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篇1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篇2

一、核心素养概述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所具备的适应其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教育是符合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发展的更高目标。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全民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应该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指向学生能力、个性和身心发展的基础教育。

二、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语文课堂

(一)重新划定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活动基本都是教师自己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其看客或者听众[1]。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其能力提升不明显,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重新划定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只有教与学共融共生,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学习。作为课堂中“平等中的首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和辅助作用,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偏离正确轨道的学生学法和讨论等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为学生进行自主质疑和个性创造等提供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做法有: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和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提高学生深入思考和思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更新并完善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中积极活跃思维,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优化学习过程

首先,在课前导学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预习提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就是要完成预习单,并带着问题和学习收获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设计《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教学导学案时,其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其注意力不稳定。其二,要充分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其三,要设计具体的导学内容和预习单:一是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出“天山”一词,进而引导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中所描写的具体景色等进行探讨;二是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题,搜索有关天山的资料,了解作者,并让学生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描写景色地点变化的句子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提单,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其次,在课中共学方面,就是学生要进行预习成果的交流,使其在深入研读课文后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在上课伊始,可让学生就课前的预习成果进行交流,使其能够在交流学习中完善自己的学习内容,并提高其学习能力。比如,对于《七月的天山》这一课文中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相应的方法等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在课前预习中,一些学生可能没有全面找出课文中的景物和方法。但是,通过课堂中的学习与讨论,就可以使学生明确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和野花等美景,主要运用了衬托和比喻两种描绘方法。

最后,在课后拓学方面,就是提高学生对本课的掌握能力,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知识。在课堂最后阶段,先对《七月的天山》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对景物形态、声音、动态、色彩和感觉等方面的描写能力。然后给学生布置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以提高学生对景物的写作能力。

(三)建立联系,整合学科课程

在教育学界,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学科有其相应的分学科特点,并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2]。但是,不同学科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在实践中表现为一定的整合性。而核心素养的作用是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的,并且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因此,作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整合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整合语文学科内的课程,就是对语文单元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整合。比如,对《程门立雪》《曹冲称象》《自己试一试》《岩石书》这一单元进行整合:《程门立雪》通过让学生举出尊敬老师的例子,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并进一步肯定每个学生都是热爱学习的好孩子;《曹冲称象》通过让学生列举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就可以开动学生的脑筋,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试一试》主要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动手又动脑,从而提高其实践创造能力;《岩石书》就是一个热爱学习、尊敬老师、善于思考和动手又动脑的一个结合体。

另一方面,要整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我们知道,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着,语文学科也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进行核心素养教学,就要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将语文学科于信息技术等学科结合起来,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必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新语文课程中,必须重新划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整合学科课程。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指向核心素养教育。本文将通过阐述核心素养教育,来探讨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篇3

一、卢世国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卢老师以他受邀参加的2016年10月10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首轮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莫言的《卖白菜》一节公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些认识。

《卖白菜》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也是苏教版新教材新增加的篇目。这节课,卢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教给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一是教给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1.教给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

卢老师指出,教学中惯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考场上怎么办?日常的阅读怎么办?所以培养学生自己能提问题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比如有一学生针对结尾段中“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一句提出:“最坏的事情”是什么事情?问题提出了,谁来解决呢?当然还是学生。于是学生得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多收老太太一毛钱,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三棵白菜都没卖出去,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让娘丢了脸,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无法面对母亲。到底哪一个答案更好呢?卢老师让学生读课文。于是学生发现了“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这个句子,“一……就”这个句子表明,回家前“我”是很纠结的,“我”最担心的是无法面对母亲,因为前文中不止一处写母亲对“我”的殷殷期望,所以无法面对母亲才是最坏的事情。答案出来了。卢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答案是怎么来的呢?意在让学生明白:自行提问题,尝试得出若干答案,结合文本反复比较,取有依据的最佳答案。

2.教给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细描是《卖白菜》这篇小说最显著的语言特征,但初一学生对细描这种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教师又不可能专门教细描这一概念术语。为遵循“在语言运用中领悟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原则,卢老师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比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①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

