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绿色课堂论文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绿色课堂论文(推荐8篇)

小学语文绿色课堂论文 篇1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当前,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的继续恶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 键 词】:绿色环保;环保教育;课堂渗透;环保理念;绿色教育

从2008北京绿色奥运到2009世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到今年上海世博,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世界各国人民也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然而,20世纪地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植被资源逐渐遭受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这一切事实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据报道,我国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10.4%,在以墨西哥为首的世界十大雾都中,中国就占了5个,包括北京、上海、兰州„„就苍南而言,江南平原水污染引起饮水困难,母亲河 横阳支江源头受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生活的健康;矾山镇酸雨严重,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种下的蕃薯、蔬菜受到灭顶之灾„„

这一幕幕铁证的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是多么触目惊心。在大自然面前,人类面临抉择和挑战,面临严峻的问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二十一世纪人类任重道远,在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实践方面,认为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是怎样去教育学生呢?学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教师有责任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文就语文教学这一角度探讨如何渗透绿色教育,有益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中学语文课中就存在大量科普文章及其他文章,其中都直接或间接在宣传环保意识。如《沁园春·雪》、《春》、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时渗透环保意识,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在分析和利用现行教材,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环保教育,做到文道结合,把学生培养成自然环境的小卫士。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保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在痛苦的呻吟:美丽的首都北京近年来屡遭沙尘暴袭击;中华民族之“摇篮”黄河再也无力给予儿女更多的乳汁,甚至已无力潇洒地奔向大海,退化的草原已吸干涓涓细流,干旱的高原阻断了丰沛的水源,断流问题日益严峻,对全流域生态环境、民众生活和政府决策有着重大影响;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雄伟壮观,但在人类恣意的破坏下逐渐生命垂危,直至枯竭;野生动物滥遭杀戮,不少珍贵动物已经濒临灭绝或即将灭绝;世界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日渐扩大„„环境问题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①土壤遭受严重破坏,肥沃程度降低,剥蚀情况严重,年流失量大增。②能源的浪费引起气温升高,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③自然区域越来越小,导致数以千计物种灭绝。④森林面积严重减少,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⑤淡水资源受到威胁,1/4的地方长期缺水。⑥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健康,引发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⑦城市无序扩大,严重破坏环境。⑨过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锐减。⑨空气污染威胁人们的健康。⑩极地臭氧洞扩大,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作为小学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从小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到关心全球环境问题,小至节约一滴水、不乱扔一张废纸、爱护一棵草„„

二,分析课文,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

中学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其中不乏可用作环保教育的好素材。通过正反两方面鲜明生动列子让学生领悟绿色环保的重要,学生自然知道了“不做什么,该做什么”。教材有关大量自然、绿色、生命、环保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诗歌,有的是抒情状景的散文,还有的是一些科技小品文。如,《黄河颂》、《童趣》、《春》、《济南的冬天》、《夏感》、《钱塘湖春行》、《散步》、《绿色蝈蝈》、《夸父逐日》、《斑羚飞渡》、《小石潭记》、《苏州园林》、《湖心亭看雪》、《桃花源记》、《爱莲说》、《满井游记》、《与朱元思书》《三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紫藤萝瀑布》、《桥之美》、《大自然的语言》、《故乡》、《热爱生命》、《谈生命》,等等,这些不仅以各种方式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群山,那辽远广阔的田野,那神识灵性的花木„„江山如此多娇!那一幅幅的美景总能让人如临其境,心情愉悦、心旷神怡。

