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论文(共13篇)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体育广义上包括各项体育运动,各种各样的竞技运动、以及与身体锻炼相关的娱乐运动。体育运动包括了所有的能够锻炼人身体的娱乐或竞技活动。体育活动是人类总文化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即包括捕鱼、射击和狩猎这种娱乐运动,也包括按预定规则的竞技比赛。体育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技巧,这些运动技巧是以人的身体发展为基础,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增加人们的体质,丰富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体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校里开展的各项体育运动,也包括各大体育赛事,还包括普通民众进行的各项体育锻炼活动。
体育影像通过影视语言意识形态化体育运动。体育影像通过某些具体表现形式表征体育精神和体育意志。体育虽然与人类社会相伴已久,但体育影像来记录体育精神或体育意志是最近两个世纪的事,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体育影像的体育文化,研究体育影像里的体育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关系,丰富体育影像理论。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文化,高校,学生
大学体育是促进素质教学实施的基础, 可以培养综合全面的现代化人才。目前我国很多大学都已经开展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体育文化与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结合, 强化了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 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一、概述
(一) 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在传统体育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 目前体育文化教育已经得到广大高校的认可。从广义上分析, 大学体育文化表示师生员工进行体育教学、体育工作、体育学习等过程所有内容的总称。狭义上表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空间中形成的文化形态, 主要由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等组成, 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形成不同文化。
(二) 大学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方面, 大学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可以让学生全方面的认识国家与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 大学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层次性, 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可以给大学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资料;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场地, 进行教育教学时, 必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时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体育竞赛活动, 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结合的方法探索
(一) 改革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体系
为了保证大学体育文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进行体育教学时, 必须结合时代发展, 不断改革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体系, 使用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进行教学, 深入贯彻国家素质教育法规, 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 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方法, 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体现时代发展气息。设置大学体育课程时, 必须具有大众化和持续化特点, 保证所有大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而且学生可在离校后连续进行体育锻炼。经过分析发现, 目前很多高校设置的体育课程主要由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组成。除此之外, 必须尽快改革大学生一二年级体育教学现状, 深化大三与大四的体育教育, 结合教学特点, 适当增加具有兴趣的体育课程, 让学生以娱乐的方式参加体育训练[1]。
(二) 建设体育俱乐部, 不但宣传体育文化
体育俱乐部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可以让广大学生自愿参与到锻炼中, 是一种以健身与娱乐为目的体育组织, 已经受到众多师生的喜爱。体育俱乐部具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 可以将体育兴趣相同的人集合在一起, 维持了体育教学连续性。需要注意的是, 构建体育俱乐部时, 必须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 结合高校发展特点, 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体育俱乐部, 鼓励学生自己参与, 丰富体育文化内涵, 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 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 还要加强体育文化宣传, 可以举办知识竞赛和知识讲座,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采用报刊等方式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的大学体育文化氛围;将校园网络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 给体育教学的进展提供动力, 构建校园体育网页, 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文化得到相关帮助, 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2]。
(三) 举办体育文化节日, 开展激烈的体育比赛
体育节是以体育与健康为主导, 以全校师生为主体, 融入体育竞技和健身的一种体育娱乐方式。开展体育文化艺术节,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体育活动时间, 还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能力, 对学生个性化具有很多意义, 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已经将此种方式引入到大体育教学中, 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实现了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此外, 还可以举办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娱乐赛, 利用明星效应, 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三、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实施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阶段, 对学生身体素质与今后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目前大学体育已经与体育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 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强化了体育文化教育, 可以给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婷.浅析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09)
一、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改革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既受到教育学的影响,又受到体育学的影响,因此,体育文化无疑是体育课程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1.竞技体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其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NBA、欧洲足球等,几乎都深入到人们的心中。
