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篇1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温暖?是几度呀?“探”字有温度吗?(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师生笑)

师:完了吗?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学生齐读)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

反思: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但是现场的学生没有展示出他们对课文语言的独特理解。教师没有着急,用了引导的方法,提出“探”这个词语,这样的引导只是和学生玩一种猜谜的游戏。在这时候,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生再去读一读,想一想;如果时间不允许,就直接提出来,让学生再去思考、讨论,这样更能体现教师作用。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

师:充满温馨。

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

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嗦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

师:拿出感情来读行不行?

师:作者心中这样的爱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

反思:我觉得这个班的学生还是很有个性的,他们似乎没有理解作者意图,也没有理解教师意图,而恰恰是这种不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真实。过于理解教师意图的学生往往让公开课的过程变得平淡无味,让学生的发言变得假、大、空。这些学生不理解而努力去理解,展示了学习的真实,也展示了教师执教的真实,让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拓展

师:同学们眼前,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各自)写一句话。

(学生写,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生:爱如百合,我看到一个动画片上,一个女孩特别白,比喻成“白百合”。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师:爱如玫瑰,轰轰烈烈,也不要忘记爱如茉莉。

生: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爱如卡布西诺,带泡沫的咖啡……

师(笑):什么东西?

生:卡布西诺,苦中有甜。

生: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

(全场笑声)

师:要有热烈的爱,爱也要有理性。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繁星……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掌声)

生: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放光。

生:爱如动力……

生: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

师:爱如咖啡……

反思:这个部分是这堂课中学生发言最热烈的时候,不乏精彩语句,说明学生能够思考,并且能够表达。我想是因为教师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给学生鼓励,都给学生机会。无论多么“艰难”,教师都没有越俎代庖,都没有越过学生去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

师:人生不同阶段,对待爱情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

下课。

总评:听课后,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美到极至是平实、自然。看《爱如茉莉》的教学,就有这样的感受。薛老师不急不躁(内心不得而知),整堂课如涓涓细流,像一首清丽的小诗,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是同样动人。没有一句,没有一处是脱离语文的生发,课堂上飘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了文本的审美过程。回味起来,让人感到很多地方都在启发着我们,这就是袅袅不去的清香吧。

从这节课的执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同时教师引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景语”“情语”等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整堂课下来,线索清晰,干净利落,没有旁枝斜蔓。想必学生学习的所得也是清晰的。

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这堂课中充分调和了这种“供需矛盾”,教师给学生空间,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设计通过强硬的方式给学生,始终在顺应学生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树木与森林”的关系问题。关照了文本中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稍弱;也许这是薛老师第二课时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一堂课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是带给我们无尽思考和启发的课。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篇2

合作探究是颇为有效的课堂形式, 但如何找到一个“点”, 一个能达到引发有效讨论的激活点,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分析《祝福》这一课时, 无意间发现教材第23页中, 范曾大师的一幅插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 我决定用这个“点”来打开这一课时的合作探究之门。

一、一石激起千重浪

在布置学生预习时, 我要求同学们必须认真阅读课文, 找出范大师的错误。

同学们经过课前认真地准备, 课堂探究气氛异常活跃。有的说人物站的位置不对, 有的说物品摆放不对, 有的干脆说站在最后的那个男人是阿牛……

我让同学们经过了数分钟的辩驳, 最后有一组同学找出了错误:站在最后的老男人是鲁四老爷, 他应该没有留胡子。理由:小说第一段介绍鲁四老爷时说“单是老了些, 但也还未留胡子”。至此, 同学们探究的胃口大开, 个个意犹未尽, 人人跃跃欲试。接下来我这个“编剧”设置的几个有些创意的问题便成了这堂合作探究课的层层“波涛”, 颇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

二、乘长风破万里浪

趁热打铁, 把握时机, 我把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的几个探究性问题一一抛出。

1.谁杀死了祥林嫂?主犯是谁?从犯是谁?

同学们抢着回答:“主犯是封建礼教, 从犯是鲁镇所有的人。”

我又问:“导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还有其他因素吗?”

探究结果:愚昧、麻木、自私的社会环境。

我接着说:“请同学们比较探究祥林嫂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兴致勃勃, 从《氓》中女子谈到刘兰芝, 又从杜十娘论及林黛玉, 通过跨越时空的比较, 得出一个结论:封建礼教一步步地使中国妇女沦为玩物, 沦为商品。

2.祥林嫂有怎样的春天故事?

同学们迅速筛选、整理得出:

(1) 丽春之日, 丈夫去世;

(2) 孟春之日, 被卖再婚;

(3) 暮春之日, 痛失爱子;

(4) 迎春之日, 寂然死去。

我又问:“小说为什么这么安排?”

探究结果:让悲惨的命运更加悲惨, 表明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注定没有春天, 没有希望, 进而告诉读者,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

3.如此悲惨的祥林嫂, 她曾与命运抗争过吗?学生讨论整理得出:有过三次抗争

(1) 逃到鲁镇;

(2) 以死抗拒再婚;

(3) 花巨资捐门槛。

我又问:“她为什么要抗争?”

