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魅力课堂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精选9篇)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 篇1

监利县红庙中学 张志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灵活开放的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有些课堂却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发自内心的困惑。“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它的本来面目。

一、固本强“基”,凸现语文课堂的平实美

语文课堂我们提倡固本强“基”,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决定的。语文,就是一种工具,就是教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一门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一教师执教的《孔乙己》这课,就是一节本色的阅读课,它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这位老师的导入方式简洁实用,没有渲染的语言,没有翻新的花样,就是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他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这位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审视该老师的阅读理解过程,一个主问题贯通全文---谈谈孔乙己的偷,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

1、领下,师生共同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孔乙己偷了什么,为什么偷?

2、偷的结果怎样?○

3、作者写孔乙己偷的意图在哪里?○

4、孔乙己○的偷值不值得同情?学生讨论之后,该老师重点讲析。○

1、由“偷”引出“酒”,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2、由“偷”引出“笑”,3、由“偷”引出“打”表现社会环境的冷漠;○,表现封建社会的罪

4、由“偷”引出“情”恶;○,表现作者对孔乙己又怒有哀的态度。可见,作者写作目的在于,用一个“偷”字贯穿全文,从而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从以上四个方面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该老师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点切入课文;变这个切入点为线索,牵动学生阅读和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文讲析。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该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该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为题写一篇短文。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语文课应该以“语”为本,排除虚脱与浮躁,摒放混乱与偏颇,应实打实地在语文基础上下工夫,让“固本强基”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支柱,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让语文课堂蕴藏平实美。

二、删繁就“简”,流淌语文课堂的简约美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语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

一教师执教《端午的鸭蛋》,在剩下的15分钟里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让学生回忆过去自己及家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接着“话佳节”,看屏幕上的图画,请学生说出这些风俗;再接着“对对联”;然后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位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殊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地拔高了,而且拔得很高。他竟用了课堂1/3的时间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围绕“节日”进行探究,循序渐进,实属不易。但若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话,学生收效会更加显著。时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几乎成了所有公开课的必需品,学生只要对着屏幕看、读就行,一堂课45分钟,真正放在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少得可怜。

一教师执教《小说阅读》,首先让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知识:主题、线索、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等。对于其中的每一知识点,该教师都会从学生熟悉的课文中或者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回忆。然后讲评试卷中小说阅读的文章,该教师让学生看文章内容,将有关小说的知识与文章中的内容去对应。最后分析文章后的问题。这堂课的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虽然这堂课传统足迹较多,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确实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一堂简简单单的课,一堂平平淡淡的课。“新课程”评价一堂课时,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获,是否学得扎实,落脚点是否在于“落实”二字上,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因此,我们应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三、反璞归“真”,打造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性质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良倾向,工具性的牺牲,人文性的过盛,文化性的越位。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让新课改中忌讳的“训练”重新回归课堂,进行语言欣赏、积累等语言实践,加强工具性,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本色的;我们应该归还新课改中缺失的文本阅读的时间,适减人文性;我们应该在新课改中,轻轻松松地让学生了解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琅琅的读书声重新回归,将吹拉弹唱PK下去,使文化性到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在人类文化这一背景下,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说,要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应杜绝一种倾向:折中处理两者的关系。教者要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去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把握好处理两者关系的分寸。这就要根据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于语言文字的特点,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体现“人文性”的内容,而要掌握这门语言工具,则必须进一步学习、体会文字的精美和结构的精巧,并加之日积月累的语言储备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一旦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才能找到并熟练使用语言工具。同样,教师指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时,要让学生亲身感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情趣、价值,让学生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领略人生的崇高境界。经过这种指导和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终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 篇2

