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实践反思(共10篇)
临沧市凤庆县勐佑中心校教师杨林润
【内容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讲究提问艺术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的追求。我的做法是:问题的设计要精当,提问力求合理。课堂教学提问要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实践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使我感到: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讲究提问艺术在课堂中显得十分重要。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中讲究提问的艺术,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现将我多年的点滴收获总结出来,与教师同仁一起共鸣。
一、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是关键
质疑是思维活动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设疑,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设计问题。要做到精当通俗明了的设计问题,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切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
我一直在农村小学教书,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文化氛围不像城镇的小学生那样,从小见多识广,因此,通俗明了的提问就显得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接受,做出快速反应,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上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我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这句话中“杰出”和“爱国”向学生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设计的问题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
(二)问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像挑一挑就够得到苹果吃”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最后的姿势》,这篇讲述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的课文,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钱学
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过太易。
问题要由浅入深,提问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我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设计了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问题提出后,教师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堂回答,效果感觉很好。
(三)、问题的设计要新颖有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要新颖有趣,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轻松完成教学。我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家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四)、问题要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使他们受到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松》一课雾松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因此,提问时,教师要动动脑子,要把是否有利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提问力求合理
提问力求合理应体现在:课堂发问的时机、发问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上,这是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非常重要。
(一)、找准发问时机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课堂教学的提问也不例外。俗话“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我的经验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亢奋”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最佳时机。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能充分思考后再回答。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面向全班,使全班都听清楚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任何情况下不要向学生突然发问,使学生毫无思想准备,造成紧张情绪,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忌讳这一点。设计的问题再好,也要抓好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二)明确提问对象
学生的差异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学中,对待优等的学生,应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在他们回答出基本问题后,再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或深度,让他们再回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待后进生思维则不如优等生敏捷,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积极思考。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出的问题可相对降低难度,或用一些便于理解的问法。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留给他们分析思考的时间。要是一时想不起来,也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叫其“坐下”,转而叫别的同学回答,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并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回答。有时,回答的是错误,也不要随意责怪,而要多以包容的心态面对。
(三)注意提问方式
教师提问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根据我多年的实践,农村小学生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还可能会怎么想的”想象型。后三类问题对智力活动的要求高一些。为了增强教学
中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两种简单的问题,而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年级的提升,前两种在一二年级可能用得多一些,后三类问题的比重在四五六年级要逐渐增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转换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要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提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当的提问, 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 开发学生智力, 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检查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 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 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 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让学生动脑去“获取”知识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 让学生去“获取”知识, 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想法,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但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就21个问题提问了近50名学生, 且不少问题纯属知识性、常识性的小问题, 毫无必要, 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走出了“注入式”的泥沼, 却跌入了“纯提问式”的深渊。如此教学根本无“启发式”思想可言, 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其结果, 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提问设计要层层递进, 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呈现的问题一定要有坡度, 让学生的思维像上楼梯一样, 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 学生往往会因为其难度小而失去兴趣, 同样, 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难度就很大, 学生没办法一步到位地解决, 那么学生也会因为难度太大而丧失原来的兴趣。因此呈现问题的层次性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我在教学《窗前的气球》这一课, 学到最后部分时, 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此问题一出现, 课堂上鸦雀无声。确实, 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学生即使知道也难以表达清楚。这时, 我随机应变, 问道:“窗前的气球是谁放的?送给谁的?这些好朋友为什么要送给科里亚一个画有笑脸的气球?”进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 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到窗前的气球就是友谊的象征, 代表了同学之间纯真的情感。
三、提问要具有有效性, 避免过于琐碎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提问、学生马上就能答的热闹场面, 但是这样的热闹场面并不代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达到深有体会的程度。相反, 这样的课堂甚至会出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一步一步地陷入教师事先设下的“陷阱”的危险中, 缺乏自己的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提问语言的设计过于琐碎, 使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的、自觉的感受。
例如, 《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
一位教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 (语言描写)
班长说了什么话? (走!)