探究结果:为了逃避再婚, 为了“赎了这一世的罪名, 免得死了去受苦”。表明她自觉维护封建道德, 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奉者。

我接着联系前几天组织同学们看过的电影《祝福》,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电影的结尾让祥林嫂‘怒砍门槛’这个情节的改动好不好?”

经过合作探究, 同学们把一个遥远的祥林嫂读在了眼前, 从一个祥林嫂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受苦难、受宰割、受歧视、受唾弃的妇女形象。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篇3

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界,有很多名师对“语文味”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

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味都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感悟,如“透明的蓝老师”在网上说:“愚以为,跳出语文课程来观照,或许更能分辨出什么是‘语文味,……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味,其实是‘言语形式的‘味。我们说,只要人心有灵性,诗意无处不在。……只有用语言(言语形式)来表达诗意的时候,诗意才具有语文味。”

二、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儿”

程少堂先生是“语文味儿”理论的创立者,是一个敢于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界标新立异的教学理论家,是一个坚持要上出有争议的语文课的教研员,也是一个信心十足地要把自己所提倡的“语文味儿”发展成为一个教学流派的倡导者。

程少堂先生是学教育理论出身的硕士,立足点较高,他从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高度出发,集半生之心血,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语文味儿”理论。程先生经过不断修订,给“语文味儿”下了新的定义: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可是一个很高的教学境界。

三、从程先生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语文味儿”

这样充满美感和高度的教学境界,让很多如我等感觉“虽不能至,但心向往焉”的老师,试图通过赏析程先生的几个著名课堂实录得到有益的启发。

好在程先生不但创立了系统的“语文味儿”理论,而且积极地为全国广大语文教研员作出了表率——上了好几节公开课,为其理论做了较好的课堂诠释,也给广大的语文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语文味儿”的课堂范例。

于是我们拜读了程先生的《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听陈蕾士的琴筝》、《你是我的同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课堂实录。

我从中也确实搜寻到了程先生所津津乐道的“语文味儿”。

请看在《荷花淀》一课中搜寻到的“语文味儿”:

1.程先生在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课文第1—3段以后,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像诗一样美的韵味,程先生把小说的第一段编排成了诗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读出诗情和诗味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确实高明,确实让我等耳目一新。学生读出了小说开头的诗味,教师也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2.程先生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将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一句对话“怎么了,你?”通过改词、换序等方式品味其表达效果的不同,细腻柔美,“语文味儿”很浓。

3.对“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水生妻子的话的两种改写方法的比较,也很好地表现了小说题旨及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对惜别的丈夫临别时所说的一句包含着复杂感情的话。

程先生在香港的公开课《听陈蕾士的琴筝》的课堂实录中,也有三处表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1.教学之初,教师进行了一般老师常规的朗读指导,虽然细碎,但很朴实,很有用。插入了对读音的辨正,词义的解说,是很本真的“语文味儿”。

2.此课堂中,程先生按照标点的使用将此诗改写了一遍,然后和原诗对比。意在让学生明白原诗有更强的节奏感,突出了某些意象,这种技法有很浓的“语文味儿”。

3.程先生又在不改变原诗词句的情况下,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和原诗比较,意在突出原诗的排列方式更美,节奏更鲜明,更能强调某一种意象,突出某种事物,突出某个字眼或某个词,这也是达到了较好效果的“语文味儿”。

然而,说实在的,如这等洋溢着美感和浓浓的语文氛围的“语文味儿”在程先生的几个课例中实在是不是太多。

四、“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要浓郁,要纯正,要清新,要持久”

程先生在几节样板课上所展示出来的“语文味儿”确实很浓郁、很地道,有很高的含金量,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然而放在一节课中看,放在一篇文本的教学中看,就显得很单薄、很苍白、很局部。常常是顾到了“读味”、“品味”而漏掉了“写味”。在一节课中,具有浓郁的“语文味儿”的设计所占比例太低,常常不足三分之一。对一篇文本来说,也是挂一漏万,顾到了“换词品味”却漏失了“整体感知”和“形象理解”等。如被程先生视为经典的《荷花淀》一课中仅有对课文前三段的细读,而其余部分则是浮光掠影,一语带过了。

以至于有很多老师认为,从程先生的几个课堂实录中看不到“语文味儿”的精彩之处。

其实,细读细品其几个课堂实录则可以发现,其精彩的“语文味儿”仿佛漂浮于水上或沉入水底的几滴油,很晶亮也很浓香,只是被大半桶水给剥夺了立身之地。因为他的一节课中,废话太多,无用的环节太多,常常淹没了这宝贵的“语文味儿”珠玉的光芒。因此,要观赏到“语文味儿”独特的异彩和锋芒,就必须善于做去粗取精、沙里淘金的工作,要学会在纷乱和芜杂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千古一爱老师在网上评价程先生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教学中的注音、释词、联词造句等教学安排时说:“程先生终于学会了紧扣课文、细读课文、上一点货真价实的课了。与以前的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相比较,大有进步。只能颁发进步奖。但是离千古一爱的要求还差很远,很远。”

看来,这千古一爱的要求真不低呢!该不会是就照着程先生自己创立的“语文味儿”的标准定的要求吧?怪不得这么高呢!

