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的现代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推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都会对网络与数字化媒介进行利用,并且从中找到了乐趣。在监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其与数字化发展结合起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馆的现代公共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馆的现代公共文化论文 篇1:

基层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专门为从事组织、辅导、研究群众文化工作而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网络,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这四级群众文化网络由于它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决定了它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性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对这四级群众文化网络基层文化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对直接面对广大老百姓的基层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有高度指导意义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开展对本地文化艺术品种、艺人状况、老百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以及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等,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详细地了解掌握当地的文化家底等,还要求基层文化部门制定出短期工作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等。不断加强、深化对基层文化馆、站、室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的认识,巩固基层文化馆、站、室的地位和强化基层文化馆、站、室的作用,并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文化品牌,对于巩固和发展既和谐又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

基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公共性、服务性、主导性、基础性、紧密性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性。“公共”的定义在《辞海》中是“全社会所有”、“公有公用”,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社会所有成员为服务对象,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提供基本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因而公共性是文化馆机构性质的高度概括。《文化馆管理办法》规定:“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开展社会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因此文化馆的公共属性是不容置疑的。

(二)基层文化馆的服务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式是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基层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其他业务活动均不以赢利为目的,从性质上说真正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创办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馆始终承担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神圣使命,在6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里始终坚持“二为”方向,以自己的主体业务为己任,组织开展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体现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基层文化馆以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多种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践表明,基层文化馆的工作内容实际上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文化馆的积极参与。

(三)基层文化馆的主导性。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必然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导方式,体现的也主要是国家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是政府对国家公民的人文关怀。在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情下,国办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必然的。基层文化馆由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是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它联系群众最为广泛,因此覆盖面广、社会性强、影响力大,一直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即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投资多元化、社会办文化的态势和格局在社会文化领域出现,基层文化馆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受到动摇。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是由宪法和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基层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是由国家保障的。基层文化馆的主体主导地位首先得到了国家认可和肯定,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四)基层文化馆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作为前提和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意识形态方向的把控,尤其重视对基层文化部门的文化方向的落实与贯彻。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并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设施、设备得到较大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主要是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或群艺馆以及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二是依托这些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关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例如,省博物馆、省柳湾彩陶博物馆、都兰吐蕃(吐谷浑)文化保护中心等一批骨干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或改扩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40个,配发流动电影放映车44部、流动舞台演出车13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向基层延伸,全省现已建成基层分中心、示范点64个。“送书下乡”工程连续实施五年,为80个基层图书馆、乡镇文化站配发图书20余万册。在这一过程中,以文化中心户、民间业余剧团为代表的农牧民自办文化也蓬勃兴起。这些为基层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基层文化馆的紧密性。因为基层文化馆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而这个网络上连省、市群艺(文化)馆,下连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乡村、社区基层文化室(俱乐部)及社会文化组织,形成纵横交错、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处于这个群众文化网络中的“龙头”或“腰间”位置,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基层的群众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示范、辐射、衔接作用。因此,基层文化馆对于参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紧密”而独特的作用。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强化和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地位

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面对的是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类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群众文化历史发展中,文化馆体系中的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和身体力行者,用文化传播文明、歌颂进步、教化民众、丰富生活,始终在群众文化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担负了组织、辅导、示范、研究等重要职能和任务。群众文化一直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而且随着时代在改变,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着积极主导地位的基层文化馆,不仅应当适应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并随之改变,而且其主导地位应当不断强化和巩固。那么,应当如何强化和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地位呢?

(一)强化公益和服务职能,明确基层文化馆的主体地位。文化馆体系具有的“两馆一站”,是国办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工作性质有主导性和服务性,工作内容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真正体现文化馆体系存在价值的还是其鲜明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功能。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馆的职能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素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即是以群众文化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文化馆的主体专业职能是群众文化,目前很多的文化经营依然属于群众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范畴,但不能将产业化作为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化运作的扩大,一些依托文化馆体系自身力量推出的带有产业化发展倾向的引导性的、低偿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与文化馆自身使命相抵触,应当严格控制在准公益的范畴之内。当然,这些项目一旦形成文化产业,则应与文化馆事业相分离。

