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精选14篇)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1

教材略说:

《春》(《语文同步测练考》第58页)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篇。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如诗如歌的初春:春草争绿,花木争荣,轻风拂面,春雨稀疏,这美妙的春景中的人们也容光焕发,精神抖擞,高兴地迎接春的到来。

细腻的文笔,贴切的修辞是该文的一大特色。无论在概述春山,春水等诸多图景,还是具体描绘草、花、风、雨等景致,作者可感可触的描摹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均为文章增色不少!

作者的美妙语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草的可爱、花的热闹、风的温柔、雨的多情,字里行间展露无遗,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样的美文,培养语感,对学生体会语言美,会有很大帮助。

教学设想:

教学定位于引导学生感悟字里行间的春的气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体会语言大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角度出发,尝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理解感悟本文。避免机械解读,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言欣赏,注重意境入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字描绘的春景图,感悟语言美。

难点: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能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会该文的语言美。

3、感悟恰到好处的修辞为文章增色。

教学流程预设:

回顾朱自清先生à导入《春》à初读了解à默读,场景感知(点)à整体感知(面)à细心研讨(学生边读边批注“我学到了……我感受到了……我仿佛看到了……”)à尝试交流与发言(提示从不同角度来谈自己读到的、学到的)à提升感悟(感悟文章意境)

教学用时:1~2课时

教学展开:

一、回顾导入:

1、简介朱自清先生(请一学生完成)。

2、教师统括学生的简介(适当补充)。

3、回顾写春的诗句(导入本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要求:边读边扫清字词障碍,边读边想文字所描绘的场景,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对文章的感悟。

3、抽读反馈。

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情况及对部分字词的认知情况。

(尝试学生轮流地读,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在阅读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预测:学生读得或许平淡,或许有情感,或许在轻声、叠字方面处理得不太恰当。注意从语气、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方面点评,引导改进。)

(评出读得相对较好的同学)。

三、品读回味,感悟诗化文字。

1、细读回味,场景再现。

布置:默读全文,想象文中场景(读后交流)。

(1)心灵感悟(用心去感受文字所描绘的场景);

闭了眼,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印象最深是的什么?能用文中的部分语句说说吗?

(2)场景列举(预测:风雨山水、花草树木、人物风筝等);

2、研读感知,品读深化。

(1)、你读到的场景有哪些?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提示:清晰的季节场景,有过渡意味、自然过渡的本文描绘的有关场景)

归纳小结:注意每段前的首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所描绘的场景。

(2)场景品读:

我们品读了解朱清先生笔下的五幅场景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选一个场景,细心品读,用心回味,并读出你品到的味儿。

(学生品读相应的场景)

四、交流提升,引境入心。

1、读出情感(抽读“场景”)。

2、你觉得你所读的段落怎样(或你读到了什么)?

(“我学到了……我感受到了……我仿佛看到了……”)

春草:绿,嫩,多,细密,可爱,有趣;

春花:热闹,争先恐后,散;

春风:温柔,轻;

春雨:细、密、多,牛毛,花针;

迎春:舒活,抖擞。

3、引境入心。

(1)回顾文章内容,选几处(句子,段落)你最想读出的,细细品味,最后有感情有韵味地读出来。

(2)赞春: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2

《春》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名篇, 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全文语言优美, 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 展现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图景, 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向往与憧憬,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展现春色的美, 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渲染一种浪漫、清新的氛围,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图像展现情境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认知思维能力和水平较低, 而图画相对较为直观、形象, 比较利于中小学生的正确理解和感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积极地创设图像情境, 把学生带入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 让学生获取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为其深入、透彻地了解文本内涵奠定基础。

在《春》一文中, 朱自清用细腻温婉的笔触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分别是春醒图 (自然醒) 、春草图 (草报春) 、春花图 (花争春) 、春风图 (风唱春) 、春雨图 (雨润春) 以及迎春图 (人迎春) , 全面直观地展现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渴望和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的形式对这些图画进行直观演示, 比如春草图和春花图, 教师可以在课前下载大量的图片, 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 让学生直观地欣赏, 获取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提升学习效果。

二、朗读揣摩情境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法也是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高, 重视文本阅读, 重视有感情地朗诵, 这对学生审美水准的提高也有重要帮助。

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选取教师参考用书中配套的教学CD光盘, 截取配乐诗朗诵片段, 让学生体悟其中的感情基调。对于课时较为宽松的课堂教学而言, 则可以尝试着教师先示范朗读文本, 帮助学生纠正其中易错的字音, 然后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中朗读课文,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问题引导情境

学贵有疑, 学始于疑。有疑才有变通, 有变通才有创造。《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教学中, 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让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在质疑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情境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性, 设置问题指引,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方向、有目标地展开学习。

在《春》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置这样的问题:朱自清在文章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对春天的种种景色进行细致的描绘, 你能够在各幅图中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吗?分别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进行描绘的吗?让学生循着这个问题去不断地深入文本其中, 在文本中探究修辞手法等创作方式, 做到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

四、拓展强化情境

中小学生自觉度不够, 常常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学生自我拓展、自我延伸的意识。

在《春》这篇散文中, 作者朱自清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对许多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领悟, 引经据典, 使用大量的古诗词, 为文章增色不少。而文章主题———春, 也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青睐的对象。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选取一些精彩的描写春的诗词或文段, 让学生课后去了解、背诵, 增加语文学习积累, 增强文化内涵。

语文其实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学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需要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去感知作者创作时的感受。而情境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去广泛、普遍、创新性地创设新的情境, 将学生带入,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认知与感悟, 促进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周静.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0) .