程先生在《“千古文人〈世说〉梦——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想法》一文中有一个标题拟得非常精彩:“淡淡妆,天然样: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语言”。程先生还特意引用了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给“语文味”网站的题词:“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要浓郁,要纯正,要清新,要持久。”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人的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我们应以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真的希望程先生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能极大地提高“语文味儿”的比例,让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弥散“语文味儿”浓郁的芳香,如余映潮老师所言,让每一节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更浓郁、更纯正、更清新、更持久。

是为我等关注“语文味儿”的全国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之所企盼。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首歌,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师:刚才那首动听的歌曲唱的哪儿?

生:天安门

3、师:它在哪座城市

生:天安门在北京

4、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走进北京,走进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页,看拼音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2、(出示生字)看这些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找到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比一比看谁交到的朋友最多。

3、你们都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了吗?现在我们来点点名吧!

生:读

4、师:谁能给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呢?

生:组词

三、再读课文,加课理解

1、师: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师: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五个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吗?

生:美丽

师:书中的第一自然段就直接告诉我们了,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范读)

师:模仿老师的语气自由读一读(自由读)

师:谁能再读一遍(指名、齐读)

4、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谁有勇气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师:你们想看看天安六是什么样的吗?(出示图片)

师:这就是天安六,在蓝天、白云不,鲜花绿草前望着它,我们好像听见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天安门因此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你认为它美吗?

生:美

师:哪儿美?

生:红墙、黄瓦很美

师:天安门附进还有些什么呢?

生: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

师:谁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干什么的?

生:纪念英雄的

5、自学了三、四自然段

师:北京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吗?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用笔把这些地方的名字圈起来。

生:汇报

师: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什么是绿树成荫?

什么是立交桥?

什么是川流不息?

什么叫名胜古迹?

(解答、并给予帮助和评价)

师:我们生长在这样的国家里,有这么美丽、繁荣的首都,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师:谁能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生:读(让生对其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北京真美啊!

师:北京这么美!你想对北京说些什么?

生:北京,我爱你

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篇5

执教: 钱惠虹

上课班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四(4)班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雾凇》。【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雾凇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生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生2:银松雪柳,千姿百态 生3:琼枝玉树,美丽动人

师:这么美的雾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能够看到?

生4:这么美的雾凇,在严寒季节,吉林的松花江畔能够看到。师(引背第一自然段):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生(齐背)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引背):这就是—— 生(齐背):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师(板书:奇观)那么吉林市的雾凇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奇在哪儿呢?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交流,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师: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关注哪个词语? 生5:我最关注“严寒季节”这个词语。师(点红词语):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5:因为在很冷很冷的季节才会有雾凇。

师:是呀,严寒季节才能形成雾凇。你来读这个词。生5(有感情地读):严寒季节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6):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怎么样? 生6:非常寒冷。

师:嗯,冷得让人感觉都——滴水成冰了。(指生6)你来读。生6(夸张地读):严寒季节

师:真冷啊,冷到零下二三十度呢!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严寒季节 师:“严寒”是形成雾凇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句子里读。【生齐读】

师:你还关注哪个词语? 生7:饱和的水汽 师(点红词语)(板书:饱和的水汽):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7:因为形成雾凇,必须要有饱和的水汽。师:你见过饱和的水汽吗?

什么时候见过的? 生7:见过,在洗澡的时候见过。

师:是啊,冬天,我们在浴室里洗澡时能够见到饱和的水汽。“饱和的水汽”就是空气中充满了——(生)水汽,水汽已经达到了——(生)最大限度。你看,在“饱和”的前面还有两个字,请你连起来读一读。(点红词语)

生7(读):过于饱和的水汽 师(板书:过于):“过于饱和的水汽”说明空气中的水汽多得不能再多了,空气中的水汽多得超过了极点。谁也关注这个词语?(指生8)你来读。

生8(读):过于饱和的水汽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指生9):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 生9:我感觉空气中全都是水汽。师:你来读。(生9读)

师:我听出来了,空气中到处都是水汽,湿漉漉的什么都看不清了。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还关注到了哪个词? 生10:遇冷凝结 师(点红词语)(板书:遇冷凝结):你为什么关注这个词语? 生10:因为水汽遇到寒冷以后才会凝结成雾凇。师:你来读。(生10读)

师:谁也关注这个词语的?(指另一学生)你来读。

师:这里的“冷”是一般的寒冷吗?——不是,而是刚才所说的——严寒,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啊,在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到了强冷才能凝结成雾凇。其他小组也关注到了这些词语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把这些词语读清楚。