(二)始终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导向地位。基层文化馆体系要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弱化或改变文化馆体系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更要明确坚持群众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组织、辅导、研究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以组织、辅导和研究三大要件构成其业务体系,向社会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坚持群众文化服务方向,不断完善其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才能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经常策划、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基层文化馆的业务地位。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内容的主体与基础,是最基础的社会文化实践。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等。群众文化体系其他构成要素的价值,体现于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群众文化的功能作用是通过策划、组织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目的。基层文化馆应当强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通过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巩固其在群众文化中的业务地位。

(四)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与宣传,巩固基层文化馆的阵地地位。基层文化馆代表了政府的文化主导思想,是引导社会文化发展、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重要阵地。基层文化馆具有的阵地优势、人才优势、网络优势、特色优势,能够很好地凸现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与辐射功能。文化工作的各个实施环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组织意志,在组织规范的运作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性、示范性,对社会文化市场起着引导、调控和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多元文化与国际化发展中,基层文化馆要发挥阵地作用,大力进行社会文化的引导和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三、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努力打造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文化馆

近几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以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7年文化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向湟中、乐都、贵南3个试点县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民间业余剧团等配发了总投入850万元的文娱活动用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湟中、乐都、大通三县试点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5个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完成。至此,全省基层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总数达61个。送书下乡工程向40多个州、县公共图书馆配发了总价值54万元的4.7万册图书。该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共向全省的基层图书馆累计配发图书22.48万册,总价值达261万元。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向湟源、德令哈等7个县(市)配发了流动电影放映车,公益放映场次补贴得到较好落实。“国产新片进农村”等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共放映2.3万场次,观众达474.93万人次,发放补贴200万元。流动舞台演出车工程向省民族歌舞剧院等13家艺术表演团体配发流动舞台演出车(总价值40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艺术团体下乡难、搭台难、转点难的问题。2008年各项重点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年内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使8个州级群艺馆、46个县级文化馆以及民和、大通等10个县的292个村文化活动室、134个业余剧团、66个曲艺队和皮影社等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装备工作进展顺利。

我省各地结合州情、县情,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路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省会西宁市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打造夏都文化品牌”为宗旨,集中推出了公益广告、市民交响音乐会、文艺演出等10项公益性文化活动;海西州投资1亿多元,正在建设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并依托厂矿企业多的优势,开展“百企连百村”活动,利用社会资金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等。目前,我省各州、县正在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产品创作与展示、文化遗产、管理评估等方面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当今多元文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主体的基层文化馆,应当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建立起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文化馆。

(一)坚持正确方向,及时更新观念,以公共服务为办馆理念。我们基层文化馆人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公共”和“服务”一直是基层文化馆办馆的两大主题。作为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己任的文化馆,要坚持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和业务方向,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联系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兼具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的职能,为群众提供纯公益性文化服务和准公益性文化服务,努力完成好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研究工作,并根据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及时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办馆目标,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质量。

(二)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面对新的形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文化馆,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遵循中央提出的“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推进内部改革。如改革基层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要引入激励机制、利益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在运营模式方面,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文化馆体系存在多种运营模式,概括地说有三种范式,第一种是社会价值充分发挥的弱经营性、强公益性范式;第二种是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的强公益性、强经营性范式;第三种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发展的范式。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一个是以经济利润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一个是以公共服务为最终目的。而文化馆体系在追求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有时以牺牲群众文化利益为代价,但在目前政府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尚待改革完善的时期,基层文化馆要在维持“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完善、协调,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为最终经营性文化与非经营性文化分离作准备。

(三)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层文化馆人一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筹资方式,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所的同时,不断提高其服务档次,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大的物质载体。二要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善组织、懂管理的复合型队伍,使人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专家。三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使之能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民群众的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四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使文化馆的活动既有健康向上、使人精神振奋的内涵,又有极大覆盖面、极强吸引力、浓厚文化氛围等特色。五要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人口集聚程度高、异质性大、层次性强、素质高等特点,推出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特别是具有创造性、动态性、社交型、高档次、时代感的活动形式,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等。同时在开活动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老少边贫地区群众等,维护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体现公共文化的人文关怀。要认真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四)打造基层文化馆文化服务品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是基层文化馆能否成为公共服务型、能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国办文化示范窗口作用的一大课题。基层文化馆人要集合优质的社会文化资源,塑造自身的公共文化品牌,并且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来重塑文化馆的公共形象,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一是要充分利用文化馆的品牌效应;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对国办文化的支持,利用人才资源、设施、设备等基础优势,特别是利用好纵横交叉的群众文化网络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三是要坚持以举办活动为打造品牌的载体。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同时,要注重自身文化馆的形象设计,明确文化馆的文化品牌定位,明确树立文化馆的文化品牌形象,使每一项活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同时还要适应文化建设重心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让我们文化馆的品牌活动深入社会,走进千家万户,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