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以情动人,体味大自然的美,可以是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品味祖国风光的无限美好,也可以是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丽风光,还可以是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边读边体会景色之美,使学生的身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自觉关注和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反,有一类文章却是人类没有注意环保的重要性,肆意破坏大自然,牺牲环境取得经济发展,获得暂时的安逸。如《行道树》、《华南虎》、《敬畏自然》、《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向沙漠进军》„„这些文章具有显性,明眼人可以信手拈来,直接加以利用,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在教《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对沙漠的形成,危害和对其治理的办法,进行了科学的说明,揭示了沙漠的本质与特征。这是一篇让学生了解环境,增强环保意识的科学小品。我在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有:通过学习此文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保护教育;布置的课前预习有:从报刊、杂志、网上等收集有关沙漠的资料。学生们兴致很高,都在想办法、出主意、找资料、作筛选。各位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实际就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 了解环保情况,这一工作本身就是环保意识的潜在灌输。课堂上,学生纷纷上台展示自己收集来的各类资料。有剪报文字,有漫画,有网上下载的图片。在交流中相互又扩展了知识的范围。有一位学生从网上下载了几幅沙漠吞食浓田、摧毁森林的图片,画面上浩瀚的沙漠中几棵枯萎的树枝在风沙中瑟瑟发抖。我们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在说出“状观”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慨。在课堂上,我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的沙化现象还不像现在这么严重,但许多问题已经初露端倪,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竺可桢当时都曾一一指出了其中的危害,并切实提出了沙漠斗争的方针策略,可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在沙尘暴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此文,会深切感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完课文,我又安排了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了解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的情况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让学生分几个方面去分头收集:

1、何谓“沙尘暴”?

2、近年来沙尘暴袭击了哪些省市?造在了怎样的危害?

3、如何抵御和防治沙尘暴?教学中的这一系列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又加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这一箭多雕的收效,不仅仅是这一篇课文,对于这一类有关环保的课文,我们的学生都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课,大力渗透环保意识

教材虽然有许多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教师在利用时把握时机,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会,做到水乳交融。

例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在举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通过学习本单元,我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题,认识黄河断流给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让学生懂得“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以及演变的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治理黄河建言献策,让他们自己设计治理黄河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并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主题是:节约用水,植树种草,保护永强塘河,预防河水断流和水土流失,弘扬以人为本,呼唤低碳生活,永葆绿色未来。

学习《黄河颂》时,学生感受到了黄河“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领略了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其中有一位 学生提出:我们“母亲河”为何会出现断流理现象呢?是啊,过去我们有“黄河远上白云间”,可为现在却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断流断水到江南”。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黄河,我与学生一起上网查阅资料,找到了黄河源区断流4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的扎陵源与鄂陵湖中间,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源区沼泽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了2748.53平方千米,由此导致对地表调蓄功能的降低甚至丧失。同时,源区含水层厚江变薄,使原来的水循环模式发生改变。另外,巴颜喀接山以南的多年冻土下界上移了60多米,地下水位下降,引起黄河径流量的减少。从气候方面看,黄河我的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年上升,蒸发失水量增大。源区内降水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减少趋势显著,且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因此,源区黄河断流多发生在枯水年份与旱年份的12月至翌年3月。黄河正源卡日曲盘地存在明显的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渍化与植被沙化现象,这也是导致源区黄河源区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此外,我还给学生了解到最近北京发生了沙尘暴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长江变短了八十多千米,西藏拉萨正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向北京靠拢等现象。

对还有疑惑的学生,还可以将此现象通过放录象,影片和相片展览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警示教育,使每一位学生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用荒漠、沙尘、干旱、水患等一次次唤醒我们更多的良知。加强环保责任感。