一、组建语文学习小组为 快乐助力

对小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没有完全的学习能力,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控,这时就需要教师、父母以及同伴的相互支持。小学语文课堂组建语文学习小组,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便利,还能让小学生在小伙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成立学习小组时,要让小组中男女比例适中,不同的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的学生都需要兼顾。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到小组团队学习的优势, 让小学生们能够快乐地学习,体验到语文的本色魅力[1]。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小学生自主讨论: ①小蝌蚪的妈妈是谁?②为什么小蝌蚪要找妈妈?③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遇见了谁?等一系列的问题,让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探讨,之后教师进行答案的公布,看哪个小组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准确,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快乐的, 能为之后课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语文课堂上的教师引 领为高效助力

语文的学习需要从情感、兴趣等方面着手,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引, 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引领,营造更加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启动“图书共阅”的活动,让小学生们将自己家中的图书带到课堂中来, 让同学们推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图书的内容,之后大家进行图书的交换。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文化水平,还能使语言组织能力有所提升。有了教师的指引,课堂不再是散漫、吵闹的“儿童聚集地”,而是能够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语文的本色魅力,充分地爱上语文这门学科[2]。例如,怎样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岁”这个汉字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指引:先让学生试读“一岁一枯荣”,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岁”造句。学生甲说:我今年8岁了;我奶奶今年75岁了,但身体还是很健朗。教师说: 很棒,祝你奶奶健康长寿;学生甲说: 祝老师岁岁平安。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学生就能够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还能有机结合口语表达训练于一体,充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兼顾教材与学生特点, 彰显语文本色魅力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 篇3

一、立足教材内容,是本色教学的前提

教材是一堂课的根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的教材内容熟知,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并且清楚知道这些内容的重难点,应该采用怎么样的办法进行教学设计。那么,一篇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处理,才可以达到本色教学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目标,一个定位,一个取舍,只有目标明确了,课堂才可以高效起来。

下面以小学语文课文《少年王冕》为例,这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少年王冕勤奋好学以及孝顺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于这样一篇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如果说,教师要以奇采胜,采取人物扮演的方式,将故事演绎出来,形式上新颖,但如果侧重于表现,而忽视了对课文本身的阅读理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这就不是本色教学了。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篇介绍人物的文章,应该用怎样的切入点介入。比如,采用对故事及人物言行的分析,来切入课文,则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围绕人物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比如,(1)文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不同时间段的故事,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特点呢?(2)你通过阅读课文,对人物有什么样的看法?请说出来?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去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感受人性之美,这样的教学才算成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立足教材内容本身,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做到学习有目标,有效率,有结果。

二、科学教学预设,是本色教学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科学性、预设性的过程。如果离开了科学的预设,整堂课将会毫无章法,乱头苍蝇一般。但如果过于细致,连开场白、动作、语气都进行设定,那就是演戏了。因此,科学的教学预设,是本色教学走向成功的基础。

下面以《海伦·凯勒》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校有一位年轻的教师是这样进行预设的:请同学们将海伦·凯勒感受暴风雨时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并读一读。像这样的预设则是属于无效预设,因为根本不可能激发出学生的思考,不能够促使学生与课文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意义不大。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将文中心理活动的句子删除,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再与原文进行比较,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体味每句话背后的情感,形成一个有效的预设。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的预设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课前导人,这一课我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人名做题目?这个人是哪个国家的呢?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并进行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又比如,课文总结的时候,先提问:海伦?凯勒没有遇到沙利文老师,也会这样成功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这个预设的内容要集中,简捷有效,这样课堂才生动活泼,才能够逐步将课本内容推向纵深发展,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开展合作互助,是本色教学的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突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新型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这一种形式进行,如果生搬硬套,效果肯定是不好。因此,教师在采用这一种模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都能思考并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这种模式的效果,才可以将本色教学与高效课堂结合起来。

下面以小学语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这一堂课,如果引进小品表演、辩论会等形式,一定可以为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多种能力,但是,不管你用怎样的方式,都不可以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可以忽略教学规律,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是采用了四人学习小组的模式,利用导学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通过生生互助,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因此,让学生在互助中思考,在思考中走进文本,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本色教学。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 篇4