(五)发挥整体作用,促进文化馆体系社会化发展进程的实现。基层文化馆所从事的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社会化体系工程,基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需要文化馆体系的社会发展理念作为新的支撑点。一是基层文化馆体系必须充分利用设施和人才优势,本着“大文化”理念拓宽发展思路,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发挥基层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空间,将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延伸到社会的每个群体之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事业共建,发挥文化新的潜在力量。二是在基层文化馆体系内部运营改革的同时,必须坚持探索建立与基层文化体系的运营机制相配套的社会化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层文化馆的体系建设中,社会组织参与文化馆体系的运营会提升整个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能力、投入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尤其表现在社区服务方面,社会性的组织进行服务提供时,会更加关注社区内公众的实际需求和服务的质量。对社会组织进行文化馆体系设施的运营委托和监管评估,可以促进文化馆体系的健康发展,并且在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将各级文化馆、站的管理从事业性岗位管理向合约性运营管理转换,让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解决目前文化馆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差的状况。而且社会化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加大社会赞助的可能性。

文化馆代表社会化发展进程的实现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如要依靠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来实现,依靠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来支撑,依靠服务形式的创新来拓展,依靠良好的机制来激活,以及依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保障等。在长期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中,文化馆体系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实践,这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见证了文化馆体系运营模式的历史发展,也为文化馆体系向新的运营模式转型奠定了基础。可以断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文化馆体系的运营管理模式将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将会向公益性与文化本体回归,向社会化转型。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调研部)

作者:刘惠荣

文化馆的现代公共文化论文 篇2:

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一、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推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都会对网络与数字化媒介进行利用,并且从中找到了乐趣。在监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其与数字化发展结合起来。数字化文化馆的建立需要以互联网平台作为基础,依赖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文化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实现。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可以提高文化服务的便捷性,人们可以不用受限于固定地点,而是可以利用虚拟的网络对其进行转化,强化文化服务的创新性。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能够使得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还可以降低线下服务成本。在传统公共文化体系中,公众虽然能够了解社会文化,但是对文化的了解程度不足,难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查询到所需资料。文化服务的社会性在于提高公众对文化的了解,加速文化的传播,扩大其范围。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难以做到这一点,而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就可以在这点上对其进行弥补。部分线下文化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虽然在建立文化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会参与其中,但是整体重视程度不足。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就可以让政府部门多途径对其进行关注。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长远的目光,其不仅注重企业自身效益的增长,还会重视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可以引导政府与企业之间进行协调合作,加大资金与设备投入等,使得公众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数字化文化馆就能够利用线上空间进行区域性联系与交流,让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全面提升社会公民的文化素养。我国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也能够利用数字化文化馆进行宣传,其可以满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也能够对其进行突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

二、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

1、思想认识停滞不前

我国在发展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较多行业与领域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在人们的认知中还是比较陌生,虽然这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转化文化馆职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思想理念问题。部分人认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以线下为主,一味对其进行个性化发展,会使得文化馆建设的初衷丢失。这样一来,就难以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作用,因此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旧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文化馆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模式就是以活动作为中心,要求人们通过实际渠道参与其中。而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则主要以文化交流分享为重点,部分人的思想难以转变,并没有对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潜能进行了解,导致文化馆建设受到阻碍。

2、政策不完善

我国针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投入。但是不同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点存在差异,在开展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时,需要将重点放在文化信息资源上。我国相应的政策较少,在对数字化文化馆进行建设与完善时,没有针对相关内容制定政策性规章制度。政府可以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够提供专业性人才。但是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需要有专业性意见作为基础指导,而政府并没有满足这个要求。在缺乏专业性指导的过程中,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受到影响,也没有足够的政策作为支撑,使得文化馆建设难度增大。

3、缺乏专业人才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专业人才作为基础,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我国当前有一批专业程度较高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但是其对数字化文化馆的了解较少,经验不足,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需要与互联网、电脑科学技术等结合起来。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不足,在实际应用时就会产生较多问题。人才素质不高是目前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主要问题,其受到传统文化馆建设的影响,遗留下较多弊端,导致文化馆建设在数字化方向的发展过程中步伐较小。