竞技体育的巨大价值形成的竞技体育文化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核心,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技能和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在我国,将竞技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上百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已经是校园体育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对体育教学能起到巨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竞技运动通过体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现代学校体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竞争性等属性的身体活动,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相比其他身体活动,它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无论是田径运动还是球类运动,无论是体操还是游泳,都是要求大肌肉参与的全身运动。运用适当教学方法、合理的运动负荷,通过竞技运动形式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实践证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基础在学校,我国的著名运动员无一不是通过基层学校的培养脱颖而出的。从长远来看,学校体育不仅担负着发现运动人才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培养运动人才的使命。竞技运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未来我国竞技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2.休闲体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休闲体育广义的理解是指用于娱乐、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狭义的理解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休闲与体育活动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休闲是体育活动的前提,体育活动是休闲的目的之一,也可以说体育活动是休闲的一个重要形式,休闲体育是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品味的升华。休闲体育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与情感需求,有益于人们的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工作非常薄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被占用,甚至还有些学校挪用体育课。如何将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起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结合,就不得不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改革不仅仅是改课程,更多的是要体现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学生的体育健康理念、体育锻炼方法等。改革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也将成为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活动项目和健身原则是趋同的,休闲体育课程的改革也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轮滑、健美操、各种小球类等项目也出现在体育课堂上,这说明随着新思想的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被新生事物所代替。休闲体育和体育课程内容的相互结合是现代社会和体育教育新理念的具体表现,是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满足人兴趣和爱好的需要。从未来的休闲体育发展趋势看,将有更多的休闲体育内容充实到学校体育课堂中,这是学校体育课程新理念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知识技能与体育文化结合策略
1.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执行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宣传体育文化的作用。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要体育文化的熏陶。体育教学是教师宣传和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的主要场所。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永远是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主旋律,解决此类矛盾必须要依靠体育文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了解体育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告诫学生,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类极限的极佳载体,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在体育教学中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包括健康保健知识、运动心理知识、科学锻炼知识等。构建由“点”到“线”,直至形成“面”的认知体系,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室内课、专题讲座、理论知识竞赛、学校宣传专栏等辅助手段来加以完成。
2.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体育教师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握所教学生学龄段的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根据目标体系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地区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目标统领内容”。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学生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完全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分析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场地与器材对学生加以激励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应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和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
3.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而体育知识是体育文化的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体育文化的重点,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这一问题,一线教师可以從具体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情分析、场地器材等加以考虑,然后考虑分析教学手段的效率,再进行筛选。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的行为教育,而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其固有特点,它依托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勇敢的性格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学的文化研究是体育教学跨学科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其他学科文化研究相比,现有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数量及质量均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全力关注体育教学文化研究可以提升本学科跨理论研究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体育文化的渗透,是目前体育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体育文化从形式上看多偏向于动态,而茶文化多偏向于静态,这种动态的运动美和静态的和谐美存在着较大的思想距离,给两者的融合工作造成了阻碍。但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在其他方面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因此可从这点入手进行融合。举例来说,在茶文化思想中会要求人们重视境界的深化和流畅,而在体育文化思想中也存在太极拳一类的运动,它遵循以柔克刚的理念并要求身体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以便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会轻易受外界干扰。像这种理念上的相似之处就是两者结合的完美切入点,它可以赋予体育文化不一样的色彩,同时给了茶文化以全新的活力,走向动静交融的全新状态。从核心思想观念上进行融合的另一条路是从基础文化内容入手,以简单搭配的方式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举例来说,取体育文化中的强身健体思想和茶文化中的和谐自然思想,将两者以互相弥补的形式进行搭配结合以促使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时保持较强的健康意识,不过量运动且以适宜为准,从而保证身心协调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从核心思想观念的角度进行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结合时,必须要找准合理的渠道,避免盲目融合而引发较大的矛盾产生,否则不但没能实现有效结合,还反过来损害了两者文化内容的合理传播。
3.2从表现形式上进行结合
从核心思想观念上进行融合其本质抓住了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涵,而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表现形式上将两者进行融合。举例来说,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茶艺、茶乐、茶舞等,同时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不局限于一类,但多偏重于体育运动。有鉴于此,将两者进行结合时可以从表现形式上入手,比如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饮用茶水以解渴祛乏,实现劳逸结合。同时,由于体育运动会导致人体短暂缺水,此时饮用合理的茶水可以有效地补充身体机能,确保后续运动可以正常进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体育文化形式偏重于体育运动,但其目的还是要人们通过锻炼身体来净化自己的人格并提升自身的修养,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茶文化可以作为一个载体来为体育文化提供养料,从而使两者得以更好地发展。
4结束语
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结合既是一项存在已久的文化交融现象,又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创新性的文化探索,它将茶文化的静态含蓄与体育文化的动态张扬进行有机结合,赋予彼此更深邃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有助于两者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福乐.传统茶文化对体育教学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3):238.
