噜地吹泡泡,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有滋有味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室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趣盎然的课堂里,老师自身俨然就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亲切的语调、夸张的表情,实在让人折服。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低年级的课,也是我可欣赏却无法实践的课堂,只能仰望之了。

苏兰《看戏》

让我敬佩的是苏兰老师本人的经历。讲台上精神抖擞、笑容可掬的一个人居然是身患绝症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她居然一口气上了70 分钟。想到这点,同时看到她的备课网页上密密麻麻的课堂资料,这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当时就不禁眼眶湿润。她的课堂和我们大陆的课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生活中的语文,而我们的孩子更多是课本上的语文。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礼物时不知道说谢谢,不知道应该双手接过去,不知道应该点头或者起立。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梅兰芳,不知道陈凯歌,不知道如何区分海报的宣传重点。苏兰老师最后说:“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将来是否有用,但是你不去学习,将来想用也没得用,那时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学习有多么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张祖庆《狼牙山五壮士》对比教学法

开头就听写了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壮士和敌人的词语,然后分成两列,让学生认识了褒义词和贬义词。接着对比度了英雄和敌人的句子,进行探讨,能不能把写敌人的句子去掉,能不能把写英雄的句子去掉。这是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的训练,很有成效也很必要。最后对教材该不该把幸存的两位壮士交代一下,把日本军官向壮士跳崖处敬礼也写进教材进行探讨。这不仅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涉及到了编者的意图,很具有挑战性,前瞻性。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篇2

1. 以学生为本, 构建个性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让学生学有所获, 习得方法, 触动情感, 提升人格。可是不少上公开课的教师不把课堂当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圣地, 而当成自己展示所谓个人才华的地方, 不是关注学生是否有所收获, 更多的是惦记自己讲得是否出彩。这样的课, 学生只不过是老师表演的道具。这样的课堂, 看不到对学生耐心细致的辅导, 看不到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 看不到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 看到的只是老师旁若无人地自我陶醉, 抑或是制作精美、音像俱佳的课件。曾听说美国教育代表团到中国听课, 课堂上看到的是对答如流, 小手如林,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给予满意的答复。上完课后, 美国教育同行说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学生已经全部都会了, 懂了, 教师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儿童由于年龄特点, 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情绪性, 往往受周围环境和教师态度的影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充当一名“向导”的角色,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不由自主地积极开动脑筋, 真正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心理状态会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为了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上课前必须认真调节心理状态, 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间来,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交流, 用教师的情感或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来激活、感染学生的情感, 从而烘托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能力的高山。“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精心研读文本后, 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呈现个性的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 让学生就题质疑, 就文质疑,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 (1) 天游峰的景色那么美, 作者为什么不写好山好水而去写那不起眼的扫路人呢? (2) 为什么一杯茶就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3) 游人爬天游峰感到十分累, 为什么70岁的老人却说不累呢? (4) 老人60岁就该退休了, 为什么70岁了还不愿意退休呢? (5) 作者为什么不写3年之后去看老人, 而说30年后看望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6) 老人的笑声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处吗?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 这位老师再次让学生和文本对话, 在读中悟、读中议、读中思、读中练,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放开来学, 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都争着发言, 在课堂上展现了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和智慧风采。

2. 合理运用课件, 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

课件是一种受欢迎的现代教学技术, 但技术永远不可能代替艺术。在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只能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其作用的发挥全在于能否有效帮助学生研读好课文。如果只是陶醉于课件好看, 学生喜欢, 教学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在课件上漫游, 耽搁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所以问题的实质不在“课件”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不是好, 而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课件帮助学生“潜心会文本”, 进行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

3. 拓展迁移, 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限于语文教材了, 应该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课外的世界更精彩。一篇课文学完后, 当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 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 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 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之味 篇3

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笔者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语文课就要返璞归真。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亦谓原生态的语文课。没有更多的花哨的形式、生硬的解读,有的只是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还原语文的本色。朗读就是对语文味的回归。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就像清水芙蓉一样,没有多余的装饰反更能显出它本来的纯净与秀美,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例如,我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先范读激起学生的热情,再引导学生推敲某些字词句该怎么读,如“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中的“荡漾”就通过动作来感知应该用拖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整堂课,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和学生一起讨论该如何朗读,为什么要这么读,然后就是反复地升华地读、配乐地朗读以至最后的朗诵。诗歌的内涵、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内心的复杂的情感就在这种推敲及朗读中被慢慢地发掘、静静地领悟,而我们就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不觉时光的流逝。

二、咬文嚼字,品读语言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所以,语文课堂必然不能离开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否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致枯竭。一堂语文课如果只关注思想性,那么就演变成了政治课,如果只是分析内容,那么每一堂语文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了。假如给你一份生物学的知识,语文老师还是能上出语文课的感觉,那就是有了语文味。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我教学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内容的分析只是作为课堂板块的一个组成部分,品味台词才是我的重点。我分别选出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亚的几段经典台词,组织学生进行品读(修辞角度、铺陈等),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台词的特点。在品读出特点后,我又特意将莎士比亚其他戏剧中的台词和别的戏剧家的台词混在一起,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学生很快就辨别出来了。而且,学生还从这些台词中总结出了莎士比亚戏剧台词的特点,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中被他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可见,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能真正深入作品的灵魂,尤其对那些极具个人语言特色的作家来说,这种品读,这种推敲更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呼唤,而每一次呼唤,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语言,作为传输知识信息的载体,不仅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教师传情播情、诱发美感的最主要的手段。一个内涵丰富、气韵生动的教师必然会让课堂更加富有浓浓的语文的色彩,打上属于他自己的烙印。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为上出“语文味”的课奠定基础。

让我们静心修炼,提高自身文化底蕴,让诗意充满我们的心灵,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的独特的清香!