4、资金分配不均

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在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时,需要体现其公共效益。政府部门虽然针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投入了一定资金,但是部分文化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会陷入自身的债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入的资金需要由一部分用来偿还遗留的债务,其他的资金就需要投入到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与宣传中。实际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较高,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购买较多电子信息设备,还需要做好软件设施建设。甚至还要进行文化馆宣传使得相关内容的传播范围更广。在分配资金的过程中,负责人难以保证其均衡性,导致部分设施建设难以达到规定标准,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受阻。

三、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对策

1、创新思维

在将文化馆建设趋向于数字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建设文化馆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理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让人们接受新事物,这就需要从主导人开始,以其作为基础先锋,审时度势,对时代脉络的发展趋势进行明确。负责人需要对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进行明确,认识到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掌握其总体价值,使得文化馆建设能够保持统一的思想。负责人在对思维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以自身为单位,提供精神动力,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工作,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价值。在对思维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将目光局限于眼前,负责人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理念,对数字化文化馆进行更加全面的建设。创新思维的基础并不仅限于数字化文化馆的负责人与工作人员,政府部门需要组织公众了解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公众要在加强对其了解的过程中,创新自身的思维理念,使得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2、完善政策

我国虽然针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监理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政策进行完善,使得数字化文化馆能够合理利用其发展机遇,促进社会文化服务效用的提高。我国现代公益性文化建设政策还不饱满,在建设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建设意见与文件等进行完善,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虽然数字化文化馆具有较多优势,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其受到的阻碍并不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服务于全体社会公众,而部分年龄较大的公众对数字化的了解较少,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这种新的文化服务方式。部分人比较固执,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会囿于传统思想与固有的形式,使得数字化文化馆的建立与推广受到阻碍。政府就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对政策进行完善,在社会中落实数字化文化馆的宣传,让其可以通过硬性要求接受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因此,国家需要针对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設设置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文化馆建设充分的资金支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数字化文化馆并且对其进行应用,就需要创立示范区,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对典型数字化文化馆的了解逐渐加深对其的认识。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举办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论坛,使得数字化文化馆业务的开展更加专业、高效。社会企业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让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社会氛围更加浓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3、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有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一旦缺乏资金,就会使得建设工作的开展停滞不前。在投入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硬件、软件支撑,提供必要资金,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满足基础需求。在投入建设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制定长期建设投资计划,使得资金的投入更加有效,通过这种计划性投资能够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长期、持续发展的环境。在加大资金投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利用的资金,政府部门需要投入公益性免费培训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使得资金的使用公开化,强化资金使用标准。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负责人需要建立相关的经费渠道,利用网络优势进行网络广告与艺术个人展活动,使得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的投入也需要由部分发展较好的企业提供支持,政府虽然需要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打头阵,但是其拨付下来的资金还是难以满足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需求。政府部门需要与部分企业进行沟通,让其明确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前景,让企业可以加入到投资行列中。引导企业投入建设资金还可以为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输送专业人才,部分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当代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比较了解,具备较强的数字化工作能力。其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会有所兴趣,企业就可以与数字化文化馆的负责人进行洽谈,形成人才输送通道,使得企业与数字化文化馆的发展共同蓬勃。

4、优化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优化能够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更加专业、高效,体现其数字化特点。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完善,工作人员就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并且强化自身的技能,使得技术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要保证数字化文化馆的平稳发展,就需要对人才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还要使其具备较强的能力与较高的知识水平,让其明确文化服务理念。建设单位需要针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与教育,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工作观,在工作中发挥专业技能,为文化馆建设提供基础。上文提及部分企业在投入资金的同时可以为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输送人才,企业就需要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企业在开展自身的专项工作的同时,需要派专人了解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需求、进度等,然后组织工作队伍跟随数字化文化馆的负责人学习相关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就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项技能,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用。

5、合理利用网络数字技术

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使得文化馆能够真正为现代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在利用网络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将线上与线下结合,通过良性互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用。网络数字技术的有线与无线可以结合起来,通过完善数据库对文化馆场地设施的数字化水准进行提升。在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利用体验式服务提高人们的参与度。还能够开通咨询解决与活动预约服务,使得服务内容多樣化。工作人员需要开发网络渠道与平台,对数字技术进行利用,使得服务空间得以拓展,强化人们的服务体验。工作人员需要了解网络数字技术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馆建设过程中得以应用。在利用网络数字技术的过程中,专项人员可以建立数字化文化馆网站,让公众可以通过登录网站享受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为了使得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效用提高,工作人员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对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使得数字化文化馆建设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站稳脚跟。

四、结语

在建设数字化文化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工作人员需要将数字化文化馆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起来,加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操作性,使其体现出更加的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庄虹意.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v.17(11):121- 122.