②母亲无计可施,万般无奈,决定卖白菜。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②句简洁概括,①句具体生动细致,①句表达更好;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的万般无奈,更加感人,让人印象深刻;是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达出来的。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但学生还没有真正弄清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语言能力的教学还需要再推进一步。于是有了这样的追问:作者写了哪些动作、神态?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些动作神态可不可以调换?学生思考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作者写了母亲掀铺炕、拉抽屉两个动作和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的神态;这些动作和神态用“时而……时而……最后”连接起来;动作和神态不可以调换,因为动作之间有时间顺序,也有范围顺序,动作和神态之间也有时间顺序。卢老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写一个动作或神态就可以表现母亲的贫困无奈,为什么还要写这么多?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这样写更突出了母亲的无奈,更加感人,为卖白菜做铺垫。

卢老师意在通过以上训练,达成学生的语言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懂得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但是建构达成还需要在运用中转化为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能力训练环节:揣摩下面句子的情境,把“上课时间马上就到了。可她还被锁在屋子里没法出门。她非常着急”这三句话改写成一段文字,用上“时而……时而……最后……”。 学生写出来读出来,展示评议修改,读写一体,水乳交融,在语言运用中形成了语言能力。

卢老师认为,经常进行这样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能够提升。

二、董健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董老师以他的一节公开课《秋水》为例阐述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关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有这样的表述:“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漪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也是最核心的能力,一定要摆在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领域来考虑”。所以,教学中董老师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下功夫。

《秋水》(节选)是一篇传统课文,不同版本教材都有节选。苏教版把它选编在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节选部分一共142个字。在备课时,董老师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认为节选的文本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读懂文本,积累文言知识点。但董老师细读文本后,发现节选文本虽然很短小,但故事相对完整,字词的解释上有几处颇值得商榷;在文“道”上,节选的这部分表达的主题思想又与庄子思想相矛盾,很值得探究。因此,董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以质疑为出发点,着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1.质疑

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训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建立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基础之上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也是从语言的积累与应用开始。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文本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和对文本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在检查中以“旋其面目”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权威的质疑精神。通过这个活动意在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习惯,引导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更不要迷信各类参考书;第二,培养学生基于“证据讲话”的习惯,对一个问题有疑问,不是主观臆断,而应查证权威的工具书,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三,引导学生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让学生学会思维判断要符合形式逻辑。

2.探究

接着“旋其面目”的讨论,董老师继续引导“河伯的态度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从而得出所选文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谦受益,满招损”的主题思想。作为节选的文本这样的主旨总结是没有错的,但这种层次的阅读只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阅读,是一种缺乏深入思考的阅读。因此,董老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另两段《秋水》节选文字,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庄子《秋水》的核心思想。这也是核心素养的第四个要求: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如果把文本的主题思想仅仅停留在不要骄傲自满之上,肯定是没有读懂庄子,既没有批判的思维,更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研读三段《秋水》中的文字,沿波讨源,弄清这节选的142个字只是《秋水》的一个引子,它所表达的思想并非庄子《秋水》的核心思想。这样启发学生对于“自己的见解”也要有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要“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同时通过这个问题探究,学生对“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庖丁解牛”这三个词语也有新的理解,这也给学生一个启示,我们司空见惯的知识与理论也有可能也是错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进行思考,不懈质疑。

3.辩论

董老师设计了“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庄子吗”这个辩论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维度:第一,通过对庄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并非绝对“真理”的分析,让学生接受“世上没有众人真理,只有个人真理”“所有这些命题,都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念;第二,通过要不要向庄子学习的辩论让学生懂得,可以质疑庄子的思想,批判庄子,但要允许别人学习庄子,赞美庄子,“包容异见”是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质。

三、王力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王老师以2012到2015三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王老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知识素养、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及对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1.语文学习的要求

新一届学生到校后,要给他们讲清楚语文学习的要求。给他们讲农村学生面临的挑战,语文学习应注意的问题。每节课前做好上课准备,提前朗读课文,听课时认真作笔记,阅读课文要求圈点勾画、批注,作业要求,选择题做出过程,纠正错误。