让语文回归本真,绽放语文韵味 篇4

——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作者:徐广松

电话:*** 传真: 信箱:xuguangsong163@163.com 邮编:335423 通讯地址: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摘要: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对课堂改革,让语文回归本真,让学生重燃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让语文教学更有成效,更有韵味。关键词:语文 本真 高效 韵味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过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精彩,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还有的老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兴味索然„„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使学生重燃对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应当潜心教学研究,打造高效课堂。

一,以语言为核心,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一切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具体表现为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共生。

语文老师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会这样一个词,一段话,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文字表述。

案例:

马及时的《王几何》中:„„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

为什么用挤,而不用走,跑,跨,穿„„通过品味,不仅写出王老师的胖,而且用了夸张手法,语言风趣。

通过品读语言,引领学生理解文本。

(二)、语言需要体味、感受、理解,才能更好更快地感知它。案例:我上《安塞腰鼓》时,作如下处理„„ 第一板块:情动腰鼓

文中哪些词、句、段中写出了赞美?以我从„„中读出了„„感情来表述。第二板块:美点追踪

再读课文,以“腰鼓美在„„,你听(看)„„”句式进行评点。第三板块:感悟精魂

1、西北好像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却通过腰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西北汉子的美,试用“我发现了西北人的美,或“他们美在”的句式说一说。

通过层层品读,使学生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整体感知文章,感受文章的形式美和情感美,也通过细细的语言品味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案例:上《风雨》时的环节---挑战名家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着,忽地 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末了还是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不上去。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然后与原文比较。)

学生在比较中感到语文课有学头儿,读写能力有提高,语文知识有增进;自己才干在课堂上得到展示,得到创造的愉悦。

二、以活动为主体,架设高效课堂

(一)、“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运用”是核心,语文活动是主体。

案例:吃西瓜”

老师抱了几个西瓜到教室她会怎么做呢?

猜西瓜(写学生的心理)------看西瓜(描写西瓜)-----切西瓜、吃西瓜(描写同学吃西瓜的动作,神态)------品西瓜,(吃西瓜的感受)----悟西瓜(启示、感悟)。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案例:我上《羚羊木雕》时,做了如下活动:

1、品读文中的对话片段。

2、对话朗读训练:

将本文逼问木雕的对话按不同方式进行朗读,品味。、所有对话人都统一用:× ×说。

、用不同的表示说的词,如问、叫并加上描写声音的状态、神情等方面的修饰语。

再加上描写说话后的反应、动作等细节的词语。

3、学习本文对话的方式学写一段人物对话。如你发现父母偷看你的日记„„ 语文的写作教学就在这种高效课堂中,演绎着真挚,澎湃着激情。

三、以课文为蓝本,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教材是学生练习写作最好的蓝本。语文老师应充分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通过仿写、语言训练,将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

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我对文本做的处理:

第一课时,品味本文的语言,和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与人品,品读课文的结构。第二课时:学习本文的写法与结构完成作文。如妈妈的严与爱,我的痛苦与快乐„„等。案例:

我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讲到“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描写,有动作,有听觉、有视觉,绘声绘色。

便有了学生课后仿精彩语句:“咔„„”一声清脆的酝酿在宁静的教室里蔓延。只见他探头出窗,环顾四周,没人,“呸„„”一口痰便飞出窗外。

教学《散步》时,我有意训练学生,在叙事中加入矛盾冲突,使情节起伏跌宕;教学《邓稼先》时,有意训练学生,用小标题;教学《口技》中,训练学生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过各种形式的练笔,将写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

四、突出主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语文,触摸每位读者心灵的欢乐与哀伤,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有对语文独特的视角期待与内心感受。

案例:《社戏》

(一):品味详略的构思之美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略写?

3、在这些事情中我是不是一个被保护、被关爱的角色呢?

学生通过品读文章,学习概括文章的事件,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并从写法上学习本文的构思之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感情,为朗读奠定感情基调。

(二)、品味人物

1、品读: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2、作者最难以忘怀的是什么呢?

3、文中的那些人,你最喜欢谁呀?他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细节呢? 通过引导转到人物的品读和语言的品读上,转到本课的教学重点来。案例:我上:《爸爸的花落了》,引领学生写批注。

例如、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我引导学生试写的批注:面对如此出色的女儿,面对女儿再正当不过的小小要求,父亲无言以对,他的内心,该是如何的刺痛呀!转脸,举手,看指甲,看似平淡,可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无奈与无助呀!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通过品味,批注,让学生由浅入深,真正走进文本。

五、以课堂为平台,促进学生阅读兴趣

授之鱼,而不如授之渔。没有书声,没有阅读,语文就是无源之水。不管是语文课堂的有声朗读,还是默读,都是培养语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要以课堂为平台,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语文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案例:在阅读《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的片断,引导学生品味:严监生不满(不得断气)---愤怒(溜圆)----绝望(闭着摇头)----安心咽气(点头),临走的人了还在为那两根芯的灯感到可惜,细节描写中的动作描写,把人物吝啬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引导同学阅读原著,品味传统文学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要取得语文课改的成功,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在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名师成长丛书----我的经典语文》

让语文课回归本真 篇5

蒋步翔

[提要]:本真的语文的教学就是落实听,说,读,写的训练。现实课堂中,虚浮,吵闹,杂乱,琐碎,偏离等现象时时可见,因此,彰显语文课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本真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语文课 本真