看云,本名薛瑞萍,安徽合肥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自称“布衣”“草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真挚、清新、深刻、精准”(特级教师窦桂梅语)的独特魅力,使她的语文课本色家常,却雍容大气、底蕴深厚。

看云的这节《猴王出世》,没有课件的演示,没有精美的板书,连幻灯片、小黑板都没有,念到电视剧插曲的时候,连录音机也没用。读一读,议一议;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如此而已。然而,我要说,这真的是一堂很精彩的语文课。

一、发乎性情引导读。

(楷体)“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注意到了吗?先是三个字,三个字,三个字,三个字,然后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最后五个字,五个字。”辅以手势,“读的时候笑起来,先快一点,然后慢一点,最后慢下去,读得舒缓,放开来,读出猴性。”

学生读后,看云说:“好多同学一脸严肃,课间十分钟你们是这样的吗?玩的时候是这样的吗?绷着一张革命的脸?”

学生“哗”地笑了。

于是,孩子们带着笑,又读:“那猴在山中――”

看云一下子打断:“猴在山中,就像你们在操场上一样。山对它意味着什么,那不是十万八千里的.取经途,那是它的自由王国啊。接着读――”

孩子们懂了,再读,一个“山”字绵软了不少。一幅画面在我眼前浮现,一定也在孩子们眼前浮现――那石猴,在山中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快活逍遥……

(楷体)“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桌、石床。”

学生读的很一般。

“能不能举出你最喜欢、最得意的一样玩具?”

意外发生了――全班竟无一人举手,有人小声嘀咕:

“我早就不玩玩具了。”

“我们没有玩具。”

“不会吧?你好悲惨哦,这么早就结束了童年。”谈笑间,几个孩

子举起了手,连说带比划,眉飞色舞。

“你刚才说的时候手也比划,为什么这样?”

“因为我特别喜欢它。”

有人举手代说了:“他为自己的玩具觉得自豪。”

“特别自豪,特别骄傲!石猴在点数他的家当时,他是什么感觉?再读。”

二、独辟蹊径巧妙问。

1.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部快乐的书。回忆电视剧,有让你觉得伤心的地方吗?”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三打白骨精”里,师傅却误以为孙悟空连伤三条人命,硬要赶他走时,他伤心;有的说唐僧念紧箍咒,孙悟空疼得满地打滚时,他伤心;有的说天兵天将在花果山打死打伤许多猴儿时,他伤心……

“还有吗?”

一个女孩说:“当孙悟空被压在……”看云激动地接了上去:“当他被压在五行山下时是吗?我要抱抱你!可找到知己了!”

于是引出第二问――

2. “如果可以选择,为自由一战而死,还是生生压在山下五百年,你认为孙悟空会走哪条路?”

一个男孩选择了为自由战死,接下来却有两个男孩选择了被压,因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五百年后就又可以获得自由”。这群孩子显然平时上课就喜欢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并不因老师有意无意的引导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惟其如此,课堂才显得真实活泼。

3. 课文学完了,看云微笑着问:“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石猴还是做众猴?”

异口同声:“石猴!”

“有不同意见吗?现在谁站起来说愿意做众猴,那他就是石猴!”

议论之后,有愿意做众猴的了:

“做石猴需要本领,我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众猴也有优点,言而有信。”

“当石猴要死亡的冒险,我不敢当石猴。”

“石猴是船,众猴是水,如果石猴不能很好地为众猴服务,那众猴

之水就会把它这条船推翻。”

三、深刻理性动情说。

1. “如果可以选择,为自由一战而死,还是生生压在山下五百年,你认为孙悟空会选择哪一条路?”