2.语文学习的准备

准备字典(如《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抄写本、字帖、不同颜色的笔等。

3.阅读教学

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力和对语言的品读鉴赏力。每课注意新学的词语,掌握其写法、读音和意义,归纳整理,以后还要听写、复习。概括课文内容,言语简洁,注意言语形式,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习题提示用五言形式概括,白居易《琵琶行》可用七言形式概括。文言文、诗歌鉴赏更多训练学生用四字句概括的能力,个别学生还能写简单的绝句。重点词句研读,词语赏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除了动词以外还有形容词、副词、名词、数词等都可以研读、品味。

4.写作教学

写前知识指导,选择合适的作文题,体现思维能力又有话可说;一题多写,升格练习,一个题目至少可写两次,第一次没达到教学预期,在翻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总结不足,再写一次,合格的学生自由写作;实在不会写的,再面谈,面批,再写第三次。

5.兴趣培养

引导学生多看视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播放一些有助于语文学习的视频;开设阅读课,每周一节,高三也要坚持,语文不需要做那么多题,相反需要阅读,所以每人要求订一份语文类报纸,鼓励学生买书;遇到节日,可以暂停上课文,就利用节日进行语文学习,如清明节介绍《我们的清明》一诗及视频朗诵,劳动节让学生给父母发短信,要真诚等。教师及时鼓励、带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依据学情,落实常规,养成习惯,激发兴趣,扩大视野,尽量寻求学理与学情的统一,“历史的合理性”与“未来合理性的”的统一。

四、网友精彩互动摘要

山东王尧锴老师认为,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路径中,名师的课总能在平淡中或高潮落下时添一把火,让课堂有层次,有余温,有回味。

深圳鲁力老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选文要恰当,要能击中学生的思维神经。

江苏杨虹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该是素养的一种体现。

安徽魏为秋老师指出,核心素养培养的层次感梯度感都很强。

江苏桑苗老师认为,语文基本素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 篇4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和一年一度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于6月12-13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陈先云理事长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现摘录他提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供大家研究时参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1、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篇5

红安县将军城小学 刘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最基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促进学生识字的增长。教师可以创设识字情境,培养识字兴趣,拓展识字途径。关键词:创设 培养 拓展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低学段对识字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汉字数量多,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多样形式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他们识记效果的提高。总之,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我从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把新大纲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后再加上自己创新的思想,那么,一堂原本显得呆板的识字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才能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充满活力呢?

一、创设识字环境

1、鼓励学生做小老师

小学生的表现欲是非常强的,让学生做小老师是对学生的锻炼更是让学生展示、表现自己。如: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老师,教组员识字,检查组员识字的效果;教授新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教读课文和生字。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2、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认识几个甚至十几个字,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比如:开火车识字、过小桥游戏、摘果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思考,玩中创新,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培养识字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任何识字方法,只要能成为学生识字的‚良方‛,我们都不应该予以否定。当然还是需要对一些好的方法,进行肯定和发扬,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来选择自己愿意并能接受的识字方法。

1、加一加

就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用以前学过的生字加上偏旁构成新的生字,这样记忆起来就比较简单。

1、减一减

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新的生字。例如:“多”去掉一半就变成了“夕”;“中”去掉一竖就变成“口”。这样课堂上的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记住的生字就多了。

2、猜一猜

就是把字编成一个字谜让学生来猜。例如:“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手”;“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轮红日升出地平线。——旦”。通过这样的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认识的效果大大提高。

4、形近字

我们所学的生字中,有好多字形相近的字,学生也容易写错,比如:“失”物招领中的“失”字有的学生就写成了一个“先”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字的形上的区别,更好地记住这种类型的字。

5、你讲我听

“故事描述识字”主要是从学生对字的意会的角度来设计的,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如:我在讲“伏”字时,我说:“暑假的一天,我看见一个人(单立人)牵着一条猎犬(犬)在集上走。忽然它付在地上不动了(伏),我猜它是太热了吧!”不一会儿,学生们就领悟其“法”了,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刮大风了,一棵禾苗(禾)害怕被风吹倒,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这时,一位少先队员拿来木棒给禾苗做了拐棍,它又稳稳当当(稳)地站在那里伸出了头„„”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动手,在游戏中认识了生字,在游戏中展示了自我,在游戏中学会了合作,而且从中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体验到了识字的成功。