[2]王大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5) .

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初探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51-03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说,在宇宙的原初,各种鲜活的生命因素不仅弥漫于整个宇宙,而且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各种生命因素及其发展过程都是相互依存、彼此确证的整体性的存在。这意味着,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个具体活动,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都对过去、现在、未来开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作为以人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由师生等各种教学因素构建的,生生不息的,和而不同的状态。这与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同时为了响应全区今年九月开始的高中新课改,我们截取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案设计,作为我们研究高中新课改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对比传统教案设计的优势和不足,尝试进行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在研究的第一阶段,从宏观上提出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生成性,希望能为新课改的探讨略尽绵薄之力。

一、新教案设计对传统教案设计的借鉴

新课改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包括教案设计在内的各种新变化,但是,新事物终究会代替旧事物并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会与原有教案设计彻底决裂。我们对新教案设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教案设计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显得科学而有意义。

当新课改来临后,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教案设计进行批评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偏激之语,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冷静下来,笔者认为,传统教案设计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传统教案设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紧扣课本内容,狠抓基础知识,设计步骤力求清晰严谨等等,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并不矛盾。新课改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新教案设计应是师生双主体构建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开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抛开课本和基础知识天马行空,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课本联系到广阔的社会人生;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备课、上课、课后都是生成的,并不意味着写一份严谨的教案就会被认为落后跟不上形势,新教案设计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多样化,但必须科学严谨。此外,传统的教案设计虽然更多地指向高考而显得功利性大于人文性,但也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可以完全抛开高考,专门讲人文。从现实来看,高考选拔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仍然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拔制度,所以仍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只要高考存在,完全抛开教育的功利性就显得武断而幼稚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案设计的有效性之一仍然会指向高考,但绝不会以高考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力求在功利性和人文性之间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伽达默尔说过:“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在传统之中的,不管我们是否了解这个传统,不管我们是有意识地对待它,还是完全盲目地认为我们正在重新开始——这一点也改变不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传统的力量。”当我们把矛头都指向传统教案设计并为新课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在热火朝天地努力着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请停下来思考一下过去和现在,不要浪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汲取、为我所用,或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从而走得更稳更远。

二、教案的生成性资源——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教案设计具有生成性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超越的生成过程。其实,作为生命表达的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文学艺术以有限的在场联系着无限的不在场,因此艺术的生命意义必然会被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不同时代的人所不断解释。而每一次言说,就意味着原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新的意义随之产生,生命意义因此不断丰富,从而更接近生命的真实和完整。正如金丹元先生在《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中所说:“云彩追求无穷无尽的空间,在追求中不断变换自己的形态,他不计较原形的存在与否,因为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新生。”生命也如云彩一般,并非一目了然,清晰可辨,她“常常是以不清楚或不愿清楚而现身露脸的。要想使一个东西更清楚,必须一刻不停地和不断说下去。”不清楚意味着生命的空白,空白意味着未知,未知必会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作为生命表达的艺术更愿意选择不把生命看得一清二楚,而宁愿把生命的一部分留给未知,宁可相信生命中还有一团漆黑的地方,以此激发作者和读者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艺术的天空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文学文本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其教案设计是否有效与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密切相关。

2.教案设计的生成性资源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对教案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一份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是判断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何为教案的生成性资源?笔者认为教案设计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大致可分为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理解,集体备课、说课给教师带来的启发,上课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形成的火花,与时俱进的资源,教学后记等等。而在这么多的生成性资源中,笔者又仅仅以课堂上师生互动造成的火花作为论述教案设计生成性资源的一个切入口,因为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资源代表着师生相处最和谐的状态,代表着师生最灵动的智慧,最具不可预知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最具生成性。

(1)课堂是舞台,满足师生表演的欲望。

由于实施新课改后对讲台作为权力中心象征的消解,课堂成了师生展示各自演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都是主角,只有互相唱和、互相配合才能把这出戏唱下去,并唱得漂亮。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眼神都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由局外人一跃成为戏中人,他们积极投入到戏中来,教学过程终于成了由师生双方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于是在这个舞台上,师生时刻关注着对方的表演,并努力完成自己的表演,在对方鼓励理解的眼神中,不仅看到了尊重和认可,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对象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还希望自己的表演有观众。理想的教学过程满足了师生表演的欲望,尤其来自“内行人”,即“同台演出”的“演员”的欣赏,更让人信心倍增。而由于这是一场合作式的表演,因而产生了双倍的动人效果。原有的教案设计无论多么有预见性、多么完善,都不可避免地在此时遇到一些“意外”,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意外”,对教案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适合师生的发挥。