学生发表意见之后,看云说:

“你也可以选择为自由一战而死,也可以选择怀抱着希望隐忍着活下去,但是这五百年对孙悟空是生不如死,同不同意?还记得这样一个镜头吗?孙悟空被压在山下,它看鸟儿在天上飞,看叶儿在空中飘,看夕阳西下,牧童骑在牛的背上,吹着横笛缓缓回家。只有孙悟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世纪复一个世纪,整整五个世纪,被压在山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

“我还记得那歌词是这样唱的: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了青苔,长满了青苔,只有一颗心儿不死,向往着逍遥自在。”

“自由,是孙悟空的精魂。”

2. 课将结束,看云问:“台上这个人,”她指指自己,“你们认为我会当石猴还是众猴?”

“你现在虽然还是一只众猴,但只要你不断努力,你会成为一只了不起的石猴。”

“你就是石猴,我们就是众猴,我们这个课堂就是花果山,这节课在你的带领下我们过得很愉快。”

“哈哈哈!”大笑过后,看云正色说:

如何打造高效语文魅力课堂 篇5

通过近几天的听课学习,本人收获很大,教师的同课异构,可以说:篇篇都是教师的心血之作,也是教师语文素养的完美体现。有的教师课件制作精美,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有的教师朗诵很有感情,富有感染力,有的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强,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可谓是精彩纷呈,好课连连。

我就结合自己的上课情况,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思考吧。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语文公开课,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有新意。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作者构思行文的发展轨迹,“作者胸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教学一篇文章,必须顺着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的真谛,但不一定篇篇都是从头到尾问问答答,这样不容易出新。本堂课我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在分析情节时,从插叙手法、二个误会、三次悬念入手,再加入《西游记》的某些故事情节作为补充,让学生了解到只有情节的波澜起伏,才能使故事曲折生动,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分析梨花在文中的作用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自我感受,然后引入“莲、梅“的象征意义,在这种启发式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梨花“所蕴含的特殊意味,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二、“三语”的设计要别开生面。课堂教学结构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它与构思一篇幅文章一样,也有开头、中心、结尾。三语就是开头语、中心的过渡语和结尾的结束语。“三语”运用得法,不仅使教师课堂语言显得生动、精炼,而且课堂结构也一目了然,给人精巧别致之感。

三、巧妙的问题设计是成功的保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我在上这堂课时,整堂课的提问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辐射开来,注意了系列性,整体性、屋次性。由浅入深步步启发诱导,学生就能拨开云雾,渐入佳境。

四、密切联系生活,生动活泼的进行思维素质训练可敲开高深教学成功大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先引入了三段刻画一个小球迷形象的短文,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不同及妙用,在课文理解上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本堂课如果没有那三段妙趣横生的,生活气息极浓的人物描写作铺垫,没有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合理想象,没有试拟对联画龙点睛,这堂课可能会逊色不少。

五、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得法,可为课堂增色不少,若过度使用多媒体课件,则有喧宾夺主之感。

让语文课堂小结更有魅力 篇6

刘艳芳

关健词: 课堂小结有魅力有效

课堂教学小结是依据课堂教学计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它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一节课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话,那么,一个出色的课堂小结,可谓是锦上添花,能为一节课增色不少。尤其语文课更注重语言的艺术,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小结更有魅力呢?下面是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课堂小结的不同方法和类型以及小结时应注意的事项,总结出来的几点体会。

(一)、归纳概括式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课堂教授将要结束时,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简单明了、准确精练的概括、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性,起到突出主题,升华认识的作用。这也是教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总结形式。

如在上《雷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结:“无论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不管从哪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这里有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有着最“雷雨”式的女人,也有着如“一棵弱不禁风的草”般的男人,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在着一丝温情的老人,也有对生活尚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在的人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实现救赎,或为了追求梦想,或为了保持一点眼前的平静。但一切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是无可避免的。《雷雨》的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我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这样的小结,既让学生对整部《雷雨》的情节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又明确了对主题的认识。