【生齐读】

师: 这句话准确科学地把雾凇形成的条件介绍清楚了,雾凇,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指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加箭头)。那么吉林市区的松花江畔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生:有

师:吉林松花江畔为什么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呢?请你快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学生交流,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请你读好这句话。(学生读)

师:哎,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正值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季节,为什么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呢?(点红“非但,而且”)

【一名学生交流,教师点红“发电站、4摄氏度”】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饱和的水汽。师(小结):是啊,从发电站排出来的水,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也为雾凇的形成提供了阵阵雾气。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吉林市区有了饱和的水汽。多么奇特呀!(圈点板书上的“奇”)

我们一起读,请读清楚这奇特的地方。【生齐读】

师:吉林松花江畔具备了形成雾凇的这些条件,但是雾凇形成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那么松花江上的雾气究竟是怎么遇冷凝结,变成江畔的雾凇的呢?

【出示:雾气——→雾凇】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可以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

【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各小组推荐代表交流,两组同学进行了交流。】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他把这个过程说清楚了吗? 生:说清楚了。

师:他把这个过程比较有条理地说清楚了。(引导)同学们,每当夜幕降临时,气温急剧下降,江面上的雾气首先——(生读)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接着——(生读)树木被淹没,灯光树影都模糊了。然后——雾气就慢慢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最后——逐渐变成雾凇了。”(出示箭头图示:雾气——→雾凇)

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呀!作者是怎么来描写这个过程的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请画出来,圈圈点点,做做记号。

【学生品读,圈画。】

师:你对哪些句子特别感兴趣,谁来交流? 生a:我对这个句子最感兴趣,“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a:因为雾凇形成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到处都是雾凇了。

师:是呀,雾凇是逐渐凝结成的,最初像„„逐渐„„最后„„,你喜欢它的形成过程。谁对这句话也感兴趣的?为什么?

生b:雾凇开始的时候像银线,后来像银条儿,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师:哦,你喜欢雾凇形成时的样子,你来读。【学生读这个句子】

师:那么这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是哪儿来的呢?同学们还对哪个句子感兴趣?

生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师(点击出示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c:我感觉这个过程很奇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师:请你读。【学生朗读】

师:谁对这个句子也感兴趣的?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d:我感觉这个过程很缓慢。这雾气,是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的。

师:是啊,这是一个缓慢而轻柔的过程,你来读。【学生读】

师:这句话中,你们还对哪个词感兴趣的?

生e:一层又一层,我感觉这白银是慢慢堆积起来的。师:还有补充吗?

生f:这句话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很慢。

师:是啊,钱老师对这句话也很感兴趣,除了刚才同学们讲到的以外,我还对“镀”字特别感兴趣。哎,这个镀是什么旁?

生:金字旁。师:“镀”的原意是给物体上用化学或电解方法涂上金属,如镀金镀银。这里是指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什么?真的是白银吗?这白银就是——雾凇。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啊,请女同学读。【女生读】 师(引读):最初„„接着„„最后„„ 【出示雾凇“银线”状、“银条”状、“银松雪柳”状的图片,教师导说。】 师:这个过程,你觉得怎么样? 生:非常奇妙。师:一起读。

【学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 生g: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师: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g:我感觉很奇怪,一般树木是被洪水淹没了,这里树木是被雾气淹没了。师:你感觉这雾气怎么样? 生g:雾气很多。师:请你读。【学生读这句话】

师:你还对哪些句子感兴趣?

生h:每当气温下降„„十里长堤。师:你为什么感兴趣? 生h:我感到雾气很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雾气很多呢? 生h:随风飘荡、涌向、笼罩 师:请你读。【学生读这句话】 师(请其他学生评价):你感觉? 生i:雾气很多很多。(读)

师:十里长堤全都被雾气笼罩了,真像仙境一般。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你还对哪句话感兴趣?

生j: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雾气很多,连灯光都模糊看不清了。师:这雾气多得连灯光树影都—— 生:看不清了。

师:是呀,这雾气遇到严寒以后,越聚越多,越来越浓,后来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在松针柳枝上凝结成了雾凇。这么优美的文字是要好好诵读的。请大家一起美美地诵读。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师:同学们,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把雾气凝结成雾凇的过程描绘得这么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奇妙的过程。你想记住这个神奇的过程吗?下面我们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背诵这段文字,先小组内互相抽背,然后在班级里展示,可以推荐代表背诵,也可以一起背诵,还可以分工合作背诵。

【出示小组背诵的要求,学生小组分工背诵。】

【出示填空,检测背诵情况,请了三组背诵后齐背。】

师:同学们,第二自然段作者先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概括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指板书)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需要有——还要——,然后具体描写了吉林松花江畔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过程。语言优美条理清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夜之间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让我们去观赏那美丽动人的雾凇吧。【出示图片,配乐欣赏】

师: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忍不住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引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一句诗句,诗句中的“梨花”这里是指——雾凇。

【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引读:这真是„„

点击划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引读——

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师:这真是„„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难怪作者要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呀!(圈点板书上的“奇观”)【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向家人介绍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2.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板书:

奇观

↑ 遇冷凝结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篇6

救护车夫,重锤敲击,酣畅淋漓

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画出,好吗?