班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 (斩钉截铁)
从班长的一个“走”字说明了什么? (体现了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
这一组问题当然具有层次性, 但是, 这组问题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 这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如果将这组问题浓缩为“从班长的这个‘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理解到了什么?为什么这里只写班长的语言, 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作为一个总问题, 让学生思考,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效果可能会令人满意得多。
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式交流过于频繁, 看上去热热闹闹, 事实上, 真正有效的问题并不多, 大多数问题是琐碎问题、无效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提问。
四、提问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 《第一场雪》一课的提问:
(1) 同学们, 你们都看到过大雪, 谁能说一说下雪时的情况?可以按照雪前、雪后的顺序说。再说一说:雪有什么好处?
(2) 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领略作者笔下的雪景, 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先独立学习, 后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在班级汇报。
(3) 说得太好了。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 我们又非常喜欢, 大家就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景色的美, 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4)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 老师都已经陶醉了。现在我们归纳一下:要想写好这类文章, 有什么规律?可以自己思考, 也可以小组讨论。
(5)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学了一篇文章, 总结出一类文章的写法, 希望我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供大家欣赏。回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再搜集一些古人写雪的句子, 看谁搜集得多。
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指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将无法应对。在《第一场雪》这一案例中, 我们感受到, 教师的激发虽寥寥数语, 却提供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明晰的线索:学习—运用—再学习。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创新源于“好奇”和“质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课堂提问富于艺术性, 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兴趣, 活跃气氛, 启迪思维。作为一线年轻教师, 更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寻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通过课堂提问艺术, 让学生在享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中, 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邢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动脑去“获取”知识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让学生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想法,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但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就21个问题提问了近50名学生,且提问的不少问题纯属知识性、常识性的小问题,毫无必要,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走出了“注入式”的泥沼,却跌入了“纯提问式”的深渊。如此教学根本无“启发式”思想可言,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其结果,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提问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提问设计要层层递进,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呈现的问题一定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像上楼梯一样,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学生往往会因为其难度小而失去兴趣,同样,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难度就很大,学生没办法一步到位地解决,那么学生也会因为难度太大而丧失原来的兴趣。因此呈现问题的层次性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我在教学《窗前的气球》这一课,学到最后部分时,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此问题一出现,课堂上鸦雀无声。确实,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学生即使知道也难以表达清楚。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窗前的气球是谁放的?送给谁的?这些好朋友为什么要送给科里亚一个画有笑脸的气球?”进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到窗前的气球就是友谊的象征,代表了同学之间纯真的情感。
三、提问要具有有效性,避免过于琐碎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提问、学生马上就能答的热闹场面,但是这样的热闹场面并不代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达到深有体会的程度。相反,这样的课堂甚至会出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步一步地陷入教师事先设下的“陷阱”的危险中,缺乏自己的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提问语言的设计过于琐碎,使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的、自觉的感受。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一位教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语言描写)
班长说了什么话?(走!)
班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斩钉截铁)
从班长的一个“走”字说明了什么?(体现了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
这一组问题当然具有层次性,但是,这组问题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这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如果将这组问题浓缩为“从班长的这个‘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为什么这里只写班长的语言,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作为一个总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效果可能会令人满意得多。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式交流过于频繁,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真正有效的问题并不多,大多数问题是琐碎问题、无效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提问。
四、提问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第一场雪》一课的提问:
(1)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大雪,谁能说一说下雪时的情况?可以按照雪前、雪后的顺序说。再说一说:雪有什么好处?