(二)、拓展延伸式小结

为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的学科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学会初步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讲解将要结束时,可以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分析讨论了林冲的性格之后,下课还有几分钟,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林冲是被迫上了梁山,那么上了梁山后的林冲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提完之后,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没有看过的人就胡乱猜想,看过的人就讲得头头是道。在下课铃响的一刹那,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写出上梁山后的林冲的思想性格,并以实例为证。这样的课堂小结(含课外作业)。即回顾了课文的主旨,又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古典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小说主题更深切的理解,对封建社会更深刻的了解。这样的延伸,可谓是一石数鸟。

(三)、思索悬念式小结

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用:“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结尾,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同理,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并为上好下堂课埋下伏笔,课堂小结可以“引而不发”。这样,为以后要讲解的内容作一些衔接上的准备。这主要从教材的总体把握上加以考虑。因为课文与课文之间,往往有主旨的相似性,写作手法的共同性。有些课文就可以通过这一点“接近”,可以相互引述。如在语文教材中,课文《关睢》之后,紧接着就是《蒹葭》。那么在总结《关睢》之时,可以略微强调一下青年男性对“窈窕淑女”的思念,“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为下文《蒹葭》中感受“思而不得”作好情感上的渲染。而《关睢》中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手法,更是在《诗经》的其他篇章里可以找到回应。

(四)、品读感悟式小结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语文课中有好从课文需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原著进行品读。我上《边城(节选)》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结:“缠绵的情思是世上最美的情感之一,那爱不管是凄婉抑或豪迈,都永远那么美丽,于是李商隐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真淳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去翻开《边城》的原著吧,你所获得的将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对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这个小结照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感情有朦胧向往的心理特点,他们自然愿意去深入了解原著。

课堂小结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仅是出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内容和知识点的归纳,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会依照课前的设计:导入——讲授——小结,努力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力争使课堂教学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但课堂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憾事:其一,课堂教学内容过快,小结留有的时间过多,学生无事可做,教师只得胡乱布置一些“杂事”混时间。其二,是教学内容过多,时间来不及,快下课时只好三言两语仓促小结,这样学生既无法回顾当堂所学的知识,更无法说是承上启下了。针对这些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设计课堂小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走过场。要有目标性、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要突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要有特色,要有浓

2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二)、忌包办代替。要有引导性,让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归纳,将所学的知识默化、内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忌格式化。课堂小结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选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要新颖有创意,充满情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简约,还语文课堂本色 篇7

简约的语文课堂闪溢着灵动、惬意与智慧, 简约的语文课堂焕发着学生的生命活力, 学生能自由地呼吸.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简约呢?我想:我们应该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一、走进文本, 为简约的课堂“把脉问诊”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 课堂上常常充斥着花样繁多、追求热闹的形式.然而,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对教学内容平均用力的话, 只能是“蜻蜓点水”.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 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 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1. 抓关键, 做到心中有杆秤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产生顾此失彼的困惑, 但要想使教学目标实现得面面俱到, 似乎又会造成课堂的“满”和教学的“灌”.我们不得不说, 教学目标简明的课是好课.古人说“约而易知”.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遵循简约化的原则,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要简约明了.这个简约, 不是单纯的简单, 而是对教学目标的整合、融合.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一课时, 结合课文内容, 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2.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 感悟两次掌声的含义, 懂得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爱、鼓励, 要懂得奉献与珍惜.这两个目标, 涉及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恰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

2. 突重点, 做到腹中有文本

课堂教学结构简单的课是好课.如今, 我校全体教师正致力于设置“自主学习作业”导学模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高效优质, 更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禹治水》这一课时, 我便设计这样一套“自主学习作业”:1.查一查, 你认识大禹吗?读读有关他的小故事.2.找一找: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都做了哪些事情?认真读课文, 用波浪线划出相关句子.3.想一想:洪水退后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你想对大禹说点什么?这样的“自主学习作业”既囊括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又使课堂活动精彩有序, 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 都是建立在教师研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语文教师唯有以心灵走进文本, 才能获取深刻的文本体验和真切的文本意义, 才能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 从而架起与文本间的心灵之桥.