[2]张义飞.中国民俗传统体育之茶文化探郦[J].福建茶叶,2018(1):366.
[3]张武.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5):318.
[4]崔久剑.探究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J].福建茶叶,(12):176.
[5]李倩.把文化和体育系统结合实现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N].沧州日报,2016-06-18(P01).
[6]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论中职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
文/罗川方
摘 要: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而一个有着终身体育习惯的社会人,比其他极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具备更多上述有利条件和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终身体育;兴趣;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较一般人快,积极向上,精神饱满,能较一般缺乏运动的人更快、更有效率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中职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即踏进社会这个大熔炉,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立足。学校体育作为中职学生在踏进社会前的重要体育学习的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来是传授相关的运动技能,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是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重要课程。
一、中职体育教育的特点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5~18岁,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期后段,充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是更好地改善由于文化课基础较差而造成的自卑心理,从而获得更强的自信心。而中职学生经过三年职业技能学习后即将踏进社会,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恰好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社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终身体育的内涵与重要性
终身体育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
教育。
1.体育运动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迎接每一天社会工作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2.终身体育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体育锻炼过程作为有意识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逐渐培养自己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优良心理素质,而终身体育的形成则是培养学生长期的坚强品质,久而久之,意志得到不断的坚定,品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3.终身体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未来生活的需要
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人体健康发展,还能造就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饱满的精神面貌,还可以扩大社交范围。经常的体育锻炼能让我们得到上述满足,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终身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有助于调节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加生活乐趣,形成健全良好的心态,加强社交能力和扩大人际交往面,提升自我社会竞争力,同时在体育过程中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三、实现中职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效结合的几点建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因素。在中职学校中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兴趣,甚至养成终身体育习惯,首要必须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2.教师应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努力更新知识,加强与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交流,通过交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信息,并做好相应调整。同时,在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体育的生活教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体育的内涵。
3.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学校教育中,应坚持强调学生体质,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参与运动与表现运动的基本能力和乐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的内涵,体育与社会及自身的关系以及体育的本质和价值。与此同时,在进行职业体能训练的同时,也须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保健知识。
4.合理设置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自觉体育意识
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以后就会走上工作岗位,如何在工作间隙安排合理的体育时间、如何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素质的体育活动、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如何进行自我保健与保养等等,在中职教育阶段教师应该设置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例如,开设太极拳、网球、舞蹈等课程,帮助学生在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5.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功能,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如,学生会、体育运动协会等等,无疑是很好的校园团体,能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发展地参加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另外,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如,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或系级的比赛,使学生在欣赏或参与比赛时获得乐趣和荣誉感,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由不爱活动到爱活动,由不感兴趣到主动参与,真正体会体育的魅力,从而调动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够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体质,使其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徐国强。体育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郭洪。未来学校体育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途径探究
作者:谢丽 姜鲁宁 覃彬 王智
摘 要 文章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意义入手,详细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结合笔者所在重庆大学实际工作实践,对有效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 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 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 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总和,是社会遗产,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在教学实践中,仅仅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不能助其深入理解英语,实现交际目的。语言不仅仅是符号,它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每个国家文化上都有其自身特点,国与国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中国与西方很多国家之间,这一点上的差异尤为显著。追溯其原因,主要由于二者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家思想一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无论古代或是近代社会各个层面都体现群体性的文化性质,即决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至上。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形成于文艺复兴运动,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极崇尚个人为中心,竭力发展表现自我,更多地体现个体文化特征。
3. 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拓展上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英美文化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自主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主要解释词汇、语法、课文语句翻译,涉及深层文化问题,也只是照搬教材上的文化背景介绍,不能很好地将课文内容与英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2)缺乏系统性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应系统。而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学要么没有传授文化的意识,要么只是对文化进行零散的介绍,甚至与实际教学内容脱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4.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英美文化的方法有很多,适当导入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并且可以从侧面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具体建议方法如下:
(1)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方式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来进行文化导入。例如通过不同国家对家族关系的理解、礼尚往来、宴请、招待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英美人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主流思想等。再比如,在表达看法时,中国人一般较委婉,而西方人很直接,会在第一时间内把自己要表达的核心先说出来。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交流学习中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困惑。