语文本真,其实就是“本来面目的语文”、“真实的语文”。“本真”,使我们自然想起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那么,语文的本真乃语文本身的境界。语文本身的境界就是从语言文字审视美,在语言文字中享受美审视美,用语言文字构筑美!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语)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虚浮。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内容庞杂,课件繁杂。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上教师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离开课本,远离文本,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有些课画蛇添足,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

二.吵闹。表面上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质疑的机会。因“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掩盖了教学的真相。吵闹,反而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取而代之的是故作姿态,故作矫情。很少看到那种会心的笑,爽朗的笑,发自内心的笑。

三.杂乱。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只能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线。表现为:语言文字太浅,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这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与文本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有的只是老师才艺的展现。还有如举办记者招待会、电视访谈、实话实说等等形式,只是给少数优等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是旁观者,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效果不大。

四.琐碎。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当前有些课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有的课脱离了上下文,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随意性很大。由于大量使用课件,课本被闲置一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脱离了课文整体。

五.偏离。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轻视“双基”的现象,尤其是轻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有位教育家说过,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由于轻视知识,导致轻视讲解、轻视讲授等这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把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对立起来。新课标修改稿明确提出:“不应完全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说明部分的分析还是必要的。比如说,面对文章整体要找一个切入点,当然要分析;在具体形象的描绘后,或在情感活动的熏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某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提炼、归纳,作出小结,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要分析;分析要适时,不宜处处分析,尽可能以读或其他个体的言语实践取代。

上述现象,使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那么如何才能体现语文课本真的特点呢

1.平淡中留真意。即不花哨,“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但“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有会心的微笑。”即润物细无声。平淡“也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平淡之中,有时也会奇峰突起,有奇思妙想,有神来之笔;有时也会峰回路转,有曲径通幽,有柳暗花明”。即便公开课教师也要“心静如水”。

2.简单中有指导。即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

3.扎实中见功底。即要注重母语的基础。辩词、品句、赏段、读篇,包括标点的学习,踏踏实实练好语文基本功。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的过程”,从而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在课堂的推进,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遇有错误要及时矫正,遇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按„预设‟,一成不变。”“有时需要回旋反复,有时需要重槌敲打,有时又需要„轻拢慢捻‟,有时甚至需要以退为进。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穿针引线,因势利导”。

4.轻松中求顿悟。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言高论,尽情地表露他们的喜、怒、哀、乐,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其次要留下空白,留有弹性。所谓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所谓留有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的本真即是要从语文教材或文字材料本身的语言入手,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品味,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包括书面和口头),培养语文的素养。为此,教师要处理好三个立足点

1.立足课堂本真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我们都想在课堂上玩点儿名堂(尤其是面对公开课),而忘记了“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支玉恒老师言)。刻意于人文精神的挖掘,刻意于作者情感的体会,淡化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画、采访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插入了CAI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果,语文课上成故事课、常识课、多媒体演示课、综合实践课……。

这样的“语文”,像个包罗万象的大口袋,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从而掩盖了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的“本色纯度”,使我们忘记了语文教学回家的路。

本真的语文课,应当是低耗高效地“用语文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那么,语文课也应该这样。语文教师应当利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在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文字所表之情、所达之意”的同时,启发学生了解文本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文本为了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选用了怎样的文体、怎样的表达方式,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细细揣摩文字,这才是语文课的本真,这才是“原汁原味的语文”。

2.立足文本本真

“徘徊之后,痛定思痛,还是觉得语文课就应当是本色的语文课。”(周一贯先生语)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本色教学在于文本阅读。语文课就应该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的书声,看不到对精彩文字的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句段的分析见解。这样的语文不是真实的语文,也不是我们想要的语文。

语文课堂少不了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思考玩味。语文课的“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见难点就演示,语言文字成了直观动画,学生的想象也就被局限于课件的形象,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华而不实的。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录像课”。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质疑的机会,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只有学生的思维相撞击而才可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时的执着和精到,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诗性的光芒,感受到语文教学因文字而催生的魅力。如《我与地坛》一文中,“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句中“焦灼”本是表现人的情态的词语,为何用来形容路呢?在字斟句酌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语文课就不花哨,这样的语文课就很真实。3.立足师生本真

花有几样红。每个班的语文老师学识水平不同,人身经历不同,语文素养也不尽相同。另外,同样年龄,地域不同的学生,见识也不尽不同,知识能力也可能不同。自然,我们在语文教学预设和语文课堂的推进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也不能相同。比如课堂朗读:或教师深情吟诵;或学生悄然默念;或教师引领,学生承接读;或学生分角色,师生分角色读……均视教师与学生当时的状态,只要是适合老师自己的,也适合你的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方式。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要用语文的耳朵去听声音,要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确,语文课堂就是要张扬语文本真意识,在老师营造的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中,使学生游弋在祖国语言文字广阔而美丽的海洋,深深领会中国汉语排列组合的美妙。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能坚守语文的本真,用自己的智慧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使语文课堂成为魅力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享受语文,与语言共舞、与语文共欢。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美丽的心灵家园!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篇6

昌乐外国语学校 倪金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阅读教学,通过阅读,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阅读,厚实学生的知识积淀,提高其人文素养。走过七载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正如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历经蹒跚学步的艰难,正一步步茁壮成长。语文主题学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引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了本真。

一、探究多种课型,打造特色课堂,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一文中指出:“语文主题学习通过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习语文。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内就应该学好基本的语文,具备能够为未来的职业奠基的基本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智慧,探索形成了几类主题阅读课型。