(2)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领略作者笔下的雪景,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先独立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班级汇报。
(3)说得太好了。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我们又非常喜欢,大家就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4)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老师都已经陶醉了。现在我们归纳一下:要想写好这类文章,有什么规律?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5)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学了一篇文章,总结出一类文章的写法,希望我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供大家欣赏。回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再搜集一些古人写雪的句子,看谁搜集得多。
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将无法应对。在《第一场雪》这一案例中,我们感受到,教师的激发虽寥寥数语,却提供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明晰的线索:学习—运用—再学习。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新源于“好奇”和“质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富于艺术性,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启迪思维。作为一线年轻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通过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在享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邢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怀源.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M].漓江出版社,2007.
http://a.54261.com/
/建湖县草堰口小学
顔学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日常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这么说,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对课堂提问是重视了,也体现出了一些教育观的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降低了教育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理解“启发式”,提问缺乏精心设计。
有的教师认为,不断地向学生抛制问题,以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回答即是启发式。这种情形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此种美其名曰的“启发式”,其实是另一种形式下的注入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也有的教师不是精心钻研教材重难点,课堂提问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二、片面理解“主体性”,提问缺乏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手中,简单地设计教学过程,粗糙地炮制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有两种弊病:一是滥答。学习中反复让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目的是想尽力体现以学生体会为主。当然,学生学习中的“悟得”是无可非议的,“学贵自得”嘛,但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点拨,没有将方法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堂课下来,看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比较突出,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学生学习中学到了些什么呢?二是乱问。有这样一种课堂表现:老师先让学生提问,后进行教学,呈现一问一答式。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问什么”、“怎么问”等提问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提问常常抓不住要点,问题提得杂乱分散。这两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貌似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往往将文情并茂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且从教学效果来看是极差的,是不可取的。
三、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缺乏普遍性。
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是心不在焉,久而久之,还会滋生优生骄傲自满之感、挫伤其他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非常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有鉴于此,要使课堂提问真正启而有发,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精心设计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启发。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巧妙地打开学生的头脑。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什么叫启发式?„„我说,启,是启脑袋;发,是发动他的思维活动,并不一定他说话。”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所提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扬起他们思维的风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将学生的“脑袋”启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发动起来”,去思考、去揣摩。
二、课堂提问应注重方法指导。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我们教师不应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如前文中提到的“你知道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或是学生的提问,均应“有法可依”。我认为,可以从词语入手进行提问,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如抓住重点词语体悟文章情感),最终使学生能围绕重点深入提问讨论。以此形成序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水涨船高。
三、提问要具有普遍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做到:
1、全体性。即提问应面向全体。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即使同一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
2、提问应双向互动。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我认为课堂提问也应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师生间互问、学生间互问),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问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新课标中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上课中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教师便心满意足的简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作者:王会云 单位:下石节中小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下石节中小学 王会云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文从设臵问题、发问、因人施问等方面就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 提问 思维 艺术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 1 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很多语文教育者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设置问题
1、抓住契机,设臵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臵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2、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育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就有了深层理解。
3、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直与曲,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 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臵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就自然明确了。
二、根据不同课文及问题的不同类型,可采用下列不同问法
1、书面提问。适用于课文预习,把设计好的问题印在预习提纲上,让学生带题求解,课上检查预习效果,进行交流订正。
2、设情激问。讲课中在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
3、换向提问。适用于教材中看似无疑的地方的提问,换向包括:①由顺向换为逆向,如:不问作者这样写为什么好,而问不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②由单向转为多向。由于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有时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乃至数、理、化、生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新 鲜感,又有利于沟通各种知识的联系。