当然,英语教师在导入文化讲解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性,所选内容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日后的工作需要,由此才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多采用课堂交际讨论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可以在课前就教学内容涉及的英美文化部分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总结,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就这些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某个问题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讨论自己对于英美文化的理解及观点,促进学生间的彼此交流、思考,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口语自由表达机会,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一些词汇和语言表达方法,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生动地感受其文化,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突破传统的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的机械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尽量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与教学相关的中西方文化材料。与此同时,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英语教师首先要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平时通过大量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借鉴并吸收外国文化精华,能做到将语言转换成一种文化对象来讲授。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吕叔湘先生曾说:“学外语而不懂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目前,很多英语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吸收有关的文化知识背景,同时掌握语言技能,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德育;关系
收稿日期:2010-10-18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编号:06YB260)的成果。作者简介:李亚敬(1978-),男,四川成都人,九江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教学训练。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育人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身心双育,即不仅对人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有着独特的动力作用。积极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环境内,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以及体育物质文化的高校文化形态,具有高度的校园特色和健康的生活气息。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系统开发的文化形式,既有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机构,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高校体育文化具体包括广大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体育运动能力、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是学校的广大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娱乐、健身、运动竞赛等体育活动中形成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二、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认识
道德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受教育者道德的生长规律,引导受教育者经常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潜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是大学生知、情、意、行等素质相统一、相结合的综合作用过程。其特点主要是主体需要性、自我实践性、情感互动性、教育反复性、自主创新性。其内容主要是一个融知、情、意、行等要素于一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几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体系。而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和道德人格。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德育关系及内在联系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教育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学生易接受性和主动性,是其它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通过各种非强制的教育手段,通过创造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达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从心理上逐渐成熟、身体上达到完美、道德上得到规范、精神上得到快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逐步形成大学生的共同道德观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风貌和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各种艺术形式和体育竞赛场面出现的。大型的团体操、集体性很强的球类项目,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参加者都是集体的一员,受规则的约束,都必须为集体荣誉而拼搏;校际间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是以各校为单位的,人人都是参与者,师生同喜同乐,不仅是参赛者,旁观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群成员的角色,或鼓劲,或欢呼,或沮丧,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溢于言表。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作风;通过互相配合,养成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在各种价值取向的衡量中,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发中,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义务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还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功能。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大力弘扬和宣传,使大学生深刻了解我国体育健儿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激励他们挑战自我、不断进取,为国家多做贡献,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能有效的增强校园凝聚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人意识,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广泛开展,能培养大学生在一定规则指导下形成公平竞赛、平等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务实等体育道德规范。虽然,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不尽相同,但求真务实、公正公平、明理诚信却是每一个社会人应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正是通过大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体育以文化的形式传播信息,长期的日积月累,大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感染、暗示,实现着文化的心理沉淀。这种教育方式能绕开学生的体育意识障碍,使他们在无意识中领悟人生真谛、调适自己的偏颇,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形成完善的人格和现代人意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创造力、意志力的培养
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需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需要克服身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这些都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抵抗挫折能力、接受挑战能力,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奋发的、不气馁的精神状态面对人生,以友善的、团结的,忘我态度对待生活和社会。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之前,迫切地要求参与社会活动,尝试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发挥和思维的创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体育文化节、体育艺术节、运动会、团体操、体育趣味竞赛等,都能较好地满足大学生的这些愿望。使他们在各类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在体育征文、体育摄影活动中抒发情感;在健美艺术表演竞赛中展现自己的力与美。同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独立思考与活动的机会,留给大学生较大的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活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以及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超越感,激发大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能力。
(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判断力、亲和力的培养
参与体育活动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身心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在这种特殊的交流中,伴随着许多成功与失败。在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对人的知、情、意、行等心理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人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价值。体育活动以其固有的竞争性、趣味性,诱导和激发大学生们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能有效的缓解因社会的发展而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并改善因感情联系减少,造成情感纽带的脆化、弱化而产生的隔阂感、孤独感和无助感等不良情绪,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判断力。校园体育文化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具有很强的“教化”因素。通过鲜活生动的内容,感染其参与者和欣赏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大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大学生在享受体育活动的时候,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以及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超越感,与他人共同参加体育活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目标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大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接受美的熏陶。
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探索一条合理有效的德育途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更新与补充。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研究,拓宽思路、多方面寻求“德育途径”,赋予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更丰富的内涵,构建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同仁,林祖明.论校园体育文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7,(5).
