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精选9篇)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篇1

贾微微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下面思想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还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背影》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常见的德育渗透方法之一――于无声中传真情。语文课堂教学对字、词、句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文章词句、篇章的反复咀嚼、揣摩中发扬课文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云体味、感受,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完全投入到文章真挚的情感当中去,受到更深层的教育。这种教育如春风细雨般,不露声色,不着痕迹,悄悄地滋润学生心田。

如《陶罐和铁罐》,可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孩子说:“同学之间不应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的十分真实,这些思想内容引导着学生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要不断剖析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习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的特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又如《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

一、德育融合实施策略

1.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1) 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雷雨》是典型的爱情悲剧, 我们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拒绝早恋行为。教学时, 我对学生说周朴园和梅侍萍的爱情悲剧都源于家长的反对。学生作为在校中学生若早恋要面临家长、教师和社会的三重反对, 还要面对成绩下滑的严重危险。与其拿自己的美好前程换这希望渺茫、毫无安全感可言的青涩爱情, 不如先把自己的学业搞好, 为自己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堂德育渗透要比简单命令式地要求学生不得早恋有效得多。 (2)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简简单单抛出像2010年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那样带有拷问的方式, 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让学生深有感悟, 乐于接受。有一次作文课的主题是“逆向思维, 立意新颖”。上课时我先跟学生说这期作文的话题是“珍惜时间”, 让他们拟写作提纲。结果所有同学的立意都是:“光阴荏苒, 白驹过隙”“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不管表达如何不一样, 本质都是一样: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在跟班上学生分析了他们的立意不新颖后, 我给他们讲了一起在等红绿灯而相差几秒钟发生的车祸:两车相撞, 还轧死一位横穿马路的人。接着教育他们:乱穿马路不仅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是不文明、没有社会公德心的行为, 因为这样做不仅可能导致自己受伤害, 也会影响社会交通秩序。学生们听了我的分析后, 纷纷修改了原来的立意:“珍惜不该珍惜的时间, 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时间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放弃短暂光阴, 珍惜永久时间”, 我很满意地告诉学生, 这样的立意在考场上会比“时间宝贵, 我们必须珍惜时间”新颖得多, 也更容易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由此点出本堂课的主题“逆向思维, 立意新颖”。这样学生既懂得了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 又接受了一次难忘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社会公德心教育, 寓德于教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3) 在课堂口语活动中渗透德育。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 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 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教师应为学生的口语实践提供具体指导。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生活, 体验人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单元有一口语交际活动课名为“讨论”, 指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各自发表意见, 平等交流。我班有些男生特别喜欢说女生坏话, 贬损女生。在备课时我选了“男生该如何对待女生”为话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 他们讨论后, 我结合他们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男子汉, 应以保护女人、包容女人为荣, 以欺压女人、贬损女人为耻。大自然选择让男性天生更具力量和胆量, 是为了让男性保护女性, 而不是让男性欺负女性。绝大部分学生对我的观点都深表赞同。那些本来喜欢讲女生坏话的男同学, 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次讨论课, 既提高了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更引发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可谓一举多得。

2.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 在学习中, 有很多知识点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 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样很多问题在进行讨论后变得更加清晰, 学生也会有更深的感触。

二、德育融合实施方法

1. 迁移法。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 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增强。例如, 学习文言文, 我就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如果课外遇到同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词语, 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这样, 就等于告诉了他们要学以致用。

2. 联系法。

就是把现实生活和语文联系起来, 对学生进行兴趣、情感、品格教育。例如, 运动会刚刚结束, 就请同学们把运动会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写进随笔本。这样, 谁为班级夺得荣誉, 谁热情积极帮助他人, 谁坚持到底等等都涌现在同学的头脑中。无疑, 这比口头教育“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等更有分量。

3. 比较法。

让德育渗透语文课堂 篇3

一、结合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键词句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在备课时非常注意课本中的关键词句,一旦发现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词句,我都会有效地运用它们。