结合《主题学习丛书》以单元整体编排的特点,我们以单元整体推进为指导,探究形成了“汇报交流课、一带多精讲课、学法指导课、读写一体课、情感意蕴探究课”等课型。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是一带多精讲课、学法指导课和汇报交流课。根据不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老师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型引领阅读。在学习七年级上学期《亲情如水》中《手足情深》这一单元时,刘义志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纪念我的哥哥》《兄弟与弟兄的另一种诠释》《在乐都大街上我泪流满面》《平分生命》《满江红(怀子由作)》五篇文章,学生30分钟读完后,我们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读过读这些文章,我明白了,原来手足情深指的就是,以后,我一定要 对待我的(兄弟姐妹)。学生阅读的是文章,陶冶的是情操,涤荡的是心灵,收获的是成长。在学习九年级上学期《追忆少年时》这一单元时,赵凤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猜读法学习毕淑敏的《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一文,从题目入手,小组交流猜想:“我的重要他人”写的可能是谁?我和他会有怎样的故事?他对我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带着好奇,一步步走入文本;老师根据每个环节由浅入深教给学生猜读的方法,联系教材《阿长与<山海经>》,同时又通过《毕业的礼物》一文引导学生运用猜读法阅读,进而升华到作文选材角度要新颖的高度。这样就实现了语文教学学方法、用方法的目的,1 同时,又兼顾了写作指导。每学期一次的主题阅读课堂大赛,激发了教师对特色课堂的研究兴趣。

每周三节主题阅读课,保证了读书的时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由阅读的有机结合,各类主题阅读特色课的开设,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地指导,使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将主题学习落到了实处。

二、编制学案导读,多方位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李希贵校长强调“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已去学习。”怎样学习?主题阅读是课内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只有兼顾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阅读习惯,任务明确,管理适度,才会保证阅读质量。我们在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融合常态教学和自由阅读的特点,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学案引领自由阅读的新路子。在整合文本的基础上,制定简洁、实用的导读学案,就阅读范围、内容、阅读形式等做出基本的要求和规范,同时又对相关的内容和方法做出提示。吴帅梅老师在“沐浴散文语言的芬芳”导读设计中,先是通过课文例句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散文语言赏析的方法,又指导学生跳读《四季如歌》中的五篇散文,设计读书卡,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做好批注,小组交流、展示,总结语言赏析的规律,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芬芳。

学案导读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假期阅读作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制定具体的任务和落实方案,使假期阅读有序而高效。我们在设计暑假、寒假语文作业时,采用主题阅读和名著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读书卡,要求每位同学坚持每天读一篇主题阅读的文章,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圈点勾画,保留阅读的痕迹;采用推荐阅读和自由阅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名著作品。今年暑假我们布置七年级学生阅读《水浒传》和《狼王梦》两部作品,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人物评价、写读书报告,开学后一周内先后以班级、级部为单位举行读书报告会,评选优胜班级,读书之星,优秀的读书报告学校结集出版。当那散发着墨香的《走进三国》《再上梁山》《永远的丰碑》《乘着经典的翅膀》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散发的是春天般的光辉,继之而来的是学生阅读兴趣的高涨。

学案导读面向全体,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简化了教师的讲解过程,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任务明确,活动有序;促进读说结合、读写并进,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训练读书方法,把握阅读进度。各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活动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进而迸发更大的阅读积极性。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凸显了主题学习的示范性。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主题学习,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中积累,读中学写。为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引导学生去读而且引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写作离不开积累,而积累就来自于学生的阅读。在主题阅读课堂上,我们不仅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一些优美的、富含哲理的句子,而且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去背诵、积累那些经典的语句、段落。崔万礼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知人论世》这一单元的文章时,引导学生背诵“戏是重重矛盾冲突,梦是繁华落尽的空幻”“繁华的背后是落寞,热闹的背后是苍凉”等句子,朗朗的读书声充盈了整个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爱的传递》中《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一文,许多同学立刻想到了自己父母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一篇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作文一气呵成。

李希贵校长说:“没有体验先不要写作,特别是小学和初中。”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体验,但为什么写作时依然无话可说,写不出真情实感?因为他们缺少阅读的体验,缺少激发内心情感的“点”,我们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由于种种原因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而《主题学习》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一旦找到了这个“点”,学生的灵感随即被激发了,因为主题学习,学生们爱上了写作,那一本本厚厚的随笔日记写作,记下了学生的读书经历,更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四、活动引领,教学相长,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双赢

有关资料表明: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而我们国家还不到一本,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初中生要学会速读的方法,每分钟阅读500字,初中三年要阅读文学作品400万字。六册书,540万字的阅读量主题学习丛书,恰如一场从天而降的甘霖,让每一位语文老师为学生欣喜。

活动助推阅读,每读完一册主题学习丛书,我们都会拿出一节课,由学生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班级内外墙壁上的宣传栏、学习园地专门开设学生主题阅读专栏;读书报告会、朗诵会、主题演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语文学科的常规性阅读活动。建校不到三年的时间,学校先后举办了“2012诗意启航”、“金秋诵诗会”、“感恩在行动”、“主题阅读,快乐成长”演讲比赛、“《水浒传》读书 3 报告会”“诗人进校园”等大型活动。在连续两届县“主题阅读 快乐成长”演讲比赛中,我校连续两年名列团体榜首,有二十多名同学获得一等奖,二十多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在山东省“爱粮节粮征文比赛”中,我校李瑜同学获得省一等奖,亲赴济南参加颁奖典礼;在“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中,我校有十六位同学获得一等奖。