教者只要在向学生提供这些环保信息时,正确处理好智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切勿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就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只要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于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自然、贴切、力求渗透,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各种活动,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语文活动课既有语文性,又有活动性。怎样在语文活动课中渗透环保意识呢?我认为,在语文活动课中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参观周围的社区环境,对社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社区环境中的良好现象进行宣传。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墙报,还可以开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讨论会。目前我结合教会提出的“环保绿色工程”的精神。首先让同学们看了一节“环保知识”的书,然后让学生写了“谈谈环境保护,我如何从现在做起”的后感。同学们都谈得非常透切深刻,然后,我又让学生做了“保护绿色工程”的宣传,最后让学生出了一期“保护绿色工程”的板报。至此,“保护绿色工程”的环保意识已深入了学生之心,使他们感受日常生活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并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会善待地球,形成与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我们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行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外活动与课余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可以把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玩中找到乐趣,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环保意识。例如,在我校创建绿色学校之际,我们在3月12日组织学生在校园、社区开展“为创绿作贡献,美化社区家园”的绿色环保行动。我们亲自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行动,学生在植树造林、拾拣垃圾、清理卫生死角,以及制止不讲究卫生的行为时,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深入地植根心中。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非常重视卫生值岗工作,落实环保行动。要求每一位值日生都要尽职尽责、高度负责地完成每一次的卫生工作。平时更注重环保渗透的细节,例如,要求学生为校园花坛、草坪,以及教室内设计环保标语:“呼唤低碳生活,拥抱绿色未来!”“爱护绿色,不要攀折花木!”“勿踏草地,保持清洁!”“勿乱扔纸屑果壳,别随地吐痰!”等等。平时积极鼓励学生在家也能与家长一起参与环保节约行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坚持以步代车。在学校要随时拣起地板上的垃圾,时刻保持个人的卫生,用心维护校园的清洁。这样培养了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实践证明,语文课确实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良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作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教学之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⑪蔡拓《当代全球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2)教育研究(1999年6月)(3)德育报(2000年2月12日)

(4)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6)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M].》东北师大出版社.(7)中学语文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8)中国百科全书·环境科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X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小学语文绿色课堂论文 篇2

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心情宽松愉快, 那么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就会特别灵敏, 同时记忆力大大加强, 联想更加丰富,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学习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由此轻松自然地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自由、和谐、学生间互相协作的教学气氛。这已成为共识。它彻底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师道尊严”的陋习和传统的课堂角色模式, 促进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可以自由地表达, 可以尽情地表现, 可以忘我地表演, 成为课堂的主角, 而课堂则成为其张扬个性的舞台。教师不仅是学生的伙伴和学习的引导者, 而且是教学调控者, 因而对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良习惯要及时纠偏。

如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习惯。课堂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 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 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一点问题, 有些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把手越举越高, 甚至站起来, “我来, 我来”, “我, 我”地要求, 甚至用肘撞击桌面发出声响以吸引老师, 此时, 发言的同学往往会显得局促不安, 甚至失去自信。针对此, 教师要及时引导, 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 养成倾听的习惯, 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又如, 教师应讲究评价语言。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随时获得成功的心理愉悦, 为继续前进增添动力, 因此课堂上常常听到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诸如此类的溢美之辞。学生的表现真的这样完美吗?不全是, 是为了激励。但一个人能完全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吗?长此以往, 能适应将来复杂多变的世界吗?

教师既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又要及时指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足之处, 不可一味迁就和吹捧, 要宽严适度, 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媒体运用要恰到好处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农村小学也用上了多媒体课件, 扩大了课堂容量, 使教学活动精彩纷呈。一时间, 没有用课件的课就像灰姑娘难登大雅之堂, 语文课上学生绕着课件转, 教师成了操盘手, 甚至还请助教来帮忙, 语文课好似信息技术课。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使用, 替代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 挤占了学生个性化走进文本的时间, 这样的课看似热热闹闹、面貌焕然一新, 效果如何?最起码, 这样的课使“语文味”大大淡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削弱。

我在教学中, 对传统媒体的使用情有独钟, 因为它们方便快捷, 节省了能源。小黑板、小卡片使用起来随心所欲, 用了再擦, 擦完再用, 它们也发挥了较好的教学辅助作用。但我也不排斥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因为它是教学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文章的精彩段落, 动感、美感十足的句子, 学生难以体验的情境, 需要补充的知识等内容的揭示, 用好了有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 我用小黑板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 用课件展示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情景, 那声响, 那水花使学生身临其境;再显示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的瀑布和人们的表情, 两相比较,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文章的内涵也会不言自明。