[3]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吴红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8,(1).
前言: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师生的体育兴趣,引导鼓励师生走出寝室、走出家门,锻炼身体,传播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沟通交流提供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合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用激烈的竞争氛围,愉悦的活动氛围拉近师生的友谊,让师生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养成健康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使体育成为我校师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活动主题
运动 健康 娱乐
二、活动口号
运动总动员,健康你我他!
三、活动时间
4月24日—4月26日
四、活动地点
绣山篮球场
五、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毕节学院体委、毕节学院团委、毕节学院体育学院
承办单位:毕节学院体育学院团总支
协办单位:大学生篮球协会、大学生足球协会、大学生排球协会、大学生乒乓球协会、大学生羽毛球协会、大学生武术协会、大学生跆拳道协会、大学生健身协会、大学生户外运动协会、大学生考研协会
六、活动安排及奖项设置
(一)、团体活动
1、三人篮球街霸(限报5人)
规则:淘汰制,抽签进行两两PK。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自行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至4月26日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2、拔河(10男5女)
规则:淘汰制,抽签进行两两PK。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下午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3、接力折返跑(10男5女)
规则:三支队伍同时开始,以时间计算成绩,时间短获胜。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下午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4、呼啦圈过山车(10男10女)
规则:三支队伍同时开始,以时间计算成绩,时间短获胜。甲组:体育学院以班为单位组队,乙组:其他学院以学院为单位自行组队。
活动时间:4月24日下午
奖项设置:甲乙组分别取前三名
(二)、个人活动
1、自行车慢骑
规则:在规定的赛道内,不许定车,不许压线。有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地面即被淘汰,以最后到达终点的为胜利。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2、折返跑
规则:在规定赛道内,往返跑,必须用手推到标志物,用时最少的获胜。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3、投篮之星
规则:站在罚球线,罚球十次,上午预赛,取前二十人进入决赛。下午决赛,如出现积分相同,加时赛直至决出胜负。
活动时间:4月25日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4、跳绳
规则:一分钟跳绳,完成个数最多的获胜。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取前三名
5、节奏大师
规则:根据音乐节奏,现场跟随教练,学习大众健身操。
活动时间:4月25日上午
奖项设置:纪念奖若干
(三)趣味活动
1、趣味套圈
规则:在指定区域内,用圈套到或搭在物品上,物品就赠送。
活动时间:4月25日下午
2、飞镖
规则:在指定区域内,每位选手5支飞镖,根据环数对应发奖品。
活动时间:4月25日下午
3、民族传统体育押枷
规则:现场讲解
活动时间:4月25日下午
七、颁奖
4月26日上午
八、报名办法
1、团体活动提前报名,甲组以体育学院班级为单位,乙组以学院为单位。
2、个人活动、趣味活动现场报名。
3、各参赛单位报名时须提交电子报名表和纸质报名表。电子报名表通过学校在线办公方式下载实施方案及报名表并认真填写,纸质报名表必须与电子报名表内容相同,纸质报名表需加盖单位公章于4月11日前交到体育学院团总支肖正老师处,联系电话15902588765(698765)。
4、各参赛单位报名表一经交上,不得更改。
九、参赛资格
本校在册学生,在编教师,并且身体健康。
十、裁判人员
体育学院师生
十一、本规程最终解释权归毕节学院体育学院。
十二、在比赛或游戏中,出现意外事故,后果自负。
十三、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毕节学院体委
毕节学院团委
4月是我们学校的读书节,在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中,孩子们体验读书的乐趣,以书为友。周一的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录播教室上了一节体育与阅读相结合的公开课。以下是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1、星期一上午的第一节课,说实话,我的内心无比的紧张,第一次在录播教室上课,不由自主的紧张。第一节课,又是第一次,早上还下着大雨,我有点着急,在后来的评课环节,组内教师提出,由于紧张我的教姿教态不自然。之后我也深刻的做了反思,不管是什么学科,教姿教态都非常重要,教姿教态也体现了老师的素养,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这方面。
2、整个上课的环节,环节设计的很好,但是上的太死板了。老教师说,我怕孩子不能按照我的思路,我的要求来回答问题,怕孩子回答错误,怕上课的效果不好,其实这些都没关系,不要怕有错误的答案,有回答错误的答案才是真实自然的课堂,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话,就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性。这就是我的课不生动的最主要的原因,考试的时候都知道写,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上课的.时候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教师要如何做好引导者,去引领孩子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孩子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这是我以后要学习的地方。
3、语调没有抑扬顿挫,给人听起来感觉很平。在以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以及语速,这也是老师素养体现的方面之一。
4、虽然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优点还是存在的。PPT精美,丰富,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也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虽然我的语音语调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但是我的语言精炼,基本上没有多余的废话,不显得嗦。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一、深刻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二、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是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它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专业精神与传统作风,形成为该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理念追求、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不断作用于全校师生员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重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和教育,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健康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建设校园文化和改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和谐校园文化要靠身处校园内的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而业已形成的这样的和谐文化又会对身处其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育人理念要体现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对他们的熏陶,同时又要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迈上新的层次。