(2)知识的交流互动。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无论教师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中准备得多么充分,也必定有其“未知”的一面,学生也必定有其“已知”的一面,此时,通过课堂的交流互动,就可以实现知识的优势互补。笔者在上课时就深有体会。每一次学生的课前演讲都让我大开眼界,学生关注的东西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音乐……无所不包。所以,我常常会抛弃原来设计的上课导语,顺着学生的演讲导出我今天要上的课,既尊重了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每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学生的新观点经常让我灵感突现,说出我在备课时根本想不到的例子或话语。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互动会让师生拥有更多的知识。

(3)情感的交流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因此,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真情涌动、心潮起伏中将每一个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真诚的情感演绎,把“对无穷宇宙的探索,对大千世界的众生百像,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对善恶美丑的褒贬都有效地转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学生同样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学习的动力。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总之,尽管师生双方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畅所欲言所带来的愉悦,被人倾听所带来的慰藉,必将唤起师生心底最深处的共鸣。情感教学也是教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维度。通过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产生的耀眼火花,丰富了学生,也丰富了教师,师生有了无限的再生性和多元性。由此而来的教案设计必定是最具时效性和有效性的。

总之,师生在知识与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带来质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质变就是师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知识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净化”,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是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因为“教学双方的独立性受到尊重,创造性得到发挥,教与学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教学过程呈现前所未有的民主范围,教与学在智慧、知识、智能的审美体验中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由”。这种自由是最真实的自由,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自由。教师获得最大的自由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教案设计,他会更有动力、更有兴趣、更有资本。而理想的课堂不会用有限的结论终结无限的对话过程,而是大家接着说。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双方其实都是教案设计的生成性的设计者,因此,笔者才说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最具生成性的资源,它将不时督促着教师对原有教案设计进行及时调整,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又会忠实地记录在教学后记中,成为下一轮教案设计的背景资料。这样的教案设计,不再是静止的,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段、某一批学生、某一节课,而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从而也是最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也是最有效的。

三、一份生成性的语文教案设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既然教案设计的有效性标志之一是其具有的生成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做好一份教案设计呢?初步推论,既然生成性是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本身对教案的理解和设计也应该是生成性的。比如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比以往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时刻学会为教案留白,永远不要想着万无一失。教案的不断变化,正是新课改下语文教案设计的最大魅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案设计不是某个阶段某位教师的任务,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由各种教学因素共同建构。没有生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有效的教案设计。而教案设计的每一次生成也并非随心所欲,它承袭过去、活在当下、指向未来,是教学生命的绵亘。因此,语文教案建构的有效性不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新的东西,而在于各种教学因素生命可能性的展开,并自动成为下一次教案设计的背景。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4

春天到了,美丽的春天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孩子对草坪内返青的小草议论不停、有的孩子在细心的观察刚发芽的柳枝、还有的孩子被天空飘起的风筝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们整天在讨论自己在春天里看到、听到、做过的事情。为了进一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彩;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次活动。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活动目的。

a、谈话法。

b、讲述法。

c、提问法。

d、表演法。

[活动目标]

1、感受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幼儿力及表现能力。

3、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得季节。

[活动准备]

1、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挂图一幅。

2、录音机、故事录音带。

[活动过程]

1、幼儿听音乐“小鸟的歌”做律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2、组织幼儿谈话,说说自己在春天里发现的秘密;如:春天的天气、动物、植物有什么变化;农民伯伯忙着做什么?小朋友参加了那些活动?

3、引导幼儿看图,教师完整的讲述故事“春娃娃串门”。

4、放故事录音,幼儿欣赏故事后,提出问题。

(1)春娃娃去了哪里串门?

(2)串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你喜欢故事中的动物、还是植物?

5、幼儿分角色,学布谷鸟唱歌、柳条飘动,桃花、梨花盛开,进一步感受万物复苏的春景。

6、启发幼儿分组表演故事。

7、组织幼儿讨论:你觉的故事中哪些句子有趣?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表演出来,好吗?春娃娃还会到哪里去串门哪?