[2]杨进勇.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 69- 70.

[3]高国栋.公共文化云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7(11):67- 69.

[4]李芳.浅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馆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7(06):9- 10.

[5]郦伟华.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与服务[J].艺术百家,2016(12):354- 356.

[6]陈羡梅,罗定市文化馆.文化馆服务功能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 16(1):16- 16.

[7]杨进勇.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6(4):69- 70.

(作者简介:苏卓玛,女。工作单位:青海省文化馆文艺活动部。)

作者:苏卓玛

文化馆的现代公共文化论文 篇3:

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倡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文将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探析数字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服务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对于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应该怎样启用社会资源,来引领大众参加到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市坚决执行了《有关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创建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态势。

1.1对数字文化馆的简单认识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水平也到了进步,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会利用网络来获取最新的咨询,以及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采用全新的网络形式,超强的数字网络渠道,打破时空的局限性,以此提高文化馆公共服务的“便利性”。让原来单一的文化馆服务变的更加丰富,从而形成体验式、快捷式、个性式文化服务,创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数字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新时期文化馆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文化馆建设是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平台,拓宽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传播渠道。为助力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市群艺馆组织召开数字化建设项目研讨会,制订数字化建设方案,在具体实施数字化项目时,注重搭建黄冈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通过文化活动发布、文化资源展示、等基础性平台建设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数据上报和服务推广。同时,通过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充分利用国家共享工程数字化资源,提升黄冈优秀文化资源在全国传播效率,助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二 数字文化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配套不完善,虽然这些年以来,文化部财务部构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颁布了很多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政策,不过能够了解到的是,这些政策尽管能够打造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环境,却很少涵盖有关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方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性,给数字化馆的建设提高了难度。

2.2 资金投入不均等:由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让文化管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得到了很多财政支持,但是过去文化馆“欠债”过多,必须要拿出一部分来进行“还历史债”,造成很多文化馆软硬件均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而能够用在文化馆的建设,特别是用在对全新事物的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

2.3缺少专业团队:由于是数字化管理,因此需要运用很多的网络知识,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和互联网融合成了一个整体,而网络人才则成为了创建数字化文化馆的重要保障。不过目前,网络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一些,而且所使用的工作团队对于网络也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对于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工作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强化组织领导: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是实现文化强市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明确任务。全市已成了创建领导小组,乡镇也要创建协调机制,并对政府管理、部门协同等进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文化项目、重大文化活动投入更多的经费。

3.2以技术为向导,盘活公共文化资源: 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文化云,把数字化文化馆的优势资源全部结合在一块,从而让文化资源能够传播的更加广泛,同时还能够提高共享性以及参与性。利用“云平台”,还能够把之前分散的文化广场全部集中到一个数据平台当中,这样一来就能够解决文化广场使用率地下,活动比较分散的现象。

3.3以资源为基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法规政策,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要通过加强总分馆制度建设、数字文化馆建设、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志愿者建设,创建公共文化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探索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路径,实现“图文博”三馆资源共建共享和“市区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结束语】

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将会出现在生活当中的每个环节,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将会更多地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为文化发展服务。数字文化馆将会成为传统文化馆发展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数字文化馆建设。在数字文化馆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更新技术、文化活动、文化知识内容,利用多种渠道和平台进行文化传播,积极发挥数字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以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国栋.公共文化云与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7(22):67-69.

[2] 王文戈.依靠文化大数据,不断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J].人文天下,2017(20):35-37.

[3] 刘伟弟.建设数字化文化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大众文艺,2017(05):12.

[4] 刘欣.浅析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J].大众文艺,2016(09):24.

作者:井海霞

上一篇:新时期我国乡镇财政论文下一篇:政教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