4、连锁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既细致地了解了问题的构成,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又有助于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5、化难为易,深题浅问。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三、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学生,培养质疑探究习惯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提问 过深,学生无从动脑;提问过浅,学生无需动脑。显而易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我认为教师尊重学生,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的外部环境,即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谐,自由地议论问题,畅所欲言,师生对话,互相启发。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时间:2015.1 年级:五年级一班 教者:崔 涛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本学期初我们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主题是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对课堂每个时段进行观察,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集中地记录课堂提问,我们对研究课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整理使我产生一些有关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困惑。
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提问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对课堂提问进行反思、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实践研究,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的观察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优化。
一、组织专题研究型活动。(1)开辟有效提问备课组活动途径
我根据课题的进展需要,对备课形式作了重要改变,备课中专门开辟一栏“围绕重难点设计有效提问”。
(2)开设课后反思,改善教研通道
对教师的课堂后反思主要围绕三方面:第一,反思哪些问题是问在了关键处?重点突出了吗?第二,这节课哪些问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和和课题理念?哪些问题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第三,这节课再上一次,你准备如何修改?这样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寻求努力方向,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我,最后真正做到的是反思后的改善教学。
(3)开展扎实有效的主题教研活动
教研组以“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三维目标来设计提问,体现出有效性”和“提问不在于多少,关键要适时、适度,使问题问得有广度、深度和精度”等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研讨时,要求听课者要“少戴花多挑刺”,重点找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提问,与执教者共同商讨改进措施,力求每一堂课的教师课堂提问都向有效靠拢。
二、构建良好的提问设计、技巧意识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1.把握教材,研究学生。
首先要认真反复地阅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本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写作方法等。然后分析学情,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设置出恰当、有效的问题。
2.精心预设,周密设计。
课堂提问重在启发学习的心智,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备课时应注意几个导向: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确定教学目标后,要针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考虑要提什么问题?提几个问题?提什么类型的问题?向哪个层次提什么问题等。
(2)以学生认知为导向。
教师应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相矛盾,造成他们认知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将问题改编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引燃点”。
(3)以设问节点为导向。
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在以下几个地方设问:在课文主要内容上设问题、在课文的主要矛盾处设问、在课文的主题处设问、在课文反复处设问、在课文关键处设问、在学生的兴趣点设问。
(4)问题的设计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导向。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远不能弱化的核心目标,老师每提一个问题都应有一定的价值,能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把握技巧,提高效益。
虽然有了精心的预设,但我们面对的是十岁左右的小学生,课堂是变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提问还需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提问时的火候
“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我认为把握提问时的火候主要是把握提问的课堂时机和把握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问后,不要求学生很快作出回答,给予适量的时间思考。
(2)把握提问时的方法
低段语文课堂主要采用直接诱导法、趁机追问法、无中生有法等提问方法。
直接提问法是指教师在提问时不拐弯抹角,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和学习实际,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学问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解决文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趁机追问法是指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都采用“为什么”。
无中生有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看似没有问题的平常处、易懂处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思考。
(3)把握答问时的倾听
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4)把握评价时的尺度
教师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对待答错的同学固然不能白眼相待,讽刺挖苦,对待答对的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为下一次的有效提问打下基础。
(5)把握学生提问的策略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动、好问,是培养提问能力的绝佳时期。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4.积极反思,行为跟进。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还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教师一提出问题就有许多学生来参与回答,而有时看似简单的问题,教师问了好几遍,仍然无人回答。
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提问是否出现了失误。
三、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是提高课堂提问的催化剂。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
1.营造氛围,激发思维。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优化氛围,促进思维。
(1)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试试看”、“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
(2)问在“最近发展区”,引发学生思维激情。“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3.面向全体,因材施问。
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课堂提问面向每一个学生。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应该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而不是只对部分学习成绩比较优异、有回答能力的学生进行提问, 否则会使部分基础比较薄弱、思维比较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落后。因此, 在此环节, 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 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因生而异”, 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 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不难, 就可以让学生解答。另外,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所以教师的提问应注重体现对学生合作和学会分享的意识的培养。
二、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注意难易适度。
每堂语文课都要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那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课文中的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此,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平时听课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要求是什么?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一事例让听者一头雾水, 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又如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指名, 甲、乙、丙三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 (有的根本没有读出感情) , 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虽然教师的提问目的明确了: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但结果却是草草收兵, 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实践证明, 凡是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 都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掀起其感情波澜,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太简单,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 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 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 增强信心。比如在教《钱学森》时, 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 被称为什么? ”这样既细又琐碎的问题, 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 这样的提问太简单。采用什么提问方式, 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 恰当选用, 使提问难易适度。问题要浅中见深, 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