二、走进自己, 为简约的课堂“反躬自省”

课改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线教师, 要以课改为契机, 加强学习, 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着力追寻“大道至简”的教学境界.然而,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走进自己.

1. 巧用语, 做到功纯始自然

还语文课堂教学以内在美, 教师的教学用语就要简练.要用最简练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 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的学科语言要规范, 提问语言要明确, 过渡语言要流畅, 评价语言要扼要……说白了, 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

2. 强练习, 做到脚下有余地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公开课上无书面练习, 常规课上课堂练习变为课后练习, 整堂课前松后紧, 最后导致教师占用学生的课余之间, 这样的课堂何来简约, 何来高效?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在课上留足时间,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以充分吸收, 这就要求教师在压缩教学时间的前提下, 精心设计独立练习, 保证练习的数量与质量, 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真实的信息反馈.

莎士比亚说, “精简是智慧的灵魂.”而真正要成为追求简约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师, 则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 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繁琐为简约, 改呆板为灵活, 改无效为高效.

三、走进学生, 为简约的课堂“强基固本”

我们不难发现, 课堂上,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本、老师之间都存在着某种隔阂.身为教师的我们, 应该用自己的慧眼去寻找隔阂所在, 从而去更好地判断与引导.

1. 悟偏差, 感受智慧的交锋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了偏差, 应及时随学生的生成调整.如教学《青蛙看海》时, 我预设在青蛙登上山顶时, 给学生展示大海的视频.可在课文导入时, 我就从学生的反馈中知道, 他们从各种渠道 (网络、电视、书籍、现场) 对大海早就有了感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才能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所以, 我决定把课堂还给他们.所以我随机改变了预设, 青蛙登上山顶, 它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海景?让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 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就巧妙地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逐渐走进文本, 走进生活.

2. 触焦点, 寻求灵光的闪现

当课堂与学生思维找不到坐标点时.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任何高效的语文课都是教师、学生、作者三颗心相互碰撞, 产生火花.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留白”, 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活动的时间.如教学《大禹治水》时, 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 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 遇到了哪些困难?此时老师适时引导, “大禹治水时, 干粮吃完了, 他会怎么办?大禹治水时, 双脚磨破了, 他会怎么办?大禹治水时, 突然一头黑熊向他扑来, 他怎么办?”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想象空间, 为后文感悟无私奉献精神做准备.课堂中为学生“留白”, 师生才能共同寻找焦点,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只要学生的思想有活动, 语文课堂就有效果.

“朗读”——语文课堂的本色 篇8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

一、教师范读应再多些

当今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范读越来越少。许多教师或以自己的普通话不够规范,或以自己的声音不够完美为借口,动辄就是“请听录音”,或指派读得不错的学生范读。

想当年寿镜吾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在学生们面前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的情形,给学生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时代的于漪在学习《浪淘沙》和《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也曾对老师出神入化的朗读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人说,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标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不无道理。教师范读往往更容易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本达成共鸣,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产生对语文的浓浓兴趣。而学生范读,限于阅历和理解能力,毕竟不如教师对文章把握得好。教师普通话是否规范、嗓音漂亮与否不能成为朗读教学的障碍,作为语文教师要多开尊口,经过自身的努力,练好范读这个基本工。

二、让朗读代替讲解

初中的语文课堂也许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讲解”,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与其多“讲”,不如让学生多读。我国历史上有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朗读感悟的事例,如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读到口舌生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的古训,都证明了读者自身朗读、体味的重要。语文学习要注重过程,靠朗读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无须连篇累牍地讲解。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岂不更好?