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 恰当地使用好教学媒体, 力求课堂效益最优化。

三、联系生活要真实有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的课堂应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 创设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 使学生认识到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中有生活, 应学生活中的语文。在农村, 由于条件的限制和环境的束缚, 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在某些方面不如城里孩子。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 我们也能在语文中发现生活的影子, 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影子, 因此要不失时机, 充分挖掘, 或设身处地地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境:可以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调查, 走进大自然, 走进生活, 主动观察, 开阔眼界, 丰富阅历,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语文;让课堂知识激发、唤醒学生对自己生活知识的回忆和思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如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及课文教学有关的各种游戏……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 在读刘老师用圆木棍作支撑, 旋转身体板书的部分时, 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述, 自己模仿这一动作过程, 在实践中体会刘老师板书的不易和他的坚强乐观, 体会“我”心中的酸涩。学生通过经历获得了与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

又如学习《孔子游春》, 为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教学时我依据原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除了文中所写的, 你发现大自然还有哪些与母亲的相似之处?然后用“…是她…的”的句式仿写, 在联系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联系生活要贴近教材和实际, 当然也不能处处“被生活化”。试想同样是学习《水》这篇课文, 我们水乡的孩子, 和遭受严重干旱的西南五省的孩子, 谁对水的珍贵, 对无水的痛苦, 对短暂有水的欣喜的情感体验更深刻, 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对于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境的体会, 农村和城市的儿童, 谁更会置身其中呢?

四、拓展延伸要量力而行

现代教学要利用文本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教师就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 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 也是语文生活化的重要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资源环境, 恰当设计, 力争使学生在已有的能力和条件下, 经过一些努力能够完成“跳一跳能摘桃”, 切不可好高骛远, 让他们失去信心。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 大家都被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壮举所震撼, 为此, 我适时提出要求, 让同学们思考并续写:几年后被救的最小的水手克莱芒来到他的墓前, 会说什么, 做什么?我让同学们续写, 既是对课文的深化, 又是感恩教育的实践。

又如学习《春联》后, 我要求同学们收集自己喜欢的春联,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让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尝试写几副, 在班级上交流, 大家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如果要完成一样的要求, 他们都能露出笑脸吗?

语文是有生命的, 也是灵动的, 学生是活生生的, 语文课堂也是动态生成而充满智慧的舞台,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 才能营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学生才会享受平等、自由、创新、发展的绿色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赵宏.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篇3

[关键词] 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强调教和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课堂,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就是绿色课堂。

一、营造和谐的绿色课堂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和谐、活力、有趣的生态环境。只有构建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构建绿色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渗透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情感的教师不会是好教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点激情,少点冷漠;多点激励,少点批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加强对话,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绿色课堂环境中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彰显个性,引导学生学习发展。

教师要关注与学生的问题对话,通过挖掘教材的知识点或者精妙之处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大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展示才能,表现自我。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办法来喝到水呢?”之类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让学生感受到激情和快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例举真实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具备较高竞争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取得强者的头衔。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提高能力。竞争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比如朗读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即兴表演、作品展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参与中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以往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使学生失去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只能把作业留到课后去做。其实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效果也不好,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中也会学到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有所侧重,尽量在作业中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效率。首先,让学生能够对作业产生兴趣,这是有效作业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喜欢充满挑战的东西,所以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围绕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去留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锻炼。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使作业形式富有挑战性,做到少而精,使作业题目具有思维价值,把握好学生高效写作业的时间。在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及时纠正和引导,进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绿色课堂氛围中,教师不但要积极引导,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发问,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次质疑,保护好学生勇于质疑的热情。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变得丰富多彩,就要把生活实际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讲《父亲的爱》的命题作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与父亲之间的趣事,进而在全班交流,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轻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写作技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过程是多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显现和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新形势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本身也是课堂上的一个学习者,参与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和共享,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解决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协调好课堂教学秩序,使合作学习活而不乱,确保全体学生都能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视并有效指导学生反馈回来的每一个信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树立集体荣誉感。

构建绿色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课堂是活泼、自主、和谐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用爱心激励每一颗幼小的心灵,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情感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上享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宏保,易泰玉.绿色课堂:语文课堂新境界[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0,(11B):30-31.