(一)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校园。大力开展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特点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实践动手能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大学精神,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培养文化担当意识。能否有效传承和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和创造力。高校不仅是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推动文化创新,形成以主流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应把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努力掌握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培育体育专业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进而引领社会风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二)用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着力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才兼备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积极探索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灵活运用多种符合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特点的方式,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构建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认知内化、实践体验为基础,以信念升华、意志坚定为目标的“融入型”教育模式;通过“生活改变计划”、“班级道德实践”、社会实践和调研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生活体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二是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融入体育专业大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通过有效管理和引导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制度认同与行为习惯养成。成立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设计的社团机构,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职业倾向测评、职业导航、创业咨询等服务,帮助体育专业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树立“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等观念。
积极支持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计划竞赛等方式,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培训,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在学习方式、经济状况、就业需求、人际关系等方面日趋多元化。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为目标,形式多样、灵活方便的学生社团活动,为有不同志趣爱好和思想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同时也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重点扶持,正面引导,规范管理等措施,按照“突出学术科技型,加强理论学习型,优化志愿服务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工作思路,使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更加深远。可全面开展特色化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不仅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臂的延伸和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湛红艳.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2.08
[2]郭广银.高校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贡献[N]人民日报 2012.02
[3]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无邪教校园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2009.09
[4]姜 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
1.1 研究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五千年历史, 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在国民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 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同样, 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体育也受到现代生活方式以及西方体育的强烈冲击。
1.2 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指导思想及思路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系到我国民生问题, 更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1.3 研究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传统体育不但可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还可以不断增强国民体质, 改善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反过来, 农民身体健康了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了, 社会也有了全面的进步, 温饱问题已不再是广大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活水平提高了, 闲暇时间也增多了, “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成为共识, 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农村体育场地的缺少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而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宽广的舞台不再学校教室和学者们的研究室里, 而应该在广阔的农村大地。
2 研究现状
2.1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从2006~2011年间, 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 在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名录中, 传统体育项目归属于“杂技与竞技”, 而2008年第二批与2011年第三批名录中, 传统体育项目归属于“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从归类名称的改变, 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与力度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保护它不仅仅是为了过去, 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传统体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已经濒临灭绝。有些东西, 失去了, 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即使找回来了, 也不是原来那个了。