主题学习阅读的探索,进一步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素质。一大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2012年11月,贾立芳老师在市语文主题学研讨会上出示公开课《西湖漫步》,因其出色的表现,被课题组聘任为名师讲师团的成员,今年4月份在湖南株洲语文阅读研讨会上出示主题学习公开课;赵开礼老师多次在市语文研讨会上介绍经验,今年3月份,他在陕西榆林的主题阅读特色课堂引起轰动;赵秀梅老师有关主题阅读的实验论文发表在2012年《人民教育》第12期;我校先后有二十多篇稿件在《主题阅读》实验通讯发表;在县市主题阅读实验教师评选中,我校12名教师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主题阅读,引发了教师读书的热情,做喜欢读书的教师,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学校坚持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读书是最好的培训,开放教师阅览室,实行弹性办公,为教师免费购置阅读书目,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报告会,并为教师的读书报告结集出版。办学两年来,学校为每位教师免费赠书和杂志多达三十余本,《守望生命的春天》、《种好心田》、《捻一朵花微笑》、《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繁华落尽始见真》、《心语 》等书籍,见证了教师阅读的幸福。

主题学习,真正达成了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师生双赢。

李希贵校长说:“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语文主题学习,帮我们找到了这个规律,实现了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愿我们跟随着她的脚步愈走愈远,与她越来越近。

参考资料:

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篇7

以往教学模式遵循着一种固陈模式, 就是教师教学, 学生听讲,机械呆板,毫无生机,枯燥乏味。 这种模式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 浇灌”的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僵化了孩子们的思维。 我在自己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以及新课标指导思想的启示下,提出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模式。

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研究语文的本质规律, 还语文教学的本真面目,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老师创造性的教学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课堂,只有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老师创造性地教学,才是生态的课堂。 教无定法,唯有 “ 质朴 、原始 、本色 ”的课堂 ,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流。

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呢?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一、洗尽铅华呈素姿——真实

“ 真实 ”是语文课堂的“ 根 ”,是新课程的起点 ,也是语文的最终追求目标。 一堂语文课,不是固定死板的教学。 它是老师与学生互动融合的过程,是成人与儿童交流的过程,不能固化死板。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构建课堂。 如《 最后一头战象》 的教学中,我从孩子的思维出发,以孩子的情感为基点,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渲染课堂,以情引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一次次想象画面背后的情感中,感受到一个忠于战友、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英勇豪迈的战象。 引导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文本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嘎羧的情感交融,自主对话,让充满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徘徊。 只有立足于孩子角度,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才能还原本真。 这才是“ 洗尽铅华呈素姿”的真课堂。

二、疏竹淡影气自佳——简洁

设计简洁的语文才是新课程的真追求,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 孩子的思维不是成人的思维,不是成人想象中的缜密细腻。 从学生理解的层面到自我消化,教师只是做辅助性指导。 如《 金色的脚印》 中,赖玲老师就是围绕“ 两个人物、四个句子、两条线”展开教学,辅之深入、探讨、品悟朗读,想象说话等。 此设计将教材梳理成立体式的架构,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线,扣准重点词句,以读促情,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其乐融融。 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三、芙蓉水面品自高——朴实

教法朴实是生态课堂的最终目标,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扎实、朴实。摈弃条条框框,就可以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孩子就如一张白纸,其认知是原始纯真的。 课堂教学应基于这个认知层面,而不是成人的丰富阅历之上。《 伯牙绝弦》 中,我围绕“ 觅知音之喜,失知音之痛”这一情意,在诗意的语言中,读准、读顺、悟读、情读、以读促悟,层层递进,步步挖掘,营造出一种大气而朴实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及友情的真谛。

当然,构建生态课堂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其重中之重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及丰富的文化底蕴。“ 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师自身要装备丰富的素养。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之思考 篇8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本真回归 效力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课堂模式构建的百花争妍中,在教育设施的日益普及和优化的前提下,出现了一些教学课堂的表面热闹,致使学生课堂教学的感悟所需要的那份宁静渐渐消失,致使学生很少得到比较自主和创新意义上的感悟。这必须予以一定意义上的矫正,让语文课堂在新的教学形式和条件下回归本真,业已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必须实现多媒体应用的淡化

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似乎看到一种比较严重充斥于课堂的现象,多媒体在逐渐而又严重地占据整个课堂,教师成了电子白板按键的操作工。导致如此不良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教师之间的相互攀比,让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显得更五花八门;教育行政的广泛干预和深度提倡,让多媒体资源变成课堂教学资源的唯一;教师自我麻木行为的驱使,使得多媒体资源变成了课堂教学提高自己品味的唯一资源。殊不知,多媒体资源永远都应当是辅助资源,这就像许嘉璐先生所预言过的那样,电子文本是永远也不会取代纸质文本的。语文课堂不能就是学生和多媒体“互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也许接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影视式形象的熏陶感染,但学生所需要的自主感悟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学生的阅读感悟尤其需要一定的宁静,或者就是相当多的宁静时段。对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比较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不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宁可少用的绝对不多用,可以不用的坚决不做滥竽充数的无用功。譬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呈现的教学资源比较广泛,有可以配置成学生朗读的声频资源,有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多幅图片。应当说学生对一代伟人毛泽东那气贯长虹的伟大诗篇有过一定的接触,如小学就已经领略到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教学时,笔者就没有应用多媒体资源,而是让学生清读,在素读的基础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深悟的效果。