[2]刘合荣.“绿色课堂”之希望:简评武汉市硚口区的增效减负教改经验[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2):14.

小学语文绿色课堂论文 篇4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的空气()的绿阴()的眼睛()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

()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联欢

青山绿水相聚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篇5

摘要:探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提高备课实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3)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构建务实高效的课堂;4)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5)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关键词:备课;合作;高效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教师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那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如何构建呢?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是否高效。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自身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积极思维少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提高备课实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资料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20%的精力书写教案的教师,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不急于动笔的,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他会先思考从哪里着手。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他们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而进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他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他们会不断地考虑: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构建务实高效的课堂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尤为重要。

3.1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可以这样操

作:请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教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教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手段。

3.3 课堂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它应紧扣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助学生走进文本,以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启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问的目标明确了,去粗取精,努力使提问精当便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自觉行动。

例如,《五彩池》第一自然段长达180字,占全文篇幅的1/4,教学时教师可以作出多种设问,如:听到奶奶讲的神话传说,“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神话传说?为什么“真的”看到五彩池是“我”没想到的?„„看到什么问什么,琐碎芜杂,不得要领。但是,如果直奔重点只设一问,却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这一自然段里可以删去“真的”和“没想到”吗?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不能删去,原以为五彩的水池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人间不可能有,现在居然“真的”看到人间的五彩池,这是何等神奇!问题数量虽少,容量却很大,把其他几个问题都涵盖其中,一问多能,以约驭丰。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并非问题越少容量越大越好,而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适当。

3.4 设计巩固拓展课堂练习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应学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学生则完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所学知识主动探索,认真思考,深刻钻研,相互讨论,主动提问,质疑解疑,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灵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笔者让学生给老师提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能难倒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便忙着翻书,只一会儿工夫,他们便小手如林,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作者当时那么小,为什么胆量那么大?”“‘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句话为什么要用上‘果然’?”还有的学生问:“老师,你知道李大钊的大儿子到哪里去了?”听了学生的提问,笔者不但感受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正在深入,而且体会到他们与教师的距离正在缩短。现在,笔者深深地理解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要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共同去体验、发现、创造和享受语文之美。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篇6

摘 要: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艺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72-01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吸收(读、听、看)、表述(说、写)和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这一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好奇探幽,并将此自觉转化为独立的探索和追求。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把课教“活”,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那就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讲课要不拘一格,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教学法正处在变革发展中,各类教学方法形式繁多。诸如讲读法、分析法、串讲法、比较法、直观法、畅想法、带读法、读议结合法、八字教学法、一次多文教学法、线索法、评点法等。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的以讲为主、有的以练为中心、有的以导读为重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课堂艺术还反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向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

一、放下老师架子,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我们有些老师,往往习惯于传统教育师道尊严,习惯于用训斥口吻而不是用“导游”口吻,对于“俯身侧耳以听”,训斥后“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学生,表示欣赏。

二、放开学生思路,让其思路畅开而不凝滞,联想滔滔而不漫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后面再谈。至于“管”,一要管住自己,不烧野火,不随心所欲,不损害学生自尊心;二管课堂纪律,不能听之任之,让学生任意喧哗吵闹;三管学生视听,有的学生上课,身在教室,神却游于江河之上。教师应以最快方式,凝聚学生的目视、耳听、心思。所以,教师既要重视讲课,又要善于组织教学。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师的吸引──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职业应该凝重、含蓄、简练而带有深沉的哲理性;真挚、文雅、委婉而带有职业的文明性;清晰、敏慧、活泼而带有变通的灵通性。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有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语言功底。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力求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力求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在课堂上,而语言精当、简洁、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动辄骂人训人,决不会产生优美的语言。优美的反面是粗鲁。教师应以优美高雅的语言,“以风风人,以雨雨人”,使莘莘学子有“如坐春风”之感。