2.2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在新农村的大力建设下, 农村体育意识薄弱, 观念陈旧,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资金短缺, 农民收入不高, 很多体育管理部门及组织都是形同虚设, 体育人才也缺乏, 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农村没有发展好, 这个国家的根基就是脆弱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 农业、农村、农民如同金字塔的底端一样庞大与重要, 仅有中上层的繁华, 就如同海市蜃楼, 终将昙花一现,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而今, 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 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2.3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现状
我国学者王卓对2003~2011年间学术界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过统计, 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的辨析”、“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等10个方面,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但文献数量在不同研究内容上发展是不平衡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研究最多, 占论文总量的29.4%, 而对“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研究”的文献量较少, 仅有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互为依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到目前为止, 很少有学者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
3 关于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研究
3.1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原因
首先, 二者的目标一致。“繁荣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其次, 二者的地域空间相同, 都是在农村地区。其三, 两者实施的主体相同, 都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其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是互为依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价值体系的根脉和关键之所在, 可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另一方面, 新农村建设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如活动的开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量的资金, 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坏和人居环境。
3.2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问题
3.2.1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宣传力度不够, 执行力度不够
宣传力度不够, 执行力度不够。往往是上级政府大力宣传与倡导, 但实际到农村层面执行力度不够, 包括下级领导在宣传与执行方面。不仅针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事情到了农村层面, 似乎到了边缘化, 点到为止, 即使小有成就也是下级领导为了自己而做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没有真正做到为宣传以及执行大力付出。虽然是下级领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但责任最终还得追究到国家政府。国家政府不能有效执行事务, 下面亿万人民养着的官员是在做什么?有对农民百姓负责吗?身为百姓父母官, 就应该切切实实为民造福。
3.2.2 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民的增收问题以及社会福利方面仍有待提高
农民创造财富慢、难、少, 被商家及其他团体压榨最大剩余价值, 往往商家只需坐收渔翁之利, 便可轻而易举将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农民务农难, 收入不理想, 要是遇到疾病或天灾人祸, 物质文明都满足不了, 哪里谈得上精神文明的建设, 愁都愁死了, 哪有时间和心情去参加传统体育活动, 再加上宣传与组织力度不够, 造成无人重视、无人组织、无人参与的局面。
3.3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对策
3.3.1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增强领导阶层的宣传与执行力度
政府领导阶层一定要把宣传与执行工作切实落实到农村, 重视管理基层干部, 确保上有政策下有实际试试规划及成果。只有增强每一级的领导力度, 真正实干的基层干部才会真正实干。如果上级政府只负责喊口号, 不落实成效, 下面的基层干部也难以避免只作威作福, 而不切切实实为民造福。只有政府领导阶层重视了, 基层干部才会重视, 基层干部重视了, 农民才会注意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只有政府领导阶层切实了工作, 基层干部才能切实工作, 农民才会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福泽与恩惠。
3.3.2 新农村建设方面应重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及社会福利问题
重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及社会福利问题, 让农民有时间有心情去参加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活动。另外, 基层干部要大力宣传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广播、会议或大众传媒等措施, 让农民了解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同时还应该提供必要的必需品或场地, 积极组织广大农民参与其中。
4 结语
影响制约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方面很多, 解决的措施也很多, 但以上所述都是农民最急切、最现实、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和国家要做的事还很多,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先解决农民最急切的问题, 可以慢慢来, 但一定要切切实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避免大口号小作为, 只有这样,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历时任务, 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而关于两者结合发展的研究很少, 本人希望以此为研究点, 为二者以后的结合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让更多的人关注它并研究出更好的理论来为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卓.2003~2011年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 2012.
[2]滕希望.申遗形势下传统武术的保护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王燚.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策略[J].中华武术研究, 2011.
[4]李开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J].中华文化, 2012.
[5]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2011.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民间游戏融合到一日生活中去,效果明显且简单易行。
【关键词】 民间游戏 体育活动 【正文】