(学生投入地自由读课文)

师:画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情。好,同学们,你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我看见有的同学画了一条,画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粗,有的同学画了两处,有的同学画了三处,真好。不管画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绐大家听,好吗?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生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的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画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同学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把手放下来,没有画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画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课文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集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能打动你?

生2:半跪着。

师:你是——

生3:半跪着。

师:你——生:半跪着。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台来演示“半跪着”的动)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身体变得很低了且比较难受。

师:谢谢你,请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受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仔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爸爸和伯父关心那个车夫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学生在思考)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生3:跪出了鲁迅先生关心劳苦人民和平易近人的品质。

生4:跪出了他的热心肠。

师: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

生:爱。

师:真好,同学们。我们真应该感谢那位男同学,他首先带领我们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了伯父救护车夫上,真好,真应该感谢他。那么,就还在救护车夫中,如果老师请你把目光投向周晔,那肯定也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刚才很多同学已经把它画出来了。请个女孩,读吧。

生:“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女孩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说说体会。

生:就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那种黑暗社会的愤恨,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了。

师:你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句话当中隐藏着愤恨,隐藏着不满,是吗?

生:是。

(多媒体出示以上那个女孩子读的语句)

师:(指着大屏幕说)这两句话难读也难懂。我能为大家读读吗?

生:能。

(教师深情地朗读上句)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1:凄凉。

生2:我感觉到痛恨。

生3:我感觉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生4:我感觉到了鲁迅的悲愤。

师:你们也感觉到先生的不满、悲愤、痛恨了。来,请你们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一下子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发出声音,自各儿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个词在你眼前晃动吗?抓住了吗?

生:清清楚楚。

师:小周晔她洁清楚楚是什么?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他可能会想起那些像车夫一样疲于奔波的青年,他们……也许先生会想起那些可怜无助的孩子们,他们衣衫褴褛,他们……也许先生还会想起那些进入迟暮之年,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也许先生在捶胸自问,他问自己,也问当权者,你们……孩子们,拿起笔来,就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好,我请求大家把手中的笔收一收,我们时间有限。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生1:如今像车夫这样无助的穷苦人民还有多少啊,难道他们注定要过着这样如此悲惨的生活吗?

师:这是发自先生内心的呐喊。真好。

生2:为什么当时政府的罪过要加在这些无辜的百姓身上?

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在反问,难能可贵啊。

生3:他想现在像车夫一样的人还有多少?他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师:他们的悲惨命运到底有没有尽头呢,他们的尽头又在何处呢?

生4:我们的祖国正在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我们的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那些当权者现在正在干些什么呢?

师:我不能不承认你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得非常多,说明你的课外知识面非常广。但宕开一笔,只有爱的深,才能恨的痛。你听先生还在想些其他的——

生5:为什么,为什么帝国主义要侵略我们中国?就因为我们贫困落后吗?如果帝国主义者看到他们国家的人民在拉黄包车,会有怎样的心情,会像我一样吗?

师:你是在反问那些入侵中国的侵略者。

生6:这个黑暗的社会埋没了多少人才,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注定了多少人悲惨的命运?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你想啊——如果说小周晔在当时,她年幼的时候,她清清楚楚的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直到现在,直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还清清楚楚地,难道还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你说。

生1:她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的,那是小周晔的一颗心。她清清楚楚地还是伯父的什么?

生2:伯父为广大的贫困人民做出的事情。

生3.伯父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她清楚的是伯父的愤恨,是伯父的同情,一个字,她清楚地是伯父的———

生:(齐)爱。

师:孩子们,短短的这两句话,它却包含着不尽的情丝。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感受。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再一次走进那个冰冷的夜晚。请你们根据我的提示,直接接读课文的有关语段。行吗?

生:行。

(,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音乐响教师引读)

师:黄昏时刻,北风怒吼着,在阴暗的街道边,一位黄包车夫的脚被碎玻璃片插了进去,鲜血直淋,染红了整只脚,他不停地,小声地呻吟着,伯父和爸爸见状,二话没说,只见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一一(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奸绷带。”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生:(接读)“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我想从伯父的口中得到答案,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一—(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师:直到伯父去世多年以后,直到小周晔长大成人!直到她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直到周晔她也渐渐地老去的时候,但这时候——(示意学生接读)

生:(接读)“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我们真应该感谢刚才的那位同学:他带领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车夫身上,聚焦在了鲁迅先生给予车夫的关爱上(板书:车夫)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当时他只有五十六岁。从此以后,劳苦大众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先生救护的那位车夫,也或许跟鲁迅先生素不相识。只见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读——

(多媒体出示: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一—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齐读上句)