三、提问的问题要新颖, 增强趣味, 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要高明, 富有情趣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比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 我就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 来了一只野猫, 孩子们吓得乱跑。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 鸡妈妈急中生智, 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 孩子们得救了, 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 ”听完笑话, 学生捧腹大笑, 我趁机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 ”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了, 争先恐后地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境, 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溜的提出往往让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有趣, 以免落入俗套。
四、教师有效提问, 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学会倾听。
提出的问题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不开放时, 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 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 淹没了教学重点, 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 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 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倾听是一种对话, 好的对话者总是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 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策略是, 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而且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会比较害羞和胆怯, 对他们的思维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 教师提问后应当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 再请学生举手回答。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而且能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提问:假如中秋节学校不放假而要求你一个人待在学校学习, 想着亲朋好友都聚在一起, 却只少了你一个人, 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问题提出伊始, 很多学生举手回答:难过、伤心、孤单等。可是最后有个小男生却站起来说:“我很高兴。”此时我本能地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因为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我要多读点书。”回答时他眼中还闪烁着泪花。这个答案虽然不同于预设的答案, 使我深感震撼, 是怎样的经历和意志让这个孩子的内心如此强大? 我有了别样的收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83-02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六、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
2、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4、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5、深挖激趣法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010(27)
[2] 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 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艺术有效地提问
富村小学
杜勇
【摘要】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的放矢,既要明了提“问”的作用也要知道一些提“问”的原则。这样,我们设臵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果,才能更有助于课堂提问技巧的发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艺术 原则 提问技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现行新课标的教学法,教法研究都强调教师不在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在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就涉及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提问的艺术性。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意识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他们的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就应该注意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把握好提问契机,并相机点拨;操作过程中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在课堂上主要注意抓住关键性提问。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通常,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那些呢?下面就近年来的教学情况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的作用
课堂提问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对于正确运用课堂提问至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督促作用。
首先课堂提问是平时测验的一种方法,教师借此可测试学生的平时成绩。既然与成绩的评定有关,课堂提问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其次,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否正确地答复教
师的提问,被视为与其自身荣誉攸关的大事,因此课堂提问能对学生构成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从而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
2、激励、参与作用。
教师授课时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倘若长时间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学生主动思维的抑制。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主动,同时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4、巩固、强化作用。
人的记忆效果与注意力是否集中密切相关,只有受到人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被人们牢固地记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人的记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想一字不漏地记住课堂上教的全部内容,既是愚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舍弃次要材料,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5、启迪、暗示作用。
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识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等。既然提问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直接讲授,那么,老师就要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
综上所述,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要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笔者以为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真理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2、紧扣教材内容, 切中重点难点,合乎学生实际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 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老指出,提问有巧问和笨问之分。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直接交往的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臵,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3、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在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4、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时注意问题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明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案例1:
一位教师执教《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虽然课文篇幅很长,但是他整体把握,大胆取舍。在透彻解读课文的基础上,他就设计了三个大问题:
(1)死海名称的由来?
(2)为什么人能躺在波浪上读书?(3)躺在波浪上读书的感觉是如何的?