8、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语文教案-春-教学教案 篇5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三、讲读体会: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理解词语“朗润”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7)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四、课堂练习:

1、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伴随音乐,自由地、富有激情地朗读《春》,再次体会大师笔法,体会自然之美,体会生活之美,体会情感之美。

3、、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五、课后拓展:语段训练:完成景物片段描写训练《校园的春天》,进一步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交流改进。[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语文教案春 篇6

了解反义词“冷清——热闹、冷冷清清——热热闹闹”。

仿词:青青的、绿绿的、白白的······

有感情地朗诵短文《春的联想》。

识字:“”美丽、活泼、可爱、慈祥

活动准备

字卡 、板书 、教材

活动流程

1、聊天:我们去了古塔公园,小朋友在那里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春天里动物、植物的变化,用完整话讲给大家听,好吗?(调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历)

2、教师指导幼儿有序叙述,并引导孩子用形容词描述,使语言更生动。“如绿绿的草、红红的花······”(仿词说话,可以从短文中找相应的词汇)

3、出示短文:《春的联想》,让幼儿找一找短文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复习颜色、图形,找认识的字,激发识字兴趣。)

4、听教师范读短文。(帮助幼儿记忆短文内容)

5、游戏:“唱反调”,随师读短文,熟悉短文内容。

6、配乐短文朗诵《春的`联想》。游戏:“夺红旗”,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选送幼儿进行美文美读,看谁读得动听,先夺到红旗的组胜利。

7、游戏“找朋友(拼音与字相连)、捉迷藏”,识字:“美丽、活泼、可爱、慈祥”。了解词的用法:“美丽、活泼、可爱”多用于形容年龄小的人,“慈祥”形容年龄大的人。

8、知识点解析:找一找短文中的反义词:“冷清——热闹 、冷冷清清——热热闹闹”。分析短文:(1)文中说春天是什么?(渗透比喻用法)(2)短文中描写春天的画面有哪些?

9、游戏“照相”、“小孩真爱玩” ,“灰狼与天使”再次进行识字练习

10、“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每人有感情地读一句。

11、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短文《春的联想》。(培养阅读习惯和手指点读能力。)

活动延伸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7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師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选择最佳教法。掌握教材,最重要的就是能按照每堂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编织成便于学生展开思维的教学程序,组织成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体系。选择教法,就是要根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启发性强,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驾驭教材得心应手,选择教法应用自如,每堂课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有精湛的艺术匠心,对教材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使每堂课有层次、有提纲、有重点,犹如一幕优秀话剧一样,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对教案设计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指的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预先决策和超前把握。教案设计从它的形成过程讲,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教案设计阶段

教案,即教学之方案,教案设计的基本依椐是教材,即新课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感知、理解和把握,只有清晰的感知、透彻理解和充分把握,教师才能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以及教学认识的特殊性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设计、形成教案。与认识的从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相似,教案设计也需要经历一个从粗略到精细、从笼统到系统的逐步具体、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做以下两方面工作:

1.思路设计

所谓思路设计是指教师根椐教学的一般认知规律和课程基本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思路的前提下,编制出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程序。例如,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引入课题、激发动机——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思维加工、得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明周运用、强化记忆”。教学思路的设计只是教学方案的初步定向,此时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只是原则的、笼统的、概括的,其包含的素材还相当贫乏,缺乏具体,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才能明确、丰富和充实。

2.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是指教学各阶段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业方式的确定,即师生双方在各教学时间内做什么,怎样做,任何教学思路的展开都必须通过活动来实践。如果说教学思路的设计体现的是教学设计的共性,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个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同一种教学思路可以由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课题的教学可以用“教师讲”的活动方式展开。也可以用“教师指导”的活动方式展开。就前者来说,其活动过程简单易控,只要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特出、难点突破,学生接受讲解的结论也不困难,可要让学生信服这些结论就不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许多观念与物理学的结论往往是相悖的。

二、教案心理模拟阶段

教案的心理模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从系统结构优化角度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各层次、各种关系进行全面协调。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排除障碍、理顺思路。大多数教师多有这样的体验,每当我们重温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时总会感到原本很完善的教案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障碍、或难以确定的东西。比如,课题的导人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还是从例举事实中让学生发现问题。那些用于转折、衔接的词语:“因为、因而、但是、然而、所以、因此”哪个更合适;对一个新获得的结论是用“它的意义是什么”,还是用“它说明了什么”或用“这是什么”来启发学生思考,哪种设问指向更确切。(2)充分想象,优化活动结构。我们知道,教学设计最终是要转化为外显的教学行为,而外显行为的具体性和复杂性是难以用教案语言,甚至是内部语言表达的,往往要用表象或想象来设计和模拟。例如,物理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活动。虽然我们对实验过程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序可以给出原则性的表达。但其中更为具体、精确的活动过程却需要通过表象和想象才能说明清楚。对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设想和模拟,即从量上看,在心理模拟阶段想象的教学活动要比实际教学多得多。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应变自如地调整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结构达到最优组合。

参考文献

[1]刘峻松.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6).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2. 学习作者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3. 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达对春天赞美之情的特点,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作者如何观察景物,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 品位文章的语言的.优美生动――重点。

3. 朗读、背诵――重点。

教学方法:诵读、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朱自清。

2. 反复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3.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悉文中绘春的六幅画面。

教学内容:

1. 导入。

2. 作者简介。

3. 正音正字。

4. 指导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口语化,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儿化音,轻盈优美,亲切自然,富有韵味和节奏感,适宜朗读。

5. 结构分析:

一、(1)盼春。二、(2-7)绘春。三、(8-10)颂春。

6. 讲析第一部分:

1)体会作者感情。

2)反复、拟人修辞方法的作用。

7. 浅析第二部分内容:

大地回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思考:在这几幅画图中,你最欣赏喜爱的是哪一幅?评析喜爱的地方。

8. 布置作业:

1) 字词、解词,抄写课文。

2) 课上思考题。

3) 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作者全面、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2. 学习作者的语言,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

1. 导入。

2. 讲读第二部分:

1) 教师引导分析大地回春图:全面、整体观察

一切――万物复苏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2) 学生活动:请学生品评最欣赏喜爱的一幅画图,教师补充总结。(可不按课文顺序)

具体、细致观察

春草图:草――生机勃勃

衬托人的活动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词语。

春花图:树 上

花 下 有顺序的观察描写 争奇斗艳

遍 地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方法作用。

春风图:触觉

嗅觉 和煦宜人

听觉、视觉

重点学习观察方法。

春雨图:季节特点、形体特点

雨景 滋润万物

迎春图:人们的活动

“一年之计在于春” 充满希望

3) 归纳写作特点之一:全面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3. 讲读第三部分:颂春

娃娃DD新

小姑娘DD美 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青年DD活力

4. 归纳写作特点之二:

语言

1)词语准确形象。

2)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形象生动。

3)叠词、短句、儿化音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5. 朗读背诵。

6. 课堂活动:

请同学补充写春绘春的诗文。

7.总结。

8.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阅读丁玲的《杜晚香》片断。

3)写一个初秋的景物片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检查默写。

2. 比较阅读丁玲的《杜晚香》片断。

3. 讲评学生习作。

附:丁玲的《杜晚香》片断

初一语文上册《春》的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方法和抓住特点写景的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3.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2.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江苏扬州人。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营造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他的文章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朗润(rùn) 宛转(wǎn) 黄晕(yùn)

披蓑(suō) 斗笠(lì) 应和(hè)

嘹亮(liáo) 抖擞(sǒu) 胳膊(gē bo)

摇曳(yè) 抚摸(fǔ) 鸟巢(cháo)

卖弄(nòng) 酝酿(yùn niàng)

4.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是“赶热闹”的意思。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黑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突出,文中是衬托的意思。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5.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自然段盼春,第2~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细读全文,交流讨论:

1.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从这五幅图画中,你认为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品析画面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析其中一幅图画。重点分析一个画面,以“我喜欢____图,因为它美在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叙述出来。

明确示例:

1.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细致。如:“偷偷”,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美在写法多样。如:文中除了对春草的正面描写还有对春草的侧面描写,就是写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人们的行为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美在描写角度层次清晰。如:文中对春草的描写由点、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面、远(“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我喜欢春花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层次清晰。如:写春花图,由树上——树间——树下。(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美在写景的描写手法多样。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之景,由花儿甜香引起的遐想。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下传出的声音。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3.我喜欢春风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如: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嗅觉,“还有各种花的香……”写出了春花特有的芳香;听觉,“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4.我喜欢春雨图,因为它美在写景语言的优美、生动、准确。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美在写景手法的多样。如:动静结合,由静(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到动(慢慢走着的人,工作的农民)再到静(房屋在雨里静默着)。美在写景层次的清晰。如:从物到人、由近及远。]

5.我喜欢迎春图,因为它美在用词准确、生动。如:“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人们迎春的活力。

(三)深层探究

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盼春、绘春、赞春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课外拓展

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无不充盈着活力和生命力的灵气,以至于也撩起了我们的喜爱之情。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的句式写两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 篇10

关键词 能力;作业;兴趣

为提高学生素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改进作业设计,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设计口语型作业,提高学生朗读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1.读背型作业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语言的重要性,也是语文作业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征之一。

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设计朗读和背诵作业。首先,朗读和背诵的内容要有所侧重:(1)注重朗读和背诵精彩的文章、文段,尤其是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或细节描写的文段;(2)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文段。其次,读背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1)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给父母听;(2)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朗读或背诵课文;(3)要求学生限时背诵规定的课文内容。

2.复述型作业

它是学生把课文内容转变成自己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把每一篇课文或指定某些材料作为复述的内容,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加工,注意不要改变基本内容,再把内容复述给别人听。经常开展复述课文内容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演讲型作业

这是要求比较高的口语作业。演讲的材料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社会近期出现的热点问题。如我针对近期学生喜欢上网打游戏的现象,把它作为一次家庭演讲的作业题目,学生向自己的父母进行演讲,由父母进行打分。通过演讲,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打游戏的害处,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设计书面型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第一,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作业设计要多元化,能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和巩固知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积累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一路 着溪流,着山势,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溪声也时时 ”。读了这句,我发现了两对反义词( )——( ),( )——( )。