点评:课堂教学是艺术,任何艺术都追求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优与劣。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游刃有余、衔接自如,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就如磁石一样使得学生饶有兴致的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但在注意课堂节奏的同时,千万不要为了节奏而节奏,基于感悟型阅读教学出发,同样不要忘记在节奏的舒缓张弛中丰富学生的视像。“响鼓要用重锤敲。”在“救护车夫”这一环节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做足做透“半跪”这一,课堂节奏显得舒缓流畅,重锤敲击,酣畅淋漓,一吐为快,让“半跪”这一视像化作一尊雕像永铸学生的心坎。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儒子牛”的写照,日后,学生若读到鲁迅的这句诗句时,脑海中肯定能呈现“半跪”这一视像。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感悟中的文字和视像的互现。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篇7

1.学会本课生字“玉”、“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知道鸟岛的特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玉”、“密”的写法。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鸟岛的热闹。

教学难点:

体会正是因为人类能与鸟和平共处,才使小小的鸟岛闻名中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验

(一)检查生字词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鸟岛。今天我们继续游览鸟岛,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2.多媒体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3.指名读,相机正音评价,并给多音字组词。

4.齐读词语。

(二)回顾第一小节内容

师:小朋友们词语读得真棒!上节课我们不光学习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鸟岛吗?

生:喜欢!

师:这神奇美丽的地方在哪儿呢?谁来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湖()有一个叫“()”的小岛,那就是()的()鸟岛。

师:填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吧!

(齐读第一小节)

二、视频导入,整体感知

师: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多媒体播放青海湖鸟岛视频)

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只看了一遍就看出了这么多,你们真了不起!那课文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2、3两小节,注意读书的姿势。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感悟,突破重点

(一)精读第二小节

1.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师:现在正值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去鸟岛能看到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并评价)

2.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句子,谁来读读看?(多媒体出示)

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一群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用来形容鸟岛最合适?为什么?(生交流答案)

师:老师还有疑问,第二句说“一群鸟儿”不是也表示鸟儿很多吗?(生回答,师指导朗读,读出鸟儿的多)

师:这里的“陆续”能不能去掉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陆续”就是一群鸟儿飞来,过段时间又有一群鸟儿飞来,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吧!(指导读第二小节)

师:谁来读好这一小节的第一句?(指名2人读)

师:看来鸟岛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吸引了这么多的鸟儿来这里——我们来看看吧!(多媒体出示:鸟儿筑巢的图片)

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鸟岛就变得生机勃勃。让我们做一次回家的鸟儿,捧起书,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吧!(齐读第二小节)

(二)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春天大批的鸟儿来到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到了六月岛上会是什么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

师:恩,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到了岛上,猜猜看,都有哪些鸟儿?

生:喜鹊、麻雀(留鸟)、燕子、大雁、丹顶鹤(查查候鸟的资料)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鸟岛上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呢,来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鸬鹚、鱼欧等鸟的图片)

师:这些鸟儿种类繁多,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就叫做——各种各样。岛上的鸟儿共有十万多只呢!春天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相聚,真不愧为“鸟的世界”!谁能通过朗读把这鸟的世界带到大家面前的?(指名读并评价)

师:除了各种各样的鸟儿,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密密麻麻的鸟窝。

师:书上怎么说?

生: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多媒体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恩,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读出了它们的意思。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的?

师:我似乎有种密不透风的感觉。鸟窝真多呀!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3:我还看到了鸟蛋。

(多媒体出示: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师:鸟蛋怎麽样?

生:很多,而且有玉白色的、青绿色的。

(多媒体出示:鸟蛋的图片)

师:鸟蛋不仅多,颜色还很美呢!有的像玉一样白,有的青中带绿,十分漂亮!再看这个窝里还有一只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雏鸟呢,多有趣啊!这么多漂亮有趣的鸟蛋,谁来读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鸟蛋的多)

师:这一段没有一个“多”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感受到了一个鸟的世界。六月的鸟岛真是热闹非凡!谁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来?

(指名读第三小节)

(三)精读第四段

过渡:鸟岛真热闹呀!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小朋友们,如果此时你就在鸟岛,你会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来看看游客们都是怎么做的吧!谁来读读这一小节?(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指名1人读)

师:从“伸手”和“随处”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伸手”:鸟很容易捉了,说明——鸟多。“随处”:鸟蛋太容易拾了,说明——鸟蛋多。

师:可是——(引读:却没有人去碰一下)

师:因为——(引读: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对呀,鸟是人类的朋友,从游人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游客不光喜欢鸟,而且爱护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一读第四小节!(齐读第四小节)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谁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指名读)

师: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原因是——

师:老师想把原因放在句子的前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出示: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师:小朋友们看,这两句话虽然顺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种带有原因和结果的句子。比如说:周老师刚才表扬了大家,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所以——”

生:周老师表扬了大家。

师:谁来学着说一句?