在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教师担心孩子犯规发生意外,一味地强调规则,甚至在游戏中停下来强调活动规则;许多幼儿园花很大的物力、财力添置彩塑进口教玩具。当孩子们玩厌后,这些玩具就成了被丢弃的废物,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 更有幼儿园的户外体锻、早操、运动性区域活动单调、随意、无趣,有的甚至被桌面游戏所代替。基于上述情况通过民间游戏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户外体锻、早操、集体体育活动、运动性区域四位一体的体育活动资源,优化幼儿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走进民间找寻教育内容
在被电视和电子游戏主宰的童年,有些东西还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打弹珠、骑马打仗、捉迷藏、丢手绢„„传统游戏的消失不仅仅是遗憾,它更带走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到操场上、阳光下、大自然中去,这比躲在屋里玩电脑游戏更能够感受童年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使孩子们既能动身,又能动脑,同时在共同参与的游戏中,还会让他们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爱和沟通。
(一)收集经典游戏
许多传统的经典民间游戏如跳皮筋、滚铁环、编花篮、炒黄豆、老鹰捉小鸡等直接可以作为活动的载体。本着趣味性、生活化的原则,我们对这类民间游戏进行了整理、筛选,在孩子自主结伴玩、亲子活动、主题乐园等活动中开展,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
图1:老鹰捉小鸡
(二)改编劳作游戏
有的民间劳作动作简单,但富有趣味,如《踏腌菜》,孩子在重复简单的动作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于是我们采用假想游戏的方法,把踏腌菜设计成了一个融语言、计算为一体的体育游戏:把一部分孩子假想成是菜,另一部分拉成圈当作踏菜的人,设计出游戏的玩法,并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一棵菜、两棵菜,三棵四棵五棵菜,我们一起踏腌菜。放上盐,踩呀踩,踩出快乐健康来!”,既锻炼了幼儿的腿部肌肉,也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基本动作发展的要领,将民间劳作游戏进行改编、设计,形成具有民间特色的体育活动。以民间传统游戏《摇小船》和为外婆揉年糕为载体,我们把大班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增强了孩子练习的兴趣。《磨豆浆》、《打菜籽》等一系列孩子们喜欢的体育游戏都被这样创编出来。
图2:踏腌菜
二、创新运用于一日生活中
我们积极探索运用民间游戏的有效方式,找准落脚点,将民间游戏创新运用于一日体育活动中,与集体体育教学活动、运动性区域、户外锻炼、早操、展示活动等有机整合、有效结合,促进幼儿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与集体体育活动相结合
我们将一些民风民俗进行搜集、精心筛选,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要求,设计生成新的具有民间体育教学活动。如《老鼠迎亲》就是根据迎新嫁娶的民间传统习俗设计的一堂具有民间特色,融情境性、游戏性于一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活动以老鼠的迎亲队伍一路上过地道、抬嫁妆、迎新娘、喝喜酒为主线,以绍兴特产女儿红为材料,孩子们 图3:老鼠迎亲 在轻轻松松的游戏中掌握了匍匐爬的动作技能。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充满了情境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运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突破了以往传统体育集体教学活动模式,开辟了创新体育教学活动的新思路。
(二)与运动性区域活动相结合
运动性区域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而运动器械的材料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可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真正体现运动“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许多利用民间游戏制作的运动器材具有低结构、多功能、挑战层次多的特点,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材料。如:轮胎有大有小,高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这就为每个孩子的成功提供了物质条件。孩子们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不断地练习、挑战„„这样,每位幼儿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能体会到“提高了”的欣慰,“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
图4:好玩的轮胎
(三)与户外体锻活动结合
户外锻炼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以民间游戏、民间特色的运动习俗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开展“一物多玩”的探索。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养成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提高基本动作的发展;让幼儿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体质。
操场上,随处可见的民间特色的运动器械,激起了幼儿参与户外体锻的积极性,提高了运动的效率和幼儿的坚持性。瞧,孩子们到自主选择器械进行运动,如走梅花桩、走高跷、抽陀螺、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
此外,我们积极探索一物多,使其“物尽所能”。如畚斗在“捉老鼠”中当“罩子”来罩住老鼠(皮球);在“飞跃障碍”中成了孩子跳跃的障碍物;在“抛接小球”中,成了很好的容器;在“舞狮舞龙”中又成了孩子们手中的龙身龙头„„
(四)与早操活动相结合
早操是幼儿的必修课之一。为了让孩子喜欢做操,更好地强身健体,我们将《拉大锯》、《马兰花开》等民间传统游戏及其音乐融入到韵律早操的创编中,加上节律性突出的民间童谣,孩子们完全地沉浸在民间特色早操之中。此外,我们在创编器械操时,充分运用了皮筋、筷子、毽子等民间特色资源,创编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皮筋操、筷子操等多种器械操,充分调动了孩子做操的积极性和愉悦性,真正使孩子在做操
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锻炼身体。
图5:皮筋操
通过民间游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开发运用,体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体育教学活动模式有了新的突破;运动器械更加丰富新颖,户外活动、早操更是充满
了民间特色,趣味横生,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们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相互关系,摆脱了以往“我教你学”的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发展等。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的结合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体育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的融合论文07-28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体育行为偏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的论文06-04
大学体育教学论文10-24
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论文07-25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06-18
大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论文07-20
四段式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的应用论文06-16
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论文07-20
分析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的统计论文07-05