如在执教《清澈的湖水》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让学生对“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话进行细读,推敲“攥”的含义。在学生对“攥”字进行推敲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洁为什么要紧紧地把面包纸攥在手中?她为什么不把面包纸丢到湖里?”问题抛出之后,学生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词句可以作为德育的载体,只要用心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结合课本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图文并茂是新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由于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他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大都对课本中的插图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在对插图进行观察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如在执教三年级的“识字、学词、学句”时,我发现课文中有八幅关于北京首都建筑物的插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我在课后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更多的关于首都北京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搜集到了很多相关的图片,有长城、天安门、圆明园等。看了这些图片,我很欣慰,问道:“同学们,你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建筑物图片,你们对这些建筑物的历史了解吗?”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很茫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对圆明园的历史有所了解。我妈妈说圆明园本来是一座非常漂亮的皇家园林,但它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变得满目疮痍,这段历史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一席话激起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自己的爱国情感,这也是我所乐见的。

三、结合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亲身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社会调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明白了道德的真谛。

再以《清澈的湖水》为例,我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河流进行调查,探究这些河流究竟有多少被污染了。调查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周边的河流无一例外地都被污染了。上课的时候,我和学生探讨了河水被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被污染的河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李明同学说:“我一直以为学校周边的河流没有被污染,通过调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河流被污染得很严重,这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这些河流的保护,防止它们受到更加严重的污染。”听到他这样说,我说道:“是啊,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很多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如果这一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总有一天人类会失去自己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说人类会毁在自己的手中。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一起守护我们的地球。”说到这里,学生的内心充满了惶恐,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他们再学习《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小洁的举动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这也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德育。

实践证明,德育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切身的体会,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结语

当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总之,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阵地,我们要发挥好这一阵地的作用,让德育在无形中得到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篇4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

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5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启蒙性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能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课程。现阶段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是不断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育德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其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加需要承担对小学生的育德工作。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均未成型,此时的育德至关重要。小学语文作为一大主科,其特点是涉猎广泛、形式多样、课堂内容生动,对小学生的育德是更为合适的。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为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育德。

1结合小学生的个性,打好育德教育基础

面对拥有活泼性格,心灵纯洁,以及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的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这些特点对其进行育德。同时也需要做到不能有“填鸭式”又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让小学生对品德有着全新的认知。每一名小学生的学情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其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针对这些不同的学情设计最为适宜的育德内容,以此促进小学生品德的提高。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中,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同学去过美丽险峻的狼牙山吗?”“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狼牙山是什么样的呢?”“五位战士能否像奥特曼一样打败敌人呢?”这些有趣味性的小问题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联想。在解析课文时,对主人公神态和语言等句子就有着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斩钉截铁”“同志们!用石头砸!”“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语句简洁而坚决,在为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后结合文章的语句分析,心灵纯洁的小学生会有强烈的代入感,这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让小学生学习了舍己为国的情怀、热爱祖国的思想,更加明白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

2结合写作教学,以文鉴人

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有着显著的特点,表述方式简单,写作基本没有技巧,直诉其事,但主要内容的表达也是和自生的思想契合的,感情真挚。因此,合理的加入德育教育内容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小学生清楚的认知真善美,并以真善美为骨架、以自己的思想为血肉、以故事内容为表皮来完成一篇作文,这样的文章是鲜活的。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可谓一举双得。写作周记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没有任何框架,小学生可以把自己平时所见、所想、所做的事情都记录上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它了解小学生的境况,对于周记里好的事物进行发扬,对“有欠缺的内容”加以评论并辅助修改。

3结合课文教学,以榜样树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人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也可以作为一面旗帜,学习其优秀的品德以此来树立标杆,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4寓言故事教学中的育德

小学语文课中的语言故事是精挑细选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短小易懂。例如《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什么叫虚荣,什么叫狡猾,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虚荣的代价,狡猾的可恶;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中,小松树一开始的骄傲自大,被风伯伯批评后的惭愧,以及大松树的谦逊都可以很好地感化小学生的心灵。寓言故事的教学是轻松的,但意义是重大的,通过浅显有趣的故事可以深深地影响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寓言故事的本质是寓意的表达,通过故事表达寓意,在这一解读的过程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观念和态度,也从学生的理解和反思中促进了学生精神的自我成长。对寓言故事的解析也是育德的有效手段。

5?Y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育人的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具有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特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影响其一生。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认清此阶段对小学生育德的重要性,并结合其性格特点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寓言故事、日常写作等教学内容提高其思想品德,让学生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渗透德育。如何渗透德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作者介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语文教育研培部刘峻峰