二、扩展识字途径

为了让学生在识字中不断增长,在学校,美丽的校园环境就是孩子们很好的识字素材,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体育设施,以及班级中的植物角、宣传栏、黑板报,等都有标牌,校园都有要认的字。如“松树”、“花坛”、“旗杆”、“花墙”、“窗户”、“篮球架”、“队室”等。我要求学生在课前课间漫步在校园里,或嬉戏的时候,把认识的生字记在生字卡片上。在班会上,进行交流,看谁识字最多,并评选本周的“识字大王”。这些字词使学生耳濡目染,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了生字,在交流中记忆了生字。

学生除了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识字外,放学回家,沿途经过的商店名、广告牌、家里的一些生活用品用具都是学生识字的好教材,如“电视机”、“冰箱”、“电风扇”、“桌子”、“写字台”、各种物品包装袋(盒)上的汉字,我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生字,认识生字。另外,学生在与家长的交流或帮着父母做家务的同时学会了识字。学生还觉得识字很奇妙、趣味无穷。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6

清徐县金川小学

张 玲

“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

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也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然而,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国家标准的20%。为了帮助孩子们补充文学名著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每天语文课前也会请一名学生与大家分享读书笔记。数年来,所教班级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傲慢与偏见》《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3.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

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几年下来,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相当惊人,涉及历代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诗经》中的重要篇目如《关雎》《相鼠》《硕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余篇,大部分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部分同学也能出口能诵。古代经典散文如《资治通鉴》(部分)《狼三则》《愚公移山》《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部分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如《念奴娇》《雨霖铃》《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背诵的主要是《增广贤文》章节。何俊毅同学背完了一本《毛泽东诗词》。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

1.撰写、交流读书笔记,提高写作水平。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书笔记,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书笔记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几年下来,孩子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

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级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和语文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影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

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二、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教师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既要正面引导,也需要强制养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说普通话,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例如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我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时必须清楚整洁,有速度。每周一次评比,做得好的同学,我会在他的本子上贴上一个小的红五星以示奖励。每月一次总结,全部优秀的换成一个大大的黄色的五角星。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风气,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整洁有序的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稳步提高了。

三、课堂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引向内在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如学习童话时,我总是让学生们自选角色表演课本剧,另外,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分角色朗读,小话剧表演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文中情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将个人爱好、思想感情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既呈现出语文教学的共性,又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

力。如教《寓言二则》时,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要求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讲故事,再互评出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都渴望当故事大王。自学时就非常用心,讨论也异常热烈,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内容已了然于心,关键词汇也掌握了,为下节课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平时,只要涉及到启示感悟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孩子们畅所欲言,并给与他们肯定的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乐于也善于表达了。

四、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经典诵读活动。结合我校的“诵读经典,文化健身”的主题活动,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3.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4.还可以指导学生办手抄报、进行调查访问等。办手抄报可以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媒介的能力,调查访问则可以实地演练学生语言表达学会交流,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读讲结合内化阅读体验的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 篇7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具有教学优势,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加需要从课程设计到文章解读等各方面对学生加以熏陶和教育。尊重学生对语文的热爱,用语文的多种效能价值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书写、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内心,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较为纯粹,是语文德育实施的关键阶段,对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新课程下的角色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二、思想的转变与行动的改变需要相伴而行

(一)增强对课本文章的审美阅读

新课标下强调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以语文课程为例。小学阶段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像我们描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使我们足不出户就会对美景心驰神往,如痴如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课本语言美和意境美的传递和解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体会祖国山河美和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增强学生的感悟还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加以记录,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大有帮助。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多向重复的,在多向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升华出新的感悟。

(二)增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互助

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多,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缺乏合作能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现在放开二胎政策跟这个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合作的能力的引导和提升。对于课本中涉及的一些想一想,做一做的问题,让孩子们动手去实践,相互去帮助,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对于以后成长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养成大有裨益。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终身发展的开放性动态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合作必不可少。