学生通过填空,进一步理解了作者对溪流的描写中反映出的思想感情,也积累了词语,巩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第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作业的趣味性。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导学生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享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教师就应当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将其融于游戏、绘画、表演之中,使其具有一定情境性,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一段祝福话或制作一张贺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采用作业数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内容分层等等方式,体现作业的多层次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如:在学了《草原》一课,我把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设成一个“自助餐”,让学生在宽松的选择范围内自选完成,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其设计如下:

①辨字组词:绣( ) 既( ) 羞( ) 勒( )

透( ) 急( ) 差( ) 劲( )

②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翠色欲流 一碧千里

③谈谈“河!”“快了,快到了!”“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各所表达的感情。

④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创作一幅草原美景。

⑤摘录文中比喻句。

⑥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草原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当然,设计这样的作业,老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激发学生好强的心理,让学生知难而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试一试,做一做,学一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而言之,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性、艺术性的设计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11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春风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画春、颂春,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2、学会“绿、醒、桃、青蛙”等生字。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画春、颂春,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音像磁带:《春天在哪里》。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画纸。

3、学生搜集歌颂、赞美春天的诗句、词语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生成与反思

一、激趣导入,观察春景

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自主阅读,感受春景

1、放声自读课文《春风吹》,扫除阅读障碍。

2、检查朗读情况,随机教学“绿、醒”等生字。

3、课文与实物对照,说说春天的美景。

(要求按顺序简单地说说柳树、桃花、燕子、青蛙等景物。)

提供句式:美丽的春天到了,柳树了,瞧!。

4、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向往之情有感情颂读课文。

三、创设氛围,描绘春景

1、伴随着《春天在哪里》,学生绘春天美景,可溶自己丰富的想象于其中。

2、自由赏画,评出佳作,排列好。

四、畅所欲言,咏颂春景

1、指名按一定顺序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小组评议。

(要求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语言通顺、连贯、完整,且更具体、形象、生动,想象合理)

2、说一说歌颂、赞美春天的诗句、成语,分小组竞赛评优。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雨沙沙、细如牛毛,春雨贵如油,春到人间,春回大地)

3、生将诗句写在纸上,诵读

活动小结:鼓励观察并积累诗句。在歌声中结束活动课。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春风吹》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春、吹、绿、桃”,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正确书写。

2、理解“春风、桃花”,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3、初步感受春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说话:你知道一年有哪四季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激情:冬去春回,春风吹得大地逐渐变暖,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播种的季节,我们来听一听春姑娘的声音。

二、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

1、投影出示欣赏:看着春天的画面,听着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吗?句式说话:“我看到了。”

2、是啊,春风一吹,大自然的确变了,揭示课题:春风吹

(1)拼读音节:chun春chui吹(读准翘舌音)

(2)识记字形,请小老师说说识记的方法。

读课题:你能读出“柔缓”的。语气吗?

三、朗读理解第一节:

投影出示:春风一吹,植物有什么变化?

结合画面,自学第一节,要求:

框出生字,读准字音,自己识记字形。

读读句子,想想句子写了什么。

指导学习生字:

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春风一吹,景色怎么样?用美丽的语调读一读。

师生对读:

师:春风吹,春风吹——

生: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尝试背诵:看投影指图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四、小结:

1、春天到了,植物还有哪些变化?

春风吹,_______________。

2、你想说:春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卡片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的写法。

老师范写。

学生练习。

六、选做作业:

编儿歌:

春风一吹,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儿歌吗?

【篇三】小学一年级语文《春风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和看图,认识春天的特征,知道春天是种植物的大好季节。

2、学会本课的7歌声字:春、吹、绿、桃、快、青、;懂得“春风、桃花、青蛙、小雨”的等词语的意思,会读多音字“地”

3、能仿照范句用“快来”说一句话。

4、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看图说话,学习分类观察的方法。学会“春、风、吹、桃、青绿、快”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一年有几个季节?现在是什么季节?(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

图上话的是什么季节?谁来说说图上这美丽的春天景色?

(图上的内容较多,可提示学生分植物、动物和人们的活动三方面依次来说。)

图意可以这样说: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着,柳树长出又嫩又绿的叶子,长出的枝条随风摇动。桃树上开满了红红的桃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也醒了。小朋友有的抬水,有的拿着锄头,有的下种,大家忙着种葵花。

春天是很美,现在我们来看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怎样来写春天的。

板书课题。教学生字“春、风、吹”。

“春”:翘舌音。记住字形:三人日(强调“日”)。

“吹”:翘舌音。记形:口+欠。或把“欢”左边的“又”换成“口”。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要求:按拼音读准字音,想想这个字在文中的意思,看看田字格中的生字是怎么写的,自己想方法记住字形。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用卡片认读由带读字组成的词,并说说意思。

(柳树、燕子还要让学生说说插图中哪个是柳树、哪个是燕子。“葵花”可用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知道种子叫葵花子,可以吃,还可以榨油。)

3、用小黑板出示生字词逐一教学:

“青”:是什么意思?用“青”组词。

“快”:什么结构?快和什么相反?