我们在学校教育中都知道以德育教学为首,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德育教学是班主任或者政治老师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再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尤其是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渗透的平台,我们不应该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割裂开。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承担着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德育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坚持教学和德育“双轮驱动”,就一定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让课堂绽开德育之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时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呢。

利用教材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作者和编者的绞尽脑汁而写出的,都渗透着作者和编者的情感,尤其在新编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介绍英雄人物、科学家事迹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指导学生纪念刘和珍及死难烈士的英勇事迹,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及反动文人的无耻,教育学生牢记烈士的鲜血,珍惜幸福生活,并学习烈士们追求真理、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课文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资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的美景,让人顿生山河壮丽的爱国豪情;史铁生、马丁·路德·金等感人形象,使感恩、奉献等在学生心中生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古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美德;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优秀篇章,有歌颂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壮举的动情文字,有赞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佳妙文章等等,无不在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认识和判断。这些都是学生正确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接受美德教育,形成良好品行的好材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学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文的的德育作用。

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作文是联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展现。因此,教师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将德育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注意选择典型的正面材料教育学生。当今的中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新鲜,都在竭力猎奇,对事物的看法也各有己见。对此,教师能以正确的观点积极引导,寻找好的典型材料进行作文指导,学生就会受益匪浅。其次,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在批改讲评中着眼于疏,致力于导。例如在分析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时,有的学生误认为“金钱就是幸福”,这当然是片面的说法。有些学生分析金钱与人的关系时,则表现偏激情绪,说什么“一切向钱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当然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则走上另一个极端,把“钱财”说得一无是处。于是笔者在作文讲评时,启发学生:要学会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明确指出,正当的劳动所得是无可非议的,但幸福决不能单纯地建立在金钱基础上。

课堂上活跃的、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气氛,能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灵活的方法是营造氛围的良方,例如对于某些课文,通过诸如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再如,增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频率,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切、和谐的交流,容易使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和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想要通过课文传达出来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无形的道德力量感染学生。除课堂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写作等活动,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方式。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有很多篇。如《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追求,讴歌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的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还应当举办广泛的、经常性的德育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德育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德育的强度和力度,并形成德育的日常意识和习惯,使德育持续不断地 进行下去,持续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打牢学生的道德根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浅析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篇7

不可否认, 当前部分中职生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可以说, 现阶段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评价偏低, 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和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近三年, 笔者深刻感受到语文课堂是中职学校推行德育的重要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 该专业在地区影响力很大, 教研教改均走在前列, 毕业生在当地非常吃香。前不久, 该专业教研室主任跟笔者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的学生刚入职前三年, 很受企业老板的欢迎, 因为他们技术过硬, 来之能用。但是, 三年过后, 该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出现瓶颈, 与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 缺乏后劲, 跳槽现象严重。综合调研后, 发现我们的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 尤其是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接受再教育的能力和责任担当。”由这个专业的现状可以看出, 中职学校在“2+1”三年学制上, 均只重视专业技能的教授, 而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两三年, 就面临大浪淘沙的困境。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愿景是“为学生一辈子负责”。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将德育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人格,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随着教材市场的开放, 中职语文教材呈现“百花争鸣”的态势。广西中职校主要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教材。这套教材是依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 其基本理念是“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综观这套中职语文教材, 有三大特点: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二是主张应用型语文, 重在创设语文的应用情境, 培养学生根据特定情境恰当应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范式进行恰当表达的能力;三是注重传统语文素养与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结合, 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 提升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由此可见, 中职语文教材富含丰富的德育素材, 只要语文教师下工夫认真钻研教材, 就可以把德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那么,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将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笔者谈两点认识。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适时开展德育教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中职语文教材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现代诗文、古典诗文、实用语文操练 (含口语交际、写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精心安排教学计划, 分模块, 分项目,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 注重教学方法, 注重潜移默化,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健康人格, 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 逐步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是应兼顾时代发展特点和不同的专业需要, 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学科的目的性和思想性倾向明确,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文章都能体现出作者对人、事、物的看法, 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 都能使学生明是非, 知善恶, 从文本中悟出人生真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第一册第一单元有五篇课文, 分别是《匆匆》《昨天和今天》《随想二则》《做个唐朝少年》《我们是一家人》, 是一组抒发人生感悟的散文。在教学计划安排上, 笔者在讲完五篇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设计两课时, 用学生热谈的“去哪儿”的形式, 在班上对“我们的时间都去哪了”展开讨论。