三、朗读训练,应指导有序

很多教师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缺乏系统。课堂朗读,往往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价,学生只是被驱赶着为读而读;单元朗读教学没有系列;一学期、一学年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缺乏目的性和层次性。这样的朗读教学常常会事倍功半,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水平。

课堂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要循序渐进,系统有序。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把每一册、每一单元以至于每一篇文章的朗读要求和训练重点了然于心。以初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为例:

第一册是朗读训练的启蒙阶段。要求: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从单元教学要求看,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训练步骤:第一单元,要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清楚连贯。第三单元,练习朗读,做到语调自然,正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五单元,要从文章的整体到局部,反复研读。

从单课看,教材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分角色朗读全文,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羚羊木雕》。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如《背影》。练习重音、重音的轻读,小停、中重音、拖音,如《春》。讲究节奏(依意义单位划分),读出抑扬顿挫。表现诗人的感情,再现情景、画面,如《诗词五首》。背诵,如《天上的街市》。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的训练到实用训练,避免急于求成。学生的朗读要求也要呈梯队形向纵深化发展: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情达意,体现个性。朗读技巧(如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也要注意由浅入深。

我们不仅要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更要加强对朗读课的探索,在传统的教读、品读、研读等基础上,尝试赛读、联读、说读、写读、比读等朗读课形式,积极拓展朗读课的教学思路。

总之,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让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行动起来,注重练就朗读硬功,及时改变不愿读书或不读书之“怪现状”,给课堂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目标,使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乐章奏出更加优美、雄壮的旋律!

本色语文魅力课堂 篇9

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因此,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因此,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桂林山水》这堂课中,努力创造出和谐、悦目、爽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从而创造美。在上新课前,我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组精美的桂林山水图片,学生欣赏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会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听觉美,还领略到自然美。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迫切希望去感受美。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设问的形式主义倾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弊病。问题或过简,或过琐细,或过于雷同、千篇一律,或过于空洞不知从何答起,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设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课堂沉闷,或者相反,课堂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却一无所获。还有的教师自己闭门设计好了问题与答案,却与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三、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很重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

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如:我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当我讲完有关李白写作此诗的故事再配以音乐范读后,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每组成员都迫不及待展开了学习。读、划、说、记,学得不亦乐乎。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学习,各组相继亮出组牌,告知学习完毕。在交流汇报过程中,有的组全员出动,分工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此诗,有的组派出代表(不一定是优秀生)解释了“将”、“欲行”、“忽闻”等词语,有的组提出疑问“如何理解‘踏歌声’”……显而易见,学生对本诗重点、难点都把握得较正确。紧接着我便出示讨论题: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字面意思指什么?②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实际这句话的意思指什么?③李白要离开桃花岛了,汪伦的感受怎样呢?你觉得是用怎样的脚步来送行的?④汪伦带着乡亲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呢?他当时会想写什么?学生又投入了第二轮分组练习中,“①-②”问在合作学习中不难解决,“③-④”问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难点突破后,我又出示了尝试练习题(可任选一项或几项):①有感情地背诵此诗,试着默写。②简要说说此诗之意,试着改写。③小组表演当时的情景。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个体活动,也有集体活动,并能踊跃发言。最后,我让学生小结学法,一般我都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四、教学中要富有美感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于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动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五、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我在平时布置作业时一般这样设计: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并能提出练习中的问题探讨、解决,此类学生思维能力居中,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不会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允许学生作业中的遗留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家长或同学之力探讨解决问题。

3、基础A类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反应较快。在生字新词的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做作业时以听写代抄写,减少抄抄写写的作业,在掌握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布置提高题和拓展提,或是同样的作业给予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积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小问号一栏和资料袋一栏给予A类学生的要求会更高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答”“收集有价值的东西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谈谈预习感悟”等灵活机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作业尽可能开小灶给他们,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交流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即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自学兴趣同时也给予C类学生学习的机会。

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千差万别,但是孩子好胜、好强的天性是共同的,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够得着”的成就感,分层作业在这一方面展示了其优越性。

六、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

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上一篇:新闻摄影基础下一篇:家和万事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