“绿”:你知道那些东西是绿色的?课文中说什么绿了?谁能用“绿”组词?(绿叶、绿草、绿纸)字形重点指导“绿”字的右半部分。

“桃”:为什么是木字旁?组词:桃树、桃花、桃子。重点直到“桃”字右边部分的笔顺。

五、齐读课文。

六、作业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难写的字边读边书空。

2、抄写生字,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复习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生字卡。

二、讲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从“春风吹”这一句话可以知道什么?(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来到了。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两个“春风吹”呢?(突出春天到了,人们很高兴。)

4、随着温暖的春天的到来,课文中写哪些植物发生了变化,请用笔划出

(板书:柳树、桃花)

5、柳树和桃树起了什么变化呢?(把有关的词语圈出来。)(板书:绿、6、春天来了,还有哪些植物也发生了变化?

7、小结。这一节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植物发芽、开花。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三、指导自学第二节。

1、刚才我们按照读、划、圈、说的步骤学懂了第一节。下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二节。

思考:春天来了,课文写哪些动物发生了变化?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安读、划、圈、说四步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2、集体交流。(板书:燕子青蛙来醒)

3、春天来了,还有哪些动物也发生了变化?

4、小结:春天来了。动物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5、有感情地朗读第2节。

四、讲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春天的风是怎样吹的?什么感觉?

3、课文怎样写春天的雨?从那些词语看来?(板书:小雨下)

4、课文为什么要叫大家“快来种葵花”呢?(因为春天天气温暖,雨水充足,种子很快就会发芽。这是种植的大好时节。所以叫大家抓紧时间种植,支援祖国建设。)(板书:快种葵花)

5、你知道春天还是种植什么的好时节吗?我们小朋友可以种些什么?6、练习完成课后第3题

五、齐读全文。

六、作业:

1、照样子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在组成词语。

例:也地(土地)

日____()欠()录____()

兆____()星____()

《春》教案设计 篇12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课型:新授课 板书:

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 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â)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设计提问 篇13

[关键词]提问;知识;思维;技能;探索;主动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考;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具有评价功能、反馈功能。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因种种原因提问不是太宽,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不是不着边际,就是零零碎碎,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下面就谈一谈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①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例如,初读课文,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所以,顺问能自然地把思维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②反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从学习内容的另一方面提问。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

2.横向提问。就知识的横向联系或能力的迁移、应用提问。其功能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让能力形成系统。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看,乌鸦是很聪明昵?”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老师问:“你的家乡的山水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山河呢?”经过这样提问引导思考后,学生的思维就不局限在桂林山水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从而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二、单个提问和连环提问

1.单个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一个环节进行提问。提问的面窄,难度小,适合具体的问题。如教学《春晓》时提问:“春天的早晨你在睡觉,哪个字告诉我你在睡觉?你睡觉时不知不觉天亮了,哪个字告诉我天亮了?”提问直截了当,简洁具体,学生容易回答。这类提问是最常用的,效果也明显,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一目了然。

2.连环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提问。提问的面宽,难度大。适合宽泛的、宏观的问题,能引起思维向纵深发展,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后期阶段或思维敏捷的学生。

三、直线提问和曲线提问

1.直线提问就是直接提出“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敏捷度。例如,学习《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提问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2.曲线提问就是从与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入手,从而解决问题。提问的方式灵活,能开拓思维。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想象的丰富性。

四、跳跃性提问

1.跳跃性提问就是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或提问的思维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思路的断裂。这种提问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培养创造性或灵感。例如教学《燕子》时,引导学生理解“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个句子,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展示一段五线谱后,再提问:“这会是怎样一支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由于燕子与音乐中间有一定的跳跃性,这样的提问也有跳跃性,而文字引起的联想就是架在其间的桥梁。所以,跳跃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相象和联想。

2.发散性提问就是思维的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呈多点、多方向联接,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其功能在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的丰富性。例如,老师为了教学生会作文抓特点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团圆,对学生说:“你们想一想,这个东西像什么?”学生立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像太阳”、“像弥勒佛的大肚子”、“像运动场上的铁环”、“像小莉妹妹的脸”……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说像太阳的同学说:“给圆圈添几条射线,这是太阳的光芒。”

说像弥勒佛大肚子的同学补充说:“在圆圈偏下加一点,这是弥勒佛的肚脐。”

教师总结说:“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学会抓特点,在共同中找出差导。抓不住特点,就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提问,做到恰如其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教师不应当用提问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春》的情感。

2.通过文章描写的景物和描绘所使用的语言,欣赏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3.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本文。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散文相关知识导入

中国现代作家李广田指出:“散文,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散文之“散”,是形散神不散,散而有序,散而有凝。“形散”指散文运笔自如,不拘成法。散文作者在平素的生活中有所感触,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抒情言志,而是侃侃议论。“神不散”,指中心明确,主题突出。

中国现代作家吴伯萧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

二、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一篇写景散文? 画面、情感、语句、构思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本文是典型的散文,思路发散开去,却仍有一条主线——形散神不散。请默读全文,陶醉于纷繁春色的同时,还原作者的写作提纲。方法指导:

1、画面: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那么这篇写景散文写了什么景? 可用“春 图”为小标题来概括。

2、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抒发了什么情感?这种情感在文章的首尾有没有集中的体现?