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后, 学生颇有收获,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 班上有名男生非常叛逆, 跟父母关系很糟糕, 不愿学习, 整天无所事事。那个男生在班上分享了他的感受:“老师, 我现在明白了, 与其说您是在教我们语文, 不如说您是在教我们做人。这么多年, 我跟父母关系不好, 不理解他们, 甚至产生恨意。我现在知道错了, 时间过得很快, 快得我都忘记感恩父母了。”听了学生的发言, 笔者颇受感动, 这是对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种认可与肯定。

在第二册第二单元中, 学习了《致橡树》后, 笔者利用一课时组织了“现代中职生的早恋问题”主题讨论, 让学生在感悟中妥善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友谊与爱情的关系, 更加积极面对爱情与未来。《致橡树》这样一篇描述爱情的名篇, 正是一个德育教育的好机会。不过, 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不应把语文课当成班会课甚至是思想教育课, 而是适时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又如, 在讲授《地球, 我们的家园》《向芨芨草道歉》《敬畏自然》这些文章时, 笔者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了因树木遭受乱砍滥伐而导致北方沙尘暴和南方泥石流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和课件讲解, 顺势诱导学生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在学完《向芨芨草道歉》后, 一个女生情不自禁地说:“就算是一朵花、一只蚂蚁、一棵小葱、一滴溪水, 都是有生命的, 我们尊敬每一个生命, 尊敬每一件充满柔情的事物, 就是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纯洁的心灵。”

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内化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在初中阶段的“失败者”, 他们认识世界容易受个人情感的影响。我们要传递知识、传递能量, 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操练”,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感悟与启发, 慢慢内化于心, 从而转变为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

1.通过实践活动, 逐步提升自我

如在讲授《卖白菜》一文时, 笔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关于“中职生如何养成节俭习惯”的问卷表。在课堂上, 笔者利用学校“百人文明监督岗”所查到的一些学生浪费粮食的严重现象, 辅之以图片形式展示, 与非洲饥民形成强烈反差。学生们深受启发, 自觉配合学校的“光盘行动”, 并且加入学校义工队, 宣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同时, 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 让学生自觉培养诚实守信、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的职业道德操守。

2.走进社会, 体验感悟生活

发挥职业教育对接行业优势, 组织学生进社区、下农村, 服务社会活动。如笔者所教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每年固定时节组织学生到周边乡镇开展免费家电维修活动。通过社会德育实践活动, 学生了解民情, 了解社会, 更容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态度。

再如, 笔者在讲授《家园落日》时, 把它与《月是故乡明》一文合起来讲授, 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家乡是人生永远不变的心灵港湾”。借此机会, 组织了“我的家乡”演讲,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家乡, 感受一方水土滋养孕育了一方人, 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 从而激发了学生建设美好家乡的强烈愿望。

语文教学应注重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近年来,人们对语文教师究竟是导演、演员还是魔术师的定位问题多有争端,对语文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在追根溯源,同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对各种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与尝试……这些争论、改革、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些努力只注重了教师职能的一方面--“传道授业解惑”,却忽视了教师职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育人。我国老一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得好,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教育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看出,徐老特别强调的是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忽略了其中任何一方面,作为教师都是不合格的。而具体到语文教学,教师更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较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手中的课本,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其精髓之处或深入分析,如疱丁之切中肯綮;或循循善诱,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效果水到渠成,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纵观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其中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文章很多,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屈原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感受到他那令人敬仰的伟大心灵和圣洁耀眼的人格光辉;而荆轲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仍会穿越千年的时空,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李白那“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更令我们击节赞叹;陶渊明那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让我们为之倾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为民请命的身影,我们可以抚摸到爱国诗人闻一多那颗滚烫赤诚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们还可以领略到祖国山川的壮美,感受到人间至情的永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道德的熏陶。可以组织学生举行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或演讲会、朗诵会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相应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瞻仰……总之,教师在思想上要给与高度重视,在形式上力求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渗透,切不可将人物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品德等等作品的精华仅仅给以蜻蜓点水般的描述。