生1:我们没有做早操,因为今天下雨了。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没有做早操。”

生2: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帮助了别人。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今天我很开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正是因为人们的爱鸟护鸟,所以这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鸟儿的乐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鸟岛,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五光十色的鸟蛋吧!捧起书,用朗读再现这壮观和谐的奇景吧!鸟岛,预备读!(齐读课文)

四、练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玉、密

1.指名认读。

2.讲解“玉”。要点提醒:最下面一横要写得长一点,不能漏了一点,竖要竖在竖中线上。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玉“

3.讲解“密”。提醒注意点:笔画比较多,在书写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一些,“必”的这一撇要长一点儿。

4.师范写,生描红。

五、总结全文

《你真棒》课堂实录 篇8

1.知道一个人身上会有很多优点。一个优点在很多同学身上都会存在。

2.感受别人欣赏、赞扬自己时的快乐与自豪,体验夸奖别人时的愉悦心情。

3.能够主动观察和发现同学的优点,用恰当的方式赞扬别人的优点或进步。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击鼓传花游戏之“闪亮冲击波”

1.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今天的游戏可有新规则,每个环节内容都会有变化。第一轮叫:——“闪亮冲击波”(随着课件出示游戏名称,学生兴致勃勃地跟着读了出来)

师:每个同学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是他身上最闪亮的地方,我们一会儿花传到谁那里,大家就一起来说他的优点或长处,并且真诚地夸奖他,让我们的夸奖使他闪闪发光,好吗?

[板书:优点长处](学生兴奋得摩拳擦掌)

2.开始击鼓,鼓声停止,花落到一名同学手中。(全班同学高兴得笑了。)

师:祝贺你,你真幸运。请你站到前面来。(该生走到前面。)

师:谁来说说他的优点或者长处?

学生A:他的优点是,跑得特别快,体育特别好。

师:你发现他跑得特别快,这是他的特长,那你想怎么夸夸他?

学生A:我想说:***你真棒。

师:真好,你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体育很棒、跑得很快的同学。谢谢你。谁再来夸夸他?

学生B:他的优点是,地扫得特别好,经常把我们的教室扫得很干净。

师:你发现了他会劳动,而且爱我们的班集体,经常为我们的班集体做好事,你想怎么夸夸他?

学生B:***你真棒。

师:还有哪些同学曾经看到过他为我们班级清扫教室?(学生举手)好,那老师把你们对他的夸奖贴到黑板上,让我们一起夸夸他,好吗?

[板书:你真棒](全班学生击掌夸奖这名同学)

师:听到同学们夸奖你,什么感觉?

生:很高兴。

师:看出来了,我看你笑得很开心。大家看,你们的夸奖让他感受到了你们对他的欣赏,现在他已经在我们班里闪闪发光了。好,让我们用掌声欢送这位同学回到座位。

3. 游戏继续,鼓声停止,花落到其它同学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同学的优点及长处……

[板书:观察发现]

4. 游戏结束,师生对话,体会被夸奖和夸奖别人时高兴的心情。

(教师指着板书总结)看来通过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真诚地赞美别人,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

活动二:击鼓传花游戏之“神秘小明星”

1.师:下面我们开始第二轮游戏“神秘小明星”。大家看,这里有几颗星星,星星后面藏着不同的要求。一会儿花传到谁那里,请你替大家选一颗星星。我们按照星星后面的要求去做,这样就可以找到我们班的神秘小明星,好吗?

2.击鼓传花继续,鼓声停止,拿到花的同学为大家选了一颗星,老师点击星,星放大呈现出“请找到五名喜欢锻炼的同学”的字样。

(1)学生开始在教室里巡视,并且开始点出爱锻炼的同学的名字。

师:我问问你,你为什么说这些同学爱锻炼呢?

学生:* *同学跑得特别快,今年的运动会他还拿了奖牌。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能跑这么快?

生:我经常跑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每天早晨都会跑一会儿。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的很善于观察,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为我们找到了五名喜欢锻炼的神秘小明星。好,让我们一起夸夸这五位小明星,也夸夸这位能干的同学。

3. 击鼓传花继续,继续选第二颗星,第三颗星,分别在班中寻找“爱劳动的五名同学”、“乐于助人的五名同学”(略……)

4. 击鼓传花继续,选第四颗星,老师点击星,星放大呈现出“请你说出同位同学的优点”的字样。

师:其实我们每位同学都是一个神秘的小明星。现在我们就要考察一下大家平时是不是细心观察了,让我们看看你能不能发现同座位同学的优点。(老师给学生3分钟思考的时间)

师:哪些同学找到了同位同学的优点?(学生举手示意老师)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找到的优点,人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两组同学举手)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找到了什么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优点?

学生:我夸奖他读书读得好。

师:我们问问同学们,大家认为这是他的优点吗?(大部分同学点头,纷纷说“是”)他自己都没有感觉到,那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我们前两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全班夸奖他来着。

师:(面对夸奖同学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孩子,你真棒!(面对被夸奖的同学)他的夸奖你自己都没有想到是吧?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原来没想到这也是我的优点。

师:还想说什么吗?