二、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必须实现多教师灌输的淡化

语文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当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但我们似乎在过多地犯着让学生自主感悟的一些低级性错误,课堂上似乎有着学生的自主,那是怎样的自主?是学生通过资料所获取的自主。因为现在都在让学生进行一些前置性的学习,综合一些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大都是一些文本内容之感悟性的提示,透过前置性学习的现象看其所存在的本质,不难看出都是些教师感悟文本的灌输。譬如让学生阅读一些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先来个大段的内容性提要,再让学生找出一些相关段落、细节等;先是告诉学生作品构思和语言运用的一些特色,然后让学生找出体现这些特色的语言现象。诸如此类的前置性学习,其实质是老师在给学生以前置性的灌输。平时的阅读感悟,我们比较多地注意到:学生的自主感悟一般都是些比较直接和浅显的内容,也多是些比较表层的内容。至于那些内层的文学意义和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学生是根本也没有自主性的感悟的。一般都是语文教师越俎代庖了。对此,笔者有这样的感觉,作为语文教学,越是深层的内容,则越需要学生自主感悟,越要淡化教师的灌输。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学生感悟上,笔者都力求让学生多自主感悟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即使由初中学生自主感悟或者创新感悟某些文学作品之深刻含义所花的时间比较长,其感悟之效果就十分显著,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就像演戏一样,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当是由学生掌握磨刀的功夫,学着磨刀,对于学生而言,是会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甚至完全有奇效。

三、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必须实现多合作感悟的淡化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所极力提倡的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应当说合作学习,在过去学生的机械性接受和自主学习,可谓是一大进步。应当说,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现成的模式,人们大都在探究着,思考着,实践着,这就从一定意义上避免一些方面的过度或者过火。学生的合作学习是需要的,但并不需要资料的交流,需要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已经得以感悟的内容,需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已经都感悟出的内容更无需以变化语言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的互动似乎有着极大意义上的“创新”,座位发生变化,学生是面对着面,一个班级变成若干个合作型的小组,这就是在互动合作?传统的菜行子座位形式,就不可以形成学生的互动交流甚至极具意义的合作?笔者不敢完全肯定,从诸多实践看,初中学生的阅读感悟,还是少做点这些表面合作的文章,多让学生做些比较独立性的思考,多让学生产生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合作学习机制,当是学生自身感悟所不可解决实际感悟问题基础上的合作探究,那些无需学生合作的,则完全有必要予以抛弃。因为一些假性合作,既无任何实质方面的意义,又浪费了学生自主感悟尤其是创新感悟的时间。而且不少合作不是有意义的感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假性之合作,已经到了非抛弃不可的地步了,每个教师乃至行政领导不能熟视无睹。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之思考,作为笔者所思考的问题还比较多。虽然所思考的内容还不尽成熟,所阐述的话题还不尽就完全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思考比麻木从众和攀比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强洪权.丰实的语文简约的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07.2.

[2]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2007.2.

让课堂回归本真 篇9

摘要:现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授课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五花八门,但我们在享受听课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过多的华而不实的元素,对此,可从传统教学中吸取经验和优点,和新课标要求融合,让学生的课堂回归本真。

关键词:传统教学 新课标 本真

5月14日,湖北省“课内比教学”的最后一站,小学语文观摩赛在十堰举行,四十分钟内,华丽的课程,授课老师的风采,学生的敏锐,都尽现在听课老师的眼下,让人不得不狠狠感叹,最美好的表演也不过如此吧。

但对于一个细节很是敏感,一位授课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讲字词课时,因操作不熟练,无法放映,字词课就此罢休。由此而来的小紧张也让老师发挥不佳。多媒体教学一直以来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也应看清有时它会束缚老师的张力。何以至此?

先反观20年前的传统教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群学生,老师传道,学生汲取,那时还不流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但结果呢,学生的素质不好吗,学生的语文水平不高吗?

多媒体本是活跃教学,丰富教学的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现而却控制着教师,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教师,过于注重虚幻的课堂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忽略了自身学识的培养。再看现今的教学比赛课程,授课前教师无数次的“排练”,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优良的尖子生,若配合的天衣无缝,那么将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否则,也不会差到无法示人。新课标初出时,它是否预料到了这一切,听课老师对这样的课又能维持多久的兴趣?

取中庸,或许是良好地选择。择传统语文教学之精华,择新课标改革中之荟萃,融汇交合,实施于课堂,必是另一番本真的 景象。

如何做到呢?

强文学之底蕴,通先进教学之手段。传统语文教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简简单单六个字,要做到却很难,它对教师的“内力”定了高要求。虽不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至少要通透汉民族语言的魅力,古今历史,能手到擒来,名家名著,知其若干,古诗好词,能如河流般吟诵自如,课堂上,吐词抑扬顿挫,能自由畅快的传达感情,感染学生,和老师一起产生共鸣,能在黑板上挥洒一手漂亮的好字,有师如此,学生之福。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不都是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的感染下学有所为的吗?那么教师能有这样的含蕴吗?能,只是看老师愿意与否。奉行活到老,学到老,在汲取中提升,当自己在内心称自己为老师时,那么我们内力也到了一定层次了。

再一次遇到多媒体不畅的问题,用充满传统意味的粉笔字替代机器字,那何尝不是有益学生的教学呢? 稳固的文学底蕴是一个老师所必需的,同时生活在新科技包围的社会里,面对着一群群新世纪的学子,如何吸引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学习的欲望,那就是科技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顺应公开课观摩课的要求,教师需要用到多媒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也有情感的交流,而“人”与“机”则是单向交流,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所以,媒体只是工具,在运用多媒体授课时,老师可根据课程需要适时的加以音乐,图片,视频的渲染,烘托情感,但切莫喧宾夺主,语文课堂永恒的主角是老师、学生、书本,多媒体只是配角。老师要做的是恰到好处的去运用它。而且无论以后的科技多么的发达,课堂中,老师的魅力是无可取代的。

探求教学新法,不忘朴实之真。关于《语文课程新课标》,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自觉的去学习。合作,作为个体的学生基于共同问题而相互配合,集思广益,在讨论中获得知识。探究,有了自主、合作的铺垫,实时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探求新知,这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以其为中心进行教学,那是理所当然,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教学,教始终在学之前。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大胆创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同环境下的学生生活经历不一样,老师需要大胆的尝试,琢磨出适合学生的方法,同时敢于运用。有了兴趣,老师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让学生自行思考,碰撞出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问题,这种大胆的尝试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方法,丰富的学识,灵活的应变能力。当然,何时放手,怎样放手,这更需要教师不断的钻研。总之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大胆摸索,找到适合学生也适合自己的风格。