我们还应看到,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目前的校园,业已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自私自利的思想也无孔不入,也在伺机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如今的高中学生正处在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虽然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称这一阶段为第二次断乳期,实际上这些孩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其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我们为人师表者意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在自己教好书的同时,利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加强育人的工作,这样,为人师表才算合格,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著名学者冯英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学什么,做一篇文章,写一个报告,起草一份电报,译一篇古文,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最最重要的,却是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冯英子·《学语文和学做人》)冯先生的话可谓中肯而发人深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是的,为人师者,力求把课教好,力求把课讲得新颖生动而且富有特色,力求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这本无可厚非,也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最重要的是不要顾此失彼,忘了自己肩负的育人使命。

我们在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表率作用。“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第多斯惠·《教育文选》)也就是为人师者首先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它才能堪称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教师于举手投足之间,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不难设想,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庸俗猥琐的人,一个蝇营狗苟、自私自利的人若去做学生的老师,将会把学生引入什么样的方向!即使他文采飞扬,才华横溢,把课讲得天花乱坠,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我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不能离开教师自身素质这一前提的。为人师者,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

我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些话都说明了教师率先垂范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课上言听计从,课下观其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更应注重“身教”的作用,要用自己无声的令人敬佩的行动,去默默地影响学生,这种无声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胜过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这项工作漫长而艰巨,也可以说是一项“德育工程”,希望我们每个教师引起重视,并身体力行,为这项“工程”增砖添瓦,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筑起一座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大厦。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篇9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1、在导入中、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一个人若要成功须具备怎样的品质?《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2、吃透内容,挖准教材的“亮点”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就内容而言,有反映社会生活,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阐明道理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该让学生通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可见,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点”,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脏”让学生体会石榴的热烈、不屈服;《强项令》中让学生找出董宣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不难理解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对于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捕捉引导、适时渗透,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如学习《马说》一课,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5、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都是慎之又慎,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于一路上的收获,感恩于一路上的关怀;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求学之路,有困惑有奋进,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写得真实感人。例如话题作文“比较”,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么,比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6、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在教学中,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优美的音乐欣赏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气质和修养。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实学,从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崭新课题。可是我想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语文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发布学生的习作,都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认识网络的用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7、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渗透美德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二、树立“大语文”观,活化德育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而德育的内容也十分宽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把德育落到实处。在本学期我班就开设了“小眼睛看大世界”的作文专栏。学生纷纷把自己看到的社会生活的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今年的三八节我校搞了“我为妈妈洗洗脚”的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投稿十分踊跃。“妈妈,摸着你粗糙的双脚,我知道你的辛苦和劳累。这一次为你洗脚只是女儿最小的回报。”“妈妈,我爱你,今天我终于有了属于我的表达方式——为你洗一次脚。”“看着妈妈布满老茧的脚,我不禁有点难过。我想说妈妈您辛苦了,我会用我的努力换来你的笑容的。”一份份稿件都洋溢着对母亲的爱.通过这样的德育活动,体现德育教学中的知行统一的原则.这样的德育比任何的说教都成功。

三、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语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学。科学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内容的特点,合乎教学及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正面引导,积极启发,长期培养。合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就要因材施教,坚持“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所以,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必须合乎这些科学性的规范。

第二、教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授性是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讲事实、摆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晓善恶,懂得美丑。这就是“教”和“授”,没有“教”和“授”,学生就无知,而无知就难于立德、立美。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实践,即行为习惯的养成。只知不行,只说不做,是谈不上有道德的。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思想品德要真正确立,必须有日常的行为锻炼,通过实践,把行为习惯化,从“他律”为主变为“自律”为主。所以,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因为是“教学”,就忽视思想品德实践;同时又不能因为是“德育”,就不进行必要的教授,二者应相辅相成。

第三,集体性与个别性的统一。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面向集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正确的集体舆论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环境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往往互相影响,甚至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共同能够接受的东西,要提出统一要求,统一规定,统一行动,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受到应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和偏废个别性。个别性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有时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培养,有时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只有坚持因材施教,顾及到个别性,才能坚持德育的集体性。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上一篇:注册公司流程及费用下一篇:幼儿园园长毕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