(三)增强学生对父母以及长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现在的小皇帝小公主都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越生活,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弱,帮助学生们从接受他人帮助的习惯中释放出来,开朗活泼,尊老爱幼,乐于帮助别人,理解别人。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叛逆思想也开始萌芽,在这一时期注重引导他们用平和的心态与父母沟通和交流,防止在即将到来的青春期阶段出现偏激事件影响自身和他人。

三、小结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渗透过程要缓慢而持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不厌其烦的运用多种方式,综合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像个师者,更像一个朋友,大家携手共同探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可以同步提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教师深入持久的坚持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一定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G623.2

一、序言

对于核心素养这一议题的出现,要追溯到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协议书,正是这项书面文件,将核心素养这四个字推向社会教育界,引起了教育雪姐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相关的重视。然而在当前社会,国家对教育层次精神领域的素质培育发展较为缓慢,各界人士对此意见也存在较大差异。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涉及不同方面的专业核心素养,这其中就包括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对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育,考验着当下的每一位语文教育者。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核心素养相结合

针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应该抓住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这一核心,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对目前中国的语文教学体制进行改良和创新,突破枯燥无趣的教育瓶颈,做到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的方式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精神传导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放在紧要的位置,综合全面的对语文学科各个方面的影响能力进行挖掘进而传授。这样才能更科学的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实施。

1.从语言构建展开核心教育的第一步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就是对语言和文字的把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学科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发掘和培育。作为受教育群体是小学生的情况,主要是从汉字词汇的听说读写,查阅工具的使用,小情景设定下的语言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作为教师,需要做到对学生能够接受的具体程度很敏感,才能在传授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任务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能力的发掘。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可以从各方各面体现出来。针对一篇语文课文,涉及到朗读、识记词汇、背诵段落、总结中心思想等方面。举例来说,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奇怪的石头》一文中,重点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了解李四光是怎样一步步发现巨石的由来,帮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识记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几组词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这当中的第一项就是要求对语言构建的掌握。随着年级的增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构建的掌握程度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水平更高一些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字词,还要逐渐开始锻炼总结段意文意,以及剧句中基本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这也是学习古诗词所必须具备的分析能力。面对一篇文章,在通读的过程中,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对作者的情感大意进行综合分析。教师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学习方法与技能素质的培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熟练的运用。

2.寓教于乐、勇于创新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教师作为传导者,学生作为接受者,二者都需要做到相互配合彼此平等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学生时期正是创造力想象力很强大的时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对授课内容加以丰富和完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新奇的方式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再举个例子,学习《白杨》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会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通读全文,掌握大概的故事内容。接下来作为教师会问学生,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呢?这个时候学生会将他们找到的原文读出来。然后教师会继续发问,白杨树为什么在戈壁环境中还能一直生存下来?此时学生可能开始提出一些形容白杨树品质的词语。然后可以通过分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父子对话的情境分角色进行朗读,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揣摩文中父亲和孩子的情感和用意,讓学生真正领会,白杨到底指的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文中最能表现课文核心思想和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汇,例如“浑黄一体、清晰、挺秀”进行具体的解释,帮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习白杨树坚韧不拔,不动摇不软弱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恼,也不能轻易低头妥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找出他们最欣赏的句子或者段落,模仿句式充分发挥想象写出新的句子。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只有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才可以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想法相互结合,达到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效果。

3.教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

一直以来,教育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过程更多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对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只是单纯的完成课本内容而脱离实际生活,就将达不到教学的核心素养的任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其中的精华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加以学习和运用,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依然以《白杨》这篇课文为例,整篇课文讲述的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坐火车去边疆。在旅途中,车窗外的一排排白杨树引发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话题,进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勾起了父亲对边疆守卫者的赞美之情,歌颂了他们像白杨树一般不向困难低头,坚毅的品性。通过学生的朗诵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课文的大意进行了了解,进而引发了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中心概念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白杨树和边疆的战士有什么共同点,哪些是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的。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小组讨论,在教室的帮助下总结出来形容白杨树精神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时,也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要知难而进,勇于直面困难并想办法去解决,这是这篇文章总结起来需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核心内容,同样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育。通过以上三种要素加以结合,在实际应用时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好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04):51-54.

上一篇:八年级数学北师大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司公务车辆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