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圈圈画画等理解“任何生物都不能在死海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
第二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通过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中的含盐量高,产生的浮力也大”。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感受在波浪上读书的那份乐趣与惬意。教师采用积累书中的语句和看图介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这三个问题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有效地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筹划的课堂提问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又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的掌握,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显,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案例2:
李米信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中,李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说说故事中出现哪些角色?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在相争的过程中,他们是怎样互不相让的?(3)从鹬和蚌相争的结果上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上述的教师提问中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个问题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找句子,读句子,比较句子等方法,感受鹬和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在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寓意。这一问题的设臵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后一问题都以前一问题为基础,环环相扣,他们犹如一艘帆船,载着教师和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三、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开放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性和唯一性答案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同一问题准备多种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有差别时,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对其作出评价,使他保持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作多种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案例3:
刘芳宇老师在教学《我和狮子》这一课,一开始,刘老师在第一部分设计了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狮子?”可是,没想到这个问题的概括度很高,对于刚进四年级的学生,在默读课文后马上作出解答,显然有些难度,其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很难使他们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试教的时候,一下子卡住的学生很多,课堂气氛并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的研究,把这一问题调整为“你喜欢这头狮子吗?”那学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达自己对狮子的感受。有的说可爱,有的说顽皮,有的说懂事,思维活跃,气氛也活跃起来,课堂上充溢着勃勃生机。
这种问题帮助学生很好地领悟文章内容、体会狮子的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语段的赏析,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更好地为升华文章主题而服务。
由此可见,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可以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结尾,当然还可以在课的中间。教师的巧妙设问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的思维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来。
四、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探索性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小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这就亟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入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浪潮,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4:
张瑞老师上《坐井观天》一课,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体验交流。老师问:“假如你是一只小鸟在蓝天下飞翔,看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我看到了大山、海洋、草地、房子……”老师又问:“青蛙生活在井底只能看到什么?”学生大声地说:“青蛙只能看到井口的天。”第二步是在实践中感悟。让学生在观察教室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神气地说:“看到了黑板、天花板、灯泡、窗户……”教师又让学生把一张纸卷成喇叭状后观察教室,再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窗户的一小块玻璃、黑板的一角……”第三步,在感悟中提高。师问:“你们为什么看不到教室的全部呢?”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说:“视线被纸的边挡住了。”教师鼓励大家说:“你们真能动脑筋,现在我们帮助青蛙找到错误的原因。”学生说:“因为井的墙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的活动范围小,它的见识就很小。”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了主观能动性,有意识让孩子们从中认识到青蛙的错误,进而探究了“坐井观天”的含义。
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这一代年青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陈琳
内容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学习能力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语文教师合理、科学的提问,具有较高提问的艺术技巧,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目的性要强。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两到三个词语说一段话,可针对本班不同学力层次的同学提出三个不同难度的要求:针对差生,要求能在一句话中将这几个词语用进去,基本做到句子通顺;针对中等生,要求在一段话中较准确的运用这几个词语,且句子通顺,有一定的语境;针对优等生,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境优美。这样的分层要求,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寻求发展。
二、围绕目标,优化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设计提问。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问哪些学生,因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都应有明确全盘考虑和设计。否则整堂课就会层次不清,条理紊乱,以至于老师无法驾驭。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我先抓住一二两句诗进行设问: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然后再抓住三四两句诗进行设问:这一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训练要点“虽然翁媪一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到作者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宁的特点。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说话要简练,要有可行性。
老师在课堂中提问题语言要简练,不能太繁杂,问题不能太细碎,这样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坡度,密台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渐进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学《诺贝尔》一文中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这几句,教师如果在学生阅读以后笼统地提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诺贝尔什么精神?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很容易就能说出答案,但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故教师如作以下提问:1.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诺贝尔的专注?2.他为什么要亲自实验呢?说明了什么?3.这儿连用了三个”近了!”,是什么近了?意味着什么近了?这又能反映出诺贝尔什么精神呢?教师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精彩,引入成功,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应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文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
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定会多姿多彩,定能收获精彩纷呈的回答。
四、提问要照顾群体,关注个体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才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学习,且兴趣浓厚。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这句话并不真正被许多人理解,甚至不少人对这一观点不屑一顾。但,我们能从侧面找出不少实例来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上课无心听讲,经常开小差,怎么也纠正不了。”“××上课总爱说话,自己学不了,还影响别人。”“××真蠢,刚刚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一做起作业来又不会了。”„„类似这样的抱怨,常能听到。其实,当这些老师在埋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原因可能是自己造成的。在课堂中,我会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射到学困生的身上,我会为他们设置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设思维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动口、动手的机会。
在每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当我们在为一堂课进行整体规划时,也要注重针对个体的设计,尤其是学困生。可能,对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困生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但,老师在实施目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特殊个体,为他们提供思维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时机,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刘丹丹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实践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论文12-1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提问11-19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09-21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7-04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07-01
电大小学语文研究课堂提问技巧12-16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