请用分别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来概括“ 春” 明确:

1、盼春(第1段)

2、绘春(第2-7段)宏观勾勒—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赞春(第8-10段)

五、自学指导二:把握感情基调

自学要求:朗读1、2、8、9、10自然段,通过对语句的赏析,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方法指导:

1、第1段连用两个“盼望着”有什么表达效果?表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文章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沉重悲凉还是活泼轻快?)

2、第2段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写出了春天什么样的特征?从作者选取的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3、8-10这3个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突出春天的什么特征?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1、第1段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

2、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3、作者在结尾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刚落地的娃娃(新),到小姑娘(美),到青年(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六、小结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七、当堂训练 《动态》第九题

八、作业 《动态》1-4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字是?(佩弦)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分析了《春》的结构构思,也学习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篇写景的散文,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回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春》?(1.情感;2.词语;3.构思;4.画面;„„)

昨天我们从构思的角度对《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来从画面、情感、语句等方面来把握,来欣赏这篇著名的写景散文。

二、自学指导一:赏析“春草图”

自学要求:本文作者所使用的语言非常恰当精练,请从本段中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你的理由。方法指导:

1、可以从正面找,比如春草的情态、质感、颜色、长势;

2、也可以从侧面找,比如在草地上活动的人们,从他们动作、感受来揣摩。

明确:⑴情态:如“偷偷”“钻”,写出了小草的顽强;⑵质感:如“嫩嫩的”“软绵绵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⑶颜色:如“绿绿的”,这里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⑷长势:如“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里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⑸草地上活动的人们,正、侧面来描写小草。

三、自学指导二:赏析“春花图”

自学要求:对比这个文段与课文对春花的描绘,哪个更精彩?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桃树、杏树和梨树上开了很多花,有红的、粉的还有白的,花儿很香,引来不少蜜蜂和蝴蝶飞来飞去,嗡嗡地叫着,吵得人心里很烦。除了树上的花,草地上也开了很多野花,实在是漂亮极了!明确:

①“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开花的情景,写出了一种热闹的场面。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的各种鲜艳的颜色。③虚实结合。

④“闹”比“叫”用得好,不但写出蝴蝶蜜蜂嗡嗡的声音,还写出一派热闹的场面。

⑤“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四、自学指导三:赏析“春风图”

方法指导:本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刻画春风,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明确: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轻抚比作母亲的手使人感受到春风的“温柔、亲切、喜爱”。嗅觉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是春天所特有的景物,作者抓住了春天的景物特征。)

六、自学指导四:赏析“春雨图”[讲授法]

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多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的特点,接下来作者描绘出的是春雨的状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写出春雨的细小、轻柔,而从一个“斜”字侧面写出了缓缓的春风,也写出春雨的细密,正是这么小这么细的春雨,才会被温柔的春风吹到一种斜斜的状态,“织”字又与“密密地”相照应,屋顶上笼着的薄烟,为春天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色调,这一种朦胧也正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这时作者笔锋一转,转而来写树叶儿和小草儿,写出它们经过春雨的洗涤之后的清新和耀眼,这与薄烟形成了一组对比,写出了春天里远看和近看景物的大不相同。

作者再把镜头渐渐拉远,看远处的万家灯火,衬托出在春雨的默默滋润下静谧的村庄,写出人民生活的宁静和平,人和房屋一起构建出一幅和谐的画面。七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八、当堂训练: 《动态》5-8

九、作业

《动态》课外阅读《一日的春光》 第3课时

一、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一:感悟“迎春” 方法指导:

1、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收获。

2、思考: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如衣着、精神面貌)

3、“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三、探究: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明确: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四、小组讨论:这篇散文在写法上还有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鉴赏本文。

① 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如形、色、声、味等; ② 按一定顺序从不同角度写景;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④描写的语言准确生动。

五、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六、当堂训练:

1、“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是:(c)A.春天伊始,万紫千红,充满活力。

B.春是一年之始,干劲最足,工作最出色。C.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

D.春天风和日丽,天气暖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季节。2、“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种树花跟着一种树不停地开放。B.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的数量繁多。C.采用夸张手法写出所有的花竞相吐艳。

D.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等竞相开放。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中的“眨”说明:(d)A.花的种类丰富、竞相开放。B.写野花遍地,逗人喜爱。C.写花儿繁多,美丽鲜艳。

D.写野花闪闪发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从修辞手法看,此句运用了 比喻、排比,描写出春雨的 细、密的特征。

5、“雨是最寻常的”写出春雨的什么特征:(c)A.雨量很多

B.雨期很长

C.经常下雨

D.雨下很小

上一篇: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论文下一篇:一个数除以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