当然,创新出来的方法不可华而不实,切莫陷入虚幻的境地。有些老师为了标新,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光溢彩,成功取代了课本的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过于表现自己,故作矫情,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不认可;有的老师以合作学习的名义,让小组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结果得不偿失。

回顾传统教学中,好老师的课堂,决不会有鲜亮的外表,朴实的外衣下透露的是真实的点点滴滴。虽然是以讲授为主,但句句以课本为根,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老师的讲授中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提问,碰到值得一说的问题,暂停进程,共同探讨,这是一种真实的课程,没有绚丽的科技产物,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学习。从中值得借鉴的便是这种本真的教学态度,老师秉着这份朴实去教学,无论公开课,抑或常规课,不虚假,不夸张,让课堂的每一秒都充满着挑战。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篇10

——课改示范名校西安市庆安中学教学实录

“首批陕西省教育厅推荐的课改示范校、陕西省最早的省、市两级重点中学、连续15年荣获莲湖区高考一等奖、中考一等奖、综合量化考核一等奖。特别是近年来,中考成绩在莲湖区遥遥领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四年获取莲湖区唯一的特等奖;高考成绩稳居莲湖区前茅,2010年获莲湖区特等奖„„”

当一所学校同时拥有以上这些荣耀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整个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学校如何成长与发展,独具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何逐步建立?

西安市庆安中学校长刘国峰的观点是:把学生的成长贯穿到学校教育的细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学改革如何改

在陕西,庆安中学作为课改示范校已经走到了课改的前列。高效课堂,它全新的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新的师生角色与关系,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那么教学改革如何改?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改的关键,也是最核心领域。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庆安中学从课堂改革入手,将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传统的“填鸭式”课堂,造成学生懒得动脑、动手,形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久而久之,学生不会思考只会机械模仿。如何让改革之后的课堂成为学生们智慧碰撞的场所,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场所。庆安中学刘校长认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可以不抢眼,但必须让学生成为焦点。

让课堂转型关键在教师。让教师从知识的“售货员”“搬运工”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庆安中学的做法是,通过自主预习——个性质疑——小组合作释疑、质疑聚合、聚疑释疑——自主餐练习提升——反思交流——自助餐达标自测等步骤,最终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标。

这种全新的课堂要求教师基于学生、预设课堂,基于学生、生成课堂。使问题从学生中来,难点从学生中来,采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做法。预习导学案产生个性质疑,小组合作尝试解决个性质疑,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质疑在黑板上予以聚疑,聚合的学生释疑,学生不能解决的质疑教师出手引导学生释疑。

高效课堂体系形成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调动,是否学会、会学成为评价高效课堂的根本标准。庆安中学的师生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反思,终于形成了独具庆中特色的高效课堂环节:课前自主生疑——课中互动解疑——课后拓展迁移。

樊主任介绍,上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在自习课中进行结构化预习以发现问题;课堂上主要以小组讨论、展示、点评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精讲。课后老师们通过教学获得反思拓展。学生复习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刘校长补充说,课堂上我们要求教师从“激情”“活动”“思维”“训练”“延伸”五个方面体现主导作用,学生则在“脑”“口”“手”方面展开积极思考、对话和探究,最终求得问题的解决。

他特别强调,高效课堂更加关注教学过程,要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

备课——问题化 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知识体系,走进文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做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重点研究学生的现有基础、需求差异,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备课过程中要求将知识转化为问题。给学生呈现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应包括基础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预习——理解化 学生一定要有专用的时间进行预习,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上。根据《导学案》中的阅读材料,查阅资料,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把解答结果写在《导学案》上;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新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导学案》相应的位置上,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学习——合作化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群学、研讨解决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公约、学习意愿等,让各小组形成各具特色的小组文化。评价——多维化 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小组内的评价、学科评价、任课教师综合评价。

高效课堂带来的改变

正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庆中人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的再认识和系统重建,包括学校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等重建。

庆安中学副校长李冰谈到高效课堂带给学校的改变时说:推行高效课堂以来,学生自觉进行课前预习,逐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培养了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充分展示,变得阳光自信,积极向上;多媒体的运用一改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其形象直观、知识容量大、信息反馈快等优势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妙趣横生,大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多块黑板的有效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了纠错效率;小组学习,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起到了补偏救弊、扬长避短、开阔眼界的作用,也强化了团结互助、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教学方式的转变:从重视结论转向重视过程 高老师认为,传统教育的知识结论为内容,由于知识结论推动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积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重视对知识结论的摄取。受此影响,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重视知识结论的讲授,忽略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然而,过分注重知识结论传授的教学造成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这具体表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以掌握知识权力的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显得过于沉闷、机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进步和发展十分有限,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以及创新能力等都难以受到重视。

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包括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更为重要,一定意义上,是它们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结果。如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基础的领悟,引导学生充分觉察和体验寓于知识经验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蕴意,成为教改探索的重要内容。知识结论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具有变革的使命,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从重视记忆转向重视探索 王老师认为,传统教育仅仅让学生记住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缺乏思考、思维,往往造就高分(暂时)低能。学生在枯燥的知识记忆中逐渐失去“兴趣”,变成被教师任意操纵的记忆机器,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在信息时代,以记忆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式既显得落后,又不合时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知识爆炸”,知识体验的陈旧频率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掌握全部知识或大部分知识既不可能也失去了必要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下教育教学亟待重视的时代性任务。