学生:我想以后要读得更好。

(全班同学情不自禁鼓掌。)

师:我们都相信,大家的掌声告诉我们,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师:大家看,发现别人的优点不仅能让我们大家都高兴,还能够让别人受到鼓励,帮助别人做得更好。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没有发现别人的优点,或者发现的比较少呢?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个别同学举手)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我们留一个小问号,一会儿我们再做一个游戏,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板书:?]

活动三:游戏:眼力大比拼活动

1.谈话:这个游戏是大家一起玩儿的。请大家看,这是一幅漂亮的画,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能不能数出天空中一共有多少颗星星,你们行吗?谁数好了,就用你的手指比划出数字,用手势告诉我,好吗?

(1)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开始数星星,并用手指比划出了数字。(因为有一颗小星星的位置不太明显,所以有一些学生没有看到这一颗小星星。)

(2)师:有人说14颗,有人说15颗,到底有多少颗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开始带着学生数星星,数过的星星开始闪动。最后证实有15颗星星。学生很兴奋。)

师:一共有15颗星星,但是刚才有的同学才数出了14颗,哪颗星星特别不容易被发现?(学生指角落里的小星星。)

师:这么不容易被发现的星星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我一颗一颗数,看完了左面的再看右面的。

师:你观察的时候特别有顺序,一点点地仔细观察,就看到了,对吗?(学生点头)

生:老师,我看得时候特别仔细,所以不明显的星星我也看到了。

师:大家是这样吗?(学生们点头)

(3)师:大家看,天上的星星有大有小,要想看到小星星就需要我们细心地看、仔细地观察,我们能发现小星星也是十分美丽的。对吗?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就像这美丽的星星。有的优点很明显,容易被发现,而有的优点就像小星星那样不那么容易被发现。那要想发现这样的优点需要我们怎样去做呢?

生:需要我们细心地观察。

师:说得真好。老师告诉大家,天空中一定会有星星,我们每个同学也一定都有优点。如果到今天你在有的同学身上还没有发现优点,那一定是因为你和他交流的还不够,观察得还不够。就像我们看小星星一样,当你离得再近一点儿,再仔细地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更多的优点。大家觉得我们的小问号解决了吗?(生:解决了。)可以擦掉了吗?(生:可以了。)

活动四:学榜样

1.师:游戏进行到这儿,老师心里在想一件事。今天我在和你们班主任老师见面的时候就听说咱们班同学很棒,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这节课我真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优秀。我特别想在班里找到一个小榜样,向他学一点我没有的本领。我听说周**同学是我们班的跆拳道高手,我不知道能不能跟他学一学跆拳道的基本动作。大家看,我还准备了一张榜样心愿卡,想送给我的小榜样。

(1)老师请上周**同学:你能教教我吗?(学生高兴地点头)

老师和自己的小榜样周**同学学习跆拳道的基础动作,马步冲拳。(学生十分高兴,纷纷给老师和小榜样鼓掌)

(动作完成后)师:谢谢你。我想知道你怎么练得这么好。

周**同学:我还会很多动作,练跆拳道要能吃苦,不能怕苦。

师:你们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不怕吃苦的优点,真是很难得。那我要想向他学习肯定也不是一两下就能学会的,有时间有机会我再向他学习。下面我把我的心愿卡送给我的小榜样。(老师向学生赠送榜样心愿卡,全班学生鼓掌)

(2)师:老师真的特别高兴,因为我在我们学校找到了一个小榜样,在练习跆拳道的同时,向他学习不怕困难,不怕吃苦。那今天的机会这么好,哪位同学也想向你的小榜样学一学?

(生踊跃举手)

2.师: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向小榜样学习,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榜样心愿卡,哪位同学已经找到了小榜样,可以举手示意老师,老师为你送上一张榜样心愿卡,请你填上你小榜样的名字,写上你想和他学什么,再签上你的名字。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好吗?(学生写榜样心愿卡)

3.师:谁写好榜样心愿卡可以把它送给你的小榜样,告诉他你想向他学什么,好吗?(学生开始送榜样心愿卡。)

4.师观察到有的同学收到了三四张榜样心愿卡,现场参访该同学:我看到你收到了这么多的榜样心愿卡,你真的很棒,是大家的榜样,我想知道你写心愿卡了吗?

学生:写了。

师:你都有这么多优点了,有这么多同学向你学习,你为什么还要写榜样心愿卡呢?你想向谁学习什么呢?

学生:我觉得***的体育特别棒,我想向他学习。

师:大家看,这名同学已经有这么多优点了,但他还要向同学学习,这是一名多谦虚的同学呀,我们相信他这样不断地学习,一定会有更多的优点。

师:今天我们互送了榜样心愿卡,老师真心祝愿大家都来发现同学的优点,都来向榜样学习,愿大家快快乐乐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上一篇: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公示下一篇:签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