五、教活书的最佳途径―启发式

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说明三点:

1、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

2、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入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语文教师要进入此种境界,非运用启发式不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谁也不会反对,但真正运用起来,差异却很大。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启发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留有大量余地让学生思维的“野马”驰骋。启发,既要如同一石投如湖中泛起层层思维的涟漪,又要善于 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绿色课堂论文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意义

绿色教育在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学的实施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活化课堂

小学生思想活跃、思维跳脱,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绿色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小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探究问题,这有利于营造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起到了活化课堂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小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 培养小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较差,绿色教育能够让小学生互相合作进行语文的学习和语文问题的探究,这在提升小学生合作能力、团结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了小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

3. 拉近师生距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绿色教育能够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能够让小学生放下心中的畏惧,集中精力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小学生能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的建构和理解,从而提升了小学生对于语文的感悟能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绿色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1. 营造绿色的课堂氛围

绿色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营造绿色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主动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例如,教师应当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进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正确的观点要积极鼓励,错误的观点要耐心讲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小学生大多年龄较小,心理脆弱,教师应当放下身段,与学生亲密接触,通过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共荣;第二,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建立起绿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绿色教育真正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 积极利用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是绿色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于一些不理解的语文问题要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自主的分析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乌鸦喝水》这一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课后讨论:思考乌鸦喝水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换一个瓶子乌鸦是否还能够喝到水?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方法,乌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打破课堂的局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不断探索绿色教学途径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教学途径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探索小学语文课堂的绿色教育途径,促进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绿色化,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故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等。以文章《小马过河》为例,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和精神,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积极鼓励每一个小学生都参与过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等角色,重现小马过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乐趣的同时,认真感悟课文的内容和主旨,提升小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绿色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其适用于当代小学生的语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摘要:绿色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衍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绿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意义,探讨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绿色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绿色教育

参考文献

[1]梁凯芬.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4.

[2]费奕.浅谈小学语文的“绿色教育”实现途径[J].时代教育,2012,(14):129.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教育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使學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应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从单一的强调教材、知识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实现这四个因素有机统一,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课堂,以这个课堂为载体,实现教学目标。这个良性的课堂我们称之为“绿色课堂”,所谓“绿色课堂”就是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

如何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学语文绿色课堂,做到教师、学生、内容、环境的有机统一,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绿色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环境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动态、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气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种绿色的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学习,让学生自由的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绿色课堂气氛需要教师注入深切的情感。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这样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鼓励,少点责备,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二、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有了兴趣,学生便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好学,越学越好。置身于充满情趣的课堂,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师生间不仅在知识内容上有沟通,而且情感共鸣,学生就会思维活跃,认知的需要也会随之高涨,很容易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的学习活动之中;运用幽默风趣、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注重置学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要“溶情”。

三、关注对话、加大思维空间开放度

绿色课堂是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课堂环境。它以学生为本位,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力求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通互融,力求彰显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让这种课堂的绿色环境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引导学习学习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学生的问题对话,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精妙之处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加大学生思维空间开放度。这样就能用引导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四、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关注学生个性体验

创建绿色课堂,不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认真聆听学生的问题。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意见。当今社会不再需要“乖孩子”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工程师”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哪怕是在我们看来很微不足道的质疑,精心呵护他们敢于质疑的热情。

在提倡平等、交流、开放、互动教学方式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颗赤诚的爱生之心。绿色课堂观的核心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心激励每一颗心灵向善向上,使学生在最佳的心理情感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在温馨的课堂里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体会着生命的价值,形成健康的人格。

上一篇:保洁作业程序及标准下一篇:三角形的特性说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