改变传统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重新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全面进步。高效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任务,他们的信心、兴趣,随着时间和知识的积累,在慢慢增长着,他们要不时地展现自己,展现自己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学重点的转变:将学困生作为教学的起点 刘老师认为,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少数几个优等生之上,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本应该得到更多关心和帮助的学困生受到了忽略。在这样的班集体中,优等生是怒放的花朵,中等生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学困生则仅仅是不受关照的树叶。很显然,仅仅注重优等生的教育是不公平的,优等生通常已经占有过多的教育资源,教学活动中不能再向他们倾斜。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花红”,还要追求“根深叶茂”。

主张将教学策略的制定建立在学困生之上,教学并不是跟随学困生跑,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而是从学困生那里所了解的学情往往更真实、更全面、更准确,对学困生造成的补偿性教学也是密切与其他学生关系的基础保证。

教学评价的转变:从单一量化转向多维化 冯老师说,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仅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根本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收获。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完善、健全。评价方式有合作小组内评价、学科评价、任课教师综合评价,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评价,任课教师确定每月的学科明星和各科明星小组,给予相应激励。班主任把各层次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记录中,以此为班级、年级、学校评优选优的依据。改革后的新课堂高效在哪?

庆安中学朱老师解释,“其实我们的用意是为了在自主探究力、合作探究力、自我展示力这三方面锻炼学生。”

她认为,从一节课来看,我们要求学生把自主探究提前预习,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自己的漏洞在哪儿,听课会更有针对性,这就是高效的体现;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指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这是高效的第二个体现;当堂检测即达到强化巩固又能检测教学效果,做到堂堂清这是高效的第三个体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组内讨论、上台展示等环节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逐渐成为了一个既有语文老师的口才又有数学老师的思维,还有英语老师的幽默的集大成者。

高效课堂带给我们的借鉴与反思

和庆安中学学生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和优秀的成绩相比,我们看到当前教育中的一些弊病: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部分家长认为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成功就业的保障。于是追求学生的分数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同诉求。但是家长们追求高分数和部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缺乏、创新意识不足成为了一组鲜明的矛盾。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让学校教育回归到育人本真?

校长刘国峰常说,老师的教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听懂的表层,而应该解决如何让学生“乐学”“学会”,最终达到“会学”的目标,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高效课堂下的学生们通过课堂上小组内的讨论、课堂展示、小组间的相互点评等方式,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掌握之后,可以轻松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拥有这种能力何惧日常的考试。实践证明,高效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考试成绩。

让语文回归本质,孩子回归本真 篇11

一、要注重学习语言表达

1.教师少讲解,少提问,让孩子多读书,多思考

语言的学习,重要的就是学语言的表达。在《泉城》的教学中,我先将文中描写泉声和形状的词语“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虎啸狮吼、声音洪大、声音低细、秋雨潇潇”分成两组,让孩子先读词语,并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写的是什么,再将词语带入课文中去读课文,这样就带着孩子一步步走进了课文。

在课文的教学中,读贯穿于整个课文的教学过程。课文第1自然段是总写,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在朗读中去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词语运用的恰到好处。将文字背后看不到的美和听不到的美,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悟。在教学课文中的四处泉时,我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泉朗读,并默读其他的几处泉,将多种形式的读结合起来,让孩子在读中去感受泉城的美丽,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而不是用教师的感悟去左右孩子的思考。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要做的事。我们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千万不要替代学生思考,替代学生实践,替代学生体验。”

2.简化教学环节,要让学生有目标意识和主体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B·S·布鲁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制订和确立教学目标,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确立方向,让我们的课堂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航线上,而不产生偏离。

在《泉城》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将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孩子去学习上。让孩子先自己猜测课文写的这几处泉名字的由来,然后再让孩子读课文,看看和自己的猜想是不是一样,课文又是怎样来写这几处泉的。这样不仅调动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孩子的主体意识,也在无形当中告诉了孩子,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去学习课文是怎样来写这几处泉的。这样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目标去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注重培养语言表达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文中的表达好不好,好在哪里?”其实这样的问题就有点太宽泛,忽视了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在《泉城》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欣赏珍珠泉这一段时,首先让孩子大声读这段文字,再让孩子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泉。这时孩子都能够联系文字说出“清澈”,还能联想到像珍珠。这样孩子便对珍珠泉有了第一印象,而这段文字的精彩之处是在“涌”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孩子去“听”去“看”,这珍珠泉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样让孩子在读中去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孩子只有自己感受到了文字表达的妙处,才能真正将文字的运用牢固掌握。

为加强孩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一个练笔环节。

济南的七十二泉,像这样的泉还有很多,比如:柳絮泉、白龙泉、金线泉等等。看到这些名字,你会有怎样的想法?

出示: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____泉。

济南最妙的要数____泉啦!

请你根据这样的开头,拿起你的笔仿照课文描写济南的泉的形式来写写济南这些具有特色的泉吧。

通过这种形式的练笔,让学生去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的规律,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习语文不是要我们的孩子仅仅去学习书本上的几篇课文,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将有限的课堂学习运用到无限的课外阅读中去。

《泉城》这篇课文在行文构段上,有其独特之处,也有着共性的地方。首先就是它在描写四处泉的时候,每处泉都有其特殊之处,但是细细品味又会发现课文在写的时候都是抓住这几处泉的名字和特点来写的。因此在教学珍珠泉的时候,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归纳了“看名字一品词句一悟特点”这样的方法,再让孩子根据这个学习方法去自学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个自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当孩子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引导,让孩子学会去抓关键字、词或句,体会文字的魅力。

上一篇:铁路局西安勘测设计院下一篇:重大教学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